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向水日菜子(川荣李奈 配音)是一位冲浪爱好者,对大海有着强烈的热情和真挚的喜爱,只有在风口浪尖处,她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真正的在活着,可是别看日菜子在海上神气活现,在生活里,她其实是一个多思多虑的女孩,对未来感到深深的迷惘。
一场活在让日菜子结识了名为雏罂粟港(片寄凉太 配音)的消防员,勇敢正直的港很快就吸引了日菜子的注意,两人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一段充满了幸福的恋情。
可是好景不长,一场海难夺走了港的生命,日菜子无法接受竟然是自己挚爱的大海夺走了她最爱的人。
某日,陷入消沉许久的日菜子哼起了两人在一起时经常会唱的那首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港竟然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豆瓣——————————————————————————有意义,但不报警那段太降智了。
之前在dy刷到过结局那段,所以真的看了其实没有太感动。
如果真有想哭的片段,那一定是男二对于那个车祸爆炸现场没有盲目扑进去救人,而是拦着女主,和男主不顾自己生命去救人完全不同的做法。
好像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就是这种对比吧,很莫名的触动。
还有就是早晨迷迷糊糊看的,像做梦。
再有,我今年冬天没有看情书,难免想起去年冬天某个早上,他上课陪我看的经历。
后来一起看的碧蓝之海,可燃乌龙茶,很多冲浪、海洋的片段。
唉!
一些回忆吧。
如果没有这么刀我只会给三星半。
首先时不时画面崩坏,剧情也有很多迷之走向,但是抛去这些只谈谈让我触动的部分吧。
首先男女主真的很甜,他俩非常契合,开头的小日常还有伴随着男女主的歌声陪他们从夏天走到圣诞节。
此时才过了电影的1/3,我正在想后面将是如何大刀的时候,男主就这么没了。
可能是太带入女主的情感,当然电影也刻画的非常细腻,对于男主去世后的那些情节我也非常触景生情。
后半段不断的小刀,最后结尾的大刀,我只能说如果想哭的时候看这部电影确实非常有奇效。
另外总觉得如果剧本再好好打磨一些,肯定会更好看。
男主的心愿是,看着日菜子不仅能踏在海浪之上,还能踏在现实的海浪之上。
他说总会有海浪袭来,也会有海浪落下。
人总要向前看。
可是如果是现实里,遇到这么好的人,要该怎么才能放下啊。
要怎么才能走出来啊。
啊啊啊啊啊但是真的很难受。
因为小港死前最后写下的是想和日菜子永远在一起,留下的圣诞愿望也是要永远在一起。
他那么爱她。
怎么可能不遗憾啊。
和《言叶之庭》很像,孤独的女孩,雨或者水,遇上爱情,得到爱情,爱而不得。
1.约会时,滨海公路上,白色江豚造型轿车,上面两块帆板,车里的挂饰是一只江豚和一只海龟,男孩女孩聊天听歌…2.男主死后,妹妹打开他的房间,是满屋的书,和一些健身器材。
她向女主介绍,哥哥看起来什么都会,都很轻松的样子,但是背后很努力,包括一开始照顾妹妹,吃饭很难吃,但是他不断看书和看烹饪电视节目,厨艺慢慢变好了。
3.男主死后,随身带着水杯,对着水杯说话和他共渡冬秋春夏,阳光再次照在女主的身上……4.还有谈恋爱情节,背景是两个人伴着吉他🎸哼唱,不时笑场,一起学习冲浪,水面上女孩踩在了一只帆板上与他背后轻轻相拥;互相发和朋友在一起的搞笑照片,惹得手机对面的人傻傻地笑;以花为前景,特写到全景交代赏花;蓝天白云,椰子树夹道,女主从副驾伸出手臂迎风欢笑;两人在餐厅挑战各自的巨大汉堡,胃口大开;在河豚馆里挑选江豚挂件;夕阳余晖下,伸进海里的桥上,两人手握余晖(全景+手部特写+远景相拥);夜晚飞机闪着银光划过,两人在酒店阳台看烟火,女孩把男孩伸来的手拉到身后,人物在偏右,烟火在画面中心升起;白天海滩上两人提着鞋子奔跑,然后被男主追到,相拥而上;绿草地上,两人一起坐降落伞一样的户外项目,爽着腿,俯瞰大海;花店里,男孩被欧巴桑调戏,女孩在一隅扶首叹息;晚上烟火满天,他们穿着名族服饰在人群里仰望星空,在人群里牵手向前走(背影);明亮的金黄色被子里,两人69轻吻💋;逆光下,在海边与海鸥嬉戏;阳光下,女孩一个人帅气冲浪;夕阳下,女孩平躺在帆板上遥望远方,男孩在水里陪伴,海浪轻轻地涌动;小小的爱心蛋糕上插了4个蜡烛,还有帆船的造型,在KTV环绕灯下,女孩拿出大大的充气江豚礼物,充气,两人把江豚放在中间,拿出同款手机壳的手机,伸长手臂,45℃角同步自拍;男孩弹吉他,女孩抱膝摇摆唱和;冬天的夜晚,两人都戴着帽子走在圣诞节的路上,玩亲亲,女孩被亲代的一霎那,突然有了狗子的表情。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以下简称《共乘海浪》)的高光时刻来源于诸多日本动画(或者说一切动画)的奇妙时刻,它是虚拟人物对于自身(以及现实)的理解和观众对于现实的解读混杂、交融在一起的时刻,是现实不再重要的时刻,是任何人凭借意念就能改变现实的时刻,是魔法开始呈现的时刻。
这一切哲学都寓含于「作画」-「使之运动」这一连续动作的背后——无中生有,天马行空。
作画本身就像是魔法,它并非如电影一样用摄影机摹写或复刻了世界,也不仅仅是扭曲了世界,而是凭空(也凭借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梦幻的世界。
动画是如此奇妙,它的存在会让我们问自己:何为现实?
为什么我们会在看似完全虚假的画面里沉醉;为什么那些轮廓和色块被我们视作有感情的个体;为什么我们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快乐而快乐?
它究竟有什么魔力?
日菜子(川荣李奈)朝着水唱昔日的歌,她发现每次歌声响起,就能在水中看到自己的恋人。
在那个时刻,大概所有人(银幕内外),包括她自己,都认为那是幻觉,那是悲伤过度导致的认知扭曲。
这是一个绝妙的悬念。
在一开始,我们这些不常观看动画的人,都可悲地沉溺在对现实的陈腐理解中——要在任何反常的现象中找出合理性,找出它们在我们自身认知框架内是其所是的理由,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情飞舞起来,任凭动画的牵引,转向一个更广阔、更梦幻的精神世界。
悬念持续了一会儿。
暧昧的细节不断被抛出,我们开始在「事实」与「幻想」中犹疑。
心情仿佛钟摆,一会儿偏向这是真的!
一会儿又觉得,这肯定是幻想。
在传统电影中,只要没有人与鬼的交互,只要没有鬼对现实的改变,就永远存在两种解读方式——她在幻想,或鬼魂真的存在。
因此,在像《人鬼情未了》这样的电影中,鬼魂与情人永远若即若离,无法接近。
在《夜以继日》里,恋人死去后,女主角只能遇到一个替身,而不是换了灵魂的恋人。
它们给予观众的就只有暧昧与含混,只有压抑与悲伤,只有成年人的虚伪与空洞,他们想要幻想却又半遮半掩、含羞带臊,害怕被指责太过直接、不切实际!
然而在《共乘海浪》中,鬼魂毫不犹豫地改变了现实,港(片寄凉太)救起了日菜子的手机。
但随后,监督给了日菜子一个暧昧而奇怪的远景镜头——他还是在暗示我们,这一切可能只是幻想。
对于观众来说,这既是诱导,也是揶揄。
因为可悲的我们,在那一刻,仍在犹豫。
直到后两次,港终于出现,他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将倾盆大水从燃烧着的废弃大楼注下——这是影片最美妙的高光时刻。
在那一刻,看似「写实」的动画瞬间露出真面目,扭曲的透视与形变、夸张的奇观、天马行空的镜头运动,配合着BGM——这是只有动画才能带来的震撼,它在暗示我们在动画里,如果你的意念足够强大,就足以改变现实。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龙猫》里那辆形状怪异扭曲的飞驰巴士,看到《冰雪奇缘》里艾莎无拘无束地操控魔法,看到《千与千寻》中小千坚定地做出父母不在猪群的判断。
所有这些场景,并不仅仅是作画者和动画监督的功劳,而是所有观众共同意念的结果。
在那些奇妙时刻,观众、剧中人、主角的感情与意念神奇地连接起来。
这些奇妙时刻给我们带来的激动首先来源于那些电影里的苦涩、悲伤与绝望。
我们同主角一起,处在困苦中。
随之,现实扭曲,神性显现。
树林里存在着的美丽龙猫,忽然化为一辆巨大而怪异的巴士,载着我们的朋友奔向稍微美好一些的现实。
于是我们感动,那种感动是艺术家制造的梦幻,是梅洛庞蒂所说的具有神性的知觉。
这种扭曲与变形只能由作画展开,用摄影机、特效、蒙太奇永远显得虚假而突兀(因而它们也只能保持暧昧含混)。
只有画作的连续变形与运动才足够有说服力,才能让我们相信,那是真实又梦幻的,是悲伤又安慰的,是天真又苦涩的。
《共乘海浪》的高明之处在于,监督告诉我们,幻想并不是全部。
在幻想背后,苦涩、犹疑与感伤仍然存在。
影片末尾,在「乘上海浪」之后,日菜子仍然在孤独和回忆中茫然地痛哭。
那痛哭将我们拉回现实。
正如在《龙猫》里,尽管有美妙的感动,但母亲生病的事实并未被解除,也不可能被解除。
即使你能够在水里看到恋人并与之交谈,也无法触碰,无法拥抱和亲吻,无法共舞,无法做爱。
日菜子送别只存在于水里的港回到现实之后,她的感伤就像我们走出电影院时的感伤一样。
梦幻结束了,接下来你将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这是宽慰,是提醒,不是鸡汤。
监督在暗示,那段爱情/幻想就像电影(动画)本身一样,只能带给我们一时的快乐。
艺术是有限的,但艺术带来的快乐是真实的。
前几天在小组刷到,以为是纯糖爱情片,结果不到五分之一就开始刀...整部片子下来算是老套的love story,但又带点神乎。
男主去世后寄存在水中,女主只要唱起初次约会的歌就可以召唤男主...男主最开始出现的时候,还以为是要走向女主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困在男主去世的阴霾中难以走出去,逐渐堕落...不过嘛,人家毕竟是个爱情片&奇幻片,最后让男主以灭火的形式在众人面前出现,灭完火之后出现金光就成佛了...怎么说呢 真的挺神奇的哈哈哈 前期的描写满足各种爱情幻想,中期男主离开却又未离开的部分,还挺牵动的~悲中喜吧 最后女主在水中呼唤男主,但却再也见不到,放声大哭&一年后的圣诞祝福的时候 才是真正的刀片 以为要结局,结果片尾又狠狠一刀... 汤浅是很懂怎么刀的ww里面最喜欢的一句话“一直潜在水里的话,是无法乘在海浪之上的”
01.新的海浪会不断地涌来,不仅会有好的海浪,也有应该放走的,但是一直潜在水里的话,是永远无法站在海浪之上的.——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02.无论是多小的海浪,都带着远方奔袭而来的力量,你只是众多海浪中的一个,你必须要准备乘上下一个海浪了。
——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03.接下来这封信由雏罂粟港先生送给向水日菜子小姐,咦?
是来自一年前呢 “圣诞快乐,日菜子,以后的每一个圣诞都要一起过,永远,永远,永远。
”——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05.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我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无比珍惜。
若无法再与你共乘海浪之上,我将为你送上最后一份祝福与助力。
望着你,迎来那朝霞重新升起的美丽,找回那份自信和勇气。
——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06.港:用左手吃饭很别扭吧 菜子:没关系 我练习过了 就是为了吃饭也能和你牵着手 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想一直牵着——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07.要允许悲伤的浪反反复复冲击海岸,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经历他们,完成了哀悼,才能重新启程。
——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
说实话,如果只看海报画风和故事梗概,我一定不会冒着被狗粮噎死的风险去看——但这是汤浅政明,日本动画新一代风格领军人物之一。
相比于今敏细腻扎实的天马行空,汤浅政明狂放浪漫的世界里,人物扁平柔软得几乎虚化,但也并不会融化到背景中,因为背景反倒是踏实沉稳的写实。
也许这正是为了表达他的创作风格观点——角色是作品中最自由无束的成分,在无趣甚至糟糕的现实舞台上肆意释放着充沛而不稳定的情感能量。
开篇半小时不到,故事就发展到了“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显然这不是个治愈甜蜜的简单童话,其实,是一个由冲浪与海龟串连起的,悲伤、悲伤和悲伤的故事。
导演带着观众来到上帝视角,以浮生记趣的方式快速切换场景,海浪般的幸福涌动着推向高点,却是一次擅长冲浪的日菜子闪避不及的幻灭之浪。
五彩的泡泡有多绚丽丰满,破灭时就有多惊愕疼痛。
男主以似真似幻的形态陪伴着不愿面对现实的女主,此时形象更为细腻真实的男二和女二成为承接剧情构架的桥梁。
暗藏爱恋犹豫真挚的男主后辈,傲娇毒舌心怀纯情的“蓝纹章鱼”男主妹妹,他们或明或暗地带着日菜子走出被海水包裹的封闭世界,汤浅最后以一场经典的日式浪漫事件,将所有的爱与伤升向高潮,“净”与“绝”的终点总能让观众最大限度地与角色一起痛快释放感情。
终幕不出意外的静谧,而一段意外的“圣诞快乐”跨越时空袭来,击碎了最后一丝黯淡,抛下一切的放声痛哭,是重新大笑前的必经之路。
这个片名看完才知道是一个多么伤感的title,若能,如果可以,想起一句很俗套的话,“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就是说‘如果’“,没有如果,没有假设,我看的时候总是在前半段特别甜蜜的部分被揪着一颗心,因为不知道在哪一个步骤不对,任何一次小小的剧情,都会造成那个悲伤的天人两隔,所以其实我的观影体验一点都不好,我在他们冲浪时忧虑,在港救火时忧虑,在他们一起上街过马路时忧虑,像个精神脆弱的病人对一切情节过敏,又像命运无形的手下一秒趁谁不注意就把它拽入深渊。
我想起谈恋爱时我也会在很高兴很快乐的时候突然就降温,觉得很难过,觉得快乐易逝,但其实这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安全感极度匮乏的表现,但这个安全感匮乏我明白是来自于我本身不健全的心理(应该很正常吧,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总是坚强又快乐地活着每一天),但其实“快乐时便一起过“,人还是要有”再见悲哀因我不易被泪流留住我的洒脱“吧。
这个电影的情节可能会觉得很普通,但是它表现地就是那么令人心碎,我带入女主角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生气的愤慨和悲哀,我想“谁也没有资格叫我放手,我就是要沉浸在回忆里“”即使不能牵手和拥抱,能看见你和你说话,就已经很好了“,就这样,不可以吗?
我就是难过,我就是见到的每一个东西我都会想起来我们一起的时光,只有放下才能前进吗?
我偏不要。
我不喜欢洋子,她很粗鲁,她故作坚强的方式让我觉得很难受,她也许可以坚持自己对哥哥的缅怀,但他不能要求我那么做。
我永远我愿我的记忆里永远都是他,就算我没有自己的生活。
以上都是我中间半段的想法,但是后半段,情绪逐渐变化,其实这就好比时光的缓慢展开,所以激烈的情绪都会慢慢被拉长,变得缓慢也开始淡一点,不是淡忘的淡,只是浓淡的淡,就是没那么激烈和自我,开始接受某种既定的情况。
我很纠结,我想见你,但每一次唱起歌,我害怕你变得虚弱,最后消失。
我忍耐,我独自忍耐。
至少,我知道,如果忍不住召唤你,你就会在。
大火淹没那棵大楼,我决定像你说的那样,我要独自生活,不是因为我要放弃你。
是我慢慢接受也许这样你真的会比较开心。
一开始为了自己的执着我要永远记得你。
后面,我想开了,你想让我独立成长,站在浪头,那我愿意听话,我会坚强起来。
圣诞节那天,广播里的话我听到了的,但我还是有点生气,为什么,不是说好要一直在一起吗。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我是越来越喜欢的,因为它的情绪和表达完全带我经历了真切的一场爱情。
最后也不是什么大和解。
一部清新青春爱情片,但却不落于俗套。
因为这部影片,我认识了一位导演——汤浅政明,这是我第一次看这位导演的作品,这因为这部影片,让我感叹于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丰富独特的画面。
那场女主带着男主的妹妹一同踏着海浪从废弃的高楼自上而下冲浪的高潮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神奇的是,就是本人看过再多的爱情电影,按理说应该会对这类影片乏善可陈,但因为这部影片情节的细腻刻画,竟让人忍不住是湿润了眼眶。
“因为搭上电影,所以又常播了”。
这句话是男主曾对女主说的话,却是在男主去世以后,女主无意中得知自己是男主小时候但我救命恩人时,才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
男主的意思在我看来大抵是:小时候曾救我生命的英雄,如今又再次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何其惊喜。
连带着那首曾经遇难时听到的老歌,又再次被回忆起,久违的旋律,甚是怀念。
一千个观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我而言,这是我的感悟,这句话对我的冲击力,是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很多话不用明说,最是那种需要自己品的味道,后调愈浓,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被打动的原因吧。
最后想说一个点。
影片看到最后,某一刻,我会觉得男主不是/不只是女主的男朋友,更像女主的另一个自己。
这个自己,会在女主困难时出现,会在女主伤心时给女主陪伴,在女主危险时给女主勇气,在女主低迷时给女主力量,直至女主乘上自己的浪,跨过心魔坎坷,战胜自己。
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真正的修行,需要向内而求。
影片将帮助女主战胜心魔的男主在其死后加上了玄幻色彩,进而引导观者打开脑洞,正是因为品到了这一层面的表达,所以我也被深深触动。
刚在电影院看完一遍,主观评价一下。
首先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汤浅政明作为导演创作的动画电影,在此之前我看过汤浅参与作画的《恶魔人Crybaby》、各种《蜡笔小新》的旧剧场版,对他的作画风格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次看这部作品的缘由也是汤浅风格的作画吸引了我。
所以老实说我还挺期待的。
所以我就直说了,这部作品作为电影挺难看的。
前三十分钟节奏慢得一塌糊涂,从女主遭遇火灾被男主角救下到两人成为情侣后的生活就足足花掉了这个故事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
虽然制作团队对情侣之间的打情骂俏的刻画倒是很讨喜,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太拖沓了,导致这个故事步入主线的时间很慢,也让节奏变得很奇怪。
我尝试理解这种安排方式,可能是想通过更多地塑造两人甜蜜的时光,来让后面的生死离别更加震撼人心。
但不论怎么想都有点做过头了,包括那段男女主角合唱《Brand New Story》配合上两人甜蜜经历的声画演出,我认为都可以做到更加简练一点。
剧本本身也有些问题,开头30分钟把人都要甜腻了,结果突然用一段灰色的画面色调和情节告诉你,男主角没了。
故事氛围开始变得沉重起来,然后开始展开新的主线。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有种熟悉的不适感,然后回想了一下,这种“突然暴毙”的神展开,在差不多7年前,是某种类型的电视剧的标签——韩剧。
对...这就是我对这个故事的最大的不满,它之后所有的发展都建立在一个狗血韩剧般的剧本之上。
我尚且不明白汤浅作为导演怎么接受这个剧本设定的,但这个老套的展开直接让我对后面剧情的期待度降低了不少,不过我看了下网上的反响,貌似观众们倒是挺吃这套的。
行吧,群众喜闻乐见,我算老几。
不过就算接受这个狗血的展开,之后的剧情也是乱糟糟的。
从女主角在水中看到了男主角开始,故事的走向开始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边讲男女主角的剧情线,另一边又莫名其妙地开了一条后辈与男主角妹妹的线路,还夹杂着点白学剧情...总之,后半段的剧情线路像是失控了一样,有种找不到剧情重点的感觉。
尤其是当女主角知道了男主角是自己小时候救下的人之后,开始参与海边救生员的培训,这段情节更是让我有些懵,我当然理解女主角是想要背负男主角的精神,去拯救更多的人,但这段情节也太拖沓了,让这个伏笔的回收显得又拖又慢,节奏也因此变得更诡异,也更加影响故事整体的观感了。
至于后面的部分没太多好说的了,总之就是回收了几个开头的伏笔,然后让女主角贯彻了“站在海浪之上”的主题,做得平平淡淡,最后的情绪爆发也因为前面乱糟糟的剧情显得有些苍白,以至于唯一让我觉得有些亮眼的,是圣诞节广播的伏笔回收,这也是目前网上提到较多的剧情泪点。
总体来看,这个故事的结构并不复杂,主题设计得也很有特色。
“重新站在海浪之上”这个主题放在故事中来看实在是很有诗意,简单地说,整部作品表现出的想法都很不错。
但这是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东西,你得用大量的细节去堆积出你的想法,光想法本身好是没用的,故事的表现才是最主要的,而这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实际的东西实在是乏善可陈,它用一个老套的展开和混乱的剧情带给人远远称不上优秀的观看体验,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它的失败之处。
再说下本作其他的部分吧。
先吐槽一下配音部分,当我看到配音演员名单上有日本小鲜肉片寄凉太和前日本女偶像时,我就有点担心电影的配音问题了。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有价值的,片寄凉太的声音固然好听,但在电影中的表现可谓是平平淡淡,让人难以感觉其中的情绪变化。
女主角的配音倒是没啥太大问题,不过我也难以看出她比起普通职业配音演员有什么太多优势,甚至在结局部分的哭声演出时,我当时周围的观众有不少都笑了起来。
对于观众来说倒是无所谓,毕竟开心就好,但对于配音演员来说,实际演出效果与应有效果完全相反的情况应该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吧。
虽然制作团队请这两个明星来配音的用意我们都明白,毕竟国内的电影中请流量明星演出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还是得说实话,他们在这方面的专业水平还是有些欠缺的,而对于观众来说,这份水平欠缺带来的观影体验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这部作品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就作画而言,汤浅的作画风格弥漫了整部电影,如果你喜欢汤浅的风格甚至是他的粉丝,那想必你对这部作品的作画不会有太多的意见。
而且作品中出现了不少富有冲击力的分镜,与剧情的配合相当到位,表现力十足,因此我个人认为本作的作画算是上乘。
不过必须得客观地说一下,汤浅的作画风格和人设风格并不是那种讨好人眼球的美型风格,因此自然会有人不喜欢这种风格,就我看到的不少评论中,认为本作作画“烂”的人也是的确存在的,我对此持反对意见。
排除掉风格问题,本作中作画的流畅度和自然程度相当高,而且镜头切换也相当成熟,表现出的技术力毋庸置疑,无论如何都谈不上“烂”。
配乐方面,我个人认为比较一般,主要体现在应用的安排上。
比如主题歌《Brand New Story》的播放次数,虽然歌挺好听,但播放次数有些过多了。
尽管在故事中有着“这是女主角与男主角之间的联系”的设定,但委实说还是有些过多了,未免有些让人厌倦。
还有结尾部分女主角在大楼上冲浪的时候,我认为这里应该安排一段BGM来造氛围,但导演没这么做,这让我觉得这段情节有些干燥,少了很多应该有的浪漫气息,诸如此类的情况在电影中还有些许,这里不过多说,反正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配乐上的问题。
总结一下,这部作品有着不错的作画,但在剧情上有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它的观影体验很差,甚至是难看。
按照媒体“AnimeTamashii”的说法,如果这是“汤浅政明对淳朴恋爱剧的挑战”,那么我认为他挑战失败了。
所以我能给出的建议是,无论你是不是汤浅导演的粉丝,这部作品都不太值得你观看。
以上。
个别镜头上能看到汤浅政明不走寻常路的个人风格,但整个故事还是太狗血中二了,完全没有《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那样天马行空的脑洞和想象~而且全方位的不讲逻辑:不讲故事逻辑,不讲人物逻辑,甚至连物理逻辑都不讲,垂直落下来的水居然也能冲起浪,牛顿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还有主题曲,再好听的歌,在一部电影里重复放十来遍简直要腻死了~最可气的是莫名其妙地吃了一嘴的狗粮……
我只能给个二星了。剧本真的不行。前半部分的恋爱好甜好甜。两个人一起唱歌的bgm也好甜。后半部分开始迷之展开。剧情太突兀了。我甚至一度以为女主疯了。主题曲唱了不止七八遍,还只唱前两句。我从电影院出来脑子里全是这两句歌词。就在我以为女主放下过去,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圣诞节广播又把我虐成狗。我的天啊,能不能给女主一条活路。
在电影院大哭,愿望不是给予她什么,也不是希望她给予自己什么,只是希望她更好。一直想把前男友做成一个小玩具挂在身边。
【上海电影节展映】再好听的歌曲,反复播放哼唱也会腻烦。再甜美的爱情,过于神棍无脑也会狗血一地。先出场的男性角色反倒被抢戏抢老婆、沦落至男配的设定也是头回见。先来一波秀恩爱高甜虐狗,再来一波鬼畜歌曲人鬼情未了,最后则是神迹降临书写水形物语。与冲浪手+消防员的水CP真的很配。也就比烂到爆的《露之歌》好一点而已。看来没有森见登美彦的汤浅政明,只能泯然众人矣。两星半
即便是这么俗烂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也总能辨认出那个汤浅政明,他那种随心所欲的变形欲望,将画面变成广角镜头,人物变成弯腰俯冲的动物,高耸的建筑变为酒神狂欢的盛宴,一个《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的开始,一个《兽爪》式的高潮,爱情已然抽空为人世的符号,港以一种自然的神力解放日菜子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正如水所隐喻的,悲伤让人们融为一体,升华彼此的生命,终结悲伤,成为生活(咖啡&蛋包饭)屡新的结果。但和新海诚一样,这种对小情爱与大本体浅表的勾连,永远浮在一层空洞的现实滤镜上,这层滤镜过滤的是那句台词“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的原因。
湯淺政明也拍起了清新偶像劇…中規中矩的商業套路,作畫依然好,然而想像力的表達遠不如以往,甚至比不上同樣偏商業的露之歌。殺雞焉用牛刀…對喜愛湯淺的人來說「平庸」或許更令人失望的。
当个草履虫真好
画风很ok,但这种狗血的不要不要的剧情实在接受无能。
汤浅把自己拉低到新海诚的段位,邪魅的画作和想象力基本不见踪迹,可是艺术家也得吃饭不是,而且下面工作室还那么一大伙子人呢......
作为一种泛灵论的animation,运动中的无生命之物的生命冲动:火,水,箱子,以及蛋包饭的动物化,《愿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是关于自身/世界对立的高级讲法——后青春期,自我与灵性世界的轮舞,仿佛回到了爱泼斯坦与巴什拉的创作理论之中。汤浅政明想要讲述的并非是纯爱,而是爱情中囚禁/被囚禁的虐恋,拉康认为,当港死去时,他成为了向水日菜子的一个症候,并获得随时的闯入的特权,而影片后半部分就成为了向水规训,告别症候的过程,爱情转移很简单,只要我们将客体小a的结构从某个特定的,错认的“人”身上拿开即可。
#22SIFF “愿你也早日乘上自己的海浪”。虽然眼泪被哄了一波又一波,但和《春宵苦短,前进吧!少女》还有一段距离。日本人拍这种纯爱太轻松,这概念要是在我手里,写出来的就是细思极恐黑剧本。【6.22@上海影城 东方巨幕厅】
当足够思念一个人的时候 会不自觉和他对话 一个人有两次的离开 一次是永远见不到了 一次是再也不能从脑海里呼唤出他 也可以说是一次蜕变 再也不留恋过去 找到了新的未来最后再唱起那首熟悉的歌 但是那个人却再也没有出现真的泪目
一开始就预感到故事的走向 不过后面奇幻的展开蛮意外的 伏笔收了蛮好 君波的音乐很棒 比天气之子强行煽情好多了 冲浪画面配着bossa nova 特别美好
不能理解豆瓣分为啥这么低,仅仅加了个消防宣传和糖水小清新的壳就看不出这还是本质的汤浅政明么?大概是汤浅情感最饱满细腻的一部,中间一小时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接近完美的,很有打五星的冲动。开头和结尾二十分钟较弱。ED很好听,适合调和情绪。如果你对汤浅所谓的变化不满,那我只能说他不仅本质没变而且某些方面还变得更棒了。
#上海电影节#第十八场,狗粮电影,以及如何让一首歌听到吐……
《我唱歌见到鬼,洗澡见到鬼,冲浪见到鬼,两只眼都见到鬼》
几乎把所有老套的剧情都串在了一起。人生何处不救援,可谁又来救救我这个边看边叹气的可怜观众。
主题曲我快听吐了 SIFF2019
最后海浪从高楼泻下,就像蛋包饭切开的一瞬间。了不起的画面感和想象力!
温柔的刀,一刀一刀又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