年轻的时候,谁没有过老子天下第一会挽大厦之将倾的野望;谁没有过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不甘,想冲破牢笼的束缚;在冲动的年纪,谁没有被香港电影仔蛊惑过,一言不合拳头说话义薄云天;谁没有在看完少林寺想学功夫好执剑闯天涯;谁的青春没有迷茫过,没有目标学会堕落……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的梦想都被现实磨伤,我们学会了妥协和圆滑,藏起锋芒,放弃坚持,变成了庸俗的凡人,不敢暴露出皮袍下面使劲掩藏的小,也许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一根筋,不婉转、爱较真、善坚持,像阿甘,像赵小龙。
在现今科幻片、仙侠片到处充斥着特效的今天,在每每看完一场所谓大片享受完视觉冲击后走出影院回归人间,没有真实感的今天,抵达之谜回归了最初的电影本真,用写实派手法,以纪录片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个关于青春、爱情、悬疑、成长的故事,代入感很强,因为那是我经历过的时代…… 很喜欢电影对人性的刻画、对青春的反思,虽然故事前期稍显冗长,但对于多次参加各种国际影展的电影,对事件背景的交代是必须的。
赵小龙兄弟四人从偷油开始了一步错步步错,当几人把燃烧的油瓶抛向大船后,他们报复的快感还没来得及释放,冬冬的失踪烧尽了他们最后冲动的荷尔蒙,在寻找中都在不断成长…… 成长就是不断与过去告别,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在烦恼和探寻中割裂,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也许漫长,也许短暂,一夜成人。
谁都有不能说的秘密,像大四,像三皮;谁都会随着成长学会了妥协失去了探寻秘密的勇气,像方圆;还有谁像赵小龙一样“不识时务”,几十年的秘密说不出、放不下,为了公道,与兄弟形同陌路也在所不惜…… 李现说,23岁的自己演技很青涩,我却认为正是这样的青涩完美呈现出了青春期的赵小龙该有的样子:冲动、生涩、懵懂、痴情、执着,真真实实,自自然然,没有刻意的演绎一切却那么水到渠成,故事结尾赵小龙坐在雨幕小的车里,眼神空洞,一滴泪却滚落而下,是为冬冬讨还公道后的释然,还是对多年兄弟绝交后的怅然,亦或是对大四要去自首境遇的歉然……这滴泪打动了我!
李现的演技非常出彩,给整部剧增添了诸多色彩!
没有人生阅历的人,没有思想深度的人,不懂思考的人估计看不懂也看不下去。
作为一部多次参加各种国际影展口碑爆棚的电影,我不相信会有那么多肤浅的人,理解力不及外国人,多可笑!
不多言,五星好评!
值得推荐的好电影!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抵达之谜》似乎在表达对周遭的世界无所适从,赵小龙是个好人,但他在别人的眼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李现又是怎么理解这种困境?
“换成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还挺好理解的。
以我自己的人生为例吧,因为我人生出演第一部戏《万箭穿心》是个文艺片,从那之后,我所接触到的经纪人,制作人,导演都跟我说‘李现,趁着年轻多去演一些偶像,演一些小鲜肉,这些东西适合你,也是大众所能接受的’。
但是我说,我不太喜欢这些东西,我觉得靠脸吃饭不太好,平常看看戏、看看书,研究角色是我热衷于做的事情,他们就觉得我不合时宜,会觉得我和大众的娱乐圈的视点不合适。
因为都是小鲜肉天下,你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你做什么实力派,做什么艺术家?
有很多经纪公司跟我聊完之后会认为跟他们所希望的类型不一样,就不了了之。
”
看了很多《抵达之谜》的评价,觉得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真的get到点。
首先本片是一个青春片而不是悬疑片。
电影花了大部分的镜头在时代的塑造上,对于最后冬冬的消失也没有从正面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其实暗示了真相对于故事来讲,并不是很重要的,而悬疑片会更注重在解密的过程,但其实李现的解密过程相对简单,并没有很复杂,所以说本片是悬疑片的,完全不合适。
从思想上来说,本片参照了《竹林中》(《罗生门》)的一个主旨要义,那就是记忆的迷惑性。
电影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场,“但在方圆的记忆中 故事有另一个结果”(原话记不得了,很久没看这个片子了),然后开始了回忆。
在第一遍正向叙述的过程中,片子讲的是小龙和冬冬的爱情,但在回忆里,是站在方圆的视角上,去看冬冬;这一段有个明显的导向,虽然里面的场景都是在正向叙述的过程中讲到过的,比如骑摩托那段和喝酒,但是在回忆里,参照方圆和冬冬的姿态,那是冬冬和方圆的爱情故事。
同样对于大四,也是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人觉得大四和刘晓美是一对,但是在接下来大四回忆的过程里,看得出大四是一直暗恋冬冬的,而且冬冬似乎有种挑逗他的感觉,而在他和刘晓美的接触中,回忆里剪去的几个镜头 也都是和冬冬紧密相关的。
那么,就导致了本片最核心的问题,冬冬到底喜欢谁?
作为没有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在青春期的那样一个时间,作为一个正常的女孩,她可能当时在和这几个兄弟都在玩暧昧,而并没有急着做出选择。
但在几个男孩看来,他们和冬冬的默契,似乎是冬冬独特给予的爱。
这就导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有机会的那个。
这个思路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对冬冬的死的态度不同。
这基于每个人的性格和对青春期女孩的感觉的隐晦。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人都觉得自己是和冬冬关系最近的那个。
但只有赵小龙对于兄弟们和冬冬的暧昧一无所知,这在最开始一般时间的正向叙述中可以看出来。
但是方圆对小龙的感情是有所察觉的,而大四是隐藏最深的那个,他知道这个方圆和小龙都对冬冬有着复杂的感情。
所以对待真相,只有小龙,这个觉得冬冬只和自己最亲密的人,觉得他应该比别人更关注这个问题的答案。
同样,也真是这种复杂的感情,导致兄弟四人在对待冬冬的行为上是有很强的矛盾性的,大四对冬冬是有一定的怨恨的,从回忆中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毁灭了自己最喜欢的人的自责和悔恨,而不是过失杀人的那种愧疚。
兄弟们在冬冬的事情上都做了一些错事,没有去深究历史,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恕。
而只有小龙是相对来讲没有什么错误的,所以他执着于一个真相的答案。
而对于别人来讲,回味真相,面对那个真实而丑陋的自己,是种痛苦。
人都想活在自己构建的记忆里,在那里,自己是被美化了的。
《抵达之谜》,谜是根植在记忆里的。
影片中有一段兄弟们的打斗,和争论。
但是在最后的结尾,小龙的位置显示了那些都只是他的想象,其实打斗那一段并没有发生,大四也没有去宴席。
那一段的记忆 只是在小龙记忆里过了一遍———这也暗示了记忆是主观性的,也是可以更改的。
在人的青春中,年少轻狂会犯下很多错误,但是人的记忆会美化自己,冬冬的消失是四人青春的一个结束。
其实冬冬真正死没死,并不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作为记忆的冬冬,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
我觉得故事讲的还可以,没什么硬伤,也不硬坳悬疑设定,给我好感的是剧情不狗血不套路,是在认认真真还原一段记忆里真实发生的事一样。
有些违和的是多年后几个人没有演出人到中年的感觉,没有年龄感。
演员方面男生都不算一眼帅哥,颜值都合格,女演员很漂亮!
气质很独特!
尤其在回忆的滤镜里太美了!
唱野花那段也很有氛围。
演技方面几个人演技都可以,还蛮自然的,不尴尬,个人觉得比现在一些电视剧和电影里一些人演的好太多,几个人身上能看到钻研的诚意这很不错了服化道方面没什么错处主题曲也很好听。
有人看完说镜头很晃头晕,我是坐在后排最中间的位置,倒没有一点晕的感觉。
说说印象比较深的几处吧。
方圆摞轮胎,那是一个长镜头,冗长又压抑,相信很多人看的莫名其妙又不耐烦,凌乱淋雨的轮胎脏污沉重,方圆一口气都摞完了,最后一个却轻轻一推便歪歪扭扭地扑倒在马路中间泥坑里,就像方圆此刻的心境沉重灰暗中仍隐藏着叛逆和躁动,在不得不认定的冬冬离去的阴霾之下怀着一丝丝侥幸和隐隐的期盼。
关于野花这首歌,真的蛮好听,有人觉得那时的柔光镜头很假,我却觉得很温馨,烛光营造的特殊氛围和效果谁都不能否认,否则就没有那么多的烛光晚餐催化的情感升华了,中国古人便知道灯下赏美人的好处,烛光下冬冬非常漂亮,在场的至少三个男孩子心动了,冬冬就像顽强倔强生长和盛开的野花一样,她不温润也不娇气做作,细腻善良又仗义,艳丽又肆意绽放着。
优秀的编剧,就是要亲手制造出最美好的东西然后在观众面前活生生毁掉它。
很好,我惋惜而心痛了。
关于小龙和他父亲的对手戏,同样在灰暗压抑的色调里,连句很好的台词都没有,感情表达却一点也不逊色,艰苦的营生环境,两个人表情的转换,貌似粗糙实则谨慎细致的伤口处理,还有最后那一声恨铁不成钢的嘶鸣,小龙还是迈步走了,背后是父亲深沉的含蓄的爱,迎面却也是冬冬以拥抱抒发的直白的心疼怜爱,这一小段是爱的故事。
日本酒家里,几个人争执撕扯自伤自残的情景,是小龙脑子里的推断,新奇但也符合常理,我们在做出选择,甚至迈出长久以来一直期待执意坚持的道路时总会脑补后面的结果,来之前小龙根本不愿意脑补这段,他只怀着恨意勉强见一面,可是那副挂历和他们无所谓的态度激怒了他,他们都轻松揭过了,各自生活的很好,凭什么?
他赌气去找那个爽约的杀人凶手,而坐在雨夜车子里的大四也仿佛预知结果一样像个被押赴刑场的死刑犯僵直又绝望,大四是直接凶手,他们几个、他自己难道就是无辜的吗?
从决定偷窃开始,便是一步错步步错!
小龙愤怒悔恨烧焦心窝,真正的当面对峙公开屠戮他下的去狠手吗?
很多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不也像小龙一样在激愤不平里最终选择了放过和妥协么。。。。。
这部剧想表达什么?
想表达很多,总结起来就是那个年代带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的经历和感悟,是一种带给稍微有一些年龄的观众回忆青春的磕磕绊绊的引子。
他们经历相似情感想通。
但是也不可否认青春的坎坷不独是那一群同导演一代的人的遭遇,每一个成长起来的挺拔树苗没有经历社会现实带来的不甘不平和遗憾疼痛呢,很多时候大家最后还不是静悄悄平静的承受了,没有去报复变态的上级同事、劈腿花心的另一半、对自己不闻不问的父母亲人、糟心讨厌的邻居…也放过了无知犯错的自己,错失绝佳机缘悔恨难当的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自己…这是一块鹅卵石的故事,是放过自己的故事。
⚠️剧透警告⚠️小镇青年年少轻狂,做尽了一切混蛋事,抽烟喝酒打群架,蹦迪撩妹看h片,有一辆走私摩托车就仿佛把整个世界都骑在身下,青春明晃晃,耀得人睁不开眼,仿佛他们在这个年纪做什么事都理所应当。
所以赵小龙、方圆、大四、三皮偷汽油仅仅是为了想换一辆本田车,理所应当;所以事发后四兄弟被油主暴打,方圆听了武义的教唆决定烧船报复,理所应当;所以大四看见兄弟暗恋的女人冬冬和别的男人不清不楚,决定为兄弟讨公道,理所应当;所以三皮目睹惨剧发生,懦弱胆小的他决定逃跑,也理所应当。
冬冬的消失被定为失踪案,武义承认烧船被拘,大四莫名其妙砸歌舞厅吃了牢饭,方圆学起了汽修,三皮也转学去了牙科,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归宿,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受到了惩罚,每个人都认为过去的事已经不值一提,只有赵小龙,仍然在原地打转。
他执着地找冬冬,固执地找真相,他在已经选择遗忘向前走的人群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尽管赵小龙和方圆、三皮、大四整日一起犯浑,但他在几个人之中,的确有些不识时务,不合时宜。
冬冬单独约他,他碍于情面把兄弟也叫上,不合时宜;大家聚在餐馆插科打诨,兴致高涨喝酒碰杯,他骤然离席,不合时宜;偷油事发,大家聚在武义餐馆商量对策,他一言不发走到关公面前把位置摆正,不合时宜。
这种「不合时宜」直至多年后也没变。
中年的赵小龙做玻璃生意,他介绍的客户没收到款,老板找了一堆借口搪塞他,他还硬闯办公室要着不属于他自己的债,不合时宜;四兄弟多年后好不容易重聚,他偏又追问起年少时的因果对错,场面尴尬,不合时宜。
这种不合时宜对于赵小龙来说,是他的底线——他不要活得不清不楚,不要囫囵吞枣,他要活得真实,要把生活嚼得有滋有味,哪怕到最后血肉模糊一嘴沙,也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赵小龙是隐忍的,在看着方圆为冬冬剥菱角时,在看着冬冬叫方圆陪她买药时;赵小龙是偏执的,在大四说着别找了你找不到了仍然坚持要找时,在方圆骂着兄弟还要不要做了仍然逼问三皮说出真相时;赵小龙是暴戾的,在绑架武义追问冬冬下落时,在因气愤扭曲着脸将武义恶狠狠按进水里时。
赵小龙是矛盾的,他在该勇敢表白时不勇敢,在该理智阻止烧船时不理智,在该停下给兄弟们一个体面时不体面,又在即将撕破脸彻底结束这段友情时戛然而止。
他是还没有被磨平的顽石,倔强的保留着少年时的锐气与天真,他坚信所有的事情都要讲道理,他坚信正义会胜过平庸的恶,他的棱角在无数「不提以前了提一杯吧」的碰杯中,孤独地矗立着,执执拗拗地滚过他的一生。
赵小龙幻想中的自己在最后如愿以偿的把大四叫来居酒屋,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头破血流地忏悔,结束了这场荒唐悲伤的闹剧。
但现实中的赵小龙却看着大四和晓美的婚纱照,看着走之前晓美为大四披上的那件外套,让他在中途下了车,一个人在车上落下了一滴泪。
反骨终被磨平,这块顽石最终还是向世俗妥协,承认了「不是所有事情都讲道理」这个操蛋的歪理,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了。
「这几天老想起江边的芦苇,毛茸茸的,摇摆不定」我们平凡的一生也是如此啊,摇摇摆摆踉踉跄跄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所有往事都会在时间的洪流中变得微不足道,所有的荒唐和邪恶最后也会被岁月美化成少不经事的错,终于鼓起勇气向世界这个大锅炉骂了声操,回敬我们的,也只是相同的这一个字,而后又迅速淹没在汹涌的洪流里。
影片节奏缓慢,有些冗长,五年前的李现各方面表现都很青涩,在角色的诠释上还不够完美,还带着刚出校门的稚气和良好修养下的正经,说实话这份「正经」扮演起小痞子也略微有些不合时宜。
但好在瑕不掩瑜,大篇幅的眼神戏李现把握的都恰到好处,这张经得起放大的脸对于观众来说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作为复工后的第一批新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片子看过了,单从电影来说这片子没那么差,李现演的中规中矩没有太出戏,不像评论里说的那样,只能说明李现的粉丝太佛系,被黑子碾压了,片子票房算不上多好但也不至于很差,所以说李现没有票房号召力的大可不必,写出来一看就假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多数观众还是智商在线的,有一部分人为黑而来,大可不必,观众都不是傻子,有的评论一看就不正常,只想知道人们现在都怎么了,看个电影而已,干嘛要这样,
看完了,过来写个回答。
可能有点晚,没关系,说说心里话这部电影我没去影院看,因为上映前透露的剧情和预告没有吸引到我。
我有预感,这会是部很闷很闷的片。
果然,中途有好几个瞬间我都看了看进度条。
我不抵触文艺闷片,相反,我热衷于在文艺闷片那些对节奏有损害的镜头里试图去理解:导演想说什么。
只是,我觉得我从里理解到的有点肤浅。
老一套的缅怀放荡不羁的青春,大量无意义的一起坐着放空镜头。
如果这就是导演想缅怀的青春的话,恕我不奉陪。
这几个男角色的塑造让我无法理解。
听说电影推迟了好几年才上映,这几个男角色确实有点太老一套了。
在致青春那会上映,我有可能会买账。
现在不行,现在让我尴尬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缺陷叭,通过时间前后和冬冬失踪的事件,来撕开多年后众人的心。
如果能把前面各位角色做的再丰满些就好了,铺垫没铺好,自然结尾的直面内心不能打动到我。
当然也有优点,配乐和摄影。
这部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结尾李冬冬去拍写真,拍完拿着钱数钱的时候。
她轻微的笑了一下,对,她笑了。
前面三皮说她从来没笑过,拿到钱后她笑了。
然后她一转头,镜头从她的红唇转到她的脸。
配上背景乐,真美。
不光是好看,还有那份感情的纯粹。
画面再转黑,让我陷入了无尽的思考和怀念。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对李冬冬的塑造是成功的和多年后众人在现实里的苟且相比,她应该在那个时候死去。
她太纯粹了希望你我都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
《抵达之谜》之所以说有点偏文艺性,主要是因为故事需要回味一下,并不是一语道破那种。
故事讲述的是四个青年肆意挥霍青春所做的荒唐事。
以烧船事件引发了女主冬冬失踪,男主赵小龙苦苦找寻,终得知被哥们大四误会后掉入河里而告一段落。
多年之后在哥们聚会时,得知原来三皮当时也在场,没有及时救助,还瞒了赵小龙这么多年,赵小龙气愤至极想讨个公道,怎奈哥们情谊难舍,最后用无可奈何的眼泪回复了自己的心。
影片认真看,还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导演和编剧很可能是以自身的男权意识来想象、要求、规定女性,使女性从属于男性的暴力、力量、金钱、欲望。
而女性的主体地位,则一直受到压制。
虽然有不少人写了《抵达之谜》的影评,但少有从性别角度切入的。
近年来“性别”正成为最能牵动共情和引爆公众的话题之一,女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国内的互联网空间,“女权”一词在很多时候已成为贬义词,主张女权在很多场合被讥为“一手好拳”“拳师”。
怎么看待性别?
如何看待“女权”?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笔者以为,我们至少应该能够察觉到《抵达之谜》中明显的男权意识形态和对女性的不尊重。
男权心理的典型表征,就是暴力。
在这部电影中,暴力贯穿于电影的始终,成为近乎空气般的存在:群架,脏话,放火烧船,打砸店铺,黑社会帮派,绑架……男性先天的力量优势和冲动的荷尔蒙随时准备着将任何事件诉诸语言和行为上的暴力冲突,影片中的男性几乎达到了不动手不快的地步。
他们甚至对女性动用暴力,冬冬的死亡,就是由暴力导致:大四根本不听冬冬的解释,将头脑中臆想的推测强行当做现实,指责冬冬,与其发生肢体冲突,误将冬冬推下江。
没有男性暴力,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悲剧性结局。
这部影片被分类为青春爱情文艺片,听起来好像是较清新的类型,但片中如此多的暴力,实在让笔者难以将这部影片和“青春”“文艺”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
有人说,八九十年代的社会上那些小混混就是那样,这部电影描写得很真实。
没错,电影当然需要正视历史现实,《抵达之谜》也确实描绘了八九十年代社会的真实图景。
但关键点在于,导演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观照历史的。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似乎看不到导演对历史的反思,对男性热衷于暴力的反思,反而影片流露出的,是隐隐约约的对那个暴力年代怀旧、留恋的氛围。
有人将这部电影定义为“成长”题材电影,但很可能,主人公的“成长”是未能实现的,甚至是失败的。
当影片的四个主人公来到现代时,他们看似改邪归正,成为有工作、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而他们的男权心理并未消退,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金钱和物质欲望。
高级温泉会所,豪车,高档料理,汽车美容金卡……这些金钱和物欲,是男权意识形态的另一表征(我们可以参考顾城的概括说法:“他们喜欢外向有力的东西、概念的东西”,将暴力、物欲、名誉、战争等划为男权心理的典型内容;也可以参考贾宝玉的“女儿性”理论,他认为女儿比男人更洁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男人追求功名利禄而女儿不追求)。
而更为直接、明显的表现,仍是暴力:四兄弟在温泉会所中重聚,肢体冲突再现。
暴力的基因,在四个人身上没有减少。
男权心理在四个人(包括男主)上没有减少,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说,男主的“成长”是不成立的。
我们再来看最关键的问题:女性。
导演似乎将本片中的两个女性刻画成了失去独立自我的男权意识形态附庸。
女性喜欢上男性,竟然是因为欣赏他们的暴力基因(痞气、流氓气),比如欣赏他们在摩托车上用气枪打气球。
当几个男人耍无赖,对一个中年男老师动手时,冬冬竟然同情他们,放弃了校车而选择和他们一起回去;当男性去偷油而被群殴后,冬冬非但没有鄙弃他们、与他们断绝关系,反而继续同情他们,因为暴力而爱上赵小龙,替他们还钱……笔者身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女性告诉笔者,那时确实有很多小混混,但绝大多数的女孩子根本不敢也不会和他们混在一起,甚至极力避免和他们搭话,所以她很难以理解影片的叙事逻辑。
试问当下的女性们,你们所欣赏的异性,你们的爱情观,真的是《抵达之谜》中冬冬那样的吗?
电影中对女性价值观、爱情观的描绘,不是对你们真实心理的部分歪曲吗?
这部电影对女性心理的想象,很可能是男性导演和编剧站在男性立场上的主观臆造。
而且最关键的是,笔者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女性自我意识会觉醒,反思过去,逐渐走向独立,如果这样,那这部影片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导演和编剧并没有这么安排,两位女性从始至终没有摆脱男权的桎梏:小梅之后成了陪酒女,步入中年后嫁给将冬冬推到江里的大四,成为一个普通的黄梅戏老师;冬冬一直同情四兄弟,甚至自己拍摄卖弄风情的照片来为他们还油钱,却被大四推入江中丧失性命。
两位女性自始自终都是男性伤害的对象。
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两位女性走向独立,她们自始至终似乎都是男性的附庸。
在这部电影中,女性看似没有失语,但实际上却好像是幕后的男性导演和编剧替她们开口讲话,女性的话语权事实上是被男性剥夺的。
导演和编剧很可能是以自身的男权意识来想象、要求、规定女性,使女性从属于男性的暴力、力量、金钱、欲望,女性的主体地位一直受到压制,女性的心理、思想被部分歪曲。
2020年,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起一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在这法律上已经规定男女平等的先进时代,已经有人怀疑“性别不平等”这一命题的真实性。
显然,怀疑的人多是男性。
男性自身并非女性,难以对女性的处境产生共情,所以在很多时候可能无法感受到女性遭遇到的不平等,甚至在无意识中可能成为女性的压迫者。
成都14岁少女被性侵坠亡,杭州杀妻案,浙大强奸犯,中小学男教师性骚扰,家庭暴力,职场性别歧视……这些新闻无时无刻地提醒我们,女性在当今社会仍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不公正对待;所谓的”性别平等“,距离真正的实现还道阻且长。
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许可以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归为男性。
即使是所谓的“女性自身的缺点和局限”,归根结底,似乎也是男性造成的:男权作为强权,以其难以挣脱的力量笼罩在女性之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规定、要求女性,使女性自身对歧视、伤害麻木,甚至伤害自己的同性。
很多女性已被父权社会的关系结构和意识形态逐渐同化,自身融于其中而不知。
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空间里,“女权”一词已被污名化,在很多场合成为贬义词,因为公众认为一些女权者走向了极端。
其实,这是一些“女权主义者”自身被男权思维同化所致。
比如就2020年的“papi酱孩子不该随父姓”事件来说,那些批判papi酱让孩子随父姓的女性,她们的批判本身就是男权的:孩子姓氏随父还是随母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想要剥夺别人的选择自由的这种行为,别人的选择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大加批判的行为,就是专断的男权思维。
《抵达之谜》的导演、编剧主观上不可能有歧视女性的意图,但作为男性,他们对自身的男权心理是不自觉的,他们的创作“无意识”将自己固有的男权意识形态不知不觉地铺展在整部电影之中。
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曾发出论断:“世界上所有问题都能归结到一个病根:有Y染色体的人的行为。
”这当然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偏见,但似乎确实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我想,只有男性对自身男权心理有自觉性的认识,只有女性察觉、反抗男权话语体系的笼罩,社会在性别问题上才能取得更多进步。
(本文仅从性别角度评论影片,不涉及对演员演技等其他方面的评价)
说说李现,这是15年拍的电影,镜头里他的脸比现在更多一些少年感,比寸头稍稍长一点的短发,整体瘦高又有力量。
他的表演按剧情发展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一开始和三个发小颓废得消磨时光,遇到女主后对女主的偷偷喜欢,女主失踪后执着得寻找, 知道真相后的痛苦以及带着这份痛苦生活,最后是和三个发小对峙以及如何放下。
这几个阶段有不同的情感冲突和人物状态, 我觉得李现都演出来了,特别是遇到女主之后对她的感情,有一个他偷偷盯着女主看的镜头,眼神真实得戳到我了。
还有知道真相时那个奔溃的痛哭。
客观说,这是一部受众非常小的文艺片,年代感也比较强。开头比较缓慢,但是我喜欢背景音的小细节,小龙和父亲谈话时,能隐约听到电视机还在屋内播放的声音,兄弟几人在屋内谈话时的雷声也让人很有代入感,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全篇几乎都在用处于黑白和彩色之间的“灰色调”来描述,除了在舞厅和参加运动会选拔那几段,几乎没有彩色,所以,肆无忌惮的笑容和校园的时光还是让人觉得放松和开心吧,其他时候便更多的是夹杂着混乱和不堪的现实。抛开这是五年前的片子不说,因为大多数人走过了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青春,但是有一部分人的青春就是有争议的。作为大部分一样从理所当然走过来的90后,我不知道你们内心是不是也存在着有争议的那一面,感触很深。突然想到一句话:时间能给出一切答案,可惜当我们等到答案的时候,问题已经不在是原来那个问题。
2.9星。很可怕的不知所云无病呻吟的假文艺片。1.用黑白滤镜,手持摄影和看似聪明实则杂乱的剪辑来凸显本片的“文艺”气息,画蛇添足,像暴发户买遍LV证明自己有钱。2.让人无法信服的故事,让人无法感动的爱情,导致所有爆发戏都显得莫名其妙,高潮戏更是话剧感十足,直接崩出宇宙,每个演员都用力过猛,李现一哭,我笑了。3.李现自带“糙帅”,本身其实也算有文艺片气质,但他需要好导演调教,本片导演道行太浅。4.导演请你告诉我,本片主题到底是“迷惘的青春”还是“刻骨的爱情”?或是别的?5.配乐挺好听。ps:本片这个时间上映多少有吃李现流量红利的嫌疑。
学不好娄烨的话就别拍了,真的
小城的故事,青春的悸动,少年的执念,每个人心中都带着一点点善,又有着一点点恶。剧情有两处硬伤,为了推动矛盾而矛盾。
全程都是尿点,合理怀疑选在这个时候上映,趁没有竞争,多少赚点。
电影准备说什么、电影在说什么以及电影到底说了什么,是挺迷的。成功的展示了如何在模仿某种风格的道路上矫揉造作地跑偏并跑到极致。作为半个芜湖人,完全看不出来电影发生在芜湖,也看不出来发生在90年代,毫无地域感和年代感。
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看不懂
最后结尾三个大问号
总有种初中时候看《最小说》里青春伤痛文学的感觉
粉丝滤镜也不能阻止这片儿的不好看…剪辑断层。不过要说一下导演还算是会用演员的,李现表演还行台词功力很差,所以本片没几句台词。为idol还是打个及格吧
天哪,比预想的还要差,没想到电影会有多好看,就是图一乐,时间刚好来得及,但实在看不下去,太无聊了,演技还特别尬!
李现,我对得起你的《万箭穿心》的电影票了!
真的不ok,太空洞了 立不住
无忧无虑的生活被悲剧事件所颠覆,让人感受到沉重的一击。
十年前玩QQ飞车起了网名叫谜底揭晓,现在看到抵达之谜总是可以联想起来,莫名有种亲近感,非常吸引我,其次冲着主演李现和顾璇去的,李现不用说了超级大帅哥!!!顾璇也太美了!!异域的很有吸引力!剧情看之前大致了解过,觉得现哥演的给我惊喜,表达出了小龙的打破砂锅时的执拗和打破砂锅问出的答案自己又不敢面对的迷惘。最后,23岁的我看了李现23岁演的电影,感觉很荣幸。
彻底被青春谜昏了
龙龙子哭戏比韩商言好
像所有新导演一样,都喜欢在他们的处女作里面,去讲青春与回忆,并植入各种回忆元素。就像本片的罗百吉、阿飞正传、英雄本色等等一样。所以,这也意味着套路。所以,本片的问题也是,设定比较套路,表达也没什么亮点。毫无记忆点的一个片子。
剧本挺好的,就是太散了,尤其是前半部分,剪辑得乱七八糟,能看出导演的功力尚浅。后面,慢慢看进去了,被结尾时倒数第二组镜头打动了,在这里结束就好了嘛,真没必要增加最后的芦苇荡。
‘’不合时宜‘’的小龙,执拗,固执,一条道走到黑。抵达内心之谜了吗?也许答案真的没有很重要。小龙很好,李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