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

Whil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时,青春年少时,玩转4字头(港),青春倒退噜(台)

主演:娜奥米·沃茨,本·斯蒂勒,玛丽亚·迪齐亚,亚当·霍罗维茨,马修·马希尔,彼得·雅柔,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德丽·海明威,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年轻时候》剧照

年轻时候 剧照 NO.1年轻时候 剧照 NO.2年轻时候 剧照 NO.3年轻时候 剧照 NO.4年轻时候 剧照 NO.5年轻时候 剧照 NO.6年轻时候 剧照 NO.13年轻时候 剧照 NO.14年轻时候 剧照 NO.15年轻时候 剧照 NO.16年轻时候 剧照 NO.17年轻时候 剧照 NO.18年轻时候 剧照 NO.19年轻时候 剧照 NO.20

《年轻时候》长篇影评

 1 ) 年轻的不甘与年老的失落——电影《While We're Young》漫谈

这部在北美上映了几周的电影由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自编自导,他曾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两次合作,分别为《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联合编剧,又一位美型创作者。

这部作品中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细心地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文名的女演员娜奥米·沃茨出演。

这两位从形象上,让我们抛开了传统的高富帅和白富美,斯蒂勒的矮小和自嘲像极了我们周遭的普通人,而沃茨的阅历和真诚也都写在了脸上。

有人诟病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不过,我不敢苟同。

电影的名字是《While We're Young》,中文译名《年轻时候》。

所以电影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定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爱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一定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电影中,导演先用中年危机夫妇生活作为引入,顺理成章的驾驭了观众的心理,他们生活很无趣,他们有些焦躁,彼此的关系遇到了瓶颈。

在这里特意加入了另一对中年夫妇做对比,区别是他们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

感觉到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看起来有了新生命的家庭生活充实且美满。

在这组对比中,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区别是什么,孩子会带夫妇进入一段不同的旅程,真实的痛苦并快乐着。

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孩子,那么他们如何让彼此的关系,进入下一段旅程。

电影给了以我们一种可能,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年人的焦虑,往往感觉自己与现在的年轻人相差甚远,这样的不同让他们切身的感到自己的老去。

所以重返年轻是否可以让这对中年夫妇找到焕发青春的激情。

当这对40多岁夫妇Josh & Cornelia遇上了25岁的夫妻Jamie & Darby,他们在“偶然”相遇后,双方在交谈中都流露出对彼此的羡慕之情。

深入了解后,男主角Josh发现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却通过不同的方式。

四十岁的成年人会看电子书,漫无目的地播着Apple TV,每天凝固在电脑前,当然还有被手机的消息提醒控制。

而二十五岁的Jamie却只听黑胶唱片,车里放着卡带,在家只看录像带,用打字机写作,还进行户外篮球运动。

这样的成年人依赖新媒体,年轻人回归传统生活的反差,通过镜头的交叉剪辑表现他们的一天,趣味恒生。

此时的观众,都会自然的倾向Jamie和Darby那种已经离我们远去,却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于是被震撼的Josh & Cornelia夫妇开始跟这对年轻人越走越近,Josh开始带上年轻人的帽子,穿上旧式复古皮鞋,骑自行车上街,尽管后来被医生告知他已经患有关节炎和老花眼……而Cornelia从育儿教育课程逃出来,开始学习Hip Pop,与Josh两个人在家High的不亦乐乎,感觉他们以前的朋友都太无趣了。

看起来Josh & Cornelia已经重返美好生活了,剧情发展到这儿,如果就这样收场,一定会被影迷吐槽,未免太浅尝辄止了。

于是导演用一个阴谋论打破了这个看起来很顺理成章的表象。

其实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变过,文艺范,小清新,充满想法,不求名利,都是用来给别人看的,这个别人不是其他,就是社会上的成年人们。

他们的弱点显而易见,他们越是缺失什么,就越疯狂的想追回那些曾经。

当Jamie最终暴露了其真实的目的,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追求名利,想要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人。

所以他利用一切资源,洒下诱饵,一步一步,利用Josh,和他交换身份,得到成年人的一切。

而背后和未来他又会感悟什么,不是他现在需要担心的,也用不着别人为他担心,年轻时候就是这样的野蛮,任性,自顾自的自圆其说。

而在整个过程中,Josh被当头一棒,想想自己年轻时候,也是极力的模仿成年人,甚至人到中年还在期待被别人认可,希望被人羡慕,从而迷失了自我,被人利用也不自知。

原本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同的,结果发现与当年的自己是一样的,忽然感到些许宽慰,接下来就是如何善待那个已经被自己正视的自我了。

然而,回过头来,你会发现。

这是一个循环,很少被打破,是每个人成长的路径。

从少不更事,奋力拼搏,出人头地,到怅然若失,回归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渴望成功,之后才会真的体悟自我,再修正自我,人生就是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只不过不同阶段,我们眼中的自己是不同的,眼里的目标更是不同。

电影中这对25岁的夫妻,看起来是那么的逍遥自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拼凑起来的,被世人认可的故事,是否属于他们自己。

而当你人过中年,在突然发现人生有一半已经消失在你身后时候,你当然会怅然若失。

看着眼前那最后一半路程,即反思自己前半段来路上似乎没捡到什么宝,又感受到正在衰退的身体与疲惫的心灵,于是更加纠结于未得到的事物和做错的选择,对未来的自己失去信心,需要重新构建自我。

电影中除了对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的介入,Josh的岳父是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象征了主流社会,现如今哪个行业顶端不是被一些老人家霸占,而获得他们的认可,你才能蜕变为成功人士。

而作为女婿的Josh一直没能获得岳父的认可。

电影结尾,男主角没有戏剧式的反击,当Josh跑去和Jamie对峙的时候,在无人的后台,正好与前台老导演的演讲交叉剪辑,一面是谎言的揭穿,一面是老一代人的真理宣扬。

虽然Jamie无法回答Josh的逼问,可是回到人前,Jamie就像个固执的孩子不肯承认,而众人的反应更是让Josh有气无力,人们根本不在乎那些谎言,只要Jamie拍出来的纪录片好看就行了,至于其中是否利用了你,又编了几个别人的故事进去,Who cares, 这里Josh的一切愤怒都会被人归结于他的嫉妒,因为他努力了前半生,都没有让自己的纪录片获得关注,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拍摄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所以也是索然无味的,枯燥亢长的。

而关于创作和做事的方式:真实的索然无味,还是虚构的感人至深。

将永远是创作者对自身的拷问,而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年龄人对此的态度。

在现实面前,年轻时候你可以犯傻,中年时候你反思自己当时真傻,而老年的时候你反而学会了装傻。

电影通过聚焦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从表象到内心的相互投射。

从彼此羡慕,到将自己变成对方。

年轻人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成人的舞台,看起来过着文艺的生活,其实骨子要的还是普世的成功,而Google,Facebook,Gopro,都是他们的武器,在背后隐藏起来,再成年人不备之时,将其拉下马。

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执迷于得到了什么,而不是经历的什么。

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我,而不是我自己是谁。

而岁月匆匆,幡然领悟,既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必匆忙追赶成年人的步伐,反之,也没有必要在年迈之后盲目弥补年少时的自我,人们总是因为以上两种想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左右自己的选择与决定。

影片的最后,Josh 放下了他长久的没有完成的纪录片,和妻子Cornelia踏上了新的旅程(准备领养一个孩子),他们坐在候机大厅,看着杂志上那个曾经相识的年轻人,像他们的过往一样,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成人的名利场。

感叹过后,镜头转向了下一代新新人类,一个两三岁的宝宝拿着智能手机,不停的点击,自言自语。

影片在夫妇二人错愕的眼神中落幕了。

下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无法想象,未来在他们的年轻时候……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趋于平庸。

而岁月累积过后,你才体悟到那份真实。

成为别人,还是成为自己。

Face the reality,we are boring.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2015年4月10日观后编辑整理。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2 ) HE'S JUST YOUNG

Ben Stiller最近貌似老演这种人生哲理片。

Adam Driver最近老看到,高的竹竿儿似得又总是吊儿郎当演一hipster,爱不起来。

俩人对峙和岳父演讲交叉那段音乐太赞。

STILLER和NAOMI夫妇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那段参加啥CULT组织的经历真心让人觉得纽约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京呆了仨礼拜终于回到香港,下飞机的一分钟刷出一封邮件一项目死了。

呵呵呵,也好终于下周不用回北京了。

其实年轻时我们总是装着不care,小清新,文艺复古,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成功又不择手段。

直到中年时看似拥有一切的中产生活,apple TV, kindle和每天准时去健身房,11点睡觉,其实内心却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打心眼儿里嫉妒年轻人的活力和live in the moment,惆怅又患得患失。

岳父作为一人生赢家则轻松一笑,年纪大了也终于看开了,该装傻时装傻,该不CARE时才能真的不CARE.这类电影最后总是主角找到了自我。

STILLER终于放下纪录片和妻子休假。

等飞机时看到DRIVER终于也是成功了,STILLER也终于释怀了。

”HE'S NOT AN ASSHOLE. HE'S JUST YOUNG.“也许这是我们全都必将经过的过程,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魔咒。

在想自己现在处于哪里,貌似也是在两者间挣扎呢。

 3 ) 似乎带有些拼凑感

电影更像是两个不同的饼干在一起,就像片中一闪而过的奥利奥,俩片饼干配上中间的奶油。

前一半是很寻常的大众生活常态,女方的闺蜜家新出生了小孩,主人公其实想要孩子但遗憾错过便嘴硬说不想要。

后一半是Josh与Jimmy的接触越发对自己纪录片事业的焦虑和失落,也许还有丝丝嫉妒。

然后就是发现真相,但在晚宴上的揭穿,丝毫没有传统意义上权谋戏真相大白的爽感,此时,“真相”不再是告诉大家好人坏人的英雄。

Josh和Jimmy这两组像对照实验一样,可能我还没经历中年,所以当中年夫妇俩模仿或者说融入年轻组的生活样式的样子,就像Josh妻子那用力过猛的Hip hop似的怪异。

越往后看越觉得,这电影怎么什么都没讲明白啊,甚至有些话似是而非故弄玄虚,唯一有点意思的是最后所说的“不是恶魔,是年轻”。

我习惯性打开豆瓣影评,发现不少我所忽视的地方。

似乎是欲言又止,可中年危机、年轻人的野心、追求成功等等,一直都存在,还需要说的再明白吗?

也许真继续说了,就变成片中不得不剪去的土耳其故事那段了吧。

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想不出来,可能和萝卜青菜的意思一样吧。

以及,我觉得这个电影很有纪录片的意思——拍摄手法没有纪录片风格,但所关注、表达的问题和点到为止的叙事就像是客观记录普通人、普通生活。

可惜我从创作者角度什么都不懂,只能在观众视角表达一下感受了。

 4 ) 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是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

看前半部分以为是中年危机主题,看到中间以为是电影真实性讨论,看到后来才发现是一碗生活鸡汤。

同样是人到中年的我,喝了这碗鸡汤,觉得还不错。

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是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

前半部分,两夫妻想融入年轻的文化还挺打动我的,人长大了以后,生活固化了,社会或家庭能给予的情绪能量越来越少了,看到年轻人的状态真的挺羡慕的。

可是主动的融入年轻群体也不容易,无法再拥护你曾经抛弃过的观点很认知,接触的越多会发现自己爹味越大,或许会有一种平衡点能做到,可是打中这个平衡点并维持也很难。

年轻人对电影的认知和男主有不同,这个就很难磨合了,或许最好的结果是守住各自的精彩,尊重彼此,不渴望更不劝服。

 5 ) 為什麼Ben Stiller完美的詮釋了

充分理解分低的原因,因為憋氣。

本來是尋開心的,Ben Stiller主演,當當New Yorker,治療一下小清新癌挺好的週末消遣。

想不到最後看完卻是憋了一口氣,感覺像是受潮的粉餅怎麼都抹不開。

同樣的角色位置相比《罪與錯》里的Woody,Ben的角色就是輸在才華不夠。

什麼性格自負傲慢刻薄在才華面前都是一坨屎。

Woody哪怕演個智障都會有包不住的優越感,蔑視感要從他嘴裡迸發出來。

才華到位了,那就是一瀉千里,大快人心,天下唯我獨尊。

當然說回來,Ben很適合這個角色。

不管是拜見岳父大人系列,白日夢想家或是其他角色,總有一種踏實感從他老農民的面容上源源不斷的湧現。

舉例來說的話,大多數男性都不會喜歡《Reality Bites》裡的Ethan Hawke的,有型有才,根本不給別的男性活路,女神Winona分分鐘把持不住自己。

相對的勤懇踏實一心一意的Ben讓大家擁有Winona的幻想顯得更真實了許多,你看真心絕對不是狗屁啊麵包會有的女神也會有的(雖然結局真心被編劇強行狗屁了)。

多多少少,人看電影時總是會帶入自己。

(喜歡Woody的肯定都覺得自己矮挫的外形下有一個無比有才看清一切的不羈靈魂)所以最後的結局完全不會讓人出戲不適。

沒有分出黑白對錯?

沒有壯志終躊?

沒有超脫新生對未來的追求?

沒有跳出中產領養海地嬰兒的老派戲碼?

沒關係都沒關係,只要我Ben Stiller靜靜的坐在那裡對著鏡頭給一個深邃的眼神,那都不是事兒。

生活嘛,誰不吃點虧呢?

 6 ) 听过的话

看着评论想了很多觉得有些奇怪,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从小到大,谁没撒过谎,尽管我们在幼儿园就一直被教做人要诚实,老师也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适当的虚伪才能在社会生存,但是我们都慢慢的学会了不是吗,我们都慢慢的懂了有时候一枪怒火义愤填膺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差别。

我觉得它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要去欺骗,而是告诉我们,这种欺骗是存在的。

有时候我们最多只能保持自己的初心,但是对于他人选择了别的道路,是无可奈何的。

 7 ) 成大事

高一的时候,那个普通话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地理老师曾在某节自习课和我对视。

当时我坐在讲台左边,饮水机右边。

后面是身高不足1米5喜欢东方神起的女同学们正埋头写作业。

她们为了和前面这个1米8的壮汉打成一片,一直努力安利他东方神起的种种,以及分享各类班级八卦,务求倾听,被爱,和同仇敌忾。

那个下午地理老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良久说了一句,xc,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后来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去仔细玩味他那句话的含义。

而在这十年里,我明白,我应该成不了大事了。

什么叫成大事。

鸡哥当年和我提及某位女同学时,说她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将来必定是成大事的人。

我没听出他话中揶揄的意思,感受更多的则是褒奖她的意味。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谁不背负点血海深仇,死人堆里爬出来,死人堆里再爬进去,沉着冷静,心思细腻,再加之有手腕,懂交际,敌我双方游刃有余,撕逼撕得固然精彩,爱也爱得极端深沉。

我们当然要提到道德情操,体育精神。

鸡哥大概觉得那位女同学早已抛弃种种原则底线,向着美好明天发足狂奔,由此更可成大事,所谓不拘小节,便是如此。

以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姑娘为例,引申至古往今来,倒也是以小见大,管中可窥一全豹矣。

但什么时候大家认为的成大事,必须条件就是心狠手辣,不顾道德了呢。

这不禁让我有些背脊骨发凉,想到大学室友书桌上摆的一系列成功学书籍,大多都是类似厚黑学一类,他每每朝我微笑的时候,我都害怕不知何时他一把尖刀就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我并不鄙视长袖善舞,面厚心黑的朋友们,起码他们最常说的不还是,你看,我虽然对别人怎样怎样,但我对你是真心的啊!

每个人看待成功的角度当然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获取成功的手段就变得大相径庭。

我的确在渴望一段闪耀的,做作的,世俗的成功。

让每个人都由衷地嫉妒我所得的成就。

我永远明白那些巨富,那些明星,在提及自己苦痛生涯时候的添油加醋,也相当厌恶你知道,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和安静,让我们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吧这类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狗屁发言。

我是真的缺钱缺事业啊大哥!

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比如反应慢,偶尔的懒惰,表达能力欠缺,另外,也诚如朋友所说“你真tm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倒霉的人”,的确运气上也稍微有点那么不尽如人意。

但我如每个普通人一样,都在努力战斗,也不抱怨生活,只是大多数时候因此而陷入焦虑和担忧。

向往着我的成功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不拐弯抹角,永远勇往直前。

正如海贼里T骨大佐的剑招,直来直去,大开大合,他在全海贼里只有几句台词,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则是他在风雨中对索隆说,“我讨厌弯曲的刀法!

”。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还是一个字,蠢。

就是智商低,不存在情商低这一说,之于我,情商低,实际上还是智商低啊。

大多数青年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蠢就蠢在你爱抱怨,你有这份时间你倒不如仔细研究,努力打磨,过程中即使使点小手段,稍微违背一下你的原则和尊,不,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你自己已经催眠了自己,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天要下雨,爷爷要死,房子得买这类的刚需。

你看jamie干得多漂亮。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成天一副抑郁得要死的表情,眼神里饱含着我要为理想献身,但我可是一朵白莲花啊的情绪,是真的要不得的。

虽然jamie的种种行为的确恶心到我了,但还是那句话,成功的花,你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tm知道当年他干了什么吊事。

相比大多数青年,jamie工于心计,但起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得不说,他干的很漂亮。

而如果你一定要说,不择手段,力求成功,这是年轻人才会去干的事,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牵强了。

于是回到影片,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印象里,年轻人是热情,单纯,直白,向往纯粹的,而大人应该是工于心计,敷衍了事,深藏不露的。

也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才导致了一张老好人脸的本斯蒂勒上套了。

关于本我得说几句,他总是自带一副我努力向上,我是老好人,我靠,我怎么这么倒霉,算了,我内心平静,我可以和自己和解,我不和世界一般见识的表情。

虽然是面瘫,但他主要走内心戏,他的世界你不懂,他不怪你。

最近的电影很流行这类厚黑成功学,比如夜行者,华尔街之狼。

也挺感谢这部电影,能突然把对于成功的不同认识摆在25岁的我的面前,我的意思是指,我真的以为他们是要讲中年危机来着。

正面的情绪还是要有的,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应太容易被人影响。

我依旧追求爱和美丽,我这朵纯洁的白莲花怎么能这么容易被你们糟蹋。

我知道不说谎,真性情,直来直去的成功可能很难,但我仍然愿意试一试,哪怕中年后变得庸碌,只在酒桌上喝酒吹牛,回到家开着电视睡一整夜。

 8 ) 恐惧。

有人说过,看电影的乐趣在于窥探别人人生的时候,却不经意间看到了内心深处的自己。

于是思索再三下,我决定写下这篇不是影评的影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根植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是“偶尔也要矫情一下”的分割线本斯蒂勒演的是何许人也?

一个以拍最真实的纪录片为原则的男人一个愿意用十几年的时间采访一个无趣教条甚至半只脚已经踏进坟墓的老头子以探寻其相信的人生真理的男人。

光是纪录片和十几年等词便能让人看出他是一个坚持到几乎顽固的人。

然而生活中的他却又拥有许多老实本分之人都有的缺点闭塞,在认识那个“命中注定的朋友”之前,他的人生是三点一线的,家-小圈子(还是老婆的闺蜜圈)-拍摄,享受生活对他们夫妻俩仿佛成了一个奢侈品,上一次出游竟是“好几年前”,而这一切都被他归因于“中年危机”,于是他走上了“重拾青春”的路子。

缺变通,先不论他的作品深度如何,一部六个小时的纪录片本身对正常人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做为一个影迷,纪录片一直是我的巨大软肋),然而不论是剪辑师(兼摄影师),亦或是他那个“高傲”的岳父提出的建议,他都未曾采纳(甚至将岳父的建议归咎于其岳父对自己的偏见,这个下一段会细说),而诸多惨烈的面试经历更是他变通无能的缩影---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他一直不懂。

更糟糕的是,他还有着电影人特有的脆弱的骄傲和单纯也是这个骄傲让他在受骗之后的幻灭更加刺痛人心。

许多人都在抨击讽刺男主的作和轻信,而做为一个长期存在感稀薄的人,我却十分理解他,一个长期不被人认可的人在得到了别人对其的认可(尤其是片中的男孩“看过”男主电影这样简直称得上知遇之恩的认可)很容易让其对那个人产生信任直至依赖。

男主被认可时的神采飞扬,融入新集体的“脱胎换骨”,看的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只是缺一个放肆年轻的机会。

然而我和男主都错了变年轻,变真正的纪录片的电影人,变成可以掌握自己生活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年轻只是向年轻人学习的形式,肉体仍然在不停的走向衰老;变成真正的纪录片的电影人,他依然无人问津,他的“崇拜者”却已经走向世界;而自始至终,他都是被生活掌握的那个人。

骄傲之所以脆弱,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的不强大与患得患失大部分时候都不得不伪装起来,一旦有露头的机会便如同赤身裸体一样暴露在大众眼中。

而没有露头机会的人便终日沉浸在自我怀疑和对别人的怨恨中。

男主对岳父的不满与顽固正是由于其内心深处对岳父的轻视的恐惧和不自信。

而这份骄傲在大部分人眼中都如同儿戏一般,男主对理论的通透在投资人眼里并不比菜市场的菜的价格重要,这也让男主注定只能成为投资人眼里那个“nice to meet you”之后正眼也不看的路人。

我和他一样,也是一个苦于得不到尊重和认可的人,对于一个男人,人们的认可太重要了,做为一个在群体活动中永远被人压过头并无视的人,我也曾试着用坦诚,用“适当的”发怒抑或是各种方式来换取别人的认可,却发现自己看重的东西却总是得到别人一句“没事,你这样这样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生气”的答复。

这也让我的心在看到男主“正义地”与骗他的人对峙之后被宴会所有人当傻瓜的那一幕时跌落了谷底。

这部电影,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到的是导演对生活的敏锐洞察,有的人看到的是中年危机下的小情调,而我们这些与纽约相距甚远的人却读出了内心最初的恐惧—无法接受自己变成一个平庸,或是违背原则欺骗别人以取得期望结果的混蛋。

患得患失,这便是男主,是我,亦或是许多能力不足又自尊过高之人最大的心魔,男主最后选择了回到生活,领养孩子,而我,能不能面对恐惧,真正善待自己……我也不知道。

 9 )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该坚持还是随波,这一切都不重要!

这片,虽然主题给人感觉不够明确,但却抛下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和所坚持的是不是正确的,又是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这个很关键,因为很多时候,你从头到尾所坚持的东西很可能到头来是没必要的。

这个,我只能说当时的你想要,就必须努力完成,回头对与错已不重要,你当时努力的成果(无论成功与否)它都是有价值的。

而且,越大,你对结果的价值越看重,这对吗?

很多时候事物是有矛盾的,但你又必须要在这从中找出一个肯定值,应为这是对你的价值观的一种肯定。

坦然面对一切,不管以前你有多坚持,很多时候结果没出来,可能是应为你还没有努力到那个点,也很有可能是那个阶段还没到来。

相信自己,你所坚持的事物,迟早会出现的。

回头想想,你当时所追求的结果,其实也只是个过程,没有什么是有结果的。

只是相对的,所以,说到这,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做,不枉于心,就行了。

其他已经都一不重要了。

但,你又要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像电影最后那样,至于结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有目标并快乐的走完自己的人生。

还有就是,你坚持的,到最后其实也是人生一个正常的结果,而你不坚持,随波逐流呢,也很正常,但这个前提你有一种,这都是人生常态的心态,就会不一样。

所以,最后你是该坚持还是随波,这一切都不重要。

但你还是要坚持,应为这是一种progress!一种power!

 10 ) 日复一日,如何乐此不疲?

题记: 新加坡是一个很奇特的城市,时间在这里被日常生活所拉扯得绵密又细长。

生活就是一个七天接着另一个七天,日子一点一点坠入庸常,活力被这快节奏的城市一点一点抽干。

悲哀的是,你感受得到,但是你无能为力。

~~~ 晚上8点,和朋友吃过简单晚餐,他便匆匆回公司加班了。

在新加坡,这样的模式很正常。

一个人溜达到电影院,因为之前看过Trailer, 觉得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应该很符合现在这样的自己,便买了票入场。

Josh和Cornelia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已婚朋友相聚,听他们说婚后生活的日常,调戏熊孩子的时候会时常手足无措把人家弄哭,朝九晚六做一份工作(教书),按部就班做一件自己还算不讨厌的事情(拍纪录片),很长时间没有性生活,和伴侣只是互道晚安,然后各自睡去。

如此的生活,谈不上什么热爱,只是不讨厌。

生活好像就该这么过下去。

直到这样苍白生活的“中年人”,遇到了他们一直抵触排斥的“年轻人”,才发现原来年轻夫妇的生活可以这样度过:在如此快节奏的纽约城里,他们躲在自己的小空间,听黑胶、看DVD、读书、做冰淇凌,穿着裙子头戴头盔脚踩单车在城市里晃悠,参加陌生人的派对,邀请陌生人参加自己的派对,为了拍自己想拍的纪录片,可以运筹帷幄,可以步步为营,可以使出浑身解数,不惜利用朋友。

这些年轻人,可能就是曾经年轻的自己: 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直在结交朋友,情绪化,不畏惧,永远充满热情。

《年轻时候》短评

所以孩子又背锅?太多人随年岁增长,活得愈见乏味沉寂,就把孩子当工具,妄图利用他们拯救自己的“中年危机”。投机、犬儒、善巧名目的利用和榨取他人,这是人的本质问题,真不是时间问题,更非太年轻所致。如何在所谓成人世界的规则里葆有初心、活得如赤子般纯粹,这也不是中年课题,是一辈子的课题。

4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挺无聊的,断断续续四五次才看完

9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就是结束的不太好14年的东西实在是太契合现在,今年,身体已老,心却渴望年轻的中年老登遇上小红书年轻人,比他们复古,比他们更会用但更不用科技,比他们更迷信,并且比他们更充满了目的性(心机)和指向性(功利),他们远比上一代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可以说我的解读充满了某种代际矛盾,但是实际这还是一部中年危机片,a24确实很会,今年的凯奇也是中年危机就是真的,最后有点那么换妻俱乐部了,并且中间靠后全在讨论纪录片伦理了,复杂了

14分钟前
  • 老孙
  • 还行

B站弹幕真的是太智障了。

16分钟前
  • 流星ヘブン
  • 还行

这几年很少看到看不懂的电影。这部确实不怎么懂。是因为分两天看的原因吗。

18分钟前
  • vanvan
  • 还行

每一句台词,都让我如坐针毡,每一个场景,分分钟打脸。真是残忍。

19分钟前
  • hermaphrodite
  • 推荐

Frances Ha的男版,四个我喜欢的演员,没有炖出什么老火靓汤,甚至都没达到Frances Ha的神韵。

22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看着更年轻的别人,总会怀疑自己的生活节奏

26分钟前
  • MaclovenZD
  • 还行

“我不太关心别人的事情,人要变的话自然会变。”讲的是两代人吗?不是吧,只是都在寻求自我丰富和有趣的方式,到底要不要过于讲究“非黑即白”呢???

31分钟前
  • 雀斑Frec🌈
  • 推荐

弗朗西斯哈的导演新作,再加上演员阵容充满期待,看完却有些失望,很一般。

35分钟前
  • su
  • 还行

有一个迷人的New Yoker的外壳,但无论表达论点和展开形式都俗气而又陈腐。失望。

38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所有穿越剧都是拍给孩子看的把戏,幸而孩子刚好是《年轻时候》的观众兼主角。鲍姆巴赫在这部折光返照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的作品里终于点透《鱿鱼和鲸》并非中产的属性而是时代的语境。那么在这个年轻的流量社会里老式中产的特征是什么?影片一针见血的甩出两个词:无聊和虚伪。新晋中产对这一权力精英形象的崇拜已进化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不上不下的小资最终面临的难题却依然是以人为镜的自我认知。他们既不能像无产阶级那样自由地创作艺术,也无法如成功人士那样专心的养育孩子。从未实现的梦想(孩子)成了衡量他们是否跻身中产阶层的一个内在价值尺度,影片对于三者同时给予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终将历史扬弃的男主也让反思的结果活在了当下。

40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给前半段。我想说人生的见解从来都不要从别人那儿得到,比如必看的一百部电影,一百本书。到现在还是觉得万人以下评分的电影好看很多。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感受第三世界。

44分钟前
  • holly
  • 较差

有几段特别尴尬,鲍姆巴赫挪揄起hipster来狠又准

45分钟前
  • .
  • 还行

对本斯蒂勒相当无感了。

46分钟前
  • Killkenny
  • 较差

非常出色的剧本,探讨了关于希望、野心、梦想、婚姻等元素如何在两个不同时代人物之间产生的折射和微妙关系,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回味无穷,年轻人靠野心和不择手段获取成功,而年长人依然只是个伪装年轻的老孩子而已。★★★☆

47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看完对这片子重点是什么一头雾水,像中年危机大杂烩,什么都涉及一点又什么都没说清楚。亮点也就是闹米跳hip-hop了吧,喜剧角色驾驭也得心应手,加一星

51分钟前
  • 灰猫之爱
  • 还行

好莱坞励志片的烂拍法

54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Life is other plans”“Life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re making other plans”

57分钟前
  • 醋梨儿
  • 力荐

Noah Baumbach的新片。纪录片导演的中年危机没有因为遇见一对有活力的创作青年而解决,在后半段反而变成对于何为真实的探讨。但没有《Frances Ha》的那种轻盈和灵气。

58分钟前
  • bt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