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尽头

Poesía sin fin,无尽诗篇(港),欢迎来到诗乐园(台),诗无止境,Endless Poetry

主演:亚当·佐杜洛夫斯基,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莱安德鲁·托布,帕梅拉·弗洛雷斯,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Jeremias Herskovits,Julia Avendaño,Bastián Bodenhöfer,卡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日本,法国,英国语言: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年份:2016

《诗无尽头》剧照

诗无尽头 剧照 NO.1诗无尽头 剧照 NO.2诗无尽头 剧照 NO.3诗无尽头 剧照 NO.4诗无尽头 剧照 NO.5诗无尽头 剧照 NO.6诗无尽头 剧照 NO.13诗无尽头 剧照 NO.14诗无尽头 剧照 NO.15诗无尽头 剧照 NO.16诗无尽头 剧照 NO.17诗无尽头 剧照 NO.18诗无尽头 剧照 NO.19诗无尽头 剧照 NO.20

《诗无尽头》剧情介绍

《诗无尽头》长篇影评

 1 ) 肉身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诗无尽头》是佐杜洛夫斯基继《现实之舞》后的第二部自传性电影,这次他将镜头对准小镇马图卡纳和青年时的自己,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回溯了自己从逃离家庭至最终逃离祖国的故事。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荒诞性实足的场面与角色,这些对记忆及历史现实的夸张化塑形让《诗无尽头》成为一个广袤且内涵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文本。

但《诗无尽头》不止于此,佐杜洛夫斯基“属我式”的激情让这部电影又一次成为了魔幻现实主义式的肉身实践——在这里,我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不再只是一种对于文本风格的描述,而是作为一种创作本体论,进入了自我解谜、自我关照的元叙事范畴。

电影的属我性让我们从哲学史说起。

哲学史,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为起点,开启了自身的现代性转变。

从这时开始,哲学产生了一种内向性趋势——它不关心普遍式的、脱离个体的纯粹思辩,而变成了哲学家主体生命的理性注脚——一言以蔽之,哲学不再外在于哲学家自身。

尼采穷尽了一生,发出对自我生命的哲学追寻;克尔凯郭尔则更甚之,它的一生都在询问自己“成为一个基督徒到底意味着什么?

”的问题,而他的哲学竟是不断询问的旅途中的副产物。

哲学从这时拥有了一种“属我式”的激情,对哲学家而言,哲学活动不再是进入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崇高尝试,而是关于自我询问、自我解剖的呢喃细语。

无独有偶,属我式的激情也并不在电影史上缺席。

当电影成了一种影像化的记忆,抑或是一种梦境,创作者便被允许通过感官材料的堆叠重新触摸自己的意识深处。

就近年来说,卡隆在好莱坞混出名声后,把摄像机转回墨西哥的童年,拍了《罗马》;阿尔莫多瓦则坦诚地给观众献上了自己的“痛苦与荣耀”。

而对于佐杜洛夫斯基,这个也许是导演圈中最具有自我情结的文艺导演来说,电影的属我性更是被无限放大。

佐杜洛夫斯基创立了一种叫“心理魔术”(Psychomagic)的精神分析疗法,结合了艺术、东方哲学(尤其禅宗佛教)、神秘主义和现代心理学,去治疗具有情绪问题的病人。

他甚至在2019年制作了一部电影(《心理魔术,治愈的艺术》),通过记录与现实中的病人的接触,详细地展示了自己的这套独创的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电影具有疗愈的功效,先是他自己,其次是他的家人,观众只能是第三位。

这意味着,拍摄电影对于佐杜洛夫斯基来说,首要地,并不是一个商业活动,亦不是艺术活动,而只是“面朝自己”罢了。

不仅如此,在谈及自己创作电影的初衷时,他说:“我渴望着去打开我们内在深处的自我。

为了认识自我,我必须去了解其他人。

”因此,在佐杜洛夫斯基看来,电影首先是一种自我疗愈、自我认知的手段,其次才能回归到电影所谓传统的商业和美学价值。

在他的词典里,自我永远是第一性的,他人才是第二性的。

这种“属我式”的激情贯穿了佐杜洛夫斯基电影创作的始终,并在他的创作后期尤为凸显。

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两部自传电影的制作(《现实之舞》《诗无尽头》),并在采访中表示“如果只有三百万,我就会继续拍我的自传三部曲,也许会讲述我到了巴黎之后的生活。

”作为实践的魔幻现实主义在我们厘清了佐杜洛夫斯基电影的“属我性”后,当我们回归到“魔幻现实主义”的话题中,并考察一下《诗无尽头》的元叙事层面,便最终会发现更多玄妙之处。

继《现实之舞》后,佐杜洛夫斯基在《诗无尽头》中再次启用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自己影片的主角,大儿子Brontis饰演自己的父亲,而小儿子Adam则饰演自己——此时,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又变成了自己的父亲。

在整个荧幕史上,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通过这次荧幕实践,他有意识地创造出了代际的混乱,把我们,更是把他自己引入了一个魔幻的情景中去。

他将无有之事铸成了既定的荧幕实践,将隐喻化为了肉身现实。

此时,《诗无尽头》这个电影本身,在元叙事层面上,成了一个魔幻现实文本,而把这个文本囊括于自身之中的,便是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生命本身。

于是我们会意识到,魔幻现实主义关照的对象,早已不仅仅是他所创造的文本,更是他自己。

事实上,纵观全片,佐杜洛夫斯基就是在干一件事——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角回溯自己的遭遇。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便不能仅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他的文本创作风格,毋宁说是他认知自我,解构并建构自我的重要方式。

正是在此处,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中便有了“属我性”的烙印。

“我并不是在谈论自己。

”他说,“我是在中和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

”可以看出,魔幻现实主义真正参与进了他的肉身存在中。

它从为民族性、社会性的代言的阶段,最终内化进了个体的无意识中,回归到个体性上,成为实践,成为肉身,成为了个体的一种“属我性”的存在形式。

在智利拍摄本片的过程中,佐杜洛夫斯基联系到了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关键人物——诗人帕拉。

帕拉虽然已是高龄,但思维仍然活跃。

佐杜洛夫斯基问他:“如果我还能活24年,你会和我说什么?

”随后,在影片中,佐杜洛夫斯基将帕拉的话化作自己口中之词,告诉了年轻的自己。

佐杜洛夫斯基的此在永远是魔幻的此在,佐杜洛夫斯基的现实永远是魔幻的现实。

他的生命是他电影的样本,他的电影是他生命的注解。

 2 ) 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看天才发疯。

个人记录,内含剧透,不喜勿喷,好走不送。

就冲这个配色和漫天的想象力,一定要给满分,我真的最喜欢看天才发疯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害怕活着。

不!

你害怕死亡。

我真的彻底明白柏拉图以及xx为什么讨厌诗人和艺术家了,他们岂止是不定时炸弹,他们简直就是不定时核弹。

最喜欢的部分居然是安安静静地道具的黑衣人。

突然意识到两位诗人,尤其是主人公,也永远都是一身黑。

室内永远鲜红的墙仿佛一片红光,一切东西变得都像梦境。

他和另一个女诗人在一起张狂的日子犹如绚丽的烟花。

而侏儒的那一部分,不协调的比例动作人体,只是让我感到害怕不适。

原来每一个诗人都会沉醉于自我而出卖朋友,狗血从未停止,诗人却能把它变成绽放的花朵。

狂欢节上在红色的魔鬼与黑色的骷髅中间,他是酗酒放歌的白色大天使。

诗人不是这个现实世界肉体上的毒疮,而是剜去毒疮的利器,可惜这句肉体讳疾忌医,讳莫如深。

镜中衰鬓已先斑,镜子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因为恐惧而焦虑。

一直在唱歌剧的妈妈。

看了下职员表太有意思了,男主居然是导演的亲生儿子,我就是未来的你,你就是曾经的我。

又去看了一下,剧中男主的父亲居然也是导演的儿子,也就是男主的哥哥,我的天哪。

 3 ) 诗到尽头

20世纪是激变的时代,文学在问什么是文学,绘画在问什么是绘画,音乐在问什么是音乐。

简而言之一句话,艺术陷入了自我困境。

绘画上由具象走向抽象,沿着印象主义脱实入虚的脉络,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次第出场,走到抽象表现主义,已经从孤立的画作表现发展到强调创作者当下时点随机情绪的行动绘画,绘画和行为艺术的边界渐渐模糊。

音乐上由调性走向无调性,音乐不再以和谐为目的而探索更广阔的听觉的可能。

德彪西打破和声的功能性规则,勋伯格甚至摒弃调中心的原则,赋予十二音均等的地位,旋律派式微,反对动机重复犹如郑重宣言。

文学上浪漫反古典,现实反浪漫,一浪接一浪。

十九世纪是一个盛世,英国贡献王尔德,法国贡献波德莱尔,德国贡献尼采,俄罗斯贡献陀思妥耶夫斯基。

到二十世纪,现代反一切,却声势浩大,面目模糊。

美的边界必然走在扩大的进程里,在探索路径的浪潮里,先锋的可能是旗手也可能是灰烬。

艺术家是一项风险巨大的职业,对于向永恒宣战的人而言。

亚利桑德罗不可避免地面临困境:要做一个诗人,可是诗的路走到尽头是什么?

亚利桑德罗反叛家庭的原因是想成为诗人而不想当医生,于是他出走,去艺术者之家寻找诗,来者听闻他是一个诗人便起立鼓掌。

鼓掌是对行为的称赞而没人关心作品何如。

于是他去虹膜咖啡馆寻找缪斯,缪斯以情欲控制他,直到他失去控制。

他出走遇到诗歌上的知音,以文学理念指导生活,“诗人,永不走弯路”,“诗人眼里无规则”,反对权威,涂黑聂鲁达的雕像,却与朋友的未婚妻越轨,在生活层面上深深伤害了友人。

他失意出走,遇到小丑,诗歌几乎等同于享乐派的哗众取宠。

他陷入自我的困境,面对被遗忘的深渊埋葬的恐惧,发出“出生即是死亡”的悲鸣。

在原生家庭里诗歌意味着贬义的敏感,这种敏感与懦弱,边缘,同性恋相关联。

在艺术者之家诗歌是行为艺术,一种即兴发挥。

在虹膜咖啡馆,诗歌是情欲的灰烬,一种副产品。

在朋友里,诗歌是为艺术而生活的介质。

至此揭露冲突的根源,艺术理念和常规生活之间注定有不可调解的矛盾。

从南美的狭长岛屿出发,他去争议的先锋巴黎寻找问题的答案。

过程按下不表,在年轻的扮演者和年老的导演同屏出现的时刻,导演给出一生探索所得到的答案。

青年的他穿着伊卡洛斯的戏服,绝望地砸碎镜子,失意地认为出生即死亡,死亡在众多死亡之中,在找到艺术的路前,艺术家永远面临被忘记的恐惧。

年老的他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你可超越一切,化身光彩夺目的蝴蝶,成为闪耀着纯粹光芒的生命。

尽管生命本身是个悲剧,但是总要尽力燃烧着活下去。

生命的悲剧是有情的人类对无情的宇宙的挣扎与反抗——徒劳无功,遗忘早晚会发生,“你改变不了世界”;人类应该具有超人精神,克服太人性的自我,”你要改变你自己“。

个人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就是个人主义,超脱性欲,财富,声名,社会关系的限制,乃至超越自我。

超人精神没有尽头,诗没有尽头。

我更愿意把传记电影看作一个成长故事。

亚利桑德罗的电影看似机巧繁多,象征主义过盛,但不过是掩人耳目,像一个小孩子炫耀玩具,但其实他总是在提出问题,尝试给问题一个答案,至少在思路上维持着孩子的直接和率真。

问题在《圣山》中就出现了,那时他提出关于永恒的一系列假设,然后一一否定,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终于在耄耋之年得到了回答:通往永恒的,是闪耀着纯粹光芒的生命。

 4 ) 初识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诗无尽头》讲述了一个男孩生活在父亲执意他要放弃自己的诗歌理想去当一个医学家而母亲顺从父亲的情况下,如何反抗,如何找寻自我,如何克服一切追求自己的梦想。

1、首先想谈论帕拉这个人物尽管出场不多,但是作为亚历桑德罗最喜欢的诗人,帕拉的作用十分重要。

刚开始,帕拉相当于一个启蒙老师。

亚历桑德罗崇拜他,因为他的“蛇蝎女人”,亚历桑德罗找到了自己的性爱的启蒙,也找到了开始的诗歌的启蒙。

后来亚历桑德罗渐渐发现自己的思想被同化了,被禁锢了。

之后和他很少有联系了。

最后当亚历桑德罗决心自己要一生奉献给诗歌的时候,却发现帕拉背叛,放弃了诗歌。

如果将亚历桑德罗对诗歌追求的过程比喻成一个人的一生的话,那么这即是从儿童的启蒙到青春期的快速成长到成年的坚定。

2、接下来想说说面具的意象,小镇里所有人都带着面具,隐藏着自己最真正的本我。

一开始的男同性恋里卡多、父亲杰米,甚至是男主亚历桑德罗,他们都有面具,不过是隐形的面具,而最后他们都选择摘掉了面具,去追求最真正的本我。

里卡多对亚历桑德罗有深情的爱恋,但是不敢表达;杰米关爱着亚历桑德罗,但是作为一家之主和社会舆论,他不敢表达,不敢支持自己的儿子;亚历桑德罗追求诗歌,但是他却不敢违背父亲。

在摘掉面具之后,他们都展现了最真实的本我,表达了最真切的愿望,里卡多和亚历桑德罗表白;杰米最后祝福亚历桑德罗去追求诗歌;亚历桑德罗选择反抗,向所有人表达自己是要追求诗歌的心愿。

3、在亚历桑德罗追求诗歌的成长过程中,他犯了很多错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想要用自己儿时的童心来掩盖自己的本我,带上了小丑的妆容(即是面具),穿上了小丑的衣服,在演出时演滑稽。

但是亚历桑德罗却无法掩饰自己的错误,无法掩饰自己的真正的本我,他选择了向公众忏悔,告诉所有观众他不是个小丑,他是个诗人,最后得到了观众的崇敬;向恩里克忏悔,完成了自我救赎。

并且坚信自己要将一生奉献给诗歌。

4、理想与现实的冲撞,父亲是现实,法西斯是现实,没钱是现实,小镇上的其他人是现实。

而男主希望的是理想,是艺术。

他在家庭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艺术,性爱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艺术,朋友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艺术。

他完全将一生奉献给了诗歌给了艺术,并且他觉得值得。

5、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影片中,酒吧是个很重要的地点,男主在酒吧中成长。

刚开始在酒吧中,他遇见了那个启蒙诗人帕拉和那个红发女人。

他开始了自己艺术的起点,这个阶段他与小镇上其他被困于现实的人相比是清醒的。

之后他从gay bar里出来之后,他发现自己迷失了自我,又一次得到了领悟,选择和红发女子告别,选择在艺术上要有自己的形象,要有突破。

最后他在酒吧里完成了自我救赎并且认清了现实,决心要将一生奉献给诗歌。

6、与过去告别,每一段时间过后,男主都会与过去告别。

刚开始,他和他的家族告别,之后他和红发女子告别,之后他与那个过去的家告别,最后他与朋友告别。

每一次告别他都得到了蜕变,得到了追求上的提升。

7、诗即行动。

在亚历桑德罗与恩里克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与这个诗人志同道合,他们要走直线,要直行去追求最真实的真相和诗歌。

他们还一起说出了“诗即行动”的话。

但是当最后,法西斯进入城之后,亚历桑德罗上去阻止队伍并指责法西斯头领伊瓦涅斯。

而恩里克没有同他一起而是将他拉到一边。

亚历桑德罗是在坚持着“诗即行动”和“诗人要直行”,但是恩里克却没有了这样的觉悟。

8、荒诞不经的艺术家们。

亚历桑德罗来到恩里克朋友的家里的时候,结交了很多艺术家朋友,从事着各种艺术创作,但是看起来是荒诞不经的,或许说更像是行为艺术和形式主义却与他们本身想表达的艺术不相干。

当亚历桑德罗进行吟诵诗歌表演的时候,他的朋友们还是欣赏并支持他的。

最后亚历桑德罗表达自己想要去巴黎拯救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时候,他的朋友们开始阻止他。

最后亚历桑德罗和朋友们分别的时候,他与朋友们被一道打开的大门分隔开来,也都说明了亚历桑德罗与他们已经不是一个境界或是一个觉悟的人了。

9、亚历桑德罗的超脱。

影片中总是提到了人生的意义,死亡、未来等等高深的哲学问题。

每当亚历桑德罗迷茫的时候,未来的他总会给他提示。

这正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也许是亚历桑德罗自己看破的东西,但是从老年的亚历桑德罗,或者说是当时的导演自己口中说出就会有一种超脱超然的感觉。

导演也许自己回顾往事的时候也已经看破看懂,便将自己加入到剧情之中,用自己之口,引导过去的自己。

这是初识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和浅析《诗无尽头》的想法。

在我看来,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或是其他文学艺术恰是一种作者自己的自传。

荒诞不经、夸张、感悟、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

也只有作者本人才能有最真切的感受,用最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经历。

也正是作者经历的疯狂,才决定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绝不可能是虚构的。

在《诗无尽头》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小物件都是一种隐晦的表达。

也只有作者经历过最真实的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感受用最精细精妙的剧本和编排表达出来。

观看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有一种提神醒脑的感觉,最好和一个有想法愿聆听的人一起观影,因为可能看到一半的时候你就已经觉得醍醐灌顶,无法自控地要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这时,和其他人激烈的讨论,探索影片中最真挚的情感恰是一方良药。

 5 ) 在万花筒中望见永恒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看感觉零零散散,其实是因为删减了很多片段,这次看了完整版,总的感觉是:我似乎在向万花筒里抛进我的目光与思想,得以短暂地欣赏永恒。

我在前一段时间忽然想欣赏一下“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一直没看过《百年孤独》,想到曾经看过一部标签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其实这算是一部导演的自传式的电影吧,导演据我所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会为了增加一些自己电影的票房给大家看塔罗。

我以为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内核是现实的,表达手法是魔幻的。

这部电影像一个万花筒,画面绚丽,常被用来剪辑标签为“美学”的视频。

永恒是什么,我以我浅薄的知识来阐释我的理解,永恒是诗,在现实的世界里,在人们漠不关心只注重金钱的积累时,有这样一些诗人,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将快乐谱成昂扬的,或深刻的诗歌,永恒由生命产生,又超脱于生命,在结尾处,在众人狂欢之时,主人公又陷入生命的思考,既然生命最终会消失,那为什么我们要活着,最终他也得到了答案,让生命闪烁纯粹的光芒,追求爱,名誉或者一切,我们将超脱自我,变成一只蝴蝶。

也像老年的主人公那句“人生本没意义,但我们必须活着”。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片面的看法,也许随着我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加深,我会有不同的体验,以后会加在后面的。

增加:对亚历桑德罗母亲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包括他有恋母情结,因为史黛拉和母亲是一个扮演者,我觉得在电影最后一段有对他母亲最好的阐释“就像一只谦卑的天鹅躲在虚荣的鸭群里。

”在电影开头我们就发现了母亲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是弹唱出来的,像唱歌剧一般,她爱她的母亲,家人,在短暂的地震中,父亲告诉亚历桑德罗不去害怕,护住了他的钱,而母亲也没有逃走,用自己热烈的爱护住了给她母亲做的蛋糕,但是回家后,家人并不认可她的蛋糕,我认此刻的蛋糕象征着母亲对家真诚的爱,最后她被安排到一旁织毛衣,而他的丈夫和家人凑成一桌开始打牌,他们的虚伪与母亲的热烈真诚形成强烈的对比。

 6 ) 电影像一曲探戈。

1在一个地震的日子里,我和爸爸狂笑着。

什么也不能影响我们一起数钱,之前,我们还要用香水喷一喷。

电影学习了玛格丽特的绘画。

在砍了一棵树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家同盟。

有共生的舞者,终极钢琴家,终极男高音,他们都是自己的盟友。

知道一个像带了京剧面具的一样的红发女人出现,我们都被这个现象震惊了。

与她的动作戏被残酷的阉割了,我在镜头前哭泣了10分钟。

在从伟大的阿拉伯诗人手中接过了钥匙之后,他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盟友,他们决定直到而行。

但事实上不管他怎么做电影,他做的都是公路片。

充满了奇遇和小丑。

2电影借鉴了很多戏剧舞台的形式,包括日本的能剧。

当然也有很多电影手法,比如说唱歌剧,像夏堡的雨伞那样。

这对于表现诗歌意义的抽象手法来说,就如夏雨和我们的心灵一样油润和谐。

也有伯格曼自传电影的意味。

就像一曲狂躁而热情的野草莓。

用了一支作品向自己的父亲示威。

也像情欲肿胀的费里尼,只不过在这个新的世纪显得突兀。

因为公路片的内核,不能承载雅致的诗意。

 7 ) 用碎片化的感动来记录观影时的思绪,这个诗歌已死的世界仍需一份热忱

电影这种直接不隐藏铺幕布的环节,甚至火车道具下的员工的脚都看到了。

怪诞又离谱。

后面发生什么都不会有什么震惊了。

————啊,草莓蛋糕啊!

————孩子,你说你读书也就算了,还念出来组啥呢。

————“好的,爸爸,我会只看生物书,然后成为伟大的医生。

”(笑)他们算不算笑场啊(捂嘴)————不被固执的眼光限制住自己的眼睛,看更广阔的世界,就该如此。

————场务和道具员工真就是小黑人啊,哈哈哈,还怪可爱的。

————追求音乐的妈妈被家庭孤立着,压抑的环境和氛围。

但是她仿佛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亚历桑德罗无法追求自己的热爱。

————啊,他们有种纯粹追求热爱的一切的热情。

哦,他们这是野兽派的热爱。

————确实魔幻。

————“我把恶魔出卖给了灵魂。

”————咖啡馆那缓慢的节奏以及单调的色彩,代表着一种无趣和乏味。

丑陋的男人是恶俗的欲望追求。

鲜活的多巴胺色系女人,桀骜的妆容,是灵魂的特立独行。

他遇到了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存在。

————他会追求自己的爱,将爱和追求附注到了女诗人身上,然后开始小偷小摸,开始背离自己的方向,甚至开始反抗和推开斯特拉。

那把握住他关键之处的手无法支撑他的梦想和诗的理想了。

————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

电影精神学中,拉康提出诸如精神分析学的“主体”、人类现实的自然层面通过符号层面向文化方面的“转化”、“初始场景”、体现主体与形象关系的“想象”、体现主体与语言关系的“象征”等概念,并提出“镜像阶段”理论。

————当亚历桑德罗开始思考自己和斯特拉之间的镜像关系的时候,他就是觉醒了自我意识,独立且开始寻找自己的路。

或者更早,他从对着斯特拉说她其实和《毒蛇》中的人不同时,他已经开始能区分不同了。

滤镜和现实的不同,让他觉醒,让他沉沦,然后让他迷茫和疑惑。

最后,才能破茧成蝶的塑造自己的诗。

————忘年恋这段,他们的爱虽然没打过现实中的一些因素,但是在开始的时候,他们或许是纯粹的。

————哦,亚历桑德罗就是这么利用他得到的馈赠的。

他是在重塑期么,还是说自己已经封印了自己的那份追求呢?

————“希望有舌头之人,可以在真理之椅上坦白他的罪过”————“如果生命只有疯狂”“我的诗也一样,只是可见的黑暗”“我不过是破镜之后的虚无”————他没减少对诗的追求,可喜可贺。

————他进入恩里克·林房间的这段BGM舒缓且温柔。

是一种灵魂自然的流淌。

————有些感动,寻找理想和热爱的路上,总是会走些弯路,还好他没放弃。

————“你隐秘无形,他们无视于你这颗无暇美钻”“我所逃离的死亡,正慢跑在我的近旁”————“万物都会消亡,我们的灵魂也会消失。

没关系,梦也会消亡。

一点一点地,我们也溶于无形。

(嘶发出这种拟音的恩里克有些可爱)诗就像是飞鹰的影子,在大地上不留痕迹。

诗燃烧的时候便会达到完美。

”——恩里克·林————哈哈哈,俩憨憨,曲折地思考,径直地走路。

是吧。

诗是一种行为。

然后就搞起来了行为艺术吼?

————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是无罪的,按照别人的希冀活着,才是有罪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大脑问的问题,心会回答。

人生没有意义,你要活出来。

————小丑这段是一种滑稽自我披露。

去解析拆解一种虚无的罪恶。

讴歌生命,嘲笑自己,然后重新出发。

————去惩罚伤害,然后去原谅和接受爱。

和理想和纯粹和解。

现实端的崩坏,和梦想段的升华,对比的如此鲜明。

他甚至身披理想的星光。

大笑自己的遭遇和现实。

这是种勇敢或豁达吧。

他甚至和伙伴一起在废墟前跳起了舞。

————他解放了束缚,在妈妈的歌声中。

————然后开始了他的贯彻精神之路。

他越来越坚定了。

他们的自由灵魂是局限一隅的,而亚历桑德罗心存世界。

————他用了父亲教他的办法和态度去追求了自己的理想。

也反抗了企图阻挡自己寻求理想之路的父亲。

然后他剥离了表象。

然后和遗憾和解。

就算内心有着虚无的骷髅,但是他还是为自己的现实端赋予了翅膀。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至此,结束。

魔幻么?

不。

现实么?

不。

只是在用一种方式在和自己对话罢了。

坚定的追寻,对遗憾的正视。

谢谢《诗无尽头》这部电影。

不过删减了好多镜头啊,感情和本能以及欲望的成分不足。

生与死的汇合,鲜活与焦虑的融合。

甚至是自我与镜我的对话。

删减的镜头,也让这份电影能传达的精神减少了一大半。

“我从未活过 ,我出生时已经死去。

死于众多死亡之中,直至死亡,然后腐烂。

” “我所有的记忆,终将归于虚无,我的言语,我的意识,我所有的一切,终将被遗忘的深渊淹没。

” “街道会消失,我的朋友们……这座城市、地球、月亮、太阳以及天上的点点繁星、整个宇宙” “该死的反射!

现在我该如何对待你投射给我的忧虑!

” “衰老,并不可耻,你可以超脱万物。

性、财富、名声,你也可以超脱自我,你会变成一只蝴蝶,光彩夺目!

一种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的生命。

“我学着如何存在,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如何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

”亚历桑德罗的传记,完成了自己和过去的自己的对话,也完成了小丑表演中自己和观众们的对话。

这部影片何尝不是他在对着观众袒露自己的追求和思想呢。

宛如影片中那个笑得苦涩的小丑诗人一般。

而亚当,作为亚历桑德罗的儿子,饰演了影片中亚历桑德罗的角色。

宛如命运的接力棒,也宛如是精神的传承,他融入自己父亲的一生,以艺术的形式去成为他。

真是种有些浪漫的父子对话。

 8 ) 诗无尽头

你去了法国之后再也没见过他,他死时,你没掉一滴眼泪。

但在你的冷漠之下,你的心在说:爸爸,正因为你什么都没有没给我,你给了我一切。

因为你不爱我,你教会了我,爱是绝对的必需品。

因为否定上帝,你教会了我去珍爱生命。

我原谅你,杰米。

你给了他力量去,忍受这个世界,这个没有诗存在的世界。

认清你的爸爸,摘掉他的面具,他不是一个表象。

 9 ) 人不轻狂枉少年

电影的开场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晦涩的意识流作品,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更加深邃、魔幻,却又无比贴近现实。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史诗,也是一位诗人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最终忠实于自我的心灵独白。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也让我在观影的每一个瞬间,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故事的开端是父母带着亚历桑德罗前往一座小岛。

他的父母,是无数家庭中常见的模板:父亲强势、威严,母亲温柔、慈爱。

父亲,是这个家里的规则制定者,他代表着暴力、权威和界限。

他从不给予爱、情绪或支持,只有无尽的指令、要求和苛责。

他希望儿子能努力学习,成为人人尊敬的医生,以此实现自己的荣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用殴打、命令和禁止,剥夺亚历桑德罗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亚历桑德罗却是一个敏感而多情的诗人坯子,正如他的母亲一样。

母亲,是这个家庭中的一抹温暖亮色。

她代表着美好、浪漫和温柔。

在电影中,母亲的台词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美声唱法唱出来的,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为亚历桑德罗的诗人气质营造了完美的氛围。

歌剧是艺术,诗亦是艺术。

尽管母亲努力为儿子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庭,但她自己却并不被家庭认可。

她的贤惠、善良和孝顺,在家人的冷漠中显得微不足道。

她的家人可以无端扔掉她精心准备的蛋糕,让她在这个家庭中如同空气般透明,就像亚历桑德罗一样。

父亲的冷漠与暴力,母亲的无助和委屈,外婆家的排斥和无视,终于将这个隐忍的诗人彻底惹怒。

他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让他窒息的原生家庭。

人总要长大,长大就意味着要走出去闯荡,无论前方是荆棘密布还是康庄大道,成长总是需要迈出那一步。

亚历桑德罗离开了家,来到了艺术之家。

这里就像我们离开家乡,步入社会或进入大学一样,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

艺术之家里有画家、舞蹈家、钢琴家、彩绘家……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汇聚一堂,他们疯狂、癫狂,这里是初出茅庐之人渴望的天堂,也是亚历桑德罗梦寐以求的艺术之家。

之后亚历桑德罗遇到了爱情,她是一个自以为是、暴躁、嗜酒的红发女人。

在我看来,她象征着我们刚步入社会时所面临的各种诱惑:性、美色、酒精、混乱和无序。

这些诱惑如同毒品,给我们带来刺激和兴奋,让我们无法抗拒。

亚历桑德罗为了她,成为了小偷、酒鬼,甚至滥情之人。

他想要离开她,却又无法摆脱这些诱惑。

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代价,我们总是对未曾经历的事充满渴望,而一旦经历过,又会觉得无趣和厌烦,但往往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然而,命运总是会在最黑暗的时刻给予我们一记重击。

亚历桑德罗的表弟之死,让他从短暂的沉沦中惊醒。

经历了爱情的迷失后,他终于遇到了知己的友情。

他遇到了恩里克,一个同样热爱诗歌的灵魂。

他们为了诗歌可以义无反顾地走到底,哪怕那是一条不允许有任何曲折的直路。

他们为了诗歌可以和全校师生作对,大闹课堂。

友情如同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彼此的心灵。

然而,友情中也有背叛。

亚历桑德罗背叛了自己的挚友,睡了挚友的女朋友。

这或许是艺术世界中混乱与不堪的一面,但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经历了窒息的亲情、无奈的爱情和破碎的友情后,亚历桑德罗彻底放飞了自己。

他不再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话语,成为了一个小丑,用最真实的方式表达自己。

在马戏团里,他向世人坦白了自己的丑事,发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

癫狂过后是沉寂,沉寂意味着失去和沉沦。

他一心想要逃离的家,最终被一场大火烧毁。

他憎恨的一切化为乌有,而他并没有感到难过,反而开心地大笑,就像一个胜利者在宣泄自己的喜悦。

当他回到被烧毁的家时,唯一能找到并愿意带出来的,是母亲的紧身衣。

这件紧身衣曾经紧紧束缚着他的母亲,就像这个家曾经禁锢着他一样。

他放飞了这件紧身衣,就像放飞了自己。

他终于自由了。

混乱之后是沉淀,沉淀之后是重生。

亚历桑德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主题:做一个诗人。

为了诗歌,他愿意奉献自己的灵魂和生命,哪怕这个世界不会为他改变,他也要努力成为这个世界需要的诗人。

亚历桑德罗是幸运的,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依然坚守初心。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它将意识流具象化,将魔幻虚无表象化。

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充满了诚意。

它用一个诗人的成长史,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人生的丰富多彩和棱棱角角,人生中充满了各种诱惑、挫折、情感,只要我们坚守内心深处的热爱,就能在混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公众号:三横兰

 10 ) 最后是谅解、拥抱、祝福

12016年上映的《诗无尽头》是智利裔墨西哥籍电影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传记片,看简介,才意识到,四五年前在一个叫做“盗梦空间”的地方,曾经有人推荐过一部他导演的电影《鼹鼠》。

当时电影在“盗梦空间”的院子里放映,也好像是在屋里的白色墙壁上。

一父一子,打来杀去,儿子赤裸,杀戮血腥,但看得毫无头绪,只留下一些荒寂、残酷、血性的粗疏印象,没想到如今看到《诗无尽头》,就是导演的传记片。

2亚历桑德罗也在片中出现,以老年的自我与年轻时的自我对话,帮助他,纠正他。

在电影最后,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决定告别智利前往巴黎,与父亲的一段疯狂对话以及疯狂扭打被年老的亚历桑德罗出来制止,年老时他更为睿智,就像他跟年轻的自我所说的,“你可以解脱它”,“像一只蝴蝶”。

年轻时难以像蝴蝶,只是像猛兽,撕咬的猛兽,因为诗歌,为了艺术,无所顾忌,疾俗如雠,疾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如雠。

年老时像蝴蝶一样飞回到年轻时的分别场面的亚历桑德罗,深知此地一为别,终生难再见,他当然渴望的是谅解,是拥抱,是亲吻,是祝福。

生死匆匆,原来分别也可以像蝴蝶一样,轻轻,悄悄。

只是,年轻时做不到,只有在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里,一切才可以倒流,可以穿回,甚至,可以补偿。

3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具有常人所具有的同情心理,只是在父母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可能见惯了同情心理的被滥用,同时迫于自身生存的压力,所以父亲才会要求儿子狠揍偷窃者——而不会去想偷窃者自身的贫穷。

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并没有生存唯艰的深刻体验,只有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他当然不能接受父亲所强加的做一个医生的职业规划,这条道路他可能还不能明确意识到意味着什么,但他直觉地感到,等待他的将会是无聊与单调。

他渴望的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在那里他是独特的,是自由的,是可以特立独行的,这个世界,就在他在被揍过的偷窃者无意中遗留下来的一本洛尔迦的诗集里,向他敞开了。

4年轻的亚历桑德罗以特立独行来确认自我的存在,来体验无拘无束的自由。

在智利,他寻找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活。

在他周围,要么是陷于贫困艰难度日的多数人,要么是饱食终日打打麻将实则死气沉沉的少数有产者。

他看不惯家族间赌博中所流露出来的投机取巧,他愤怒地砍伐了所谓的家族树,他气疯了,同时这一切也叫他的一个表弟看在眼里,好像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5在酒吧,两个酒吧,前一个酒吧里,大多也是死气沉沉的无聊,后一个酒吧,则只是同性恋者的疯狂。

并没有什么新生活,他结识了智力的一些艺术家,他们个个怪异,以怪异的方式特立独行,他们有的也不是新生活,他们有的只是朋友之间流露出来的真性情,毫无伪饰,这叫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开心。

亚历桑德罗的表弟在亚历桑德罗那里,只是瞥到了一点新生活的闪光,这是多么不切实际,他自杀在一个树上。

并没有新生活。

6父母深知生活的艰难,看似宽绰度日,实则也是全力以赴,同样是身心交瘁。

生活对人的摧残,是无论贫富贵贱的。

只是对于年轻的亚历桑德罗,他憎恶这一切,曾经跟他一样热爱诗歌的朋友,最终选择了在大学里教书,在对抗集权的统治面前,朋友深知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这是年轻的亚历桑德罗不能忍受的——他当时当然不会去意识到:正是对他将来学医有成成为一个事业稳定家庭美满的人的憧憬,使得他的父母可以忍受眼前的这生活中的一切。

7死亡。

死亡如此折磨人。

一切终将消逝——连宇宙在内——的念头如此折磨人。

连宇宙也将消逝,这也是死亡的一种变形。

死亡如此折磨人,无可解脱。

年老归来的亚历桑德罗对着年轻的亚历桑德罗说,你可以从死亡中解脱,超脱于万物,超脱于自我,变成一只蝴蝶。

这是年老的亚历桑德罗的领悟——也许衰老本身,就是“解脱”的一种变形。

只是对于当时年轻的亚历桑德罗,如何解脱。

肉身死亡,以及本身单调如死亡的生活,使得他难以喘息,你绝对告别朋友,远到巴黎,寻获他渴望的自由。

那里在发生着一些事情,它传到了智利,它被年轻的亚历桑德罗目为自由与独立,目为真正的艺术——也许就像表弟对他愤而砍了家族树这一事件的领悟一样:一个新世界,一种新生活。

8“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的生命”。

在现实的语境中,光芒无法纯粹,人们疲于奔命,忙于基本的生活,在当时的智利。

没有诗歌,生活继续,基本的生存继续,喧闹,狂欢,没有诗歌,生活继续。

9对于年轻的亚历桑德罗,与诗人朋友的一次关于“直线前行”的“行为艺术”,让他领悟到,诗即行动。

他最后行动到巴黎,年老时看着即将与父母诀别的年轻时的自己,他补充了一个当时还没有成型的精神维度:以谅解代替咒骂,以拥抱代替厮打,以祝福代替死结。

10也许:年轻时,在亚历桑德罗,他觉得自己终于如“一只蝴蝶”飞出了当时的使他不得解脱的智利生活;年老时,在亚历桑德罗,他觉得自己终于如“一只蝴蝶”再次飞回到了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百感交集的年轻时代。

《诗无尽头》短评

意義對導演兩父子來說更有意思吧

9分钟前
  • DullBoy
  • 还行

老头怕死以及歌颂生命,和自己和解之作,可爱,充满爱意。

12分钟前
  • 郭七七
  • 力荐

这是什么精神状态能拍出来的片子?

13分钟前
  • 🐠
  • 较差

【9】“我学会了存在,我学会了爱,我学会了创造,我学会了活着,每条路都是我的路,打开我的心,我聆听着世界的哀叹...”自传青年篇。还是很喜欢,这一家子实在是该死的迷人。打低分的人怕是不适合看这类片子,况且这部已经很友好了...(对于破站和爱奇艺等正规平台能免费观看本片的这件事,我深表震惊。对于如此夸张的阉割版,我更是极度无语。上流媒体看怕不是疯了,必须看完整版!不然真的别看了)

15分钟前
  • CloudAtlasJ
  • 力荐

要说缺点就是还不够飞。

19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我所逃离的死亡,正慢跑在我的近旁。我用你自己的束缚之绳将你束紧,我将你从未来中萃取,你就如死去的缪斯,我将你锁进我母亲的棺木,在可怜的尸骨中腐烂,然而我仍想从中乞求爱抚。你的名字已经纹在了我的灵魂里。

21分钟前
  • 星际牛奶
  • 还行

果然先锋

24分钟前
  • faye
  • 推荐

#金马53#「赤裸的处女化成炽热的蝴蝶照亮你的路。」诗歌戏剧小品,绘画音乐舞蹈,疯狂怪诞的表演是艺术家的狂欢。理想与现实形成冲突,不断渗出具有讽刺意味的冷幽默,但笑点有些尴尬。叙事弱,剧情空,整体较为零散,只有布景和色彩做得很饱满。真正是一场表演艺术。生命本身无意义,要去活出来。

26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还行

看的是删减版

28分钟前
  • 妙妙
  • 还行

用无比花哨张扬的方式强调了“我是诗人”,仿佛无比浅显常见的家庭关系也可以无需计较。许多画面具有浓烈的美感,可能是今年HKIFF混剪短片里用上最多画面的一部吧。

31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把导演的个人自传能拍成这样的,可能还真没有第二个人了

35分钟前
  • 无名
  • 还行

分数:69真的就是神经兮兮的……如同舞台剧,剧情为乌托邦。

36分钟前
  • 髙雲謙
  • 还行

喜欢画面 但是无法共情 可能我不是诗人

37分钟前
  • 芥芥山
  • 还行

极端自恋下浮躁、浅表、哗众取宠的叙事……

40分钟前
  • 当局
  • 很差

或许更适合胶片。

44分钟前
  • 清显
  • 较差

好忧伤,刚在家看过资料馆就放😒(资料馆小蓝厅)

47分钟前
  • 夏予川
  • 还行

帕梅拉·弗洛雷斯一人分饰两角满分!!传记片很容易拍得太实在,这部可以说是充满想象力了。说话像唱歌的母亲,少年舌吻特写,红发巨乳女诗人,走路永远直线的基友,姨妈满腿的侏儒情人,这些都让人难忘,但夸张的舞台剧形式背后又是一个很实在的主题,就是人不断挥别过去走进新生活。

51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显而易见,电影不过是他众多艺术作品之一。奇幻、荒诞,却纯洁,他们理解爱的方式,或许会被普罗大众嗤鼻,却不能阻止它们与众生的共鸣。

55分钟前
  • 小年左
  • 推荐

不如第一部好,這部的魔幻主義顯得有點幼稚和做作,而且描述年青佐導找尋自我的過程中也有點膚淺和俗套,但在視覺和色彩的荒誕感上處理得很出色,最後佐導和年青的自己和他爸爸的對話也很感人--魔幻寫實主義,虛實並置,色彩對比(酒吧上的暗色系與女主的紅髮和鮮艷的濃裝)。

60分钟前
  • lucy's sad
  • 还行

呃……我没听说过这位艺术家。南美风格,色彩艳丽,神经质。

1小时前
  • 芷菲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