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夏季就像气候骤变的紫色云群,在一片绿荫和阳光的交汇处短暂生长,却在那一年因承载了太多情感,不堪重负而陨灭。
转学是一个被用烂了的源头,但这次却转来了过于悲切的欢愉,也更能触动我。
太多熠熠发光的情愫反而不需要过多的语言,“take care”“我要开枪射你了”。
背景音乐声此起彼伏,“love hurts……”,总感觉夹杂着一些导演的私心,但配上美丽得像风景纪录片一样的画面却异常和谐。
总是需要一些凌乱的呼吸声、耳鸣声来让一切发生得更像回忆。
mimi的美太独一无二了,这份美过于不真实,以至于我无法想象到以后或是未来的模样,也确实如此。
两人曾经水乳交融的时光就像与世隔绝的自然,就连暂时的被动分离都如梦核般地存在,梦境与核泄漏。
正因为太过青春,才让所有已发生的事都无法被诟病。
回忆是一个无形的漏网,过滤不掉的永远也无法遗忘,也无法吐露。
到开口的那一瞬间,说出的只能是“我撞死了一头小鹿,我什么都做不了。
”
我时不时地在钩织绿色的毛线,却因为画面喷薄而出的悲伤而被迫停下。
这种悲伤不需要切实明了、一五一十的剧情,而只是依赖画面语言,就能击碎太多颗跳跃的心脏。
青葱的奔跑与游泳,淡色的亲吻与拥抱,梦之歌。
2006年,你三十多岁,开车回到高中时期住过的房子,父亲和哥哥都不见踪影,母亲依旧是那么憔悴。
第一个晚上你开车去怀孕的高中同学家,她说她刚怀上三胎,老公天天出去打猎。
你拿着香烟和红酒瓶在后院跳舞,就像二十年前Mia在斯德哥尔摩的酒吧里一样。
回去的路上,你因为刚才的红酒分了神,感觉不小心撞到了什么东西。
犹豫许久后拉开车门,你发现一头梅花鹿躺在地上。
它的嘴角淌着血,但那双眼睛依旧水灵,有节奏地眨着。
你没有管它。
打开浴室的淋浴头,你开始怀疑Mia真实存在过吗?
心里的某片区域被打开,冰凉的水缓缓流入。
1986年的春天,切尔诺贝利发生核泄露,那年你十五岁,并不知道这对大家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所有人生活都还在继续。
Mia是转学过来的,她有一个不想与她相认的爹,和一个刻薄的继母,你没有过问她妈妈的事儿,只知道外婆对她很好。
她在学校的青少年Party上拉着你跳舞,同学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
她比你高一头,呼吸打在彼此的脸上,你感觉很不自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你不确定自己对她的感觉,学校里的男孩会不会也令你心跳加速,那Mia呢?
你们躺在卧室破旧的床垫上,说将来要去纽约住高级公寓,早餐要吃可颂,你开始给她补习瑞典语,但她没有一点进步。
“不要再和那个女孩来往了。
” 妈妈在吃饭的时候这样对你说。
Mia在森林里奔跑,拨开眼前的松树枝,你只想伸手抓住她飘逸的黑发。
你们偷偷在湖边见面,然后潜入湖底,在小桥上躺着。
你偷了妈妈的钱,和Mia坐大巴去斯德哥尔摩。
到了晚上,你们精疲力竭,Mia冲进酒吧里跳舞,被老板赶了出来。
“姑娘们,赶快回家吧。
” 最后一个大巴车司机好心把你们带了回去。
Mia的外婆死了,之后你就没在教室里见过她,某天晚上她把你叫了出来。
“为什么你会选择我?
”“不,是你选择了我。
”“take care”“take it”那是你最后一次见到她,虽然后来你在回忆里和她邂逅过无数回了。
校长把你叫到办公室,你脑海中想象着救护车停在她家那栋破房子的门口。
你在没有Mia的森林里狂奔,直至跌倒在地。
重新走入Mia的家,那里早已废弃,只剩一个床垫,你不顾灰尘,躺在上面。
这一刻,你多么希望世界上存在鬼魂。
你在浴室里抽搐着哭泣,妈妈冲了进来,拥你进她的怀抱。
“它还在呼吸。
”“而我把它留在那里等死。
”妈妈当然知道你说的是谁。
“这不怪你。
”核泄露过后,人们开始重新生活,芬兰的夏天依旧是那么短,二十年前的学校也没变过。
“而我把她留在那个夏天等死。
”
看完了之后哭了很久很久。
“切尔诺贝利”的暗喻确实无病呻吟。
但是电影拍的真的很美,不过年少的人是怎么拍都好看是真的。
米米那双蓝眼睛,我总是看不见,因为太浅了,让人总是忘记她的眼睛,怎么讲呢,好像她最后的命运,让人忘记……其实我看到后面越来越喜欢玛利亚,真的很健康很自然的一个女孩子。
更重要的是,终于有一个导演拍的是“女孩”而不是那种所谓的“少女”了,她们都是很健康的美。
可能米米和玛利亚的感情就像我们女生初高中时都会经历的一样,那种亲密无间、轻松愉快不含任何杂质的感情,在湖边,在小山坡上,在阁楼,在米米的房间,她们肆意地亲吻着,就像活在天堂一样,那是属于女孩们的乌托邦。
我想,如果任意一个依恋过同性的女孩都能体会。
所以我给它打了高分。
她们俩的出走,就像每个青少年一样,总好像要挣脱要反抗什么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米米很开心,但是玛利亚很忧愁,因为她总是要回去的。
还有最后她们在湖边磕药(?
好像是)时拉响警报式的配乐我真的很喜欢。
年少的时候,因为还小,那些拉响警报式的事件,仍会在很久以后让人心悸。
btw,黑发,高挺的鼻子,一绺一绺的刘海,清秀的眉目,米米真的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了,再二刷!
没啥营养。
可以欣赏两位女主游泳时的美丽身形。
大致有两首的背景音乐不错。
人物介绍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清晰,加上对外国人稍显脸盲,家庭里每一个成员有的要看挺久才看出来。
有的表达相当隐晦,没意思。
显得作。
不是我的菜。
嘿嘿。
完全看不上这个剧本。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三十岁的你会想起十五岁爱过的那个人吗?
生离比之死别,究竟哪个更痛?
玛丽亚第一眼见到咪咪,爱情就如内心的核爆般炸裂开。
黑发女孩的微笑如此蛊惑,彷佛对捕获玛丽亚的心胜券在握。
你曾在十五岁爱上一个人吗?
年少青衫薄,不识愁滋味。
只要见到她,就欢喜到照亮了整个芬兰阴暗又冰冷的天气。
女孩亲吻彼此,那份爱恋是如此的干净,赤诚,热烈。
那是生命中第一个爱上的人啊。
可面对外婆的离去,父亲的抛弃,母亲的自杀,姑姑的嫌弃,舅舅的猥亵。
咪咪能做什么呢?
玛丽亚又能做什么呢?
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又能怎样呢?
“你所经历的一切,我愿意承担一半”“我不会让你这么做的”她是她生命中仅存的光,她眷恋又绝望的吻她的发丝,然后回家,走向死亡。
她还在呼吸,而她走开了。
她把她留在那里等死。
咪咪是玛丽亚生命中的切尔诺贝利。
此后经年,死去的人永远留在了夏天。
而活着的人仍居住在切尔诺贝利周围,无法忘却核爆时发出的光!
光!
光!
原来是一部回忆录。
切尔诺贝利里一切耀眼的的景色都黯然失色了,光好像怎么也透不过这阴霾。
Mimi丝毫不受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影响,但却被原生家庭的残酷所扼杀。
奶奶的离世、有关破房子里的一切、父亲的熟视无睹,推着她走向深渊。
我起初不理解为什么二人进展如此迅速,后来我意识到mimi需要一个有形的、可触摸的寄托,就像那以「mom」命名的阁楼,能够为她身处的死寂潭水带来丝丝涟漪。
玛利亚固然是很好的女孩,她为mimi带来快乐、温暖、陪伴,这些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是连「最亲近的人」都无法给予的,她陪mimi浪迹各处城市,一起疯闹,释放无处安放的躁动,但是她无法拯救mimi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像她只能看着那只被撞倒在公路上的小鹿一点一点咽气。
最终留下这一生都无法释怀的心痛与忧郁,所有的情绪都爆发于此,过去的她和现在的她,无一不为此痛哭流涕。
也许是mimi的死是必然,但是她曾短暂地驻足在那道有玛利亚的风景线里。
女导演的细腻流露在这一幕幕深沉又真切的环抱和亲昵里,真是太美了......
最后一次拥吻
被安保赶出酒吧的小宝宝
望妻
森林里,互相疗愈
回忆往事痛心不已只能倚靠在母亲怀里的玛利亚
湖面前,光洒在两人身上
“切尔诺贝利爆炸的时候,凯莉在桌上留了一瓶果汁,第二天她没有给我准备早餐所以我偷偷喝了,那瓶果汁发着光。
59和62扔掉了那个周末穿过的外套,而我的衣服一直没换过。
”
玛丽亚说,电影里面都会有一个跑步的女孩,镜头随着她们慢悠悠地晃,她们承受痛苦但坚韧不屈。
让我想起前面玛丽亚骑自行车飞奔去找咪咪那段,美好的长镜头。
两个女孩在海滩边的画面太美了。
喝水的镜头像小鹿,水里的是睡莲
“梦核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做梦的感觉 ,通常会采用一些具有熟悉感的图片进行修改 ,添加幻想性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元素。
超高的饱和度+对比度,不现实又现实的场景,有时候感觉人一旦困在这样的房子里面会再也出不去。
平坦广阔和色彩丰富的空间有时带有一点对童年记忆和梦境回忆的恐惧和支配感。
”本片不像《穆赫兰道》那样具有梦的解析般的底层逻辑,但我依然觉得它的深层表述应该是一种对于梦境的描绘。
直白一点,所有的这类影片都是梦核,我很难定义这类是指哪些,看完这片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詹妮弗的肉体》,又从相关视频推荐里刷到了《卡罗尔》的cut,再远一点还有《xena》。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这个存有世界里是先有女生之间的各种情感来往,至于“同性恋”这一概念,需要从头说起,男权害怕自己分裂女性的宗旨失败后,需要将任何可能干扰到男权频段的杂音都去除。
在传统男权眼里,这可能会威胁到夫妻制度,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也不多说了,总之,现在除了死认昏因制度的人以外,有出现一派死认lgbt制度的。
lgbt并没解构男权的作用,这就像调休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是转移的视线。
玛利亚要不是沉迷美色无法自拔,mimi还是可以救一下的。
从开头第一次接吻,就看玛利亚和mimi接触时的眼神,非常明显上下移动,向上时看mimi的眼睛用来观察对方什么反应,向下自然是看对方的嘴唇,那个是她想要的。
再到米娅躺在床上起不来的那段,玛利亚索吻不成,观察mimi的时候也是上下瞟。
以及最后一次见面,抱在一起跳舞时,上下瞟,但没有接吻的镜头,分别时还在上下瞟,可知跳舞时应该没有接吻。
好笑的是,玛利亚上下瞟的时候,mimi的眼睛是左右移动的,说明她在思考什么。
所以我猜第一次接吻试探时没给的mimi正脸镜头,mimi眼睛应该也是在左右移动,所以玛利亚才需要来回瞟,确定mimi的心意。
我之前看一个小学生自杀的新闻,他在心中感谢家人,并解释是因为老师的误会选择了离开。
家长哭得撕心裂肺,但是抱歉,我根本不信。
老师的误会或者是为难,是不足以击垮一个孩子的心灵的,简单来说外界的磨难不是一个家庭中父母能给出正确反馈的孩子能做出自杀的绝对原因。
我直觉是这个孩子在和家长反馈了老师误会他这件事后,家长就是和稀泥,不想得罪老师,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就让会帮老师说好话,让孩子不要多想。
而孩子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老师没错,那错的就是我,我把自己解决掉就得了。
这类新闻有很多,但是我是真不信一个小小外人的辱骂攻击能使有这家人给予反馈的人,如此不堪一击,最大的可能就是家人没有给予正向反馈,平庸的家长大多在是不敢在孩子与老师的矛盾中选择孩子的。
我对此倒是深有感受。
玛利亚不是mimi的家人,没有家人的义务。
只是如果她想要mimi活着,就应该给她正向反馈。
但是指望不上了,毕竟她已经色迷心窍了。
甚至没有察觉到mimi在被叔叔偷窥洗澡后,对于接吻的排斥,进一步说,就是对于别人馋她身子的排斥。
我都不敢想,最后那晚离别时mimi如何一边思考一边无视玛利亚这整晚的索吻明示,mimi的确应该觉得太累了。
玛利亚救不了米米,那种明知米米的结局也一直在努力救她可最终还是无能为力的痛苦,我想把你从深渊旁拉回来,但我做不到眼睁睁地看着你跳下。
米米在遇到玛利亚后也在尝试自救,可是父亲的无视,姨妈的苛刻,舅舅们的自私,母亲外婆的去世,这一切都成了米米痛苦的根源压的她喘不过来气,就像芬兰的辐射天气。
她在最后一刻去找过父亲,当远远看到父亲在哭泣的时候她什么也没说打车回“家”,回到“家”看见姨妈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没有要带她走的意思,这一刻米米或许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与无奈,自己又算什么呢?
外婆死后自己就再也没有家了。
从没得到爱的米米在玛利亚那儿得到了渴望的东西,但是米米是清醒的。
米米看见过玛利亚幸福的家庭,玛利亚有着美好的未来,她不应该自私地让玛利亚与她一起承担这糟糕的生活。
于是那天傍晚篝火前,米米叫了玛利亚一起放肆跳舞,这是告别,米米希望自己最后一刻在玛利亚的记忆里是鲜活的。
独自走进那讨厌的房子,米米有过害怕吗?
已经无从得知了。
可是啊,玛利亚旁观了这一切,又怎么能回到原来的生活?
她已经把自己给毁了,少年的时候总以为会改变世界,但到头来什么都改变不了,她改变不了米米的死亡,改变不了母亲的癌症,改变不了欧洲的辐射,也改变不了自己。
好柔软 像死在车轮下麋鹿的眼睛 玛利亚被叫到校长室 后来闪过抚摸mimi照片的一幕 我竭力不让自己相信那是mi的死亡证明 可是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阴翳 像玛利亚说“夏天什么都容易腐烂”移开目光仍然驱不散的…给人短暂逃离错觉的是那个“你过来我就开枪”的湖边 她们拨开枝叶走进来 阳光一层层剥开雾霭的那一刻 我好像明白了片名的意思 就是这样开阔的湖边为两人松了绑 她们呼吸着上帝的空气 皮肤起伏 散发光,光,光
最近的拉拉片belike从嘴里呕出小k的血爱成河,杀人栽赃爱情骗子安妮海瑟薇,突然看这么一部唯美情绪青少年真的没转换过情绪来,好像很美,but im not in that mood。
北欧小电影,看向父亲时候父亲戴上墨镜,最忧伤的一幕。广州春天,雨水不断,周日下午看的一部,BE片子。
又是be. 全靠氛围拿命扛的姬片一部 毫无剧情可言 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从头到尾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得莫名其妙 剪辑出大问题 又碎又乱 快到结尾倒还好点 前面真的不太行 没有北欧自己那种难言的疏离的风格加持真是什么也靠不上 当纯姬片没那么有张力 当青春片又不够痛 四不像吧 我好像看不太懂芬兰人搞艺术 但mimi那张脸感觉她已经碎的不能再碎了 非常适合拍这种电影…
太文艺了,看不懂。结局有点勉强,处境没有那么不堪,不知道是抑郁症还是啥导致的自杀,肯定不是悲观,最多算是消极,不如丹麦女孩冲击力强。
光光光,却始终没有照进那个夏天
其实前两天就看完了 两位少女活泼灵动 但这个结局真的。。。意难平
多一星给mimi,实在是太美
2024.04.13
-我愿意承担你一半的痛苦 -我不会让你这么做的
5.5分左右。太索然无味了一点,有点小清新,但是远远不够,故事性也差得离谱。
好美也好痛,那么多无奈那么多来自现实的伤害,多年以后的放声大哭只能把理由归咎于那头被撞的小鹿,我们都知道的是,她们就是奄奄一息的小鹿。好喜欢看她们在光下相爱的样子。
青春疼痛。
不够细腻
冷峻而又含蓄的爱,些许也是最贴近正常人的恋爱
面临爱的人但总感觉她会离去,哪怕是两个人紧紧的拥抱,这宁静的时光都感觉是偷来的,好细腻的心里状态的表达,心里病了,大概爱人都治不好,心中的爱就像飘浮在海上的船一样,如果一开始有三个锚点尚可稳住,当一个又一个断开的时候,哪怕仅剩那一个锚点,也已经摇摇欲坠,无法支撑内心的平衡。爱本没错,错的是这该死的变故。
我对女孩子潜入水中彼此像水草一样纠缠这件事没有任何抵抗力。在湖边下水的那一刻甚至想到了莉迪亚。
“如果有人向你揭露她的伤口,就用你的伤口去抵。”无法拯救的爱人和无法再靠近一步的遗憾,永远停留在了切尔诺贝利的夏天…后劲有点大,难受的缓了好久。太过美好了,即便早已知晓既定的结局,却还是无法释怀。
其实咪咪的选择挺好的,变成大人后会发现那种痛苦一点也不会消失或减退,生活中时不时就出现刺痛你一下,延绵不断
芬兰的夏天很短,但思念却很长。听见她在黑暗中一遍遍地说着,“take care”,心就沉到很深的湖水里去。好喜欢Mimi,亮亮的眼睛下藏着的忧郁🥺
一生挚爱,转瞬即逝。美好的事物都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