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了三部台湾电影,《大佛普拉斯》,《血观音》,以及这部《强尼凯克》。
三部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对岸的制作真的是粗茶淡饭啊。
好嘛,前两部还有故事性,我也知道这是电影的灵魂,但是反观这部《强尼凯克》,觉得是找了个漂亮的女人当主演,故事就随便讲讲无关紧要了?
一.片名什么鬼强尼是一个男人的名字,女主不认识,却总接到陌生人电话说要找强尼。
凯克是鹦鹉,女主喜欢养。
请问强尼和凯克两者之间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特别的深意?
我真的get不到。
二.情节缓慢好歹我也是看过韩剧和国剧的人,但是看本片真是对我耐性的磨炼,请问一个车子抛锚的镜头拍那么久干嘛?
寓意人生时常掉链子,不进则退,独臂难撑,朋友多了路好走,众人划桨开大船?
片中女主一个人在胡同里左拐右拐,里出外进,是要讲述天黑路滑,条条大道通罗马,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不回头?
如果是这样,点一下,我们就能懂。
如果不是这样,导演铺垫了这么久,究竟是要说什么?
我认为本片至少可以压缩四分之一的时间。
三.女主男主没有表情不知道他们受了什么打击,还是看破了红尘,不论是站着坐着开车走路打电话吃饭甚至在床上都是淡漠.jpg。
好不容易见两个人笑,是他俩一路狂跑然后放声大笑。
笑的我莫名其妙。
四.女主身份的模糊通过影片给出的线索,我觉得女主可能是小三,男的拿钱养他,基本不在身边,孩子长在香港。
除了养鸟生无可恋的样子,孩子也不疼不爱。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五.可能的主旨个人认为本片是想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吧,男主全片虚弱无推力,唯一的作用就是讲了那几句什么人和人越接近,越是会争吵有矛盾。
而女主和男人和孩子离的远远的,没争吵没矛盾,但是生活一片空虚。
她在捷运上若有所思,给孩子打了电话,切换各种语言,始终没有亲近的感觉。
我认为这是一次走心但是无果的尝试。
如果主旨真的是这个,我认为本片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可以压缩了。
六.我观影过程中胡乱的猜想和期待我此前并没看介绍和剧透,故事的展现让我开先认为这是一部犯罪类电影。
女主拿了一个纸盒子坐捷运,一个男生猜是鹦鹉。
女主否定。
我在想,会不会是什么不能见光的东西啊?
结果证明,确实是一尺鹦鹉。
果然漂亮的女人不能信。
女主回家,男生一路尾随。
我在想,他是不是要逾越道德的底线啊,或者是见证其他人的犯罪过程?
结果证明,他俩是特么邻居。
总是有人打电话找强尼,我在想,是不是女主捡了强尼的手机,或者是强尼和女主有仇,把她号码贴电线杆上了?
结果证明,强尼他们一家都是神经病。
后来我联系片名想,难道有个凯克鹦鹉叫强尼?
它曾经的主人割舍不下?
鹦鹉可以说话?
但是鹦鹉从头至尾没说一句话,也没有感情,科幻片和宠物片的猜想破灭。
或者养女主的男人叫强尼,原配家庭呼唤他回家?
结果这男的自己出面否认了,也否定了本片成为家庭伦理剧的可能。
我不得不佩服编剧和导演,如此平淡地拍了一部故事片,一次又一次打破我一厢情愿的期待。
这只能说明,我很傻很天真。
观影过程中一直觉得闷,总想着高潮到底什么时候来,但在张以风和徐子淇乘坐的老爷车在高速公路上再度抛锚后,影片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观影结束后回想,这样没有戏剧冲突的恬淡调子,是从监制侯孝贤那里借来的技艺,是生活的本身。
父子冲突、两性困惑、母子陪伴,三组人物互相交织,这些平缓推进的日常就是困扰着芸芸众生的问题。
迷茫是当下永恒的主题,情绪的抒发也都需要出口。
张以风和徐子淇开车在隧道中疾驰,以及两人在路上狂奔时,林强的配乐随着情感的推进恰到好处,让观影的我很想在影院狂吼。
另外,本片展现的与建筑空间的亲密无间也令人动容,包括被检查的房顶、极具纵深感的奔跑之路(令人想起《千禧曼波》)、交错的捷运高架等,这些建筑重塑了新世纪的台北印象,它们不全是商业社会的物欲横流,也不全是“在地”时代的温暖动人,而被赋予了情绪,成为有温度的城市骨架。
真的蛮不错的。
很久没看过电影了,选择这一部是选对了。
三个主角都没有做详细的背景交代,只有比较隐晦的表现,然而每个角色的过去都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当下的生活。
这就很像我们的生活,过去并不会刻意去想,却无疑是重要而无法摆脱的存在。
李妈妈家儿子说的飞行的鸟在每个瞬间都处于静止,这一个个瞬间连在一起就变成运动的了,生活中的每一天也都大同小异,但变化就这么藏在其中,即便一切过去了可能依然意识不到改变从何而来
正巧在开幕式那天看到这部影片。
剧组也来到现场,可惜剧组的分享是在影前而不是影后。
很难得。
因为作为一位新晋导演,可以用这样的手法和题材去做一部电影。
这是不容易的。
因为大部分讲“一个故事”的电影,很多连故事都讲不好。
但是这部电影看起来不是讲一个故事,却是在以一种高级的方式在讲台北巷子里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普通人在生活日常中的压抑和爆发。
它或许是说,对于很多的平常百姓而言,他们的故事也那么好看到以全篇累牍的方式去讲述,但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却依然有着耐人寻味之处。
这便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小苗头。
你能从那一瞥中领略背后的悲欢离合。
所以电影里的人物,谁都没有以撕心裂肺的形式出现,那些撕心裂肺的人也都以活着的人的回忆的方式存在。
这份隐忍背后,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而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很高兴在这部电影里,明确地感知到侯孝贤先生的监制的作用。
我相信他和年轻导演的讨论绝不在少数。
这里面有很高级的手法。
除了有几个演员戏份多多少少有些演员的痕迹外,其他人的演出都像纪录片式地展开,是另一种惊艳。
很期待这位导演接下来的作品。
听说主演 柯宇纶 是极绿的台独,同时他们家族都是时代力量的,不知为啥没人管,怎会让他演的电影上市。
国人都是这样没有一点正义感吗
?
听说主演 柯宇纶 是极绿的台独,同时他们家族都是时代力量的,不知为啥没人管,怎会让他演的电影上市。
国人都是这样没有一点正义感吗听说主演 柯宇纶 是极绿的台独,同时他们家族都是时代力量的,不知为啥没人管,怎会让他演的电影上市。
国人都是这样没有一点正义感吗
台北电影节对《强尼凯克》的评语是:“堪称是当代版的《千禧曼波》”。
这大概源自于两个层面,一是《强尼凯克》采用了侯孝贤的班底,比如摄影姚宏易、剪辑指导廖庆松,音乐林强,影片在视听语言上经意或不经意之间会带着侯孝贤电影的滋味;另一方面,影片试图切入到当代台湾人的生活,这也是《千禧曼波》所要处理的议题。
侯孝贤的电影多是段落化的,他经常使用大段的长镜头,去捕捉景框内人与人自然而真实的反应或者景框外的世界,依靠“云块剪接法”将它们贯通起来,情节属于其次。
所以,观看侯孝贤电影,往往是必须先感受,至于潜在的主题,要等待观众慢慢挖掘。
黄熙导演自然没有那么极致,它将影像与剧作做了平衡,人物的情绪和主题在观影过程中逐渐显露。
《强尼凯克》设置了三个主要人物,为生活奔波屡遭挫折的张以风,陷入情感困境的独居者徐子淇,记不住时间的大男孩李立,他们所遭受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生活、情感与记忆。
这个故事始于三个人在捷运上的相遇,继而深入到他们各自的生活。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陌生人因为距离感与不熟悉,可以相安无事地交往,亲人们与恋人们总是面临相处的困境,争吵频发。
患有亚斯伯格症的李立在母亲的便签纸的提示下才能如期回家,李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做起了出租房租的生意。
就人物关系而言,徐子淇的那条线与《千禧曼波》较为接近,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个女人在与男友的感情进入瓶颈期之后,与另一个男人开启了一段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情感。
张以风带着徐子淇到亲戚家为叔(或伯)过生日,摄影机左右来回缓慢移动,捕捉人物在言语冲撞中的真实反应,像极了侯孝贤常常拍摄的吃饭戏的做法。
这种“采撷”式的方法能够抓取到生活的“真实感”。
非常有意思的是,导演也将镜头对准了徐子淇养的鹦鹉身上。
其中一只鹦鹉蹒跚着脚步,靠近和攻击另一只。
这个场景真是生动极了。
如果说演员可以指导,鹦鹉则是很难训练的。
这样的“不期而遇”的情景可谓妙笔。
不仅如此,鹦鹉之间因亲密而产生的碰撞亦是对人类的一种映射。
影片在拍摄之前没有画分镜头,导演与摄影师姚宏易也就此达成了共识。
即兴的拍摄手法有赖于主创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性。
某次下雨,剧组处于停滞状态,反而促成了李立下雨骑车那场戏。
李立在一条长满青草的小道上逗留很久,骑行至一处洼地,反复在此穿行,摄影机凝视着水纹晕开、散去,再次晕开,林强辽阔而旷远的电子音乐漾开,散发出一种潮湿的诗意。
这音乐将出神的李妈妈、孤身的张爸爸串联起来,都意在指出“人人是孤岛”的境况。
让人感佩的是,李立跟妈妈后来说的那句“哥哥不在了,那条路还在啊”,让那场添加进来的戏产生了意义。
李立记不住时间,总也忘不掉失去的哥哥,如果观众可以将此与母亲的出神连缀起来,那次的诗意便漫延出了悲伤。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很容易令人联想起侯孝贤的杰作《南国再见,南国》。
小高、扁头和小麻花一直期盼着可以去大陆开餐馆,在经过被骗、被打之后,重新走上漫游之旅,却又被陷入了“南国”的某一处荒郊野外。
他们被困在曾经的故乡与梦想的都市之间,动弹不得。
或是效仿,张以风和徐子淇短暂相处,非常愉悦,两人驱车谈天,突然在高架桥上抛锚,身后众多车子按起喇叭催促。
徐子淇暴躁起来,两人的美好关系出现了裂缝。
“被困”也是《强尼凯克》的主题。
鹦鹉被困在笼子里,就像人被困在焦灼的关系中和城市中,无法脱离。
在这部影片中,人都是孤独的,近距离地相处则会导致争吵和疏离,而美好的相遇终于也为当下所困。
导演用“迷失的强尼”和“飞走的凯克”拼合成片名,以不可见的人与物强化我们看到的人与人之间渐趋冷漠和疏离的现状,编织出一则冷静客观的城市寓言。
华语片不会让你失望的台湾电影第一次 更是黄熙第一次 将无法名状的孤独 甚至孤独的原因 说清道明不知道侯孝贤发了多少力 林强一如既往的入骨扎心 偶尔手持的心机和空镜头 高架桥和捷运进出的站台 表达本不会说话的景物内心的情绪 喜欢孤独的人 在寻找强尼的故事里 变的并不矫情 每一个孤独的人 每一个享受孤独的人 都有一段隐匿在心里的亲密关系 每一个浸淫在孤独中的灵魂 都是享受对苍茫世界的逃避 可更贱的是 车子会抛锚 疯狂奔跑的汗珠会粘腻 鹦鹉会飞出去 生活 还是会继续没有错 我是很喜欢听讲外国名字的台湾口音
阿貝2005年,台灣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得主是伍軒宏的〈阿貝,我要回去了〉。
一個叫德貝的男子,偶然在敦化北路的公車亭發現了寫在iPod廣告上的一句留言:「阿貝,我要回去了,12, 25」。
名字的巧合像一組密碼,開啟了連結他過往愛情痕跡與日常意義的一段都市探偵。
在時間與人潮往來聚散的某個角落,男子開始追尋這句留言的出現、複寫、清除、與不斷的重寫;直到發現那個在都市裡週而復始,在不斷被複製堆疊的時空、記憶、書寫之間,在名字被呼喚的瞬間即消失的指涉。
或許《強尼凱克》也是這樣的故事。
關於城市裡那些遺失的與被拾起的。
電影的宣傳海報上寫着:「強尼,失去聯繫的男人;凱克,渴望自由的鸚鵡。
」。
強尼是一個人,凱克是一種鸚鵡,代表消失,渴望消失。
Johnny總有人打電話來找Johnny。
他的妻子、家人、同事,但是接起電話的人不知道他是誰,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消失,只知道他的名字是Johnny。
又或許,Johnny就如同那些在都市裡循環往復的生活中,在夫妻、家庭與工作緊密重疊的網絡中,從名字與標誌剝落而下,在不斷的複寫中丟失的正本。
凱克不斷接到找Johnny電話的,是瑞瑪席丹飾演的一個愛鳥的女人,或許她也曾經熱愛自由與飛翔,每跨一步,豐盈的生命力從她小麥色肌膚破土而出,像金色陽光灑落海面,在她的翅膀上躍起粼粼波光。
這樣的女人卻在台北市裡一間老公寓裡養了一雙黑頭凱克,只能在夜間的天橋上奔跑;她流利的說着跨越海洋島嶼和不同大陸的語言,她是被某個男人豢養於台北市裡一隻色彩鮮豔的鸚鵡……全文:http://www.cinezen.hk/?p=8097
在First看的第一部长片,侯孝贤监制。
我不是因为侯孝贤的名字走进电影院(个人更喜欢李安和杨德昌),而是因为被影片简介所吸引。
故事围饶都市里三个年轻人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寄托,在偌大的城市里游走,失落,再次前行。
有的人批评故事太散,但我觉得导演其实侧重想讲的是人,人的处境,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而它好就好在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里面的人物有多苦,多不容易,而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
尤其是柯宇纶饰演的张以风这个人物,一个只能在车里刷牙洗脸的年轻人,背后有着悲苦的故事,但却善良而乐观,从小父母离婚,将中学的历史老师视作家人,常常给他们搬回一个新马桶什么的;下雨天,怕屋顶漏雨,一个人爬上房顶修补;这些很小的细节使人物立刻鲜活了起来,柯宇纶也演得非常好,他的好体现在不用力,和影片的风格一致,很淡然,很润物细无声,但你会在某个瞬间被他打动。
我其实很希望导演能在他这一条线上有多一点发展,但导演很克制,点到即止。
当然,瑞玛席丹的表演也不错,在两文三语中随意切换都没有什么突兀感,是未来很值得期待的一个演员。
也喜欢影片中关于“鸟在那一瞬间是动还是不动”的思考,我们到底是动还是不动的呢?
我记得那些夜晚,玻璃杯里冰块被黑牌的温度包裹,发出清脆的破裂声与微醺的酒香,这些陪伴多年的记忆在潜意识里作祟,以至一直误以为电影的名字是“约翰走路”。
误打误撞的小情绪有趣,一次又一次手机铃音响起,若是配上王菲的《打错了》,会不会让空气里凝结的气氛不那么尴尬?
侯孝贤监制里看不到《最好的时光》的影子,反倒是那略显造作的空镜、高架桥下玩着积水的少年、黄韵玲呆坐在角落里的等待,让人不止一次想起蔡明亮。
用零散的剧情、缺失的人物过往、压抑隐忍的慢节奏让情绪慢慢涌现,道出城市里的孤独与疏离感,一不小心就会因为掌控的失衡让人觉得造作,《强尼凯克》看似是日常生活的对话,却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在云中漫步,很难从人物的对话与情绪里感受到生活真实的点滴,柯宇纶在7-11门口满是文艺腔的回忆、那句“人靠太近了反而不懂去爱”彻底破坏了之前摄影与剪接营造的氛围,这更像是名牌团队精心搭建的摄影棚里,交给对摄影一窍不通的初哥去拍一辑商业大片,天分与触觉可以弥补技术上的缺陷,但无法挽救生活经历带来的沉淀,黄熙提现出台湾这几年文艺片越来越流行的矫揉造作,堆砌得再美好绚丽,内里空洞,缺乏真诚的影片,总也难触动人心,所以你无法找到《爱情万岁》里在公园长凳痛哭的撕裂感。
记错约翰走路也没什么不好,反正强尼到最后也没有出现,电影内外,都是缺失的两小时。
每个人都被一段隐秘的亲密关系羁绊,你可以飞,但你似乎飞不远了。作为处女作导演控制力很强,电影整体有惊人的柔顺感,却平平无奇。像是侯孝贤或者杨德昌被人拿着枪强迫拍没有认同感的剧本。
一分助攻
#4thZJYFF#前面一直都很平淡无奇,直到那场家庭争吵戏把我代入,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吧,就像未曾露面的强尼,像不小心飞走的凯克,像突然抛锚在高速路上的汽车却又发动起来。争吵、和解、失语、周旋……天空飞过一架飞机,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可是那轰鸣声会回荡很久。
抬头望一望~
2.8
7.23 FIRST 第四场 不花过多笔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意在描述生活的平淡片段,让人感觉亲切,于我心有戚戚焉。配乐剪辑摄影都很棒。是一部温柔细腻的作品。
鸟飞在空中是孤独的、静止的,而人只有依靠情感交集才能让时间产生,进而获取生命感。生活的种种阻滞与困惑,正是人活着的样子,你我变不成天上自由又静止的鸟,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活着。立意很大,镜头很棒,只是说教有些刻意了。
505
我是很喜欢听台湾腔讲外国名字的 没有错
我真的欣赏不来这种文艺的生活碎片,是真的碎,是真的看不懂。
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
3.5。感覺比國產那些first系的新導演電影要好多了,有起碼的表演指導能力。
台独艺人,不看也罢
电影所呈现的是每个人早已麻木却又无可逃避的现实生活,所以每个人都期望能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际遇,好让自己不至于在漫长的岁月里失去某种对生命本身的耐心。
很臺灣的電影,還蠻好看的,各自流淌的生活,各自療愈創傷或由其潰爛結痂。
台独黑一生
两星半
靠人物关系交错表现微妙的“距离感”,太远太近都不好,很多隐喻都在指代疏远和亲近。
有侯孝贤的影子,看到高捷好惊喜。
白天空洞洞,晚上洞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