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是需要缘分的,这是昨晚我看过《东风破》后想到的。
昨晚是混乱而痛苦的,失落无助、急性肠胃炎、胃溃疡、高烧、呕吐、哭。
《东风破》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一直没看是因为觉得这个名字不怎样,何况电影院经常会出新片。
昨晚半夜头昏昏沉沉,于是坐起来透透气,顺便点开了这个看。
影片一开始,孤寂的女孩听着歌,在漂浮着未融冰块的海边上奔跑。
画面很美,三分钟后,伴随着舒缓的英文老歌,独白台词让我沉默。
——“由出生开始到死的那一刻,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踏出家门拐左还是右?
跟家人或是跟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起生活?
还是自己一个人?
每一个选择都反映着影响着我们前面的路。
在这些选择当中,总有些是我们后悔的,想要重新选择。
想重新选择,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沮丧的时候,我们总以为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
”因为我一直都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我一直都在后悔,我一直都想要重新选择。
这是为什么在这一瞬间,我觉得看到这部电影是缘。
香港电影,麦婉欣导演,画面非常唯美,有点小清新小文艺气息。
画面唯美。
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
女主人公的很多镜头都有一种很美的意境。
美得就像...就像这部电影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首长长的MTV。
其实,从影片的开头直到结尾都给我一种这是MTV的感觉,许许多多的镜头都是由一些唯美画面加上节奏或轻快或忧伤的音乐组成。
电影开头的那段旁白,给我一种共鸣。
“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我们的人生总是在分岔路口前面,我们能够选择一条平坦大道,也能够选择另外一条崎岖小道。
我们就像棋盘里的小兵,在已选的道路开始直到下一个分岔口处我们都要一直向前,不能后退。
即使你认为你之前选择的路口导致现在的后悔,你也只可以叹气不能走回头路。
因为这就是人生。
可以回望。
却不可以退后。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最好的,你没有选错。
”电影最后这句话其实就是该片想说明的内容。
没有选错的人生,只有选错的心情。
画面很唯美,不管是真文艺还是假文艺,主流或非主流,总之很对人胃口。
景色、音乐、光线,这一个个珠子都被合适地串到了一起。
当阳光透过玻璃橱窗打到女孩脸上时,有一刻希望在某个时刻我是她。
电话那端Can you stop call me again?这一端 Fine!然而真的能stop吗?
想打电话给一个人,却不敢拿起电话.Can you stop miss him/her?真的打通了电话,听到了TA的声音,能停止这一端的沉默吗?
我不知道导演是怎么算出从出生开始到死亡一共要做出超过两千万个选择的数字,但是光是从小到大做的试卷上的选择题就能为这个数字贡献许多吧……有时候选择真是让人痛苦与发狂的事情,说什么人生不是选择题,但有时候单选题怎么也变不成多选.。
Can you stop choose?“算一算也五十年了”有人说当你开始算过去多少时间的时候,你已经老了。
但是有时候就是不能停止去算,去怀念,其实怀念的东西在记忆里早已被自己无数遍地美化,但是越是回忆越是觉得过去的美好,很奇怪,但是很真实,人就是这样,至少我自己。
Can you stop run back?当Stephen来找Nancy,Eva从幸运饼中打开一条签语“When im despair,people tend to think they made all the wrong choices…”然后Nancy 抱着收到的花突然说:“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最好的,你没有选错。
”阿欣:“七年了,其实我是可以忘记的,但是你就是要不停地提醒我。
”是啊,其实有时候是可以忘记的,可以你想忘记,总有什么阻止你去忘记。
好喜欢木箱上的“UP↑”,好吧,那个木箱或许是棺材,有什么要紧呢,人生还是要UP的。
可能是睡多了,连睡十几个小时,睡醒了写了这个,还是有点混乱吧。
Can you live a life without chaos?
高中同学介绍的。
80后的广州青年,因为从小到大都看香港电视,看香港新闻,都自认为很认识香港。
我以前都以为我很了解香港,但是从2006年那次去香港自由行,繁大的地铁网,高标价的衣物,我觉得我同香港很格格不入。
所以这次同学力荐的电影,说香港两代人的,一d看的耐心都没有........
(原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哇片”)电影喜欢打结,将现实之线和过去之线打结,编织前后两段情缘,相似,或是不同。
《胭脂扣》里有彼时烟花柳巷里如花四少的孽缘,亦有现世一对报馆青年的情感;《海角七号》里有昔日的由信连接起的跨洋的思念,亦有当下的异国情;这部港片《东风破》里也有两段情缘,前后差了大概有五六十年,一段是当下,一段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同是文艺片,《胭脂扣》是凄美的,那么《东风破》是唯美的,接近《海角七号》里由海风和信带来的清新。
《胭脂扣》扣的更多的是过去,旧人抹胭脂,叩问负心人,归不归?
《东风破》要破,破旧立新,东风起,新人启程去。
去国离乡、独居美国的亚男失意、得癌,她将希望寄予在网上结识的余麟身上,抓住这根稻草,她重回到香港这片故土上。
两人真正的相见,是在余麟家的福源医馆。
亚男假装是自己的朋友来给余麟送信,但却遇冷,余麟身边有一对丧夫的女人和丧父的小孩要照顾。
余麟
亚男而发生在这条老香港街的五六十年前的故事也交错在其中,这段记忆里的主人公是余麟的姑婆二花和亚男打工的义庄负责人林山。
在那条暗街上,他在街的一端做手势,她在另一端做手势回应,他问她为什么要学他,她说要像向他学英语那样学他。
她穿着旗袍,是个护士,也是福源医馆的小姐,他穿着西装,会说英语,应该是留洋回来的公子哥。
他为她取英文名eva,并蒂之义,即二花,他赠予她刺着eva名的医袋。
但由于他家庭介怀她的护士身份,他们分离,她毅然踏上了远赴重洋之路,继续行医济世。
年轻时的二花
年轻时的林山存在的现实的主线, 逝去的历史的副线,在电影的时空里交错,互放光芒。
而站在两条线交叉的十字路口的人是主人公,也是你我。
借由亚男和余麟之口,“选择”二字是他们逃不开的问题,也是曾经林山和二花面对的。
林山伯教亚男写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 山还在,花依存余麟在亚男的病床前念了这首诗,这也是曾经属于林山和二花的诗。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
这部文艺片还有背后的故事,《东风破》是一部为庆祝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的香港电影,由执导过《蝴蝶》《十日谈》的年轻导演麦婉欣和执导过《打擂台》的郑思杰合导。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代,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最大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大众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
医馆和义庄这样的老地方活在旧时代,在新时代也是苟延残喘吧。
片子里真实存在的福源医馆和东华义庄是在追念,更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复兴香港吧。
福源医馆余麟要卖掉祖业、卖掉医馆一事气得他姑婆二花回港。
二花让余麟在医馆工作一个月好好感受其间的哲学。
望闻问切、针灸、开药方…点点滴滴显现的尽是二花讲求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事情也是吉事”的达观态度。
东华义庄亚男对这些不叫死棺材而叫吉棺材的棺材好奇,当林山伯问她怕不怕义庄时,亚男脱口而出这里那么漂亮,决定在此工作。
义庄里安放的灵魂是旧时代从美国运回来的被贬称为“猪仔”的劳工,义庄一直在等待亲人的认领,好让他们落叶归根。
林山伯也在等,等待大洋彼岸的二花的归来,因为义庄也安放着她爷爷的灵魂。
“生有所安,死有所托”,这是义庄奉行的准则。
正在消逝的美好借由女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得如此诗意,现实在柔光下浮泛,记忆散着泛黄复古。
不得不提片里的配乐,英语小清新浅唱低吟,渲染场景恰到好处。
片子最后一幕,伴着《lovely smile》,林山疾奔,二花远走,林山道声再见,二花转身微笑。
细腻的描写,写实的风格,没有过多的烦乱陈杂,唯美的画面勾勒出了电影的整体风格,光影明暗交代着人物的情绪和彼此之间的想法,言语之间的交流生活化,没有过于做作的或者夸张的言语,音乐也很好听,不过不是很耐听,电影两条时间线,多条主线交错着出现,最后汇到一起,最后又分到每个人每个点上。
人物特点交代有点含蓄,需要观影者自己梳理。
电影的时长感觉把我的不是很好,觉得有点冗长,时间把握在一个半小时感觉会更好。
一句话说感受:如果你喜欢安静的欣赏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真的很安静。
摄影老师在课堂播放,慢节奏缓抒情的片子,虽然不是我的爱好向,课后大概率不会主动看…打9/10分1 选择 萨特 存在主义 自我意志通过自由选择体现 其实人一直有选择的自由,只是因为条件限制供选择的条目不定而已。
有人为错误辩解:我没选择啊 只能这样了。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比如他也有誓死反抗的选择2美年轻穿旗袍的Eva 穿护士装学西医的Eva 怀旧的镜头 古街道 古朴的中式家具 西装 中医 针灸 草药3 伪善?
把流传数年家业卖了, 拿了钱赠予已故同事的妻儿 ,只为了所谓换班的“愧疚”?
我说:“伪善?
”“如果是伪善就不会拿真金白银了 ”:真善?
“真善就不会卖祖宗家业了”“他需要认同感 ”我顿了好久,有点像Kitsch 为了认同感 为了自我崇高 。
之前我以为的刻奇是没有行动的表面伪善,其实kitsch也应该包括行动。
4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亚男 山伯 奉献慈善的女中医
终于看了很久之前室友推荐的这个电影,有关于香港历史的,他是香港人,自然比我有更深更多的感触,而我抛去那些不太了解的香港历史,得到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感悟。
开篇便是独白,“我们后悔想重新选择,是因为不中意现在的自己。
” 片中穿插着倒叙,独白以及平行交织的故事情节,从旧金山到香港,从陌生的女孩到陌生的男孩,从孤独的守墓老人到归国的女中医,毫无交集的地点和人物,却又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整部片子中守墓老人和归国女中医甜蜜的爱恋交织成最厚重的旧香港历史;现实生活中,网络生活中认识的年轻男女各自有着自己的伤心事;两代人鲜明的代沟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激烈碰撞,渐渐趋于缓和直至互相理解,原谅。
我们总以为会有更好的选择,总会后悔当下做出的选择,似乎没有选择才是最好的,可是生活中又逃脱不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
当我们不中意现在的自己,不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时,便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倘若世界上有另外一个自己,过着自己另外一个选择的生活,会不会也在后悔着。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因为没有经历过,便会心心向往,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片中的EVA没有负气出国去旧金山,如果年轻的男子放下自己的自尊和家世,他们会幸福美满的走到最后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命运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结局。
余鳞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赎罪,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来为那对母子做着他认为对的一切,可是他认为的好,在那个母亲来看却是最残忍的方式,有时候,我们以为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做出了对别人最好的选择,可是那是别人需要的吗?
自己的最好选择不一定对别人是好的。
患了绝症的女孩子千里迢迢从旧金山回到香港,只为了给自己未曾谋面的网友一封信,却发现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想象中的世界总是和现实不一样的,现实有现实的摸样,想象总是漂浮于现实之上,留给人一个摸不到够不着的念想。
守墓的老人一直在等待着初恋的女友,虽然他知道,岁月无情,早已物是人非,希望渺茫,也许那份等待更多的是支撑着他留在东华义庄的力量,也支撑着他对生活的希望。
不管历史留给他什么,不管岁月带给他怎样的沧桑,那份藏在心底的柔情,被一首朴素简单的小诗轻轻诉说出来,山,普通的山花,普通的花山长满花 花开满山花依偎 山守护山还在 花依存当故事的脉络渐渐清晰,我们无法抗拒历史轨迹,所以无法避免EVA和林山的分别;我们无法阻止阿男患上绝症,所以无法改变余鳞和她的相遇;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所以命运安排我们,有缘分的人终于有一天会见面的。
无论我们年轻还是已经在老去,我们都无法预知选择的结果,唯一的选择是享受这份过程,没有选错过,又怎么知道自己选对了呢?
所以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不要后悔,因为当下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很细腻的一部文艺片。
把过去、现在,把香港、旧金山,把年轻、年老,把亲情、爱情,把历史、现实,把生、死,把记忆、现实,纠缠在一起,实际上也分不开。
几个角色很鲜明,演员表演有特色,真实到位。
结尾尤其好,画外音:“其实所有事情都是最好的,你没有选错”,揭示了电影中的人和事的矛盾、对立的统一。
作为香港寥寥可数的青年女导演,麦婉欣的作品不多,广为人知并摞得一箩奖项的《蝴蝶》可为代表作。
2010年的新作《东风破》继续延续她对女性的关注,还有风格化的影像。
不过感觉《东风破》的风格化去到了极致,可以被理解为抒情、为叙事情感铺垫的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滥情。
而且贯穿全片采用外国小清新民谣,怎么说,虽然目的可能是切合久居美国的人物身份,并与怀旧的故事内容起比较,但是总觉得不太适合。
以《东风破》作为片名,意指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达致新旧兼容。
与周董的歌无关,但是主演官恩娜和何韵诗让我想到另一首歌,My Little Airport的《我爱官恩娜,都不及你的哨牙》 :我就算喜爱官恩娜,都不及爱你的哨牙,我就算喜爱何韵诗,她都不及你的法文诗。
言归正传,《东风破》基调并没有如此轻快,对爱也没有如此敢于直白。
棺材-义庄;绝症女孩-守庄山伯百子柜-南北行货店;卖祖业男孩-归国姑婆老一辈人学英文,饮荷兰水,相恋于乱世:抗日战争,内战……隔山隔水,难再重逢。
山伯结婚生子,又丧子分居,也就独守义庄多年;姑婆为了争不被人轻视的那口气,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远渡重洋,闻着草药苦涩,也就半辈子。
年轻一代,三藩市长大的Mary吸毒过度,癌症末期孑然来到香港找寻网友,中文字歪歪扭扭,学台山菜,用台山话(方言是祖先流下来证明曾经存在历史的非物质化遗产)念诗,不懂饱含血泪史的“猪仔”,只会洋快餐“薯仔”;香港长大的余麟,具现代青年特有的现实交流障碍,“汤头歌诀”从小背得烂熟,但是从未真正理解“执药”所含的责任,却变卖祖业负起抚养他同事遗孀幼子的责任。
“当人们沮丧时,总以为自己做错了选择。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你没有选错。
”因不同理由归国的旅美华人,站在香港的海岸遥望美国。
有种悲情,是错把他乡当故乡。
两代女子的回归,而后遥望,并非错认他乡为故乡,更可能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属何处。
若心灵没有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Eva和Mary都不能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故土无人,此处和别处有何差别?
终究意难平。
最后Eva与山伯重逢,带阿爷的尸体回台山安葬,和过世的Mary出现在山脉,欣然,释然,因为根终于安落。
棺材从义庄出出进进,有后人认领的先祖都已离开这个空寂之地。
以前战乱过后,有条件的人都把祖先尸体送还故土,现在海外华人反过来让先人漂泊重洋到定居地,方便他们拜祭。
尽管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但时代变迁,子孙并非不重视孝道,只是在海外延续传统。
在影片中,浓厚古朴的风土习俗氤氲漾开,如针灸,百子柜,那些中华传统秘术,见到特别亲切。
记得幼时不少高烧,爸爸总带我去看一个老中医,到最后我都知道他会开些什么药,不过就是羚羊角、栗子壳。
中药苦,打针痛,还是选前者吧。
于是捏捏鼻,苦大仇深似的闭眼闷头喝完,立即塞几粒嘉应子入口。
可就是那么简单几味,中午喝了药,下午出一身汗,烧就退了。
还有关于“吉”字用法,很有意思,与根深蒂固的意头迷信有关。
片中说空的棺材要说成“吉”的,因为“空”同“凶”同音,“凶凶”声不老利,要说其反义词。
最好玩就是逢年过节,更被家长嘱咐注意那些词,空车要讲吉车,空碗要讲吉碗,诸如此类。
搞到有一年春节,我连空调都自动讲成吉调。
不丢不失,在东风破旧的时候,根仍在。
时间设定存在大硬伤!极度不严谨~可以仔细参看4分51秒处二花的护校毕业证书上的年份就分明白错误所在。
清新是不够的,结尾不喜欢。事与事穿插的不好
夸度50年,让人十分难承受。。。还没敢想50年拉扯后,会是什么样子。。。还不错,就是有点拖拉。。配乐有点过。。
我是冲着小何看的 事实证明除了小何还真是没啥看头 画面和音乐还不错 故事有些苍白无力 不知到底想表达什么 仅仅是为了那句“其实你没有选错,选的都是最好的”?又或是为了怀旧而怀旧?
麦婉欣拍完此片之后就再无执导商业长片面世,有时候本事是一回事,情怀是一回事,生意又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不管怎么说,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这种悼念港式情怀的片子的存在。
苗可秀奶奶演技一流,官恩娜条子正穿什么都好看,原声很赞何丙同学功劳大大的,就是故事没编好人物安排也好错乱。
没有什么香港味儿的港片,看着特别有台湾小清新的路子,原声不错。但是作为电影来说文艺过分的有点无聊了。
没意思
本片唯一的败笔就是苗可秀,太老了还出来现
一直还挺喜欢麦婉欣的,但是这部片子真的没看到诚意,香港电影我很少给两星,我觉得你可以是一个烂片,尊重这个市场,你有商业目的,但是你不可以是一个打着怀旧和文艺旗号的伪片,不知所谓。也刷新了我对豆瓣电影打分这帮人的看法,这片儿你给到7.7,岸西的亲密和月满轩尼诗你给7以下?你们懂不懂啊?
剧本真的很弱,但是却把我感动了。
2个小时也文艺得太久了一点吧
旧旧的味道,挺好
整个电影都是喜欢的调调。何韵诗当妈了。
小清新 给朱丽叶的信 海角七号
2011年看的第一部电影。配乐太好听了。我看到眼睛肿得现在用冰块冷敷。
人文片,套句行话:小清新。。。2个小时。。。
我觉得嘛,若是导演的人生阅历不到一定程度还是不要接触怀旧这个主题了。和上一部《蝴蝶》一样,全片充满着一股刻意的怀旧氛围,由于导演功力的不足而无法令观众信服,不伦不类的感觉.,特别是那不合时宜的配乐与古朴的画质格格不入。电影诚意还是有的,比郭子健的那些垃圾电影好多了...
这个名字还真是...
1、开始喜欢周俊伟了 2、官恩娜。。。咋说了。。。一直不红 虽然长得还可以 但是没灵气 无法惊艳 演技也是 没得个人的特色 演戏是在演 但就是没把角色演活 感觉没有生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