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刷豆瓣的時候看到右邊的廣告可以在線購票,記憶中是27號才要上映,趕快看了一下原來27號是臺灣上映日期..於是有了人生第一次在豆瓣上購電影票的經驗.週六中午場,準時到達放映廳.隨行杯帶了一壺茶水,安靜的欣賞全片.影片在拍攝的時候名字叫做<臺灣有個好萊塢>,不知道到臺灣上映的時候還會不會沿用這個名字,總覺得到這邊改名改的比較失敗了.顯然這是一部向曾經臺灣風光一時的台語片致敬的影片,雖然是以一位阿公的回憶錄形式拍攝,穿插著阿公阿嬤的年輕時的浪漫愛情故事,但還是不能作為主要劇情來宣傳的,畢竟這不是一部愛情片啊.拍攝的時候一直有關注,因為我家二姐天心在裡面有演出,但是整場片子看完不覺有些失望,雖然是叫特別演出,但是這戲份也太少了一點吧?倒是沈海榮的加入讓我眼前一亮!看瓊瑤劇長大的孩紙表示還是很喜歡這位戲骨的!至於藍正龍,外表不用說,一個字帥!安心亞不熟,感覺戲演的一般,還是花瓶演員..劇情方面,天后一出場,美翻了!然後"寶島曼波〜曼波寶島〜"音樂一響起我就笑了!但為什麼用國語唱?!一部講述台語片的故事全部對白都轉成國語配音果然遜色很多><以至於很多橋段失去笑點.不知道廣電局的病根什麽時候才能治好..攤手攤手╮(╯▽╰)╭不過對於懂臺灣的人來講找到這部片子的笑點無壓力!\(^o^)/不管是找fu還是聽到蔣美月的名字下意識敬禮的橋段,都是那種台客才會理解的笑點.總體來講這種小成本的本土片拍攝和宣傳的時候造勢力度都太小,檔期又不夠好,(正好是春節和情人節的時間段)恰逢這邊哈比上映,夾在哈比雲圖電梯驚魂這種大片和純屬打偶像牌的西遊在一起101求婚中,很辛苦吧!有那麼一點點香港文藝片的感覺--即不會很文藝,有點無厘頭橋段..而二姐飾演的金月鳳看似是一個耍大牌的明星,其實是一位很懂得感恩的人!有點本色出演喔!(偷笑).在舞臺上阿公阿嬤跳舞的橋段是全片最唯美和浪漫的!總之本應該四星的影片由於後期重新配音和更名的原因忍痛割掉一星,其實全片還是值得靜下心來看看的!片子是一部獻禮片,但是範疇有些專,所以註定不能像艋舺和當年的海角七號那樣輝煌了,甚是可惜.不知道電影公司能不能在後期再造造勢,畢竟我可不希望再有一個人包全場的情況了..
也就只有台湾能拍出这种片吧,比如女主角姓蒋(这个笑点想想就喜剧)。
月球,科幻,怪兽,搞笑,007式的男主角,间谍,雷人的特技,劣质的场景道具,复古造型。。。
各种无厘头的东西都集中在一起,弄成一盘大杂烩,让人忍俊不禁,那应该算是台语电影的黄金时代吧,台湾也有个好莱坞么。
之后政府宣传开始要讲国语,黑白的台语电影从此萧条没落,这片是想拎起人们台语电影的记忆的电影吧,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老人家在电影院看这片是什么感觉,反正我是被感动到了,而且台语歌真的很好听啊,特别是里面那首“我想拍电影,我想拍电影~~“
每个人都有过梦想,或许曾憧憬过科学家、小说家、流行歌手、漫画师、足球运动员;每个人都有过梦中情人,或许曾暗恋过赵雅芝、郑少秋、苏菲•玛索、皮耶罗、苍井空。
而其实,曾经或者现在抑或将来,每个人最大的梦想可能只是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
阿嬷也不例外,这就是一部讲述阿嬷寻找梦中情人的电影。
作为一部爱情片,影片表面上是以电影讲述一个由电影引发的爱情故事,而实际上一直在以电影阐释爱情的真谛。
年轻的阿嬷因为一部《爱你入骨》喜欢上了男明星万宝龙,并为之疯狂。
但在她情感成熟后方才发现,万宝龙只不过是一个背诵着台词的枯燥的表演者,他不能理解台词所蕴含的真实情感,更无法给予他人应有的呵护。
扒开那个外表光鲜的躯壳,真相瞬间一目了然,她的梦中情人一直都是背后的电影编剧刘奇生,也是她甘愿守候一生的人。
这与看电影的道理异曲同工,也许一部电影的外表是粗糙的、别扭的甚至丑陋的,但当解开外衣的纽扣向里看去,是否有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东西在里面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电影的心脏,也是一部优秀电影必须具备的内在。
在喜剧的戏份上,影片的有效喜剧桥段就像年轻的阿嬷与刘奇生相遇的那一幕一样,如突施的冷箭,淡定而从容地挠到了观众的痒痒肉,戳中隐藏的笑点,直接而不虚伪。
当刘奇生为救不会游泳的阿嬷,满腔英雄气概地跳进河水后却令众人集体跌倒时,一股朴素而真实的幽默感从荧幕中喷薄而出。
而其他类似的桥段也都成就了电影仿英式的幽默,内敛而别有味道。
对于这样一部台湾小片儿,虽然不算上佳的作品,更谈不上完美,但当最后小婕略显发嗲的台语腔调听上去更像是真情的哽咽,我们终于发现,阿嬷和刘奇生的爱情已经在导演的安排下渗入了观众的内心,最后让人落寞心伤,眼眶湿润。
而这种真挚的情感,只要对电影真诚付出,将会轻易得到回馈。
在年轻的阿嬷不停地冲着刘奇生的背影喊道“你导我就演”时,谁又能说爱情不是这么简单。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无论谁导谁演,爱情无非是你导我就演。
真正的爱是陪你一起走到最后,爱到忘记自己,爱到变成了你。
-题记“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这是《阿嬷的梦中情人》中一句简单的台词,却让我本来已如死水的心再次泛起涟漪。
刘奇生,那个年代最屌最拽的编剧,他确是一个有志青年,却在一切只向钱看齐的老板下手底下打工,一再忍气吞声,壮志难酬。
于是在他已经培养出一对经典的荧幕情侣的情况下仍咬笔苦思,却依旧一筹莫展,俨然成了一个忧郁小生。
幸运地是在这时,蒋美月及时地出现了,那个能欣赏他写的《爱你入骨》剧本的一个追星梦幻女。
她真正倾慕地是有才之人。
所以,万宝龙在她面前注定只是浮光掠影。
而她的努力和勇气,注定终有一日她会超越当时的金月凤。
一个有才,今生只为她写戏;一个有情,今世只演他的戏。
这下追梦的路上该不孤单了,本就是命定的姻缘,只是会有坎坷,坎坷到撕心裂肺,不知何时才能等到心爱之人的归来,不知何日才能拥她(他)入怀。
为了能早日实现这个诺言,奇生拿出自己最初的梦想及大好的前途和自己狠狠地豪赌了一次,可在当时,黑白片的市场已经萎靡了,他的时代已经在悄然逝去了。
他却不知,他对了梦想,错了时间。
这还不算,最恨地是碰到了这么一个地利欲熏心,胆小如鼠的小市民老板。
一夜之间,奇生把自己最美好的爱情和自己的未来一箩筐地连本带利一起锒铛入狱。
奇生是个有担当的男人,在他入狱后,当尽自己当时所有的财产,补偿给和自己同在一起奋斗的电影人。
美月没有放弃,执着地要见他一面,寄望于他能导好自己以后的“戏”,可奇生忍痛地cut了她能给予自己最美好的东西,这一痛就痛了四年。
在这以后的每日,美月疲于奔命,用命搭筑起他们心中的同一个梦想,只为在一墙之隔的他能听见自己的心声:这一生,我只等你,因为我爱你入骨了。
思慕的人啊,我的生命只为你而歌唱,你何时归来?
到这里,片外人潸然泪下,只希望他们最终一定要在一起,不为别地,为了这真爱,为了这执着无尽地等待。
四年后,奇生出狱,誓与她共度这以后的日子。
老了,老了,终于美月回到自己的美梦里,而奇生誓要找回他们之间点滴的难忘回忆,维护他们单纯而又美好的爱情神话,不惜扮演自己当年最痛恨的小白脸,让发妻能拥有自己当时唯一能感觉得到的安全感。
并拼着自己的一把老骨头每日苦练脚踏车,兑现自己当年要载着美月环岛漫游的诺言。
在此我很感激他们的孙女帮他们实现了他们当初没有完成的梦想,两位迟暮之年的老人终于能找回彼此,找到对方,拥她入怀。
我爱你,爱到岁月流进我们的心坎里。
我最美好的回忆是在我白发苍苍的时候,仍能拥你入怀!
《阿嬷的梦中情人》是两岸签署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第一部同期首映的电影。
结果,它迅速被淹没,几乎没有引起注意。
原因很简单,内地院线用普通话重配了一版,电影精髓就完全给毁掉了。
从片名到对白再到配乐歌曲,它都写明了台湾制造,主打本土方言。
一旦配成普通话,这部电影的价值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如果你想一看究竟,那么,一定要选择后面出来的台湾三区版本。
开场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要演什么,一度还以为是讲《不老骑士》,老头骑机车环岛,励志又热血。
直到进入电影片场,方才明白,这是一部致敬电影的电影——紧跟了前几年的国际电影大潮流。
老爷爷给孙女讲故事,重忆台语片的辉煌时代。
另一边是失忆的老太太,依然深陷在银幕旧梦当中。
影片布局居然和《天台爱情》有相似之处,里头也有叫黑轮的损友,也有一个讨人厌的大明星,但综合下来,《阿嬤的梦中情人》显然比《天台爱情》好多了,你能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并且玩了不少老电影的招式。
记得重看上世纪80年代的国产电影,演员越是严肃认真,如今的观众就笑得越厉害。
时代不同,观众接受的表演风格也不同。
夸张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征,有些浮夸恰到好处,但蓝正龙和安心亚又时常夸张过头。
我想指出的是,这种夸张并非是台语片带来的。
参照结尾彩蛋的电影片段,或许在今人看来,当年演员的表演是有些许夸张之处,但也不至于厉害到《阿嬷的梦中情人》的程度,纯粹是用夸张来制造笑料,迎合现在的观众。
其实任何阶段的台湾电影,它离好莱坞都太远太远了。
几大电影强国尚且无法抵御好莱坞,其他国际地区也只能在我家有个好莱坞的幻想中,暴露出好莱坞电影的强大。
邵氏电影和黄金时代的港产片尚不敢谈,台语片始终还是家庭手工小作坊,“有个好莱坞”更多是幻想以及讲给后人听的一厢情愿。
很简单,让你举一个台语片的代表作品,绝大多数人都说不上来。
原因并非大家不知道,而是台语片确实没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然后还能在电影史上流传下来的。
电影里面,一个“大制片厂”,没有全景盛况不说,从头到尾就是一间温泉旅馆、一家“大戏院”。
当年北投可能是很热闹,但电影表现出来还是太小家子气。
一个电影编剧的生活,不是整一个松山健一造型,学学桥本忍的工作状态就能得来的。
编剧胡思乱想,明星做作夸张,导演现场打瞌睡以至于长眠不起。
他们习惯信手拿来,东拼西凑,007打怪兽。
制作效率可能是挺高的,只因当时观众的欣赏水平就不算太高。
回顾下台语片的美好时代,前面是台湾被日本殖民,后面又是国语片的崛起,台语片完全是面向中底层劳动人民,不怕山寨低俗。
这种受众基础也决定了台语片不会长卖,因为它的制作水平决定了无法被留存下来。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与香港粤语片的兴盛倒过来,台语片就彻底衰竭了。
取代它的电影类型,也在十几年后的新电影面前败下阵来。
其实,我并不喜欢片中“电影已死”的论调,完全是为了凭吊而凭吊,为了抒情而抒情。
台语片和国语片的市场争夺,是台还是不台,那更多是被政局形势所左右——哪怕是在今天的台湾。
台语片衰竭后,紧接着有李行的健康写实,有琼瑶剧,有台湾新电影,有朱延平,然后台湾电影一度死了,直到《海角七号》又焕发生机,再然后就是今天的台片台客台风。
借着这股强台风,方才出现了《阿嬷的梦中情人》这样的电影。
对这个片名,它的辨识度实在太低了。
导演为何不突出“台湾电影”,原因可能是电影根本就是主打爱情。
可能,它是有一个严肃的内核,但导演也不想搞得悲戚戚,索性还是玩疯一些,欢乐圆满。
而在今天看来,比起内地院线片的藏藏掖掖,最后那个乳霜植入广告太亮了。
由一颗玻璃弹珠晕开来的爱情······ —《阿嬷的梦中情人》观后随笔 李勇这颗玻璃弹珠有个极浪漫的名字——“beautiful moon”,是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刘奇生送给女主人公蒋美月的爱情信物。
玻璃弹珠中幻化出来的是一个唯美的世界,她纯粹、干净、美好,像极了一场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爱情。
这颗神奇的珠子投进了两个年轻人的心湖,于是,一波一波,晕开了一场让人心生羡慕又无限向往的爱情······ 男女主人公的邂逅极富戏剧性:翻墙去追星的女孩踩在一个忧郁的、不得志的年轻编剧肩上,未见伊人,先遇春光。
他的世界因她天使般的降临忽然有了光亮。
这束光的焦点起初却不在他的身上,他却自相遇的那一刻起,已经心为伊移,恍惚的思念,喃喃的自语,很“不幸”,这个年轻人已经被爱情的咒语紧紧的盯牢在那里,像一抔经年的坚冰霎时遇见了暖流,不由自主地被融化。
无私与才华放射出来的光还是普照到了女孩的身上,有一天,她对男孩说:“不知道为什么,在你面前总是特别自在”。
在那一瞬间,笔者深深地知道,爱情已经真正降临到他们的身上,同时自己竟也如沐春风,有一种久违的、莫名的感动。
如果人的一世只是孤单地来去,我想不管你有多大的建树,终究也是悲凉。
而爱情让我们找到了生命里最重要的意义,相互依偎着、温暖着,地狱也胜似天堂。
正如所有让人怀念和铭记的爱情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一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遭受到了炼狱般的拷问,逆境时的坚贞不渝比温柔富贵乡里的缠绵缱绻更让人心生唏嘘和敬意。
女孩对咫尺天涯的爱人说:“你导我就演,你没喊卡就不算”、“我会一直等你,当你电影里唯一的女主角”。
在那一刻,有一种温暖的流体竟然不知不觉的爬满了我的脸。
等待是信念,也关乎信仰,爱情在时间的磨砺下终究会瓜熟蒂落。
唯美的叙事、简单而流畅;温热的情愫,铺张的不疾不徐。
那一份纯洁的爱情,如玻璃弹珠里美轮美奂的景象,让人经久不忘······
真是一部難以描述的電影。
這部片就是想法很好情感也很足,但技術上問題一堆,讓人覺得有點可惜。
這部片一個很不錯的點在於敘事是採用回憶和現實交錯的方式來講過去和現在的情境,這讓電影保持在一個不錯的節奏也能引起觀眾興趣。
也因為是用孫女轉述阿公的回憶這多層失真的設計,讓這部片的復古雖然不準確不寫實,卻也不會造成太多的問題。
演員的表演其實滿現代的,甚至台詞還塞入了一些現代的口頭禪,如果以寫實來要求這就是很大的失誤,但因為這只是幻想中的六零年代所以還OK。
只是這種寫實和幻想之間的關係電影並沒有表達的很清楚,感覺是編導靠著對故事和台詞的感性來維持電影的運行,所以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垮掉,在電影尾段就很危險。
要拍復古懷舊電影,通常在技術上要求要很高,因為佈景和角色和環境的年代考據等等,本片算小心避開了這方面的問題,除了透過回憶和幻想來讓觀眾自行腦補之外,因為題材是關於拍攝台語電影,劇情也算後設地反應出當年台語片的通俗多樣的氣味,一些言情 芭樂的段落感覺似是刻意模仿翻新台語片的情節,甚至也有直接引用台詞和橋段的設計,大致上算是滿成功的,只是已經拍到這樣當然會讓人覺得如果能更好一點就 好了。
若要看群戲的安排,或是看時代感的營造以及古今對照的感慨,或是看電影最後的愛情部份,其實都沒拍到位,動人的力量也就出不來。
但我覺得這部片的好看的地方其實也是在創作者對台灣古早電影的熱情,以及用自成一套的現代趣味風格來回應來致敬這些老電影,誠意到了意思到了,雖然明顯技術上還不行。
很有爱的一部电影虽然台湾味很重很重 ,口音表情还是很幼稚夸张,但不影响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感动!
里面的阿嬷好可爱啊不过 觉得这部电影最最幽默的地方是对蒋家王朝统治的吐槽 太幽默啦哈哈哈女主角安心亚很可爱 虽然日常生活中 她常常秀胸部秀大腿 但在这里真的是一个清纯可爱的勇敢美少女不得不说一下里面的天心 我竟然一开始没认出她来!
以前她是多红多年轻多可爱啊 现在已经变成了风尘的女二号 时光真的是女人最大的天敌 不过 天心的扮相很好看 有着不一般的味道台语电影曾经有过一个风光的年代,当时的电影几乎都在北投一带取景,所以当时人称北投为「台湾好莱坞」。
八年级生小婕,始终不相信国片有过这麼美好的时期, 但阿公刘奇生总是一脸骄傲的说:「阿公我可是当时最红的王牌大编剧」…对於这件事,小婕始终存疑。
小婕有个得了失智症的阿嬷,病情日益严重,陷入了现实与「梦境」的两难之中,竟宣称自己是万宝龙的太太…(「万宝龙」是当年最红的小生)。
小婕不解阿嬷为何总是对此人念念不忘,终於,阿公向她诉说起一段当年发生在「台湾好莱坞」的爱情故事…影片名称:阿嬷的梦中情人外文名称:Forever Love其他名称:台湾有个好莱坞出品公司:山水国际娱乐 宝米数位有限公司制片地区:中国台湾导演:北村丰晴、萧力修类型:喜剧,家庭主演:蓝正龙,安心亚,王柏杰,天心上映时间:2013年2月22日
注意到这部片子是喝奶茶的时候,看到店里在宣传。
只是觉得预告片中,美月说“你这个红面鬼”很搞笑。
于是特别记住了这个一直在奶茶店宣传的台片。
可是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片子和名字真的一点都不符。
算是一部温情的,怀旧致敬台语黑白片的轻喜剧。
虽然手法夸张,但不能否认,导演把杂乱平淡的故事讲的生动精彩。
整部片子节奏快慢有序。
循循渐进。
从轻快的相遇。
到激烈的相爱。
最后缓缓的牵手HAPPY ENDING。
还不错。
至少比同时段出的国产偶像毫无逻辑的爱情垃圾片子好太多了。
第一次看开头,一段蛮长外孙女的介绍,那时台湾黑白台语片风光的时候,可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漫天星际,总觉得开端有点无厘头。
外公有点不正经老顽童的感觉,外孙女的声音很有现代台湾妹子的口气,看的版本口不对声。
蓝正龙一开始貌似一个愤青的角色,敢于挑战老板,公然谩骂他,可是三番四次还是屈就于老板,最后更被屈坐牢。
万宝龙,很典型粤语残片中的丑角,虽然是万人迷的身份,不会讲台词,只会摆pose,跟男主角斗气到底,个人觉得王柏杰演的很到位,很有那个年代的人的fu。
看天心真的会很留意她身上那几两肉,还是觉得她的现代气息比较浓,不像黑白片时代的人。
安心亚还是演傻傻呆呆的角色。
看到她爬墙进电影院看万宝龙那幕,骑在刘奇生身上,真心好笑。
以白牡丹亮相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黑白片的剧情虽然很假、很简单、很白痴,但相对当时的生活条件,那些电影就是当时台湾人生活的唯一娱乐。
那些疯狂追星直到现在还是会出现。
台湾黑白片这段历史跟HK邵氏电影一样,值得回忆,作为一段珍贵的文化珍藏起来。
因为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原来片中的对白、人物、电影均有出处。
看到片尾那些珍贵的黑白台语片,突然感悟,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快乐时光啊。
这部《台湾有个好莱坞》与前几年看过的一部向邵氏致敬的《打擂台》倒是异曲同工。可惜在大陆播的时候,台语的对白全部换成了国语配音,让原本的亮点不但消失殆尽,甚至成为了瑕疵。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还真是浮夸。。。
教育我们 爱他 就给他买一家电影院 每天放他最爱的电影 即使年华老去 永远不会忘记的还是那几句台词。。。BTW片尾字幕精彩
居然没有一条评论!台湾好莱坞版的《艺术家》开篇,国片风光时代的浓郁怀旧牌。片名选取是本片的一个致命哽!如果改用《台湾有个好莱坞》或许还略有的拼。
好想看一部正宗的黑白片
歌好听
劇本很不錯,尤其最後用暗號當做恢復記憶來確認彼此的愛,真的有讓我感動到。
老台湾电影致敬,很多细节有趣,但有些类似国产片的脱离现实,故事过长。
打着怀旧的旗号,纯搞笑而已。
台语B片多风骚!感觉就像看三谷幸喜导了一部狗血言情版的《Ed Wood》。除了一些台剧用滥的煽情闪回让人不太舒服外,着实被这种六七十年代风的老电影情怀感动了一把
应该是拿政府投资的吧
会听台语应该更有感觉····抱歉,智能帮你到这了·······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至黑白台语片的情书
由于文化和语言基本相近,对于台湾电影一向没有什么抵抗力,有在大陆上映的话基本都会去看。这部向台湾电影致敬的台片,情节紧凑到最后一秒依然有剧情。看惯了搞笑的@安心亞Amber ,在这片可以看到各种情绪的安心亚。模特出身,转型成歌手、演员,挺不容易的。国语版重新配过音,等着出DVD再看原声的吧
我要说我看哭了,有人信吗?
致敬黑白台语片,挺有意思的
两星半的渣
电影以一种没心没肺的口气讲述一个没心没肺的故事,却在最后让人因深情而落寞心伤。虽然表面是以电影讲述电影,但最后才明白是在以电影讲述爱情。很多笑料犹如突施冷箭,直接而不虚伪,戳中观众深藏的笑点。耗子拖木锨,大头在后面,用这句谚语来形容这部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挺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