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季
Daratt,雨季不再来(台),达莱特,Dry Season
导演:穆罕默德·萨利赫·哈伦
主演:Ali Barkai,Youssouf Djaoro
类型:电影地区:乍得,法国,比利时,奥地利语言:阿拉伯语,法语年份:2006
简介:阿蒂姆(阿利·巴凯 Ali Barkai 饰)的父亲在战争之中死去了,十六岁的阿蒂姆拿着一把手枪,决定群寻找并且杀死自己的杀父仇人。怀揣着满心的仇恨,阿蒂姆来到了仇人纳萨拉(尤苏夫·约罗 Youssouf Djaoro 饰)所在的城市,此时的纳萨拉早已经成家立业,并且经营着自己的面包房,每天,他都会将卖剩下来的面..详细 >
一个俗套的复仇故事,在非洲的一片黄沙之中却显现出了一些魔幻色彩。绝望的非洲和上面绝望的人们,也许终止仇恨和杀戮才是解决非洲问题的核心,我相信导演设置如此结局也有表达这个观点的意思
"有时,我无法控制自己了,我甚至是危险的,我已经造成过很多伤害了。"是不是打过战的人都会心存愧疚呢?/ “上帝抛弃了我,阿庭。这里没人喜欢我,我知道。你也恨我,从你眼睛里就能看出来,你爱我吗?甚至一点点都没有?说点什么吧。” “回家吧。” 这面包要叫非棍吗?N的妻子是不是对A有意思啊
有點想到《趙氏孤兒》。不知道是否時間落差,開始成為學徒大抵可以知道了結局。不過還是好奇薩馬拉到底做了什麼?但他餘生都在懺悔(但也不喜歡他,還有打老婆、家父長的部分),雖然他對主角的執著我不懂就是了。主角在第一次自己烤好麵包那邊太可愛了!最後假殺人訣別的畫面,讓我為這一段陰錯陽差培養起來的感覺有點難過,欺騙倒是不能長久的。
一看开头就知道是这结局,一点惊喜也没有,表演倒是不错的。。。
一部关于仇恨与救赎主题的电影
稳定母题在哈隆简单朴素的镜头下变得颠簸,阿庭与那萨拉之间复仇/接纳的对峙游离于单纯复仇故事的叙述手段之外而产生新意义的“平面”。尽管如绝大多数非洲电影,《旱季》在技术与制片上依然无法完全独立于欧美,但剧本处理“宽恕”时就放弃了好莱坞流行的好人/坏人模式,转而介入更加理性的情感冲突。
也许只有用爱才能截断仇恨的循环,但是这个爱一定是彼此相互的,不要祈求一个人的宽容。
认识乍得
大靶场!
乍得之光
以德报怨!关于复仇与救赎!
有几场在剧情上已经很勉强了,但表演给带过去了,还成
太刺激了……
威信简9
在干裂的非洲大地上凝视干裂已久的仇恨与逐渐裂开的宽恕之口
按风景片来看 还蛮好看的
有几个点似乎让人感觉类似于《菊豆》,然而导演却收住了,没有使本片成为情欲伦理片,最终探讨的是宽恕与救赎。一个孤儿内心的旱季,久旱逢甘霖,春风化雨!~
看过留脚印
阿庭在报复那个撒尿兵哥的时候,动作很不自然,导演似乎刻意回避暴力。影片不乏人性的温情,或者说是对人性一种良好的愿望。跟《暴雨将至》的冷酷悲观形成极大的反差。整片看来,尽管剧情简单,但衔接比较粗糙。
第一次看乍得的电影,小时候便知道有这样一个国家,不过二十多年竟然对于这个国家的认知,仅停留在知道而已,这回拜哈隆导演所赐,渐渐揭开了面纱,了解到乍得的气候、市井风貌和宗教文化。其实是非常非常简单的故事,不过放在了斋月来临前的旱季,放在了这样一个国家背景之下,就格外令人瞩目,同时导演也用非常简约、利索的影像语言,将故事、人物交代的一清二楚,最后的高潮戏也把情绪调动得非常到位。战争中带来的仇恨,尤其是政府内战,终究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仇恨,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并不是战局、立场、信仰所可以完全左右的,所以可以宽恕、所以可以有爱。以小见大,一部非常有生命力的电影,中途让我想起了万玛才旦的作品「撞死了一只羊」,但是后者真的要学一学如何去伪存真,如何忠实呈现出故事本身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