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讲述的是老北京胡同中发生的小故事,三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各有所长,这些角色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这些不完美正是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并不是那些什么很敷衍的电视剧那里面的,而且结构性特别强,就是讲剧情特别的紧凑,老北京味儿也特别的浓,也很还原老北京那种氛围,演员和导演也很用心的去做好这个剧,这就是我给胡同五星好评的原因。
看了前两集就决定追了,我真的太爱这胡同里的老老小小了,大家都太太太有爱啦!
在北京待过两年,这座城市是首都,也是非常多元且包容的一座城,北京大爷大妈跟田枣一样热情,就是问个路都恨不得带你去的那种热情。
第一篇章1949年,北平的人们,夹道将解放军迎进了城,从此北平成了北京,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启。
而胡同里的那些老百姓,也在共产党的引领下,开启了他们全新的生活。
原本打算豁出性命为父亲报仇的田枣,却在无意间,被进城的解放军救了一条命,这个故事,便是从田枣开始……我真的太喜欢田枣了,性格又虎又可爱。
红缨说田枣,这妹子经历过苦难,又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在田枣那里,她有她自己的一套价值是非观。
人人都说共产党好,可田枣却不信,她必须要自己眼见为实。
直到看见共产党没有包庇恶霸,直接判了恶霸的死刑,间接帮她报了杀父之仇后,她才真的信了。
于是这丫头就被彻底圈粉了,开始天天往街道办事处跑,看到红缨就必念叨:姐,什么时候发展下我呗。
姐,我的用处可多了,发展发展下我呗。
田枣那想要加入党,为人民服务的心,别说胡同里的邻里了,我看整个北京城都知道了。
还守着邻里投票选她的那个劲儿,真的可爱死了。
看个剧,全屏的弹幕都飘出来替田枣说情:姐,你就发展发展下我们枣吧,求求了。
哈哈,观众也是不要太可爱。
喜欢铁蛋,我居然在一部正剧里面磕起了糖,真的太好笑了。
铁蛋真的是个铁憨憨,能抱得美人归,还得靠咱们田枣自己生猛。
你娶我呗,多大点事儿啊!
哈哈,这,果然很田枣。
胡同里的邻里也喜欢。
没想到唱京剧的僮大哥也是个搞笑担当,天天端着那个劲儿怼天怼地,但徒弟煤核一句“你再说我姐,我就不跟你学了”立马变脸服软;落魄的索爷,被人横着抬出去的时候,跳着脚脚说要把春喜赎回去;还有田枣带领的那群孤儿孩子们,虽然没有家也没有家人,却在邻里的照顾下,依然活得很有生命力。
物质虽然匮乏,但大家都好团结。
相信群众的力量,这句话,在第一篇章里诠释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章1980,是老一辈的奋斗与青春,虽然未曾经历,但也能想象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火热年代,在经历了物质匮乏之后,老百姓手中越来越有钱了,万元户开始出现,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冒出,传呼机、大哥大、小轿车开进了胡同的家……作为同是创业中人,看着东子、娟子、豁子他们的创业史,看得热血澎湃。
东子他们几个,在父母眼中就是不争气的孩子、不省油的灯,正经工作不干,到处惹是生非。
可事实上,他们是第一波感知到时代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人。
从在地铁口摆烟摊开始,再到西单夜市卖服装,以及后来的入驻商场做老板,他们这一路走来,都是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改革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向他们涌来,一次又一次将他们越推越高,这便是机遇,东子他们看到了且抓住了这份机遇,个人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变。
他们从胡同邻里口中的不正经二流子,变成了年轻有为的新青年。
最让人感慨的是,孙晓敏因为想进杂志社而读了夜大,然而,当她从夜大毕业之后,她的夜大文凭已经进不了杂志社了。
就连当初想要介绍她进杂志社的大哥,都已经干起了贸易。
东子大哥对她说:“没办法啊,晓敏,时代发展太快了!
”是呀,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必须跟上。
好在晓敏凭借自己多读了几年书的本领,又带领东子他们从个体户干到了正规的公司,并且在东子、豁子他们正在往奸商滑落的时候,将他们拉了回来。
东子说,晓敏是他们团队的主心骨,这话没错,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晓敏始终是他们当中不忘初心的那一个。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不忘初心有多难?
很难!
所以晓敏才显得珍贵。
“想为大家做点实事儿!
”这是晓敏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的确也是这样做的。
从“夜市居委会主任”到“个体户协会会长”,再到正式的“居委会主任”,一路走来,晓敏都是挡在群众前面的人。
东子就说过她,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图啥?
能图啥呢?
大概,图的就是,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
第三个篇章,是2019,是我们经历的,就不再多述。
拯救剧荒的一部剧,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值得一看!
🐧更新的我全都看了!
赵露思我真的太爱了!
老天爷赏饭吃,田枣一出场。
她就是田枣,程少商立刻从脑子里溜走了。
田枣的这个劲儿我可太喜欢了,群像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没有一个工具人,这种剧会格外让人喜爱。
群像剧才能看众生百态。
从当时老北京这些最平凡的底层人民身上感受着人间百味,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点线面。
这个妆我一定要夸一夸,田枣的脸就像被老北平城里的风吹过一样,是那种皴了的感觉,这非常贴人物角色。
整部剧,可以说京味十足了,再加上胡同本身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文化气息就够了。
(看着枣那么厉害能干,我立刻就想到了一个神秘组织朝阳群众,真的就是那种感觉)还有哭的地方,赵露思哭戏,yyds剧里吃的太有特色了,就很老北京,而且看着就好吃的样子。
焦圈,豆汁儿,卤煮,驴打滚,爆肚,炒肝(我记不起来了[苦涩]三点多看完的毕竟)这剧看着真的非常好看和上头,制作班底也好。
最重要的是赵露思的台词,这次我一开始看,我还,这是赵露思自己原音吗,我看看,千万别记错了,是!
进步了,赵露思,好样的!
你台词这次进步了,又感动又欣慰又喜欢,呜呜呜呜。
看剧过程中,给我看哭了好几次,田枣跪下磕头的时候,田枣说他怎么可能是好人的时候,田枣以为铁蛋是敌特的时候,赵露思的哭戏永远能让我get到了,真的很有灵气,又愿意自己努力。
能喜欢你们是我的福气。
算起来,我来北京已经整整十年。
时间算很长了,毕竟人一辈子也没几个十年,然而必须坦白的是,我对北京的了解,并算不得深。
我本以为自己于北京而言,始终是“局外人”,也始终有疏离感。
但看《胡同》时,听着演员们满口的京片子,却分外亲切。
片中的美食、胡同、街巷、杂耍,也时不时勾起我这十年间的种种记忆,同时,我也通过这部片子,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了北京。
《胡同》以三个篇章的形式,讲述了1950年、1980年、2019年三个时间段里,祖孙三代女居委会主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勾勒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的社会变迁,以及市井民情的变化。
《胡同》的落脚点选的比较精准,它着眼的,是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人。
实际上,胡同所代表的是市井,也是北京人文的精髓所在。
要了解北京,必要去北京的胡同里走一走,串一串。
在胡同里,能听到地道的京片子,吃到地道的北京美食,看到“老北京”的生活状态。
从这个角度而言,《胡同》其实是一部展现北京社会百态、北京特色的电视剧,它或许是人们了解北京的一个窗口。
说到北京特色,除了必去的打卡景点,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朝阳群众”。
“朝阳群众”在近几年可谓屡建奇功,声名远播。
而事实上,这股神秘的力量,早在建国之初就存在了。
《胡同》的第一篇,就讲述了早期的“朝阳群众“,或者说”北京群众“田枣的故事。
在和平解放北平之际,大势已去的国民党留下了大批的特务,企图在北平城内兴风作浪,各种搞破坏。
而田枣则利用自己对片区的熟悉,将获取的各种信息提供给初来乍到的解放军,协助刚成立的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千头万绪的特务案,将国民党特务迅速抓获。
实际上,田枣之所以主动提供信息,一部分原因是解放军进城后,除掉了杀害她父亲的恶霸韩庆奎,这让她看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同,也让她看到了新社会和旧社会不同。
另一方面,田枣也是很多北京人的缩影,他们善良、热情、直爽、分得清大是大非,且富有正义感。
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对“坏分子“,始终是眼里不揉沙子。
对于田枣的性格塑造,从一开始就极为立体,她本身就是一个孤儿,却还总带着一群孤儿,帮他们解决衣食的问题。
北京人的善良与热情,在她身上崭露无遗。
剧集还通过群像人物的刻画,进一步刻画了北京人的大气,乐于助人的一面。
在田枣居住的四合院里,住着卖爆肚的贵叔、李婶、唱戏的四哥、游手好闲的满族遗少三爷,他们来自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但是又互帮互助,像是一家人一样。
李婶儿对田枣的照顾,像亲妈一样,而四哥也确实像是她的哥哥一样。
这就是北京人,大多都很厚道、热心肠、待人和善。
在北京打过出租车应该都有体验,一般北京司机特别爱跟你聊天,天南海北,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邻里八卦,聊得不亦乐乎。
我的理解就是,这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他们骨子里热情,希望与你亲近。
《胡同》的群像人物刻画,非常鲜活精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都是有故事的。
贵叔善良本分,自己做着小生意,也以自己的方式照顾田枣和其他小孩;李婶任劳任怨,为院里的每个人都操碎了心;四哥是名动一时的名角,一心想把京剧给传承下去;三爷虽是满清遗少,但爱上了一个妓女,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其赎身。
这些人物的刻画,其实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人禁不住会去想,这些来自不同维度的人,究竟经历过什么,才会凑在一起呢?
如果自行去脑补,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段或传奇、或凄楚的故事。
而奇异的一点是,无论经历过什么,他们生活在一起,却充满了人情味、烟火气,非常有生命力。
说回北京特色,其实北京的美食,也是极富特色的。
像爆肚、卤煮、焦圈、豆汁……都是赫赫有名的北京特色美食。
《胡同》对北京的各色美食也有比较充分的展现,看得人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很多北京的美食,都有着与“皇家“有关的传说,就像卤煮,就说法不一,有说是以前北京南城下苦力气的穷人们吃的。
另一种说法则是其源自一个厨师为乾隆皇帝做的菜,后来流传到了民间。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和一个广东的朋友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他就非常喜欢吃卤煮,每搬到一个新的住处,必定会四处找寻,看哪儿有卤煮店铺。
他吃卤煮的频次,是每周一次,至少至少,每个月必吃一次。
在北京的美食中,我最爱吃的,是北京烤鸭,烤的好的,外酥里嫩,入口香脆。
实际上卤煮我也还算喜欢吃,但现在吃不了,前几年又是得痛风又是得脂肪肝,吃不了动物的内脏了。
而北京的食物中,我最不可接受的,是豆汁,刚来北京时,和朋友去喝了一次,叫了一碗,喝了一口,就再也没碰过。
后来有亲戚来北京,带他们去南锣鼓巷去吃特色美食,又叫了豆汁,还是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
这在很多北京人看来一定是暴殄天物,因为很多北京人是爱喝豆汁的,且他们说,豆汁是去火消暑之佳品。
《胡同》中展现的另一北京的特色就是北京的方言,也说“京腔“。
我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已近十年,但是依然说不好北京话,不过听北京话,倒是越听越亲切了。
北京话喜欢用连句以及儿化音,有时候听着,像唱戏一样,悦耳。
他们还喜欢用”您“。
看《胡同》,听田枣、四哥、三爷说京片子,也是能学到一些北京话的,什么”胡同串子“,”得嘞“,”受累了“……听起来,颇有几分古韵。
说实在的,这是少见的“京味儿“如此浓的剧。
尤其是四哥和三哥斗嘴的戏,很诙谐,很有意思。
《胡同》也展现了北京的市井文化,在追捕国民党特务的时候,追查到了天桥,天桥聚集着很多卖艺的人和手艺人,他们各展绝技,凭着自己的绝活儿讨生活。
吹糖人、卖风筝、变魔术、摔跤……都极具特色。
而两个摔跤的大汉的对话,就像说相声,不得不说,这些手艺和绝活,都京味十足,也成为了剧情之外的一大看点。
当然,剧中的很多手艺、表演、绝活儿,在现在的北京已经很少见,甚至已经看不到了,是有些可惜的。
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带走了多少乐趣啊。
除了展现不同时代北京的市井百态以及文化,《胡同》其实在剧情设计上,也有令我大感意外之处。
田枣和铁蛋是一对师兄们,他们青梅竹马,且情投意合,但是第一集中,田枣为报父仇,去刺杀韩庆奎,被韩庆奎抓住要活埋,铁蛋去韩庆奎那儿救田枣,韩庆奎不仅被他打了不还手,还轻易把田枣放了回去,我就不禁担心起来,会不会接下来的剧情会开虐呢?
难道铁蛋是国民党一伙的?
好在剧情在后来出现了反转,铁蛋原来一早就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卧底。
这倒是可以期待一下他们的完美结局,既是青梅竹马,又情投意合,还志同道合,不担心被虐了。
作为一个北漂,我看《胡同》的过程,其实是一份很特别的体验。
剧中的一些美食、建筑,时不时勾起我这十年来的一些记忆,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些人、一些事。
同时,这部剧中也展现了很多我所知甚少,甚至此前不太了解的内容,比如有些方言我是听过的,有些方言此前听也没听到过,所以看剧的过程,也算是重新认识北京、融入北京的一个过程。
总之,我觉得《胡同》,是一部充满“京味儿“的剧,它通过不同时代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北京人一脉相承的品质,北京的社会形态以及文化的传承与蜕变。
它以胡同作为切入点,从小人物的视角,带我们了解,从建国之初到如今,北京的变与不变,也让我们了解,时代的巨轮,如何改变一个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而言,《胡同》讲的又不仅仅是胡同的故事,北京的故事,而是以胡同,来管窥这个时代。
从《胡同》,我看到了北京的过去、现在。
虽然我生活在北京,但这座城市有很多我以前不曾了解的地方,它始终既熟悉又陌生。
而《胡同》,则让我看到了我没看到过的部分,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我去北京的胡同里串了串,也拉近了我和这个城市的距离。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第一,剧组本身对剧的不严谨。
这一点很严重,完全看不到时代的影子,更像是在影城里拍出来的感觉。
这是对这部剧本身不认真的影射。
希望剧组还是对电视剧抱有一个认真严谨的态度。
以《觉醒年代》来看里面的场景细节都是相当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一个好的场景细节能够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感受,不过这一点就全在剧组方面了,剧组不认真,那这部剧本身也就不会好。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赵露思演的有点出戏了,之前看《长歌行》觉得李乐嫣演得很好,对于她说是很大的进步,但这么快就不行了吗?
太过于突出"傻″劲,太夸张了,而且妆造实在是差,想要土没必要把演员做黑,土气还是得看细节,只黑没用。
最近读《乡土中国》,里面有提到过,中国人的土气是来源于对土地的依赖(记得不一定准确),所以这个确实可演员本身的气质相差甚远,和演员的演技搭配便和角色本身相差甚远了。
其他演员也多多少少和角色有一些差别。
不止赵露丝一个人的妆很奇怪 主要还是来源于剧组的不认真吧,还是希望演员和剧组能够继续加油。
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种题材的,演员也得跳出舒适圈,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灵动,夸张的“漫画式演技”并不适合所有剧,因剧适宜才是最好的办法,这也是想对所有演员说的吧。
演员那个不像爱豆一样要的是特色,要去成为的每一个角色,去贴近角色本身,也许不会完全成为,但要去努力的追求。
剧组更应该持有一个认真严谨的态度。
感觉现在的流水线剧组很多,只是为了拍戏而拍戏,用如出一辙的服装,如出一辙的场景,如出一辙的滤镜,而不是为了内容本身服务,也得学会创新,不要因为一个东西火了,就一味的模仿。
或者为了突出新奇而过度夸张。
它的一切都带为角色,为剧情而服务。
也不要浪费演员的潜力。
总之就是希望剧组有点良心。
《胡同》难看在整部剧像一个报道,不像是记叙文,只是一篇按照时间顺序像完成任务似的报道。
第一,没有人物塑造(只说主角祖孙三代)全剧基本没什么人物面部特写镜头,没有表达心理活动的镜头,也没有描写细节的镜头。
演员都没有演的空间和必要,对于人物只是要求演员做一个台词机器就好了,表演行为符合人物当时当地的状态就可以。
人物的感情线莫名其妙,像为了演下一篇章才结婚生孩子的[笑cry];第二,情节全靠对白。
剧情的推进全靠对话,大量的对话堆积观众也会疲劳的,还有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主角口音是纯正的普通话是很违和的;第三,情节过于理想化,人物动机不足,为了凑到一起而凑。
有点知道结局硬写过程的意思。
总之这部剧挺失望的,想以小见大讲述祖国解放到现在日新月异的心感受到了,但就像这部剧表现出来的,忽略过程中的细节就算目的是好的,但看这个剧和刷个几分钟视频接收到的信息也差不多,甚至还没有短视频更让人振奋
为了拍而拍,题材是不错的,但是太不用心了,那服道化,那剧情,闹着玩似的,连特么摄影机都出镜了,演员演技反而都是次要了。
打着这么高的旗号,结果就这水平,什么玩意儿啊,看了一集真的栓Q了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田枣一个人去杀奎爷没杀掉铁蛋带人打到他们家奎爷宁可朝天开枪也不打死铁蛋难道奎爷是守法好公民吗而且赵露思这个口音啊明显跟北京人差的太远让我很有一种分裂感她就是在装北京口音然后一些配角倒是北京人就很别扭
主旋律影视剧多少都会带点“魔幻”色彩,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部国庆档的献礼剧也自不例外。
其实我就是冲着演员去的,我只不过看完了Rosy的古装剧之后对她现代剧的角色有点小期待而已。
赵露思饰演的田枣,从小是孤儿,新中国成立后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居委会主任,并在工作中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人脉。
出于那一代人的政治热情和思想觉悟,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还是可信的。
但接下来是分别以第二代改革开放和第三代当下社会为背景,这个“祖孙三代共捧居委会一个饭碗”的剧设就似乎有点经不起推敲了。
如果说初代靠信仰,二代靠情怀,那么到了关晓彤这一代——时代发展已经突飞猛进,物质生活富足而奢华,连苹果手机都已经迭代更新到“爱疯16”了!
人们的精神堤坝在物欲的冲击下已经层层剥落,价值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青春靓丽又时尚,知书达礼高学历,却甘愿放弃优渥生活和大好前程,承继上辈人的选择,一心扑在居委会鸡毛蒜皮的俗情琐事上,这又是什么时代精神?
难道这份事业是非遗?
这世界未免也太神奇了,居委会大妈都变身美少女了?
——这只能是“ZZ奇迹!
”魔幻吗?
没办法——要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ZZ理念,就只能以牺牲人物的真实性为代价!
于是,通过三代人前赴后继的苦心经营,一个“包治百病”的神奇居委会、一个为颂扬时代精神而“量身定制”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一个花团锦簇的烟火人间,就透过荧屏闪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说到国产影视剧,很自然就会想到“尺度”这个词儿,就像提到豆瓣评论,总是离不开豆瓣审查和发文原则。
那么,什么是尺度?
QL即尺度。
什么叫原则?
原则即服从。
服从QL就是办事的原则和尺度,也是卡在文化创作者们脖子上的一道“枷锁”!
大家都心知肚明,居委会这种机构别说解决问题,有时候甚至连“转达”问题都做不到位。
现实就是,你随便在大街上拦住一个路人问他生活中遇到困难找谁解决?
如果他毫不犹豫地说找居委会,我愿认赌服输,鞠躬认错,删文并且写一份深刻的检讨,从今往后一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ZZ(但凡我能打出这两个字我都认输)觉悟。
而且居委会只是自发的民间组织,它直接归街道办管辖,而街道办做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又要逐级服从上级指示。
说句不好听的,这年头没有领导的“授权”连购置办公用品你都办不到,更别提为人民办实事了。
你拿什么服务人民?
自掏腰包?
靠自己的工资收入?
那不叫为人民服务,那是宗教布道。
靠讲文明懂礼貌吗?
就像现在很多的政务窗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把所谓的“服务禁语”纳入规范,虽然与过去相比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但是如果“讲礼貌”就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办事人员只要每天在家照着镜子练习文明规范用语就好了…说到底这类剧的拍摄理念,从逻辑起点上就是错误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身就是一句Lie!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以此为立足点,从真实人性里挖掘出正面积极的同时又不脱离社会现实的艺术形象,从而拍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来。
当然,你也别想往下深挖社会矛盾,送审这一关就把你封堵住了——权力的话语自会让你望而却步。
当然这部剧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三代人拉伸出的年代感,剧中描摹的老北京风貌,“胡同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动而详实,还是能勾起不少人的回忆和往日情怀——那些胡同纵横的景观,那些风味小吃,由四合院街坊邻里之间构成的烟火画卷,就连我这个外地人看了也觉得很有氛围和味道。
站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上,这部剧还是可圈可点的。
可惜的是,这终究不是一部“民俗文化和城市风光”的宣传片!
我们讲,要让创作服从人性,而不是让人性服从于创作。
这类政治宣教类题材的剧集正好反了过来——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设定都要符合预设好的主题“模板”,不能有一丝一毫超纲逾矩!
这样“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作品,如果能真心令你感动到,那只能说明你是被营造出来的“幻象”所打动的…
我特别喜欢田枣,这是一个在逆境中也充满勃勃生机的女孩子,是一个在寒夜里能发光发热的人,你会忍不住靠近她,你会相信新的生活一定会到来,即使我们吃了很多很多苦,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新的希望总会到来。
演员演得很好,但田枣这个形象吧,真不算好,脏兮兮黑扑扑的脸,乱糟糟经常油油的头发,衣服土不啦叽穷人样儿,脸上经常高原红,痘印也看得一清二楚,嗓门巨大,性格虎里虎气横冲直撞,没有女孩儿撒娇劲儿,对未婚夫也是骂骂咧咧,虽有一身义气也容易闯祸,父母去世得早,没上过学大字不识,这样的角色,我怀疑当红的年轻女演员有愿意演的吗,毕竟现在的电视为了角色好看滤镜磨皮到指甲盖都看不到了,演员的化妆服饰比剧本身还受关注,这是外表当道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美美美,剧里剧外。
所以,赵露思让我觉得特别可贵,不在乎形象没有任何包袱,一切就是完完全全为角色服务,这是专业演员真正的信念感,她的口音也是特别调整过的,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地道的北京话,但并不违和,同为四川人,我知道她是好好下过功夫的。
希望所有有信念的年轻演员都能走🉐️更远
导演想用几个百姓的故事来以小见大,可惜主旨不突出,从剪辑也看出来这就是个流水线产品
剧评很客观,列表还是没给我显示
看了五集,有点尬,没等到林一
导演好烂啊。。。怎么可以这么干啊 台词转场调度都干巴巴的。。。
不止赵露思侯明昊,整体都很难评,中学校园文艺汇演的感觉(?)
等到关晓彤的第三篇章了,北京姑娘演起来很贴切,台词很自然,都不像是在演戏了。主要是能演好基层工作人员,接地气不容易。
就那个年代来说 没有北京口音这合理吗?蔡文静的脸更适合演女主吧?
党和人民互相关爱的剧情真好磕~人民为战士们倾囊相助,战士们为保卫国家奋勇杀敌,这剧真的蛮好看的
今晚浅浅看了两集,有泪点有笑点还有感动,田枣高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时候真的挺想哭的
这剧本…这选角…这演技…
很好看 很像那个年代的故事 我很喜欢
确实很有年代感的剧,老北京城影像让人蛮触动的~还有熙熙攘攘的街道,很有烟火气,看着挺感动。
剧挺好看的,但是后期音配真差
没看完=_=
赵露思为什么可以把每个角色都演出不讲理的感觉?剧本原因还是演技原因?……
哦看完忘标了
这个剧挺有意思,剧情简单到白痴,主角过的太顺了,但是又忍不住一集一集的想看(前两段好玩,最后这段新时代的可真没意思,跳过也罢)
还不错!赵露思这次的角色真的跟以往有很大的突破,演员就得为角色服务!
赵姐去了滤镜 那个脸大的像面饼一样惨不忍睹 她除了瞪眼和搞笑的演法还有什么 ?哦对了 她应该还有一群脑残喷子粉丝吧 见人就喷 拜托有这个功夫攻击评论她演技的人 不如劝她好好提升下演戏吧
很有生活感,我没有想到田枣居然是个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