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男主是个盲人,偶然恢复了视力,开始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够漂亮,生活不够精彩,于是和妻子分开,泡上了女同事,升职加薪,走上了人生巅峰。
之后眼睛突然又看不到了,生活又回到了从前。
故事很简单,却也耐人寻味。
这和我大学时看的一个小说《盲恋》很像,是三毛的干爹徐訏写的,和这篇类似的还有一部《鬼恋》,都是剥开了人的皮相,探寻爱情的本质。
因为看的太早了,现在基本上已经忘完了,但却记得大概的意思。
似乎也是一个盲人,突然有天能看见了,然后就各种比较各种嫌弃,最后似乎又把自己弄瞎了。
因为他觉得,只有他瞎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爱女主,能看见的时候,爱的就不纯粹了。
影片也是这样,一开始,画面很模糊,表示男主什么也看不见。
男主和妻子在聊天,他给妻子讲了一个笑话,说是一个人天天祈祷,希望上帝能让他中彩票。
讲的时候安逸而又满足,口吻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之后一夜之间,他就拿到了属于他的“彩票”,或者说是通往上层社会的“入场券”,他能看见了。
能看见以后,便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各种不满。
觉得妻子不好看,觉得自己的衣服很low,开始渴望性感漂亮的女孩,对同样看不见的朋友也是可怜的态度。
这个时候的男主,眼神都变得很可怕。
刚刚能看见时,他的眼神是那么的柔和,温暖,而现在,却十分锐利,恨不得把你吞了。
于是他和妻子分开,和女同事同居,升职加薪,摇身一变,从一个盲人电话销售,变成了公司的精英。
男主中间对妻子说,是妻子不满意现在对生活的掌控欲落到了男主手里,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
以前男主看不见的时候,什么都要靠妻子,妻子当然要把一切都安排好,什么时候去接男主上下班,什么时候去送孩子上学,什么时候煮饭跳舞等等。
现在既然男主能看见了,妻子当然也乐得什么都不管,让男主掌控生活。
可是真的能放心地交给他吗?
如果他的心还在家里,那么交给他完全没问题,他会让这个家更富有更美好,可是他的心已经不在这里了,妻子已经感受不到了。
睁开眼,看到了这个世界,纷纷扰扰那么多诱惑,在那些欲望的乱花面前,男主迷了眼。
去追求金钱,去追求美女,去追求房子。
却忘了,人活在世上,唯一的目的是幸福,而他的幸福,是和妻子儿子一起生活。
只能说欲望太美好,容易让人迷失。
是的,男主开始打理头发,穿名牌西装,看上去衣着光鲜,俨然一副上层精英的样子,可是他的心已经开始腐烂了。
有人说,只要陷进了欲望的中心,就会被欲望的漩涡吞噬,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有了钱有了权或者有了某种能力之后,都会变质,所以也无权责怪男主什么,但我只想说,他真的走错了路。
妻子就是那种黄脸婆式的糟糠之妻吗?
我不这样觉得。
如果不看她的颜值,不看她有点糟糕的穿衣品味,光说她这个人,其实她还是很浪漫很独立的一个现代女性,而不是那种农村怨妇似的黄脸婆。
照顾一个孩子和盲人丈夫,已经足够让她捉襟见肘了,她还要经常和丈夫去跳舞,和男主分开后,还要跑步健身,这不就是现代都市女性吗?
我觉得,妻子是真的爱男主的。
想象一下,当时那么多人在舞厅,男主一个人坐在角落,什么都看不见,一脸忧郁,谁不会想要去抚平男主皱着的眉头呢?
难道只是怜悯吗?
不,那是一种想要照顾他,想要让他开心的喜欢!
而男主一个盲人,就没有别的选择,非要和妻子在一起吗?
不,很明显,在没看到妻子之前,他觉得妻子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所以两个人才在一起的。
两个人是相爱的,至少灵魂是相称的!
只是后来,男主像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的所有人一样,不慢下来欣赏风景,而开始奔跑着,追名逐利了。
就像他中间在跑步机上跑步,越跑越快,没有停下来看看,爱他的人都跟不上了。
还是小孩看问题比较实在,他儿子说的话很对,你以为转校了就不会有欺负你的人了吗?
男主说,就算有人欺负你,也是穿的好看的人欺负你。
可是穿的好看的和穿的不好看的,还不都是欺负吗?
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就好像幸福一样,有钱人和没钱人,都有权利获得幸福,而他们的幸福,也是一样的,没钱人的幸福,并不会比有钱人的幸福少一块。
就像男主给那些人演讲时说的那样,既然过不了更好的生活,那就把不那么好的生活过好吧。
既然住不起大别墅,就住在小屋子吧。
何必要那么爱面子,一切虚荣的,都是给别人看的,自己过得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与其天天住在大别墅里,发愁账单,惶惶不可终日,为什么不在小屋子里,和家人一起做饭玩游戏,开心度过每一天呢?
最后男主又再次看不见了,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他以为突然能看见,是上帝听到了他的祈祷,所以现在就拼命祈祷,可是有什么用呢?
你睁开眼风光的时候怎么不祈祷呢?
现在生活又陷入沼泽了,才想起来祈祷,真的没有用。
其实你只要好好和妻子儿子在一起,没有眼睛也不是那么痛苦啊。
每天一家人在一起说说话,而不是玩手机,也会很幸福的。
最后画面再次模糊,男主又再次彻底看不见了,一个“嘘嘘"的声音靠近。
1、也许是妻子吧,毕竟妻子还是爱他的,虽然他犯过错,可是却害怕他吃苦,所以原谅他,结局大团圆。
2、可或许是他同居的同事,妻子还是很独立的,不接受有了瑕疵的爱情,所以不肯原谅他,而他的同事,其实也是爱他的,最后演讲之前,还说要帮他,小时候很私人的事,也都和男主说,但是男主呢,我觉得他并不喜欢同事,而只是利用她,玩弄她。
3、更也许是儿子?
毕竟儿子还是挺喜欢他的,而这个“嘘嘘”的声音,也似乎更像是小孩喜欢说的话。
我当然也希望是妻子和他重修旧好,可是妻子的独立和个性,容许她原谅吗?
上帝明明给了男主一张通往更好生活的入场券,男主可以带着它,和妻子儿子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却在纷繁的欲望面前迷失了,没能好好珍惜。
直到上帝再次把入场券拿走,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幸福,自己一直都拥有着,现在却把它搞丢了。
就像朋友说的,他不配!
这部影片也给如今浮躁的社会一记痛击,你以为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钱就会幸福吗?
如果你贫困的生活过不好,有钱了也不会幸福。
就像如今很多人为了买房,不惜一切代价,可是买房真的适合你吗?
再贫穷窘迫的日子,也能天天快乐,关键是你的心要看透,那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你都活得很快乐。
欢迎关注纯原创图文:鱼纹
仅考虑电影里给出的东西。
1,男主角恢复了视力,获得各种的信息(包括了诱惑),于是开始追逐一些大家都会追逐的东西。
你也可以说这就是进取心。
2,男主角因恢复了视力,就开始慢慢疏远妻子,最后离开。
红衣女上司确实很重要的诱因。
电影有过几个镜头,男主角通过一些对比,在泳池看到妻子穿泳衣的身材等等,情绪上有些失落。
不过这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3,在男主角恢复视力之前的婚姻状态,显然也是不对等的夫妻关系。
虽然妻子一直“平等”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没有把他当作一个残疾人。
但男主角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
儿子在学校被打了,妻子没有告诉他。
告诉他也无能为力,只是平添烦恼。
家里吃饭收拾,开车接送,在生活中教育儿子,甚至连做爱的时候他都不能占据主动权。
尽管妻子无条件地爱他,没有表现出怜悯,可这样的不对等关系令男主角内心很痛苦,他也因被动,始终处于隐忍。
这也包括了工作。
他上班的环境,周围都是跟自己一样的盲人,而上司是个年轻人,眼睛好好的,他们就坐在电脑前打一整天的电话来说服别人卖房子。
怎能要求一个盲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主动呢?
4,男主角恢复了视力,开始有了主动权。
他能看到别人脸上的表情,从而获取别人的心理状态,于是他能掌控很多事。
而且在电话里卖房子,这7年的基层经验给了他很多只看数据的管理高层所没有的优势,他的扶摇直上看起来也是合乎情理的了。
加之也为他的长年累月的隐忍提供了一个爆发点。
5,他去教堂的游说,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个显而易见的理儿。
就算在教堂再祈求上帝,上帝也不会让一个从不买彩票的人中头奖。
可是这种励志讲座到后面就跑带偏了,变成卖房子=理财了。
以前有“打土豪分田地”,口号挺好的,到后面就变成土地国有,拆迁,要发展城镇,再就是把老乡都往城镇赶了。
现在也有很多骗老人的养生课堂,讲一大堆道理和伪科学,目的只是为了骗钱。
6,在男主角意识到妻子不漂亮身材也不好的时候,他也慢慢发现,自己的追求和品味也开始跟妻子慢慢有了隔阂。
男主角带妻子吃高级点的餐厅,妻子却想去社区舞厅跳舞;男主角工作升迁奖了部车,可是妻子却只担忧地说你没有驾照。
然后就是男主角意识到妻子当初找他一个瞎子来当舞伴,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情。
这些都是男主角重获视力后拥有了主动权,思考东西的位置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于是,两人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了。
7,男主角说过,自己的父母没有离婚,是因为小时候自己要瞎了。
他爸爸每天晚上都在祈祷他的视力不会再恶化下去。
等他将要再次失明的时候,他跟妻子已不可能再重回往日,他还丢了职位,拒绝别人的帮助,重新变成孑然一身内心封闭的盲人。
发生了的事是无法从一个成人的心里抹去的。
8,女主角说,我一直以为来社区舞厅跳舞是为了你,但却不是,我是为了我自己。
可以听出来,女主角并不是同情怜悯他才邀他跳舞,她自己也是个寂寞的人。
也许,一个盲人对她来说,不致使自己总是处于被动。
9,男主角的盲人同事朋友,对男主角重获视力,心情也是十分复杂的。
看到默默留下两行老泪,我想这是一部好电影吧。
剧情很简单的,豆瓣简介也就只有一句话而已。
但是表哥演技略微动人,james算是很能克制情绪了,在与妻子和朋友的冲突场景中。
只是最后得而复失之后对上帝祷告未果的崩溃和失声痛哭。
除此之外影片大多时候是理性的。
男主跟唯一的朋友在餐厅的冲突,他说朋友在嫉妒他,因为他能看见了,得到了一直想要却不得的一切。
他得到了那张入场券。
朋友说只是那张入场券轮到他手里而已。
朋友谴责男主抛妻弃子,其实这里可以看出朋友一直是对Sam有感情的。
可能他一直就嫉妒男主。
朋友说男生是混蛋,男主说了一句经典的大实话I am human. 的确,谁能保证朋友如果拿到入场券不做出和男主一样的事情呢。
再说和妻子,James对Sam说明晚会去社区跳舞,因为他答应她了,但是以后再也不会去了。
隔天两人紧紧相拥,跳各自以为的最后一支舞。
Sam的指尖流露出太多的不舍,然而我觉得之后的Sam过的挺愉快的。
她是一个易知足,不爱惹麻烦,善良的女人。
这里我想说James以为Sam第一次看到他就选中了他,不应该是同情,明明就是因为颜值啊虽然是盲的。。。
后来Sam通过儿子的指点再回去跳舞,看到Sam和朋友在一起相谈甚欢,想想都觉得尴尬。
可是不得不说当晚Sam看上去比之前漂亮多了。
从前跟表哥出去,都是一条项链搭各种衣服,没有妆容,实在是土气。
但是她很好,好到可以protect全家,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然而男人这种生物呢,是有下半身思考的美誉的。
与妻子度假当晚他便出去猎艳。。。
虽然我更愿意相信他只是跟人家跳了只舞。
但是搭讪之后说他是跟妻子和儿子一起来的,要回房间看他们一下,然后又折返回来就注定了会当渣男的基调。
何况公司里还有一个美艳到不可方物女上司。
撩男技术百分百。
后来男主跟上帝祷告说他很满意自己的妻子,啪啪打脸啊我的表哥。
想起基督教友跟我说过,大多数人在顺境中是不会想到或者坚持跟上帝祷告的,一旦有了挫折和灾难就不断向上帝祈求,然而上帝会怎么想呢?
James复明之后在事业上一路扶摇直上,不断升职加薪,极大的满足的他的自信心。
实现了换房换车换老婆的稳步升级。
后来视力逐渐下降,又全部都失去,这个玩笑开的实在是有点大。
其实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到变形记这节目,当时我就想对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换到富有人家去,这事情是多么的残忍,如果他一辈子没走出那个山村,他会是幸福的;如果他被换去富人家一辈子他也是幸福的,残忍之处就在于他体验过富人的生活却还要去回到那个小山村。
电影中男主角就是这样的,最后他靠在Sam的肩头说着试图挽回的话,真的可怜!
一部耐人寻味的片子总会参杂各种哲学理论或人性思考,往往让观众疲于思索,而忘却了看片独有的乐趣所在,久而久之这种晦涩的人性题材影片就与广大影迷渐行渐远。
今天介绍这部影片——the ticket,又是这样的题材,不过唯一不同的是,片中所隐射的人性转变与思考,似乎与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接近,完全没有脱离现实的虚空感,而是特别的实在、感同身受。
入场券,讲述了James由盲人重见光明后,在自身(思想上,行为上)所发生的各类转变,很现实、很深刻,不俗套。
作品的男主由Dan Stevens饰演,就是那位在《唐顿庄园》中扮演Crawley Matthew的青年才俊。
本剧中出演重见光明的James,论演技,中上水准妥妥的,论颜值,已然爆表,论对作品的理解,更是无可挑剔。
用了一些篇幅对于影片做了简单概述,接下来,进入正题,详解故事中的人性探索。
I. 光明是什么?
影片中对于“光明”的解释有两条。
一条是生理上的,即“有眼的就可看见”——明喻男主重见光明这一事实。
一条是宗教上的,影片中穿插了不少“祈求”、“祷告”、“作见证”的情节,这些段落有什么特殊涵义?
暗示“光明”的另一层隐喻,即“上帝是光”——James以前走在黑暗中却不至于跌倒,靠的是什么?
乃是上帝的’光‘的指引。
II. 黑暗是什么?
同样是两点。
第一点,明示:James的结局,即故事的结局,主角再次失去了光明,重回“黑暗”。
第二点,暗示:偏行己路,迷失在这个物质世界的黑暗中。
James在重获光明以后,开始了自己“所谓”的正确生活,卖力工作,为儿子出气。
可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骄傲”、“欲望”,隐而未现的“罪”让男主迷失了。
III. 现实是什么?
从James的故事不难看出,“现实”是“残忍”的。
当他成为正常人,开始有所作为后,随着金钱的积累,人际关系的复杂,James得到了晋升,找了年轻的女友,看似“如鱼得水”。
可是后来呢?
视力又开始减弱,直到最后重回“黑暗”,工作状态急转而下,树倒猢狲散,一切归回无有。
仔细观赏这部作品,不难看出导演与编剧的良苦用心,从影片开场,到中段,直至最后,都有大量的片段记录男主“祷告”,或是“讲述见证故事”,或是“忏悔”,或是“赞美上主”。
有些观众会有疑问,这些内容与作品的主题有何关系?
从标题来讲,“Ticket”更应该解释为“lottery ticket”(彩票),James的复明,就像是中了“彩票”——即上帝给了James一次机会,让他体验了一把不一样的“人生”,这次机会从何而来?
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祷告、祈求”才得来的“神迹”。
严格意义上来讲,整部作品最关键的主旨就是一句话——“感恩上帝给予我们的一切,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活在恩典之下”。
导演★★★★☆(很有思想的信仰之作)演员★★★★★(主角、配角演技无可挑剔)剧情★★★★☆(看似清淡如水,意义颇深)视效★★★☆☆(比较一般)音效★★★☆☆(有些忧郁,有些惆怅)推荐人群:有信仰的人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在男主角恢复视力之前的婚姻状态,显然也是不对等的夫妻关系。
虽然妻子一直“平等”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没有把他当作一个残疾人。
但男主角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
儿子在学校被打了,妻子没有告诉他。
告诉他也无能为力,只是平添烦恼。
家里吃饭收拾,开车接送,在生活中教育儿子,甚至连做爱的时候他都不能占据主动权。
尽管妻子无条件地爱他,没有表现出怜悯,可这样的不对等关系令男主角内心很痛苦,他也因被动,始终处于隐忍。
这也包括了工作。
他上班的环境,周围都是跟自己一样的盲人,而上司是个年轻人,眼睛好好的,他们就坐在电脑前打一整天的电话来说服别人卖房子。
怎能要求一个盲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主动呢?
本片最戏剧化的是,现实生活中的Dan与影片中的欲壑难填的盲人境遇颇有几分相似。
英国演员Dan Stevens生母不详,出生不久被两位教师收养,剑桥大学毕业后,投身舞台剧,2008年因出演电视剧版《理智与情感》崭露头角。
《理智与情感》中饰演爱德华2010年Dan因为出演大热英剧《唐顿庄园》爆红,成了迷妹口中的“大表哥”,他在剧中饰演深情专一、风度翩翩的贵族公子,一双湛蓝色的眼眸俘获了无数少女心。
《唐顿庄园》中饰演大表哥DAN因出演《唐顿庄园》爆红,接到了好莱坞的邀约,急于进军好莱坞的DAN不顾导演劝说执意辞演了《唐顿庄园》第三季,因为他的突然离开,剧情无法继续,导演只能安排他的角色意外身亡,本来和DAN饰演情侣的女主角只能更换CP,跟剧中自己的妹夫走到了一起,这样突兀的剧情让剧迷大呼无法接受,《唐顿庄园》的收视率节节下滑。
另一边,DAN的好莱坞之旅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付出了辞演代价才得以接拍的《二月之夏》反响平平。
DAN之后又陆续出演了几部影片都没什么水花,唯一一部比较出名的《美女与野兽》也只在结尾处露了两分钟的脸。
连张露脸的正经剧照都难找明明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知道DAN在出演《入场券》时作何感想。
但颜值即使正义!
上天总是偏爱帅哥,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可能是觉得电影生涯无望,Dan最近重回小荧幕,接演了颇有爆款相的X战警衍生剧《大群》。
《大群》中饰演X教授的儿子虽然之前辞演有不厚道的嫌疑,但作为迷妹还是衷心祝愿Dan,希望他能咸鱼翻身,把握住自己的那张入场券。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在普希金寓言和格林童话中,都有一个关于渔夫和鱼的故事。
前者叫《渔夫和金鱼》,后者叫《渔夫和他的妻子》。
不管两者谁是原创谁是盗版,抑或不谋而合,它们的故事核心十分相似,都讲述了一个欲壑难填的醒世恒言。
面对渔夫的妻子无穷无尽的非分要求,海里的鱼儿最终一下将渔夫一家打回原形,重新过回了穷困潦倒的苦日子。
从主旨思想上来看,去年的独立电影《入场券》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本片是个典型的小制作,在翠贝卡电影节上一无所获,IMDB和烂番茄上的评分也都相当「感人」(皆不到六分),甚至其导演Ido Fluk在维基百科上连人物注释也没有,若不是靠着帅到炸裂的「大表哥」丹·史蒂文斯撑场面,估计观者会更少。
同大多数的寓言或者童话一样,《入场券》的故事颇为简单明了。
年轻时双目失明的詹姆斯·哈维和妻儿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一直压迫着视觉神经的垂体肿瘤奇迹般地缩小了,使得哈维重见光明。
影片的开端,作为盲人的哈维曾在妻子面前说:「上帝,感谢你给予我的一切,我很满足于我的现状。
我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不与他人攀比。
」可是,当他从盲人变成一个正常人之后,还会保持这样的初心吗?
这是本片抛出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悬念。
影片上映后,有评论诟病其情节的可预测性。
的确,这不是一部有着惊人反转或者暗藏玄机的电影,看到开头几乎就能猜到结尾,而且节奏缓慢,带着一丝欧洲文艺片的高冷范儿。
当然,作为寓言式的作品必定是具有两面性的,在结构简单、情节单薄的背后则是讽刺性与表现力上的不遗余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哈维开始的表现还算正常,对崭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比如开始健身;同时出于平日里对妻儿的亏欠,在工作上也动力十足,凭借头脑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与提拔,从一个房产电话销售升任了新项目的负责人。
然而,伴随着事业的上升,哈维内心的欲望开始膨胀,套用一个热词就是越来越飘了。
在家里他对妻子珊姆恶语中伤,指责对方希望继续「控制」他,而且说当初妻子之所以看上他是因为怜悯;对同事兼唯一的朋友鲍勃(也是盲人)冷嘲热讽,挖苦对方无能,还揶揄他对珊姆有非分之想;而在男女关系上,他看上了兼具智慧和美貌的女同事,甚至选择与妻子分居,同这个原先难以高攀的美女双宿双栖。
到了这个份上,已经不是好奇心和上进心的问题了,而是彻底暴露了他的渣男本质。
影片中,哈维经常把一个关于彩票的段子挂在嘴边,显示出其潜意识里对投机的热衷。
这既是他这么多年来作为一个盲人期盼奇迹复明的心理映射,也不妨看成是贪婪本性的作祟。
现实生活里,有很多刮中彩票一夜暴富,随即又挥霍无度一贫如洗的事例,天堂和地狱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寓言故事里的报应总是来得又快又狠。
有一天,感觉已然是人生赢家的哈维发现视力又模糊了,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恐惧之下先是想去朋友鲍勃那儿求得原谅,又期望妻子能够重新接纳自己,但寒了心的两人怎会重蹈覆辙。
于是,可悲的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念叨曾经说过的廉价诺言——「上帝,感谢你给予我的一切,我很满足于我的现状。
我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不与他人攀比。
」BUT,上帝已经展示过一次神迹,你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了。
♑
(文/杨时旸)在进入这个故事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篇著名的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当故事结束之后,或许,人们又都会想起另一句曾经刷爆朋友圈的互联网格言: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机会放荡。
《入场券》有关一个盲人突然复明之后的故事。
在人们的想象中,这样的奇迹降临之后,那个人理应更加珍惜生活,但是,这个故事却向人们展示了另一种图景。
那个复明的男人加倍地宣泄着欲望,最终把原本安宁的生活倒向了崩塌。
作为一个盲人,詹姆斯过着安稳的生活,有一个爱他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份房地产中介的工作——这份工作的内容就是不停地给客户打电话,只需要言语而不需要视力。
理论上讲,他的生活应该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波澜不惊。
但是一天早上醒来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看到了一切。
医生无从解释,只能揣测是压迫视神经的肿瘤缩小或者是其他什么无法确知的情况,或许就此彻底康复,或许还会复发,总之,这像个天赐的惊喜,一次难以想象的小概率事件。
对于詹姆斯来说,适应光亮比适应黑暗还要容易,他很快就从公司脱颖而出,他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帅气的外表,只是之前,眼盲阻碍了这一切。
职业上风生水起,感情上艳遇不断。
他开始厌恶、摒弃过去的生活,被欲望催促奔赴看似光芒万丈的新生活。
在生活中,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对诱惑和欲望应付自如,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被欲望驯服,而不是将其驾驭。
入场券,在这个故事里是男人双眼意外复明,但入场券还可以是其他类似的任何东西,突然暴富,一夜成名,它是一种隐喻和概括,囊括了一切可以让一个人脱离平静和平凡生活,突然迈入欲望之海和人生巅峰的门票。
人们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畅游和享乐,但不知不觉间会被翻覆和溺毙。
人心和人性其实都经不起检验,当詹姆斯刚刚复明之后,在酒吧看到一个孤身的漂亮女人,他们开始意涵暧昧的攀谈,那个瞬间,我们就会明白,每个人都可能蠢蠢欲动,只是没遇到恰当的时机。
在那之前,詹姆斯是个本分的男人,珍惜妻子、家庭和工作,不然他又能怎样呢?
一个盲人,能得到现在的生活显然已经近乎上天眷顾,但他复明之后甚至都无需过渡,就能迅速领略自己的英俊,炫耀自己的小聪明,嫌弃妻子的乏味,嘲讽仍然陷于黑暗之中的同事。
人性最本质的特征不过就是此一时彼一时。
你不能草率地说他眼盲时的本分都是假装,也不能粗暴地说复明后就变成了渣男,那张入场券引领他走入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他只是贪恋那新世界当中的五光十色,谁让他之前长久地沉浸于黑暗呢?
所以说,对于欲望的沉溺和纵容,都带有一种极端的补偿心理,失去了那么多,失落了那么久,现在的一切贪欢在他心里都有了正当的理由。
我们每一个人谁又不是如此呢?
当人们从长久的逼仄生活中逃脱,谁真的能压抑那种报复性的嚣张吗?
《入场券》看起来是个小格局的故事,但当那场轮回结束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个宏大的寓言,甚至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宗教气息。
它让人想起著名作家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那些人性深处的贪婪和欲念被展露出来,然后施于了惩罚。
突如其来的复明,又突如其来的重新陷入黑暗,神明扯动了一下嘴角,给你降下一道光,然后皱了一皱眉头,遮上了一道帘,如神启如灯灭,人就像蝼蚁,时而绝处逢生,时而跌落悬崖,狂喜和绝望都听由天命。
詹姆斯眼睁睁看着眼前的光亮和色泽一点点暗下去,哭得撕心裂肺,或许有人觉得这算是报应,但仔细想想,如果他复明后仍然安之若素的生活,他就不会再度陷入黑暗吗?
如果照样得到了如此结局,那这又算是什么?
事到如此,一切就又显得玄妙。
这故事像个周而复始的圆,一场欲抑先扬的恶作剧,一堂代价残忍的人性课,男人从黑暗回到黑暗,见证过刺眼的光和炫目的色。
这世上最残忍的事无非是给你看到,摸到,尝到,得到一切美妙的事物,然后,全部突然夺走,你陷入的即是永夜。
如果有一天,我们得到了一张入场券,我们得以迈入那道大门,我们会如何与欲望纠缠?
又或者,我们是否宁愿从一开始就撕碎那张门票呢?
Always Be Grateful.这部电影可能要从丹丹说起。
记得很久以前看了《入场券》的预告片,觉得虽然故事过于抓马,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
于是满怀期待地等影片出资源,想着就算看脸也足够。
片子上映后口碑并不是很好。
有《不速之客》的前车之鉴,我对于丹丹挑片子的口味其实不敢苟同。
人过三十,他的思维仍然很跳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像个十二岁的孩子”。
他身上兼具老派的英国绅士气质和活泼天真闲不下来的少年感,所以正剧之外的作品类型差异很大。
从迪士尼真人电影《美女与野兽》到漫改剧《大群》,丹丹近期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我还没玩够”的感觉——他总在尝试新的风格。
《入场券》毫无疑问又是很不一样的,和他以前所有作品都不一样。
也许得益于片中大量的主观镜头,也许因为故事走向显而易见,观影过程中强烈的参与感让我非常喜欢。
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由丹丹主演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所以我想,也许应该撇开演员的问题,单纯地聊聊这部片子。
开场是持久的黑幕和模糊到无法分辨的影像。
男女主角聊着天,你听出这是夜晚,他们要休息了。
女人很疲倦,但还是听完了男人想讲的故事,为他跳了一段舞。
你知道,此刻他们深爱对方,虽然女人似乎更爱男人一点。
你知道这是关于一个盲人和他的生活的故事。
当你还在思索男人讲的那个故事时,画面变得清楚了。
你可以不再靠对话来猜测人物关系和剧情,你可以看到了。
因为,那个男人也可以看到了。
他复明了。
很扯,很不可思议,对吧?
但你看到了男人第一次照镜子时眼中的惊诧,也看到了他第一次看到自己妻子时那一点点的失望。
从这里开始,你就猜到了后面的故事。
他长得太好看了,而他妻子太普通了。
不做发型,不涂口红,眼妆画得简单得很,身材也不好。
你知道他会出轨。
当一个人突然得到了自己长久渴望的东西,反而容易变得更不满足。
可望不可得的永远最珍贵,当你真的把想要的攥在手中,便会发现它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好。
所以你会失望,会不满足,也就会更贪心。
你想要更多。
他也是。
所以他说“It feels better than it looks”。
他是在说他眼前的酒吧,也在说他自己的生活。
他的房子,妻子,他们相识的社区舞会,全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他想要更多。
他给自己买了需要分开刷卡才买得起的衣服,精心打理了自己的头发,拒绝再去那个惨兮兮的舞会。
他的人生开始迅速地变好。
升职,加薪,换更好的公寓,开更好的车,睡更美的女人。
他以为上帝听见了他的祷告,以为自己拿到了那张入场券。
他离开妻子之前,春风得意地参加公司的派对,喝得醉醺醺回到家里后,他问妻子,当初在舞会上,为什么选择他。
他把自己说成可悲的瞎子,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让人同情的可怜虫,他指责妻子是因为同情才爱他。
这不是自卑,这是他抛弃妻子的借口。
人总是会在别人身上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看到这里,你已经恨到牙痒了,对吧。
还有更可恨的。
他离开了他的家,也抛弃了他的朋友。
他毫无愧疚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尽管这样的生活以欺骗和虚伪为基础。
他利用朋友,利用教堂,利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利用别人给予他的善意和信任。
可是,他真的拿到入场券了吗?
影片的最后告诉我们,他没有。
所谓的入场券,确如Bob所说,只不过碰巧传到了他的手上。
眼看光鲜的生活逐渐溜走,他开始歇斯底里地祷告,找曾经的妻子乞求原谅,但实在太晚了。
那些被你亲手丢弃的,怎么可能完好无损地回来?
也许在他祈祷不要再一次失去视力时才终于意识到,他就像那个故事里的人一样——从来没有买过彩票,怎么可能中奖?
他从未拿到过入场券。
故事之外,影片那些持久的长镜头也深得我心。
很多缓慢推进或拉远的画面意味深长,不仅给了演员非常大的表现空间,也让观众更容易跟着角色和剧情去体会和思考。
影片的台词少而精湛,无论是片名缘起的那个故事,还是人物之间交流时看似不经意的话,很多都值得细细推敲。
看完全片,再想起Bob对男主角说的那句话,会脊背发凉吧。
What if you didn’t get the ticket? What if it was handed to you?
从头看到尾 不觉得跟贪婪有什么关系啊。
有能力的人想要实现American dream,这在美国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不想成功的人。
至于他的老婆 的确有一种变态的控制欲 喜欢找瞎子 这样可以忽视自己的颜值和不修边幅低品位。
孩子在学校被霸凌也不管,还怪他。
老公走了就开始搞老公的朋友。
要说男主有问题,那就是心理素质太差!
瞎子就无法实现美国梦了?
瞎子就不能成功了?
丧家犬一样回去找前妻?智障吧。
还有啊 导演差评!
好几个镜头描述 拖沓冗长 废话连篇……冲男主颜值 三颗星吧……
特别无聊
\Dan Stevens/ \Dan Stevens/ \Dan Stevens/
顺风浪
大表哥也救不了这出。
论美貌我只服丹丹龙,此片简直是他个人秀! 要看一个人真实的品质,要看逆境也要看顺境。在逆境时拥有的美好品质可能只是在处于低位时的被动选择,一旦翻身有可能会露出更丑陋面目。
有些宗教的意味。
现代生活让每个健全的个体都有了幻觉,仿佛所谓的“正常生活”是永恒存在的事实。不接受“无常”,心智就像架在轨道上的小火车,虽然可以飞驰,可会不会翻还是轨道说了算。盲人视角很好,结尾音乐好听。和《潜水钟与蝴蝶》《调音师》收入一辑
人生得意须尽欢,我觉得男主并没有做错什么,一身才华高颜值,苦于眼盲无处施展,可怜。
噫82分钟前后那一段大表哥的歇斯底里很有冲击,其他地方无感。
开头黑暗中的窃窃私语那段太长了,没有吸引到我,重见光明后男主适应快得不合常理,导致我看了三十几分钟都没有看进去
丹丹龙这部戏把演技飙到了极致,但我却没能领会到,因为开场没多久我就已经是一具溺死在他浩瀚蓝瞳里的尸体了·····PS:一个人的长相太过英俊真的很容易让他其他的优点被忽视,但丹丹龙依然坚持用一部又一部的文艺片证明自己,真的是业界良心!
就是平淡了一些,其实概念挺好的,觉得是个有宗教意念的故事。God, he is so beautiful! Thank you God! I am content.
光明可以将人拖入黑暗,气味能够诱人陷入深渊。再次失明以后,男人躲进前妻怀抱,喃喃地说你的气味真好闻。之前他也是因为电梯里同事的香水气味,而迷乱了心神。就像睁开双眼重见光明,便任由这光束催生心底灰暗的芽苗放纵滋长。向上帝祈祷五十年,却从没买过彩票。给你一次中奖的机会,双眸却被腐蚀。
对不起男主再帅也只能给一颗星……
故事本身略无聊,多出来的一星给演技
假如给你三天光明,却不是什么好事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丹龙龙念起台词来就和他的眼睛一样美。
有丹丹龙就够了…
God smiled on him and slipped him a ticket to seeing. Hugging himself at his reflection in the looking-glass, Dan Stevens's James turned over a new leaf. His sales pitch, a running joke of a man who consistently prays to God to let him win the lottery but never buys a ticket, jumped the shark as soon as he lost his sight again. But he was not blind till his being blind to right and wrong deprived him of conjugal felicity.
慢慢看,还行。失明主角康复之后,变得不再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