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A、小时候的暑假都是在外公家度过的,外公有个花园,还有一棵外婆种的桂花树,晚饭后他们带着我搬椅子在花园乘凉,是那个时候最典型的记忆抬头看星星,低头吐西瓜子,在那时,我会看着飞机亮着灯慢慢飞过,在那时,我会听着外公讲着天上的故事,在那时,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不招蚊子咬然后,就是我的长大,和外公外婆的年华老去,然后天上的星星随着时光变迁而变得不再清晰,当外公外婆搬离老宅时,曾经的那些就成记忆,当桂花树被拔起时,童年的那块拼图也一并丢失“长大”是孩子和大人一起需要提防的怪物,它勾引着孩子向往,又让大人们无奈唏嘘,只留纯真的幻想执着的在记忆力孤军奋战,我们总自以为经历的世界越来越大,殊不知美好的留存被现实压榨的所剩无几,自己的方式越来越脆弱不堪所幸,星空永远在天上,你只需不时抬头,孤单时,仍要守护心中的思念,点点繁星虽非耀眼,却足够照亮前路B、第一次听到Starry Starry Night这句歌词,是在高中时,某个晚自习的夜晚,不知哪个班的一位小哥,抱着吉他在走廊上唱着,我问他是谁的歌,他说是Don McLean,他要在学校迎新晚会上弹唱这首歌,为了一位姑娘后来据说那妞没看上他原因是“你没有谢霆锋帅”,但我还是很感谢他让我记住了一首好歌,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校园乐队雨后春笋般的日子,对于民谣的感觉还在同桌的你和上铺的谁谁谁上面歌词里说:如今我才明白你想对我说的是什么 你为自己的清醒承受着多少痛苦 你多么努力想让它们得以解脱 但是人们却无法理会 那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倾听 或许他们现在会愿意聆听…… 那时候周杰伦还是卷发出道未久,只会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那时候章子怡还是雏儿成名未久,还只是我的父亲母亲和玉娇龙,那时候乔布斯还是半仙封神未久,这个时代还没有iPhone和iPad,那时候的我还没遇到我的前女友,却早已打包好所有的童年和少年时间在日复一日时间日复一日垂直下降, 那些支离破碎的白日支离破碎混声重唱, 黑夜准时降临,天上的繁星却难以再独霸四面八方, 一个,索然无味的年月那时我喜欢爬上家里阁楼在屋顶看星星,那时北斗七星就高高挂在我的正上方,那时我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那时我害怕进入睡眠那阴森不期的冒险 原来那是没发育的梦想,我却被它完全洗劫一空C、爱情会崩溃、寂寞会唱歌、人生会告别,那是大学时才明白的道理,以前总有人说我早熟,后来才发现是熟的不是地方大二开始我很少上课,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去老图书馆看电影,一个大耳机,一台电视机,很多录影带,我可以待上一天,直到星星出没的时候我就那样过了好几年,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走进来,没有谁走出去回头看看来时路,回忆、青春、昨天在偷偷陨落,梦想越来越脆弱,而我越来越老,两者之间总有一个要先消失吧我想象是一棵种在迷宫里的植物,从不在乎迷宫的出口在哪里,城市的夜晚再难见晴朗,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大学后去的第一家公司叫李奥贝纳,这位祖师爷曾说,“伸手摘星可能听起来有些天真,但却是我一个热情信念;也许这个世界真该多一点这样的浪漫。
”公司名片背后印着一个伸手摘星的人,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一手污泥,原来在这个世界,星空还能留存在每个人的心里D、很久没去电影院,去看一部真正称之为感动的电影,“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独白轻浮,和一封左支右绌一封不知所云的情书 五月天在歌中唱到:命運偷走如果 只留下結果 時間偷走初衷 只留下了苦衷 你來過 然後你走後 只留下星空 回忆像不变的星空,引领你走进十字路口,一个人,还是一个人,习惯一个人,却会记得某年某刻头上的那片星空,勇敢的独自飞跃月光倾斜的城市上空那时候,未来遥远而没有形状,梦想还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 献给你我,和所有依旧怀有梦想的孩子们
在看電影之前,《星空》就是我最喜歡的幾米繪本,喜歡繪本中特別鮮豔又特別幽深的孤寂感,極具衝突,彷彿將心靈深處的秘密悄然翻起,讓現在的自己與內在小孩並肩而坐。
對我而言,《星空》就是內在的自己,那個明明應該長大,卻還是小孩的自己。
我習慣把書放在床頭,讓繪本中的女孩和男孩陪伴我在無數失眠的夜裡。
每當色彩斑斕的畫面浮現眼前,我那被現實反覆折騰的浮躁之心總會緩緩沉靜下來。
在我心中,沒有人能將難以言喻的“寂寞”表達得比幾米更透徹,那些瑰麗無比的畫面佐以簡潔卻意謂深長的文字,便能觸及我心中無人知曉的內心世界。
之前幾部改編自幾米繪本的電影,總是形似神不似,雖有繪本故事,卻無法以細緻畫面和動人細節呈現幾米繪本中既璀璨又寂靜之感,每次看完總是失望而返。
看完電影之後,我發自心底的微笑了。
寒冷的夜裡,彷彿有道暖流流過心頭,久久不散。
簡單的故事以一種屬於幾米式的安靜氛圍,層層推進,從前所未有的豐富視覺到敞開心房後的溫暖感知,我終於在那片燦爛星空中看到更深邃的美麗。
【什麼都有,其實什麼都沒有】電影以一個十三歲小女孩的視角為主。
女孩與父母住在豪華的大房子裡,有一間專屬的房間,房裡琳瑯滿目擺滿了父母為她買的各式東西。
她看起來什麼都有,唯一沒有的是,快樂。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父母總是吵架,一家三口原本應該美好的晚餐時光,不是一片靜默,就剩她自言自語。
她懷念以前父母一左一右陪她一起拼圖的日子,也懷念小時候與爺爺住在山裡的美好歲月,那時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什麼都沒有,但她很快樂,感覺自己彷彿擁有了全界。
現在的她,很寂寞,經常一個人,沒有人了解她,也沒有人真正在乎她。
她總是默默流淚,淚流完了,寂寞卻還是那麼深。
她看似什麼都有,其實什麼都沒有。
這不也是我們大部分時候內心的真實寫照嗎?
小時候努力唸書,長大後好好工作,過著一種讓所有人放心的生活,但在一切漸入佳境的同時,心卻沒有因此更感富足,反而有個隱形黑洞不斷在心底擴大。
為什麼擁有更多了,卻比什麼都得之不易的從前更感匱乏?
網路手機的頻繁使用,使得人與人之間看似越來越緊密,然而事實上,什麼都能說的同時,卻好像什麼都沒說;什麼都看的同時,卻彷彿什麼都沒看見。
人來人往,卻沒有一個人擁抱自己的心,我想,這才是人之所以深感寂寞的真正緣由。
縱然我們都知道寂寞是人生常態,並不是與別人一起就能解決的生命難題,但在浩瀚無垠的星空中,若有一雙願意陪你一同凝視的眼睛,即便此刻天空濃霧密佈,你也一定能看到心中的那顆最重要的星。
那顆星的名字就叫:愛。
【“我們一起”就能填滿心的缺角】電影中,男孩的出現,如同原本濃霧密佈的天空開始放晴,霧漸散去,一顆閃亮的星開始發光。
女孩發現男孩和她一樣不愛說話,總是躲在自己安靜的世界。
她不由自主地跟在男孩身後,學他在文具店裡偷文具,並因此露出滿足的笑容。
對女孩而言,“我們一起”做同一件事的默契,就是一種內心的陪伴。
她最想要的,不過是陪伴,但最難得到的也是陪伴。
她想和總是吵架的父母一起完成星空拼圖,她想去醫院陪伴生病的爺爺,但是父母總是讓她等一下,爺爺卻再也等不了她。
她的心,漸漸像眼睛一樣,開始不斷流淚,像最後缺了一塊的星空拼圖,也像最後爺爺給她的那隻缺了一腳的大象,再也無法完整。
所幸,女孩缺了一角的心與男孩缺了一角的心,竟不謀而合。
男孩在文具店提醒傷心欲絕的女孩別忘了付錢,女孩在狹窄巷弄勇敢與欺負男孩的同學打架。
他們一起佈置教室,一起面對世界的殘酷,一起前往世外桃源。
女孩經常掛在嘴邊的“我們一起”終於有人與她真正一起,無論好事壞事,都願陪她一起。
電影中最溫暖的一句話,莫過於這句再平常不過的“我們一起。
”“我們一起”意味著快樂有人分享,難過有人分擔;“我們一起”再遠的地方,再黑的夜,也不怕迷路;“我們一起”就算全世界都不懂自己,只要你懂,心就不寂寞了。
我想起我聽過最動人的情話,不是我愛你,也不是我想你,更不是什麼與永遠或不變有關的誓言,而是“我們一起,不管你在哪裡,我都陪著你。
”我發現自己和電影中的女孩一樣,並不需要滿屋華服與太大的房子,我最想要的是足以容納兩人空間的小世界,以及一雙無論去哪裡都不放開我的手。
對我而言,“我們一起”的終極意義就是“不離不棄的陪伴”。
所謂不離不棄的陪伴,未必是朝夕相處,而是自始至終一直將所愛的人放在心中無可取代的位置,這個位置不會因時間而消逝,也不會因距離而變改。
它是無形的時光機,只要把心打開,就能看見內心深處唯一的那顆星依然為了溫暖自己而閃閃發亮。
【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的心】我非常喜歡電影一如繪本的豐富色澤,女孩家瀰漫著濃郁的法式家庭氛圍,她的房間沒有一般少女的粉嫩氣息,用色大膽,頗具藝術感。
然而,如此鮮豔的美麗卻與她黯淡的心呈現極大反差,就像繪本裡的畫面極盡燦爛,映照出的卻是我們內心幽暗的孤寂。
我想,不快樂的女孩,根本看不見她住的地方有多美,她的心早已掩蓋了一切。
所以當她難過的時候,總是將箱子裡滿滿的寶貝一件件往外丟,她丟棄的不只是物件,還有她以為不再被愛的自己。
我們的心境,往往決定我們看到的世界。
於是我想起也曾在極度情緒下丟棄心愛東西的自己,當時以為自己不想要了,但不想要的背後其實是被傷害與失望所籠罩的心。
不知如何自處?
只能眼不見為淨,但如此也解決不了內心無止盡的失落。
只有心境得到改變,才能重新看到色彩洋溢的世界,即使真實的顏色並沒有那麼燦爛,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幻想中那無與倫比的美麗。
幻想,並不是空想,也不是自我安慰的心理反應,而是一種當下心境的折射,比真實所見更真實,是內心真正的樣貌。
就像電影中女孩與男孩一同坐上往森林穿梭的小火車,經過歲月的侵蝕,小火車的外觀顯得老舊斑駁,山裡的夜漆黑一片,唯一的光源是火車上的燈,女孩凝視窗外,睡著的男孩不自覺靠上女孩的肩,女孩露出溫暖微笑,原本平凡無奇的小火車頓時光芒四射,一飛上天,絢爛了整個天空。
如此絕美的畫面讓人彷如置身夢中,卻是逃離城市的女孩那一刻心中最真實也最美好的畫面。
這就好比與喜歡的人一起去喜歡的地方,一起做喜歡的事,即使身處喧囂煩雜之境,我也一樣能感受到發自心底的安然與靜好。
有愛,且感受到愛,我們就能在平凡之處看到女孩內心的繽紛世界。
若沒有愛,或者明明有愛卻無從感受,再美麗的世界,我們看到的依然是黯淡一片。
在早已看不見星空的城市裡,我看著電影的星空,感受到指尖傳來的暖意,那一刻,我終於看到前所未有的燦爛星空,在心底,在與愛同在的分分秒秒裡,我不再感到寂寞,只想好好緊握手心的溫度,在時光消失之前,用更大的能量留住愛,留住屬於我的星空。
【以為會消失的愛,原來一直都在】女孩問男孩:“兩人之間的愛,會消失嗎?
”男孩黯然點頭。
然而,長大以後的女孩卻慢慢發現,其實“愛”比我們想像中更強韌。
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用心看見它的存在。
以前她總以為成天吵架的父母早已不愛她,連一向最疼她的爺爺也言而無信,未將大象的腳完成就離開她。
以為不再被愛的傷害,成為十三歲女孩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直到她在最脆弱的時候遇見那個陪伴她的男孩,讓她看見濃霧散去後的星空,也讓她懂得了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
男孩就是她的星光與心光。
多年以後,小女孩長成大女孩,男孩的溫度仍未消失,她終於明白她始終擁有愛她的父母,即便他們已不再相愛;她也從不曾失去爺爺的愛,即使她再也看不見爺爺,但爺爺森林小屋中她的畫像不會消失。
在我眼中,《星空》中的小女孩與小男孩長大以後,就成了《戀之風景》的大女孩和大男孩,他們不只共享同一片星空,還在獨自所見的風景中看見對方。
因此,女孩把男孩放在心中那個無可取代的位置,就像男孩從未忘記過她一樣。
缺了一角的星空拼圖,也被男孩用“心”填滿了。
我在《星空》中隨女孩一同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淚水灌溉下,貧脊的心開出了更美更燦爛的花朵。
我不再放大自己失去的一切,而是細數一路走來的溫暖陪伴,並在心中那個無可替代的位置與我最愛的人深深擁抱。
之後,我再度看到女孩和男孩一起坐上發光的火車,往幸福的森林小屋前進。
我們是《星空》中悲傷的小孩,也是現實中孤寂的大人,悲傷與孤寂雖是人生必備的顏色,卻未必是最主要的色調,悲傷中依然存在的小幸福,孤寂中未曾消失的小美好,讓我們未能盡如人意的人生始終保有溫暖色澤。
《星空》的盡頭,讓我明白了:不會消失的愛,就是我們平凡人生中最不平凡的幸福。
無須刻意追求,因為它一直都在,只要用心,就能看見;只要願意相信,心的缺角,就能被愛填滿。
1 灯光亮起,片尾曲里五月天的《星空》伴着几米的绘本一帧帧把想走的脚步留了下来。
阿信的一句“一个人,习惯一个人。
”像是拉落每个人的心中版图的那只手,毫不留情就把所有的美好撕裂,再也无法回归完整。
抖落的碎片,在每一个鼓点爆发以前,撕扯出你内心最简单最朦胧的记忆。
“你多久没有看过星空?
”只是这么一句,便把我们的心都留了下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片稻田。
那些参与我们人生的人,用爱在心田里种下一季又一季的的思念。
然后,以最迅速的方式离开,连一句再见也舍不得留下。
儿时抬头可见的星空,什么时候成了遥远的奢侈品。
是为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是为了品尝醇美的红酒,我们在为了更丰富的物质埋头忙碌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最好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都太容易本末倒置,在终点线上忘记出发的理由。
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开越好,去吃的餐厅越来越高级,可是双人床渐渐变成了单人床,吃饭时说的话越来越少。
我们在去往终点的路上,都选择了放开彼此的手。
画面的下一秒,小美的脸陷在黑暗里,双眸明亮,暖黄色的灯光打在脸上,映衬出她最简单最寂寞的样子。
她想离开这里,父母的吵架已经无法让她忍受。
她像一个局外人,只能接受被赋予的一切。
那张火车票的终点,是爷爷在山上的工作室。
那是承载着真心关爱的地方,是她逃避灾难的防空洞。
可惜,世界上最后一个真心爱她的人,也选择永远地离开。
爷爷的死讯,就像那幅一千片的拼图,最后那片最亮的星辰怎么找也找不到。
就像爷爷没有完成的那只蓝色大象的木雕,那条残缺的腿再也没有办法安上。
就像莫奈的油画,挂在家里却找不到一丝温暖的痕迹。
心中的那块缺口,被猛的一扯,然后瀑布一样倾泄而出。
镜头用了很久的拼图掉落的场面来表达小美的内心,那哗啦哗啦的声音持续了很久,令在场的人陷入一种黑暗的恐慌。
仿佛能身临其境那种毁灭至死的过程,许久,周围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拥抱的情侣停止了交头接耳,爱吃零食的女孩忘记了咀嚼,打电话的人关上了手机,电影的魔力最终让屏幕前的所有人做出了一样的动作:黯然神伤。
我们真的想替小美做点什么,可是,我们无能为力。
2周宇杰的出现,是小美的初中生涯里最好的礼物。
他不爱说话,有凹深的眼廓,双眼皮就像浓重的素描横亘在眉毛下方。
他喜欢画画,总是带着素描本。
就算裸体素描被同学嘲笑,也只是善良地躲在楼道里打墙壁发泄。
他有偷物癖,可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挡小美的喜欢。
导演用了很跳跃的色彩来呈现小美和宇杰的相识和相知,无论是印着编号731803的湖蓝色校服,还是路过的天蓝色大门,橘黄色沙发,白色精品屋,红色折纸,这些色彩被青春恰如其份地放在了调色板上,道不尽的赏心悦目。
当宇杰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让我做教室布置,我做不完,你可以帮我吗?
小美点点头,说好啊。
宇杰笑了,这是他第一次在镜头里笑得这么开心。
那一刻,你是不是想起自己17岁的某天,曾经这样心怀忐忑地征询一个女生的同意,支吾半天才表达完意思,问她的意见,心里像吊着一块千斤巨石。
随时就要压垮脆弱的神经,却在她同意后觉得世界柳暗花明,豁然明亮,你的动力满满,好像所有的难事都微不足道。
这便是青春最好的样子,只是淡淡地喜欢。
无关财富、地位、背景、学历,没有任何的海誓山盟,没有任何动情至深的句子,他们脸上的笑容告诉了我们一切。
得知父母离婚的决定后,小美决定出走,她找到宇杰,“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吧?
”男孩没有犹豫,当他们乘坐的火车在小美的眼里变成飞越星空的美梦,我们的掌心暗自为那年没有私奔的回忆捏了一把遗憾,信誓旦旦说要天涯海角的人,最终也没有拉起你的手,给你一个明天。
我们都太容易自以为是,以为生活是不需要赚钱的流星花园,以为爱情是不需要面包的痴心绝对。
最后鞠一把相思泪,两两相忘。
有人说,这根本不能算爱情片的范畴。
我想说这话的人,压根是没有初恋的。
17岁的心思估计都浪费在打电动和看漫画了,爱情的定义,不是只有大声叫着我爱你才是真的爱情,不是说着我愿意为你去死才是真的爱情。
在我的眼里,在船上等待雾散的宇杰,发现小美发烧后,那样的焦虑,那样奋不顾身地朝前奔跑,那才是真正的爱情。
就算历尽千辛最终在背着小美终于看到了璀璨夺目、摄人心魄的星空,他也没有停下惊叹的脚步,因为他知道,他的背上,有比星空更重的人。
这样的情感,像饥渴的爬山路途中,喝了一口山涧水,久久难以忘怀。
3第一次知道林书宇导演,是因为《艋舺》,这部小制作捧回了满堂喝彩。
堕落的失足少年,也有那样热血的青春,唤醒了多少人青春的岁月。
继而《星空》的出手,更是把几米先生的故事,延伸出一条林荫小道。
你不自觉地被带着走,沿途小荆棘割破你的脚踝,你察觉到痛,可是你没有停下脚步。
这是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区别。
影片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小美生病躺在爷爷山上的房子那一幕。
小美说,再陪我一会,好不好。
男孩没有说话,只是不由分说地俯下身来,在她的额头留下一个长长的吻。
伴随着电影院里的唏嘘四起,在我们期待还有下一步更深发展的时候,编剧戛然而止地没有再交代这个少年的后来。
他不见了。
像是少年时半路转学来与你同桌的某个小男生,爱捉弄你,在桌子上划三八线,扯着你的马尾辫笑你,拿毛毛虫吓你。
你发誓最恨他,最讨厌他,却在他某天突然转学去别的学校而怀念起你得了不及格时递过来的一根糖果,怀念起你没吃早餐时他放在你书包里的一包牛奶,你怀念起许多,可是他就是不见了。
像小美怎么找也找不到的最后一片星空拼图。
原来许多故事,都没有结局。
就算多年后,宇杰寄来的信里,只字未言,那最后一块拼图,已经说明了一切。
她心中的那片草原,曾有他驰骋在猎猎风里,笑容好像天边的晚星,可是际遇却还是像那片乌云一样,他说不见,便不见了。
就算我们知道他和她平行生活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彼此过得很好。
可是,又能怎样呢?
失去了那一块重要的拼图,你没有说的再见,是属于你的我的不完整。
原谅我。
有个晚上,当你突然想跟一个人讲讲你流浪青春的过去,却也很难将庞大的故事架构、繁杂的细枝末节全盘托出。
也许你只能讲出13岁嘴角挂着伤的下午,打碎家里一只玻璃鱼缸时的惶恐,爸妈慈爱却拉开距离的口吻和脸,男孩的手紧握自己时传递的温柔和热度,跳上一列不知道开往哪里的火车,折纸的大象犀牛和鸟变成紧随其后的王国,穿越过前方有阳光等候的隧道,躺在摇晃着距离星空很远又很近的小舟,不知道跃跃欲试的明天会变成被钉死的今天。
你以为烙印在自己生命里不会丢失的过去,却无法将它亲手复原。
只剩下故事里的线索和零星的片段。
有些电影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夜晚,像一张铺满向往,尽头却埋着遗憾的地图,像永远浪漫神秘但是却无解的星空。
当谢欣美在周宇杰耳边短促飞快地说:“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当14岁的徐娇对此解释说剧中的他们是“躲进世界的角落”,你应该会期待着,《星空》有拍出你自己的青春的样子。
是看了《星空》主创上康熙后,才在网上找来1分10秒,1分50秒,6分58秒的预告片、幕后花絮通通看了一遍,心里的感动和当初读绘本时同样湿润温柔。
五月天的歌出现在1分44秒的预告片中,歌词是“这一刻独自望著星空 /从前的从前 /从没变过/寂寞可以是忍受/也可以是享受 /享受仅有的拥有 /那一年 我们望著星空 /有那麼多的灿烂的梦 /至少回忆会永久 /像不变星空陪著我 /最后只剩下星空 /像不变回忆陪著我。
”1'19''预告片: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00584/1'50''预告片: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01631/#content6'58''制作花絮: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00584/(几米、陈国富、林书宇、王中磊、刘若英、徐娇、林晖闵、庾澄庆、桂纶镁等受访)「你还记得吗?
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
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我们明年回大陆据说,这是台湾的一首民谣。
现在的中老年人,很多人小时候都念过。
《星空》进了阿里山,影片也在内地公映,但是,它的故事并没有回到大陆,而是去了预设中的巴黎。
但不得不说,这一年的华语片里头,《星空》的想象力和纯真记忆确实很少见的,尤其是少年少女上阿里山的段落,神奇迷人。
又跟民谣里唱的,一个接一个的台湾导演,他们“回到”了内地市场。
淘金也好、练习也罢,若要等到内地观众真正接受台湾导演的那一天(以票房成功或者热门话题为标志),那还尚需时日。
就像是莫名巧合,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用梵高《星空》当海报,主人公不停穿越,试图寻找理想的黄金时代。
结果,在《星空》这部电影里,导演一直在憋着什么东西,最后果不出其然,主人公还是要回到巴黎,重续那个有点俗套的前缘。
那《星空》是一副怎样的画,狂乱、神秘还是美妙?
画《星空》的时候,梵高在精神病院治疗。
画上的村庄叫圣雷米,他一个人在那。
或许这么说来,《星空》所隐藏的孤独感便出来了。
从一家人拼图到一个人拼图,然后还拼不好——最亮的那块找不到了。
小美显然丢失了某种东西,陷入到成长的孤独中。
如果对应后来的梦,电影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在少女的成长时代,她无可依靠,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在小美的梦里,相比小杰和父母,好像就只有爷爷的存在才是可以碰触的,只有他不会消失。
但事实则是,现实中消失离去的是爷爷。
两组碎掉的拼图,就好似《盗梦空间》的梦境坍塌,不得不说,导演的想法非常棒,情感也铺垫得很到位。
《星空》先是展现了虚伪造作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
三人餐桌,一家人中间都有无形的距离感,正式得有点冷漠,缺乏了传统东方家庭的亲密亲近。
刘若英继续以怨妇形象出现,她不停秀法语、喝红酒、吃西餐,表情放空。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印象被颠覆了,无比讨厌来着。
后来一想,大概是导演有意为之吧。
要表现这个家令人厌烦,令小美想逃离,那么刘若英饰演的妈妈就是必须出现的。
从听的歌、跳的舞到墙上张挂的画,这个家庭完全西化。
可往深处说,这种西化给人的感觉是肤浅表面,其怪异感让我想起了金知云的《蔷花红莲》,始终有点阴冷恐怖。
不知是否受到了原绘本的影响,林书宇有意无意去营造恐怖气氛,用以来表现少女的成长压抑。
且不说隔着玻璃拍小美的某些段落,再到入山后,两人选择左右两条路,之后迷路,很自然地想到了会不会来段鬼打墙之类。
好在,这种恐怖情绪又很快被冲淡,但又时不时被溜放出来。
当小美遇见小杰,两个同样压抑的孩子,他们必然需要一次突然的出行,逃出家、离开学校。
年轻时候,很多人都会有离家出走的冲动或者欲望,小到去找远方的亲人,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的是去一个陌生地方,遇到了莫不相识的人。
类似的成长烦恼跟困惑,电影里还用了偷东西等段落去表现。
整体说来,《星空》的阿里山段落好于学校段落,学校段落又要好于家庭戏段落。
只是登陆成功后,林书宇还是缺少了一些自己的东西,那些台湾电影特有的东西。
更多时候,《星空》会跟几米绑在一起。
虽有孤单,却还是围绕情调和文艺腔说事。
或许,当林书宇把短片《海巡尖兵》拍成长片,挖掘出自己作品中更黑暗的一面。
我们才会发现,那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收集了几米的全套漫画,翻看漫画也能翻到流泪的我,听五月天的歌能听到眼眶湿润的我,前不久看《五月天追梦》能在电影院里哭到不顾形象的我,准备好了面巾纸的我这次却没有被催泪,想来三个原因:1.号称全剧最美的镜头:火车在莫奈的星空画中飞驰,我脑海中却不停的念叨着二维化啊曲率驱动飞船啊之类的完全无感(三体中毒症状)2.回想我当年,标准的家庭和睦品学兼优思想单纯追求上进每天乖乖早睡早起的红花少年,神马小忧伤小男生小星空啊通通木有,实在木有共鸣点。
3.作为一个已经两个13岁的怪阿姨,整部电影经常能提前的说出几乎一样的台词提前的猜到所有桥段,又经常的被两个13岁的孩子生硬的谈情说爱给电到头皮发麻,很多的镜头处理让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出来一个贞子或者满身黏液的怪兽才比较搭,正欣赏徐娇的又长又白的小细腿,却又被那个硬拗出来的侧面曲线剪影雷得静脉曲张。。
到底是本人已然庸俗现实无法领略小清新的精髓了,还是这个电影的清新太过用力做作了呢。。
即使是那句难得可以触动我的台词: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也因为让我觉得和情节实在没有那么搭。。。
而只是小沉默一秒钟然后就pass by了。。。
也许这种小清新真的不对我的路子。。
还是乖乖在家里面,把五月天的《星空》单曲循环,然后重读一下几米的《星空》漫画吧。。。
说明:非专业人士,胡言乱语,欢迎探讨只看了一遍,有些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如有错误,欢迎指出这是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
小清新。
小温暖。
小忧伤。
1.两个孤单又“有内容”的孩子。
一个未经历过温暖,一个正在失去温暖。
小美。
有着良好的家教。
善良、孝顺、安静。
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艺术修养,也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孤独。
——尽管父母仍然对她很好,凡事尊重她的意见。
但是,再也没有全家一起拼图的单纯和美好。
于是她沉默,爱幻想,以及时常怀念爷爷。
无论是午夜街头的蓝色大象,还是在小杰受欺负时出现的恐龙……一个弱而静的女孩,企图在幻想里实现愿望,多么让人心疼!
小杰。
似乎一开始就是问题少年。
家庭或者学校,都没有给过他理解和温暖。
他画裸女、打架、偷东西、……直到两个沉默的孩子慢慢靠近。
2.谁没有过青春年少?
——那些用孩子的眼光和价值观看待一切,对世界有了初步的判断,对成年人的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的时候?
皆因本真。
所以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会在夜半站在男孩楼下,用猫咪叫声唤他,然后笑笑地说:我们去看星星好不好?
没有惧怕没有提防。
“走吧,我们离开这个城市。
”——这是片中和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那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打拼的年轻人,每天挤早晚高锋的地铁,拿着微薄的薪水出入高档写字楼,仍脱不了“外地务工人员”身份的年轻人,谁没有真正想过逃离?
但,我们不能,我们不能因为怀念爷爷和他的小木屋,不能因为还想看一看童年的星空,就逃离。
我们也做不到,毫无戒备地邀约一个仅仅是有好感的异性同行。
我们更做不到,因为顺路,一扬手就搭陌生人的车。
……我悲哀地发现,我们不能这样那样,都是因为我们成年了。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孩子这样有一点小撒野、一点小任性、一点小倔强的状态。
谁年轻时没有过偶尔出格和疯狂?
——逃课、打架、甚至偷东西、离家出走……?
如果孩子们都如黄艺博那般……我想起码我会哭的。
3.然后,两个孩子出发了。
迷路过,害怕过,狼狈过。
但修整之后仍然进发,这不是大人们所谓的各种“精神”或“品格”,只关乎孩子们最单纯的持念——现实让她撑不下去了,她需要回到小木屋,她需要星空——给一个13岁的女孩来自遥远回忆中的温暖和力量。
4.之后是小杰消失,小美的迅速成长。
也许是因为小杰,也许是因为这旅程,也许都有。
而许多年后,巴黎街头长大了的小美明显已经完成了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转变。
她接受了妈妈对爱情和新生活的追求——一个明显的细节就是:那时妈妈推门进来说,小美,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扬一扬手,是一顶紫红色的帽。
小美头也不抬地说,哦,挂那里吧。
妈妈走到衣架前,看着好些顶帽子,叹了口气,腾出一个位置挂上。
多年以后,你看见么?
大了的小美戴的正是这顶帽子。
5.我们都曾被父母以大人的方式爱过,我们也曾经或者正在或者即将,以大人的方式爱我们的孩子。
满满的是爱,稀缺的是理解。
任何一个叛逆的孩子,心中都有柔软。
有没有可能,对所有的孩子、和所有的童年,更温柔一些?
6.这个电影当然也不完美。
其中一个缺憾就是,我坚持认为,在小杰消失后,小美的那段独白说得太直白也太透了。
少了余地就少了美。
让观者自己体会出道理,其实是更高明的处理方式。
但总体上,它仍然是一部美丽和有诚意的作品。
7.我们都曾路过青春,而终获成长。
疗伤系、治愈系、纯美系、清新系、恋萌系必看。
老了的庾澄庆和刘若英,大了的徐娇,从齐头帘到偏分的明星成长历程必看。
华谊大手笔投出来的雪花、蓝色的大象、恐龙、火车、小兔子折纸动物必看。
桂纶镁的现在,林晖闵的未来,台湾文艺气质青黄接代必看。
曾江爷爷演的好慈祥,好慈祥,好慈祥啊,必看。
名画拼图随片大卖,是一块块碎掉的幸福,还是温馨讲述拼图的由来都必看。
请温柔的对待13岁,唯一长大的好像只有我自己,13岁周边必看。
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要抓多紧,请抓紧必看。
小美的逃避,我也有过,但是长大才知道,你总得去面对那些生命中的不完美。
拼图少了一片,大象缺了一条腿,父母的婚姻破裂、男孩背上有一道疤、被破坏的教室布置、因为发烧而被迫终结的“自由之旅”……《星空》的唯美意象太多了,从美术设计、动画、摄影到BGM,刻意营造的童话氛围让电影美轮美奂,但众多美的外表也无法弥补小美内心缺失的那一块空洞,也无法细密缝补起整个作品时不时冒出来的雷点和最后故事结尾的无力。
徐娇扮演的小美才13岁,但说出口的话,诸如“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吗?
”“被这个世界温柔地对待”……我想导演大概是在九降风的基础上变本加厉了,13岁的孩子任凭她多文艺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吧。
台词对于影片太重要了,记得以前看《蓝色大门》,就完全没有违和感。
《星空》最后小美的大段独白,也让我想到孟克柔最后的独白,只是张士豪的花衬衫比起谢欣美的校服,要生活得多,也真实得多。
这个角色如果换14岁的桂纶镁来演,效果应该会很好小桂的文艺范儿,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感谢小桂最后出镜导演的诚意大家都看得见,其实我很喜欢开头爸妈吵架、小美在家里壁画的玻璃中看到过去的自己的那个段落,以及后面火车翻山越岭在星空中稳稳地停落在小车站的段落。
但故事少了绘本里的含蓄细腻,不说出口的爱多好啊,为什么什么都要说出来?
周宇杰和小美的感情戏有点做作- -现在小孩都已经成熟成这样了还是我已经老套到不行了?
发烧那场戏,周宇杰亲了小美的额头,唉- -纯纯的好感啊就被这个“你再陪陪我吧”(亲)给毁了……每一转折点都被同去看片的草叔叔吐槽“嗯她爷爷快死了吧”“十分钟以内爷爷要挂掉”“走错路了吧- -”其实猜中剧情不是最可怕的事儿,没有惊喜还可以用温暖虐心来补,结束时片尾曲 + 几米原画,打动不少人,加分。
周宇杰和谢欣美都是不懂与世界交流的人,这点我很有体会 “我有很多关心我的同学,虽然她们不见得了解我。
”互相了解就需要先交流,我也不懂与人交流但是长大呢,就是学会面对各种不完美,能够从单薄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分,然后渐渐成为一个打不到的、内心裹着坚硬外壳的大人。
看到一条短评:恐怖片一样的喜剧片。。。
忘了吐槽恐怖片了= = 确实好几个段落都尼玛吓死我了= =2011-11-07 13:22:41 草叔叔 能吐槽凶猛点吗 比如徐娇像甩饼 正太需要做拉长手术↑这都属于人家选角不当造成的吧= = 跟故事没关系,但,真的很让人出戏……我只喜欢庾澄庆爸爸和长大的桂纶镁TT以及她的混血妹妹
“敏感、残缺、幻想、依靠、暧昧、思念、错过、童话、逃离、校园……”如果一部电影可以用这些词语拼出来,那一定是青春片。
如果再加上“纯美、柔言嗲语、五月天、几米”,那一定是最有台湾味道的青春片。
那就是,《星空》。
想看星空,是因为预告片第一时间就把我俘虏。
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外貌协会成员,当看到男女主角唯美的脸庞,我顿时就Hold不住了。
再看场景调度,看色彩,看摄影,看女神桂纶镁,看得眼睛直流口水。
这时再听到五月天的用力吟唱,票钱就这么乖乖掏了。
而预告片没有欺骗我。
这就是一部唯美着、安静着、淡淡忧伤着的小清新。
全片以这种一以贯之的情绪恰到好处地诠释着青春的敏感。
情绪来自于干净的画面,舒缓的节奏,潜伏的隐喻,以及被成功视觉化的心情,比如拼图和模型的缺失象征爱的缺失,拼图的崩塌象征着所珍惜的东西的远去,星空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但最典型的,还是来自那些让观众感到一点点尴尬的沉默瞬间。
父母吵架时,安静得只听得见滴滴的时钟声;伤心的母亲边跳边哭,只听见她独自的啜泣;两个人害羞的对白,不好意思地同时停止说话……这种拿捏恰当的沉默把主角的情绪直接传递给了观众。
就像参加演唱会,身体不需要思考就会跟着一起兴奋一样,面对着尴尬的沉默,观众也不需思考就能感受到敏感心思下的小伤悲。
但片子最台湾的特点,不是纯情,不是台湾腔,而是题材和关怀——折射出了两岸社会现状的典型差异。
这种敏锐地探到一个都市初中生的敏感与脆弱的题材,是目前的大陆电影做不到的。
即便试图去做了,也不是这个情怀。
不是这有多难,而是没那么多闲工夫。
我们都太现实了,我们还有大量没上过学的山区孩子,大量没有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我们的孩子不会有一个在巴黎学过艺术、喜欢喝红酒的母亲,没有满屋子的玩具,没有挂满整堵墙的漂亮衣服……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只懂考试,长大了,想要懂点什么,却为时已晚。
我们的青春,徘徊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界面,不是房奴蚁族,像《蜗居》;就是迷惘颓废,像《观音山》。
即便我们也会试着去怀揣理想,其实也只能以现实为参照物,不过是故意与现实反着来罢了,比如“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养活自己,不被金钱束缚。
”与钱对着干,同时也说明,没有忘记钱;与现实对着干,也就是忘不了现实。
所以,当我们看到台湾小孩的青春痛痒,就感觉到了隔阂。
片中主角的小敏感小伤心,若搁在我们社会,就显得是那么的淡,那么矫情,那么不值一提。
小宇替我们告诉了小美:“你很幸福了。
”经济条件决定上层建筑,是一句铁打的真理。
台湾相对富裕且均富,你会普遍感受到台湾人天然散发出来的幸福感与从容。
相比起我们,他们显得如此的不懂知足,他们“逆来顺受”能力远远不及我们。
“被惯坏了”的民众对政府一点点的不作为就可以闹翻天,要是看到了我们的上访和强拆,不当场吐血身亡?
温室里的花儿是幸福的,但也是脆弱的。
他们的承受能力就是这么差,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已经受到命运眷顾的小美仍然这么敏感、细腻,伤不起。
青年的成长阵痛总是折射着社会的幸福指数。
就像我们会觉得一个大小姐不吃食堂,天天花钱下馆子是公主病,很多人也会烦腻台湾的小清新,觉得没事就哭哭啼啼是矫情而虚假,一点都没有现实感。
但这不是大小姐的错,人家从小就吃惯了好料;这也不是台湾青年的错,人家是在温室长大的。
其实,“文艺”也本就该是一件优雅、缓慢、愉快的事情。
而现在的中国,无法缓慢,无法清新,无法细腻,所以还不是一个容得下文艺的时代。
所以在普通青年眼里,文艺是奢侈的装逼;在所谓的文艺青年眼里,则是与普通青年区分开来的身份标识。
所以,在两种青年眼里,另一种青年就成了2B青年。
我们的文艺,其实只是现实主义而已。
看看我们的文艺片,都是多么残酷的东西。
但最讽刺的是,在这片盛产现实主义故事的沃土上,是不能上映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
所以,我们就拿了别人的青春来解馋,羡慕,感动,憧憬,借此补上我们残缺的那一片青春拼图。
看完片,从学府影城刚出来,就看见了废墟和垃圾堆,并传来一阵恶臭。
路过澡堂,看到一群人正排着长长的队,就为了洗个热水澡,增长的GDP还不足以给学生宿舍安装一个热水器。
我一抬头,看不见星空。
影片画面很美,镜头干净清新,但故事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导演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很模糊。家庭情感戏过于空洞,情绪被导演强推强拽,两个小主角的情感戏让人别扭,好感过于浓烈,破坏了影片想要赋予的清纯气质。影片有几处泪点,但那只是人的生理反应,不是心理共鸣带来的情绪反应。
无时无刻呈现几米的梦幻情怀 拿起小象腿的时候大飙泪了
真心的烂。。。
不得不說到那個討厭的詞彙“小清新” 對這樣的電影無愛不說,還覺得厭惡。兩個不怎麼純情的小孩子,怎麼能演繹童話一樣的愛情故事?再搭配徐嬌矯情的台灣郊區口音,真看不出她是那個演過長江七號的臟小孩。哎,真想念當年的[藍色大門]啊 校園 海邊 游泳池 路邊攤 台灣電影到底是怎麼了?!
音乐不错 闭着眼睛听想起去年参加的星空展。所有的分数都给配乐,然后剧情扣一星,桂纶镁加徐娇再扣一星。
很清新,小可爱,喜欢
画面很美,演员很无力。
这小清新口味重到,实在是吃不消。散场后从影厅里逃出来,有种灾难浩劫过的感觉。
很逗乐的台湾小清新。音效和配乐有点意思。画面很有童话感,人物造型很靠谱。徐娇美女初长成,演技青涩但不做作..小帅哥很好啊很好。剧情基本上是扯淡。桂纶镁的酱油很多余。当最后阿信的歌想起来的时候,我很庆幸是石头演的老师。还有就是....太长了......
徐娇真心让人很出戏,有、木、有——浓重且无谓的喘气声使得电影闭眼一秒变毛片儿;娇柔的台词和造作的台湾腔又让苦心经营的清新气息消失殆尽。
我心目中的刘若英不是个怨妇
为毛分数这么高?除了配乐,还有些特效画面,剧情太过于无聊了有木有?这样的片就是被大家意淫出来的高分。
看得很焦躁,徐娇头发虽然长了,可还是不大像女孩
纯卖徐娇
对于装逼小清新生活中确实需要时不时来那么一下。。。
小清新其实不是找几个外形清新的演员,来点旁白、怪癖、CGI和Indie配乐就OK的,其实细节、故事、出彩的对白、剪辑和情绪氛围更重要。几米的漫画如果是梵高的星空,电影顶多算个《星空》拼图,经不起细看,好在远看够精美。初恋够怀旧了,可惜片子情绪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且结局画蛇添足了。★★
小清新的不接地气!除了名画和色彩其他的都是些神马啊!
“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11月4日首映。恋星空情节的人必须看。五月天唱的主题曲。从某一刻开始。突然的。就有点偏爱五月天了。。。
徐娇摁文艺不出来…女人只要男人起来第一次,她就永远走不出这个光环了,要不咱让林妙可试试?
如果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可以与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