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结构:(开篇)接上一部,慧心案立了大功的老冯招私家侦探小郭,让小郭为自己提供线索,两人共同发财升官。
并给小郭看一中,男子谋杀案。
(建设)凌晨,一名妓女被杀,并被录下死亡前惊恐惨叫声;又一名男子被锤子活活锤死,并割下老二于瓶子中。
公园晨练,电话骂脏话女被割舌铅笔捅死。
(对抗1)小郭推断凶手为人格分裂,并电话老冯注意。
小郭去医院查证狗,锁定梁伟业,并在菜市场抓住要枪杀买菜老太的梁伟业,经技术鉴定,此人为纯神经病患者。
(对抗2)公园目击证人在指认证人时出错未能准确指认凶手。
老冯回家途中遇袭被车撞,装死逃过一劫。
小锅求教神经病患者,获得启示,重走精神分裂患者杀人历程,锁定凶手林家辉。
并在林家辉家中搜到行凶录音。
(结局)小郭从林家辉姐姐口中获知真相,林家辉是她被强奸所生之子。
后又因爱上自己,他不得不说出真相,受到刺激的林家辉愤而离家。
此刻小郭终于明白,每一个案件的幕后生意。
第一起案件,对应林可儿口中的父亲之死。
第2个妓女事件对应了林可儿被强暴的事件。
第3个被割下下体的男子,警方发现经常欺压女性,这算是林家辉给母亲报仇。
第4个戳死割舌小美女,对应林家辉母亲说谎,隐瞒自己身世。
每个案件都是林家辉的一种人格分裂。
小郭跟老峰电话发现老公被绑架,林家辉让带录音带去交换。
人家会劫持老冯和一个孤儿,李家辉要杀死孩子结束它的痛苦,这次对应的是自己悲惨童年。
在林家辉即将开枪之时,小郭冒充妈妈,唤醒林家辉母亲记忆。
逐开枪杀死老冯,对应杀死姐姐,留下妈妈。
随后录下开枪自杀的声响,此刻林家辉自导自演的剧本终于落幕。
首先是电影的背景莫名其妙。
几个香港警察在泰国玩得风生水起。
不了解的人估计还以为泰国有香港的管辖区呢。
了解的人知道不是这么回事,然后就要把这个逻辑圆起来。
几个香港演员们演的是泰国人?
但是郭富城黑板上写的电脑里搜的都是汉字啊。
其实这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导演只是把拍摄地选在了泰国而已,不管在哪里不都一样地讲故事么?
但关键是,导演在好几处地方还刻意给了泰文特写,提醒观众这是在泰国;还刻意选了几个香港警匪片里的老熟脸当主角,提醒观众这些人都是香港人。
退一步说,既然已经是在泰国拍了,就好好利用,拍出异域风情来,也是电影常用的一个噱头。
但实际情况是,要不是那些泰文,我真的以为这是在香港的贫民区或者是70年代的大陆。
其次是电影呈现出比较松散的状态。
拍拍小男孩和她姐姐的故事,拍拍卢sir和丰泽的内讧,含蓄地拍拍犯罪过程,拍拍陈探独立断案,拍拍犯罪嫌疑人。
我们的关注焦点一直在切换、游移,并且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都会以为这些零散的线索肯定最后能归于一点,于是在一边观看的过程就一边试图找出这些线索之间的关系。
同是孤儿的陈探就是那个和姐姐生活的小男孩?
用车撞丰泽的人是谁?
如果是卢sir的话,难道卢sir就是杀人凶手?
在电影前部分好几处丰泽的表现都很反常(比如在陈探推测凶手应该是警察局内部的人时,丰泽很紧张,甚至有些心虚,立马果决地否定掉),难道丰泽才是那个小男孩?
(这里蒙太奇的运用产生了这样的提示效果)为什么陈探能拥有超能力听到杀人凶手跟他讲话?
难道陈探有分裂型人格障碍?
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猜测,结构剧情没有顺着任何一条向下发展。
到最后,我觉得我再也不相信导演了,再也不相信任何事情了。
就在这个时候凌家辉出现了,我条件反射式地认为这又是一个幌子,再也懒得去关注他了。
直到陈探和小男孩姐姐的一番对话,我才又非常不情愿地相信了这回真的是真的,同时顿悟,原来,凌家辉才是焦点啊。
真正高水平的导演,是在无数次地玩弄你的好奇心、捉弄你的智商后,在揭示真相的那一刻让你感到一种天地崩坍的震撼。
而这部电影是玩得让你感到厌倦了,直到揭示真相的那一刻也吊不起胃口,反而觉得很狗血。
从某些片段来看,悬疑氛围渲染得很到位,比如陈探在小巷子里被摩托车追的情景,比如三个凶杀案的发生现场,但这些片段都对推动情节发展意义不大,都是些没有下文的噱头,纯为悬疑而悬疑。
所以听多了“狼来了”的观众没等到真正的高潮就早已泄了气。
中国没什么高智商的电影,这部电影努力向西方的高智商犯罪、心理悬疑片靠近,设计罪犯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患者。
有这样的设计的片子数不胜数,佳片亦多,人格分裂早已不能像在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里一样成为多大的亮点。
《致命ID》里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连环杀人案,《美丽心灵》里有一位诺奖获得者的动人成长历程,《一级恐惧》里有爱德华诺顿用高超的演技和智商和律师周旋,《搏击俱乐部》里有一个人对自己疯狂欲望的疯狂实践和对于人性和生存的哲理性思考。
《B+侦探》还仅仅停留在希区柯克的心理分析式的形式上,布排下线索,最后运用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和人格分裂的相关理论)解释罪犯的杀人动因和一系列的举动。
关于这部电影名义上的主角,陈探先生,是如何追查出凶手的过程,跳跃性极大,丝毫没有逻辑的严密性可言,丝毫没有智商可言。
不管是陈探信口开河地瞎猜猜对了真相,还是陈探把所有线索写了满满一黑板,看得自己眼花缭乱然后突然就明白了点什么,还是陈探拥有超能力能跟凶手对话,都没有智商可言。
我想,不管是拍惊悚片还是恐怖片,都不是靠拍摄技巧靠配乐靠表演营造点诡秘的效果随便在什么地方让观众提心吊胆一下就够了的。
不管是惊悚片还是什么片,都一样是电影,在各方面都能达到一部好电影的标准,然后才能成为一部好的惊悚片。
说实话,不怎么样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凌乱。
呵呵,缕缕,大家讨论一下。
凶手(也就是凌家辉)从小就有很严重的人格分裂症。
本来是想把发生在他和他姐姐(实际上是他妈妈)的事情重新演绎一回,本来完美的结局应该是他把他姐姐和那小孩子杀了。
可是因为出现了两个男人,把他完美的剧情破坏了。
他的姐姐(实际上是妈妈)因为爸爸有外遇,她妈妈把他爸爸杀了,然后想拉着她跳楼,被邻居救下后,因生活所迫13岁就要去打工,结果在晚上下班回来后被人强暴后怀孕了,什么不懂的她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后想杀掉小孩又不忍心,所以就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养育下来,当孩子懂事后就骗孩子说是他姐姐,是她把他从他要跳楼的妈妈手里解救出来的(实际上把她自己的事安在凶手的身上)然后就有了片子开关这一段。
然后从第一个凶杀案起,就是把她姐姐(实际是他妈妈)的妈妈把她爸爸杀了然后跳楼,开始演起……感觉非常失败的是摩托车那一段,谭耀文怎么莫名其妙来这么一出?
《B+侦探》在表现一位人格分裂凶手时,好像分裂的不够彻底,某些部分又过于的狗血,使得电影失色不少。
有些观众希望那个人格分裂的凶手就是阿探,让一个一路追查凶案的私家侦探成为最后的凶手,因为一个有多重人格的家伙可能连自己有没有犯过案根本就不记得,还一门心思的寻找真象,而真象就是自己是那个连环凶手,显然这样的安排相当的好,也相当的大胆。
电影的最后,应该是郭天王对着自己说话,对着自己解剖案情,就有可能像《搏击俱乐部》那样成为经典之作。
导演在安排凶手的连环作案过程缺少了一个连贯性。
凶手因为自身家庭悲剧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陷于自己人格分裂的情况中,并把行凶过程录成广播剧。
凶手选择行凶对象也应该具有一代表性,而且每次犯案后要留下点标志,要让一个悲情的行凶者身上绽放出正义的光茫。
心头大爱《七宗罪》中的凶手就把自己化身为一个救世主,向人类七宗罪展开了报复施道,凶手纵然是可恨的,但行凶计划相当令人敬佩,行凶手段宛若在做艺术创作。
如果安排凶手人格分后,把自己定位成一名为民除害,维护社会安定的警察。
凶手杀掉第一个是赌徒,切下赌徒的双手,第二个杀掉是放高利贷,双脚被切。
接着要被杀掉的是妓女,用木棒植入其下体,第四个死掉的嫖客,生殖器被切掉。
第五个贩毒者舌头被割掉,第六个与黑道同流合污的警察耳朵应该被摘掉。
六个人都属于社会边缘分子,都是对应的关系,那个被杀掉的警察不应该是阿泽,而是阿泽的上司卢警官。
还有请凶手注意一点,行凶时应该选择雨夜,陋巷这样的地方,做案后不容易留下证据。
虽然凶手看了很多推理小说,也知道在行凶时不要留下指纹。
但至于电影中公园行凶那段,公园的草地是最容易留下凶手的脚印,也是最难清理掉的,警察们怎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呢?
捉到嫌疑人后,民众指认不出来,也可以通过公园内留下的脚印来判断。
导演安排凶手与姐姐之间的母子关系,真的太狗血了。
俩人怎么看也不像差十三岁,目测也就差个三五岁。
现实中未成年少女在家产子之事也听说过,倒是没有哪个少女能如些淡定独自一人把孩拉扯大。
我比较相信凶手是一个有恋母情节熟姐控的小正太。
凶手的家庭悲剧,应该是父亲好赌成性欠下赌债,母亲无法忍受被逼为娼还债,杀夫跳楼,家姐被性侵沾染毒品。
所以,凶手的整个行凶计划也算是与家庭背景形成了呼应。
电影看完,我人格分裂成导演了,我比导演更狗血。
看完《C+侦探》后总觉得电影中有很多逻辑推理不够严密,后来据网友们说我所看到的是内地和谐版的《C+侦探》剧情做了删剪,电影真正的关键是电影字幕走完后的彩蛋,彩蛋令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的缜密惊悚,至今也没能看到《C+侦探》的彩蛋。
而《B+侦探》精分的不够彻底,每一件凶案的发生太过随机,凶手最后与警察的对峙也不够强悍,也没什么悬念。
无论是C+还B+看完后都令人有些不爽,无法拍案叫绝。
阿泽留下的项链,张叔带来的照片,应该是导演为《A+侦探》留下的线索,阿探将在A+中找到自己的身世。
家辉的童年背景:家辉的外婆知道外公有外遇,就杀了外公然后跳楼自杀,家辉的妈妈变成了孤儿...后来他妈妈13岁的时候被人强暴了,生了家辉,他妈妈不想家辉知道自己的身世,就骗家辉自己其实是他的邻居姐姐,是他妈妈知道他爸爸有了外遇然后杀了他爸爸,他妈妈然后抱着他打算一起跳楼自杀,被她知道了救了家辉,但是他妈妈还是跳楼死了...之后她一个少女把家辉拉扯大...家辉长大后爱上了这位“邻居姐姐”,“邻居姐姐”觉得再这样下去会乱伦,所以告诉家辉其实她就是他妈妈...导致家辉人格分裂的导火线是"姐姐"告诉了他真相,和他自我幻想能保护他的"爸爸"产生了人格冲突,这才直接导致他人格分裂. 家辉人格分裂的导火线是"姐姐"告诉了他真相,因为他苦心经营的幻想给他"姐姐"破灭了,于是他必须通过人格分裂来维护自己的幻想. 在他的人格世界里是分为两大派的,所有犯罪都是两大派展开的死亡斗争,我们来编个号:幻想派(好色爸爸A,知道爸爸A有外遇后杀死爸爸A再去跳楼的妈妈A,自称是"邻居姐姐"的姐姐A,从小由姐姐A带大的家辉A);另一派是现实派(现实中强奸"邻居姐姐"的爸爸B,由"邻居姐姐"变成的妈妈B,知道了真相后的家辉A,还有告诉他真相的姐姐B!所以他的人格世界里有8个人,他们之间展开了殊死斗争,长大成人后的家辉一直活在"家辉A"里,这部剧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怎么杀的,家辉怎么证明这句话的,且听以下分析: 家辉第一个杀死的就是好色徒,此人扮演了爸爸A,是他好色所以母亲才捅死他的,所以杀人时他的身份是妈妈A,当她知道自己丈夫有外遇,她告诉自己"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于是她杀了自己丈夫写了遗书,然后她醒过来了变成"家辉A",然后帮妈妈A处理好现场擦干净指纹后逃走,所以泽少望下去没有发现死尸,对不对?大家注意:妈妈A并没有跳楼死,这里决定了泽少后面的死,大家注意!!! 家辉第二个杀死的就是妓女,此人扮演了妈妈B,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版的妈妈,是她害他所有的幻想破灭!他狠不得妈妈B从来没有生下他!所以他心里潜意识里想如果"那个人"强奸妈妈B时,还把妈妈B杀了那该有多好,他就不会出生了!于是此时他的身份爸爸B,他要把爸爸B犯下的罪行犯得更为彻底!再次验证了"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家辉第三个杀死的就是高利贷,此人扮演了爸爸B,上一段,他利用了现实版的爸爸B达到了"广播剧"的"幻想版"的剧情安排,当然要除之而后快了!所以杀爸爸B时是"家辉A",大家注意此时的"家辉A"和爸爸B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敌人!是因为爸爸B的出现才令妈妈B怀孕才有家辉B,家辉A恨死他们了,当然要恨罪魁祸首爸爸B了!当晚高利贷打完电话看到一个美女,就冲向前去非礼,此时"家辉A"以英雄身份出来搭救妈妈B,这样妈妈B就不会怀孕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家辉第四个要杀死的就是泽少,此人扮演了"假警察",是他和陈探阻挠了剧情的发展,在他的"幻想版"广播剧里他们俩是假警察哦,他命大逃了一劫!但大家请注意了,第六个杀死的泽少,扮演的是姐姐A!后面会说! 家辉第五个杀死的就是棋棋姐,此人扮演了姐姐B,那个居然告诉他真相的姐姐B,那个居然让他梦想破灭的姐姐B,他要剪了她的舌头,因为他把姐姐B告诉他的真相宁作谎言,都是大人骗小孩的!当然不用说,大家想到了此时杀人的是"家辉A". 第六个杀死的泽少,扮演的是姐姐A!家辉情愿活在幻想里,这就决定谁能活下来,大家想想陈探冲进家辉家里时,还有多少人没有死:妈妈A,姐姐A,家辉A,家辉B.刚好此时有四人在场,他们充当了以上四个角色.当然刚开始时家辉很混乱,他一直在问:你们是谁?为什么来到我家里?翻乱我的东西?注意他此时并知道该如何将他们两个人代入哪个角色.(镜头可以倒前点,我们可以看到家辉一时把泽少痛扁,一时又痛哭流涕,证明他时而把泽少当做妈妈A,时而又当作姐姐A.他恨姐姐A,恨她出去交男朋友忽视了他,背叛了他,他爱妈妈A,只有妈妈A才可以给他无私的爱,所以本该跳楼死的妈妈A一直“活”到现在!)但他有两个身份是很清楚的,此时拿枪的是家辉A,绑在右边的小孩是家辉B.泽少临死说救小孩,说明了泽少已经想到了办法了,此时陈探也知道办法但是很犹豫,因为他只要说出他是妈妈A,那么泽少就是姐姐A了,所以陈探一说完"我就是妈妈啊",家辉马上应道"那他就是姐姐了!"就立刻开枪杀了姐姐A(由泽少扮演). 看到泽少中枪了,陈探决定放手一博,用妈妈A的身份来换取家辉的信任,因为只有母亲才不会开枪打自己的孩子.家辉A开枪发泄了心中的怨恨,陈探没有开枪但是博取了家辉A的原谅与信任,此时以前的一切都化作云烟散去,家辉A心里再没有怨恨,所以他不会再杀家辉B(由被绑架的小孩扮演)和妈妈A了.他要杀的是家辉A,因为在妈妈A面前,他自觉罪孽深重,是他杀死了一家人(当然是他幻想的一家人),所以他只有以死谢罪,这出广播剧只差一声枪声就可以完美落幕了,他把妈妈A和家辉B留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生活下去.他知道自己和家辉B的角色冲突,所以以上这几个原因,他选择了不幸的家辉A死去.证明他内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网上看到的。
大家都在说陈探是凶手,但是我觉得这篇分析的还挺有道理的,就转发过来了。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600b80100u0ho.html
彭氏兄弟的真名是彭顺和彭发。
1965年在香港出生,彭顺是哥哥,彭发是弟弟。
代表作品有《无声火》,《见鬼》系列,《鬼域》等,大都以泰国为背景。
彭顺的最新作品是《B+侦探》,彭发最新作品是《索命童话》。
都将在今年上映。
狐:《B+侦探》从片名看应该是《C+侦探》的升级版,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升级?
彭:首先是投资大了一点,然后是故事。
观众要从第一分钟一定要用脑子去看,用心去看这部电影才明白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我这次不是要观众去猜哪一个是凶手,我要说的是一个凶手背后的一个故事。
观众要想,为什么人会杀人呢?
我什么人有仇恨?
所以这个故事在脚本里面比较用了一些功夫。
狐:上次郭富城的角色是破别人的案子,但是其实这个角色也有父母的血案,这次是寻找杀自己父母的凶手吗?
彭:不是,这次还没有。
《B+侦探》之后就是《A+侦探》,才会讲他的父母的案。
狐:你和弟弟彭发导演是拍鬼片起家的,近两年选择了别的题材,是因为市场问题,还是是因为内地的审查制度?
彭:审查制度这个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鬼的题材在内地是不容易通过的,但是我自己也想说故事说的类型多一点,因为鬼的故事来来去去都差不多,什么鬼,怎么来这样。
我觉得做人比较难度多一点,这个故事想让观众从我的电影里明白人性中的一些。
这个是我作为导演想做的更好的部分。
每一个都每一个导演都是要进步的,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从另外的方向去拍电影。
不是每一部都是说鬼的。
想给观众每一次看我们的电影,会留下深一点的感受。
狐:以后会不会继续把鬼片拍起来?
彭:其实我们还会拍鬼片,但是不是每一部都是鬼来的,这部戏是一个悬疑的故事。
我们彭氏兄弟其实最近一直都有计划拍鬼片,但是也不是很多,两年才有一部。
狐:其实以前的香港鬼片有很多类型,比如刘观伟和林正英他们拍的投胎转世或僵尸片等,虽然是鬼片,其实并不那么恐怖,有些甚至是很喜剧的,你觉得鬼片最重要的是什么?
彭:如果是鬼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吓到观众,这个是一定的。
就好像有些导演拍喜剧片,观众如果不笑,就不行了。
所以拍鬼片就是要想怎么拍才能够让观众感觉很惊悚。
狐:《见鬼》系列是你拍的鬼片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常常将鬼魂故事与人的超能力或者心理悬疑结合,会给人很真实的感觉,反而很恐怖。
你的故事和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故事来源就是听身边的别人的鬼故事,有些是新闻。
我们看报纸会看到一些很奇怪的案件会发生,没有办法解释,然后我们就会想是不是鬼在捉弄人?
然后我们从这个方向去说故事,并拍成一部电影。
狐:看鬼片的观众心理大概有两种,一种就是真的相信鬼是存在的,还有一种认为鬼产生在人的心里,《B+侦探》会强调人的“心魔”,你更愿意从哪个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彭:我自己觉得鬼片就像你刚才说的,有两种拍法。
可以是没有原因的,就是鬼走出了就杀人,然后拍他怎么样杀人就可以,但是我们更进一步的就是讲一个故事,这个鬼是从哪里来的?
可能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就是自己想出来的。
我常常也觉得人比鬼更恐怖,有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晚上我们自己在走的时候,如果我们看见鬼,可能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一秒两秒就已经走过了,但是晚上我们看见一个人很久,然后站起来,就会怕,如果他是人,就比较恐怖。
因为我们不知道他走过来对我做什么。
所以我相信有一些情况是人比鬼更恐怖。
狐:你最中意的鬼片作品是什么?
彭: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一个人脑子里会出现“666”这种灵异的感觉,给我印象很深,内地的名字我不知道怎么讲?
所以也有很多成功的鬼片,我以前看过很多。
狐:鬼片曾经风行一时,现在似乎有点没落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鬼片若要复兴,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彭:这个问题我也想过,自从我们拍完《见鬼》之后,在香港很少人拍鬼片了,有人也说因为《见鬼》太成功了,所以别的导演已经不敢再拍鬼片了。
因为他拍鬼片一定会拿他的鬼片跟我们《见鬼》相比,所以好像吓怕其他的导演了,不敢拍鬼片。
因为我们彭氏兄弟拍会有特殊的地方,而且我们很擅长于自己骗自己,没有问题。
但是近几年鬼片真的是少了很多。
狐:现在华语电影市场很好,但是在类型电影探索上还不成熟。
您在创作的时候,会刻意坚守自己的那一块领域么?
还是主要观众喜欢,都可以拍?
彭:我也有一点点担心,好像这部《B+侦探》我现在真的很期待观众看完之后观众更觉得好。
其实我拍的方法跟鬼片差不多,但是里面不是说鬼了,是说人的故事比较多,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在某一些情况下,人比鬼更可怕。
这部《B+侦探》就尝试用这个方法去拍。
我相信观众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有惊悚的感觉。
然后他可能更喜欢这个故事,背后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可怕,是什么事情发生之后就变成,这个凶手出现,然后凶手背后是什么,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解开,告诉观众。
到底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狐:兄弟俩做导演有不少组合,像科恩兄弟,沃卓斯基兄(姐)弟,达内兄弟等,但合作方式不一样,有些是一个制片一个导演,或一个负责编剧一个负责导演,你和彭发的合作方式是什么?
彭:我们是所有工作一起做。
从来没有发生过问题,我们也试过每人做一天导演,也尝试过一人拍一场戏,这一场戏我拍,另外一场戏他拍,但是把两段的片子放在一起,也可以的,观众是看不出来哪一段是彭发拍的,哪一段是彭顺拍的。
可能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俩兄弟是双胞胎,是一个妈妈生的。
所以我们想的东西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
不过有一些电影我们是一起拍的,也有一些是分别拍的,之后彭发也有一部电影国内观众应该可以看到。
狐:你们的作品都是以泰国为背景,不管是好莱坞电影,还是跟内地或香港合作的电影,为什么会坚守在泰国这个背景中?
彭:我自己很喜欢泰国这个地方,出来的效果比较特别,因为香港拍电影的地方已经用了很多了,很多人已经看过了。
但是这个故事如果在泰国发生,即使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事情好像都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像《C+侦探》里面会有大象在街上,跟剧情联系在一起。
因为大象在泰国人看来是很神圣的,如果你车撞死大象,会有一些矛盾发生。
这样就会有一些独特的剧情。
这在香港电影里面是没有的。
很多观众看过以后,也很喜欢里面的东西。
在没看这部剧之前 其实还是很期待的 完全是因为第一部的C+侦探确实还不错 无论从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很成功 算是近来香港悬疑片中的一个异数 但不知怎么的到了这一部却各种混乱 真是看的让人崩溃 (我甚至怀疑我看的是删减版本 目前没看其他人的评论 只以我看的版本叙述)1、情节节奏缓慢 让人有想快进的冲动 作为一个悬疑片 情节节奏是导演最需要把控的 但好几个场景的节奏都太过缓慢 不知道到底在等什么 等待的结果又是啥也没有 比如陈探被人追杀那段,奇长无比,连着被摩托车追杀了好几条巷道,结果也是让人无语(这个先按下不表),不知道这一段是导演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拍摄的技巧还是神马的,总之很囧。
2、情节混乱,虎头蛇尾。
剧情开头悬疑很重,死了四个人,没有动机,几个人又毫无关系,结果居然又套到人格分裂的老路上,这个点在双线叙述的过程中其实早已有透露(少年暴打同学回来却又完全不记得此事),完全没有新意,而且凶手也是呼之欲出,梁伟业完全是个烟雾弹,不知道设置过来有什么用处,劫持大婶那段也是不知所云,到底想表现什么呢?
实在是搞不懂。
还有某个白痴大婶认人那段也是拖沓至极,完全对主要情节毫无帮助,带个劫匪头套是想要搞笑么?
这个情节真的是完全可以删掉。
3、关于凌可儿和凌家辉的关系,在影片中,凌可儿和凌家辉童年的扮演者看起来最多差七八岁,凌家辉看起来是上初中的样子,而凌可儿看起也最多只有17、8岁,很难想象是差了13岁的母子,长大后的凌家辉看着甚至比凌可儿还要老,这种差别实在有点让人难以信服这俩人是母子关系。。。
在看电影的时候一度以为凌可儿有点问题,一度以为杀人的其实是她,因为在杀第二个男人的时候明显有个女人出现,杀人的时候也有女人的镜头,结果居然毫无关系,真是崩溃。
4、许多疑点没有解释清楚,比如那个警官为什么要派人追杀陈探,仅仅是为了警告?
这太令人怀疑了,这种行为和要人命的行为没什么差别,连陈探自己都问了,结果不了了之;还有故意撞死风泽那段,也疑点重重,凶手都杀了四个人了,有什么理由害怕再杀一个人?
有什么理由要制造意外?
根本说不通。
最后一个女毒贩死的也很诡异,她死之前还在讲电话,但拿着铅笔说话的明显是个孩子,这个是那个人格分裂的人出来的?
有点想不通,还有为什么一定要把舌头埋的地方放朵玫瑰花呢?
没有寓意啊。
5、凶手童年有不幸遭遇,导致人格分裂,但广播剧的设置也很古怪,尤其是在最后,陈探回想,凶手说只差一声枪声,但很显然,之前已经开过枪,风泽已经死了,那么回忆那段有什么作用呢?
还有那个所谓的护身符,都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陈探和凶手打赌那段也令人匪夷所思,陈探的枪很显然是假的,他激凶手的目的是什么?
最后的结局也莫名其妙。
那个孩子突然出现,完全没有交代,最后是为了投射什么么?
这个孩子会成为下一个凌家辉?
总之这部电影看完给人的感觉就是莫名其妙。
结果看来还要拍续集,妈呀,续集都不知道能成什么样子了。。。
先想到这些,我想说看完这部剧唯一的感觉就是,坑爹啊
面对一起案件,侦探该做些什么?
不断去找寻线索,去创造破案条件,靠近危险,接近真相。
而非装作一个滔滔不绝的理论家,一个所言必中的预言家。
巧的是凶手居然会出现在他身边。
那不是扯淡么?
那样的世界也太小了吧?
所有的探案片都在告诉我们:优质侦探的魅力在于,他(她)能敏锐地从未知中发现异样,联系已知,揭开案件的谜底,让真相大白,还蒙冤的嫌疑人以清白,他摆出事实、启发证人,最终使凶手罪有应得一一伏法。
彭顺导演的《B+侦探》即是一部描述一个神探的佳作。
片中的私家侦探阿探由郭富城饰演。
(2020-5-2上午于宁波)【补充】该片从编剧层面开始就把一个错综的故事做到扎实细密,且具有一个个情节小高潮,这在目前中国推理悬疑电影这个类型中,已是最为靠谱的作品了。
关于剧情:我只记得C+侦探还不错,但现在完全想不起来剧情了。
据说B+是C+的续集,可是故事也没有完全说完,据说是为了A+侦探做准备。
难道郭富城是真正的精神分裂患者,又或者他父母的死亡和这两集中的剧情有关系?
除此之外凶手的出现毫无悬念可言,让人觉得导演还是有所想法但表现力有限,只能通过制造气氛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同大山产子,雷声大雨点小。
关于技术:音响没的说,在电脑上看都能完全感到惊悚的气氛。
彭顺彭发拿手的剪辑就更不用说了,郭富城在公园长椅上那段,颜色、闪回、镜头的拼接让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只是稍微有点用力过度,让人觉得过分炫技。
片子开头的那几首泰国小骚曲,隆重体现了彭顺彭发兄弟作为东南亚人的民族性,哪位知道是什么曲子分享一下?
关于演员:谁说香港最努力的演员是刘德华?
明明是郭富城嘛!
二十年不见郭叔叔的演技真的有大幅度的提高,比起刘德华那种“我演的角色都是角色的荣幸”的演技,郭富城真的强太多了。
直接看看不出来,看看最后一场戏他和徐正曦的对手戏就能看出来,后者的表演太苍白了,看得人只想打瞌睡,而郭富城这边就要丰富得多。
香港演员就是有特别明显的演技派和偶像派之分,看廖启智的戏看了这么多年,塑造的角色无一不细致入微,在《线人》中的落魄小角色让人有浓重的代入感,觉得他就是香港小市民的代表,最近才得金像奖真是委屈他了。
龚蓓苾的出现也没给大陆学院派的表演丢脸,基本上大陆科班出身的演员在港片里的表现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具体请参见《门徒》里的张静初,把吴彦祖落下到哪里去了。
除此之外,闪回中的小演员和谭耀文之流的表演统统不及格。
真实的当事人,是一贯情感退缩、社会退缩和其他接触上退缩;喜好幻想、独自活动、内省性沉默寡言的。
看似是一个过渡人格的精神病人()。
陈探也不是真实的。
不定期通常受刺激后,原来的人格(家辉)并不知晓地突然转变为新人格(陈探对原来人格有相当的了解,但完全遗忘)。
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
脏兮兮
虎头蛇尾,不如C+。
我总以为郭富城是凶手
说实话这两天看不不少烂片,突然看这片感觉水准还是蛮高的 看的出来导演和演员都很认真很卖力 不像那些拿钱堆的烂片。。。。。 不足 就是 精神分裂实在不是什么新噱头美片都拍烂了 所以很难说有突破 情节上没什么硬伤就是感觉悬疑的不太够 另外结尾太拖沓了点~~~~~
6.4分
头一回看胶片试映,案例比较典型,结尾不是很悬疑,但是拍摄还算精彩
影片告诉我们女人被强奸后请报警,还有就是在社会上广泛普及性教育知识。
更加期待A+侦探
还是喜欢鬼神的...
有点惊悚
H57
配樂用得太作撞了,爲了驚悚而驚悚。而故事本身也太無趣。
情节零散弱智到让人昏昏欲睡。看影评有人依据现在这个剧情把故事分析得很是精彩,但那是文字的二次创作,并不能因此让部电影更好看一些。
感觉不如1,有点故弄玄虚
故事太差了
比C差远了~透着一股子怪异
给隐藏剧情的想象空间加分
很惊悚,很悬疑的故事,推理过程比较惊险刺激。郭富城的演技相当出色。遗憾的是国语配音不够理想。
生即死,爱即恨,谎言即真实。最近我喜欢的电影每一个上七分的,你们让我鸭梨很大。
如果对少年惨痛回忆处理的再模糊些,让观者觉得那是对出身相似的凶手和侦探的童年的共同回忆,同样的台词不停地回荡在两人耳中,拉近他们在精神层面的距离。侦探循着痛苦的回忆追踪凶手,而凶手不堪回忆的折磨,肆意的杀人行凶,两人一进一出,最后在结尾相遇,侦探战胜了自己,凶手重拾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