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更像是韩国古装版的《调音师》,主角是个盲人针灸师,因为技术出众,所以被招入宫中的太医院。
他到了黑暗的情况下,眼睛能够勉强看见,但是在别人面前,他仍然伪装成全盲。
故事也可以看做是《南山汉城》的续集,故事发生在南山汉城朝鲜王向清朝投降的八年之后,世子被清朝释放回国,开了眼界的世子劝说父亲臣服清朝,却被父亲嫌弃。
于是,围绕着世子的暗杀开始了。
盲人针灸师恰好目睹了这一切。
如果向上汇报,还不能让自己成为嫌疑人,就是非常凶险的事了。
故事虽然最后1小时比较紧张刺激,但是盲人针灸师显然不是一个非常机灵聪明之人,但他可以算是比较正直诚实之人。
影片结尾原本非常黑暗,但最后的结局稍微带来一丝光明,但也显得有些虚假了。
以景秀的身份地位,能在如此众多的大佬里来回横跳,主角光环可见一斑,尤其是在经历了无数真相和死里逃生以及对时局的影响,他的命运,只能用传奇来形容了……夜晚是罪恶的开始,亦是动荡的轮换,恶王没有想到,自己的毒药,竟然会和盲医的针灸相克,自己的权欲阴谋,也能被被弱者摧毁……然而,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一切,却使得渺小之辈迸发出强大的情感活力,其所展现的弧光,也能让观众收获幸运之外的感动,扎针取证的那一刻、转身去救世孙的那一刻、殿外说出真相的那一刻和扬起头颅面对死亡的那一刻,都是来自于性情,来自于真善美的纯粹表达……所以,徘徊在故事中的彼此,又岂能料到护佑者不是清朝,而是夜枭呢……
看完《满江红》在看《夜枭》有一种奇怪的爽感。
就是前者不敢做没做好的,后者全部拿下了。
1,《满江红》不敢把岳飞的帐算在赵家人身上,《夜枭》一针就扎在李氏王的天灵盖上。
大声质问,不要忘记你的王位是怎么来的!
现代人拍历史题材,不是把祖宗当异国情调,看国潮时装秀,宫廷cosplay呢。
是要给王权算帐的,只有算清楚,看明白,才能知道一国之痛,到底从何而来。
这样的历史电影才够格。
不然你拍科幻啊。
2,《满江红》给小人物一个角色,终究还是炮灰。
《夜枭》却把小人物手中普通的针变成了扭转乾坤的关键。
有个朋友说《满江红》是下了一盘人肉象棋。
意思是这些角色看着像人,实际都是满足剧情效果的摆件。
演员完成的再优秀,也没有完成“人”的关怀。
给文化、传承、民族大义足够多的镜头。
可是人的问题,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没了笔墨。
那些马夫、小兵、歌姬终究还是没有改变任何事情。
那个大宋少年将军传播了诗歌,然后呢?
继续沉浸在气愤里继续被欺负,忍耐欺负?
什么都没有改变,除了山西大院这个旅游景点可能会火和票房上的数字之外。
人物角色,首先是人。
就应该有人的目的,人的意义,人的终极使命。
《夜枭》传递了一个对现代还有意义的声音,那就是我看见了大王杀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大王,你们需要吗?
虽然是瞎子,虽然在黑暗之中。
你们这些王,也要当心。
3,《满江红》没给出的悬疑力度,《夜枭》一波三折一直在揪心。
虽然《满江红》节奏带感。
但如果你对沈腾演技不买帐,前面三分之一你不太会关心他的死活。
因为很难和一个猥琐鸡贼的小兵共情。
至于金国使臣是谁杀的?
这也不是个啥值得关心的事儿。
《夜枭》的主角,你就很难不关心他的命运。
他有个弟弟,是个瞎子。
不在险恶的宫里求生就是一尸两命。
另外,一国太子被杀,他成了唯一的目击证人,他要挑战一个巨大的力量。
你不好奇如何全身而退?
《满江红》折腾半天,人都死光,少年将军好像临时起意决定让秦桧背课文。
然后呢,然后继续?
前提不厉害,结尾一整个文化传承。
这不是正经悬疑应有的力度。
所以啊,历史悬疑这个题材,会是一个巨大的票仓,做成60分都二十多亿。
要是做80分,这还了得?
而且这也不需要什么电影工业的投入。
机会啊,各位影视公司的老板。
就写到这里。
需要影视策划咱们单聊。
微信公众号:liaoliaopian 剧怒症建议正在研究历史题材的朋友,有空看看《夜枭》。
这部好像处处是在在给满江红上课啊。
他告诉你什么叫猥琐的王和大写的人。
替皇上操心不过就是秦桧而已,有什么意思。
逐渐能理解为什么会把脱缰的政治、权力比作利维坦之类的巨型怪物,因为它们暴戾无常,肆意地将无辜的底层人民玩弄于股掌之间,将他们的生命视作草芥,有多少无名的底层人民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又有多少人能像千那样幸运逃脱?
讲政治修罗场的电影也不少,但大多传达的是其有多残酷,没人能逃脱,但这部电影有两个地方让我觉得或许牺牲也不一定就是卷入政治漩涡的平民的宿命,即便希望渺茫,但也总得自救。
一个是千原本有一个立刻离宫的机会但为了救元孙又再次一次深切险境,二是千挟持王,当千扑过去摁倒无良御医的时候,当千将针扎入王的后颈的时候,那一瞬间,我觉得那只利维坦也没那么可怕了,那一刻才真正思考那些原本压在我们头上的恐惧的真面目是什么,是控制和驯服,但作恶从来就不能服人,千心中始终坚信的善给了他反抗的勇气和力量,也正是这种坚持给了千一线生机。
还有一个令人十分动容的地方,是心如死灰的千即便知道死局已定,还是大声喊出真相,不奢望人相信,甚至不期待着人能听见,仿佛只为自己出一口气,更是在控诉为恶当道的时代。
说实话,我没去过韩国,对韩国的宫殿也没概念,但总不至于世子死了,周围宫人不抓,当值御医不拘捕,装个样子吧?
搞笑的是王会亲自给御医写字条下指示,还问他是否留了自己的书信。
这不是给人小辫子抓吗?
世子妃就更可笑了,不去核实情报,想出万全策,就这么拿着手书和银针去质问王。
就算她怀疑赵氏,那赵氏就在殿上,居然问的出口。
世子是死于非命,但没证据证明就是赵氏做的呀,证据不足,就成了血口喷人。
在王室这种权利倾轧的地方,不能一击即中就是死路一条,普通人也不会这么楞吧。
合该她关紧闭。
哦,对了,韩国连个像样的皇家监狱都没有。
在医馆, 李馨益还在收拾自己的字条呢,万值冲景秀大口大叫,王孙来了也大吼大叫,什么叫隔墙有耳,夜里还安静,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知道真相,生怕别人不知道瞎子能看见。
还有随意出入世子寝殿,满城侍卫抓不住一个瞎大夫,不想再多说了漏洞一堆。
作为商业片紧张刺激翻转都ok,看个乐呵
史书上寥寥数语,被展开成一个关于朝鲜宫廷的阴谋故事,编剧肆意下笔,似做了历史论断,韩国电影从来不惧“历史虚无”。
朝鲜昭显世子之死,一直是朝鲜历史上的一桩谜案,毒杀传言从未断绝。
小格局上,它是关于垂老帝王和继任王子的分裂与谋杀;大层面,是丙子胡乱,南汉山城之围后,整个朝鲜政权被迫与明朝分隔,屈服满清之下的哀歌。
世子成为了满清在朝鲜的代言人,而仍记念明朝为正朔的仁祖,因此动了杀机。
再入本片,视角脱离于一般的权力斗争,从一个小医官角度,介入这场纷争,构建出一个自成逻辑的谋杀事件。
最是无情帝王家,血脉亲情在权力面前毫无价值,父杀子、子戮父、兄弟相残,甚至灭门屠族,血流成河,在史书中并不鲜见。
当然帝王家的家常便饭,在普通人看来依然耸人听闻,有违常理人伦,所以历史常被美化掩饰。
比如李世民杀兄逼父制造玄武门之变,史书只说是被逼无奈,太子李建成更被丑化成无能又残忍之徒,继位将与秦二世、隋炀帝无异。
普通人不会在意历史的复杂,只有最简单的黑白分明。
谋杀就是谋杀,父亲杀儿子,无论如何也是背德无义之举。
这层朴素的价值观依附在医官身上,也代表了观众,对仁祖的恶行做了最彻底的批判,直接把他拍成了一个虚弱又狂暴的小人,也更展现出宫廷的无情与残暴。
综合而言,《夜枭》等同于《思悼》+《调音师》的混合,它既有《思悼》帝王无情与父子离心之痛,也有《调音师》盲人视角的悬疑惊悚。
当然比较前者的厚重,《夜枭》更偏娱乐性,人物更加脸谱化,善恶过于分明,以至少了历史的复杂感。
毕竟是新导演的作品,剧本元素众多但保持了紧张流畅,剧情也算一波三折,但整个完成度仍有不少瑕疵。
首先是历史的书写,大框架没问题,一切动机基本成立,但执行却出问题。
太子被毒杀的一场戏,应该是多数人印象最深刻的,从单幕而言,的确气氛到位,让人震撼,但却拖累了整体的真实感。
一个御医就敢把太子扎得七窍流血暴毙,却能功成身退,没引起任何人的怀疑,怕是太子身边连一个可信的机灵人都没有了。
更别说,电影里太子的安保都漏成了筛子,寝室几乎到了任何人想进就能进的地步,何必大费周章又是秘密传召,又让御医设计毒杀呢,干脆找个狠手翻窗进去直接捂死或毒杀,让御医称是睡中暴毙,岂不更干脆利落?
电影的麦高芬也是一换再换,先是黑夜目击,后来发现盲人证言毫无意义;然后是遗落的银针,结果也毫无价值;最后又换到手书笔记,并大作文章。
可最后真正逼迫仁祖退让的,还是权臣们带兵围城,枪杆子里出政权,其它都是虚的。
电影按侦探片一样做抽丝剥茧和阴谋设计,最后却还是比拳头硬,本来拳头就是书写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电影最后写了一场痛快淋漓的收尾戏,主角在绝望之中居然逃出生天还完成了终极复仇,神话一样的善恶有报。
这就完全是商业片的笔法了,很痛快很完整但毫无力量,远不如之前医官喊出真相却毫无作用的设计。
一介草民,在帝王的世界里,在历史的洪流中,他所有努力,如同一粒水滴进入海洋,甚至没有翻起半点波澜,就消灭无踪。
所以仁祖与崔大监毫不避讳地在他面前讨论着政治交易,毫无廉耻感地决定了王孙的处置,甚至并不担心医官会对别人道出真相。
因为在这些大人物眼里,他太微不足道,与蝼蚁无异,他的话语没有力量,也不会有任何人相信。
真实历史或许就是如此,普通人在其中没有声音。
如果保留这层无奈与悲凉,则男主角在电影中的全部坚持与牺牲都变得毫无意义。
他改变不了任何事情,观众们甚至也被带入叙事的骗局中,为主演的命运和正义的实现提心吊胆,最后发现不过是徒劳而已。
那种虚脱的无力感和宿命感,几乎可以穿破银幕,直入现实,在此戛然而止,那整部电影的格局也将会截然不同吧。
看多了国内的宫斗剧,又看多了宅斗宫斗的小说,再看这个电影未免感觉电影有些小家子气。
皇上被清狗欺负,一心想只想屈辱,又他么害怕,只能他妈把自己给气病了。
都这气量了还当鸡毛皇上。
皇妃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上位,就想把太子一家弄死。
后宫通病,没法治愈,但是手段太鸡巴低了,只会蝇营狗苟的下毒,阳谋都不会,占据大意让你儿子登机不好吗?
太子在大清那里进修了几年感觉有了些眼界却他么没有雄心,连他妈别人想害自己都察觉不到,曹县棒子几百年的历史都没有宫斗戏吗?
当他爹捂住眼睛愤怒至极,当他给老爹讲世界形势,老爹却怒了,当大臣建议篡位的时候,就证明他在漩涡的正中心,他不得不跟着旋转。
如果不旋转就只能是道死身消,被漩涡撕扯成碎片。
只能说还是小家子气了。
这就是大国太子和县太爷公子的区别。
宰相也是个奇葩,看着清正,实际上也是一肚子的男娼女盗,既然认定了太子有能力,就别半途而废啊!
直接阳谋让太子逼宫啊!
再找俩人设计设计,把自己给摘出去,落个从龙之功多好,我看这宰相白当了,一会儿就改变了立场了。
用瞎子的视角看历史,而且和他息息相关,有点意思。
可能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就是 连瞎子都看见了,但是血腥的皇朝内幕却没有人能看见,或者说看见了,知道了,也装作没有看见。
这故事要是发生在国内估计得他们能拍八十集的连续剧。
你说这电影好吧,总感觉不大气,你说不好吧!
但又有那么点意思,特别是扯到最后,让瞎子活了,又他妈亲手复仇,真是扯淡他妈玩扯铃,扯他妈零蛋!
另外我想给翻译说说,字幕翻译皇帝说蛮族我不怎么认同,蛮族是只南蛮,黑山白水出身,又在东北的大清应该叫 北狄,我查过资料,北狄 衣毛穴居,食不粒之食。
也就是打猎为生,就是满人当时的生活状态。
既然皇上一心想当我明朝的狗腿,因该叫你这狄人才对!
在去年的年末知道要拍这部电影 当时看了演员表 然后去了解了一下这段历史 我当时的疑问就是这么短的这段历史怎么去拍呢 结果今天看完彻底让我服气了 不得不说 韩影的拍摄手法和切入角度加剪辑配乐 绝了 叙事十分好懂 该紧张的时候 那段音乐简直了 身临其境 柳俊烈演盲人的水平真牛 让我想到《调音师》的那种感觉了 就是有点奇怪片中清朝的使者去的时候为啥说的不是汉语 当然这段不影响 整体电影非常优秀 四星以上水准 看完还是好羡慕 什么时候国影的制作水平和数量能赶上啊 让我也支棱一下吧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 电影《夜枭》(《猫头鹰》)是一部古装惊悚类型片。
讲述了只在晚上才能看到东西的盲人针灸师景秀偶然目击王世子的死亡,为揭露事实真相而孤军奋战的故事。
韩国上映后连续两周登顶票房冠军,跻身2022年韩影年度票房Top5,口碑也随之一路走高,曾作为李濬益电影《王的男人》助理导演的安泰镇,《夜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电影。
李濬益导演对这部电影作出了极高评价:“在虚构和真相之间绝妙地制作出了一部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制作非常精良。
”首先,这部电影是根据仁祖实录中短短一则记载改编,围绕着昭显世子死亡之谜展开的故事。
但是,并非只是根据这几句话改编而已,其中还有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
了解背后的历史,不仅能丰富观影的趣味,更是深度理解片中仁祖这个人物的关键!
编剧对故事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精炼提纯,他默认观众熟悉这段历史,没有用大量篇幅详细交代仁祖和昭显世子之间的矛盾。
仁祖怎么就能对自己的儿子痛下杀手?
他的动机、心理转变?
仁祖这条线,一直是被忽略的部分。
为何多数评论都大谈特谈景秀“我看见了”?
因为这条线是借古讽今,盲人的“看见”,或者说,“盲人”的看见,我们都清楚那不言而喻的背景,所以有趣。
景秀的线在明,仁祖这条线在暗,两条线相辅而成,才让这个故事变得丰满。
仁祖对昭显世子的态度,在他们俩见面之前就有所暗示了。
当世子时隔8年回到朝鲜土地,百姓们夹道欢迎。
历史上对昭显世子的评价很高,在被俘虏去清朝之前,世子是在民间很有人气的类型。
与宫外百姓的欢迎态度完全相反的是宫内冷清的气氛。
世孙疑惑怎么都没人迎接,于是跑去仁祖寝殿外面,恰好看到仁祖的宠姬赵氏带着自己的孩子从寝殿出来。
崔领相带着一帮人来问仁祖怎么不出来迎接世子。
赵氏的回答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也能看出她不是等闲之辈。
这场戏不仅能看到世孙、崔领相、赵氏这三方的关系,微妙的对峙局面——世孙的弱势,赵氏的野心,以及和领相的针锋相对;还侧面表现了仁祖对世子回国,隐隐不欢迎的态度,竟以生病为借口不想出来迎接。
或许是碍于礼仪,也或是情分,仁祖还是来了。
只是世子先一步到达大殿,仁祖才迟迟前来,说了一句:“受苦了,儿子。
”世子表情变好了。
看得出世子还是很尊敬并喜爱父亲的。
紧接着,清使节来了,一来就是一个下马威,竟然在御道上拉了马粪。
想起《衣袖红镶边》中,宫女的裙边不小心碰到了御道,都险些被处置。
这侮辱性极强的行为,让仁祖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可是他什么也不能做。
从殿外到殿内,使节的马粪、象征清朝皇帝的龙袍摆在大殿之上,面对如此却不发一言、跪在下面的仁祖······这里没有一句台词,几个镜头,权力关系一目了然。
接着,使节要求世子翻译,世子不愿意。
朝鲜的王在下面跪着,世子怎么能在上面站着?
领相劝说世子翻译,虽说这里也是为了大局,得罪了使节没好处,但他夹在父子之间,多少有点搅混水的意思,甚至可以说,崔领相加速了世子的死亡——这个构图,已经把三人的关系交代清楚了。
翻译的内容更是令世子尴尬···很像是逆谋之言,甚至在仁祖立场,这就是一次“想象中的逆谋”。
之所以说是想象中,是因为实际上世子没有逆谋之心。
可是仁祖一听到世子“朕应该将你废位”这句,脑袋就嗡嗡作响,中风的半边脸开始疼痛,他捂住了眼睛。
“因你儿子的强烈请求”那后半句话根本没听进去!
捂住半边眼睛的设计也有巧思,对应景秀的半盲,仁祖捂住一边眼睛,是另一种象征层面的半盲。
明明世子没有逆谋之心,还帮他向皇帝求情,让仁祖免于废位,但是仁祖没能看见儿子的良苦用心,而是被内心的恐惧蒙蔽了眼睛。
他恐惧的是世子在清朝的扶植下逆谋,废了他的王位。
历史上还有“前提”,仁祖认为世子在清朝培养了自己的势力,还有之前发生过沈器远逆谋事件(要拥戴世子为王),都让仁祖心有忌惮。
很可能从世子回来的第一天开始,仁祖就已经动了杀心。
世子和领相对话的段落也很有意思,至少能看出三点:一,领相对世子说的“顺应时代做出变化···若不改变,朝鲜便会亡”那番话,世子后来对仁祖说了几乎一样的话,加速了世子之死。
二,领相还暗示世子推翻仁祖,但此路不通,领相暂且作罢。
可以看出领相对仁祖不满,早就想让他下台了,为后面借景秀拿来的“证据”逼仁祖退位做铺垫。
三,世子背后门窗大开,象征他开明的心,也和仁祖总是紧闭门窗(紧闭心门)形成鲜明对比。
但窗外并无阳光,世子脸上总是被阴影遮蔽,暗示大限将至。
接下来就是世子和仁祖对话,看过外面的世界,视野也变得“全球化”的世子,虽然想和仁祖亲近,和父亲分享带来的新鲜玩意儿,但是说话有点······“这里就是朝鲜,这小小的地方”、“不要沉浸在过去”,不断踩雷的世子,惹恼了仁祖。
追随已经灭亡的明朝的老顽固仁祖,与随着新的朝代一起回归的世子,这次对话是正面冲突。
这里要补充的背景是,仁祖为何那么固执守旧?
只是换了主人,偏偏对清朝的怨恨从何而来?
8年前南汉山城发生过什么事?
为什么要强调“穿着这身衣服”?
简单来说,仁祖在八年前南汉山城惨败得一塌糊涂,后来世子被清军俘虏、朝鲜接受了清朝提出的断绝对明关系、向清朝称臣纳贡的盟约。
最终,仁祖穿着蓝染衣,率世子及50多名随从官员出南汉山城西门,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改换穿皇太极所赐的貂裘谢恩。
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签订的《南汉山城条约》,标志着清鲜封贡关系正式建立。
对此仁祖一直感到屈辱和怨恨,无法忘怀。
他觉得世子都忘了······父子俩眼界不同,有了矛盾,终有一个要死。
又有崔领相在中间“敲边鼓”,王权下比较弱势的世子之死似乎是不可避免了。
至此,仁祖杀世子的理由已经相对充分,一是仁祖恐惧世子在清朝扶持下将自己废位;二是仁祖无法忘怀南汉山城,而世子劝说他化敌为友,父子心生间隙。
另外还有一个,赵氏想让自己的孩子当世子上位,常对仁祖吹枕边风,让其怀疑昭显世子,是仁祖杀世子的第三个理由。
甚至给世子施毒针的御医李馨医,正是赵氏的娘家亲戚······
电影对赵氏的描写很少,但是都非常精炼。
还记得开头景秀说“牵线诊脉只是为了不能把脉的娘娘所设的幌子”,后宫的女子都是牵线诊脉,但是赵氏却毫不避讳地脱衣,反而把景秀吓到慌张。
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和一般后宫不一样的赵氏。
所以崔领相最后和仁祖“交易”时,仁祖说让他定新的世子人选,领相先说了赵氏的儿子不行。
顺便一说,领相拿着“证据”逼仁祖退位其实很合理,重点那根本不是证据,李朝又不是法制社会,讲什么证据?
证据只是骗骗像景秀这样的普通人,那是权力者的筹码。
有筹码,才有交易。
领相等人充分有能力逼仁祖退位,但他们用王位做了交易,仁祖让领相挑选下任。
两人心照不宣的相视,隐约点了点头···一旁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知肚明的景秀,都“看见”了。
景秀在场,却被当做不在场,这次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盲人,而是即使“看得见”也无所谓的人。
这种情形下,他高喊“我看见了”,非常震撼。
殿外的人,也明明都知道真相,却不敢言,视而不见,是谓心盲,而一个真正的盲人却高喊“看见”······
也看过一些评论说景秀的转变突兀,我想说景秀的人物塑造也都在细节里面。
除了主角光环真的有点厉害之外,其他部分的人物塑造都很好,尤其心理转变很清晰自然。
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景秀很疼爱弟弟,弟弟也依赖哥哥,他拐棍上的绿色绳子是弟弟给系的,后来世孙又在拐棍上系了玉石吊坠。
白天看不见的景秀,拐棍是他最依赖、最常触摸的物品,在上面系上吊坠的世孙的心意,就像他弟弟一样纯粹,景秀能感知到。
另外,景秀和世子交谈时提到,弟弟年龄和世孙相仿;而世子死后,世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的孤立处境,也让他想到自己和弟弟。
加上世子曾经对他说过的那番话,送给他珍贵的放大镜,对于景秀来说世子是知己一样的人吧。
当景秀目睹世子之死,在他因亮光再次失明之前,分明看到了世子看向他的眼神······世子知道,景秀都“看得见”。
不只是黑暗中能看见东西这件事,更是深层意义上的“看见”——“越是如此,越要睁大眼睛活下去。
”
光本来是使人看得清的,在这里却颠倒过来,有了光反而看不见,光本身的意义也随之颠倒,不同于一般电影中光的作用——光明成了阻碍、成了虚无,成了使人目盲的存在。
更不用说导演是如何运用光,让我们更期待黑暗的。
世子死亡的场面,利用快要灭掉的烛光特写和景秀的面部表情特写,让我们完全代入盲人景秀视角,焦灼又害怕地期待黑暗来临。
从剧本到影像,《夜枭》都相当大胆、创新,具有极高的完成度。
精炼、准确地将真实与虚构交织并行,虚构的景秀与真实的仁祖在明暗中交替。
如前文所说,景秀的线在明,我们都跟随着景秀的视角看整个故事;仁祖的线在暗,他的性格、动机都藏在暗中。
有趣的是盲人(暗)景秀的故事线在明处,而看得见的(明)仁祖故事线却在暗。
具体体现在叙事上的作用,是光明与黑暗的运用在这部电影中被完全颠倒——黑暗中为真相飞奔疾走的人,迎接他的光明不是胜利,而是虚无。
整体来说,在2022的韩影中,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不亚于《分手的决心》;而导演自己当编剧写出的剧本中,《夜枭》应该是去年最好的。
据说李濬益导演给这个剧本提了不少建议,还去现场探班帮忙,最后成品虽不及《思悼》程度,但也足够精彩了。
要说缺陷,我觉得是结尾的处理削弱了全片的力度。
在世子嫔、世孙都死亡的结局中,毫无力量的景秀竟然能活下来,还成了名医,门庭若市,甚至有机会回到宫中杀死仁祖······结局仁祖和世子一样死于针下,个人感觉有点画蛇添足,复仇元素或许能讨韩国观众欢心,却削弱、丢失了前面即使“看见”也无法改变世子一家命运的绝望感。
景秀被处决时看向夜空,旁边的人下不去手,也随他看向夜空,说着“大家不是都看见了吗”,另一个人拔刀,黑幕落下。
如果电影到这里结束就好了,会更有余韵吗?
因为那是真正的“看见”,不仅景秀看见,像无法举刀的侍卫这样的,其他人也“看见”······就以景秀和世子关于“看见”的台词作结吧。
最后说一句,我非常推荐这部电影,不要被评分影响,不要被别人的观后感影响。
电影,要用自己的眼睛亲自“看见”才行。
希望我的影评如同世子送给景秀的放大镜,如果多一个人能对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技巧和主题有更深的理解就好了,有了“放大镜”,就不只是看得见,还能看得清楚。
霧風誌
棒子国阴谋暗喻医术宫斗片。
盲人医师白天什么都看不见,在黑暗中却可以看见事物,为了医治弟弟进宫当了御医。
与被当做人质归来的世子一见如故,但是却目睹了世子被害,还试探出了杀人者正是世子的父亲,也就是当今的皇上。
为了揭穿真相,盲人医师投奔了权臣首相,并帮助首相取得了证据。
但是最后他发现原来大家并不是为了正义而去揭发真相,而是为了权利而已。
最后真相被隐瞒,但是医师还是说出了一切。
所有知道此事的人被纷纷处死、流放。
四年后,逃出去的医师回来为世子复仇,以同样的手段杀掉了病入膏肓的老皇帝。
真正的眼盲并不是看不见东西,而是视而不见,黑暗里可以看得清楚,是因为心里敞亮,没有恶意。
白天虽然大家都看的清楚,但其实漆黑一片,关键是你想不想看得见。
很深刻的寓意,写不尽的悲伤,只是为了自己的权欲,就可以对自己的亲身儿子痛下杀手,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男主是个医师,为了救治弟弟,被御医看中进宫当御医。
为贵妃娘娘医治得到好评。
真好被清朝囚禁的世子要回来了,大家都跟盼望。
但是世子到了,老皇帝却不想去迎接,毕竟棒子国执拗地只想当明朝的臣国,不想当清朝的。
但是在权臣们的监督下,老皇帝还是去接世子了。
清朝使节开始读皇帝的诏书,却让世子翻译,老皇帝自觉受辱,出言不逊,不欢而散。
世子劝说老皇帝归顺清朝,老皇帝不肯。
权臣首相跑来劝世子改朝换代,世子不愿意,首相只得另想办法。
医师因为帮世子治疗咳嗽,得到世子青睐,两个人一见如故,很是投缘。
世子不但为医师隐瞒了医师晚上能看见的秘密,还赠送了放大镜,便于医师写信。
一天,世子突然昏厥,让御医带着医师赶去救治。
但是在救治过程中,医师听出可异样。
因为蜡烛突然烧尽熄灭,医师看到了惊悚的一幕,世子全身被插满了针,七窍流血地拚命挣扎,御医正按着他,不让他动弹。
御医也发现了医师的异样,幸亏医师经住了试探。
御医和医师回去后,医师又跑去查看,发现世子已经死去,但是御医不慎,留下了一支毒针。
御医也发现了,赶回取针,但是医师赶前一步把针拿走了,但是因为爬窗户的时候受了伤。
为了查出真凶,老皇帝关了城门,一个个人搜查。
医师因为跟着御医救人,几次逃脱。
为了揭发真相,医师写下了真相,送去了世子夫人那里,并用放大镜让夫人相信。
夫人跑去告诉老皇帝,却发现老皇帝才是幕后主使。
夫人被抓了起来。
医师只好让世子的儿子去找首相,并找到了老皇帝授意御医毒杀世子的信。
但是因为老皇帝用左手写下的,所以要让老皇帝再用左手写字。
于是在首相的安排下,医师来到皇帝身边为老皇帝施治,并用针控制了老皇帝,让他写下了字。
这时御医赶来,医师控制住了老皇帝,盖了章,拿到了老皇帝地字。
首相放了医师,但是医师听说有人要害世子的儿子,又赶了回去,救出了世子儿子。
但是当医师救了世子儿子跑去向首相求救时。
发现原来首相只是要夺权才帮他的。
老皇帝和首相很快达成了共识。
首相出去宣布世子是得疟疾死去的。
但是医师不愿意真相被掩盖,跑出去说出了一切。
老皇帝要人把医师拿下,但是没有人愿意上去。
最后真相被掩盖,知道真相的人被毒杀,或是被流放。
医师在被砍头之前戛然而止。
四年后,医师被带去救治老皇帝,但是他用御医同样的办法,杀死了老皇帝,并说他也是疟疾死的,满是讽刺的结局,天道轮回,分毫不差,老皇帝咎由自取,被反治其身。
世子被针刺毒杀那一段的确触目惊心,医师内心的挣扎让男主角演了出来,真心封神。
那一针近在咫尺,差点就刺进眼里,医师竟然没动弹,厉害了。
世子夫人去告密,医师觉察到老皇帝的异样,让世子夫人不要说,真心也演得入了神。
最后的首相与皇帝达成一致,让这朗朗乾坤暗无天日,真相被掩盖,一切就像没有发现一样,的确很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血流成河瞬间被遍地黄花所掩盖,残忍而现实。
最后的审判执行一开始觉得不大现实,后来影评里说是首相安排的,觉得很有道理,不然医师根本不可能成功复仇,还全身而退。
世子夫人好看,就是结局太惨。
老皇帝演得也出神入化,特别是病入膏肓时的扭曲,还流口水,神了。
就是一个放大镜就可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御医是真凶,有点刻意,强行推进。
医师被拦,御医为什么要带走他,好像帮着他隐瞒什么似的,什么目的,什么企图?
没看明白,还是就是阴差阳错,无意为之。
抛开剧情不说,节奏及演技真的在线。
平淡无奇
真大海演技是真不错
故事架构不错,剧情太过荒唐,跟玩儿一样。韩国人真是世上最热衷于报仇的国家,不管什么剧情最后的走向都是报仇
辱华
可不只是将简单故事复杂化那么简单,简直是妖魔化...
粗糙 柳海镇居然差过丑柳
挺有传奇特色的剧
不要做坏事,哪怕在黑夜里,也有人看得清。
柳俊烈太太太太帅了!!!
💩一样的宫斗戏,韩国宫斗剧本方面越来越差了,但好歹这个在台词上讲到了权力的本质,不过依然剧本垃圾,毕竟记录不多,就一句话的事,能编出2个小时的电影不错了。主角是真的一身光环啊,少一个都得死,一介小御医敢顶嘴,还敢回来刺杀君王,然后行刑者还把他放跑了,这也太不畏强权了,太深都做不到,你比太深都nb。精神可以理解,但逻辑上很难接受。本质是讽刺权力的电影,但这个结尾处理得就比较粗糙,应该就让主角被赐死,毕竟如此昏庸的君王依然在位,而死后却谥为“仁”,靠的不是什么,就是权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地狱笑话。
用“调音师”高概念包装的《南汉山城》后传,片段野史扩展为密闭空间剧本杀+边缘小人物改写历史的故事模式刚好和《满江红》撞梗,悬疑惊悚和宫斗政治这一块还是有点太胡闹了,跟演小品似的。刘海镇真好,赵本山级别的演出。
越是如此越要睁大眼睛活下去
新类型:根据史书的片言只字,扩充成一个完整的悬疑故事。
胡编乱拍,若按剧情逻辑的话男主即便有100条命都不够填的。
夜视窥天机,残暴终反噬
了解过一点李朝历史的应该知道____在昭显世子死亡这事上一直被后世认为嫌疑最大,片中的医官能夜视等新奇设定实际上弥补了这部分悬念缺失。柳海镇演仁祖感觉有点 形象不符
好愚蠢的宫斗剧 虽然我能get柳熙烈 但是吧这哥如果真的要混忠武路还是得多出代表作啊
皇上就当着盲人指责御医丢了一根针?他是盲不是聋啊……
这小人物不够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