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

Requiem,灵界限,灵界线

主演:桑德拉·惠勒,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伊摩根·蔻格,安娜·布洛迈尔,Nicholas Reinke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6

《安魂曲》剧照

《安魂曲》剧情介绍

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蜜雪拉(桑德拉·惠勒 Sandra Hüller 饰)自小就体弱多病,然而即便如此,她还是决定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父亲卡尔(伯格哈特·克莱斯纳 Burghart Klaußner 饰)十分支持女儿的决定,但母亲马瑞安(伊摩根·蔻格 Imogen Kogge 饰)却对此持有反对意见。 最终,蜜雪拉还是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新鲜人,在那里,她遇见了名为史蒂夫(尼古拉斯·瑞肯 Nicholas Reinke 饰)的男子,第一次,蜜雪拉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在一段平静有序的日子过去之后,蜜雪拉旧疾复发,奇怪的声音和神秘的身影频频在她周围闪现,神父兰道尔(Walter Schmidinger 饰)甚至怀疑蜜雪拉被恶魔附身了。当一位名为波切特(Jens Harzer 饰)的神父决定举行一场驱魔仪式之时,事态的发展开始失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幸运数字斯莱文地缚少年花子君第二季后篇白日青春鲁邦三世:血烟的石川五右卫门猫眼神探之红莲和解在后人与偶仙女与骗子21座桥丝绸之路传奇女巫不存在寄生虫寻找爱情的下落帕里什妄想代理人王冠第六季大鲨鱼绝境盟约特别新警察故事衣橱都是我的错巡回检察组天国与地狱惊悚诡计糖果男孩EX黄大年喜剧王孩子们阿马罗神父的罪恶

《安魂曲》长篇影评

 1 ) 自我毁灭与自我救赎

把这样一部电影归类为恐怖/惊悚实在是让人费解,因为它跟这两个词根本沾不上边。

前半截世俗,后半截虚无。

影片的分界点就在刚好是中点的那个圣诞节,在此之前,女主角Michaela在世俗之中过着平凡的日子,除了明显黯淡的基调之外,如同每一部青春电影那样,有与家长的矛盾,有与闺蜜的玩闹,有与初恋的相识相知。

19分处Michaela的舞蹈竟然让我想起了《低俗小说》Vincent和Mia在Jack Rabbit Slim’s里跳的那一段摇摆舞,其他话也就不必多说了。

女主角曾经因为癫痫休学一年,她开始好转并终于得偿所愿离开了严肃沉闷的基督教家庭去上大学,看上去一切都在好起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然而生活总是这样,人们都是如此短视,总以为“起码我现在是好的”,过去的都过去了,未来的还未来,只要我现在的状态是好的……至少Michaela是这样,她一度以为噩梦已经是过去式,偶尔的阵痛只不过是越来越少的回溯,然而一切在学校放假圣诞节之后开始急转直下--原来噩梦并没有结束,只是暂停了,而现在又按下了快进键把一切加倍施加在自以为逃脱了痛苦的Michaela身上。

她是那么努力地想要坚强,她交朋友谈恋爱,她努力写论文成为优等生,这一切都是为了留在大学里--留在她想要的生活里,或者更直白一点地说,是为了不回到她所恐惧的过去。

然而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原来全片只不过讲述了“一个拼全力和自己命运斗争的女孩,在用尽全力挣扎后仍然无处可逃的毁灭过程”。

有人评价本片冗长而又节奏缓慢,我一开始很惊讶于这个与我的感受截然相反的评价,但就像叔本华说他的书是写给未来的某一个思想者看一样,一部电影也不是为每一个人而拍的,总有人会与某些电影产生共鸣。

我就感觉本片是为我而拍的,它是如此深刻地触碰到了我的某个痛脚,我也一样,我在挣扎,我在斗争,然而我从不对自己抱任何希望,因为我知道最终都会是自我毁灭。

然而,生活毕竟不是电影,不能因为知道结局就直接把进度条拖到最后来节省时间,对于生命本身之外,是没有什么时间可以节省的。

Michaela与母亲的矛盾加剧,她从平安夜的教堂逃出,她开始无法忍受别人的祈祷,开始相信自己体内真的有个魔鬼。

当她紧握着手中的项链尖叫着“Lass mich”,我又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在我看来,“癫痫”只不过是电影的一个托辞,电影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未名之苦痛--就连Michaela自己也不知为何而痛苦,为何不能触碰母亲送的玫瑰项链,为何无法靠近十字架,她想自己病了,求助于医生,却最终得出医学救不了自己的结论,她又以为自己是被魔鬼附体了,求助于神父,神父说你要祈祷,上帝要你承受这一切,之后你将得到更好的。

她便努力让自己相信这是与某位圣女一样的在得道之前所必须经历的某种磨难。

当人陷入绝望,再荒谬的谎言也能够成为信仰,这是救命的稻草--也就只是稻草而已了……59分,她又去跳舞,可这次的舞蹈与上一次相比截然不同,上一次是美好的--请原谅我用这么一个笼统的形容词,19分的舞蹈,她的人格是温和的,看向镜头以外的某个高处,眼中充满希望,而59分的舞蹈,甚至狂乱到没有一个镜头能够看清她的脸,颓废糜烂之感挥之不去。

她的男友之前的欣赏和之后的不安也明示了这一点--从这里开始,现实世界里的人们终于开始感受到她疯了。

之后的剧情跳转到她的父母和两个之前接触过她的神父突然一起出现在了她的学校,开始在健康与疾病,疾病与魔鬼之间提出直接的矛盾,她愈发地害怕失去现在的生活,而恐惧却是歇斯底里最好的催化剂。

紧接着开学了,她站在穿衣镜前打扮自己,可在观影者眼中,处处透着怪异--她瘦得苍白,肋骨突出,她梳好头发穿好衬衫,好像觉得很满意了,出门去见同学。

可是她的头发其实凌乱不堪,衬衫的第一颗纽扣就扣错了位置……她好像真的疯了--或者说被魔鬼附身了,她开始变得暴躁易怒,狰狞不堪。

她躲在厨房里砸东西,父亲开门的时候她笑得邪气,只好听从神父的话开始祈祷,她像野兽,像魔鬼一样冲他吼叫,把自己的父亲吓得不知所措。

而我们知道,所有的歇斯底里都是因为恐惧,说她越来越暴躁无礼不如说她越来越脆弱敏感和恐惧。

所有人都想要帮助她--以每个人自己的方式,父亲一直顶着压力支持她去上学,好友Hanna不断劝说她去看医生,神父从头到尾都在说“祈祷!

祈祷!

”,一向严厉的母亲在她最终歇斯底里的时候反而最能忍受她的暴怒无常,喂她吃饭,给她洗澡,在她的咒骂之中收拾她制造的一片狼藉。

“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在极可怕的压力下作出的努力,都被视为异常行为的证明”。

因为别人并不知道她所承受的是什么样的痛苦,她所独自面对的,又是何等可怕的魔鬼。

他们的帮助都是让她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再走一步,再走一步。

片尾Hanna与 Michaela对话:“以后会怎样呢?

”“直到他远离我。

”“别这样,它不会远离你的,因为它从来没在你身体里。

你的身体里只有你自己,你自己。

”她是对的,但她也是错的。

Michaela的身体里确实没有一个“它”,但是也确实有一个魔鬼,那个魔鬼就是她自己。

可她没有认识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她选择把救赎交给别人,因此她的结局也就注定了,最后那一长段都是在回去的路上透过挡风玻璃的她的微笑的脸,玻璃上反射出苍凉的光秃的黑色枝桠,让我想起Manson的那首《The nobodies》,若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意境和涵义都与这部电影如此契合。

当 Michaela选择放弃自己的同时也卸下了命运的重担,而这之后呢,生命也就只残留了虚无。

自我毁灭与自我救赎。

这就是我看到的全部了。

 2 ) 这个那个

相对于《驱魔》来说,比较平实。

也就是说,相对于后者来说,《驱魔》太过戏剧。

它给我的感觉是,米雪拉的问题更像是来自压抑——母亲的、学业的、疾病的甚至是信仰的。

而母亲和米雪拉的冲突可能很大部分又来自于二人对信仰的对待态度上吧。

所以总而言之,也许像汉娜所说‘魔鬼根本不会走,因为他们根本不存在’。

米雪拉从虔诚的信仰宗教到对它的排斥(她认为是噩梦让她远离神),其实,如果从这部影片来看,线路是很明显的——圣诞回家前一切都是好好的,但是伏笔是不再继续看医生了;回家后和母亲产生冲突,母亲对在外的自己的一切都是不认可的状态(其实我真的很好奇,她妈妈到底是不喜欢女儿身上哪点呢,这么冲着她),尤其是丢衣服事件,矛盾激化了;紧接着米雪拉犯病了;但是她没有就此留下,而是选择继续上学,这一次,连父亲都不在绝对的站在女儿这一边了,而这次离家的不快,又为后来的一切做好了铺垫;回校后汉娜要离开的消息(并且在她离开前就是否就诊精神病院问题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要完成报告想要拿到好成绩证明自己的焦急心情,再加上家里的遗留问题、拒绝吃药看病,更关键的是米雪拉对于自己病情一直不好,还有就是不能接受为什么自己要得这种病,导致自己开始怀疑一切,怀疑上帝,怀疑医学,怀疑那些口口声声说帮助自己却不能感同身受且不能提供有效帮助的人,等等。

于是,无形中她给自己太多压力却没有留下出口,于是,也许她从心底给自己打开了一个缺口——自己变成这样,是因为有恶魔寄居在体内,而恶魔又控制她不让她向上帝求救——米雪拉拒绝承认现在的自己,可是又无法摆脱现状。

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现在时空自我认定的障碍——一方面想要摆脱所有束缚,由身体上的疾病产生了对一切的怀疑,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好,理想中的自己是想通过‘好学生,做好事’来摆脱困境的——所以,很不幸的,越是想要克制却越是发泄——恶性循环开始了。

这样想来,是很典型的心理疾病。

而非,精神病。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精神病的。

而米雪拉,确实是个敏感、刚强又偏执的姑娘。

这一点,也是促成这一切不可或缺的因素。

当成,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又与家庭、环境、经历等相关。

所以,这一切,都是围绕着米雪拉的生活链接在某个点出了问题,或者是忍耐到了极限,或者是刺激促发了一切,或者是只是身体引发了心理。

但我还是相信,信仰是件好事。

就像第一节课,老师问‘你的信仰是什么’,米雪拉说‘上帝’。

全部嗤笑,老师问笑得厉害的汉娜说‘这其中有很可笑的吗?

你的信仰是什么’,汉娜语塞。

这绝对是个可爱的老师。

赤子之心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别忘了‘世界太大,心眼太小’活得可是要有经受磨砺的能力哦。

另:相关影片《驱魔》

 3 ) 当噩运来敲门,杀死它!

先谈谈我和这电影的殊胜缘分,今年四月份底在我们那小城买的,店家是专靠卖盗版碟发家致富,碟是精选高仿蓝光数码的广州某盗版集团荣誉出品的。

我这里并非给他们打广告,所谓盗亦有道,这里不得不赞叹下他们公司,收集的都是最HD的字幕组的片源压缩制作。

一张十五块(未还价)一个系列十部电影。

还是比同行性价比高。

和《灵界线》这张碟同时捆绑在一起排在它前面的居然是些大CAST,像《沉默的羔羊》《寂静岭》《鬼镜》,这碟它的名字居然叫《史上最恐怖猛鬼幽灵电影全收录》,名字起的非常尿性。

但它被安排在最后,很多观众心理是正常情况下如果十分种还没有恐怖意境及妖魔鬼怪献身,基本上就PASS它了。

我也差点在十多分关掉它,但当时我在吃饭并且没新碟可看了,最后随着女主角的身世及折磨痛苦来临,我竟然发现我灰常的有了好奇心想看并坚持看完,不得不相信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没有任何鬼怪露脸的片子,没有使用任何特技,没有任何大牌明星联袂演出。

在电影90分钟过去后,我被一种来自内心强烈的悲悯所撼动,是什么触及了它?

那些曾在生命里期望平稳的像个正常人去学习,恋爱,甚至奢侈的理想,在最后一点点被扼杀掉,除了那些看起来对自身绝望的挣扎,像一盏支撑信念的明灯掐灭了后的一缕青烟。

米歇尔从一开始在好友劝阻下非常抵制去看医生,她内心是不接受别人对自己有病这一事实,即使是哮喘。

到最后那个摇摆不定的男友也没支个招,他一次次接受了神父对自己异与常人,并且也妥协地相信自己是那个背负苦难的的墓碑上面刻着“Love Will Tear Us Apart”的受魔鬼驱使的被上帝选中了的那女人的负罪者。

现在看来无论是荒谬的神父还是这个严肃的自小接受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面,慈爱的父亲及冷漠的极端的母亲,到最后这些悲哀所组成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在倒计时。

我看的是德语版本,因为只有一种语种可以选择,而本人所知道的德语是常德语。

所以可想而知都是看字幕及语气神态来认知。

镜头一开始是米歇尔在小镇里面骑单车在爬一个山坡去取大学通知书,吃力的推着前行,暗喻着她在挣脱自己命运的魔障,这些镜头拍的像某些纪录片素材,晃动不止。

Sandra Hüller沉稳自然而又略显背后隐忍着苦楚地表演在一步步如画卷展开,她那无奈的接受,压抑地内心世界。

这电影的另外一美国版本是《驱魔人》,我没看电影这里不评论,但可想而知大致与宗教信仰上控制我们的思想,过度地夸大病症并去扼制其精神自由与医药治疗,从这些角度可以延伸到我们的中医上面去,几千年宣扬的已经妖魔化了,包治百病,各种疑难杂症,从而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这就冒出了许多像张悟本这样的江湖郎中。

其实和米歇尔一样我们都是受害者,无数地长辈们以善意之名来使用的他们的精神枷锁在一步步弄得我们越来越犬儒,最后自己也变成了当初年轻时最讨厌的那群人。

然而这些悲哀远远不止这些。

影片最后,在米歇尔家人一轮轮祈祷与她内心那个从未出现过的恶魔的拉锯战后,我们看到这样的镜头,在背景一片阴霾的天空下,脸庞消瘦而疲惫的米歇尔打开门看到汉娜的探视,她们在长椅上对话完了,导演特意的一个长镜头特写她的脸,悲伤地背景音乐,树影交错流淌在她脸上,我们看不出究竟是痛楚还是长期形成了的麻木?

但,她的神态却是那样地平静。

而此时,我感到莫大的悲从心来。

有人说像是一部准爱情片,有人说这是一部悲伤地恐怖片,但,这一切不重要,像老罗说的那句话:“要有信仰,但不是宗教信仰。

 4 ) 这个女孩的一切令我们窒息 (转载)

这个女孩的一切令我们窒息 文/孙孟晋你读过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句吗?

我不是在卖弄,而是我看了关于荷尔德林的故乡——内卡河畔的一个女孩的故事。

我在昨夜看的,有一种无法承受的平静,因为一个曾经顽强抵抗癫痫病的女孩最后非常平静地选择了不归的路。

这部重拍的电影叫《安魂曲》(又译《灵界限》),德国导演史密特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变,不,应该是震惊过西方世界的“驱魔案”,两个牧师后来被判了重刑。

该死的导演拍得非常冷静,有时还用手提摄像机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动荡,当这种动荡又被克制着,我们只能绝望了。

这部电影能够刺伤每个人埋在心里面的东西。

很直白,又把人的顽强描写得那样诗意,而且你产生的共鸣绝对不会是怜悯,恶人恶事多的世界不需要怜悯。

但你一定会进入那个女孩的内心,并想拥抱她。

故事发生在德国南部城市蒂宾根,这个大学城看上去非常美,据说那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师生。

我查了一下地图,今夏我去的德国城市海德堡离它只有一个小时的火车。

荷尔德林在那里住了36年,而海塞和黑格尔也在那里念完书的。

要命的是,我大学里读的海塞的小说《在轮下》更是那里什么学校发生的,这本书里的友情故事催人泪下。

而《安魂曲》其实不骗你泪水的。

当残酷和美丽如此缠绕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的反映可能会比较相似。

有人会摸一下身体,看看有什么丢失了;也有人会喊出声来,因为他发现了压抑;更有人会沉思,那种空白的沉思。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是能呼应的。

为什么在这个文章里我还是要这样说?

我想是里面的镜头叠起来了,你相信吗?

在我的窗外它们成了喷薄而出的喷泉。

射得很高,喷得很远。

人和人是靠某种无形的东西牵拉着的。

电影有一个可怕的特色,外景很多,但没有一个是有阳光的,全部是在阴天里拍的!

我一边看,一边在等着,我原以为在最后会出现一个光线很晕旋的镜头,类似于强光下的苍白与无奈。

但导演没有这样做,而是女孩在车子里,只拍她坐着的一半的车子,阴天的树影倒挂在车玻璃上。

80几分钟的电影一直在讲这个女孩如何努力,去靠拢于常人的一头,她休学后又去上课,并几乎瞒着所有的同伴包括男友。

而她越想奔向正常人,越无法控制发病时的心理恐惧。

她的表情里充满了太多的常人无法叙述的东西,是隐忍的坚强,也是宁静的暴躁;是舒软的盼望,也是封闭的克制;是违抗的内心哭泣,也是无助的善良祈求……太多了,几乎能感觉那是一只下坠的花瓶,它花了80多分钟时间在下坠。

她慈祥的父亲想接住它,她可爱的妹妹想把它装在心里面,而惟一知情的大学女同学想把它带去碧绿的草地,把它埋进泥土里。

惟有一个牧师坚信花瓶里有魔鬼,她经历完人间的努力,也相信了。

关于这个真实故事的残酷结局,电影提都没提,电影旨在一点一滴地描写她所有的努力的失败。

一片辽阔的草原,她和她的同学坐在那里,草原没有接纳她。

想提一下一个上吊自杀的摇滚歌星——Ian Curtis。

他在舞台上也经常癫痫病发作,然后大家看到他做飞翔与狂舞的动作,影片里的女孩在酒吧里也做同样的动作。

后来,人们过于夸大Ian反社会的一面,Ian墓碑上写着他那首歌名——Love Will Tear Us Apart,非常地阴郁。

有机会再去德国,我一定去看看蒂宾根。

现在,我们都应该去拥抱一下阳光,为电影里的那个女孩。

 5 ) 人性还是神性

看完评论才发现,这个片子不能单独地看,而是要结合之前美国人拍的片子。

我想,这部片子的意义在于拨乱反正或者提供另一种视角,一种从人性而不是神性出发的立场。

如果你“信”有魔鬼,那么这就是一个圣女与魔鬼斗争至死、虔诚之极并且被世俗社会妄加干涉的宗教事务;如果你“不信”魔鬼,那么这就是一个平凡少女被煞有介事的宗教人士凌辱致死、一派胡言并且被属灵社会干涉过多的精神病事件。

由此可见,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就表达了一个现代社会(无论东西方)的重要精神问题:宗教问题取决于信仰与否,取决与观世界的角度,至于是教义论证还是理性(科学)论证,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添彩之物。

虽然没有看过美国版的片子(也许不会去看了,因为那里主要突出的惊悚元素,没意义),但是更偏向于德国版的生活化。

这更像一个普通人。

在没有足够证据在眼前时,一般人,我想不论是否为教徒,都更倾向于生活化的解读。

牵强附会在中外都绝非少见。

这个片子并没有突出魔鬼的存在,而是通过女演员发疯一样的表演来影射。

我想,它确实也没必要,因为美国版已经足够煽动和吸引眼球了。

需要的,恰恰是对生活的描写,对白云飘过时山丘的刻画。

关于人神的问题,人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只有信与不信之分。

所幸,如今足够多元,足够相容,即使道不同,亦能相谋。

更可贵的是,做事不论动机,如果有益于公益,即弥足鼓励。

 6 ) 灵界限:人的界限

《灵界限》(REQUIEM)是一部典型的动机电影。

“动机电影”是我个人的临时用法。

它指那种脱离了简单地呈现故事结果或者视觉效果,而是用力在于发生动机的一种电影类型。

对于电影而言,动机,可以是人物的心理因素,可以是大环境的烘托,也可以是某种萦绕的气氛。

若以“动机电影”来考察《灵界限》,我们会发现为了它自己的叙事逻辑,导演究竟做出了怎样大胆的牺牲。

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一起《驱魔人》式的骇人事件:梵蒂冈教廷首次承认,一位19岁的大一女生遭到“恶灵附体”;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这位女生被两位神父实施强行驱魔,最后惨遭凌虐致死。

此事当时震动全世界,尽管有教廷的辩解,两神父仍被起诉,判以重刑。

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电影,却放弃对这个耸人听闻的结果的关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但《灵界限》的导演,被称为德国最具才气的青年导演汉斯·史密斯(Hans-Christian Schmid)做到了。

他让最为激烈的事件结果在片尾以一句话交待了事,却回过头去,充分地用镜头“认识”这位受害女生。

扮演这位女生的是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

她在这部电影中迸发出的惊人演技为她赢得了柏林影展“银熊展”最佳女主角。

可能有人认为,扮演“非正常人类”向来是演员发挥演技、擒拿奖项的惯用伎俩,但桑德拉·惠勒在本片中的表现,和《飞越疯人院》中杰克·尼克尔森、《远离拉斯维加斯》中尼古拉斯·凯奇诸人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她把一个非正常人演得再正常不过,那种对以往病史的恐惧和藏埋、对于友谊和爱情的向往和珍重、渴望得到母亲认可却一再受挫从而生发出的隐忍,以及最后失去信仰的恐慌、被引导向“恶灵附体”论时的麻木,在其演绎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丝丝入扣。

这种古典式的表演赋予了《灵界限》极强烈的悲剧性。

你可以看到一个拼全力和自己命运斗争的女孩,在用尽全力挣扎后仍然无处可逃的毁灭过程。

这是《灵界限》作为一部严肃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考。

桑德拉·惠勒扮演的受害女生米歇尔在片中曾两次发问:我的要求不高,只是想做一个正常人,为什么做不到?

这个问题,她的父母回答不了,她的密友回答不了,她的男友回答不了,医生和神父也回答不了。

除显而易见起了最坏作用的母亲之外,这些人为了解决米歇尔的问题而采取的大部分行动,事实上也都加重了米歇尔的病情,将其往深渊推进一步。

导演汉斯·史密斯可能是在暗示,一个人自身内部的问题,伦理、科学、信仰都是无能为力的。

但电影所取材的真实事件的结果说明,人和社会必须要有一种妥协,也就是说,社会会主动为任何一个问题寻找动机和答案,不管其结果是不是适得其反。

我则从这部电影中更加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无可沟通性。

米歇尔身上原有的癫痫病只是一个托词而已,真正发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疾病。

开始,这个倔强的女孩终于埋藏了以往的病史,回到大学中继续她正常人的人生。

这时她必须用尽全力抓住任何一个能够托起她正常人生的“稻草”,包括学业、论文、友谊、爱情、性以及可能得到的家庭、事业。

可是,她努力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失去的命运进行反抗只能导致更快的失去、更坏的结果。

没有人会理解这个女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这个女孩如此痛苦焦虑,每个人都只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推测,用自己的方法强制这个女孩按“应该做的”做——退学;进医院;看心理医生;告解;祷告;驱魔。

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在极可怕的压力下作出的努力,都被视为异常行为的证明。

从身体痉挛到精神幻觉再到所谓的“恶灵附体”,米歇尔试图强硬地信自己,最终,孤立无援的她却只能够借助某位圣女在成道前所遭际的来自魔鬼的痛苦考验,来解释自己的不幸,此时,向愚昧的驱魔论妥协也就顺理成章。

电影的结尾是极苍凉的,尽管响起了甜蜜的歌声。

透过行进中的车窗玻璃,女孩的脸呈现出让人看了无比心痛的宁静。

这是顺从的宁静,亦是绝望的死灰一般的宁静。

她放弃自己拯救自己的所有努力,改由别人来拯救。

曾用尽力气争取的常人生活就像倒映在车窗上的树影一样正在逝去。

现实是,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残酷驱魔仪式后,她将屈辱地死去。

 7 ) ....

我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宗教行为在我看来只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片中的女主显然是病了, 我只是猜测: - 她肢体上的行动障碍是否类似与霍金的那种病? - 依她自己的个性和她缺乏母亲的关爱, 使得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病(免得更多人远离她)- 她疯狂的时候是她内心里另一个面. 这一面曾经诉诸于基督和祷告,但无果, 转而变成仇视.- 周围的人在她疯狂的时候依然用祷告来'治疗'她,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巧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http://www.douban.com/note/257689272/), 里面说到:"最可怕的就是,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说,虐待你的人是爱你的。

请记住,轻易地说这样的话,你就是在制造分裂。

"我们不是无法分辨女主是否痛苦, 问题是我们坚信令她深恶痛绝的祷告最终会拯救她. 这样做真的好么?虽然结尾女主找到了理由安慰自己, 但还是让我感到悲哀和可怜. 是愚昧还是无奈?.......

 8 ) 上当了~~~~

难看啊 女猪脚、女配角、剧情、叙事手法.....统统难看。

之所以没打一星,完全是看在女猪脚的演技上。

此人演技不错,前途未可限量。

当然,要放在天朝,她是绝对没搞头滴这么丑,谁去潜规则她呀

 9 ) 伤花

米歇尔对友情、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最终没有逃脱保守教条的家庭、教会以及周围社会压力等带来的身心摧残。

当鲜花凋零在最美丽的时节,谁又该为这一切埋单?

汉斯-施密特还是如《远处的光》那般冷静的让人窒息,在他密切的旁观下,晃动的摄像机下不经意便营造了一个少女内心颠簸流离的世界。

《灵界线》的每一个镜头都冷静地让人肃穆,导演的严肃使得影片更像是一部诚实的记录片。

一部高水准、代表德国人执拗的欧洲电影。

 10 ) 灵界线

最近,哀家的生活一团糟!

身体也是。

昨天胃部在频频对我发出强烈地抗议!

用了很多方式想让它安静下来,无奈,哀家束手无策!

决定看碟,然后无视它地抗议。。。。。

随手拿出的碟是灵界线,封面上女主角地眼神让我喜爱无比。

据说这是根据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应该已经是这个故事的第三版了。。

一个患有羊癜疯、并是基督教忠实信徒的女孩。。

被几个牧师认为是魔鬼上身。。

不为她就医。。

反而企图用“上帝”的力量为她驱魔。。

她在崩溃后期对“上帝”的一系列质疑。。

还有与至亲之间的沟通无望。。

不被理解!

看的我是无比的绝望。。。。

女一号的表演真是赞。。

脆弱真实压抑令人心痛地。。

就是结局交代的不太清楚。。

她和宗教的和解/妥协来得太容易鸟!

有点像是一场关于强奸的审判,,最后判为顺奸那种尴尬和无奈。。

看到最后我到底是没明白她是否真的鬼上身了,,,但这只是我庸俗愿望。。。。

这片子已提供太多比鬼更令人绝望的东西了

《安魂曲》短评

比起魔鬼 人类不自觉建成的巴别塔或许更加恐怖//虽然我们开始逐渐接受我们在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 但负面情绪的影响力往往总是比我们能够承受的更强且更大//当做完能排除痛苦的所有事情之后 甚至是驱魔 这往后即使是持续痛苦也还想要保持清醒似乎只剩下死亡可选了//惠勒仿佛是一种典型的德意志女儿

3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难道人们真的能区分清楚生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困境和迷信吗?我给我的精神科医生讲过安娜丽丝的故事,她很惊讶,以为是很久以前17世纪或者18世纪的事情,我说,不是,这是1970年时候的事情。她沉默了很久很久。

7分钟前
  • 石榴和独角兽
  • 还行

超级无敌闷,闷闷闷

9分钟前
  • 老阎
  • 较差

2006电影节

10分钟前
  • 想被丧尸咬一口
  • 还行

据说跟《驱魔》同一取材,但角度完全不同,专注于女孩生活一面,挣扎于自身的生理和精神问题,在驱魔进程前突然结束,更象是心理片。比较闷,想要探讨的社会学意义也比较模糊。

15分钟前
  • 沙场点指兵兵
  • 还行

真的是魔鬼上身了吗?还是宗教的压抑使人疯狂。为了男友和爸爸给3星

18分钟前
  • 兔子小i
  • 还行

《安魂曲》桑德拉惠勒表演处女作。她试图抓住每一根人生的“救命稻草”,学业、论文、友谊、爱情、性……可是,她努力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苍凉无言的结局

21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还行

--1--

22分钟前
  • 冰锐碧雪奥渔儿
  • 推荐

我那时菜的闷片不解释

24分钟前
  • Thea🦄
  • 推荐

看完以后,久久的震惊,尤其得知这是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

25分钟前
  • Burn In Blue
  • 推荐

神马玩意

26分钟前
  • 最美天后单依纯
  • 较差

电影隐忍,精彩地表现了细节张力。少年人都有过这么一个阶段仿佛生病,坏的时候要允许它有,是开阔是某一部分。

27分钟前
  • Van
  • 推荐

女主演 演技超级棒

32分钟前
  • vian
  • 推荐

20060106~2007—169

33分钟前
  • 八爪
  • 还行

也就演员演的不错,没有故事,没有叙事 - -

37分钟前
  • 较差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蘊含的深意。

41分钟前
  • 很差

德国怎么这么多宗教片,晕菜!

43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3.5/5 唯物而言,“母爱和宗教之爱的压迫”相互交织,以爱之名为苦难脱罪。唯心而言,“十字架和魔鬼的足迹”步步紧逼,以殉道之名重新定义伟大。世界各国,必选其一化为己用。原来我不太喜欢纪实风格的影像,太昏暗如寒夜枯木。女主表演很加分,特别是发病时想要反抗的戏。

4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比《艾米丽罗斯的驱魔记》更写实,除了一些正常的家庭矛盾和生长环境之外没有指向任何缘由。其实精神疾病也好魔鬼附身也罢,解释都是无用的,只有给出可行解决方案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但直到现在这种极端的自我解离状态都没有更系统化的治愈方法,不管是宗教途径还是医学手段。存在可谓残酷。

47分钟前
  • 推荐

好压抑

49分钟前
  • 叶藏.!!张寄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