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是主要的看点,根据40年代真实事件改编。
演员阵容也不错,女主角演得最好,看得渗得慌,这样的女人不能要,是会要你命的。
由事件改编电影,就是看个过程。
还原历史。
人对于爱情的占有,究竟是源于爱情本身,还是人性本身?
电影寂寞芳心,大体只是个文艺片。
即使里面有着些许的血腥和色情。
时刻看到的依旧是爱情的追逐和彷徨。
战争缔造的寡妇,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失去了丈夫。
更多的是战争之后支离破碎的情感和人生观。
于是都在寂寞中找着一个可以用来麻木自己的方式。
爱情骗子应运而生。
没有人能够完完全全地站在一个干净的立场上指责他,因为他即使欺骗着感情,也在为每一个寂寞的心灵中投入一把调味的盐。
激情之后的痛感或许总好过麻木。
他在生活中悠然的粉饰着一个个美好的形象,至少在那些面对他的女子眼中如此。
直到他遇到了她。
他并没有对她一见钟情,即使她的确是风情万种。
在他发现她只是个拿救济金的护士而已,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她。
如果就这样,他和她在没有交集,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再发生。
但偏偏她对他一见钟情,即使是在看破了他骗子的行径后。
她依旧宁愿帮他去粉饰假身份。
奇怪的爱情恐怕就是在那一刹那出现的吧。
他也爱上了她,虽然比她晚,虽也不及她的强烈,但也还是爱上了。
即使和别的女人做爱的时候,还依旧会幻想着她。
隔壁的她却忍受着他和别的女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骗局,依旧不能忍受。
所以她杀了她,没有丝毫的犹豫。
她代替那个女人坐在他的身上,床下倒在血泊中的女人在抽搐。
畸形的画面证实着畸形的爱情。
他们依旧在继续,欺骗伴着谋杀。
直到那个带小女孩的女人出现。
他竟是爱孩子的,连她都为此震惊。
他似乎想要一个家,一个安稳的生活。
甚者让他欺骗的女人怀上了他的孩子。
当她得知的一刻,她还是怀疑了。
怀疑他的爱情是不是已经改投她身了。
她给她下了毒。
看着他拿着枪回家。
她让他选择:杀了她,如果他不爱她的话,因为没有他的爱她也活不下去;杀了那女人,如果他爱她的话,让那个女人知道他到底爱的是谁,即使有他的孩子。
男人那一刻已经疯狂了,哪一个他都下不了手。
他那枪指着女人,让他做尽一切无法回头的女人。
但在开枪的前一刻,他还是转了手臂。
怀着他孩子的女人倒在了枪下。
当他们落网的时候,他甚至为了她杀了他爱若己出的小女孩。
电刑椅上,他害怕了,他祈求了。
但还是逃不掉应有的命运。
电刑椅上,她从容而又美丽。
有个人爱她,甚至为她杀人为她去死。
她没有遗憾。
有人爱你吗?
有人会为你杀人为你去死吗?
人都是寂寞的,人的心灵都是寂寞的。
没爱的时候,寂寞的拼命去找;有爱的时候,惶恐地拼命证明。
谁也没有把握,无论你有多自信。
即使是神,不也是如此吗?
原来我们还是太寂寞。
很多地方很象黑色大丽花,老旧的年代,真实的案件和人物,情欲纠缠的犯罪和罪犯。
女主很PL,正是当红时,男主一看就是个油头粉面的痞子,粗壮肥硕的约翰恰如其分的饰演警察大哥,对他不是很感冒。
只能说被害的几名女子其实都很美。
有人拿它与黑色大丽花相比,的确风格和演员阵容有几分可比性,然而我认为:说故事,本片说的要精彩一些;而黑色大丽花,太多闪镜头,不知所云。
本片的亮点在于海耶克而不是屈伏塔,她丰满身材,摇曳多姿,彪悍作风,俗话说的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啊。
而片中小白脸戴上假发以后,确实有几分吸引人的本钱,我想其实他给了寂寞芳心们很多梦想的慰藉,正如受害者之一半老徐娘珍妮特说,他让我觉得我像个少女!
本片中关于警探这条线叙述的不知所云:警探老婆不知为何自杀,儿子与情人之间矛盾与和解也不甚清楚,警探拍档也怪怪的。
似乎破了此案全赖警探一人之功。。。。。
唉,也许我的脑子在看这部分时候缺氧了吧。。。
或者光注意海耶克了也未可知。
若是论本片的贡献,那就是让广大女性小心骗子吧。。。。
其实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寂寞的人们似乎总是甘于受骗,宛如飞蛾投火般前仆后继。
幕后制作: 这又是一部由美国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芳心谋杀案”是美国上世纪四十年代影响颇大的真实犯罪事件,事件中的男女主角至今仍是臭名昭著。
当然,如此著名的故事不可能是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70年时,它曾被改编成一部叫《蜜月杀手》(The Honeymoon Killers)的黑白片,后来还曾被以舞台剧《暗红血色》的形式搬演到剧场之中。
此次又由好莱坞导演托德·罗宾森重新搬上大银幕,其中也有一段奇异的渊源。
导演托德·罗宾森混迹好莱坞十年,之前多以拍摄电视剧和不知名的电视电影为主,本片算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电影作品,能请来约翰·屈伏塔、塞尔玛·海耶克、詹姆斯·甘多菲尼等一干好莱坞大牌明星参演,并获得公司重点宣传,着实令人倍加瞩目也倍加惊奇。
这不仅是由于托德·罗宾森受到认可的导演能力,还因为制片方相信这部影片是托德·罗宾森非常想讲并且将会讲得很好的故事。
原来,在《芳心谋杀案》中,由约翰·屈伏塔所扮演的警探角色的原型就是托德·罗宾森的祖父艾默·罗宾森,当年,正是由他和同事一起调查侦破了这起芳心谋杀案。
它后来成为了爷爷向膝前孙子讲述的一个故事,这段带着老人回忆当年的勇猛和激情的传奇,给了日后成为导演的孙子最多的灵感和细节。
托德·罗宾森说,自己就是在听爷爷讲这个故事中长大的,自然对这个故事也充满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心得和兴趣。
更加幸运的是,托德·罗宾森请来了众多的好莱坞实力派巨星组成了拍摄班底。
扮演自己祖父的约翰·屈伏塔,出演了太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片,《变脸》、《低俗小说》、《箭鱼行动》,实力、人气与票房号召能力兼备;女主角贝克的扮演者塞尔玛·海耶克,奥斯卡影后提名的美女演员,因《弗里达》等多部影片昭显了其实力派的演技。
至于查尔斯·海登班特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电视明星、HBO招牌剧《黑道家族》的男主角詹姆斯·甘多菲尼。
这样的演员阵容,对重现导演想象之中上世纪的传奇犯罪事件自是大有帮助。
为了再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气氛,影片选择了佛罗里达的东北部港口城市杰克逊维尔拍摄,那里的景致恰好和影片中那黑色、邪恶、残酷的气氛相吻合。
在塞尔玛·海耶克之前,另外两个表演版本中的贝克都忠实地还原了人物原型贝克体重超重的形象,真正的贝克到最后上电椅被执行死刑时,甚至因为太胖而坐不进电椅。
但是让美女海耶克牺牲形象,超重增肥到那个程度实在是让导演于心不忍,更是对海耶克的一种摧残,太难实现。
所以,剧组保留了海耶克原本性感的外型,通过费尔南德兹的扮演者杰瑞德·莱托的瘦削外表来反衬海耶克的丰满外型以及女主角贝克那无休无止膨胀的欲望。
就像贝克主导了整场犯罪事件一样,塞尔玛·海耶克也主导了整部影片的表演。
她在片中的出色演出,远远地将另外两位男演员约翰·屈伏塔和詹姆斯·甘多菲尼甩在后面。
她那略带神经质的表演不仅再现了芳心谋杀案女主谋贝克那暴躁、残酷、邪恶的特质,还带出了导演要求的上世纪四十年代黑色电影的氛围。
在本片中,观众完全忘记了这是那个叫做塞尔玛·海耶克的墨西哥性感女星,更忘记了她之前所演的其他或好或坏的角色。
又是部看得累的片子,就不写什么潸然的东西让别人读者累了。
好演员也做不到演的部部都是好片,更不要说布鲁斯·威利斯这样什么片子都拍的人了。
特拉沃尔塔岛是个有趣的人,看老哥在这部电影里的横向发展的身材,真不敢想象当年那个引领迪斯科风潮的健美帅哥形象,毕竟年岁不饶人啊。
Jared Leto和海耶克的表演都是尚可,却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我想导演也许想更忠实于当时的实际情况,那就是没有沉稳的变态的杀手,没有无缘无故的狂怒,不存在完美无瑕的计划并严丝合缝的实施,更多的时候罪犯本身就处于失控的状态,谋杀也是凶手自己瞬间的癫狂。
但是电影的感觉却非如此,一对鸳鸯杀手一会老辣沉着,一会又歇斯底里。
如果仔细想缺了点什么,大概就是收放自如的老练吧。
最后就是海耶克的角色。
真实的情况是海耶克扮演的杀手是个大胖女人(对胖人无鄙视意思,仅是个人观点,大胖女人远不如海耶克有吸引力),如果影片中也能如此,剧情就合理多了。
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犯不着死皮赖脸的贴着一个秃子(再次表明立场,不敢歧视秃头同胞,还是就事论事,要不为什么那么多生发灵广告)。
而且一直有一个漂亮表妹陪在身边也容易引起受骗者的怀疑。
总之海耶克虽然形象不错,但是在这里出现不合逻辑。
John Travolta(约翰·特拉沃尔塔)是我见过最虎背熊腰的演员!
他的脸也是兽类。
而海耶克的身材五官都不错,致命的在于脸实在是太大!
故事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40年代的雌雄杀人组向观众提出一个疑问,你会因为爱去杀人么?
非常老套吧。
发黄的旧报纸,褪色的结婚照片,老式收音机“嘶嘶啦啦”的杂音让人有些困倦,电台播放着Mabel Scott在美国发行的第一张唱片,歌中似乎在说她如何为一个男人倾倒。
关于丈夫在报纸上的各种消息和照片,我已经收集了一本了。
从他参军时的照片,到现在当上警长的。
他的名字总是和各种死亡和案件联系在一起,这是种奇怪的感觉,但是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标题中我还是很兴奋。
今天是我们结婚周年的纪念,我按照食谱中的方法打鸡蛋,一下不多,一下不少,希望这次做出的蛋糕足够松软。
最后为了颜色鲜艳,我用鲜红的樱桃酱点缀了周边,他总是说我的厨艺让他觉得生活很满足。
他已经很久没注意过我了,我特意在餐桌上摆了红玫瑰,虽然有点奢侈,不过毕竟纪念日没有几个。
不出所料,和我一起庆祝的依旧只有不停前进的时钟。
天啊,有时候真希望它能走慢点。
我的一生就这么简单,一枚套在手指上过久失去光泽的戒指,一本关于丈夫的回忆小册子,一个永远没有他陪伴的晚上。
我特意选择了死在浴缸旁,这样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刷洗地板。
在子弹冲进我的大脑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想,只是觉得天色很晚,终于可以休息了。
我并没有后悔离开这个家庭,虽然看起来我的死让巴斯特陷入了困境,他面对感情的困境。
遇到这种事情,警察都会用酒精麻痹自己,躲在报纸后面,巴不得别人忘掉自己。
但巴斯特不是,他在寻找原因,我没有写下的那些原因。
于是,他去追捕那两个臭名昭著的诈骗女人钱财的人,雷费南德慈和玛莎•贝克。
或许让他以为我是被谋杀的,他会好过些。
他逮捕的坏人不计其数,总觉得一切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雷费南德兹利用报纸上的芳心俱乐部找到那些有钱的战争寡妇或者老处女,运用他娴熟的手段把那些寂寞太久的女人骗得团团转。
他总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用怎么样的手势让她们失去戒心,让贵妇人觉得激情澎湃,让老处女觉得自己是公主,让饱经风霜的女人在顷刻间泪如雨下。
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真的很了解女人的一切幻想和虚荣心。
没人会注意他掩饰很好的谢顶和肮脏龌龊的灵魂。
让雷费南德兹遇见玛莎•贝克简直就是在鸦片中混上毒药。
玛莎这样的女人太过聪明,也太过残忍,和雷费南德兹这样的二流水平比,她总是棋高一着。
从第一次见面,她就轻易识破了那个男人虚伪的面孔,应和着他拙劣的表演,亲切地唤他做雷蒙。
这男人长得好,又懂得如何让女人开心,甜言蜜语都是令人悸动的旋律,肤浅的甜蜜夹杂着恐怖的魔力,玛莎毫不犹豫地用双眼撒了网,把这个男人据为己有。
遇上这样两个捆绑出售的恶棍简直就是用难以估计的后果换取片刻的快乐。
玛莎几近疯狂的占有欲紧紧扼住雷蒙的喉咙,他没机会爱上别的女人,假装的机会都没有,从来都是钱一到手,那个可怜的女人就迫不及待的成为了金钱的陪葬品。
即使再好的女人都没法打动玛莎的心,什么善良淳朴、真情流露,只要她发现这个女人威胁到她在雷蒙心中的地位,她就立刻让对方不得好死。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雷蒙只能是她的,否则她宁可不活,这样总比孤独死在某个阴暗的小屋子,看着寂寞烧灼着皮肤,最后成为蛆的食物要好。
不过只要还是女人,总会有对生活的憧憬。
玛莎也想安定下来,生个孩子,但是不能生活在城里,那里坏人太多。
于是,他们带着某个不识趣女人(现在她已经打扰不到他们了)的孩子,还有抢来的狗,试图建立他们的家庭。
膨胀的欲望,嗜血的脾性,抢来的生活让他们注定无法平静。
那个孩子对玛莎的好言相劝又踢又打,还狠命地咬了她的手,最后被她愤怒地切碎了放在盒子里。
她总有办法让这些人适应她。
当巴斯特抓到玛莎•贝克审问的时候,他说,你总不能把事情就抛弃掉了,它们总会在黑暗中等待你。
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想着我,其实是他总在黑暗中折磨自己,对儿子过于刻薄,对那个破坏我们家庭的女人也很少关心。
我不知道该对此该高兴还是遗憾,毕竟我已经死了,无法再争取什么了。
巴斯特一直在询问玛莎杀人的动机,如此心狠手辣的真正原因。
他仍旧这么不了解女人。
这个女人岂是如此容易被打动的,她的灵魂写满了无悔的遗忘,淌着诱人的毒汁。
她平静的诉说着他们用锤子敲了派迪芙•塞西的头,就像敲颗坚果那么容易,雷蒙还试图掐死她,但那个贱人就是不肯死。
玛莎吞着烟,靠着窗子,贪婪而满足地说,雷蒙是她的,属于她一个人,中间容不下任何其他的东西。
他为她杀人来证明对她的爱,否则杀人送命还有什么意义?
“在丘比特的十字路口,没人逃得过爱的陷阱。
”他们那不高明的骗术,顶着爱神的名义,将魔力和血腥扩展到无限,给三十多个女人带来了阴暗悒郁的愉快和死亡。
我很高兴巴斯特没有选择大好前程,而是搬到了上游,重新开始生活。
埋葬了那些他感到遗憾和无法完成的事情。
“曾有人那么爱你么?
为了你杀人或送命。
” 我亲爱的巴斯特始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一场关于谋杀的电影: 凡是这样真实的连环杀人案件总是电影的最好素材。
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曾轰动一时的“芳心谋杀案”。
曾在1970年被兰那德•卡斯特搬上银幕,这部叫做“蜜月杀手”(The Honeymoon Killers)的黑白电影被很多人引为Cult经典。
这部2006年的电影的导演是托德•罗宾森,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埃尔蒙•罗宾森就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设计的。
这无疑给了制片方非常大的信心。
只可惜导演有负众望,把一个本可以很精彩的故事讲的支离破碎。
可能是对祖父的崇拜之情反而阻止了他更好的专注在故事本身,而是总想表现警探的英明神武和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深,削弱了电影的表现力。
整部电影看下来,很难分清导演着力想表现什么。
好在,导演用怀旧的画面很好地展示给观众二战后的美国景象,正如在罗宾森警探在回家路上的那一幕,夜空中仿佛被深蓝晕染过一样,逐渐过渡到浅粉,其中点缀着幽魂般的月亮小得像是眼睛窥视着一切,电线杆斜立在地上,罗宾森拉紧一身老式风衣,低下头,匆匆融入在夜色中。
战争给美国带来伤痛也带来繁荣,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战争的遗孀,她们并不缺钱,只是一心想找个依靠,寻找爱情。
人们的生活算得上安宁祥和,就像电影中背景音乐不时响起的钢琴声,缓慢悠闲。
这样的生活容易滋养很多想要伺机捞一笔的骗子和他们欲望。
玛莎•贝克就是一个很好的混合了两者的人物,即对爱情和金钱的渴望。
沙尔玛•海耶克的才华远远大于她的撩人外貌,一部“弗里达”已经让我充分认识到这点。
在这部电影中,众多男影星都沦为她的陪衬,躲进她制造的阴霾。
她是可爱的瘟疫,发疯的甘甜,被欲望胀破肚皮还在狠命吞噬着周遭的一切。
她在影片中一点点爆发,简直是越来越狰狞,无可比拟。
一个女人的爱与挣扎,欲望与毁灭都被她清晰的刻在脸上。
当她被雷蒙和别的女人的亲近逼得发疯时,她就像个孤注一掷的孩子用锤子打死对方,哭着扑倒在雷蒙的怀中;当她发现其他的女人因为雷蒙而怀孕后,逼着雷蒙杀死对方证明他对自己的爱;当她被处以极刑前,没有雷蒙的惊恐失措,只是微笑着对世界说着“再会”,仿佛她是不灭的灵魂,让人毛骨悚然。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42901/
《芳心谋杀案》VS《黑色大丽花》把这两个片子放在一起因为都是最近看的,06年出的,翻拍的基于真实命案的,受害者为女人的,警探为搭档的,黑色基调的美国片先说The Black Dahlia,感觉看完有些迷糊,导演可能太刻意营造气氛,而忘记怎么讲好一个故事了,这毛病看来不光中国导演有啊起码我没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爱上黑色大丽花啊,大丽花居然是《The L Word》里面的Jenny,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哈她怎么总是演双性恋,而且总是满眼噙着泪水,一种被侮辱、被强迫的感觉让我觉得里面的黑白画面都是《The L Word》每集片头常用的那种讲述十几年前一对拉拉的感情故事的手法,汗啊,les情结先入为主了富家女居然是Hilary Swank,《男孩不哭》里就是性别障碍的女孩,也可以理解为les吧,不过这个倒是跟《The L Word》里面新出场的Max很像哈嗯,这个片子好像就是为了秀大明星的,那么多的性格演员凑在一起,反而施展不开了各位同人女们,还是把它当作les片来看吧相比之下我比较喜欢Lonely Hearts里的这一对夺命鸳鸯,残忍到合我的口味《夺命鸳鸯》,要是在80年代的有线电视台播出,肯定会这样命名一对利用女人的寂寞骗财骗色的罪犯,他们彼此迷恋,绝望地束缚着彼此女人说:她们只是工具,你只能爱我,爱我就要杀了她们男人想抽身,却被这样的爱控制着,只能杀了能给他平静生活的母女比较震撼的是电刑,拍的那叫一个细致入微,两个人走入刑房的态度截然不同慢慢戴上面具,冰冷的镣铐固定住手脚,在女人的头发上还加一条毛巾通电、挣扎、抽搐、流血、罪恶的灵魂化成一缕烟从烤焦的身体里飘走不过,屈福塔的老婆为什么会自杀呢,是不是也是因为寂寞芳心呢又想起有本书叫做《寂寞芳心俱乐部》,是不是亦舒也写过唉,可怜的总是女人,没有爱情怎么活下去呢,所以被骗被杀也在所难免了
女主角的美,盖过了应接不暇的所有人。
她迷人、性感、带点欲说还休的沧桑、扭着蜂形的腰肢和臀部。
大红的嘴唇、裙子的带子随时准备滑下来、或者抽烟。
有一种风尘气息的浓艳。
这部片子的可贵,大概于它的温暖恬静、与暴力阴暗的制衡。
迷人的远景、聚会中调皮的螃蟹、暖的色调...下一步就是黑、白、灰、血、骗局、碎尸...虽然故事讲的有点紧赶慢赶、内容和想表达的东西,过了八分饱,但是顺一下,还可以说是丰满、仅仅丰满而已的电影。
片头曲叫什么?
求地址。
极赞。
哦、你长得真好看,啊、像块樱桃派,啊、我好想死啊,哦、这算什么生活!
你真好看、我的妈呀、吓死我了、你是我的偶像!
好比...最令人悸动的旋律哦,我是怎么了?
哦,我恋爱了。
怎么你不同意吗、突然之间你和我这个翻译也挺逗的、神经叨叨的。
关于男主:在这个旋律中几个镜头,完全阐述了男主角的心结:老婆自杀。
老婆很爱他、在报纸上剪下他的样子、贴了厚厚一个本子,等老公回家渡过一个浪漫的夜晚...结果老公还是那样疏离、忘记了一切只记得干活干活、女的绝望了,把结婚戒指放在那个载满浓浓爱意的老公模样剪报本上、自杀了 ,祭奠了爱情。
迟钝的男人后来还不明白“她好好的为啥要自杀”这就是寂寞芳心。
警方是伸张正义的化身、然而这个案件、作案的这两个人却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这个死了老婆以后就知道在办公室坐着的警察。
拯救了他、点醒了他、使他反思顿悟从而在案件结束,放下功名利禄寻找真正的幸福和生命的真义。
从他对他的情妇的表现,我们不难看见他和他前妻相处时候的影子,只在很晚见面,不沟通,不交流,不表达..甚至遗忘他们的相约。
这不是爱情,不是对爱情的方式。
然而现在很多男人,都差不多也这样做,女人被逼出了脾气、男人还觉得不可理喻、没有教养。
也许有人说,这是男女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爱情只有一种思维方式。
那就是像玛莎说的:爱情就是中间容不下任何一个人.爱情就是可以为他杀人送命。
玛莎那句:曾经也有人为你杀人或者送命、来表达她有多么爱你吗?
更多是一句总结,给男主也给观众。
就像作文的结尾,总得点点题。
关于骗子:寂寞芳心,就是那个胸部下垂浑身皮包骨头的五十三岁老美女在嘿咻的时候说:你叫我的名字并说你爱我;寂寞就是村庄中白色房子里善良纯洁的少妇怀孕时、说,我知道他不像外表这样,我能接受、我已爱上了他——我不愿再像过去一个人生活。
...从前这个贴着假头发片、盖住河豚头的男骗子算是游刃有余,来去自如,不杀人,只诈骗,即使抓起来也上不了电椅。
但是他遇上了他的爱人,这生意就不好做了。
她看那些女人,都不顺眼,他是她的,她却要像个旁观者一样、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女佣一样在旁边看着、伺候着自己男人跟那些女人干各种各样的事情。
她爱他,于是她杀了那个模样可口怀孕了的女子,伪造成浴室割腕;她很可怜,老女人嘿咻就嘿咻,还非让费尔南叫她的名字说爱她,可怜的女人流着眼泪在暗黑色的光线里、陷在床上,心碎欲裂。
费尔南努力了半天,就挤出了一句:继续......奈特。
这个小小的细节也可以看出费尔南对她的爱。
老女人又逼着他说,他闭上眼睛沉思了一会说:我爱你,小猫咪他想的是玛莎,他只叫她小猫咪。
却给老女人带来了杀身之祸。
这完全就是吵架和好一对恋人的样子、吃醋、耍脾气、吵架、爆发、和好。
再从打发警察、费尔南的情绪表达来看,他也是很爱玛莎的。
但是男人的爱似乎永远没有女人的爱那么牢固。
他那么喜欢孩子,她都没想到。
安静的村庄、善良温柔的少妇,可爱的小女孩。
玛莎都不禁跟这个女人紧紧握住双手、紧紧相拥,对比之前对老女人的表现:嘲讽、从镜子里盯着她、打断他们调情...截然不同。
可是善良的女人使玛莎绝望了,她怕她抢走她的一切,她是一个真正的第三者、她怀孕了,费尔南还要给她取名字叫玛莎。
自己好像被剔除了这个家庭。
在此之前,碎了老女人之后,和好的恋人有一次交谈,关于未来。
玛莎说想生个孩子,过安稳的生活。
费尔南马上同意,并说城市坏人多不适合养孩子,要到乡间去,玛莎喜极而泣坐在爱人的怀抱里。
可是这一切在这个白色房子的家庭里似乎都实现了——被别的女人实现了,那么自己完全是个多余的了吗?
那怎么办。
玛莎决定杀死她。
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她要男人做一个选择:你爱谁。
男人杀了善良的少妇,玛莎又借着一点伤大哭大闹、男人杀了心爱的孩子。
不然杀人送命又有什么意义?
——为了表示他爱她。
关于玛莎:关于玛莎的过去,也是交代的很着急。
她美丽,几乎被每个寻芳客找过,哥哥从10岁起强暴她、她好看,但是却是残花败柳。
她含着水心碎又心醉的眼神,迎来了她钓到的费尔南。
她也许并不聪明,但是充满经验。
所以她可以骗。
一个伤痕累累的女骗子、靠救济金的女护士。
缺失了正常的伦理、幼年不堪、成年被玩弄都使她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自私、迷失、不轻信人、又止不住渴望一种深深的温柔、残忍、...在她和死去母亲的小女孩交谈中,可以窥见她不幸童年的一角:你孤苦无依了...没有人来救你...全是她的过去。
小女娃娃可不管,上去来一口:我恨你。
男人爱孩子,不然早就下去手,不然也不会买车子、在沙发上愁眉不展、女人可怜孩子,因为自己有过那样的童年,她思绪万分,她的爱情战胜了她。
她一生一次的爱情。
她夸大其辞的在恋人面前告状,怎么办,他爱她。
于是他们杀了孩子。
证明了他们的爱。
最后的最后,他们也一起死了,在电椅上。
玛莎遵从了自己,守住了一世一次的爱恋。
男主也明白了爱情,放下一切去追求幸福。
完美结局。
只着眼于一对夺命鸳鸯的情爱忱溺和一个警探的内心纠葛,对这个真实故事里的很多东西比如战争后遗等都只是欲言又止,没有深入挖掘进去,所以只能沦为一部比较平庸的四不象电影。
是否有人这样爱过你?为你杀人,或是为你送命。。。。寂寞的被害人,寂寞的凶手。John Travolta的角色依然保持其万年不变的个人风格,警探的私生活这条线虽然着力很重,立意却不清晰。由Salma Hayek扮演女主虽然对于历史上真实的芳心杀手是极大的颠覆,她的美艳的确为影片增色不少
你用爱一点点将我谋杀,也杀死你自己。会喷火的眼睛,无法抑制的嫉妒,同归于尽的爱。
当女主角遇到了毕生最爱后,爱情,占有和性欲让她失去了理智,残忍地杀掉每个他沾惹过的女人. 这片子告诉我们:一段不好的爱情是"有了你我可以仍掉全世界", 一段好的爱情是"有了你,所以我更爱整个世界"
finish it yourself!
阿加莎点评得没错,好莱坞娱乐化,而原版的胖丑女主符合真实。约翰•特拉沃尔塔居然这么老了😔 看完后,和R聊了下死刑
少爷的作品都是不要形象的……
oh god,oh god
缺爱的疯女人
在欢快的爵士歌曲中女人带着爱与恨就这样死掉了,阴谋啊爱情啊,这有点像好莱坞庄园,复古饭还有探长什么的。
真实案件改变的电影都很有点噱头,只是这部稍显乏力乏味。好在女主颇有几分贝鲁奇和Dita Von Teese的味道,加颗星。
导演想营造出很深刻的感觉,“为你所爱的人杀人”,但水平有限。不算太闷,也没什么创意。屈伏塔看到小女孩尸体那一幕,让我想起七宗罪里皮特最后疯掉的那个场景。
莱托绝了…
为了Hayek
我爱你,所以我要杀了你身边的她们。你爱我,所以你会杀了你身边的她们。
一般般。
看着好费劲。
就一个谋杀案来说还是很有看头的.更何况是改编于真实的故事...着实令人信服的是萨尔玛的演技.很酷很疯狂...
7分电影,两个经济窘迫的人,臭味相投,所有的犯罪都是从第一步开始。一路杀着人走,看得毛骨悚然。
该很有张力的故事拍成了满腹牢骚,刑侦过程浪费胶片的穿插其中,感情前戏没足份感觉就像在看一个故事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