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

The Dig,考古夺宝(港),古宝,挖掘

主演:凯瑞·穆里根,拉尔夫·费因斯,莉莉·詹姆斯,强尼·弗林,本·卓别林,肯·斯托特,莫妮卡·杜兰,阿舍尔·阿里,乔·赫斯特,伊莲恩·戴维斯,詹姆斯·德莱顿,埃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发掘》剧照

发掘 剧照 NO.1发掘 剧照 NO.2发掘 剧照 NO.3发掘 剧照 NO.4发掘 剧照 NO.5发掘 剧照 NO.6发掘 剧照 NO.13发掘 剧照 NO.14发掘 剧照 NO.15发掘 剧照 NO.16发掘 剧照 NO.17发掘 剧照 NO.18发掘 剧照 NO.19发掘 剧照 NO.20

《发掘》长篇影评

 1 ) The dig中的情欲以及安顿

这篇影评写了一大半,却因网络崩溃而丢失了,要不要写第二次?

如果将《The dig》以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梗概,我将会这样叙说它:一位寡妇请一名男子在她的私人领地上进行digging。

诸君可自行翻墙查阅诸如“dig+p @o@ r@ n”或者“a @s @s+dig”(请自行去除@以及空格)之类的关键词组合,相信不会失望。

如此,《The dig》其实是一部有着浓重的情欲可能的电影——但它又完全超越了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只是如果不先看一下电影到底是如何从“事实上”包含这种情欲的,我们就不能更好地领会它的超越。

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手法:

从女主人到男人所在空间的无缝切换,让人还误以为他们是共处一室的,其实不是,但再一看,两个都是灯下阅读的人。

再看这种:

两人这回共处一室,倾心交谈,不过可以看到,这交谈中的二人,他们的嘴巴是不动的,语言在此处仿佛是画外音,但声音并非旁白,仍是对话。

在影片中,此种“无声的对话”——内心化的对话,仅限于这两人之间。

再看一段,这里颇为erotic。

此前,女主人受邀去观看最近的进展,她从画面的左边一路走去,然后镜头采取了俯瞰,我们不妨一起再次观看这个俯瞰镜头的所见:

我们知道,很快,男人就会来到女人所在的这个位置,接着,男人将被埋入其中,然后就是女人的dig与施救,为了救命,女人甚至采用人工呼吸。

不要认为这种分析是一种佛洛伊德式的“性趣”,事实上,这里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是现象本身,我们在此处不但看到了男人与女人在身体上“紧密”接触,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男人进入的是那个埋他的空间到底是怎样的空间:

看出来了吗?

嗯,是一个女人的身体。

而他们先后所在“那个位置”,正是身体的“那个入口”!

考虑到这块地本来就是女人的,而dig也是女人要求的,且此处先由女人步入其中……我们大概至少可以猛地觉察到一种充满着男女情欲的象征性结合——早在电影开场15分钟里就发生了。

但是,这部电影是克制的,是超越的。

我们虽然会很明显地看到没有孩子的男人与女人和孩子,仿佛一家子一样站在属于他们的宝藏上面,看到他们最后举行的那个秘密的、令人感动的仪式……

但是,我们更加会看到有着传统的美德和克制力的人们在现实中的行动:男人第一次把自己的妻子正式地介绍给女主人,他便冠以自己的姓(对比另一对夫妇,那位同性恋的丈夫坚持用妻子自己的名字介绍她),而当女主人听到男人不能赴约、意识到男人有妻子的时候,她也维持住了得体与优雅——紧接着这里,电影采取了音画不同步的手法,我们会看到,男人与自己妻子的对白被嫁接在了对女主人的特写上,而这是她在剧中最美丽、最用心打扮的一次。

此时,男人对妻子说:“有些人这辈子就算再拼命dig,也找不到这样的宝贝。

”妻子:“好美一艘船。

”男人:“确实很美。

”妻子:“手上有这种宝贝,你得当心点才行。

”男人:“你什么意思?

”男人的话有意思,“你什么意思”,结果妻子接着说,不要让别人抢了你的功劳。

妻子对男人dig到了一个“宝贝”无知无感?

怎么可能,我们再看后来的鉴定仪式那一场戏。

妻子主动对旁顾左右而言“要再忙一周”的丈夫说:“你跟你的船好好道别,你好好照顾它”,此处,从截屏的字幕里,我们看到的是“它”,但电影中,我们听得分明,是“Her”,紧接着,妻子的目光转向了远处,看着女主人。

窃以为,这一幕其实非常重要,我们从这里可以基本上这样说,女主人、宝藏、船,其实是同一体。

再接着,男人问妻子,你不留下来过夜吗?

妻子摇头,说,我们下周见。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里真正值得佩服的人,男人的妻子要算一个。

如果说,电影既呈现了她的男人与另一件“宝贝”在情欲上的“融”,以及因道德与高尚而生的“隔”,那么,这位妻子则在此处凭一己之力将“融”与“隔”“合”到了一起。

这样的女人,也是人间之光。

但是,既然欲望被撩起来了,毕竟还是要找地方安放——女主人的房里、床上是不行的。

因为,且床下是这样的:

剧中,男人与女主人一同把挖到的珍贵之物放到房间,放哪呢?

电影特地给了一个由模糊及清晰的镜头,从而指出了女人的丈夫,那位上校(col为colonel的缩写)的存在,从此以后——两个男人都在床下。

嗯,真正“上得了床”的,不能是这对男女的欲望了,因为,他们几乎已经觅得了此种人生中最好的安顿——按照古典的看法,他们之间的爱是“属天”的。

所以属民的爱若斯(Eros)的成全,就得交由另一对来完成。

于是,我们从心里喊道,“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果然,那俩立刻就敦了伟大友谊,成全了人类的大和谐。

(导演还是不够狠啊)这让我想起《兵临城下》中的“在一起”。

也真是美好。

战争、死亡,临战前的死亡,或者临死前的战争,催促着每一个人,去dig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必须不能错过的爱与联结。

儿时看烂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天文卷的我,曾经也从恒星的演化理论中第一次战胜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也是我非要写它出来的理由之一吧。

遥想猎户座,科学地说,非但猎户座与猎户星云不在一起,就连“猎户座”本身也并非真正“在一起”的星球组成,女王航向的地方,只能是人性宇宙中的星辰大海。

 2 ) 奢侈感

之所以对观后感概括为“奢侈”,主要是以下四点:一、人生哲理很迷人,值得终生玩味,甚至玩味成终生职业,前提是解决世俗温饱问题。

这种文艺哲思电影对眼下的境况,作为地球这边若干国人之一的我——造成一种绚丽的迷离感,尤其是想到那些朝向远方雪峰匍匐前行的信徒。

二、小男孩痛哭,无力面对单身母亲的绝症,在年老的考古先生的建议下,陪着母亲,躺在代表英国历史的古船遗迹上,仰望星空,说着他也知道未免孩子气的话,献给母亲最后的快乐回忆,也献给自己。

三、那会儿,战争已经确定开启。

大未来?

不知道。

骑上摩托车赶赴空军的小伙子,更不知道。

这里蕴含着更伟岸的胸怀与爱。

四、眼镜女说离就离,痛且更快乐着,她认为自己和现任肯定未来会有更适合各自的路。

可是,太重大的抉择,如何才能如此笃定?

——居然还能有选项?!

7.9分有点低了,好电影总是韵味绵长、悠扬,英国电影特有的那股端庄细腻味儿,但于我而言,消费一份奢侈,又能对这个奢侈之物产生多少真正的好感呢?

对了,应该补充一点:对没有官方资质的考古老先生,电影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美丽的女士高调宣扬了他的贡献,没有让官方的大专家抢去发掘之功,最后,老先生的名字与古船珍宝一同展示在大英博物馆。

这也是奢侈一种。

 3 ) 考古的浪漫

考古的浪漫之处,是让人知道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又将要去往何方。

因为考古,我们将不再惧怕死亡,我们不会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死亡,遗迹跨越了千年,他们才是真正的永恒,考古则是得以让我们见证这种永恒,在永恒面前我们是如此渺小,战争更是微不足道,我们得以在这种永恒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我们脚踏厚重的历史而来,然后向未来走去,考古所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考古教会我们要如何面对未来,面对本来脆弱而又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更应该把握现在,去寻求生命中每一种不同的可能性,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过去,而又充满希望的走向未来,因为我们存在即永恒,这大概就是属于考古独有的浪漫

 4 ) 给岁月以文明

1899年,王懿荣对甲骨做出初步鉴定1906年,罗振玉发表 《殷商贞卜文字考》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史语所并下设考古组,李济任组长,并当即决定计划科学发掘殷墟遗址。

同年秋,董作宾便来到小屯考察,10月开始组织第一次发掘。

1928年10月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后对殷墟进行15次大规模发掘……三千年前的传说终于得到实物和实据证实。

如果一千年只是一瞬间,如果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人看地上的人,只是几个片段地上的人看地下的人,只是一地碎片我们何以证明我们曾存在,是壁画、是残垣,是文字、是竹简,是杀戮、是尸骨,是铁铜金银、是口口相传……越来越懂得“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内涵:宁可短如蜉蝣之一瞬,务必死如夏花之灿烂

 5 ) 很棒的画面感

在二战爆发前,一位农家挖掘专家巴索尔受雇于军官遗孀伊迪丝,责任是在她庄园内开掘几座土丘。

随着每一层土被剥去,这片土地变得越来越受关注,不仅有伊迪丝的儿子罗伯特和准空军成员表弟罗伊来到这里,还有一支以大英博物馆名义开展考古工作的专家队伍。

虽然这部影片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考古现场的工作,也强调了其中背后的权谋斗争,但这一次重要的发掘并非整个故事的焦点。

在这个由土坑和木板构成的自然舞台上,各角色来来往往,但唯独“时间”是未曾登场的真正主角。

整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在于,人类永远无法战胜时间。

巴索尔对那个小男孩说的“我们每天都是失败之中,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做到的”这句台词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核心。

历史的涌流无法预测,也无法阻挡,它带给人类的是深深的挫败感。

但如果一个故事仅限于时代的背景,无法跨越时光,触及人心,那它就称不上是一个出色的故事。

然而凡人的失败却具有这种力量。

面对时间,人类除了失败别无选择。

伊迪丝对丈夫的思念、对自己生命即将终结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小男孩对失去亲人的愤怒和无助,巴索尔对名利的渴望,佩吉对爱情的犹豫不决,罗伊对摄影的痴迷,这些内在的折射本质上都是同一个,即凡人的不同失败之映射。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短促的无奈,对指缝中流逝的生命的无力。

身为凡人的我们,终究无法抵挡命运的安排。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点印记,只是可以得到的唯一慰藉。

活在当下,不留遗憾,才是唯一可行的解决之道。

故事以小男孩靠在伊迪丝膝旁,躺在萨顿胡船葬的遗迹里仰望星空结束。

他幻想着搭乘这艘历经千年的船,踏上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旅程,这也呼应了另一段历史:在维京人的信仰中,船是将亡者引渡到来世的载具。

这就是船葬的前因,历史的重演。

这或许就是我们作为人类在历史中的又一个证明,又或者说,一种安慰。

 6 ) Dig

依据Edith pretty女士后代写得回忆录改编,挖掘萨顿胡Sutton Hoo船葬相当于英国的图坦卡蒙,改写了世界之前对罗马历史的误解,不再是被文明抛弃的荒蛮之地,遗址上的维京头盔(Sutton Hoo头盔)、拜占庭的银饰、斯里兰卡和印度精美的珠宝、法国的金币,黑暗时代不再黑暗。

小男孩罗伯特依偎着病重的妈妈Edith,躺在萨顿胡船葬的遗迹里,仰望星空,想象着搭乘这艘1000多年的船踏上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途。

在维京人的信仰里,船会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

这恰恰是船葬的由来。

天空滑行的战斗机到空袭警报,再到战斗机飞行员的坠落。

草木灰线下是1939年二战背景,关于个体穿插了非科班但经验丰富的“县城文化馆边缘化小职员”巴郎,意料之中被分到这个没什么值得研究的富有寡妇买下的“后花园”任务,发掘成功后本地博物馆抢功排挤巴郎,意欲放弃的巴郎先生回家后被Edith儿子的坚持所触动重返战场,考古gay男和妻子的疏远,巴郎先生和Edith的特殊气氛,融合的毫无痕迹,难得的考古片,感谢Edith pretty捐献给大英博物馆,送给世界的礼物,貌似现在还能在大英博物馆网页看到Edith pretty的事迹。

影片最后用树叶原址回填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保存手段,况且当时处于战争前夕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别的手段。

现代国内考古遗址发掘完毕要么就地建遗址公园、博物馆进行保护,要么就地回填。

在网上找到关于维京头盔的考古意义:1、绝大多数维京人头盔上都没有牛角,那些用牛角或鹿角装饰的头盔其实是萨满祭司的头饰,不是普通维京战士的武装。

2、1950年英国北约克郡亚尔Yarm镇疏通下水道时从污水中捞出一顶亚尔yarm头盔—10世纪在英格兰北部制造的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头盔,“尽管有6顶来自英国的早期中世纪头盔,其中最著名的是萨顿胡Sutton Hoo头盔&科波盖特Coppergate头盔,但这是第一款英国本土制造的北欧式Viking头盔”,罕见的维京战盔,它不仅是世界上唯二的几乎完整的维京头盔,也是英国唯一一个。

另外一个是1943年挪威Haugsbygd发现的亚勒蒙布Gjermundbu头盔(图1),是此前世界上第一顶和唯一一顶维京头盔。

从公元793年林迪斯法恩岛Lindisfarne到1103年赤脚者玛格努斯Magnus Barefoot最后一次突袭,维京人在英格兰海岸徘徊了300多年,人们可能会认为英国到处都是维京头盔,然而事实相反,英国并没有出土过维京人的战盔。

考古发现的早期中世纪头盔,要么早于维京时代要么就是坟墓中高度装饰性的礼仪祭品(1中鹿角的萨满头饰)。

到了10世纪大多数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成了基督徒,因此不再使用重盔甲,因此维京时代的战盔极为罕见。

挪威的威亚勒蒙布Gjermundbu头盔是精心制作的陪葬品,但亚尔盔被扔在提斯河的水下不是一件陪葬品。

亚尔盔在亚尔镇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在提斯河River Tees东岸被发现这可能是该镇成立之前的一个码头,亚尔盔由简单的薄铁板和铁带铆接而成,在侧边带的顶部是装饰性结节,附在额头上的是一个铁半圆,被铁鼻带分成两半,形成了一个眼罩式面罩,亚尔盔很多边角参差不齐是一个普通的类似大规模生产的作品,旨在用于日常使用而不是用于展示或仪式。

“撒克逊人的头盔通常装饰精美,并且由战士领袖佩戴,象征他的权威性,但到了10世纪,大多数职业战士都拥有亚尔盔之类的战盔”,“它们的制造简单设计精良,可以保护穿戴者(铆钉与头盔表面齐平,因此不会卡住刀刃)。

头盔是战士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可以在11世纪贝叶挂毯Bayeux Tapestry(图2)中看到,几乎所有的战斗人员都戴着头盔。

3、1939年考古学家对位于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的萨顿胡Sutton Hoo船墓发掘中出土了一顶头盔的碎片,经过修复还原后今日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著名的“萨顿胡头盔”,英格兰学界认为这是一顶属于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国王的头盔,头盔埋葬年代约为625年,其特别之处便是在头盔的正面有着可翻折活动的面具设计,该头盔也体现出当时英格兰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因为萨顿胡头盔还设计有保护面部两颊和后颈的护甲,这很可能是从罗马人的头盔中吸取的设计理念并成功运用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之中(下图)。

头盔的眉部设计与文德尔文化中头盔眉部的设计如出一辙,而盎格鲁-萨克逊与斯堪的纳维亚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文字史料中也有所描述,在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中曾提到“主历449年......在这一时期,英吉利人即撒克逊人应上述的不列颠王的邀请,乘坐三条巨船到达这里......从居住在称为安格尔恩地区的盎格鲁人中繁衍了东盎格鲁人、高地盎格鲁人、麦西亚人和居住在亨伯河北岸的所有诺森伯里亚人的后裔以及其他盎格鲁人。

这些外来人最早的首领据说是亨吉斯特和霍沙两兄弟......这两兄弟是威克特吉尔斯的儿子,威塔的孙子。

威塔的父亲是韦克塔,祖父是沃登。

从沃登世系中繁衍出许多地区的王室人员。

”上述文字中提到的“沃登”(古英语:Wōden),从词源学研究的角度而言,与斯堪的纳维亚人崇拜的“奥丁”(古北欧语:Óðinn)是同一词根。

众多的考古证据和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日耳曼部落的发源之地便是斯堪的纳维亚。

因此,盎格鲁人的头盔设计很可能是对斯堪的纳维亚家乡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文化的元素,“眼罩”变为了“面具”,并吸收了罗马头盔的设计。

 7 ) 《发掘》:时间失去意义

1922年,当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踏进图坦卡蒙陵墓,他看着洞壁上来自三千年前的手印,感叹道:“时间失去了意义。

”十几年后的英国萨克福郡,黯淡草地上隆起的土丘前,一对来自不同阶级的男女用卡特的话作为暗号,心照不宣地确立了他们对考古的共同热情。

他们脚下的土壤里,正躺着一艘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船棺——被称为“英国有史以来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萨顿胡船墓。

Netflix近期上线的考古题材电影《发掘》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翰·普雷斯顿的同名小说,以含蓄诗意的笔触和人物先行的视角,重述了萨顿胡船墓的发掘过程。

二战爆发前夕,农夫出身的挖掘专家巴索尔·布朗受到军官遗孀伊迪丝·普莱蒂雇佣,负责开掘她庄园土地上几座神秘的土丘。

随着掩埋历史的浮土被一层层拂去,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巴索尔身边,包括伊迪丝心爱的幼子罗伯特、她即将加入空军的表弟罗伊,以及一队以大英博物馆名义接管项目的考古专家。

在大战欲来的风雨中,不同立场的众人发掘历史也争抢历史,以一艘腐朽又不朽的古船为镜,体察时间和生死的终极意义,最终在历史的河岸边,留下超越肉身、无法磨灭的印记。

虽然《发掘》详尽地还原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也花费了不小篇幅讨论考古项目背后的权力角逐和政治因素,这场意义重大的发掘过程本身却不是影片关注的重点。

在土坑和木板构成的天然舞台上,演员角色们来来去去,唯有时间是不曾下场的永恒主角。

从电影整体的叙事结构角度来看,《发掘》中的时间是缓慢向前、线性流淌的。

影片着迷于时间带来的渐进性,随着挖掘过程的进行,战争沉重的脚步声在电台和街头渐次响起步步紧逼,天地悠远的开阔镜头缓缓拉近,近到人物脸上最隐忍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无比清晰。

或许当导演西蒙·斯通和编剧莫拉·巴芙妮选择一部多叙述视角的虚构小说作为电影的原始素材时,《发掘》就注定会是一部注重挖掘人物而非还原史实的群像作品。

《发掘》是属于伊迪丝和巴索尔的故事,她被家庭责任蚕食了人生和梦想,他因学历背景而得不到学界承认,但在战乱来临前最后的安宁一隅里,两个考古界的边缘人彼此尊重彼此信任,一同坚守住了千年前亡者的绚烂遗赠;《发掘》是罗伯特的故事,面对母亲的病痛和表舅的入伍,一个醉心于未来和宇宙的孩子不得不困于当下,在古老遗迹上领受一场深刻的死亡教育,接受历史中总有失败者的事实;

《发掘》也是考古学者夫妇佩吉和斯图尔特的故事,在转瞬即逝的人生里,一对错误结合的夫妻终于勇敢挣脱压抑无爱的婚姻,重新寻求爱与自由的可能。

伴随电影舒缓克制的节奏,时间之风渐渐吹散细沙,个体的情感挣扎和留下的存在痕迹就这样如沙中掩埋的碎金,慢慢显露,慢慢闪光。

然而,从影片部分片段的剪辑手法角度来看,《发掘》中展现的时间又同时是断裂模糊、非线性的。

导演反复使用音画不同步和交叉剪辑制造出一种梦幻的游离感,相邻场景的先后顺序被打乱调换,画面上的角色们沉默着畅言。

在影片的前半段,伊迪丝和巴索尔两位主角是声画不同步“愚弄”的主要对象。

当巴索尔在草丛前一言不发地抽着烟斗,背景里女仆正和伊迪丝在梳妆镜前热切谈论这位自学成才的业余专家,伊迪丝换上天鹅绒蕾丝裙,在巴索尔经过窗前时抬眼瞥他。

到了巴索尔妻子前来探望之时,画面的主导者和背景音里被谈论的对象却对调了位置。

在同样的梳妆镜和同样的窗前,看见巴索尔夫妇挽手前行的伊迪丝沉思良久,而声轨里,巴索尔妻子正对这位慷慨雇主送上夸赞,更衬出几分微妙的落寞。

通过这样含蓄的对称,影片只用寥寥几笔就暗示了伊迪丝与巴索尔之间无法同步、早早终结的幽微情愫。

而在电影后半段,当更多的角色走入故事,被操纵的时间更是联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激情和死亡并置,往童真幻想里掺一抹失去的悲凉,最终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无力的宿命感。

在罗伊从附近河中捞起坠机飞行员尸体的那个晚上,他坐在篝火边,摸着不可得的爱人胸前颇有历史的金币,问:“一千年之后,我们会剩下什么?

”与此同时,挂着星球模型的小房间里,罗伯特躺在床上,刚刚见证了死亡的他不免为即将成为飞行员的表舅担心,只能反复地问同样忧心的母亲:“罗伊不会死的,对吧?

”那位不幸飞行员的过去,在此刻和罗伊的未来重叠在一起。

而在故事即将结束的又一个晚上,罗伯特带着病重的母亲下到坑底,把船形的古老棺椁当做太空飞船,向着不灭的星空远航。

也在此时,厨房收音机传来英国向德国宣战的公告,孩子口中25世纪的遥远未来,终究被那个已近在咫尺的可怕未来埋葬。

对时间线性和非线性的处理赋予了《发掘》一层朦胧的哲思,也让影片中的角色们具备了双重性,每个人物既是时间洪流里的天地蜉蝣,也是他们个人故事中的绝对主角。

洞壁上的手印,恋人脖颈间的金币,喜悦满溢的照片,刻名字的手提箱,父辈传授的土壤知识,关于爱的记忆……当时间的潮汐涨来,各种形式的生命痕迹都被掩埋,直到未来的某一天被再度发掘。

那时,时间将再次失去意义,而脆弱易逝的渺小人类,将会迎来超越时间的不朽。

(本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公众号)

 8 ) 永恒的人

和生命的意义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充满人文气息,事关历史,本身也是历史,事关人生,本身也是人生。

很久以前我就对历史感兴趣,后来我相信了某些惊人的言语:历史没有真实,历史是后人有意的涂抹。

但是现在,我坚信我们有和历史对话的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是从哪来的,本身我们也在历史中,终有一天我们化为历史的尘埃。

和我们对话的不再是历史,生命转瞬即逝,我们不可能永远活着,但我们的每一个元素从来没有消失,他们曾经发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一个惊人的世界——我们称之为人的意识。

我们关心过去的人,犹如我们关心周围的人,我们也关心以后的人,人这一长河悠远又漫长。

我们和千年前的祖先共享一片土地,我们身上或许就有曾经组成他们的原子,抓住一把泥土,千年前有个人同样抓过,而在我之后千万年,相信也有人抓起同一片泥土。

并且他们讨论的是一样关于生活的重要话题。

即使世界上99%的人在浪费99%的生命,我也相信有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正是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人的生命变得和动物不一样,许多伟大的事,伟大的人埋藏在历史中,我很乐意和他们对话。

人如何才能和历史对话,甚至和宇宙对话?

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反省,想到历史,看见星空,你又怎么舍得浪费一秒钟,你和有真正有意义的真理如此靠近,你能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奥义,和宇宙永恒。

虽然当世不会有太多人认识我,以后更是如此,但我的情感,作为人的独特情感,终将和人类合一。

 9 ) 考古的意义

本片改编于John Preston根据真人真事的2007年同名小说“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正死去。

”二战前夕的1939年,住在萨顿胡村富有的Pretty雇佣了业余考古学家Mr. Basil Brown在自家的庄园中挖掘几个小土丘。

意外发掘出了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船葬墓穴,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

英国史学界一度认为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公元5世纪-10世纪)这段时间是罗马帝国消失后没文化,没情趣的“黑暗时代”。

他们这次的意外发现了属于公元六世纪,梅罗文王朝的船墓,出土无数黄金饰品,证明了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也曾拥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

“ We are all part of something continues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美好不仅止于此, 通过考古学家的视角,向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致敬,浪漫而宏大。

时值二战爆发之际,英国上下正在战还是降,人心惶惶莫衷一是。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失败和无奈,Pretty身患严重心脏病,深知自己来日无多。

Mr.Brown 世代热衷于考古,从小精通技艺,却一生只是个不入流的业余挖掘专家,女二Peggy向往爱情,浪漫热情,却困在一段更爱考古的书呆子丈夫身边,男二Rory热爱生命,摄影,最终选择投身生死不明的二战。

整部片子充满希望的小男孩Robert,却任然要面对即将失去唯一的至亲的悲剧。

电影娓娓道来的,一长串温吞漫长的悲剧,一如生命和泥土的底色。

生命何其宝贵,我们应该如何渡过一生?

那些生命历程中的失败我们该如何安放?

如果生命注定消亡,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有两处一群人奋力救人的戏,一场是Basil被意外埋进了古墓下面,村里面的众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徒手将他挖出,另一场是一架战斗机坠毁在庄园附近的河里,正在挖掘的考古队员们,不顾危险飞奔到喘急的河水里面救人。

完美回答了人类文明为什么延续至今的问题,因为我们人性中的光辉一面。

生而为人的意义在于此,不是利己而是利他,为了他人和族群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利益的基因,使我们战胜了时间,延续至今。

一如Pretty,一如Basil,一如曾经深埋地下的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他们都不曾消亡,他们依然被今天的我们谈起。

在宏伟的人类文明面前,个体的失败和荣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电影里面布朗先生受不了大英博物馆的势利眼考古学家羞辱,一气之下回到老家。

他妻子说了一段话,你还有更好的事情要做吗?

你一辈子辛苦挖土就是为了付房租吗?

布朗先生回答,不,我考古是因为擅长于此并且没人比我做得更好。

她太太说这就对了,这是你一生的荣光时刻。

当小孩大汗淋漓骑着自行车来挽留布朗先生,问他你不是答应用你的望远镜带我看宇宙的吗?

你怎么能说走就走。

考古的意义不是为了挖掘出属于任何人的珍宝,而是探索生命的足迹,这件事情本身就妙不可言,让一切都充满了生趣和意义。

小男孩Robert对于母亲病重即将逝去悲痛不已,并且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充满挫败感。

Basil劝解小男孩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我们每个人都在失败,死亡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失败,但是生命却没有因死亡而消失。

我想这是导演最想要传达的故事眼。

最终,男孩鼓起勇气战胜了对于死亡的恐惧。

独自带着母亲,躺在古船上,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平静但勇敢的面对死亡。

从地球迈向宇宙,战胜时间。

电影里面微弱的感情线,在兵荒马乱之间,显得尤其的无足轻重,但是完成度依然很高。

布朗先生和Pretty太太两个考古边缘人的互相欣赏和彼此扶持,还没有走到单独共进晚餐就以布朗太太的突然造访,戛然而止。

而深知感情机会转瞬即逝的Pretty,告诉摇摆不定的Peggy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

Peggy也最终选择了结束短暂而尴尬的婚姻。

成功的抓住了爱情,成就了电影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好的电影,无限贴进我们生活,让普通人类感同身受,但总是不忘留给我们一丝希望。

貌似漫不经心,却是一如所有菜肴里面那点不可或缺的盐。

 10 ) 发掘

傲慢与偏见还是小配角到成长教育之后慢慢挑大梁,盖茨比就不说了,别让我走和凯拉主配对调,原著党表示这个角色简直量身定制。

穆里根选片眼光一流!

石黑一雄宝藏作家,所有书都看了,最喜欢就是这个!

这个电影光画面就无敌了,太美了!

电影相对故事剧情没有跌宕起伏,所以有点难抓人。

穆里根我女神,太有味道了

《发掘》短评

看完直呼重点在哪儿,看的整个过程的情绪波动都是配乐给的…

9分钟前
  • 女侠
  • 较差

这部助力童姥拿下影后吧,球球了。

10分钟前
  • 路人甲先生
  • 还行

历史很棒 后半部分拍的太差了。。。

15分钟前
  • 忧郁小猪
  • 较差

难得把考古题材拍得这样凄美动人。“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的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死去。” 让我想起《云图》里,小Ben在给爱人的诀别书中写道:“相信我们不会死去很久,去科西嘉的星空下找我。” 千百年如弹指一挥间,无论是科西嘉的星空下,还是萨福克郡的萨顿胡庄园,相似的灵魂总会跨越时空不期然相遇。

1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太温柔了!想起来之前看大英博物馆的世界简史,几乎就是在分析这部电影:萨顿胡发现的意义,发掘时的英德关系……甚至也提到最早发现的铆钉,让考古学家有了新的判断。但确实Basil只字未提……………………(连女主人都没提)唯一不解的是,同妻那条线是想说啥?

20分钟前
  • 猫阿水
  • 推荐

有一种属于旧日的高贵,那是优雅内敛地坚信你是什么人取决于你坚持的的理想和作为。世界战火纷飞,我们依然可以从英国乡间回望历史仰望星空,通过对文明的追求来进行对时间的梳理,面对永恒,竟然可以逐渐平静内心,进而得到一种洗礼与治愈。打动我的还有知己之间的美好情谊,将考古与人生相穿梭何其浪漫。声画分离处理得非常有诗意,两位主演的气质与角色相得益彰,也是好久没有看到拉叔演一个如此具厚重和层次的角色了。

23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推荐

由古迹(还有照片)谈生死谈永恒,也就是谈时间,考古连接过去和未来。一个将死之人和儿子躺在古迹里,太犯规了。时间的概念起来之前非常无聊。两条感情线都写得极好,虽然我觉得老的这条有点狗血和编排,但是演得也极其性感真是服了。故意做的声画不同步有点意思。

26分钟前
  • 沉冰
  • 推荐

猜测这样翔实的文本是挺值得主流电影改编的。

28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7。考古,挖墓,历史。

32分钟前
  • 春山
  • 还行

看短评以为我跟别人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无聊无趣无病呻吟。

34分钟前
  • 女魔头
  • 还行

很沉闷平缓的英国片,对白像无表情念读文章,欣赏不来

39分钟前
  • Alpha
  • 较差

很英国。很讨厌又讲到两性,要死了,得来一发再说是吧,这就是西式浪漫是吧

43分钟前
  • 璐仔看电影
  • 较差

斗胆甩出五星。我们从出生之时就开始奔向不可避免的坟墓,我们终究会死亡乃至腐烂,但是从人类在岩洞上按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所留下的一切痕迹便都是和时间流逝的对抗,这是多少人平凡的一生,却因为一座古迹而在历史上留下脚印。考古学的浪漫之处,在于连接历史和未来,让我们明白自己来自何方,脚下站着的是什么样的土地,不要惧怕就这样消逝,因为我想我们最后都会留下些痕迹。

44分钟前
  • tangerine
  • 力荐

可以和《菊石》对照看。这个中心思想有点末日将至,及时行乐的味道。

48分钟前
  • 东门
  • 还行

景色不错

51分钟前
  • 美版monster
  • 较差

平淡的出奇

54分钟前
  • plumage
  • 较差

比想象的好些,拍得很美,情绪和感情都淡淡的,看得下去

55分钟前
  • 阿廖沙
  • 还行

导演很明显在学Terence Malik,想用手持摄像跟拍、广角大特写、逆光特写、声画不一致、打乱叙事顺序来创造一种超然物外的史诗感,结果也算是蛮成功。可惜剧本的体量其实可以拍一个迷你剧,压缩太严重。Lily James出场就是一个分水岭,前半段在老老实实讲考古挖掘,中规中矩,可是她一来就开始各种儿女情长,复杂的N角恋开始,仿佛是编剧怕考古太无聊,专门加了一些感情戏吸引观众,一切都乱了套,考古完全被遗忘。

57分钟前
  • VincentP
  • 还行

时间在这里定格,它失去了意义。因为这些人,黑暗时代不再黑暗,希望在夜空闪耀,大船驶向星辰。优美的剧本,美妙的台词。Beautiful.

1小时前
  • Von不停
  • 推荐

只有摄影可夸

1小时前
  • Eudemoni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