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二刷了。
这是一个群像电影,以想要挽回家庭的不负责任的破产父亲Royal伪装癌症晚期回到亲人身边为引,通过章节式的段落分割,讲了这家人的“疯”与更本我的东西。
坦白来讲,一刷的时候我没看懂,因为我是一个记不住名字患者和脸盲症患者,看完一遍愣是没记住一个,比较气馁,于是第二天拿着笔记本和烂笔头,又刷了一遍。
无论是长期缺乏正常父爱的妻子遭遇空难的大哥查斯,还是与发小有长时间性关系的暗恋没有血缘关系弟弟的已婚玛格,还是瑞奇,还是伊莱,甚至是他们的父亲Royal,他们几十年在向往的,始终是“爱”这个字,或者说,“爱而不得”。
这是人类最深沉和广阔的情感,因为爱的缺失,再天才的男女,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养一次过去的自己,即使方式很难得到主流的认可。
其实他们心知肚明,他们自己也很难认可这些做法,或者说迷茫于做法的可行性。
但是在追求被爱的旅途上,痛苦是必需品,因为在过去的经验中,正常路径无法使他们获得爱。
妈蛋蛋,忽然觉得好难过。
ps:好新奇的转场方式,韦斯安德森大大好有创意🤓
《天才一族》(2001)作为韦斯·安德森导演生涯的第三部长片,相比之前的《瓶装火箭》(1996)、《青春年少》(1998)更有其日后逐渐成型、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味。
就像开启一部以Tenenbaum家族为叙述对象的小说,眼前不断累加、跳跃的时空常以小说某一章节的首句作为“抬头”,如同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世界的咒语,赐予你我在阅读边界、坠入幻想之际的奇妙感受。
然而此刻我们享受的并非个人想象力的结果,而是富有创造力的安德森独特、别致的美学产物,这也是这一形式不可忽视的精华。
这种虚拟的沉浸感一开始就不打算制造模拟的“真实”,反而在虚拟和真实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天才一族》既保留了人为制造的种种形式精美,也饱含着促使我们动情的家庭滋味——在“Happy sad”式的结局里,我们见证了这一家在一番折腾之下,终能比以往更互相了解与宽容相待,但破镜往往难以重圆,他们只能带着幽默感,原谅过去,接受现在,成全彼此,然后继续生活。
目前看到所有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天才一族》所波动的情绪较之于之后电影情绪的隐晦截然不同的强烈,之后的电影如同泉水之下的暗涌,它的涌动需要探寻;而《天才一族》则是一圈圈散开的涟漪,那是徐徐清风吹皱了一池夕阳中的秋水,波光粼粼之上尽是生机的凋零,那昏黄余晖中的哀伤随着波光的反射,直投入你的眼底心上。
看得到的哀伤,荡漾在落日里,飘荡在生命中,凝固在特伦一家的血液里。
不是说很多遍的我爱你,爱意便可直达心底;不是一遍遍的亲吻,亲密便可打碎疏离;不是所有的亲人,都会无条件的爱护孩子;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幸福而正常。
《天才一族》的悲伤应是来自于韦斯·安德森童年父母离婚的经历,所以那种无力,仓皇,哀伤如此的明目张胆。
就像是背景色是复古的昏黄色调配上舒缓的吉他弹唱,舒适中却透着时光的寂寥。
那是对无法弥合的爱的追悼。
就像是小儿子向父亲寻求帮助,父亲酝酿许久所说的那句:“我希望我能告诉你怎么做,但是我也不知道。
”面对求而不得,面对荒诞,面对混乱,面对心绪的矛盾,没人知道答案。
所以才会有无力的哀伤,所以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永远只有困境叩问,却永远没有一个答案。
他只是绅士的,轻轻的,情绪稳定而优雅的把它放到哪里,然后用眼角眉梢看的到的哀伤对你说:“我也不知道。
”
生活或者说是命运如此反复磋磨,撕扯,折磨你,却毫无原因,毫无答案。
只能如同墓碑般静静的陈列墓园,沉默便是它唯一的话语。
特伦一家的荒诞更多的是对于这种沉默的一种无所适从的转移。
疼痛和悲伤,被韦斯·安德森考究的审美意趣,温情悦耳的旋律所包裹掩盖。
他给你一颗柠檬糖,甜中带着回味的酸涩。
让你靠着那一点点的甜,一颗接着一颗的放进嘴里。
《天才一族》中我最喜欢Margot,迷一般的人。
当她从绿色的机场大巴走下来,轻风撩拨着她的金发,美的像一个绚烂的梦。
也难怪那么多的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难怪Richie爱他到无法自拔,为此可以放弃生命。
她放荡而纯真,每一个与她有关系的人都是带来了Richie消息的人或者是和他相关的人,她同他们做爱,心里却只有一个人。
她率真而虚伪,明明抽烟却对别人说不抽。
她孤傲而缺爱,为了追求个人的空间可以整天的泡在浴室,而听到母亲说大哥回家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收拾东西急切的回家。
她果敢而犹豫,她可以再被揭穿出轨之后,毫无负罪感的面对老公,面无表情的说对不起,却在面对Richie的爱时不肯向前,只说让我们就这样继续默默的相爱下去吧。
她充满了一种矛盾的迷人魅力,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忍不住一探究竟。
我想韦斯·安德森也是偏爱她的,之后几乎所有的核心女性角色都或多或少的带着Margot的影子。
最后混球父亲终于成了一座墓碑,分崩离析的家庭因此而持续的运转,但故事并没有答案。
他如同生活一般带着疏离而无力的哀伤,继续向前,而结局如何,我们都不知道。
韦斯·安德森2001的作品,从剧本来说就是,男主Royal Tenenbaum如何在家庭分崩离析之际挽回每个家庭成员重拾生活及团聚的意义,影片最后的墓志铭基本就一目了然“DIED TRAGICALLY RESCUING HIS FAMILY FROM THE WRECKAGE OF A DESTROYED SINKING BATTLESHIP。
”而影片的叙述手法就很有韦斯·安德森的印记,包括温暖鲜艳的色彩,悠闲的乡村乐,天马行空的叙事方式,轻描淡写了悲伤,而显得温馨而感动。
#喜欢电影的拍摄手法比正经不那么正经,比不正经正经。
导演好像是打破了拍摄视频的框架吧,他拆开了框架来拍这部电影。
色彩也很鲜艳,很吸引我!!!
#不过内容内容对于我来说是平平淡淡的。
只要是讲父亲想好好的弥补家人吧,弥补当初他没有和家人好好过日子。
主题明确,但是题材就有点平淡了玛歌好漂亮啊啊啊!!!!!
铺垫:主角royal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抛弃了他们,与妻子分居,妻子辛苦将三个孩子抚养成天才。
催化剂:royal破产,被从酒店里赶出,而妻子又要再婚之际,royal用假癌症的方法试图重归家庭。
争论:但他回归之时,每个孩子都面临着问题,每个人对于缺席了多年而突如其来的父亲并不适应。
他能重新回归家庭吗?
B故事:家中三个孩子的各自发展;主要的还是royal与查斯的父子关系。
游戏:royal与两个孙子玩耍,找回曾经错过的父亲责任;爷爷带着孙子坐电动小汽车、偷商店东西、扒着路过的卡车兜风等。
中点:royal被情敌拆穿假病赶出了家。
灵魂黑夜:没钱的他只能做电梯服务生;网球天才的儿子自杀。
第三幕衔接点:想明白的royal与前妻签署了离婚协议,让妻子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也解脱了自己。
结尾:婚礼上,磕了药的伊莱驾驶汽车驶来,royal救了孙子,获得了查斯的原谅。
但不久后他因心脏病而死,死时只有查斯陪在他的身边。
此剧是典型的“家庭被制度化型”,一种制度:家庭;一种选择:回归;一种牺牲:牺牲自我需求,放弃纠缠妻子。
(但无疑等于自杀)
看着看着,总感觉这种风格似曾相识,后来一翻豆瓣,原来和《月升王国》的导演是一个人,难怪就说这种调色,就很相似。
按照我自己的看法,这部电影的故事讲述得一般,整体故事线完整,但是戏剧感还是稍显不足,故事略显平淡,主题感不强。
我倒不想像各种影评里对故事的一顿夸,反正也是我个人的看法。
尤其看了导演的几部作品,其实可以纵向对比,《月升王国》的故事要好看得多,说明导演在不同时期对不同故事、不同题材的把握程度还是不同。
《天才一族》讲的是身为律师的父亲因为出轨,被家人驱逐,多年后父亲得知母亲即将拥有新伴侣,于是假装得了绝症,博取家人的同情,住回家中后,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
这部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十分有特点的,母亲是一位考古方面的学者,多年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几个孩子,一直没有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可以说是楷模了,(插上一嘴,一直觉得眼熟,然后突然想起来,扮演母亲的演员居然是电影《亚当斯一家》里面的妈妈,特色满满呀)。
父亲是一个破产的律师,这个角色是整个故事最为出彩的角色,他童心未泯,不按照常理出牌,但也是这种性格导致他的责任心几乎为零,他因为出轨,被妻子扫地出门。
大儿子从小就精通金融,长大后,他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但是一场空难,带走了他的妻子,他与两个儿子幸存了下来,但是由于这场空难,他变得极为没有安全感,一直穿着运动套装,说逃就要逃。
二女儿是领养的,是一名剧作家,十四岁时离家出走想要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是一场意外,让她失去了一根手指,后面与一个精神科医生结婚。
三儿子是一个网球选手,从小就爱慕二姐,后面因为二姐结婚,精神崩溃,在赛场上惨败。
这基本上就是故事的几个人物,导演的塑造人物的风格是比较标签化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大人物特征,但是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难免失真。
例如关于二女儿这个人物的塑造,她为何被领养,与养父母的关系如何,为何会从12岁就开始吸烟,在结婚后为何又会滥交?
各种疑问在电影中,只在对话中略略解答了一下,养父一直强调她的领养身份,所以她一直无法好好地融入这个家庭。
而且由于这部电影是一部群像电影,叙事空间有限,人物便显得十分扁平,很难,人物性格缺少更多的细节支撑,所以很难引发我的共鸣。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导演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是有其绝活支撑的,就是导演对色彩、对场景的掌控,塑造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童话世界,他的风格可以说,是非常有特色,能讲好故事的导演有很多,但是一看就知道是谁的电影,这样的导演却是不少见,所以即便故事性尚有不足,但是整个影片的风格性却是独树一帜的。
关注我~更有动力 关注我,不再剧荒
These Days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frankzappa.blogbus.com/logs/73745746.html终于要写一写这首歌了。
最早听到这首歌还是在多年以前,一直觉得它很好听,是Nico第一个张个人专辑《Chelsea Girls》里面的重点曲目,不过并没有特别在意。
6月份开始重新拾起吉他之后,重新偶遇这首歌,当即觉得可以弹。
为了弹它,更加仔细地听,更加认真地看歌词,发现这是一首了不起的歌。
进一步挖掘了一下背景,原来在欧美半流行界早就地位非凡。
那一阵子对它简直着魔了,逐渐领悟到它每个音符每句歌词的妙处。
上周又看了电影Royal Tenenbaum,里面使用了这首歌曲做插曲,Gwyneth Paltrow饰演的Margot走下机场大巴的一幕,走向她的弟弟也是彼此心底的爱人的瞬间,以极慢的慢镜头呈现,These Days突然响起,构成了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个经典场景(见: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6FbeoXeHQ)。
这个场景是这样的:Margot走下机场大巴,弟弟Richie去机场迎接。
他们是从小的玩伴,长大后心里的爱人。
他们多年不见了(或许是Richie旅行了一年,一年没见,忘了具体时间了)。
Margot缓缓走向Richie,迷人的脸庞露出难以捕捉的紧张的微笑——这是怎样的迷人呢,怎样的被风撩起的半长的金发,怎样的清澈的面庞,眼前怎样的飘过的烟雾,一切都静止了,绿色的机场大巴停着一动不动,一切背景都显得迟钝下来,时间静止下来,她缓缓地走向他——Richie表现得则更加紧张。
同样对于一个紧张的表情,两位演员的处理分寸得当,互相对比又互相衬托。
Margot表面是高傲甚至有些冷峻的,同时又无法隐藏内心的天真和纯爱,放荡不羁的她此时现出作为一个女人见到真正的爱人时的不安;Richie则是表面就紧张兮兮的,正应了后来Eli说的,Richie“病怏怏的”,他从始至终,紧张得一言未发。
影片更多从Richie一方的角度写这份感情,Richie一直在明处,无论是他一开始写信给朋友说自己爱Margot还是后来参与调查Margot还是因为绝望而自杀,而Margot则是谜一样的人,一个古怪而放荡的人,一个迷人又能杀死男人的人。
导演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慢镜头瞬间两个演员对于惊喜和紧张的表演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镜头转向Margot的主观视角,Richie越来越近,Nico的唱词开始,是的,these days,这些日子里,我回顾着自己走过的路,也许错了,也许有后悔,我独自一人,坐在街边,沉思着过去,反省着自己。
也许是我自己错了,也许是我受伤了。
如此这般……影片在这个瞬间使用这首歌,大概还增加了these days,我在如何地想念你的意思。
一瞬间内,分离的日子都成了可玩味的过去,爱的人终于在眼前,现在越来越近,这个慢镜头的瞬间,浓缩了Margot的相思。
而迷一般的Nico与Margot的外形之相似,让我相信导演是从此获得灵感,从而选用了These Days这首歌。
Margot说:Stand up straight, let me get a look at you...And it's nice to see you, too. Richie一句话都没说,Margot哪里来的too呢,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有点神似伍迪·艾伦的语言幽默之处吧,也是姐弟之间的默契的幽默。
这个场景以两个人温暖的拥抱结束,然而故事没有结束,两个人距离真正相爱还很遥远,直到后来他们表白之时,还在说“you know what I mean”之类的捉迷藏语言。
他们的状态是那种90%的确信,但是那10%却让人提心吊胆,对于爱情的确定与不确定,99%与1%的对比,总是实际上 50%和50%的对比,因为这是个二值判断问题。
当观众看完影片的时候,回到Margot走下公车的微笑,才会事后诸葛亮一般地悟到,那是只有对唯一的爱人才会有的笑容,即使她从14岁逃学开始就已经放荡不羁了很多年。
然而,如果当事人回到Margot走下公车的瞬间,面对她的微笑,仍然要徘徊在二值判断的折磨之中。
These Days是Jackson Browne在1965年他16岁时写就的一首歌。
如果你听到Nico的版本,无法想像一个16岁的少年竟然可以写出这样一首歌。
如果听到Jackson 自己的版本,就会知道,Nico的版本早就超过了原作圈定的内涵,这张由Bob Dylan、Jimmy Page等人制作的专辑早已经把这首只能算比较高水平的民谣作品升华到了另一个层次。
拿著名的Vincent当个坐标,These Days的原作低于Vincent不少,Nico版本却高于后者很多。
而These Days的吉他弹奏方式,则是接受了波普艺术大师Andy Wharhol的建议,这就不奇怪为什么Nico的These Days可以从原作变成另一个层次的伟大作品,并且继承了自从地下丝绒大香蕉专辑以来一直的审美取向——一种比迷幻更迷幻,比高贵更高贵,比忧伤更忧伤,比小资更小资然而实际上比本真更本真的远离装13的美学,一如Andy Wharhol的梦露头像和大香蕉封面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它与地下丝绒乐队的音乐一起,构成了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而本身并没有大红大紫,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艺术流派。
包括Jackon Browne自己的版本,其他任何翻唱都没法望Nico版本之项背。
为了这首歌,我专门置办了电吉他,弹的时候,感觉良多。
首先,Nico被她一直跟随的 Lou Reed骂做不会唱歌,然而她的声线赋予These Days独一无二的内涵,这个独特的嗓音配上艰涩的德国式英文发音,完全把油腻的演唱技术撇到九霄云外,代之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
进一步,吉他的编配和音色也是不可复制,在浩如烟海的现代流行/摇滚音乐中,这个音色都不多见。
当我拿到曲谱的时候,惊讶地看到,制造出如此忧伤意境的和弦竟然是大调三和弦 ——C和F,最多只使用了Em这样颇为常见的小调和弦。
即使抽离了如泣如诉的弦乐,吉他伴奏仍然能撑起绝大部分的意境,不由得感叹编曲者的艺术感觉实在是超群。
特别是,吉他的节奏简直可以撑得上欢快,最后两个小节突然产生变化,跳出来一个在C大调里比C和弦更明亮的G和弦,如此明亮欢快的编配,最后出来的是忧伤的效果,表达一个人带有后悔的悲伤的自省情绪,妙不可言,不可复制。
在《Chelsea Girls》专辑中,即使更加精雕细琢的同名主打歌,也不及These Days光芒四射的灵感。
歌词我不需要写,几乎无可挑剔。
最后一句"Please 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 I had not forgotten them",配上最后那个G和弦,让听众在已经如痴如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是为全歌最亮点。
我经常在心里说,今天的世界,如此的浮躁、物质、无知,四五十年前发生的那些曾经是多么辉煌美丽。
来到美国之后,有时候听到商店里在放Led Zeppelin,有时候看到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像嬉皮士年龄段的老头子一样,翻唱60年代的歌曲,即使这些并不能掩盖他们的音乐一样走向日益的空洞,我想,他们的文化毕竟是承接下来的,不像天朝,近几十年经历了巨变,我的父辈听的是样板戏,后来旧的被打翻了,新的呢,拷贝别人还来不及,自己的文化远远不成气候,往往弄得四不像,无论是音乐还是各种艺术门类还是整个社会,只迅速地学到了堕落和丑陋,并且迅速超越了欧美师傅。
这些,我在心里说,也会在嘴上说,然而,现在我已经厌倦了自己的这些陈词滥调。
果然不应该看自己讨厌的演员演的电影 这部里大多数角色都十分令人讨厌 小辣椒全程就一张死吗脸 演技还不如这个角色的童年版 而且该说表子刚好演表子角色吗 我只看到了一个玩弄别人感情还装作受伤的荡妇 横刀夺爱的黑瑰也令人作呕 真是给你脸了 明明选择的权利在妈妈身上 你表达个爱意就好像变成自家人了自动进家门?
还百般挤兑老爹?
死缠烂打 道德绑架 好像对方必须喜欢你 黑瑰典型的占有欲 懒得付出争取到爱的过程 只想要结果 再婚婚礼上还要提一嘴前妻 又想装作自己精神高洁 这边又耐不住寂寞 真是当当又立立啊 出现这种明显不合理的情节 编剧也要担责 强行制造角色冲突还有这个本斯蒂勒 怀疑他自己都把握不好角色的基调 感觉他想演得搞笑一点 然后演着演着又意识到这是一部严肃电影 突然又收回来一点 总之给人一种忍俊不禁 一直绷着笑的感觉而且我可能一连看太多部韦氏作品了 他作品里就这么几个元素 离婚、再婚、反悔醒悟的男人、能吸引全世界的女人、吸烟、总有两个情敌争女人...连演员都差不多是对应的 小修小改又是一部新作 腻味了 真的腻味了唯二好的片段就是爷爷带两个孙子出去玩 还有老爹和小儿子在电梯里相会
痞子老爹在花光身上的一分一毫后才想起家人,那种无依无靠后向家中走去的行为是本能,是刻在每个人的DNA里的。
这个家中的所有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是天才,却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在richie自杀后,这个荒诞可笑的家才有了些许的突破。
我最钟爱电影最后一段大家坐在消防车上的长镜头,云淡风轻,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像痞子老爹和richie说的“我很想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也不知道”生活的难就在这了。
天才一族在最后接纳了生活,我喜欢wes anderson的怪诞故事,喜欢他在他饱满温暖的色调中去看那些平常而又细碎的故事。
太过工整下感情显得没有那么深入人心,但是导演独特的拍摄手法确实很nb
影片通过夸张的类型混用(情景喜剧、家庭情节剧、成长电影)瓦解了核心家庭叙事的稳定性,对称画框、高饱和度色调、横移镜头构建出一个封闭的玩具屋式空间,与角色的心理困境形成文本互涉。影片以伪传记体开场,借用旁白与章节体形式,将Tenenbaum家族塑造为纽约知识分子精英的传奇标本。安德森的美学为“资本主义的装饰艺术”,但其刻意的人工感恰构成对中产阶级生活戏剧性的暴露。
目前Wes里最喜欢的一部
不怎么喜欢这类电影
只有你这么悲伤。可以怀疑Baumbach是不是因为看了这部开始和Wes合作了,甚至后来拍出鱿鱼和鲸以及The Meyerowitz Stories.
看得我云里雾里,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还是个家庭剧。电影还分了若干章节,不知道凭啥那么高的分。
Wes Anderson是没有任何心理洞察力的诺亚·鲍巴赫,美学方面,看过王家卫为什么会被他圈粉
抱歉,一滴也没浇进来。
好……平……淡……搜索的喜剧分类,略失望
取名叫装X一族还挺符合内容的,在开头的10分钟无聊跳脱,YY想象的各种成就介绍以后,迎来的是更无聊的故事,自杀这一段真的太不适合这部电影。配乐太多因为剧情很无聊加进去的,加多了以后感觉厌烦,歌选的不好。场景搭建配色十分刻意,片段式的介绍剧情也是为了拯救这部无聊的电影,除了吉恩以外的演员都不知道在干嘛,就装装样子就行了。
为Oak的那首I‘m (Not) Dying而看,与歌曲相比,电影的叙述冷静客观得可怕,韦斯·安德森甚至还用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为故事添了几分童话色彩。看完如鲠在喉。
导演独特的镜头,场景与叙事让人觉得颇有新意。即便是看过月升之国和布达佩斯饭店也不觉得厌倦。不过在人物塑造特别是人物情感上始终很浅。
关于释怀与放下,多温馨美好的亲情故事,韦斯·安德森的怪咔风格越来越迷人,冷幽默、精美场景、各种有趣的小细节,很赞的配乐,以家人与父亲的矛盾展开,家庭每个成员个性的多面都表现的很有味道。格温妮丝·帕尔特洛扮演的烟瘾个性女真不错。
来谁来总结一下这个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WA应该是从这部开始完成风格建设,没想到这一套玩了17年,依旧没产生疲劳。虽然故事烂俗且鸡汤溢出,但在WA风格的调和下还是格外享受,且家族的个体都写得挺生动。最后有煽到我。
我很喜欢这片,但Wes真的没法驾驭《弗兰尼与祖伊》,这片是讲天才如何与家人和解,F&Z讲的是天才如何与世界和解,角色更少,主题更大,用色更惨淡
真的很抱歉,完全記不住人臉⋯⋯臉盲到毫無觀影品質可言
第一部很吻合wes的对称结构,色彩鲜艳画风,通话式故事记述,但除了这些形式上的,故事显得比较平淡。
看完Wes Anderson的片子 有时候会让人不知从何评论起,感觉整部片子就是一个整体,单拎什么地方说吧 都觉得少了点什么…Luke Wilson刮了胡子才发现是个型男啊XDD 无比Wes Anderson的叙事风格和色彩,把他的片子往回看 才发现他其实一直都没有变
像我这种怪人怎么会不爱wes的片子,剪辑色调人物脸谱都充满了自己的特色。他的人物虽然有个根,但总是处于自我流放的状态,最后大家都是“我在这片海上流浪太久了”,于是他们便归来。OST中听到了Nico和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