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带着崇敬和尊重的心去看这部电影,热情如同等在地铁一号线的人潮,疯狂地涌过去的同时凶猛地被弹回来。
故事如同绝望的主妇一样,由一个死去的小男孩来讲述。
真的,全程我都受不了这孩子的声音,真的,他应该可以更平实的。
他演绎一个农村山沟沟里朴实的小男孩,却除了把“我”一律改成"ge"之外,其他朗诵腔标准得跟林妙可似的,害我一不小心和朋友说丫不是五道杠配的音吧?
这么字正腔圆?!
濮存昕,蒋雯丽等配角演得非常到位,我可以说郭天王很努力,他给我惊喜。
但章子怡在里面怎么看都不像个农村媳妇。
至于章和郭的爱情有多扯?
过程有多做作?
简直不想回忆。
想要表达两个患病的人想要牵手相伴走过所剩无几的下半生,一定要强调那么多欲望么?
一定要互相都还没离婚并且还互相有小孩的情况下就媾和在一起么?
一定要上半身全裸湿身湿内裤么?
一定要在快死时强调我把奶送你嘴里喂你吃么?
另外请问用身体浸水缸里去给高烧病人降温这个事情是有多扯?!
一切,其实都可以更朴实更平和更感人一点的。
现在反而让人分不清是题材给肉欲戏当托,还是肉欲戏给题材当托。
作为一部艾滋病患者题材的电影,《最爱》并没有回避人的劣根性,那些对贪婪,对蒙昧,以及对欲望的淋漓刻画,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股子生猛与放浪,因为这股生猛与放浪,这部电影才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落入道德的架空世界。
基于这种设置所造就的人性的真实,使得一场爱情悲剧,更让人感觉周身寒冷,悲从中来。
对于艾滋病患者,舆论的主观视角通常会自然地投以同情,这种将其弱势群体的定位,容易让创作者为其虚构一个完美的道德世界。
《最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突破惯性思维,将地点设置在一个愚昧封闭贫穷的山村里,将故事建设在一个充满蝇营狗苟,存在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现实基础之上。
艾滋病患者处于“多活一天是一天”的生存困境。
在他们身边,是经济洪流中贫困的村民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生存权,盗伐山林、倒卖棺木、遗嘱离婚,现实的残酷更凸显出人性。
与此相比,这些险恶现实挤压着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空间,对热病的恐惧和歧视,反而落在其次了。
娘娘庙小学是艾滋病患者的“和平饭店”,但和影片里表现的所有快乐都非常短暂一样,这里只是外部欲望世界的一个缩影,因为欲望无处不在,无论它的宿主是疾病还是健康。
偷窃代表着一种贫穷境况下对物质的战友,这和艾滋病患者“多活一天是一天”一样,都是生存的欲望。
在这种语境下,这两种占有都无法否定。
偷米是因为要照顾家人,偷棉袄是为了兑现承诺。
影片甚至为赵齐全安排了一段独白,来说明在这个基本上反面的角色身上,导演也并非简单的善恶标准。
商琴琴和赵得意的结合也是一种欲望的演绎,爱其实是种性欲的驱使。
一个是一年多没有摸过老婆的手,一个是饱受丈夫虐待打骂,当两人在午夜房顶初次相会,那时还没有爱,仅仅是对压抑性欲的发泄和满足。
当两人因为偷情再次遭遇家庭的压力,他们才因为同病相怜而更加靠近,逐渐演变成更进一步的情感。
这种无法简单定义的情感,包含着较大比例的爱情,当然也包含着同病相怜同仇敌忾,以及为生存权的某种赌气。
当他们身处其中,那是种无法辨识的复杂情感,只有在经历死亡之后,你才发现冷暖依偎着走过的那个阶段,才是一辈子深入骨髓的“最爱”。
会叫的狗不咬人。
真正爱你的人,不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真正帮你的朋友,不会跟你拍胸脯。
真正要做事的人,不会整天四处宣扬。
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自吹自擂。
真正痛苦的人,不会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最爱》感人,也不会改变你。
警句,鸡汤有用的话,《读者》早就拯救无数人了。
片里有一段,得意他哥轻描淡写地跟他爹说,你要跟我去县里住也成,你要在这陪着得意也成,等得意过世了,你再去跟我住也成。
死亡在这个片里,只是大家随意挂在嘴边的一个名词,就像说“出远门”一样,轻如鸿毛。
你要震惊他们的麻木吗。
你身边的人有几个不麻木的?
你不麻木吗?
公映版是101分钟,叫《最爱》。
顾长卫导演自己剪的版本有两小时四十分钟,叫《魔术外传》。
那剪掉的一小时,我幻想着,那应该是人性的乱舞。
《魔术外传》应该和《孔雀》一样,能把你的心脏捶成薄饼。
当然,这只能代表我自己,同时,我谁也不想代表。
人们还是喜欢看单线的爱情,其他最好能剔除就剔除,目前看来,发行商的坚持看来是对的。
在这一百分钟你被感动了吗?
你会为你的爱人去死吗?
你有真的爱的人吗?
别忘了还有个前提,琴琴和得意都是随时可能死的人,再问,没有患绝症的你,会为你的爱人去死吗?
感人的电影很多,《最爱》是其中一部。
我觉得电影是电影,你还是你。
生活还是像你以前看到的那样继续。
这可不是什么影评,就是看完后,在路上边抽烟边念叨的一些话。
很久之前在影院看过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但当时预告片里完全没有讲到这个片子发生在一个艾滋病村,所以今天去看的时候开场我就被震住了。
以下写的观后感会有剧透,不喜者请回避。
可能是因为从小在医院里长大,从小对疾病的了解为可能比同年龄的孩子清楚很多,有些人患了疾,有些人受了伤,有些人说没就没了。
然而,众所周知艾滋病=死。
很久以前也听说过这么一个村落,因为卖血全村大部分人都患上了艾滋,在河南的那个村落不可能再有什么生机勃勃的劳作与淳朴的生活,村民们做的只是等着时日过去,然后互相葬掉彼此。
得意这个名字取得相当好,记得所有病人都呆在山顶学校时,得意说,“得意一天是一天”。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很难看到患病者的恐慌,他们不是没有意料到热病的严重性,他们都知道自己会死。
他们只是默默地在顺从的接受,因为反抗毫无作用,没有药物,没有人真正能帮助他们。
他们都在认真地活下去,不怨念不悲愤。
只是等着生命完结罢了。
蒋雯丽饰演的粮房姐头天追着偷吃她粮食的母猪满街跑,活力超群,但是立马就没了。
戏弄人生般地给她一段那么欢乐的镜头只是预示她的回光返照,人,说没就没了,就在一瞬间,还来不及回味。
王宝强饰演的大嘴也如出一辙,为粮房姐送葬时,大嘴举着自己爱不释手的扩音喇叭说,“喇叭没电了,我也快没电了。
”然后他笑着跑开,果真不出所料地他也随之远行。
片中爱子如命的父亲,极其自私又时而对家里人着想的大哥。
个个都是及其庞大的矛盾体,但个个都真实得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纰漏。
当然故事的重头戏还是男女主角的爱情。
为了买一瓶城里卖的洗发水去卖血患得艾滋病的琴琴,和一个想方设法要去卖血赚钱的得意,他们的感情展开让人觉得荒诞又可敬。
再患病后相继被丈夫、妻子抛弃的他们毫无顾忌地在一起了。
在生命都快没有的时候能碰上彼此这样一个“共患难”的爱人,绝对不是件坏事。
人性就是这样,你有病,我远离你,我们俩都有病,不如我们在一起。
敢问,如果其中一人是健康的,这段恋情难道还有展开的可能?
顾长卫在人性的残忍面前做了一场浪漫的戏。
影片中饱含人类的各种情愫,处处展露人性。
有伟大的父爱,自私的求财,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情“,豁达的人,畏惧的人,了无遗憾的离去,仇恨的威胁,不问结果与明天的陪伴,能一起吃苦却没荣幸一起享福的情侣,“娘”与“爹”的隐喻⋯⋯总归都是人,总归都是命。
不害羞地说,戏到末尾我哭了。
在看到最后两个绝症患者拿着喜糖和结婚证挨家串户地开心相告时,那时是最难过的。
商琴琴贪婪地,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属于她们的结婚证,念着念着泪就往下落,他们比谁都明白,为什么他们能在一起,为什么他们要在一起。
我们都知道他们会死,很可能即刻就会死,所以他们的这种幸福是危险又短暂的,所谓,这么悲哀的快乐才让人最难过。
得意说,“得意一天是一天”,这句话从他口中说出,可能因为无知,可能因为豁达,因为原因不重要了。
最后琴琴先走一步,得意也不愿意再得意了,本就离死不远,何况最在乎都已经先去,不如果断奔走相继而去。
砍伤自己,用血还了琴琴最后的愿望,她曾说她死时要穿红裙子,不穿寿衣。
得意用最后的力气用血给琴琴染了一条红裙。
这就是生命的完完全全的剧终。
我认为中文片名《最爱》不如英文片名来得巧妙, Love For Life,其实这里不光只有爱情。
人啊,得意一天是一天。
总归都是人,总归都是命。
ps:我在这说说的只是这整部电影,是这整部电影的叙事告知我的,我领悟到的。
面对影片不去单独讨论导演风格,摄影手法,镜头调度,灯光手段,演员素质,美术设计,配乐……因为电影本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部门的活计,一部电影是一个团体,缺一不可。
就这部片子制作来说我也没有特别偏爱的一个工种。
电影也永远是遗憾的艺术,难以更改。
观众们宽容一点,就这样吧,挺好的。
对《最爱》抱有期待,大部分是因为前期宣传的文艺魔幻的口号。
越荒诞,越黑色,越现实,越动人。
这是我一贯的信条。
第一次看预告片,国际章一身正红,红唇红头饰,对着镜头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那段台词,直到哽咽得说不出话,我承认我还是被震住了。
我觉得这样的表演很符合我的期待。
再后来,传出改名、删减等等一系列消息,直到最后片名定为现在的《最爱》,我突然一下子觉得这片要改走纯粹的文艺范儿了。
特别是当国际章和郭天王那相互依偎的海报在各大灯箱里出现的时候,我更是肯定,这片跟我的想象肯定是越来越远了。
但我还是抱着期待去了。
开篇我很喜欢,由已经死去的小男孩来讲述这个故事,这多么符合黑色电影的要求啊。
前半部分的群戏演出和黑色气氛的营造都还是成功的,至少在我观影的过程中觉得欢乐无比。
但不得不说,有很多东西被刻意的省略了。
我本来以为在学校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必然是会出更疯癫更好玩的故事的,但是没有,就像那两个拉走桌椅板凳的家伙一样,平淡的走出了观众的视线。
再比如那头多次出现的猪,应该是有更多象征的,结果只是被雯丽姐骑了一下也就没影了。
王宝强同学那命根子似的的大喇叭也就是起了一普通道具的作用,该深入的时候不给力。
最后那突兀的放鞭炮的戏,一看就是为了和之前的某场戏呼应的,结果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哪里有过这么一场戏。
到字幕结束,我都觉得这是一部支离破碎极其跳跃的影片,不管是客观原因也好,其他原因也罢,我能感觉到导演的用力,但我实在没有动力去迎合。
如果说最开始的宣传所谓的要备足两盒纸巾云云是因为那场被宣传得轰轰烈烈的非常之爱的话,那我估计果真是泪点太高了。
从头到尾,我就没有真正被郭天王和国际章的表演打动过。
但我承认,郭天王的表现实在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真是意想不到的好。
我从来没想到他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没啥文化有点混不吝的农民,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反倒是国际章,她太美太现代了,跟周围的人物和环境都格格不入。
每当她演的时候,你都能明显的感觉到她在用力的演,这实在太可怕了。
交差结束。
最后一句,今天看到magasa大人的影评,我表示深深的赞同。
不知道有多少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最后能意识到《最爱》这部电影的野心和企图。
它实际上并不想只讲述一个绝望的婚外恋故事,它只是在各种无奈之下,别别扭扭地变成了一部由章子怡和郭富城这样的大明星主演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原来的名字叫《魔术时代》,后来改名成《魔术外传》、《罪爱》,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最爱》。
从电影片名的更迭,我们或许可以猜想出一些原因,来推断出这个故事原本最初的模样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孔雀》到《立春》,再到现在这部《最爱》,顾长卫导演的电影在故事上越来越脱离现实,而在气质上则越来越接近现实。
相比《孔雀》和《立春》所试图描述的那种“沉默的一代”相比,《最爱》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国内相对小众,并且被各方所刻意漠视的群体:农村艾滋病患者。
可能是出于叙事安全性的需要,整个电影故事已经将背景放置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所有试图和现实有所勾连的细节都呈现出了一种奇怪的暧昧状态,最后整部电影的叙事重点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变成了赵得意和商琴琴的一次“事先张扬的婚外恋事件”,虽然电影仍然保留了足够的叙事动力,但整部电影中最能令国内观众有所感慨的故事元素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了。
《最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属于典型的“坏的好电影”。
就其本质而言,《最爱》是一部好电影,它在重重禁锢之中,仍试图去讲述一个对当下现实的种种荒诞和悲剧有所反思的故事。
在许多中国电影面对诸多荒诞现实时所表现出的闪转腾挪功夫,《最爱》这部电影还是试图去做一次正面强攻的,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其勇气和情怀都是值得尊敬的。
但所谓的“坏的好电影”,就是它在现实的重重禁锢之中,虽然立意高远,但却终究不免在最后的成片中束手束脚,被迫做出了许多无奈和无谓的牺牲,最后使得本片成为一个在艺术性上留有许多遗憾的影片。
造成这种遗憾的,既有冰冷的现实因素,也有艺术手段的匮乏和内心情怀的缺失。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从最后公映的影片中来判断,那种略显冷漠的旁观视角是顾长卫导演在创作时的初衷,还是经历了无数次妥协之后无奈留下的遗憾。
但《最爱》这部电影无疑会让许多观众感到一种悄无声息的窒息感,因为片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令观众感到生命的荒诞和虚无,而且入戏越深的观众越能感受到这种无处不在的绝望。
如果一个观众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并充分了解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实际故事,那么这位观众是能够通过这部电影得到许多超越本片的思考。
但是对于很多只是冲着电影明星和奇情故事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会在黑暗的影院里给他们迎头一棒,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这样一个讲述绝望和疯狂的故事。
在所谓的“热病”背景之下,《最爱》讲述了一个本质其实很绝望的故事。
面对注定将要到来的末日绝境,唯有爱情才能拯救灵魂。
在这样一个经典的设置之中,好的故事和好的人物,会让观众的情绪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游走,如同溺水之人,拼尽全力去寻找最后一丝救赎自己的希望。
即使最后终将直面黑暗,但终于相信黑暗之外仍有希望,观众心中依旧会有一丝欣慰。
而关键就在于这个“相信”,即使故事本身是悲剧性的,但电影传递给观众的最后仍然需要是光明和希望。
这种绝境之中的希望,既是艺术能力的展现,也是导演情怀的体现。
电影中不能只有单纯的绝望。
现实已经够绝望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在电影中再绝望一次?
我们需要去相信某种我们可能无缘去见证的希望,即使我们最后终将直面黑暗,但好电影能给我们一些抚慰:黑暗之外一定仍有希望。
这个世界一定有生存下去的意义。
我们只是在寻找的道路上。
这部片子是一位童鞋发豆邮喊我去看的。
戛纳回来刚好有几天真空期,手上没有大的project,就抽时间下载了看完了。
因为片名的缘故,再上海报只有男女两位主角一脸幸福的笑容,于是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大体言情的片子——确实也真的就是大体言情,只是万万没有想到顾长卫把这个言情的背景放到因为《颖州的孩子》和《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两部记录片而在网络上一时引发过热点观注而在网络之下除了每年12·1之外仍旧属于敏感话题的艾滋村影片用小鑫的os串起,一来这样确实方便在叙述中使用上帝视角,二来由一个被人害死的孩子来解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与欲念,生与死,爱与恨,使得开场非常显气质.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气质在中国导演中并不常见——陈凯歌曾经想显一把,结果没显好,裸奔了,《无极》了。
摄影出身的顾长卫可能不如陈凯歌喜欢满嘴“人文关怀”的挂着,却善于利用镜头语言。
影片用小鑫的死做序幕——这桩到最后也没抓到凶手甚至根本也没见人真去查过凶手的悬案因小鑫手中的放大镜,致他死命的苹果和拍他绝命场景的极大广角镜头而给全片铺了一个超现实与荒诞的基调,因而姐姐很自然地让这场戏认作一个预言式的序幕。
当穿着校服挂着红领巾的祖国花朵躲在棺材里,镜头从他的主观视角拍到棺盖合拢一片漆黑时,姐姐以为顾导这下rp爆发了——这种场景都能通过审查!
本片上头有人啊!
后势可期啊!
接下来一场众人齐聚看坠子戏的场景虽然有点干——说干,因为这场戏颇长,而分明底下就坐着后面将粉墨登场的主角配角们,镜头却似无处可去一样,只是来回地拍唱戏的二骚爷和底下黑乎乎的人群(连角度都是同一个),又显出搞摄影的于细节互动上的不足来,但唱词实在又厉害了——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你看我体面不体面。
我冷不丁想起以前读过贾平凹一篇说村里看社戏的散文,姐姐立马把〈废都〉的调调和本片的编剧联系上了——可惜后来证明我这联想能力也是超现实与荒诞的。
自从赵齐全(好名字)父子的一场大闹三言两语道出“热病”普发的缘由之后,直到商琴琴赵得意发病之前,整个主体故事与艾滋病村这个背景的关系并不大,只要创造出一种隔绝的小社会,所有后面要讲的事情都是说得通的,瘟疫也可以,麻疯也ok,其他厉害的传染病也并非没有。
只要是能把这些人从日常生活中隔离出来,后面的事情全都可以发生,并不一定非艾滋不可。
这个时候,一方面是觉得没劲——〈鼠疫〉看过没有,〈百年孤独〉读过没有,观点都不是自己的,角度也不见新奇,如果说得还云山雾罩不能见血见喉,那就比较没劲。
另一方面,既然并非这样的背景不可,而且从实际效果上讲影片也毫无增加观众对艾滋病了解的意图,更无想经引发观众对病患及其家属的同情怜悯,那就难免要怀疑顾导特意选择这个敏感话题是为了噱头呢还是为了噱头呢?
千人喊万人骂的中国某总局从两条路上对国产电影进行绝育手术。
一是在现实中对电影的制作设下重重关卡,有各种怪奇的理由不发准拍准放证,致使一部分电影人为求省事,宁可在送审之前先行自宫,从而各种和谐诸多美好完整高大全,是为“去势”;二是在观众心理上造成了某种猎奇——你不给看的我非想看,从而引致涉及敏感话题的电影皆成热门。
最近有看到的就有〈夹边沟〉,听说的则还有〈无人区〉。
〈无人区〉已宣告死婴,不得而知,但〈夹边沟〉着实拍得一塌糊涂,摆明了导演除了向河蟹挑战的勇气外其他真是一无所有。
这样一来,题材就成了块遮羞布,好赖都去拍,好坏都去看。
拍的没有诚意,看的主题先行,把许多很值得深入蛮可以细说的题目都生生的浪费了,是为“引产”。
顾长卫也不是第一天拍电影,也不是第一次知道有〇局的存在,也不是第一回送审片子,确实中国的导演都在戴着镣铐跳舞,但是你既已明知想要跳舞是要戴镣铐搞不好还要踩火堆的,你也晓得镣铐大概长什么模样多少斤两,假设真是在跳舞的过程中被砍断了手脚,从神仙姐姐被迫剪成了天线宝宝,那也是斗争水平不够,智谋出得不足。
而且从上文讲到的影片序幕,还有影片中间夹杂的某些镜头(比如盲流双人组在棺材旁看赵齐全坐在“宝座”上),能够通过〇局这些“审片专家”(这些专家都是学电影搞电影出身的,而且常年就这几个人审片,只有比我辈火眼金睛的)的法眼,我想不通剩下是有什么样的剧情才导致片子只要做到“大体言情”,非要“大体言情”,就能,才能,通过审查。
不厚道的猜想,只怕又像某些噱头片一样,想讲的观点拉拉杂杂一堆,能讲清楚的一个都没有,反而因没有主线而更显冗长松散,故此剪成这个言情版本,最后外加一个煽情结局,既满足现在市场上非大制作的几乎只有“言情片”和“煽情片”可卖的商业规律,又能拉出〇局这种让观众恨得咬牙的靶子来挡箭维护自己的艺术形象,顺便还能给将来的导演剪辑版dvd打个广告(我觉得除了因片长时间而导致更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乱入之外,在“言之有物”这一方面的缺憾性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弥补)。
本片唯一一个与背景密切相关,且能十足体现此片黑色面的角色就是赵齐全——他是血头,而因卖血而导致一个村的人集体染上艾滋本身是个很有和谐特色的事情。
在得病的村民一个个死去的同时,身为祸源的赵齐全非但全无悔过之意,且靠着这笔人命财做起了棺材生意——类似杀了人以后还把棺材卖给死者家属,还拿棺材收买了被他害病的村民帮他砍村里的树,进一步危害村民的生存,后来他发了富,搬到“城里”去了(话说在本片中“城里”是一个抽象的所在,商琴琴卖血也只是为了买一瓶子“城里”女人用的洗发水),与领导拉上了关系要搞起房地产,想用村里的地造陵园。
不难想见在不久的将来,老柱柱和赵得意都死透了,他将家财万贯,吃特供食品买lv把女儿送出国最后自己再移民出去。
他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转变,简直就是农民在城市进程中被一步步赶上绝境的历史。
濮存昕大叔也演得非常给力,我总有好几个场景怀疑这人不是濮存昕而是一个长得非常像他的真实生活中的血头。
如果电影能把其他拉里拉杂——尤其是赵得意和商琴琴因同病相怜+生理需要+隔离效应而产生感情云云——先放到一边,想办法把赵齐全的故事讲好(是不能讲明的,因为讲明就真的阉你没商量了,但是可以避讳,本片既然走荒诞路线,完全是可以避过去的,都不要一开始就把观众想得太笨——虽然我最近发现有些人的确是不懂“反讽”是啥意思),然后再把其他的辅料加进来,特殊的事件背景,特色的人群,特有的切入角度才能耦合,而不是彼此分散掉能量。
另外一个让姐姐很在意的,就是孩子们。
艾滋孤儿是游荡在艾滋村背后最大的隐患,除了父母双亡无人抚养造成的社会问题外,还有更严重的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是足以威胁到民族兴亡的生理问题——如果有人有兴趣去搜一下中国目前的hiv感染人数,再想一下艾病的潜伏期,母婴传播后产下的孩子很有可能及至成年都没有发病的症状,很可能结婚生子……赵得意和商琴琴他们都是“现在时”,艾滋孤儿则是“未来时”。
因影片开场便摧毁“祖国的花朵”,姐姐一部以为片中至少会影射地说一下艾滋孤儿与中国的未来。
影片中商琴琴是新婚,赵得意却有一个孩子,后来被他老婆带回了娘家。
赵齐全的儿子被毒死了,女儿照理应该没有被传染。
但是剩下的村民呢?
他们家的孩子呢?
除了赵得意和商琴琴派喜糖时那一句惊得姐姐毛炸起的“我们将来还要生孩子”,其他则是一字未题。
小鑫的死不过就是小鑫这一个孩子的死,是我想得太多了。
最后必需要提下本片的阵容——实在强大!
顾导在业内ms很吃得开。
但真演到入味的,其实也就顾太太和前面已经大大表扬过的濮大叔(我都觉得大叔有点宋康昊的意思了〉。
其他诸人,也许是因为戏分确实被剪得比较多,也许是因为后期配音没对上口型看着别扭,总之全像在演小品一样。
其中又以两位主角为最。
拍这个片子找来郭富城和章子怡也是我怀疑顾导选题动机的原因——演员根本没有要“靠谱”的意思。
姐姐在城乡结合部住过几年,那里的人怎么说话怎么表情怎么动作,姐姐可是明张张的。
若说演员不可能真去村里找,但你看看王小棣拍〈飞天〉的时候怎么整治收拾的钮承泽——况且钮承泽本就长得比较像农民(既无抵毁豆导亦无贬低农民的意思,但是“黑”、“干瘦”和“早衰”这几条是必须的)。
商琴琴本身性格没什么塑造处,章子怡白就白吧,嫩就嫩吧。
但是赵得意绝对的是个小农形象,他言语上调戏粮房嫂,对着媳妇喊她改嫁一转头就想老爹阻她改嫁,婚还没离呢就开始对尚是有夫之妇的商琴琴动手动脚,一到学校就蹭去他爹房里搞特殊化,等等等等,一言一行都太典型了,郭天王是一点边儿都没沾上啊。
顾导这都能让戏过了,摆明就是冲票房来的
换名字意味着什么?
就这部《最爱》而言,意味着换掉了主题。
虽然原来的名字《魔术外传》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最爱》这个名字却有些过于轻描淡写地把一部主题深刻的电影淡化成了爱情故事。
片头字幕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
在改革开放渐渐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蔓延的年代里,即便对于一个偏僻的陕北农村,对于钱的渴望同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琴琴为了电视里的一瓶洗发水去卖血,结果染上了热病;得意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卖血,自己也跑到别的村子去卖,同样也染上了热病;他的大哥齐全靠做血头生意赚了钱,但是和家里的关系却日渐冷淡,最后搬离了村子,去了县城。
《魔术外传》中这个魔术的意思,并非是现实中的各种魔术表演,个人认为更接近于表现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状况。
在钱的冲击下,似乎所有人都达到了丧失理智的意识边缘:小海为了得到得意家的房子,用琴琴来交换;那两个没了良心砍伐木材的村民,虽然最终没有交代他们的结局,相比再多的钱也无法换来生命。
而在这疯狂的世界里,得意和琴琴的爱情却那么“不合时宜”地开放了。
尤其是结婚的那场戏,琴琴一身的红妆,得意戴着红领巾,所有的红色映在周围斑驳的灰、旧色彩中,显得十分扎眼。
但是即便是这样纯洁的爱情,也难逃最终病魔的侵扰,终于两个人可以葬在一起了。
《最爱》突出了这条爱情主线,并把它当作了本片的主题:趁活着,我们结婚吧。
虽然这样的爱情故事很伟大,尤其考虑到是在两个患有绝症的病人之间,生活中的分分秒秒都是那么的珍贵;不过,我们是否也有些许的遗憾呢?
究竟什么才是这部难得的反映艾滋病人生活的电影所追求的?
仅仅是一段伟大而又短暂的爱情就足够了吗?
一个热病患者,让一个家庭形同瓦解;一村热病患者,让周围村子的人几乎不愿接近;而目前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比十年前又快了多少?
当我们看到供销社的人用钳子夹着钱递给得意的时候,当我们看到那个掉了香烟的人慌忙地逃走时,当我们患病的人宁可一起住在小学校、而不愿意回家居住的时候,艾滋病似乎在把一个正常人“妖魔化”,虽然皮肤接触不可能传播,但是那些“正常”的人还是宁愿不去接触;虽然在病痛未发作时,他们和正常人一样,但是他们的世界却没有人愿意走进。
本来有2个多小时的片子,最终减到了“适合放映”的101分钟;虽然这是顾长卫磨了好长时间的作品,但是最终也难逃向市场妥协的命运。
还好参与演出的每一个人,都表演的十分出色,多少弥补了一些遗憾;否则这样一部打磨已久的电影,换来的可能是更让人伤心的结局。
只是我们真的希望,在电影审查的过程中,能够再放松一些,不至于发生更多的悲剧故事和遗憾结局。
进场的时候,sugar对我说,据说很虐。
参考了豆瓣的评价,我很得意的说,没有关系,我带够了纸巾。
谁知道,我猜中开头,没有猜中这结尾,我带够了纸巾,却不是用来擦眼泪,而是用来捂着嘴巴,省的恶心的呕吐出来的。
章子怡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是相当给力的,在那个灰头土脸的小学里,连最漂亮的雯丽大妈也是常年一件军绿色外衣,泼辣彪悍而土气。
一身红衣、年轻貌美,打扮娇俏章子怡出现了,这是最直观的性别符号,对这些压抑绝望的男人们的刺激是赤裸裸的,我们甚至能听见那一扇扇玻璃窗子后哗哗的口水声。
这是所有黄土地里的爱情故事最常见的桥断了。
接下来,应该是也流着口水的郭富城上场了吧。
故事是怎么开展的,还是一个俗气的桥段,章子怡的红袄袄丢了,老实正直的校长想了办法:让小偷半夜悄悄放回来。
但是好奇害死猫,我们当然可以理解章子怡想抓小偷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一年多没有性生活的郭富城的闲的蛋疼。
于是俩人在房顶相遇了。
哦,接下来呢,如果是烂漫爱情剧上演,他俩就该看月亮看星星,谈诗歌谈人生。
如果是正直革命剧,俩人就该在痛斥小偷品性败坏,捎带痛斥一下濮存昕的人性泯灭和与小偷斗智斗勇的艰苦斗争中产生同志般的情谊。
如果是狗血伦理剧呢,就是哭诉各自的妻子和丈夫的冷漠和命运的不公中,惺惺相惜,产生同命相怜的爱情。
可是,顾导还是延续了你期待美好,他给你猥琐的极品路线。
偏不让你猜中这结尾,接下来上演的是,日本爱情动作片。
郭富城果断果敢,直抒胸臆的表达了对于妻子不和自己性生活的饥渴,还对章子怡不和丈夫性生活表示了不解。
然后,直接急吼吼色狼上身,上演了霸王硬上弓,可怜的美丽的矜持的章子怡,无力抵抗,无奈就烦。
让我们相信那是无奈就范吧,那绝对不是欲拒还迎,半推半就,矜持的章子怡连台词都是:不要,不...要...啊...那静谧的夜晚中想起来的绝对不是饥渴男女荷尔蒙激增的声音,而是纯洁男女心灵碰撞出的火花。
勾搭成奸,啊不,猩猩相惜的俩人开始了美好的热烈的谈情做爱,啊不,谈情说爱中,你看,那废弃的仓库,无人的山坡,到处都是他们爱的见证,总之,就是他俩的爱,被全村人都看见了。
那个凶残暴力的章子怡的丈夫蔡国庆,过去对患者不同情不怜悯,对患者实施拒绝性生活的冷暴力,后来又亲自驮着米把章子怡送进了小学这个患者集中营,在这时又对她进行了泯灭人性,野蛮低级的报复,让她游街。
而郭富城呢,这时候,英勇机智的采取了战略躲藏的作战方法,对被抓奸在床的章子怡被赶回娘家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
事实证明,这是伟大的战略,正确的战略。
因为爱美的章子怡要回来取夏天的衣服啊。
于是一年之后的郭富城截住了章子怡,先是上演了一出动作片,一年多了么,你懂得,然后俩人时髦的私奔了,虽然还在本村,但是私奔的时髦本质不能变啊。
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啊,私奔的俩人腰不疼了,腿不酸了,走路也有劲了,光天化日下洗衣服都可以直接穿蕾丝小吊带了,连做爱都可以一天两次了啊。
由此鉴定,最近颇为轰轰烈烈的二王私奔,绝对是看了最爱之后,对私奔生活激起了美好而纯洁的向往,顾导,一定要记得问王功权要版权费啊!
物质基础有了,一天两次的俩人不饥渴了,终于开始琢磨精神层面的追求,于是俩人做了个伟大的决定,趁活着,结婚吧。
郭富城这个封建社会的反叛者,为了追求真爱,毅然决然的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枷锁,把自家的小院送给了章子怡的丈夫蔡国庆,至于郭富城死了他的孩子怎么办,这么俗气的问题,就留给他那个对他性生活暴力的前妻好了。
结了婚的俩人生活更加和谐了,除了探索一些生理知识外,也开始了对医学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你看,对于发烧了降温这个问题,就不仅可以采取打针吃药冷敷的手段。
聪明的章子怡探索出了新的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泡在冷水缸里,通过把冰冻自己的身体贴上对方,来对郭富城降温。
可见,我们平时老讨伐那些狗血电视剧是不对的,谁说那些电视剧没用,你敢说这个办法,不是顾导在看了狗血武侠剧里,女猪脚主动脱光衣服,用火热的身体温暖冰冷的男猪脚的办法后想出来的。
不要说那些向郭富城身体上泼凉水的俗气办法,首先,美丽而柔弱的章子怡,抬得动那么沉重的水缸吗?
其次,不这么办,我们这些庸俗的观众怎么会有不光看到了郭富城的裸体之外,还看到了章子怡裸体的福利?
得了便宜而卖乖是不对的,所以,这个办法是伟大的,正确的,当然了,科学尝试总允许出点小差错的,于是,美丽的章子怡啊,就冻死了啊。
接下来我们必须相信郭富城对章子怡是真爱了,他自残了,他不是自杀了,他自残了啊,你敢说那血淋淋的镜头暴力,残忍,恶心?
真是没品味,这是多么浓烈的爱情的表现形式啊,简单的殉情自杀绝对不能表达郭富城对章子怡的爱,必须要用这种血腥的自残才能表达那漫山遍野的赤裸裸的爱啊。
综上所述,这绝对是一部感人的,深情的爱情(动作)片。
来,让我们一起喊:趁活着,做爱吧最后,我忒真诚的希望顾长卫老老实实的当摄影师,给他老婆掌镜吧,起码蒋雯丽一部我们天上见便可以将他甩到拍马都赶不上。
结构太松散,像是生活片段精选集,场景之间没有太多联系。
前半段说一群艾滋病人聚在一起的狂欢生活(事实上只有火车那儿才有这样的狂欢强度),后半段说的是没有铺垫的煽情故事。
作为文艺片,没有半点人物内心纠葛和内心冲突,作为爱情剧,两人感情没有展示给观众,也没有刻骨铭心的痛,也不轻喜。
大部分人物走马观花,上场不久就死了,而且死得毫无价值,什么也没干。
艾滋病村的大背景和开头死去小孩一看就是制片商的商业卖点,几乎没有融进故事、人物当中。
好的地方是前半段细节很好,郭富城的角色相当有意思,细节丰富,人物突出。
但是不能因为细节好就不需要结构。
电影不是小说,拼贴是没有意义的。
《好死不如赖活着》应该是这个影片的创意点,不是不能把沉重的拍成浪漫的,但是忽然冒出魔幻范儿就不是高明的做法。
依我之见,要就把病痛下压抑的欲望释放做足了,要么就是那帮等死的人在山上燃烧自己,活得更大胆更离奇一些。
如果每场戏都跟火车那儿一样具有诗意和生命体验在里面,就算搞笑,也是沉重而且意义非凡,不会变成前面说段子后面呻吟的文艺、科幻、爱情故事了。
你说摄影好有毛用啊,少了李樯这编剧就跑得不知道哪儿去了……此片可以跟《碧罗雪山》对比着来看。艾滋病就是个隐喻,此片当然是在关注边缘人,但是绝对不仅于此。那个学校是个寓言,可惜木有展得更开。最后章子怡泡澡那一段更是拖沓到死。最佳演员当属蒋雯丽。
感觉像是被骗到电影院去看的,因为之前很多人都在吹捧这个电影,结果看完无感,我肿么没看出什么爱情的伟大之类的
前半部根本就喜剧片 明明煽情的地方一声爹一声娘地喊出来全场笑嗨 期待未剪辑版 p.s.等着看彩蛋 结果被掐了
也就……看睡着了。
没哭。与其说这是爱情,不如说是同病相怜,互相慰藉吧。在AIDS的世界里,最亲最爱的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如果两个人不拥抱在一起取暖,怎么熬得过这样寒冷的死亡前夜呢?
“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章子怡、郭富城的片尾戏,龅牙濮存昕,骑猪的蒋雯丽,我呸的蔡国庆,大嘴王宝强,找日记本的孙海英…每一位演员都颠覆了他们自己,送给那头被骑的花脸猪。
郭富城也喜欢滩这趟浑水了么
蔡国庆在里面是负责吐唾沫的;蒋雯丽是负责搞笑的;男猪爹是负责愁眉苦脸的20130329
无聊至极
连一颗星都不想给
珍爱生命
难道是我期望太高了?硬是想煽情,我却没有一丝感动.配角们抢了主角的光.
我叔和商琴琴爱的就像课本上的喜马拉雅山,全村、全世界都看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人一轻狂,就算是喜马拉雅山也会塌下来的......赵小鑫你要是还活着,新概念还有四娘韩寒屁事啊
剧情太单薄拉。俩猪脚也不给力。
坚持的四星
他们不知道,人一张狂,有一天喜马拉雅山也会塌下来......由于大量删减的缘故,使这部片的流畅度变得极其缓慢,差点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不知否还会有完整版的出吗??最后那首腔调很有意思。
完整版呐
影志看过最爱"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无言以对,唯有给《最爱》颁发各种5星奖章:给章子怡、郭富城的片尾戏5星,给龅牙濮存昕5星,给骑猪的蒋雯丽5星给“我呸”的蔡国庆5星给大嘴王宝强5星,给找日记本的孙海英5星每一位演员都颠覆了他们自己,叹为观止。最后一个5星,送给那头被
看完都不相信爱情了
是我审美无能吗?这片子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