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远又好近,两代人的情感,相互交织。
世界上其实有着很多记忆的载体,一种味道,一道菜,一根发簪等等。
命运使然,让亲密的你我分隔异地,但无形中会有一双手在我们畏葸不前时,推着我们向预定的路走去,最后触发这种承载记忆的酶触,在时光里酿出香醇的酒,那么陶醉,那么迷人。
既然岁月已经把过去带走,但只要感情还在,那么就让我忘却没有你的日子,从你离开我的那一天重新过活。
最后那一对话:--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苹儿。
让人泪目。
(好喜欢这部片子的场景,就是演员有点杀马特。
呵呵。
)
2012年3月份,由电视剧导演曹瑞原执导的《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在内陆和台湾同时上映,借助李安的《饮食男女》的余热和提前预售,《饮食男女2》再次成为人们所热议的“事件”电影。
本文试图从两者的对比和比较中,揭示在商业大潮和娱乐至上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当下中国人对于以“情”为核心的东方式价值观和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的回归。
一、家庭伦理剧的当代改写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家”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他以家庭为核心,讲述了大厨郎雄,在妻子去世后,独立承担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逐渐长大的三个女儿,性格迥异,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与老父亲郎雄之间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矛盾。
年华逝去的郎雄也越感力不从心,只能靠自己的厨艺,每周天晚上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来维系家庭的和睦。
电影反映了九十年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变迁,以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冲突、对立与和解,是一部典型的家庭伦理剧。
而曹瑞原执导的《饮食男女2》,则是围绕唐世杰一家人展开,讲述了老父亲唐世杰一段尘封五十多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的两个女儿,瓦尔和小兰的现代爱情故事,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和父女情深呈现了对家庭情感和美好爱情的回归,并将中华饮食中的素食文化穿插其中,传递出浓郁的人文哲思,可以说是时下流行的爱情片中的亚类型都市爱情剧。
从李安的《饮食男女》到曹瑞原的《饮食男女2》,电影类型上的转变意味着爱情主题的生成和伦理观念的淡化,爱情成为了电影的重头戏。
影片的卖点不再是李安视域中微妙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从解构到重组,而是当下社会所流行的以“情”为基础的感情消费。
在电影中,曹瑞原改变了以往美国式大片中爱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而是将美式的浪漫揉入中国式的含蓄当中,结合中国饮食中的素食文化,成功的宣扬了情感上的素食主义。
唐世杰那段跨越五十多年,仍然刻骨铭心的初恋,以及两个女儿的现代爱情故事,都成为影片展现的重点,以素食文化隐喻情感上的专一,是中国电影所特有的文化特质,也使这部新版的《饮食男女2》放弃了李安式的挑逗味蕾的荤菜展示,而成为一道典型的中国素食文化的大餐。
在影片中,时间和年龄都不在是情感道路上的障碍,反而因为有了时间的沧桑味道,而历久弥香。
相隔五十多年,唐世杰在内心仍然保留着对小师妹白萍那份纯净的爱,在回忆的镜头中,明媚的光线中,小师妹白萍编着两个小辫子,穿着色彩艳丽的花格子上衣,在满眼黄色的油菜花地里,跑着、闹着。
她纯净笑容的特写镜头,让人仿佛又看到了《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穿着色彩鲜艳的棉衣冲着镜头微笑的青涩模样;《山楂树之恋》的大远景中,静初站在开满花儿的山楂树下,微笑着向老三招手。
电影的宣传语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所以在唐世杰的回忆式镜头中,爱情也不会褪色,它永远是那么明亮的色彩,温暖的阳光。
曹瑞原给了我们一个物质时代的爱情标本,在时下流行的物质、金钱至上的感情消费中,他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触摸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灵净土。
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一切都在以时间计量,物质上的极大富足,使得工具理想主义盛行,感性的匮乏,精神世界中的情感缺失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个文化症结,外表光鲜亮丽、令人眼花缭乱的都市消费文化背后也难掩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饮食男女2》正是迎合了中国人骨子里对于传统价值观中以“情”为核心的心理诉求。
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情感仍是中国人价值观中的重心,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氤氲下,朴实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只要拥有了真挚的爱情,就有了美满婚姻的基础,只要拥有了个人幸福,就有了家庭和睦的前提。
真挚的情感,素食的文化,纯真年代那份含蓄、内敛、不夸张、不张扬的纯净爱情,离我们好远,又离我们好近。
中国古人所讲的“孝”、“悌”之义,“从一而终”之情,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意义。
二、东方诗意特征的人文关怀《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不同于李安的《饮食男女》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都市爱情电影中洋溢着浓郁的东方诗意特征的人文关怀。
时下流行的都市爱情剧大都沉浸于都市景观的罗列展现或是趣味盎然的讲述三角式的无聊爱情游戏,很少有像导演曹瑞原那样固执的用大量的景色空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神奇、神圣的客观审美性,并承担叙事上的功能。
在绿色诗意的桃花源般的景象中,用一个裹挟着亲情的爱情故事,来阐释中国人心中“家”的含义,传达的仍是以“情”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
同时,通过充满灵性的生态景观的呈现,来反省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生活结构,其背后蕴含的是当下中国人社会文化生态理念的转换。
1、特有的东方式情感表达。
曹瑞原并没有像李安那样,通过对家庭和父权的解构和重组,来最终达成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上的和解,他用一种更温情,更现代的方式展现来唐瓦儿、小兰与生性固执又是家中唯一长者的父亲之间的隔阂和缺乏沟通,中景镜头中父女三人的相拥而泣,完成了家庭成员在情感上的和解。
在某种程度上,曹瑞原弱化了父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在东方式的人文情感关怀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渐老去,记忆力下降,寡言少语,感情含蓄的典型的东方式父亲形象。
在电影中的主人公唐世杰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就像中国人内敛、含蓄、不张扬的性格。
父亲唐世杰,在电影中的形象是长者、父辈、家庭权利的核心也是传统的象征,他的一生都在做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就像他的刀法一样精准。
电影中的第一镜头是给他的,全景式的画面中,他在厨房内仔细的巡视,教导自己的徒弟,练习刀法就像做人一样,身段放软就不会伤害到自己。
喜好清净、纯粹的唐世杰,像中国的大多数父辈一样,对孩子的爱也并不表达在口头上,在电影中通过两次富于意味的家庭聚餐来展现。
第一次家庭聚餐,在明亮的色调里,前景是迟到的小女儿小兰偷偷溜进家里,景深处是父亲唐世杰端出了精致的素面,及其认真的在女儿的素面上浇上新鲜的麻汁酱。
虽然老父亲唐世杰的话语很少,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父爱在镜像中的流淌。
第二次是父亲缺席的家庭聚餐,雨夜里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的特写镜头,把父亲由于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而被警察带回来的狼狈展现出来,近景式的脸部特写镜头中,父亲依然平静的品尝着瓦儿的白萝卜汤,只是淡淡的说一句“去把湿衣服换了,容易感冒”,然后转身走开了。
虽然只是一句平淡的似白开水一样的话,却将一个看着自己年华逝去,却无能为力,内心坚韧的父亲形象展现出来。
即使是对于自己内心深藏的那份纯纯的初恋,他也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毫不张扬。
尽管在餐厅的外面,他一眼就认出了白萍,但却极力压抑着他那种尴尬与喜悦交织的不知所措的心情,就算在院落中与白萍的再次相遇,在重复的反打镜头和脸部特写中,他也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轻轻的问一句,“萍儿,你怎么在这?
”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父辈们的情感总是饱含深意,令人隽永,虽然没有年轻人的情感来的热烈张扬,也不像外国人那样总是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但却像老酒,留在舌尖上味道是值得回味的,而这就是独特的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2、社会文化生态理念的微妙转换。
李安的《饮食男女》中,虽然也是讲中国的饮食文化,但都是以肉食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荤菜,在影片中,每一次的家庭聚餐,郎雄都会亲自下厨,做一桌的鸡鸭鱼肉来联络与女儿们的感情。
在一道道美味菜肴的特写镜头中,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讲究。
而曹瑞原的《饮食男女2》,中则到处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禅”文化的理念,也就是与荤菜相对应的中国人的素食文化传统。
像影片中的“莲花忠”、“素菜综合卷”、“花生豆腐”,均取自自然食材,通过精细的加工,而成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素”常与“禅”相关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它已经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就像唐世杰所说的“只有心中有禅,才能做出好菜”。
它既是中国古人追求恬淡、喜好清净、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含蓄,内敛,追求天人和谐统一的性格写照。
海德格尔所谓的人与自然的相处,是诗意的最高境界。
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景色空镜头,无论是杭州西溪湿地的优美环境,还是素食餐厅里充满禅意的文化氛围,无疑都构成了对当下物质生活的反讽,同时也传达出当下中国人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蕴含着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诉求。
时尚不再是购买名牌的包包,享受高级会所里的水疗,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绿色生活方式。
如影片中对于购买餐厅的暴发户式的人物的嘲讽,既揭示出当下社会存在的一种世俗风气,又是对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的极大赞扬,同时传达出时下中国人社会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化。
导演曹瑞原试图用唯美的镜像语言告诉那些沉浸于都市文明里无法自拔的人们,人类的根基是扎根于大地和自然,只有尊重自然,对自然怀有仁爱的精神,才能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就像方东美所说的“自然”是“天地相交,万物生长的温床”;是“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的境域”;是“含蕴着理性的神奇与热情交织而成的创造力”;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的混溶圆通”;是“生命的讴歌”与“神圣的、幸福的境遇”①。
结语:显然,曹瑞原执导的这部新版的《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无论是电影类型的的转变,影像风格的时尚化,叙事的通俗易懂,还是生态理念的植入,都更加契合时代的特色,更富于当代都市社会的生活气息。
多变的镜头,灵活的机位,多角度的明星脸部特写,杂糅着时下流行的时尚元素,把表面华丽的都市生活展现的更加精致、温情和充满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
饮食虽然代表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秩序,在都市新的消费文化语境下,也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男女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中长大的年轻一代人,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对文化的读解方式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
文化语境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文化里的传统意识和中国人性格里的含蓄、内敛诗意的东方化情怀。
注释:
因为我家电视误导看错了版本。
挖空心思也没明白凭什么能有九分,哦,原来版本错了(附一个满满讽刺的微笑😊) 归亚蕾在我心中的形象一去不返,愚蠢无知刻薄😊 那个爸爸谁来着,就,没明白他在演什么,想表达什么😊 霍思燕,在演什么?
张全的演员,在演什么?
妹妹,这个妆是十八线城市发廊小妹吗?
你和你男朋友怎么回事?
被劈腿??????
嗯???
把话说明白好不好?
黄轩,不,这不是我的黄轩,我拒绝承认 整个电影卖弄情调,卖弄演员。
剧情烂,情节烂。
烂烂烂烂烂。
不知道在讲什么,狗血肤浅。
浪费我时间!!!!
在考试周看了这部电影,无意中打开电影频道,真的是出于对上一部饮食男女的崇拜才看的。
看的第一幕就是霍思燕和老戏骨,恩,我邪恶了,还以为。。。
他们。。
然后看到大妈的出场,阿全的感觉很好啊。
看到最后我居然哭了。。。
就是吃茄子的那一幕。
临睡前还在想剧情,虽然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但是它就是触到了我的泪点啦!
不过,不得不说,这电影真心奇怪,这个大妈(如果不是我还挺同情她的老年悲哀和她轻松的生活态度)实在是个奇葩放在这个剧情里特别别扭,最后吃茄子那一刻也很奇怪。
霍思燕和阿全的搭配也很奇怪,感觉不到他们俩的感情。
她妹妹小兰也很别扭,这样一个角色硬生生放在这里。
感觉最好的应该要属年轻版的萍儿和厨师,拍得还挺唯美的。
看完电影之后回想,怎么这部电影好多情节都是那么别扭呢!
不过,我觉得感觉挺好的,留白嘛。
让你自己琢磨吧。
通常来说,关于美食或者美男的电影电视剧我都会很喜欢。
这部电影里面的美食做的精致可口,男男女女长得也都不错,风景也很美,看的人很舒服。
只是这感情戏的处理未免太弱了,让人感觉这些年轻男女的情商低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尤其是那两个女儿。
对于大女儿,男友没接到电话算什么呢,就因为你那个时候最脆弱最无助,就以这个理由分手吗?
感觉太牵强了点,毕竟女主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而且一贯表现的很独立很善解人意。
一时的心理脆弱可以理解,脆弱到不能修复需要分手感觉真的太琼瑶了,编剧是完全不懂爱情吧。
至于二女儿,让我感觉奇怪的是二女儿和她男友两个人都那么冲动,那么幼稚,那么伤人的话都说出口了,分手应该已成定局,结果最后又莫名其妙的为了这个大团圆结局而在一起了,如果这是事实,那这二女儿未来的婚姻生活一定会过得一塌糊涂。
两个女儿对待感情的表现是那么幼稚,不得不让人怀疑起她们的父亲表现出来的诗意禅意的气质是不是装出来的了,让父亲的那些具有深意的做菜做人的道理话语变得可笑了起来。
还有就是美食的镜头太少了,比不上原版的饮食男女那么诱惑人,可以理解是素食的限制,还有广告宣传的需要,没法把各种美食铺陈出来,电影后面部分有一段父亲一边做着菜谱笔记,电影镜头一边放着这道菜的制作过程的倒是亮点,还有最后那道使得两位老人重逢的茄子的制作过程也非常美。
为了美食,给3课星吧。
最美不过老回忆,在光影交织之间。
老爷爷的最后印象只记得自己的“苹儿”,他们没有组建家庭,没有山盟海誓。
只保存着当时对对方最美好的印象。
时间一晃六十年,老爷爷彻底变成了老爷爷。
可是“苹儿”还是犹如那个十五岁的苹儿。
相思岁月催人老,她只有在不停的旋转中才可以追忆起当时自己的那份悸动,那种冲动是追着军车的不甘心,是哭倒在雨地中的绝望。
是时光间隔那么多年,一口茄羹就能唤起的回忆。
故事的最后,老爷爷找到了自己的苹儿。
小女儿卸下了防备的伪装,大女儿终于放慢脚步去追随自己的爱情。
剧中以素食为主线,以一些简单的食材来探寻做人的道理。
做人当如简单的素食,只保留最纯粹也最为朴实的部分。
影片开头会容易使人联想到“爆米花电影”般的烂片,但是仔细的揣摩。
每一个环节自是有其中的道理。
从绽放的莲花盅,再到堪比真材的素东坡。
每一样自是有其出现的原因,绽放的莲花盅象征了和谐与甜美的祥和,莲花放置于汤盅内,缓缓绽放,像极了当年老爷爷老奶奶的爱情。
而素东坡用料考究,在各种高汤的浸泡下,依然保留了属于豆腐的香醇。
最最精华的最后一道茄羹,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它不仅唤起了老奶奶的回忆。
也让在场所有的见证者都感受到了原始纯粹的正能量。
到了末尾,可以看见本来造型摇滚的小兰卸下浓妆,与相恋的男友拥抱在一起。
老爷爷和打扮朴素的老奶奶在菜园踩摘,虽然,老爷爷忘记了自己的女儿。
但是,苹儿,成为了他永久的记忆。
也许我们的生活之中少了一些值得刻骨铭心的东西,但是不久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可能只是一样简单的东西,都可以唤起自己最初的回忆。
浮华过去之后,保留在心中的还是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懂得。
哪怕无法为你心爱的人素手做羹汤,无法为他插上钗头描眉上妆。
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最真实的心,去爱人,去被爱。
岁月长,衣衫凉。
但愿经年过后,你不会成为我的老回忆,而是我的枕边人。
看到知乎一个美食小片段,被惊艳到,然后搜饮食男女,结果好像看错片了????
好吧,主观上觉得角色都有点造作,故事线过于强扯.感情处理也生硬了些。
饮食男女,依靠茄子相认的男女?
😂😂😂不管怎么说,大妈跳舞部分还是很赞的,身材可真好啊。
然后霍思燕工作的样子也很有气质,张全,emmmm人设塑造的有点奇怪,然后沁阳好看。
怀着对94版的《饮食男女》的美好记忆去影院看2012版本。
开场前的预告片放了泰坦尼克3D介绍,温故而知新的胃口一下被吊起。
看了一刻钟发现,这分明就是一部带着《非诚勿扰》影子的杭州城市宣传片嘛,西溪湿地的那条船也是一样的。
取景地点钱江新城的会展中心、西溪湿地的会所、杭州大厦地下通道(墙体广告换成了苏打绿演唱会海报)、黄龙体育中心、西湖边北山路(原本湖对岸的天鹅被赶过来当群众演员)、栖霞岭民居(门前堆了许多绿色盆栽)。
试想,以杭州形象宣传片为出发点,搞一个家族素菜馆掌门老年痴呆后继无人的故事背景,填入两代人恋爱的作料,有一搭没一搭的,40分钟就可以说完的故事硬生生撑到了105分钟。
为了表现杭州打造动漫创意产业之都的目标,导演还刻意把蓝正龙的角色职业设计成动漫画师。
影片女主角不是霍思燕,而是归亚蕾。
归亚蕾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有上佳表现,如今年近七旬的归老太太二度出演,本以为可以梅开二度,实事上被糟蹋了。
女人年纪大了最怕特写,狠心的导演偏偏就好这口。
把老太太下垂的眼袋、脖颈横纹、松弛后背全部暴露在镜头下,惨不忍睹啊。
影片有一半时间是归老太太跳国标、做spa、坐船,跳舞的地点选在户外水榭平台,跳舞的时间选在傍晚掌灯时分,可惜人物融不到风景里,两者不搭,有一种被ps的不真实感。
霍思燕、蓝正龙、张孝全在形象宣传片里的造型尚可,在故事片里一点感觉都找不到。
这部片和同时期上影的《桃姐》相比,女主角同样是上了年纪的演技派女演员,一个扮老,自然感人,一个扮嫩,矫揉造作,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要怪,就怪剧本太水,人心太浮。
此类狗尾续貂之作还有《庐山恋2010》。
没看过原来那版饮食男女,我想这样也好,少了许多偏见的机会。
起码就本人的一点愚见,这部电影感动了我,我觉得导演和演员都还算真诚,我认可他们的作品。
没有害怕可能出现的幼稚做作的对白,一切都还算自然舒服,可能有些情节与主线不那么契合,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故事,不过可能因为本人就喜欢恬淡的感觉,会说句总体还不错。
也许是在杭州住了这几年,愈发能体会到她的气息,觉得那样一个餐厅真契合这样一座城市啊。
自然的味道担得起价值连城,隐在每道菜里的那颗玲珑心应该被尊重。
我想我们都应该传承发现美与雅的心并珍之重之,每每见到那些不能体味此中深意的俗客都感到着实煞风景。
曾江不愧是老戏骨,他的表演亲切、自然而真诚,该淡的地方淡得恰到好处,让人觉得角色本身就应该是那么个人。
归亚蕾这个角色本身不是很讨喜,娇纵的老公主心里住了那个十六岁的女孩。
她跳舞的时候是最动人的,投注了全部热情,尤其是在认出故人的时候那支充满哀愁的舞,真真打动了我。
霍思燕的表现也还可以,毕竟那个人物就摆在那儿,没有什么更需要发挥的地方。
电影毕竟是电影,不是所有情节都理性而必然。
“这是怎样的造化啊”,就像瓦儿父亲感叹的那样,多年未见彼此牵挂的两个人又相遇了,即使忘了天忘了地还是记得那个停留在最美好回忆里的苹儿,我想当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时也会这样美丽。
看到豆瓣这个评分的时候惊了一下,真是低得可以啊,有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总是有对影片的无谓的比较。
难道对于电影也有死忠党。
豆瓣的评分越来越不可信大概就是因为有些人有刻意缅怀自己心中那个版本的情结吧,反而失了用平和态度去接纳一部作品的心。
更不必提有些人不是来评电影的,只是来发泄对于演员的个人偏见,一棒打死或是来点纯脑残作风的攻击了。
写于2012年5月5日好久好久没有这样大哭一场了,这是一部让人找不出任何一个坏人的影片,没有阴暗,没有计谋,没有负面,但是因为三段情感而让人深深感受到,活着,有爱足矣。
常常在想,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是最最注重成绩教育,而是她对感情有自己非常个性的见解,而且要相信人间真爱,要有自己的等待,早恋也没关系,只是比常人更幸福,更快得到爱情而已,活着,什么都是与生俱来的,唯有爱情,是无法预测的等待。
影片中的素食馆,更是让人对烹饪大开眼界,不过小小一口,有这么多时间、精力、食材浓缩其中,怎舍得咬下去哟。
让人心动的还有杭州的风景,虽然不确定是否真的是在杭州取景,但是素食馆和私人会所的环境,实在如同世外桃源般,仿佛回到古代远离战争的一抹净土,令人流连忘返。
完全是因为张孝全才看的,短短几分钟的镜头我也满足了。他真的不仅是眼神迷人,手指好看,连声音都那么有磁性,太让人欲罢不能了!!!顺便说一下,完全不知道本片拍的是啥。
和老版的饮食男女相比差距不止一点点
很多角色都很生硬 但我以为是李安拍的 所以我改了个姿势全程看的津津有味 看到张孝全全身白西装出现的时候我就石更了 求喷!!!!
开个饭店就算饮食男女了?
比起经典,自然是没的比,但也有看点。归亚蕾演技真是夺目!
掛羊頭賣狗肉 這茄子都變味了吧~!看看霍思燕演的跟歸亞蕾演的,一對比就知道什麽才是演戲。音樂還好有鐘興民。
难以理解豆瓣上的评价这么低。其实通观整片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穿插着诱人的美食,淡淡的感情,优美的西溪风景,如痴如醉。节奏把握也很好,轻轻的舒缓的,一老一嫩两条感情线条交错发展,推荐一下。
看了好想死。
好矫情
因为霍思燕,加半星
感觉是归亚蕾和曾江一个30后和一个40后的电影~电影很脱节。很拖沓。归亚蕾的长沙口音看的我好想笑~也是属于最后一点两点在最后勉勉强强可以让它加一星的电影,美男,美景,美服和美乐还是有的看的。。
我不能说它和大众的胃口,但是在我的世界里,它就是细腻到不能再细腻的滋味,深入骨髓。既然一言难尽,又何须多言。
真真不喜欢啊
我管你新的老的,反正我一把鼻涕一把泪
归亚蕾身材真正好,长沙话还是蛮蹩脚。不知道她和曾江是怎么忍受其他演员的烂演技的。
红楼梦里的主演都来了,端庄秀气的少女怎么就变成了风骚聒噪的大妈了,岁月的魔力真大。。
好看!很感人
垃圾电影啊。
不管大家怎么拍砖,反正我哭了。
最巨大硬伤就是1.对于苹儿来说应该也算是段刻骨铭心的爱了作为一个没有健忘症记性很好的人居然连自己的老情人都认不出来甚至是在看到那个瓦罐之后 那个瓦罐不就是个定情信物吗 就知道吃长没长心啊 2.苹儿从头到尾只知道跳舞 但是跳舞也得有个铺垫吧 悲伤跳舞高兴也跳舞=。= 从头到尾都在看霍思燕的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