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影视圈翻拍经典的热情,中外貌似没多大差别。
我们这儿对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说拍个没够,观众也看不烦,每拍一次都能成为热门话题。
老外对罗宾汉题材也堪称情有独钟,20年前凯文·科斯特纳版的《侠盗王子罗宾汉》》还令人记忆犹新,英国BBC电视台的剧集《侠盗罗宾汉》也才刚落幕没两年,好莱坞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又叫上老搭档拉塞尔·克劳,将这个全球知名的英国古代侠客重新搬上银幕,并赋予他新的传奇经历,将罗宾汉塑造成一个秉承自由平等理念,既反对国王对人民的残暴统治,又在民族危亡之际率领军队抗击法国侵略者的“侠之大者”,使整部影片具备了大气恢宏的史诗气魄。
但是,在好莱坞传统古装战争片日渐式微的趋势下,《罗宾汉》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上都不复以往古装战争片的功力,战争大场面也显得平平无奇,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加上本片在美国糟糕的票房表现,好莱坞古装战争片要想重现《勇敢的心》与《角斗士》的辉煌更是显得遥遥无期了。
《罗宾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雷德利·斯科特上部古装战争片《天国王朝》的续篇,注意看本片结尾字幕动画渲染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导演有意用片中没有的画面暗示了同《天国王朝》的承继关系。
从剧情来说,在《天国王朝》的结尾,赢得圣城保卫战的男主角在归隐山林的路上,碰上了雄心勃勃带领十字军东征的英国“狮心王”理查。
而在《罗宾汉》的开头,“狮心王”理查从圣城带领败军回国,罗宾汉正是军中一名普通的弓箭手,同样厌倦战争渴望平静生活。
就精神内涵来说,同《天国王朝》的主人公一样,罗宾汉也具有超越种族、宗教与阶级的自由平等精神和强烈的自省意识,对“狮心王”理查滥杀异教徒的行为直言其过,对“天赋王权”提出大胆质疑,坚决反抗约翰王的横征暴敛,为民众争取人权与平等而战斗。
本片其实也算是好莱坞近些年颇为流行的“前传风”中的一员,讲述的是罗宾汉聚啸山林之前的传奇经历——卷入英国王朝更迭阴谋、冒充贵族弄假成真、率军抵抗法国入侵,本片中罗宾汉的故事无疑是各个版本中最具史诗气质的。
罗宾汉的形象不再是凯文·科斯特纳演绎的潇洒不羁的骑士范儿,而是被原成一个具有平实情感的普通人,给人更为真实亲切的感觉。
另一方面,影片虽然给罗宾汉设计了石匠儿子的平民出身,但在思想精神上却“系出名门”,石匠老爸乃是在民众中倡导平等理念的自由先驱,宁死不向王权屈服。
罗宾汉继承父亲遗志,不再是传统故事中劫富济贫的侠盗,而是升华为内抗暴政、外御强敌、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演员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的“奥斯卡三人组”看似声势十足,都是演绎古装片的好手,前两人有《角斗士》的成功合作经验打底,凯特·布兰切特更是凭借《伊丽莎白》系列誉满全球。
其实,称他们“过气三人组”也不为过,因为所有辉煌都属于过去,雷德利·斯科特连续两部大制作影片《天国王朝》和《谎言之躯》都放了哑炮,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的人气和票房号召力也已经江河日下。
这个组合给人老气横秋的强烈印象,对年轻观众缺乏吸引力。
影片整体故事和角色关系也没有足够的新鲜感,画面虽然具备雷德利·斯科特影片一贯的凝重大气的美感,表现英国山川河流的全景镜头雄浑壮阔,但故事还是不够吸引人,剧情过了开头的紧凑精彩之后,在中段显得有些沉闷缓慢,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也明显过于沉稳内敛,缺乏生动与激情,两人的对手戏也毫无火花可言。
除了大反派的光头造型比较惹眼以及约翰王的贪婪跋扈个性突出之外,其他配角都显得过于平庸,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约翰王这个反角的塑造更是体现出导演思维的混乱,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这家伙都给人标准的“无道昏君”印象,骄奢淫逸、横征暴敛、阴险残忍、外强中干,除了在王太后老妈面前还稍有点人味儿之外,几乎以一无是处,但结尾大战时,导演却又突然安排约翰王“人品大爆发”,一马当先率领英军杀向法军,颇有点他老哥“狮心王”理查的彪悍作风。
估计导演是想让角色性格丰富些,表现他作为英王血统中尚武的一面,最后再用众人为罗宾汉欢呼而冷落英王来个反衬,只是这样一个一贯自私自利的人突然变得如此奋不顾身,转变太大而且之前没有任何铺垫,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近年来好莱坞传统古装战争片呈现日益没落的趋势,如果不是像《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那样披上层魔幻的外衣,都逃不出票房惨败的命运。
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漫画超级英雄大片,以及皮克斯、梦工厂的动画片,对需要了解历史背景,搞清众多角色关系的古装战争片则不太感冒。
另一方面,如今的好莱坞越发商业,为了讨好观众短平快的观影习惯,极力压缩古装战争片的时长,导致《亚历山大大帝》和《天国王朝》经过删减后出现剧情和人物逻辑失调的缺陷,直接导致剧场版和DVD导演剪辑版口碑大相径庭的状况出现,对票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罗宾汉》更是给古装战争片唱响了挽歌,不仅剧情和角色老套乏味,战争场面居然也敷衍潦草、气势不再。
《罗宾汉》战争场面在大气恢宏方面,比之《勇敢的心》、《圣女贞德》、《亚历山大大帝》、《天国王朝》这些传统战争片都要差着一个档次(《角斗士》由于并不算真正的战争片所以略过),战争进程缺乏层次感和高潮,场面调度也略显混乱,精彩程度和震撼力远逊于雷德利·斯科特的上部古装战争片《天国王朝》。
即便罗宾汉的箭术依旧功力神奇,但这对观众来说并不意外,并不能成为吸引观众的理由。
开头英军进攻法军城堡小打小闹倒也罢了,那个城堡小成那样,再怎么拍也打不出《天国王朝》那样的大仗来。
结尾罗宾汉率军击败国内叛军那场戏太容易,叛军几乎一触即乱,束手就擒,没有看头。
看这场戏注意到罗宾汉率军攻来时,还专门给了一个光头反派骑在马上胸有成竹的镜头,貌似对遭遇英军并不意外,早有打算,没想到这么不禁打。
紧接着对决法军的海滩大战也没有战争片应有的起伏和层次感,英军既有地形优势又有士气优势,天上箭雨压制,地面骑兵冲锋步兵跟进,击法军于半渡,优势实在太大了,法军几无还手之力,这种胜负分明的打法有什么看头,还有凯特·布兰切特带领一帮小孩出来助阵这也太扯了吧,看不出有啥必要。
想想《勇敢的心》里面英军骑兵对起义军的压迫感,以及起义军浴血取胜的酣畅淋漓感,《罗宾汉》怎么有的比啊!
战争戏吸引人的要点就在于要先让正方处于劣势,让观众感受到好人命悬一线的压迫感和紧张感,然后再通过正方发挥智慧和勇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将观众之前压抑的情绪彻底释放出来,这才叫跌宕起伏、紧张震撼,大快人心,《勇敢的心》、《亚历山大大帝》、《天国王朝》等知名战争片都是这么做的,《罗宾汉》不这么玩,结果只能是把自己给玩死。
战争片什么都可以差,但战争场面一定要拍好,《罗宾汉》连战争戏这个好莱坞传统强项都保不住,看来好莱坞古装战争片在短期内真是无药可救了。
(文/列文)——影评删节版刊登于北京青年报
头开的很大,人物随便铺陈一下已经一个多小时过去。
编剧和导演节奏掌握的不错,一直讲解背景故事也看得津津有味,证据是间中没有看表。
电影结束刚刚说清楚罗宾汉同学为啥被逼上梁山。
如果由我来命名,他应该叫做,罗宾汉前传,不出意外,会有续吧
【赶在世界杯开始前,再去看场电影,因为翻了翻08年的片单,6月和8月观片数量都是……0部,唔,今年目标1000部,任务艰巨呢……】以这么一部片子做戛纳的开幕片,必然是肉包子打狗,因为片子里到处在吐槽法国人,徒弟说这就相当于天朝送一部二战片去东京电影节,怎么可能拿奖嘛。
我倒觉得这部片子更多的缘起在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作为一个英国人,自小耳熟能详了罗宾汉的故事,找个机会把它拍出来就是了。
要做文本序列的话,这部片子显然跟《勇敢的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然另一个明显的相关文本是《指环王》。
前者是题材和视听,后者则是视听的进化(比较一下《勇敢的心》跟《罗宾汉》的区别,大约其中的变化就来自《指环王》的影响》),弓箭手的调度是最明显的。
弓箭手之一的扮演者是Scott Grimes,《兄弟连》里的Malarkey班长,认出了他著名的红胡子。
本片的情节不再赘述了,倒是可以拿来操练操练概念。
本片的一大叙事动作是“扮演/询唤”:罗宾·朗斯特莱德如何成长为罗宾汉的故事。
关键问题在于受众和文本的关系,观众预先知道主角就是著名的罗宾汉,那么将故事结构成一个“成长故事”已经意义不大或者新意不大,再说,以拉塞尔·克罗那张老脸,就别成长了……所以剧作呈现出了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罗宾接受了临死的罗伯特·洛克斯莱的嘱托,交还他的佩剑并穿上了他的盔甲,他在此后一直扮演/化装成罗伯特,等到回到了诺丁汉之后,被罗伯特的父亲沃尔特邀请罗宾继续扮演罗伯特的角色。
盔甲-洗澡后换衣服这个桥段直接让人想起《最后的武士》,不过后者更加恶毒,是杀了盔甲的主人之后占据了他的位置和他的家庭。
《罗宾汉》里,我原本以为沃尔特所谓要给罗宾讲述”你的故事“指的是让他继续扮演罗伯特,不过最终还是讲出了罗宾和他父亲的故事——这个处理很常见,罗宾对父亲被处决这一伤害性的记忆的处理方式是”遗忘“/”屏忆“,最终被那句咒语”Rise and Rise again until Lambs Become Lions"和沃尔特的讲述所唤醒,从此他则由扮演转成了被询唤,或者说他开始扮演父亲的角色。
这无疑也是一个有趣的表述,文本中的“父亲”们纷纷被杀——狮心王查理(算是结构性的父亲位置,在“继承”这一意义上无疑是约翰的父亲)、沃尔特以及罗宾的父亲,虽然仍有王太后秉承“父/兄之名”继续干政,但子一代都占据了自己的位置 。
在观众看来,罗宾最后变为罗宾汉,其实是被自己的命运(已然说出的结尾)和作为革命先烈的父亲的遗志所询唤的,他从一个个体变成了主体——英雄。
所以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表达,如果英雄是被询唤而出,这无疑是一个对所谓”历史必然“的强化和对作为主体的个人的弱化。
跟《勇敢的心》相比,倒是有点好玩的区别:在《勇敢的心》里,华莱士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虽然泡了皇妃,播了自己的种,但作为秩序的僭越者和“自由”的代言人,最终是被处决的。
而在《罗宾汉》这里,虽然国王背信弃义,通缉罗宾,但在结尾,他和玛丽昂以及一批规则的僭越者们刚刚开始啸聚山林,这是一个光明的结尾,“传奇刚刚开始”。
梅尔吉布森作为著名的右翼代表这样的表述是很逻辑的,而《罗宾汉》的人道主义(个人的权利)表述之外,倒是给了反叛者以空间,同时还有一句话:(在文本内部)未来尚未发生,未来尚不可知。
于是这是本片少有的能跟现实发生互动的关系。
这部影片确实离现实有点远(《波斯王子》就很明显嘛),或许这是这部影片票房不佳的一个原因:跟观众的距离太远,缺少对现实的抚慰。
所以话语影评的主要论调还是谈雷德利·斯科特的文艺气质,确实,开场和结尾的动画(唔,真是俄国动画大师彼得洛夫一路啊,很亮眼,我都几乎想因此给本片四星了)很赞,最后一场水战(张小北老师说这便是古装版诺曼底啊)让我想起了黑泽明的《七武士》里的雨战,凯特·布兰切特和冯·西多这两位都是文艺片演员。
整体看下来,文戏武戏都不错,调度和剪辑还都颇有一看,但是剧作无疑是大问题,剧情比较少,编出这么多事儿已经不容易了,节奏上中间部分太慢,所幸结尾扳回一城。
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于拉塞尔·克罗实在太,太老了,在我印象里,罗宾汉难道不是一个“青春偶像”么?
梅尔吉布森的华莱士,扮相倒是很到位。
于是最终这个故事变成了英雄刚刚成名就已迟暮,好在还有凯特·布兰切特可看,她离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境界不远了。
我不理解的是,为啥拉塞尔·克罗只比布兰切特大5岁,看起来就像比她大15岁呢……于是忽然觉得,故事停在这里就好。
中国人其实对罗宾汉这个人物应该不陌生,很早以前央视就播过以其传奇经历为内容的同名电视剧,长期浸淫于《水浒》式的替天行道的侠义故事的中国观众对这位侠盗王子产生好感和认同是一件太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对于我来说,关于罗宾汉的记忆是与一首歌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加拿大歌手布莱恩亚当斯深情演绎的《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这首被翻译为《为你倾情》的情歌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而其出处就是1991年美国拍摄的电影《罗宾汉》的主题曲,尽管有着包括凯文科斯特纳、摩根福尔曼、肖恩康纳利在内的豪华阵容,这一版纯美国式演绎的《罗宾汉》,也只有这首歌能够传世了,我就曾无数次看着VCD在《为你倾情》的MV中不断重温着罗宾汉射出燃烧着复仇烈焰的正义之箭的经典画面。
而在莱德利斯科特版的《罗宾汉》中,这个标志性场面得以重现,只是凯文科斯特纳换成了拉塞尔克劳。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英国导演,再现这位来自英国的侠盗王子,莱德利斯科特自然是不屑于采用简单的美女加英雄式的好莱坞经典商业套路的,于是我们看到这里的罗宾汉虽然足够骁勇,但笼罩在其身上的英雄光环被褪去,时势造英雄的传奇史诗被改造成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流氓发迹史,结伙逃兵、冒名领赏、被迫假扮夫妻、最终被骑士精神感召,罗宾汉的成才之路似乎充满了盲打误撞的偶然性。
用反英雄的方式塑造英雄,是这部《罗宾汉》改编最大胆的地方。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拉塞尔克劳基本上是在延续《角斗士》苦大仇深的表演方式来塑造这个草莽英雄形象,于是本应有趣的一些转变过程反而变得生硬做作起来,导致观众既不能对罗宾汉建立英雄崇拜,也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融入这个流氓无产者的人物内心,于是这个小人物大英雄的文艺故事就变得疏离纠结而且冗长起来。
影片最后用一场海滩大战见证了英雄的诞生,尽管拍得波澜壮阔热血沸腾,但由于突然感受到狮王剑带来的宿命召唤而战力大增并成为所向披靡的救世英雄的转变还是让我觉得突兀,从而让莱德利斯科特精心铺排的生死搏杀带有了儿戏的味道。
人物没树立起来,一切表面快感都是伪高潮。
尽管是在好莱坞商业电影体制下的运作,莱德利斯科特还希望在这里更多地寄托自己作为一个英国导演在把握一部英国题材电影时的所应展现的情怀,以保证影片在题材上欧洲血统的纯正。
与《大侦探福尔摩斯》中对19世纪伦敦氤氲街道的迷恋式再现相映成趣的,是《罗宾汉》中对十字军时期英格兰乡野的白描式写真,回荡在篝火旁的激昂风趣的诺丁汉民谣,以及对古典骑士精神的过度演绎,但是没有盖里奇高效凌厉的叙事和剪辑,莱德利斯科特在这里的中古情调变成了夹带私货式的情怀泛滥,这让这部片长为140分钟的影片变得让人有点心猿意马。
综上所述,《罗宾汉》在美国上映后票房遭遇惨败也就不难理解了,也许日后人们能认识到这是一部优质的带有文艺气质的商业电影,但面对当今心态日益浮躁、要求趋于简单直接的电影观众,《罗宾汉》也只能感叹生不逢时了。
但是,如果买一张DVD在家里静静观赏,也许会发现很多在电影院里被屏蔽掉的情趣,而且我觉得,这个叙事节奏可能更适合习惯于文火慢炖的电视剧表述方式的中国观众。
《罗宾汉》的演员阵容基本上是个多国部队了,两位主演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来自澳大利亚,大反派马克斯特朗来自英国,对罗宾汉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老骑士的扮演者马克思冯西多来自瑞典,从而赋予了影片应有的古典气质。
尽管拉塞尔克劳的罗宾汉让观众无所适从,凯特布兰切特的玛丽昂略显平淡,但影片中还是塑造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沉闷的次要人物,比如从一开始就十恶不赦到后来又变得很傻很天真的约翰王子就很有光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马克斯特朗扮演的反一号葛福瑞,在近期包括《大侦探福尔摩斯》中的布莱克伍德爵士、《海扁王》中的大毒枭阿米克在内的一系列反派角色中,马克斯特朗所表现出来的暗黑气质十分引人注目,在《罗宾汉》中正是他的强大气场为我的观影制造了最多的兴奋点。
相对于SCOTT执导的角斗士和天国王朝,小小的一个罗宾汉总是让我感觉不尽兴,就好像有人给你扇了一把不温不热的火,怎么都烧不起燎原之势,可能以草根人民的生活为主线不太像SCOTT的描绘风格,各种元素的参杂总让人觉得一种做作之感,而且感觉SCOTT一味的把草根一族和国家存亡宗教教义等生拉活扯的搭在一起,有点强求的造作,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浮在半空中缺乏承托感的就是岌岌可危的SCOTT要传达的君臣(子民)关系和父子感情吧,可能震撼人心的总是大场面,战争的残酷,人民要在国家落寞暴政统治的剥削下挣扎生存,亲人面临分离失散,这样的场景才可以很大气的渲染到观众躁动的心灵,所以SCOTT想要借着这条大动脉给草根一族输送一点豪迈的血液,但是草根的底蕴又太不受了这气势,反而一方面田园风情生活爱情滋生的点到为止,让我顿时摸不到头脑了。
是,SCOTT在角斗士里把隐藏在一个国家命运背后一个普通男人对家人的深爱和向往的回归描绘的很动情,可以说相当成功,在天王王朝里面以史诗的画卷隐藏在幕后娓娓道来的是所谓神性讨伐的东征背后违背人性的争夺,一个寻找救赎的男人以最简单也最难的尊崇神的旨意救赎了一座古城和它的人民,但是在罗宾汉里面,我看不到这么清晰的画面,我看到的是一种东平西凑,角斗士里的战线和暴君统领权力争夺,天国王朝里的宗教教义,其实这两个元素的汇集只要不太突兀也就是一种所谓假期强档大片,但是SCOTT可能想展现温情和还原朴实的英国田园风情生活还有战乱中的爱情,却把整个影片豪迈的大片血液注入到了庸俗的皮囊里。
我还记得里面有一段在酒吧里罗宾的伙伴寻欢找妞,其中一个给另一个说,你知道吗泡妞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搭讪最不漂亮的那位开始,然后我就想到了在美丽心灵里面纳什同学的金发美女理论,然后我就顿时石化和无语了。
SCOTT可能也是好心和挑战突破,想带一点现代文化气息来迎合一下年轻大众,但是可能他的洞见也就是家国政治山河里的人性,对于太生活民俗化的东西,揣摩得过于偏离了。
于是就是这样一部鱼龙混杂的大片,就像主厨炒了一桌五味混杂的大餐,有日本料理,西餐,清炖甲鱼,以及韩国泡菜,然后再一股脑的给你全端上来,让食客不禁发问,这是个啥玩意儿啊。
当然SCOTT这部片子里摄影角度和画面呈现很多都很用心和成功,比如罗宾最后拉开弓箭的慢镜头,还有影片前后跳跃的漫画感的丛林。
RUSSELL还是依然帅气性感啊哈哈哈,眼神,温情但坚定的眼神很重要,女主角是本杰明巴顿里的芭蕾女,柔里带刚,坚强勇敢的性格被她诠释得很到位。
总之如果抱着娱乐的精神去看这部片子,是元素很集合,看你在哪一个target group了,我喃抱着角斗士和天国王朝的角度去做的省视,可能要求也太牵强了,哈哈哈,好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影片给每个人的反馈都不一样吧,主要是哪里有同感了给你揉到心坎里去了,然后走出影院就觉得爽了。
戛纳时间12日早上10点,明星们还没有开始在红地毯上登场,迫不及待的观众已经坐满了德彪西大厅,斯科特·雷德里和罗素·克洛合作的新片《罗宾汉》作为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在这里上映。
这部备受期待的新片是斯科特和罗素子2000年《角斗士》之后的第五次合作。
《角斗士》为罗素赢得了他演艺生涯的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角斗士》)这部电影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
”十年前的成功让罗素感恩不忘,这也是罗素拿到这个剧本后首先想到联系雷德利的原因,“雷德利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导演需要找到一些灵感时,最好是能从他自己的一个作品中去找。
”很显然雷德利除了在《角斗士》中,还从《天国王朝》中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很多灵感。
但是让一个几乎路人皆知的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编剧布赖恩·海尔格兰德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和导演雷德利的沟通过程中,创作团队一改以往影视作品中“出场即为传奇”的罗宾汉形象,而将焦点对准罗宾汉“如何成为一个传奇”的过去,并且在电影中加入布赖恩擅长营造的“麦格芬”:罗宾汉已经失去记忆的童年。
故事将开篇设置在罗宾汉跟随“狮心王”理查一世征战法国境内血腥厮杀的城战。
罗宾汉原本平庸的流卒生活随着皇帝在战场上的遇难而得以改变,他无心卷入了英国宫廷内的一场阴谋之战。
随着自己身世的逐渐清晰,他不仅需要帮助新英皇抗击法国的侵略,还需要保护诺丁汉郡自己心爱的女人。
战争胜利后由于他父亲誓死捍卫的证明皇权诞生于民主的材料重新威胁着新英皇的地位,他被迫入林为寇。
雷德利在《罗宾汉》中继续他曾经在《角斗士》和《天朝王国》这几部时代英雄剧中擅长的娱乐元素。
他采用特效将电影中的几个战争场面营造得恢宏磅礴,影片结尾的堵敌战堪称“12世纪版的诺曼底登陆”;而此时尚且使用本名的罗宾·隆斯特尔德(罗宾汉的原名)和诺丁汉郡主前媳妇玛丽安(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爱情故事则一波三折,也颇为动人。
另外雷德利产品设计和服装化妆的“御用团队”的杰出工作也让这部电影在画面细节上充满了令人信服的时代感。
但是除了这些极具娱乐效果的元素外,在这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中仅仅依靠迷人的视觉效果并不能完成罗宾汉传奇的塑造。
很显然为了让这部“罗宾汉前传”中的故事比源自19世纪末期的罗宾汉的传奇多一些新意,编剧布赖恩费了不少周折,除了前面提到的“罗宾汉已经失忆的童年”让观众多一些纠结,还增加了皇权和民主之间的历史性渊源,可惜这两个最能让罗宾汉成为一个传奇的内容却是电影中交代最弱的部分。
于是这个雷德利/罗素的“罗宾汉前传”仅仅成了雷德利的一部“新天国王朝”,而不是罗素的一部“新角斗士”。
按照印度孟买电影节主席Srinivasan Narayanan的说法,《罗宾汉》作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非常完美,因为这是一部能够聚集观众人气的娱乐性十足的好莱坞大片。
但是如果仅以此作为戛纳电影节选择他作为开幕片的理由,似乎不太充分。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http://axinlove.com/2010/09/robin-hood/《Robin Hood[罗宾汉]》从此开始传奇by @xinl.ve 100918Movie Rating:9。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先说坏的,侠盗Robin Longstride[罗宾汉]的生平不可考,民间传说会穿凿附会地将其它人的事迹,安在理想化的偶像身上。
因此,《Robin Hood[罗宾汉]》的情节表现罗宾汉是石匠之子,机缘凑巧地情况下被Walter Loxley爵士收为义子,并与Marion Loxley产生恋情,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可。
不过,在对抗法国人的抢滩登陆战役中,夸大罗宾汉的领袖作用,神化连正式骑士身份都没有的普通罗宾汉,显得有些矫情了。
毕竟,在后世人的心中,罗宾汉更多的时候是一名绿林英雄,非成名已久的传说。
好消息是《Robin Hood》不是又一部佐罗式的电影,加入了英法战争和英国王室的重要历史事件——狮心王死去,约翰王子即位,更迭之际贵族开始要求约束皇权(十多年后象征着法治的大宪章得到签署)——影片比单纯塑造传奇英雄的故事要厚重一些。
冷兵器的战争年代,强调人的力量、勇猛和技艺,华丽的战争场面是我一贯无法抗拒的诱惑。
而且,Cate Blachett的古典和片中舞蹈场面的仪式意味相得益彰,女性所谓气质很好,也不过如此。
《Gone With The Wind[飘]》中的斯嘉丽以一己之力重建被战争焚毁的家园,也使她从浅薄的交际花变成独立坚强的成熟女性。
曾经对其不屑一顾的瑞德·巴特勒,发现斯嘉丽除了拥有美丽容颜以外,还有超出一般女性的智慧、品质和性格,他的态度从嫌弃对方到主动追求。
守在诺丁山,Marion的劳作类似斯嘉丽的种植园事业(《好人难寻》谈起种植园,马上就是“Gone With The Wind”,:-D),坚守十年独木支撑大家族,Cate Blachett在《Elizabeth: The Golden Age[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挽狂澜于既倒的女王形象再现银幕。
Marion的美,经Cate Blachett的表演,触手可及。
表现人物坚强的神经还有几场面对死亡的戏,皇太后等待狮心王归来,不料却是死讯,噩耗下保持冷静马上确立了约翰王子的皇位,避免了国一日无君的混乱。
老爵士Walter Loxley得知儿子——Marion得知丈夫——死亡的消息,都没有太多大喜大悲,既表明十年的战争让人可以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又表明人物面对最坏状况的勇气。
老爵士的死亡,接受死讯的Marion情绪很平静,暗藏的愤怒释放在后来的举动。
面对死亡,这些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物。
影片名是个忽悠,劫富济贫的绿林传奇故事一点没有,电影结束时来句“And so the lengend begins”,作了本片的总结,安慰下失望的观众,又让罗宾汉的浪漫传奇有了一些想象空间(甚至暗示着续集),够可以了。
Mark Strong的角色几乎让人忽略了。
好坏说完,瑕不掩瑜,推荐娱乐本片。
Robin.Hood.2010.Unrated.DC.720p.BluRay.X264-AMIABLE
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罗宾汉》段落1)戏反着写。
夜晚,小约翰和罗宾汉在营地里面大闹被喝停。
理查王来到营地,要罗宾汉老实说出他对整次十字军东征的观点。
罗宾汉不畏强权说出了东征的荒谬性,理查王煞有介事地对周围的人说,你看,这就是最忠诚的部下。
看到这里,观影的同伴突然说,这不就活生生是《赤壁》里面曹操在伤病营里对小兵说的一席话么,随即就对《罗宾汉》里面的处理大失所望。
我正在思考之际,镜头一转,罗宾汉和小约翰一行人全部都被枷锁扣住留在了营地,其他人继续攻打法国城堡去了。
——戏都得反着写。
约翰王要是真的满意罗宾汉的答案,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夸得露骨;要是对他的答案表示愤怒,也不能简单地处理成勃然大怒,喊来人上枷锁。
戏得反着写,逆着观众的惯性思维来写,给人以眼前一亮,又加深了他们对角色实际行为和性格的印象。
我想起我的悬念作业《SIM》,当初单纯地为了在短时间里面塑造一个“可怕的丈夫”的性格,简单地认为“什么是可怕?
可怕就是吼呗!
”。
拍摄现场饰演丈夫的演员已经对原本的台词提出了疑问,而我仍然固执地坚持己见。
成片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一切都按照了惯性思维来走。
2)大景别里人物的情绪罗宾汉来到诺丁汉带给了玛丽安她丈夫的死讯。
罗宾汉,和此时的观众,并不知道前文中死去的罗伯特是玛丽安的丈夫。
常规来说,这是展现一个梗的时候,切一个玛丽安听到死讯以后脸色大变的特写观众就马上明了了。
然而此时导演给的是玛丽安呆滞的背影中近景,我们在一个镜头里面看到她转身,走向了黑暗的走廊。
她带着情绪地走,始终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只看到她匆忙的中景身影(门洞里面的剪影),她的痛苦似乎淹没在了周围喧嚷的人群声中。
我们是通过罗宾汉的反应逐渐知道了死者和玛丽安的关系。
这一段戏非常成功地叙事(交代死讯)的同时还加强塑造了玛丽安坚强的性格。
最近在看的《一一》里面多处用了较大的景别来处理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地方,效果同样出色。
可见情绪并不见得全部是通过规范的镜头语言来传达的,最根本的还是人物的行为、动作,已经整个故事剧作发展到此刻自然而然而来。
3)一个段落里面的节奏快慢罗宾汉和同僚第一次劫富济贫。
整个段落诙谐幽默,基调是由轻松愉快的苏格兰长笛音乐来奠定的。
“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有16条却寸步难行?
”一阵雨点般的群打脚踢之后,8个人被绑在了一起艰难地挪步。
在这之前全部是快节奏的剪辑。
随后,他们把抢回来的粮食播在了诺丁汉原本已经贫瘠的土地之上,他们播种的动作犹如在跳着胜利的舞蹈,采用慢镜播放,每个人的喜悦跃然脸上,和前面的快节奏形成对比。
当看完整个快慢有致、轻松幽默的段落之后,我深深被罗宾汉等人劫富济贫的正义行为感到畅快。
4)分秒必争盲老头洛克斯利要和坏蛋葛福瑞决斗,几乎就是以卵击石。
常规来说,葛福瑞大可以全身而退,然而影片安排了洛克斯利还是胡乱挥刀之下给葛福瑞脑门来了一刀。
这一下激怒了葛福瑞,他两下就把洛克斯利的性命解决。
这一段完全是影片中的交代段落,葛福瑞甚至完全可以在马上就把洛克斯利解决。
然而导演还是安排了两个人几个回合的较量,但是严格控制在两三分钟之内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充满了悬念。
可见电影的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每分每秒都应该有戏。
不能够允许某个段落的唯一功能就是交代,而应该带着冲突,最大可能地向故事的核心线靠近。
5)“I like your style”(“我喜欢你的性格。
”——美国俚语,表达对一个人作风、行为的赞许。
)影片虽然叫《罗宾汉》,但是罗宾汉这个人物的性格相对于其他角色而言是最为薄弱的。
有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深入人心,稍加修改就会让人别扭。
总以为由罗素来饰演这个角色就能够给罗宾汉带来一点坏男人的气质,但是片中全然没有。
他是一个真正标签化的英雄主角,机智勇敢,身强力壮,对女人柔情似水。
相反,约翰王这个人物是最为丰满而耐人寻味的。
首先他的性格线索是从坏人,中间变成好人,最后又成了一个坏人。
他的两次转变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
而这符合所有人最根本的心理。
同时这样的性格脉络充分体现出他性格上的不成熟,而这正是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
导演安排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海量敌人面前,他居然挥起宝剑大喊冲啊就飞马而上了,周围的人都傻了。
而当战胜之际,他得知敌人不是为他投降,而是为罗宾汉投降,他收敛住了自己镇静的表情。
在庄严隆重的和贵族签署条约的大殿上,他神情自若地烧毁了条约,让所有人再次震惊。
罗宾汉到底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一个神话传说,至今都没有定论。
他最早作为狮心王理查在十字军东征中的拥趸出现在15世纪的诺丁汉郡民谣里,而那时已经据十字军东征有几百年了。
在更早的记载中,“罗宾汉”这个名字专门被英格兰人用来指代重刑犯或者流窜犯。
罗宾汉故事在中世纪的流传与异教的森林女巫崇拜和圣母玛利亚崇拜有关,因此他被描绘成一位隐居在舍伍德森林里、特别保护女性的侠客。
玛丽安女士也具有更多宗教性,有时是居住在修道院的孤女,有时是虔诚信奉天主教的贵族。
当时英法征战、苛捐杂税很重,一位劫富济贫,尤其与诺丁汉郡长为宿敌,不受严苛法律管制、与一群绿林同伴逍遥自在的好汉形象也广受欢迎。
这个传奇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多次再现,几乎每次都是大手笔。
最早出现在银幕上的罗宾汉由巨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在1922年饰演,1938年的《罗宾汉》获得过三项奥斯卡奖,凯文∙科斯特纳也出演过1991年版的罗宾汉。
在罗素∙克劳之前,44岁的肖恩∙康纳利是最年长的罗宾汉。
他在与奥黛丽•赫本的1976版《罗宾汉与玛丽安》中演绎舍伍德传奇20年之后,罗宾汉重回诺丁汉郡的故事,角色与外貌基本符合。
虽然罗素•克劳为本片特意减肥,但他45岁的高龄还是引起很大争议。
这部电影实则是“罗宾汉前传”,讲述他如何从狮心王手下的弓箭手变成投机逃兵,又变成抵抗法国侵略、并继承其自由斗士、宣扬君主立宪的父亲遗志成为爱国将领,最后被约翰王视为眼中钉,被宣判为不法之徒的过程。
故事伴随着罗宾汉从孤儿到认父,并经历过两位父亲的死亡(一位是武士罗伯的父亲、罗宾汉的义父,另一位是他的哲学家生父,罗宾汉在义父启发下重新唤醒了对生父死亡的回忆)而转变为在舍伍德森林中照顾孤儿的父亲的心灵成长。
克劳扮演的罗宾汉少了种侠盗亦正亦邪的气质,尤其在他还是想通过战争发财的投机逃兵时,他的外形与角色相比显得过于忠厚了。
凯特•布兰切特虽然不算绝美,但她的古典与神话气质深入人心。
这次扮演的玛丽安女士少了民谣传说中的宗教性(她去教堂祈祷是为了请求教堂施舍种子耕作),多了女战士的潇洒利落,她骑马驰骋乡野与战场的镜头是全片最为诗意、最有“传奇”特质的段落。
不过多数时候,玛丽安扮演的也是“母亲”角色,解救妇女儿童、耕种土地操持家务,与圣母玛利亚的宗教寓意还是有相通之处。
新版《罗宾汉》从创作一开始就极力颠覆传统,想重新塑造这位“不法分子”的形象,因此两易其稿,开拍时间一拖再拖,最终被加进了很多历史背景。
整部电影的重点似乎不在罗宾汉本身,更多着墨在王室内的政治权术与英法间的阴谋斗争。
同时重要历史事件的顺序并不符合史实,而是一部带着历史感的传奇。
与传说中浪迹天涯、无拘无束的绿林好汉不同,这部电影中的罗宾汉是一个逃兵冒险家、地主、军事家和政治家。
可惜故事并没有充分立住,靠着剑柄上一句遗言和对生父的回忆,罗宾汉就从投机混混转变为有责任心的英雄,似乎缺乏可信度。
罗宾汉本人的性格也比较模糊。
导演通过理查王的评价描述罗宾汉是:“勇敢、正直、天真”,即便这几点的塑造还算圆满,可罗宾汉的性格依旧不能支撑起这个传奇里他所肩负的爱国英雄与政治思想家角色。
只有在罗宾汉角色转变为守卫一方百姓与土地的“英雄父亲”时,才显得贴切自如。
片中最符合一般罗宾汉传说的是他和伙伴们半夜劫持运税粮的马车,将粮食赶回农庄的段落。
这个段落轻松俏皮,还有点幽默感。
可紧接着浓墨重彩的渲染了罗宾汉如何与同伴在雨中播种,侠盗的潇洒立刻变成了守家的持重,同时又与整部电影的大历史感脱节。
几年前我还在诺丁汉居住的时候,英格兰的中世纪仿古风正方兴未艾,很多当地人会打扮成罗宾汉的样子招摇过市。
他们身材魁梧、步履如飞,留着胡茬和长发,穿着褐红色大领、橄榄绿色的“林肯绿布衫”、背着弓箭袋,与身着麻布长裙,长发垂腰的美女在街头喝酒聊天。
他们是哥特亚文化的一个分支,追求不融入主流的自由与“去英雄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们能接受一位平头规整、双颊松弛、身材发福、身着铠甲、步履沉重、满腹中年人的心事还肩负着国族历史重任的罗宾汉吗?
还以为拍的是喜闻乐见的罗宾汉“侠”的故事,其实应该叫《罗宾汉前传》。
这个罗宾汉和以前书里见识的那个诙谐幽默侠骨铮铮想来应该是玉树临风的罗宾汉大相径庭。
老迈、沧桑、沉重。
一个英国军队里普通的弓箭手,带着一小帮人逃离军队竟在阴差阳错下成为爵士,渐渐的发展成人民的救世主。
当英法大战胜利后英军士兵高喊“罗宾”时,我简直有些哭笑不得。
就这样一个几乎不怎么露出笑容,看上去早已人过中年身心布满创伤疲累不堪又莫名其妙变成救世主的弓箭手,怎样在这前传之后成为我印象中那个熟悉的有些调皮狡黠的侠盗罗宾汉?
这说的不是一个人吧???
罗素克罗是老了,十几年前的《角斗士》看得人热血沸腾胸怀大义,十几年后他带着更为苍老的面容和更为深沉的心灵演绎着和角斗士差不多肩负国恨家仇的罗宾汉,怎么看都觉着怪异。
布兰切特仍带着精灵女王的优雅微笑,而罗素克罗则只有眼底更深重的使命感,恰恰是这种使命感,让我觉得最不应是一个小说中聪明诡谲的侠盗所具备的。
真是那样的话,那还有个什么劲儿呢?
不如就直接重温《角斗士》得了。
罗素克洛不错
配乐还不错
冲男猪看的
当精灵女王爱上角斗士么??哈哈,感觉比较真实
WTF?
看得导演剪辑加长版。标准的古装大片,该有的都有,宫廷斗争啦,儿女柔情啦,昏君乱党啦,篡改历史啦。起码看得不犯困,期待一下续集,如果有的话。ps:马克斯·冯·西多又来客串啦~……
对这个次元实在是不感兴趣啊。。。
大伯与大娘的爱情。。
one star for cate blanchett
枯燥么?不觉得
花了那么多钱拍电影效果还是可以的 | 环艺电影城 with Ran
罗素克劳再次古装上场,相比于《角斗士》恢宏史诗,这次的《罗宾汉》显得太寒酸,准确说来是侠盗罗宾汉前传,除了配乐,就连最后的海滩决战都有点简陋。不过那个年代英国的什么都简陋了。
这是一部宣扬自由、民主与和平的电影。居然公映了。
罗宾汉其实就是踩着狗屎运一路走来的中世纪五好青年
稀烂
虽不能重现角斗士的辉煌,但仍具稳健的叙事美感,就是罗宾汉本人在这个故事里可有可无~
政治片,大宪章都出来了
让人意外的有不少诙谐的元素 展开不够 坐等导演剪辑版
大气 虽然是戏说历史..
睡得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