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看的一部片子。
今天又看了一遍。
青春题材,校园题材,台湾拍的这种片子总是很温馨。
喜欢那种简简单单的喜欢,就想JAY的简单爱一样。
已经过了那个年代了,再也不会有这种爱情了。
已经过了学生生涯了,再也不会有那些简单单纯,懵懂美好的爱情了所以自己编织了一个梦,然后碎了。
但是还是相信爱啦放心放心。。。
如果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得多深厚的福缘,才能成就一对同卵双生的孪生女?
一起出生,一起成长,一样的容貌,一样的体型,一样的生理周期,一样的校女篮队员,不可避免的比较,无法隐瞒的心意,宝妮是姐姐,米妮是妹妹,她们二位一体,最远的距离不过屋内两张床之间的空间。
直到米妮遇到优果,宝妮遇到永平。
优果是天才辩手,赛场上滔滔不绝,无往不胜,跟在米妮身后却变得笨嘴拙舌,挥霍着两人相处的时光,只能不断向宝妮求救。
宝妮看在眼里,突然萌生一个念头,不要再和妹妹一模一样,她想做与众不同的自己,至少在恋爱上对永平好一点。
永平出身黑道,人高马大,可温柔友善,喜欢宝妮,又阴差阳错误把米妮当成姐姐。
青春永远值得追忆,成长永远值得感慨。
那些年历经的懵懂、阵痛、尴尬、迷惘,以及一张张模糊却鲜活的面孔,总能被莫名勾起,在心头的角落巧遇。
宝妮渴望成熟,或许出于年纪增长的灵光乍现,或许单纯厌倦了形影不离的双胞胎身份,所以她必须与妹妹不一样,保守自己的秘密,实践真实的自己。
她很努力,努力制定处世的计划,努力平衡身边人的关系,努力摆脱球场上与生俱来的搭档。
然而,自负使她疏远米妮,自卑使她无法向永平启齿,最后不择手段押上一切的篮球,也不得不因伤认输。
成熟的冲动,不成熟的举动,这大概是公认的成长悖论。
宝妮嫉妒米妮的男朋友,却忽略了优果为什么从来都不会认错姐妹俩,因为她俩之间其实早就有了区别。
宝妮一直埋怨心上人总以貌取人,分不清谁是谁,却忘记了永平性格腼腆、反应迟钝,始终抓不住两人关系的重心。
她为自己设了一个圈套,越陷越深,最后逼得米妮一声棒喝:“即使分开,我们也是姐妹啊!
”我想姐姐应该学到了点什么。
成长固然离不开对自己的认同,但无须刻意,无须假想敌,无须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
心有所悟的不止宝妮、永平,优果勇敢地将米妮揽入怀中的时候,相信他们也成长了不少呢!
当米妮质问宝妮为什么不告诉她心里的秘密,姐姐哭着说:“如果他喜欢的是你,那我该怎么办?
”原来即使两张床的距离不过一米,成长中的两颗心却可能已经远隔千山万水。
看完当时没有特别特别的感觉,但是一天后开始回味其中青涩的味道。
徐永平“个子高高的,眼睛小小的男生”,俩个男生共同出现的画面总是乐趣无穷,大个子,黑道背景,但是却温柔羞涩腼腆单纯,一如我们最初喜欢的男孩。
遗憾哦,剧照里没有他的独照。
篮球加姐妹花,看到这样的温馨运动题材,我立马就想到2009年的《听说》,里面陈意涵和陈妍希联手,一个“我做这一切全都是为了你”的泳池故事。
《宝米恰恰》有多少借鉴《听说》的地方,观者自清。
可能这样说也有点片面,然而,绝大多数台湾青春片都是来自同一母体,同一块地区。
它们可能延续自新电影时期的成长题材,可能是经过了新世纪开始小清新之风的洗礼,总之,横竖来看,它们的模样都会有点像。
《宝米恰恰》的新意在于把姐妹花改成了双胞胎姐妹,两个人外形极其相似(因为是同一个演员),用上了四个替身。
看起来,无非头发朝哪边的不同,否则光看肤色体貌跟说话语气,那是绝无辨别的可能。
的确,哪怕是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或者是中学时代,双胞胎未必是别人关注的焦点,但也会是老被讨论的话题。
原因无外乎,绝大多数人是生来孤单的,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双胞胎却仿佛拥有“另一个自己”,有如复制体。
于是,常人难免爱去揣测,他们会不会有心电感应啊,会不会有比常人多出什么。
这些东西,刚好是《宝米恰恰》的故事由头,她们总被错认为是对方,可是,随着成长的脚步到来,她们还是会想着做自己——一个不被别人误会和混淆的自己。
光从篮球故事来说,它对《宝米恰恰》的意义可能不在励志,也不在展示手持镜头,篮球比赛的最大意义是充当最后高潮冲突的发生地。
否则,拿《阳阳》、《翻滚吧!
阿信》等电影做对比,《宝米恰恰》更多还是关于小姐妹的拌嘴闹情绪。
所以,与成长起头并重的其实是小爱恋。
为什么在爱恋前面加个“小”字,那就跟清新前面为什么要加个“小”字是一模一样的。
可能就连现在的90后看来,片中人物暗恋和表白方式都显得太老土了。
无论怎么去参照现实,她们都更像是上个世纪的中学生。
基本上,当年怎么个难耐、难猜,电影就把它们如实地重现了一番,就连拉手都做不到的事情,这简直是纯情得有些过度了。
在这样的电影里,必须所有人都是好学生,不允许有任何的欺辱凌弱。
就说“大菠萝”傻大子徐永平,虽然有黑道背景,看起来好像还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初哥一枚。
而遇到恋爱难题,辩论高手不仅说不好话,他根本就是没有话可讲,解决不了的天大麻烦。
《宝米恰恰》放大了这种青春期的心思猜忌,每个人都很在乎对方是怎么看自己,因为他们是如此害怕失败,想要表达满心的好感,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所以,从建中、师大附中、竹中再到雄中(高雄中学),每部台湾青春片总在重复成长和学习的主题,学习恋爱,学习怎么去看待自我,这样才能在身体成长以后,收获内心的成长。
在我看来,《宝米恰恰》有趣的地方是再现了那些青春时代的小情绪,会为一个人的喜怒而辗转难眠,会为一个电话的误会而大为光火。
可能在现在的很多观众看来,它们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了,轻的可以被一阵风吹走。
但台湾人就是如此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编造、追忆跟重述。
在其他地方,它确实太像一部小清新电影了。
尤其是在女主的自白上,它表现得太好好学生了,缺乏一些灵气。
一般说来,好学生是受欢迎的对象,但很难是让人有深刻印象又过目不忘。
作为一部电影,《宝米恰恰》的遗憾也在于此。
虽然作为一部新导演的作品,它入围了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的提名,然而,放到过去十年台湾青春片的范畴里面,它也就是一部规矩的青春小品,趣味有余,大任难当。
我也无意去夸大青春片的创新与变化,因为就连九把刀那种,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身上,你依然可以看到太多青春片的影子,散发着难挡的小清新气息。
而说来倒去,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小清新电影总是表现得很是积极,《宝米恰恰》亦是如此。
最近一段时间都没怎么看台湾的影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印度制造的宝莱坞影片上。
台湾影片一直以小清新的情节著称,至少我看过的台湾电影都是小清新的。
《宝米恰恰》应该算是一部校园青春剧,喜剧谈不上。
影片带我们回到了相对比较清纯的高中时代。
分饰两角的宝妮和米妮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
看到最后演职员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双胞胎姐妹是一个人演的,一个人表演两种不同性格的姐妹,是对演技的一大挑战。
剧情没有那么狗血,是一部很适合在冬季看的影片,可以带给观众浓浓的暖意。
很喜欢演员真实有力的表演,眉目间的一颦一笑都是我们当年的影子。
对于爱情、对于同性、对于他,那么奇妙的感觉,不可言喻,只能在眉头间表达。
青春里寻找自我是一个常见的话题,那时候走路的样子,头发的造型,对方的眼神,都在帮我们塑造着脑海中的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特性,却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那么局促和不安,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琢磨好久。
轻信他人确不认同自己,没有办法区别爱或不爱,只能感觉心里的紧张和不安。
喜欢电影里的认真执着的打篮球场景,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执着于输赢,执着于一场场训练和比赛,那是区别自我的方式之一。
在跳起和落下间感受自己的能量。
唯一区别的就是父母,电影里宝米的父母对待女儿的感觉是那么自然和宽容,不执着追问,也不干预,这才是成熟的保护方式吧,让她们自然的成长,感受疼痛和爱。
看电影时就一直想知道双胞胎的演员,原来是一人分饰两角,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内心的力量,好像默契很久的两人,在能读懂对方心里的同时,也给对方一个说出口的机会。
很喜欢这部影片!
很偶然的点开了这个电影。
因为打发时间,一边玩着六人麻将,一边看着电影。
刚刚是漫不经心,后来越来越想知道结局。
于是关了游戏。
关于自我,关于改变,在一对经常被人当成“一个”的双胞胎来说,这个话题切入的太微妙了。
我的17岁,早就不知道淹没在哪颗大树的年轮里,我第一次喜欢的那个人,也没有那么认真的对待我,我也还没早熟得那么快。
初恋、自我都是陌生的概念。
或许是环境所造成,一路走来,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了一拍。
感受总是不能语于当下。
宝妮的勇敢,自我是源于本性吗?
我在这一刻,这一阵子好迷茫,一直想要忽视的感觉又缠绕着我。
关于我的青春,似乎都是自我挣扎,要什么去做什么,结果是怎样,从来不敢想。
好不容易乐天一回,也终究会很容易被影响,又陷入一种无厘头的思考。
是我行动太少吗?
是我总是光说不做,行动的力量终究没能在我身上展开?
说什么看不进去书,照镜子,想想那些蜗居的年轻人,可是,我还是不能一往直前的朝着一个方向走。
人生苦短,你为什么不走一下你想走的路?
是啊,你为什么缺少那点勇气?
你怕什么?
现在,难受了,你的困惑就解决了吗?
没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行动起来吧。
没有成果的人没有资格说气馁的话,还没到时候。
所以,停止一下你的难受吧。
对于这个故事的评论似乎得从姐姐暗恋的那个男生傻大个儿徐永平说起。
几乎是他一出场,坐在我左边的同事就脱口而出,这货是林永健吗。
右侧的同事则说,嗯,或者说是脑残版黄立行。
显然徐永平这个人物的设定是比妹妹的小男朋友优果层次更丰富更多彩更值得大书特书的,同时也是更能说明《宝米恰恰》这个片子本身的。
不但丑,而且傻,留过两次级,还白瞎了一个黑道背景。
仿佛故意使观众的心看得碎掉,如花的青春,姐姐的恋爱居然只是献给了这样的一个家伙。
《宝米恰恰》中含混了很多元素,台湾电影中常见的元素,运动场、黑社会,电影却始终没有被拍成《翻滚吧,阿信》或者《艋舺》。
它似乎有很多个时候可以变成其他的电影,只要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得到强化并贯彻,似乎只要是一个不小心。
但《宝米恰恰》看似散漫的背后,却掩藏着步步小心的避免成为某一种类型化熟知化了的台湾电影的用心。
不然最简单的一个转换,就是把姐姐宝妮的追求者徐永平换掉。
只需要一个帅哥,片子就换一副面目。
而在事实上,《宝米恰恰》它不是一个青春偶像片,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青春片。
是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讲述的一个确实是有过认真思索的成长的故事,是少女的烦恼。
戴锦华在评论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时曾区分过这一组概念,她说,“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
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
‘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残酷物语’,近似于意大利作家莫里亚克的表述,‘你以为年轻是好事么?
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
’”(戴锦华《电影批评》p163,《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追妹子这个老生常谈的事儿突然被赋予了年轻“热血”的气质。
《宝米恰恰》中有成双的追求女孩子的桥段,于是百度上说,它被调侃为《那些年,我们追错的女孩》,或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追错版。
或许《宝米恰恰》该甩掉这种看似不错的噱头捆绑。
或许《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视金庸为人生第一偶像的九把刀的现代版武侠故事,但《宝米恰恰》却一定不是一个女性视野下的言情故事。
《那些年》是怀着重塑青春的企图之下的某种意淫,这一点似乎从九把刀的猥琐与饰演他的男演员柯震东浑身井喷式的荷尔蒙的对比中可见一斑。
《宝米恰恰》却是一种对青春的还原,是一份更为扎实的青春感,和青春的微微疼痛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宝米恰恰》也是一部“青春片”,是一部虽则涉及了“热血”追妹子却仍没有“一不小心”“堕落”成《那些年》的青春片。
片中的“姐妹花”可以说是脱胎于“双生花”这样一个屡见不鲜的母题。
长得一模一样却互不相识,比如上文提到的岩井俊二的《情书》、也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长得不见得很相像却相依成长的,比如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或者还可以比如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又或者《NANA》干脆就直截点题又名为《世上的另一个我》。
《宝米恰恰》似乎是对这两者的一个调和,既长得一模一样又相伴相生。
这种“镜像”的画面似乎在做着另一番的诉说,它是一个女孩子的两个面,既是妹妹的不懂恋爱不会表达,又是姐姐的对恋爱怀抱憧憬,既是妹妹的不认为有必要与姐姐分开,又是姐姐的渴望被区分渴望找寻独立的自我。
突然产生一个不太切合的联想,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东邪西毒》里的慕容嫣。
影片最后,姐妹二人在医院病房外的走廊里做着透露心扉、摆脱对方追逐自我的小剖白。
罗嗦,又乏趣。
有些电影是为了拍给别人看,而有些电影或者说有些电影中的有些时刻却只是为了拍给自己。
这种情绪是茨维塔耶娃的诗,“吹笛者倚着窗牖,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只是在看到姐姐急切的表白着要与妹妹划清界限时,已逾越青春期久矣的我心中一阵抽搐,腾起难言的感伤,几乎要马上站起身以一个阿姨大妈般的姿态冲上前教育她们一番,人生在世真是该时时处处懂得珍惜。
忆起此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一对知名的连体双胞胎在连体很多年以后坚决选择做分离手术,然后在手术中双双去世,也许是自由无价吧,但这则新闻最后的评论说,有些人为了能在一起花费了一生,有些人却为了要分开而失去生命。
于是不忍唏嘘。
米妮说你就直接跟他说我们是双胞胎好了。
宝妮说你不懂万一她喜欢的是你怎么办。
宝妮的想法很奇怪,不和徐永平说不是永远不知道真相,不是会有更多误会。
不过整部戏我觉得最好看的地方也就是优果去警告徐永平、徐永平把优果吼跑【太喜感了】;徐永平在洗澡听到同学议论优果带“米妮”去妇产小诊所,一怒之下全裸出境;徐永平一路狂奔到操场找优果,优果看到徐永平怒气冲冲的追过来,本能的逃【实在是好喜感哈哈哈哈笑出声了都】。
话说徐永平和宝妮讲话的时候温温顺顺,吼起优果来实在是很MAN。
徐永平长得有那么几分神似赵又廷= =徐永平的姐姐去找优果和“米妮”,话说黑社会大姐牛逼哄哄的说我认识你们学校很多人的时候怎么就没查到宝妮米妮是双胞胎呢。
看来黑社会小弟办事不怎么高效啊。
最后的歌曲很好听。
台湾的青春片就有魔力让人感觉自己有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纪,这是内地偶像剧无法跨越的鸿沟。
哪怕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十七岁单车》这样口碑一片的佳作依然有一种距离感。
台湾青春片三大必杀技:1、明亮的色彩相比日本和韩国的青春片介于完全明亮和暗黄之间,更倾向于一种暖色调,倒也不觉不适。
但凡台湾青春片,镜头下的画面是谁都无法抗拒的。
蔚蓝天空、绿色草坪、深橘色塑胶跑道、湛蓝海水、亮白校服。
人都是视觉动物,没道理放着鲜艳明亮的色彩不爱,反而喜欢阴暗青春。
青春不就该是这样奔放,轰轰烈烈不问退路。
2、青涩的记忆少年时期的美好就是简简单单的青涩,不会有要死要活的苦情戏,只会有傻乎乎的小心翼翼。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是不是就会变得和平时不一样。
辩论赛主力也会成为沉默的怪咖。
明明平时能言会道,和任何人都能侃侃而谈,可一见那个人立马哑口无言。
面对曾经的追问:为什么你看到我就那么沉默,好像我做了让你不高兴的事情。
该怎么样去回答呢?
这就是一种连锁反应,自己都搞不懂为什么,就这样自然而然发生了。
就连打一通电话给你也会结巴,其实也并没有特别的事情,只想听一下对方声音而已。
珍珠奶茶和菠萝面包是不知道对方更多的喜好之前唯一的讨好。
谁的青春不是这般走来,哪怕是在成年后,探听对方的喜好加以善用依然是不变的法则。
3、缺失的尊重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和他们相比,明显有着我们一份向往的尊重和理解。
一样要通过考试获得来自未来的入场券,一样存在各种青葱岁月的烦恼,可他们的父母给予支持和体谅。
某人曾说:世上爱孩子的父母很多,可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很少。
所以在这些台湾片里很少出现:看谁家那个谁、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你怎么那么让父母操心等......吧啦吧啦。
所以,只要拍得不是烂到家,台湾青春片的口碑和票房还是不容小看的。
而我们也愿意跟着他们暂时做一场关于那些年的梦。
女主88年的!!
女主角天生丽质88年的还能素颜演17岁
没什么意思。
又一部台湾小清新佳作。演员有点青涩,表演未能完全放开,不过也在水准之上了。台湾每年都会有两三部不错的青春佳作,何以大陆就很少见?难道我们没有青春?抑或我们并不珍惜自己的青春?
三星半,台湾的青春片还是有看头的。藉由看表面与知内核的男孩来促成双胞姊妹的身份错置,来完成她们“独一无二”的自我认同。这是一部和成长有关的电影,和爱情无关。
青春校园片最适合我这种年轻人了....
珍珠奶茶和菠萝面包
站上单车后面的那段最喜欢
献给认真对待自己的你。青春期最宝贵的情感。
喜欢徐永平的性格和优果那张小邱泽的脸 也喜欢片子传达的做自己的观念 (我整部片子都在找宝妮米妮的不同 片尾字幕我震惊了
这姐姐真是让人讨厌,
太慢了。
个人觉得挺无趣的……
跳着看的。看不下去。
真的 看不来 这种青春片了。因为还有大把时间,可以去误会、浪费,大不了重来一次。真让人羡慕。
不残酷也不甜蜜的小青春
演员很青春。其他没了。。
失落夜晚的河边骑行,以及黑道、教练的怪咖点。
小女生的小暧昧的小情感,就是这样的吧。之前有宣传说这部电影堪比“那些年”,我觉得差了很多。至少,这个不足以让我产生那么多的共鸣。台湾电影的小调调,倒是很浓的。
台湾的校园青春片的确别树一帜,小清新抓住了美好青春的味道...选角恰当,黄姵嘉表演出色,两个男生也很适合演校园角色...我可能会喜欢宝妮多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