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期以前在《编舟记》和《间谍一家人》?
之间选了一下,喜欢这个名字,就先打开了这个。
看了第一集之后,我就有了“一见倾心”的感觉。
为啥呢?
我是一个学了3门语言的人。
我买了一个电子辞典(我们一般称它为卡老师,dddd),从来没坏过,今年刚好用到第10年了。
可以说,辞典陪伴了我超过10年的语言学习,但看这部动漫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卡老师内部的这么多部字典本身是怎么出生的。
男主角名字也很有意思,人的气质很老干部,叫majime,真的人如其名,够认真。
日本很多这类匠人感觉都对工作有一点偏执。
能够长达十几年钻研一件事情,确实非常不容易,专心程度极高。
第一次看到动漫,两集中突然跨了13年。
等到最后看到字典出来,真是很感慨,编辑部的老人都已经去世了。
现在这种浮躁的时代,能常年专心做这种工作的人大概不多吧。
2016年10月番尚未开始播放之前,个人最期待番的并不是之后让人眼前一亮的“黑马”《冰上尤里》和《少女编号》,而是这部原作大有来头的《编舟记》。
动画《编舟记》的原作曾被改编为电影,电影于2013年4月13日首映,在2014年3月荣获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影片《编舟记》还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共计12项大奖,当年日本甚至用它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样传奇的标签,让我对这个题材颇为特别的动画当然颇为期待,尽管我没有看过电影版,但是我对于日本人对于这种题材的把握是很有信心的——毕竟日本人恐怕是全世界最崇拜“职人精神”的民族了。
动画《编舟记》,描写了玄武书房辞典编辑部的员工为了编纂中型辞典《大渡海》而奋斗一生的故事。
编纂辞典,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工作,然而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个工作一定非常的枯燥乏味,重复的机械工作不知道要做多久,没看这个动画之前我甚至从没思考过“编纂一部辞典要多久?
”“编纂辞典真的能赚钱么?
”这样的问题,而似乎从小见过的辞典大多是不断的在被修订,小时候更理解不了为什么一部《现代汉语词典》要修订那么多版,那到底有什么意义。
看完这部动画,我不但了解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更是深深对所有辞典编纂人肃然起敬。
事实上很多人真的为了编纂一部辞典耗费了一生,动画中《大渡海》这部辞典的编纂用了十三年,而实际上动画中提过甚至有人用了三十二年编纂一部辞典,而我们中国清朝的那部《康熙字典》,由皇帝下令,傾国力去编纂都用了六年才成书。
国家编纂辞典是为了有益于统治暂且不提,当代一家出版社去编纂一部辞典明显是不赚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去编纂辞典呢?
正如动画中马缔和荒木所说。
辞典是帮助人们相互理解的东西,在和他人交流、或是读书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许多语言词汇,这些语言的背后是留下它们的人。
他们在想些什么、又想表达什么,辞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事情。
我觉得这就是辞典的意义。
但是,辞典不是万能的。
毕竟是人编纂的,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词汇,而且语言是活的。
语言的使用方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新的意思会增加。
有些词语如同套匣一样,新的意思加入进来,原来的意思却越来越模糊。
正因如此,人们不断的编纂辞典——变化的语言和逐渐消失的语言,以及新出现的语言中,为了让人们不论在哪个时代都能相互理解。
而日本又因为其语言的多外来语的属性,造成每个年代都需要不断有有新的人去编纂新的辞典才能使辞典能达到辞典应有的作用。
但是毕竟编纂辞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而为什么日本有着众多的以个人名义去编纂辞典的人呢,正是因为他们的“职人精神”。
“职人”看上去简单,但“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而辞典的编纂工作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职人精神”,做不到“职人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编舟记》开始时松本老师对于荒木能找到年轻人一起来做辞典编纂工作是不抱希望的,毕竟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年轻人中弥漫的金钱本位的思想尤为严重,更何况即使在日本这种崇拜“职人精神”的国家,辞典编纂这种工作也实在显得太不起眼,它甚至不能带给你名声,而日本“职人精神”传承最好的餐饮业,起码“职人精神”能为你带来世人崇拜的目光和大众对你的认可,哪怕你是个手艺人,一旦真的技艺超群,也会有媒体对你追捧,这些虽然未必是好事,但是起码能成为年轻人愿意去做这些工作的原动力。
而辞典编纂,恐怕永远也很难成为民众的焦点——动辄十年的时间,未完成之前什么都没有,外人谁也不会看到辞典编纂人的努力,而实际上辞典的编纂本身就必须“精益求精”和“坚韧不拔”,甚至一部辞典编纂当中就需要两代人传承,辞典编纂简直就是“职人精神”的最完美写照。
《编舟记》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把辞典编纂这么个枯燥的工作,用对玄武书房辞典编辑部的职场日常、生活日常片段的描写,让观众在“静”中看到了“燃”,让人深深为编辑部的每个人所打动。
《编舟记》中,编辑部每个人物都散发着“职人精神”,而且作者对于人物的安排巧妙,正像剧中对于“西行”一词解释时一样,编辑部中每个人都像西游记中的人物一样完美配合,而且人员数刚刚好,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松本老师作为《大渡海》企划的创始人,从项目的设立开始一直为之付出,直至最后患癌症在《大渡海》即将出版前离开人世;荒木作为最早和松本老师合作,因为到了退休年龄又因家庭问题不能继续编纂《大渡海》,是作为把主角马缔带入辞典编纂这一事业的;主角马缔实际是《大渡海》项目的第二任传承者,名字本身就是个梗,与日语“真面目(认真)”同音,而作者更是把马缔设计成简直为辞典编纂而生一样,内向而又认真,词汇量很大却又不会和人用语言表达,最开始居然在玄武书房的销售部上班(未解之谜:他到底怎么通过的面试呢?
),不过正是因为他作为销售人员完全不合格表现才被西冈注意到,成为全剧的开端。
到了辞典编辑部的马缔如鱼得水,他对于辞典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后来的辞典纸张的三次打回和四校发现一个词漏加就毅然决然立刻要求停下所有工作重新检查24万条词汇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冈作为男二在全剧的表现更是非常棒,能言会道的他是个非常适合做对外工作的人,在马缔来之前一直想转去宣传部,并不喜欢枯燥的辞典编纂工作,动画最开始的剧情让人觉得是个轻浮讨厌的家伙,但是马缔加入后,随着辞典编纂工作的展开,他也慢慢爱上了这个工作,作为全编辑部最具有对外外交能力的他,在保住《大渡海》项目的出谋划策并实施还有后来对于委托执笔的小田老师的刁难事件的解决上,都让人最为感动,这两个片段也都是全剧最燃部分的担当,私藏马缔情书和开导后辈的小插曲也都完美呈现了一个马缔的损友角色,其人物的讨喜程度甚至超过马缔。
而佐佐木女士扮演的是全编辑部的后勤担当,看似默默无闻,其实她才是自项目确立开始始至终唯一一直在为默默编辑部付出的人;而马缔加入编辑部13年后才加入编辑部的岸边小姐代表着《大渡海》项目的年轻人的新一代传承者。
《编舟记》的音乐使用也堪称绝妙,使用了大量汉字的激燃OP更是让人心潮澎湃,尤其在动画第四集上层开始有要废止《大渡海》项目的流言后,全编辑部为了保住项目各司其职拼命努力时的绝妙OP插入使得该OP音乐简直神得不行,每天上班前听一听简直让人一天都有都有了动力;而动画的超舒缓ED更是与辞典编纂的“静”相呼应,巧妙地节奏安排使得往往每集的剧情最后都是舒缓的部分,ED的插入经常非常合适,ED还让人能联想到马缔和妻子香具矢的爱情,正如剧中松本老师所言,尽管辞典编纂人要为辞典献出毕生,但是没有恋爱、没有家庭的话,对于编纂辞典反而是不利的,那样会没有生活,只有有了生活才能在辞典编纂工作上更上一层楼,而同为“职人”的香具矢和马缔的恋爱也堪称绝配。
《编舟记》以一个独特的职业人群作为题材,通过对他们对于职业奉献毕生的描写,赞美了日本的“职人精神”。
“职人精神”确实是愈发浮躁的当代急需推崇的精神,之前本人在餐营业创业时深感我国对于“职人精神”的缺失,如今国内绝大多数从事餐饮的人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高房租的客观压力,使得人们都忘记了初心,一个个老板都只去看所谓经营学、成功学,而没几个人还去真正关注自家的菜到底怎样了,为什么在堪称世界美食第一大国的中国评出几个米其林餐厅这么困难?
并不单纯是中餐馆与西餐厅的评判标准不同的问题,如果你去日本走一走,看一看那边的口碑极佳的餐厅是什么样的你就会懂什么评判标准有问题完全使我们在自欺欺人,人家大多餐厅还是在以“做好菜”为首要,而我国的餐厅老板眼里大多只剩下“赚好钱”了。
而实际上被这种思想侵蚀的行业远不只餐饮业,我们的确是需要好好学习日本的“职人精神”了,我们当代的张秉贵、时传祥实在是越来越少了,本人一直都认为少看点所谓“成功学”吧,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只有“有钱”这一条路。
本文首发在有妹社区
朋友推荐漫画新番《编舟记》,说是痴迷文字的人必追,去B站看,没想到是辞书编纂这种学术冷门题材。
求学时做过词条整理工作,所以剧情刚刚铺展就攫住人心。
主角对词语微言大义的精准把握和探赜洞微时展现的专业品格,让每一个对语言敏感的人都能获得感动与共鸣,就像有双温柔细腻的手将你轻抚慢摇,让心灵都为之轻颤荡漾、熨帖平静,又能在高潮处适时将你点燃,直到热血沸腾。
《编舟记》以厚重坚实的骨架撑起了饱满丰匀的血肉,它不仅仅是关于词典编纂这种冷冰冰的故事,还是有关情感人性的温暖叙事。
辞书编纂绝对是一项诗意与理性兼具、浪漫与真实交织的伟大事业,通过辞典《大渡海》长达15年的编写工作串联起来的各个角色,为共同事业而协力奋进,在不断的碰撞磨合中理解他人、审视自我,在对语言传统的赓续、扬弃与创新中追索真相、照见人心,为人做事用情都追随本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词汇的海洋浩瀚无边,词典是言语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词典这一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心意的言语。
”辞书编辑将繁如恒河沙数的语词捡拾提炼,披沙拣金、千淘万漉以还原语言本真。
语言是什么?
这是一个人类问了千百万次还没能探究出答案的问题。
语言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将浩如烟海的语料爬梳整理,从千头万绪的造词理据中钩沉索隐,只为一窥天机。
于是才有车洪才、陆谷孙倾尽毕生心力沉潜辞海的坚守,滴水穿石,皓首穷经,以偿平生夙愿。
他们在语言文字和内在生命间创建共同的体验,他们因为窥见了真实世界的一角,而喜悦、而惊奇、而思虑、而沉迷。
语言不愧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它使人超越其他动物成为真正的“我”,它维系群体、沟通你我、组成社会从而使人挣脱自然的摆布;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构造出无限的话语;它文约意广,以抽象的符号形式承载并表达丰富的情感;它贮存了人类一切认识成果,帮助人们传播知识、思索万物、叩问宇宙。
从魏晋时的言意之辨,到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从科幻小说《诗云》中穷尽汉字所有排列组合以描述一切已知事物、预测一切未知事物的大胆构想,到如今已成现实的亚马逊云计算系统成功创作生成出莎翁作品的“无限猴子理论”,人类对语言本质的探索追问从未止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语言学者行舟摆渡于汪洋辞海,这些怒涛洪流里坚毅笃定的舵手船工驾乘一叶小舟,以有涯随无涯,为艰难泅渡不辨方向的人指明航程,引领众人渡沧海,渡真情,渡人生。
真的是把匠人精神诠释到淋漓尽致。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一部词典需要费这么大的心力。
词典是什么,是连接人与语言之海的扁舟,人通过语言才能够相互交流理解。
能够找到自己一生所热爱的事情,并且能够投入全身心去做,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
《大渡海》所经历的一波三折,其实在我们工作中也很类似,我们能否遇到各种预期之外的意外,都能坚持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给坚持下去呢?
刚刚突然很生气,豆瓣《编舟记》点赞第一的短评是嘲讽作品没激情如白开水怪不得没人看。
那种每天都吃麻辣烫的人舌头是坏掉了吗?
比起飞天遁地啦惊险刺激啦,这些一拍脑门就能脑洞出来的各种黑科技,或者狗血打脸的桥段。
去构造真实可感的众多细节我觉得更加困难。
@因为我是那个唯一 同我说,编词典这事儿在别人眼里可能觉得没啥特别,但是他们能豪言壮志把它比作编舟,比作一次航海远行。
把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东西也能做成大事业的精神,认真地做好自己的事,为它投入百倍热情。
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工匠精神,构筑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作者写出这样的温暖人心的故事,这是所谓的“没激情”吗!
非要第一集劈腿第二集离婚,或者第一集遇见猿人第二集掉悬崖底下,这种才叫做有激情吗!
味觉只能接受麻辣的吃坏了吧!
放上第二集中松本先生的一段话:“辞典是渡过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
没有语言 不能表达自己的思念,也不能深切感受别人的心情,人们乘着辞典这一扁舟,寻找最为合适的语言,浮上黑暗的海面,收集微弱的光芒,语言是光。
然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有人不能找到合适的词,失去目的地的茫然在心中滋长,为了让这些人安心地乘上小舟,我们为之编纂的辞典:写作〈度过汪洋大海〉名为《大渡海》。
渡过语言这苍茫大海的一叶编舟,积极录入新的语言,写上简洁明了的释义,为了让《大渡海》成为靠近人们思想的辞典。
一言以蔽之,是为构筑一个彼此互相理解的世界而助一臂之力吧。
”这一大段解释配上bgm 着实使我这样文化素养不是很高的人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有一种去研究文字语言的冲动!
很静很暖[心]尽管表达很拙劣,但对于喜欢的东西还是喜欢叨叨记录点什么_(:з」∠)_起初看名字并未想到是讲述关于编辞典的番,看第一集的时候是觉得题材很新颖很棒,而且从一开始几处关于词语的解释,就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可以说看完第一集就比以前要喜欢上语言了吧,将辞典比作大海中的孤舟,名字就很独具匠心,编纂辞典为陷入语言沟通旋涡中的他人提供帮助,可以说剧情朴实又浪漫吧马缔很闷,但是一股较真的劲对于编辞典这一工作来说再适合不过了,从与世界保持距离的感觉到最后,马缔在编大渡海的过程中改变了很多,但对喜欢事物的从一而终却依旧没有改变。
再看到马缔那么多年后对林香具矢的称呼一如初,有点小震惊,但是再想想,这种依旧相敬如宾的情感确也是长久不淡的,很美好,这两个都是对自己喜欢事物抱有极端执着的人,很厉害。
[心]荒木和松本老师更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编纂字典吧,一生的事业。
岸边的融入增添了新鲜的流动,也为她能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而感到开心。
最后是这部番里我私心喜欢的角色,西冈。
[心]最初的他给人感觉擅长交际,甚至可能有点滑头,但从他很认真的在为辞典部的运营而努力,知道自己这样高调一定会引来对自己的处分,但依旧发挥自己的长处很拼,在知道自己要调离部门时候的隐忍,从这里开始我就喜欢西冈,到后来准备要下跪那里简直觉得西冈这个人太好了,而在他明明逐渐开始喜欢上编辞典,却要调离部门那里,真的真的很庆幸他有三好这样一个女朋友,他们这一对的情感也是着实的喜欢。
词汇、语言是怎样都繁衍不息的,整篇的节奏、镜头都特别让人感到舒心,灵魂的宁静,坚定、柔韧、让人动容的故事,没有特别大的高潮和转折,没有刻意的卖点,但真的可以沉下心,乘着这样一叶扁舟,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他们的热情十几年从未消退。
轻简的基调,能让人变得柔软却稳健地向前走。
“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词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词典的扁舟航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
那是找到独一无二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词典,那就是《大渡海》。
”一部可以涨知识安静感受下去的番,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这样的番。
这是一部规矩而有些拘谨的「辞典编辑部的故事」。
从马缔被慧眼识珠到松本前辈去世,辞典编纂,这一必须倚靠作者、编辑、宣发、资本支持的集体造就的成果,画上了一个仍在运转的圆环。
故事以《大渡海》为主线,编纂的每一个流程都有涉及,同时穿插工作人员们在事业与生活中的逐渐成长,这传统的叙述偏好也是使我感到拘谨的一个点。
这个故事的重心在于表现编辑们「记录生活中变化的语言系统」的传承,而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大渡海》。
设置这一重心的代价是,可能会牺牲另外一些个体生命的细节。
这样的朦胧图景,相对来说也是理想化的。
一个部门看起来专攻一本确实将有大贡献的书稿,少有其他事务工作,少见低质图书出版,其实蛮幸福的。
编纂组织者是个专业对口、热爱工作的人,连梦里都是帮助人类渡过语言之海,也并不常有。
这也是西冈比起马缔更令我感到亲切的原因之一。
不是专业人士就能忍耐自己事业的方方面面,琐碎、无聊、惹人厌恶、缺少意义的事情,充斥着每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把一样了不起的事业,分解成一件又一件令人欢喜令人愁的日常。
可恰恰是在这千头万绪而非唯美梦幻的日常中不断找寻自己的位置的行动,才令人仿佛能从中看到一个平凡的自己,在这平凡里的独特的可能性。
剧情很简单,一群人要编纂一部叫《大渡海》的词典,然后他们现在编了13年了。
这期间有摇荡,有渐进,有帮改情书的友谊,有不愿见光的办公室恋情…新人来,旧人走,13年后,只剩马缔一个正式员工,帅气小伙西岗变成中年大叔,慈祥的老奶奶也成了照片里的人,好在五个编词典的人还常聚在一起。
马缔充分诠释了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
平凡而浪漫。
很好奇,为什么常有日本人『一生悬命』(用一生时间拼命努力,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某件事情上)呢?
老爷爷关于『业』的解释——生计/工作,又或者是天命;被一种难以割舍的念头所驱使而从事这份工作。
能找到自己一生所爱的业很幸运。
从社学角度看,细节做到极致大概因为岛国缺资源。
而一生只做一件事也许是他们阶层已经固化?
敬佩匠人精神,但是想到一生的工作是重复做一件事,我大概率做不到。
这部番可以说是我近几年最喜欢的一部番,准确来说称得上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最初也是朋友安利给我,说值得一看。
看过太多一波三折、情节跌宕的故事了,甚至于有一阵只有越新颖越曲折的故事才能吸引到我,编舟记却像是扑面而来的一股清风,打破了我对于一个好故事的理解。
从全篇来看,这个故事无疑塑造了以男主为主的十余年认真编辑词典的“匠人”形象,令人尊敬,这也算故事的主旨之一了。
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我更加认为这个故事是在讲述一种生活状态。
故事开篇便是一个看起来有些迟钝做事慢吞吞的人做着和他性格完全不相符,以他的能力完全无法胜任的销售工作。
而他在机缘巧合间,凭借自己对于文字的敏感和爱好,加入了编辑社编辑词典的工作中。
日复一日做着没有太多改变的工作,时间就如此流逝,一步词典编辑十几年,终于成就,往后看是无止境的修订再版工作,潺潺如流水的生活却令人神往,引人反思。
有多少人正如主人公一样做着不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也许还有很多人还在寻找自己喜欢或是想做的事,但是如果已经找寻到,那么像这样不紧不慢地,依着步伐做着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时间在工作中缓缓流淌,缓慢却又充实,不正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事实上,我们很难听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也许忙碌了太久,跑得太快,我们没能停下来好好看看书,好好面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
每一天和文字相对的过程,是男主感到有条理身心愉悦的过程,是自己内心想要的。
花十几年,去编辑完一部字典,去成就一份事业,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理想。
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还在路上,甚至没有找到方向。
真正理想的状态,大概便像故事中如此,节奏是舒缓的,生活不一定是“波澜壮阔”的,工作也许就是在重复和枯燥中度过,每一日却是在扎实前进着,等哪一日回头望去,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久,这么远。
这么安心。
整体不错,比较慢节奏,放下就比较难捡起来,拖拖拉拉看了很久,最后略有点小虐。
看过了小说和电影,这动画的节奏真的有点奇怪。西冈和马缔的化学反应真的很带感啊!!!
not有趣
看不进去,不适合我的动漫题材
在这个时代还能拍这样一个编辑辞典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用心和温暖了。“语言的定位不可以是提高权威和控制他人的道具。语言是自由的,编制语言的人心也应该是自由的。” Chris
3.5 还是喜欢真人版
日本人擅长在平凡枯燥中寻求伟大
看到第七集我终于忍不住弃了,剧情太平淡了,接受无能。
看过电影版,拍的很细腻很燃。动画基本剧情一样,中规中矩。一本小小的词典竟然需要这么多人这么多年辛苦细致的努力,之前是从来没去想过的事,这样看起来枯燥繁琐的工作却有如此热爱它的人们,真是清醒和感谢!
我更应该去买本日中词典…
这个年代越来越罕见的成人向题材。可惜内容中大部分是强调一种单一价值观,没有太多能吸引眼球的东西,节奏也并不鲜明,在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年代很容易失去年轻群体的注意,但是选择了11集的短篇幅则是加分且明智的选择。
电影的改编完成度很高,充满了职人味道。而动画把原作那种宅味体现出来,原文中那些细碎的作为驱动的情感也收拾得十分妥帖
跟原作和电影版比差 太 远,即使原画是我心头好...
要以可看度趣味性来讲,那也就是刚刚合格,不过因为喜欢题材和原著所以多给了一颗星,偶尔吃饭的时候点开一集,11集每集二十分钟我断断续续的大概看了快一年,主要是不够吸引我就很难说惦记着想看,但也理解这种类型确实不好写不好制作,片里时间跨度还很长,人物没有办法太细致的去刻画,只能通过故事需要去创造推动剧情的角色,我猜电影可能会好些,毕竟真人的表演会生动很多。讲语言讲词汇的作品我总是难免偏心,字词语句带来的安全感可太舒适了。“语言不该是权力对抗和支配他人的工具。语言是自由的,使用语言的人心也该是自由的。”这句话在此时此刻更应该被记住。
正坐等在门口的马缔好可爱!啊啊啊啊!书呆子我爱!西冈好棒啊,好爱这种看似花花肠子的人却被某种信念所折服为之奋斗的样子!虽然他一开始隐藏和学妹三好的恋爱关系让我觉得很渣,但是后来他也不在意了,而且他能感受到三好在顾及他的感受(真是好妹子~)最后一集看到马缔和香具矢两人慢慢走着,虽然我会诧异他俩没有小孩但也会觉得真有他俩的风格,同样西冈和三好生了两个可爱女孩,组建了热闹的家庭。很可惜松本老师没有见证到最后,但这份工作诚如马缔所言:永远不会结束。
面对浩瀚无垠的语言之海,找不到任何捷径渡海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静静伫立,那些想传递给对方的思念和话语,就仿若似封存于内心深处。辞典,便是能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
嗯 和电影版基本一致 剧情太平了有点
権威付けと支配の道具として、言葉が位置付けられてはいけません。言葉を紡ぐ人の心は自由であるべきです。たとえ資金に乏しくとも、国家ではなく、一人の人間である我々が日々を暮らす中で辞書を編纂する。语言不能成为用来宣扬权威和支配民众的道具。编织语言的人的心,应该是自由的。@2024.01.03畔山
毫无疑问的本季最强番。作画方面,在本番季各种捉襟见肘之下仍然能勉力维持这个水准已属不易;故事方面,从电影拉长到一季的确从容很多,也细腻很多。叙述上,这是一个非常日本的故事,只属于日本的故事。
时间跨度13年 每集之间经常以年为单位跳跃 到北京开奥运会他们才编完 坚持全程用人力排查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也算一股清流 池頼広的小清新曲憋着一股激昂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