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Matthias & Maxime,他和他,马特与马克思,Matt & Max,麦特与麦斯(台)

主演: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泽维尔·多兰,皮埃尔-卢克·冯克,Samuel Gauthier,Antoine Pilon,Adib Alkhalidey,米舍利娜·伯纳德,安娜·多尔瓦尔,玛丽莲·卡斯通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9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照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7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8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9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0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情介绍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兄弟情人硅谷第四季新兵正传4鬼水怪谈反正与我无关~某律师的真实工作~纹身师日本沉没大逃脱第四季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黑色闪电哆啦A梦:大雄的太阳王传说别岁刘老根5懒女苏珊我的刺猬女孩之念念不忘1947独立任务旦后她的马拉松家族情仇牙狼:月虹的旅人守婚如玉好好先生鹊桥殇绝色双娇清白水浒恶人传之黄金七镖客赘婿无双拳坛林戈:光荣殒落24小时第一季杀手废J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长篇影评

 1 ) 薛定谔的直男与……直男

不是影评,是一个剧情分析,但是豆瓣只有影评栏可以发长文……很多人在看多兰的新片的时候,会把它和导演的直男情节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导演本人还出演了),从而产生“本片为弯爱直”的情节的预设,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众对于两位男主的感情的理解。

无论是马克西姆还是马蒂亚斯,都至少是个BI,他们肯定不是直男,不止Max不是,有女友的Matt也不是,两个直男不会没事躲在杂物间里啃来啃去,也不会因为一个吻闹别扭闹出将近连个小时的片子,虽然性取向是流动的,而两位弯过一瞬就永远失去了与“直男”二字的缘份,即使Matt有女友,即使Max在酒吧有美女同事,喝醉了还能和美女蹦迪接吻,他们都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直男身份。

究竟该怎么去理解Matt和Max的感情呢?

两只BI的干柴烈火吗?

其实也有些不恰当,因为在《M&M》疑似晋江纯爱“青梅竹马”的标签下,讲的确实是一个关于友谊,或者广泛的爱的故事。

Max和Matt,是一对认识了非常久的朋友,从Max还在画丑啦吧唧颜色鲜艳的儿童画的时候(7岁),他就知道把农场分一半给好朋友Matt。

他们两个要是性转,比《雪花秘扇》还要闺蜜情,多年情谊可以让他们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不能事先将这两个人二十多年的友谊摆到很高的位置,就不能去设想后来发生在其之间的种种。

作为一对朋友来讲,Matt和Max毫无疑问是互补的,在开场的第一场聚会里,大家取笑Matt的时候,Matt其实有表露出些许不满,而Max可以感知到这种情绪,他抓着Matt的肩摇晃了几下,这个像是安抚的动作和他们当时的位置(当两个人逐渐开始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位置也是慢慢离远的),其实无形中可以表现出他们俩在这群朋友中较为亲密的关系。

在这群朋友中,Matt高傲,嘴上不饶人,而Max喜欢打圆场,做好人,这不但与两个人的性格有关,也是多年来磨合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Max脸上的胎记,虽然并没有过多的描写,但是在Max对着酒吧镜子发酒疯的时候,还是可以隐约感受到这个印记对他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

Max的妈妈在激怒Max的时候,说他小时候喜欢躲在柜子里哭,像个小女孩一样。

而他妈妈也责怪过Matt的迟到,说只有Matt在,Max才能够放松。

Max在意Matt,是显而易见的。

Matt对于Max的情感则更为复杂,Max即将离开他,是他三十岁到来之际的巨大危机之一。

而另一个危机,则是Matt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出身的“别人家的孩子”对生活产生的迷茫,在和上司的第一次对话中,上司所说也正是他所考虑的问题:“有时候你并不知道做了一辈子的事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在这场谈话中,他将视角放到办公室角落,那里有一盆快要死去的绿植,而再一次回到办公室时,绿植已经死了,原地留着一些碎土。

而后来多伦多的律师同行为他展示的,是另一个他可以踏入的世界,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他也是无法享受的。

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多年好友即将离开,使Matt开局就呈现了一种焦虑的状态,随着Matt离开的时间越来越近,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和Max较为直白的生活矛盾相比,Matt的矛盾一直是压抑的,不易察觉的,所以在后期,他的行为看上去古怪又难以捉摸,就连Max本人也产生了误解。

Matt不希望Max离开,但这是不可说出口的,因为他没有理由。

Matt到底是因为他可能喜欢上Max而痛苦纠结,还是因为无论如何Max将要离开他而无法适应,都很难分辨。

在他跳下湖之前,他可能早就已经压力重重。

他不想与朋友们待在一起,不想去送别Max的聚会,不只是因为累,也可能因为他想逃避,而在逃避的过程中,他又在原地生气,希望Max知道他为什么如此。

Matt当然知道自己的祝酒词说得乱七八糟,因为“你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也是他所恐惧的。

甚至做出一个假设,Matt到底是因为那个吻激发了对Max的情愫,还是在那个吻中找到了把Max留下来的理由呢。

Max要去澳洲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不是推进了Matt对于他的情感,而Matt对着萨拉在车上发脾气,是因为“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是因为他想将情绪暴露给一个人,他宁愿怀疑萨拉觉得自己爱着Max,来给自己复杂的情感盖章。

相比Max,我反而觉得Matt更像多兰以前喜欢写的那种角色。

多兰喜欢强调爱所带来的痛苦与怀疑,认为两者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复杂的关系并不只可以存在于母子之间,在Matt和Max之间,毫无疑问复制了他最喜欢的关系模式的一部分,“爱”的始作俑者身份。

反而在这次的母子关系中,像是虚晃一枪,再也不做纠结了。

Max对Matt似乎有一种包容与偏爱的成分,他与他接吻,在他喊停的时候立刻举起双手,一切都是由Matt来主导,Max比Matt更明白的是,无论Matt爱不爱他,他们的感情和以前不一样了。

片中最打动我的,其实是最后,Max得知Matt扣下了自己的介绍信以后流下的眼泪。

“为什么他不把信寄给我”的答案,Max其实已经知道,就好像他终于也知道Matt为什么阴晴不定,发脾气,在他问能不能一起过周末以后一句话不说就走掉。

因为原来你也舍不得我。

Matt不知道怎么去和Max说再见,不知道对方回来以后两个人的关系会不会变淡,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好朋友不能随时见面的生活,但这一切Max最终都会知道。

这时候,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爱情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一刻的心意相通,真的让人非常动容。

PS:在Matt从酒吧跑出来以后,他在街上无助地走,一个乞讨的老人躺在路边的画面有一种非常奇怪的对比感,很难形容这种感觉。

PPS:本文为代发,作者说希望大家随便看看,但不要再盖章弯爱直了,直男会这样?.JPG

 2 ) 情如雾里看花

他对于情欲的表达都太美妙了。

非圣洁,也非颓靡,而是在短短几秒的雾气般的氛围里表达出纯净的渴望。

但是又非小清新式的浅显甜腻雷声雨水,这段慢镜头的收衣服和亲吻的对比转换充满了感动。

这是我看过最美的雾里看花的吻戏。

第一次认识多兰,还是六七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对他戛纳出场的介绍“天才少年,小李子的粉丝”,这么多年过去,也只看了他一部《我杀了我妈妈》。

那种青少年的思愁和细腻还是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电影里。

处女作里最好的镜头也是(毫无任何画面可言的)船戏。

多兰的电影里最美在于情感的流转和情绪的表达。

那是一种让观众也难以抵挡的共鸣。

自导自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亲身把所想表达的东西做到极致...成人的生活和青春招手作别,最后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无法认定。

这是更高明的。

开头流动的公路黄线,游泳的情感波动,和母亲的争吵,公交车上的眼神交流,默默的肢体语言,都极尽亲密与真实,真实到令人难以忍受。

游戏这段的镜头很妙。

多兰的电影逃不出母亲这个意象了,孩子的痛苦和各种各样的母亲。

他家的亲子关系到底是啥样...所以说他和他妈妈很像我和我爸。

他们是争吵而亲近的,我们是沉默而隔离的。

所以才会塑造一个完美、温柔的朋友的妈妈,然而这个妈妈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二人关系的发展也是在复现开头“电影”的设想,两个男人在突然的时候开始亲吻。

角色是团宠,心酸又幸福的小可爱。

有谁能拒绝多兰这样脆弱的美人呢!

眼角流泻下来的胎记仿佛血泪般艳丽。

哈里斯迪金森出场惊鸿一瞥的美貌令人断片注视了几秒,在这部里的badass人设怎么这么漂亮,比在其他片子里好看太多了。

没看电影之前就先被亲吻图吸引了戛纳亲子,天才的才气总还是在的,可能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过于沉迷于自我表达的漩涡,导致这几年作品没有突破,但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多兰的表达是非常细腻的。

 3 ) 非影评,只是杂记

想想我今天看了什么:致命魔术和这部。

诺兰的剪辑给人的感觉是步步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恰好。

而多兰给人的感觉是很任性。

包括剧本也是这样的。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竟然这部马蒂斯和马克西姆(看完了总算记住了中文名字)有那么些时候都让我的眼泪花闪出来了,难得在于好像抒情有些点成功了,虽然往往随后就被剧本还有剪辑有些莫名其妙到。

这些并不是来源于两个青年之间,而是我觉得他太惨了,好像应该得到爱的地方得不到,得到了的地方却无法接受。

这就麻烦了。

但是音乐很棒,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其实我觉得那脸上的胎记(应该是胎记吧)很好看,所以那镜子前的抹掉的一幕也不知道——可能作为导演的主演实在无法真正把自己表现得太糟,所以设计了这个妆容?

 4 ) 为啥会质疑声如此之多?

1、非常难得的不在人与人的情感之上一定要贴上同性标签的电影,当给马克西送别聚会后在车上的热歌、下雨时兄弟们冲出房间收衣服的样子再左移到两个主演在窗边激情纠缠的镜头感,以及兄弟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坎大山的状态,难道不是你我都似曾相识的青春吗?

难道不是你我都怀念感伤的回忆吗?

2、虽然不排斥同性电影,但是却特别讨厌空卖同性人设的电影,这就和空卖女权而实质压根儿就BS女权的套路一样,多兰30岁之时学会了在镜头语言上的克制,说明长大了;与母亲、哥哥的矛盾、脸上的胎记以及原生家庭造就了他天性对人有防备,而只有在对Matt面前可以放下紧张,而这恰恰成为 matt在自己的身边筑起假围城的借口,因此会有很多从马克西摇到第三人旁观的镜头再摇回来的镜头,也会有很多先聚集matt身上,再拉远聚焦窗外,再拉回来停在matt神情上的镜头,镜头语言处理的我个人认为是蛮成熟的,真的不像30岁的导演之作,多兰在而立之时学会了更多的思考;而两个人一人在沙发左边一人在沙发右边,左边的谨慎小心,为自己之前的嘴贱付出应有的尴尬,右边马克思的三次把自己的腰从沙发窝中弹起来以及数次边吃爆米花边瞄matt的眼神,还有远处弗兰克边玩游戏边抖腿的细节,说明了多兰学会了用细节去挑起观众的兴趣,让人物更加的讨喜并接近生活,特别像刚吵完架的小夫妻在和好如初时的小心试探,而周边的环境又是让人舒服以及生活化的。

3、第一段高潮在matt游泳不知道游到哪儿欲让自己冷静之时,第二段高潮在两人伴着隆隆的雨声在滋滋拉拉的灯光下逐渐进入状态之时,第三段高潮在马克西电话得知matt把他的推荐信扣下之时,而且此时我觉得就可以嘎然而止了,结尾我个人不喜欢,没有必要,有时候最美的初恋便是那永远得不到的遗憾。

4、放下对导演身份的标签的执念,其实真的好有才华,节奏慢但还好细水长流,有回味而甘的惊喜。

20岁到30岁,10年时间,学习与长进了许多,特别是在镜头的运用和灯光烘托情感这两方面我很喜欢。

外加演技那是比专业演员要好许多,那种自然那种感觉就在你面前的存在是让人无可抹杀的男孩。

 5 ) 品味和品质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人总是对于有特点优秀的人尖酸刻薄,就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一样。

我一直觉得泽维尔多兰是一个极具有才华个性的勤奋的导演,与之这么多的优秀的前提已经没什么好抱怨的,他喜欢每个电影有自己的角色出演,有什么错?

长得丑的还喜欢发自拍,自己拍摄的电影喜欢漏出自己形象有问题吗?

总是那么多尖酸刻薄的网友。

人都有低潮期高潮期谁不想天天都能进步,那需要时间不是你说一句话就变魔术一样变出来。

水准在怎么也不会太差到哪里去。

起码品味就绕着地球转5圈都比你前卫。

非常恭喜等了那么久上映的#matthias&maxime# 等待观看

 6 ) 多兰真的失去才华了吗?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不够完美的地方。

第一个,妈妈与儿子的冲突。

我相信我们都看过我杀了我妈妈,那么对于这一个情节,其实我不太喜欢,我知道多兰在尝试塑造自己年少悲惨的经历,但为什么要再一次重复我杀了我妈妈,而不是另寻出发点,家庭的悲惨为什么不可以从父亲,以及其它家庭成员的角度出发,即使有复制我杀了我妈妈的嫌疑,也总比再一次一成不变的重复来的好些。

第二个,马克西姆对马蒂亚斯的爱表达的不够到位。

通观影片,会发现有很多处铺垫在暗示马蒂亚斯对马克西姆的爱,比如,一直不愿提及曾和马克西姆接过吻,对拍电影要和马克西姆接吻显得很抗拒,拍完后游泳游的精疲力尽,因为马克西姆即将出国,工作时心不在焉,拿到推荐信不告诉马克西姆,和女朋友在车中因影片的事大吵,在餐馆看到形似马克西姆的人会惊喜,会担忧,又会失望,甚至,连他见老板的办公室内出现的花的衰落与遗弃,可以说,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马蒂亚斯深爱马克西姆,然而,我却并没有看出来马克西姆深爱马蒂亚斯,或许马克西姆真的很爱马蒂亚斯,但就我所看到的,他的爱比起马克西姆对他的显得不够。

好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情难接吻,以及马克西姆的哭戏总算拍的让我感觉马克西姆也爱着马蒂亚斯。

第三,对于结尾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手法在我看来显得有点取巧。

或许多兰不想塑造出单纯的be或he,或者多兰纯粹为了避免麻烦,或者多兰为了给观影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然而,这样的处理似乎又是最好的,但总让我有股淡淡的失落感。

或许你会好奇我说了这么多缺点,为什么会打五星?

我不懂摄影,不懂剪辑,然而,至少我懂多兰做到了他说过的话。

多兰一直致力于弱化性取向,弱化同志元素,让大众观看的时候想的不是他的取向,而是更加普遍的爱情,亲情,友情等。

从这点来说,他避免了处理马蒂亚斯与女朋友的关系,因为如果要处理的话,他们注定会分手,毕竟我没看到任何爱情。

他聚集在马蒂亚斯的个人感受,让大众了解到一个深爱同性的平凡人自我觉醒过程的痛苦,这点我们可以从影片快结尾的party中马蒂亚斯的爆发以及他在和马克西姆接吻后痛苦的拒绝忍耐都可以看出。

可以说,多兰反而做到很多拍同性影片的导演都没做到的事情,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自己。

我们只是最平凡不过的lgbtq的成员之一,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自己贴上标签?

殊不知,标签贴久了就会形成刻版印象。

在多兰的这部电影中,你甚至看不出人物的性取向,谁又能肯定马蒂亚斯是gay,仅仅因为他爱马克西姆吗?

那么他是bi吗,是straight吗?

我们都不知道,这也正是多兰不同于其它导演的地方。

去掉了标签,仅仅聚集在两个相爱的男人面临即将分别的痛苦,无奈。

这看似平凡,却又何尝不是映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会面临的最平常不过的经历。

诚然,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与双面劳伦斯等作品更加出色。

然而,我却认为,在拍摄最普通不过的同影题材时,并没有几个导演能做到多兰这种地步。

多兰并不是没有才华,而是大众都期盼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多兰,却忽略了多兰注定不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多兰。

有人说,多兰急功近利,因为年少成名压力大近年来拍了很多作品大众都不太满意。

可是,他真的不是你一厢情愿的急功近利吗?

你又知道什么?

我打五星的确是因为我是多兰的粉丝,不然我可能只会给四星,因为这部影片并非完美。

可我想说,这部影片值得五星,因为它传达出了多兰想要表达的体现的。

我之所以写影评是因为看到了几个影评都在批判这部影片,而我觉得多兰值得更好。

我很想说,你们真的是喜欢引起别人注意力的slut。

多兰的才华毋庸置疑,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集导演,编剧,演员于一身却保持本色传达自己想传达的不受外物所累?

 7 ) 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

在过去10年间,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

作为戛纳的“亲生子”,多兰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在戛纳“导演双周”一鸣惊人,之后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而易举地入围戛纳,《幻想的爱》和《双面劳伦斯》相继入围“一种注目”,《妈咪》(2014)首次入围主竞赛就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只是世界尽头》(2016)更是破天荒地夺得评审团大奖,距金棕榈仅一步之遥。

可惜的是,也是从这部《只是世界尽头》开始,不少影评人看出他作品局限的一面,以及一成不变的作者风格,逐渐陷入自我复制的死胡同。

而2018年全明星阵容助阵的首部英语片《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不出所料没能入围戛纳,而去年这部新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虽然重回主竞赛,却更像是给这位电影天才的一种变相的补偿和安慰。

多兰向来的题材与受众均比较窄,针锋相对的母子关系与性意识的自我认同,类型也往往逃不出家庭伦理室内剧的范畴,类型格局不够大气,这也许与他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这部新片也不例外,故事讲述两个童年时代的好朋友,在一次朋友聚会里重遇,因为一个简单的吻,而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件。

尽管不能完全说多兰已江郎才尽,但这次只能在必不可少的母子争吵情节和万花筒般的流行歌配乐里找回他所剩无几的个人风格。

唯一的亮点在于叙事上,他尝试不用任何闪回镜头去讲述一段跨越10多年的感情故事,还设置了一个“倒计时”式的时间结构,制造出一种愈加紧凑强势的节奏感。

导演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鼓励,可惜他的功力依然未够精湛,整体看下来仍然像是流水账的日记片段,难以找到太多触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这种私人化的叙事必须建立在精心编排的人物对话和情绪刻画上,而接近漫画勾勒人物的方式令人感到平淡无味。

母子关系与男性情谊这两条线索各自为政,难以在结构和意义上有彼此推进的时刻,感觉导演更像是呆在舒适的安全区里懒于创新和思考。

如果说戛纳的几位老前辈诸如肯·洛奇和达内兄弟自我重复的风格值得包容的话,那么多兰这种平庸无趣的自我复制就不可原谅了,因为他显然有更多未知而有趣的题材值得去挖掘。

 8 )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少部分相关访谈整理

《M&M》的宣传期特别的长,大概是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线下的宣传都搬到了线上的缘故,我做了一些自己看过的和发电的文字/视频整理,方便感兴趣的朋友集中了解(整理了半天结果看预览超链接的时候整个文章清空了真的好无语……)1.文字访谈深度专访 | 三十而立的昔日戛纳神童这个应该是2019年戛纳时候发的比较早的一篇,由陀螺电影发布,更多的应该是关于多兰自己的一些内容,《M&M》聊得不算很多。

原文发布是 LaPresse 。

Xavier Dolan Has Gone to Cannes for 10 Years. It Hasn’t Gotten Easier.New York times的访谈,国内有翻译:中文点我 聊得不算很细,但是关于性向还有影片中人物关系之类的聊得蛮多,还有直男邀睡的八卦(我其实对这个好感兴趣啊)20190530COLLIDER访谈渣翻这个是我自己的发电稿……我比较建议大家直接看原文(。

)地址在最下面。

主要讲了一下关于Maxime的胎记的设定原因,还有拍摄时演员和角色的表现。

2019冬季,Xavier Dolan&Apartmento杂志访谈 翻译有1个地方,关于过度曝光,原话是“I would scream at overexposed light”,联系上下文应该是他蛮讨厌过度曝光的意思,不是喜欢…… 这个稿子就是特别地长……聊得也特别地杂,所有的影片基本都聊了一些些(主要还是《M&M》和《多诺万》),我的建议是看原文但是杂志方并没有把原文的电子版分享出来,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可以试一下在TB搜索购买……20200825 《I-D》interview Xavier Dolan: "I make films with my heart... so I've been a brat"这篇讲了一些关于配乐和服装,但讲的也不算特别多,另外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流媒焦虑的事(然后昨天华纳就全把片子放在线上了,流媒焦虑是有道理的!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一些公众号的文章没有标明外媒出处,所以没有放上来。

2.两个英语视频访谈整理【熟肉翻译】泽维尔·多兰:关于电影,配乐,演员,以及阅读评论这个是今年四月份时候在家隔离期间的多兰和立陶宛的一个电影节做的线上访谈:„Kino Pavasaris Išskirtinis Pokalbis Su Filmo„ ,整个视频的长度大概有45分钟左右,聊了很多问题,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访谈,我觉得多兰是个很适合做访谈的导演,因为只要问他问题,基本上他都希望能给你最详尽的答复(就是视频源不太好,很多单词听得太模糊了)【熟肉访谈】MUBI&泽维尔·多兰: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喜爱的导演与戛纳今年下半年的时候MUBI上可以看《M&M》了,这个是MUBI给多兰做得一个很短的访谈,比较意外的是多兰是在MUBI上第一次看到阿彼察邦的电影。

整理下来其实还蛮意外的因为我觉得看了蛮多,但整体看下来其实并不多(还有一些访谈是在宣传期间内进行的,但是和影片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没有放上来,如果有遗漏的话请在评论区补充一下,谢谢哦)……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在法国和戛纳期间宣传的法语视频没有人做字幕我也看不懂……以下是一点点私人小感想:一开始我觉得做这种访谈整理是多余的,因为只要你想找一定可以找到,但是我又觉得,如果能更方便为什么不更方便一点呢(也因为我今天有时间)。

还有就是我经常觉得多兰是个太容易让人熟悉的导演,大部分看过他电影的人都可以说,他是恋母的,是执着于同性情感的,以至于很容易去忽视他自己想法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与其看很多公众号写多兰的家庭,成名经历,猜测他的性格和想法,惋惜他是否江郎才尽,那不如看他自己说什么吧。

 9 ) 依然爱多兰

多兰最生活的一部那个17岁张牙舞爪痛哭流涕的天才少年,原来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呢,没有关注他的这些年,时间仿佛倏忽而过,再次观看多兰现在的电影,感觉他像少年时就陪伴着我成长的挚友,我们在工作后分开多年,如今再度相遇,熟悉又陌生,怀念又新鲜,大家境遇不同,但都在努力面对到了这个年龄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用着成年人的方式处理。

构图,特写,色彩,音乐,很多兰。

还有多兰偏爱的群体吵吵的凌乱镜头,是熟悉的配方了。

但确实有不同。

30岁的多兰,少了凌厉和傲然,多了温柔,我很喜欢。

以前的片子,看完让人感觉能和这个世界干一架,干完架还要眼角朝下斜瞥一眼,叼着烟头,散发着轻蔑地离去。

现在,依然有棱角,有挣扎,但也有妥协,无奈,包容,希望。

可能是我也快30了吧。

片中的挚友们也给我这样的感觉。

另外还想说说作为演员的多兰。

可能是天才导演的名号太大,其实他作为演员也很出色啊,他的角色情绪代入感强,真实自然,动人而不夸张,片中的马克西姆让人怜爱,真的像隔壁家住的小青年,有一点点让人想到shelter里的漫画家男主,但因为片子的质感,马克西姆更鲜活强韧,他的忧郁也更隐秘。

确认我依然爱多兰

 10 ) 他和他:友谊,是没有性的爱情

看死君:“花园”第21期,我们要聊的是泽维尔·多兰去年的新作《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曾入围第72届戛纳电影节。

如今迈入30岁的多兰,其“天才导演”的光环已然黯淡;即便影迷们始终爱他,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近几年的作品如《只是世界尽头》《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等,确实不如初出茅庐时的作品更具灵气和创造力。

对多兰而言,立足同志题材的《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或许更像是一部回归平常心之作,正如我们在去年戛纳时推送的影评所说:多兰并非江郎才尽,他只是更需要沉淀。

栏目| 花园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他和他相遇。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但又不止那么简单。

因为有一天......他们亲吻了。

这是泽维尔·多兰的电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的一个故事的起点。

那个吻之后,两人开始玩起了心照不宣,却让彼此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张而尴尬,甚至僵硬得不知所措。

这一切也许全都拜那个电影所赐,谁让他们参演了呢,谁又能知道竟然还有吻戏呢。

但未尝又不是什么坏事。

这或许正是两人之间打开心扉的好时机。

就像法国小说家左拉所说的那样:“吻是一个向嘴诉说代替向耳朵倾吐的秘密。

两个男人之间的秘密,就像一道无形的墙。

他们往往无力也没有勇气去打破它。

多兰非常擅长、也极为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一种高度饱和的窒息感,在空中不断地翻转,然后慢慢被稀释。

彼此之间的隐秘心事,如此悠长,却还要笑脸相迎。

眼神流动间,不经意的沉默转瞬即逝。

周围的一片欢乐,让这种感觉慢慢发酵,悄无声息的;一如马克西姆额头的鲜血莫名其妙地渗出,一如马蒂亚斯怅然若失地在水中游走。

这种感觉是神秘的,敏感的,浪漫的,细微的。

它旨在向观众传达一种内在的焦虑情绪: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必然会发生一段危险关系。

多兰亲自饰演的马克西姆,在影片中是让人心疼的角色。

从生理上而言,他是一个有“瑕疵”的人,脸部有一片胎记;而从心理上,他有一个让他头疼的老妈,母子之间再现了《我杀了我妈妈》的经典撕逼场景。

很多时候,马克西姆好像都是一个人,在朋友聚会上他也总是独自咬着自己的手指。

他渴望爱,渴望未来,他将人生的赌注都下在了澳大利亚:他即将动身去往墨尔本。

同时,他还需要一封介绍信。

马蒂亚斯的父亲为马克西姆写的这封信。

信早已写成,代由马蒂亚斯转交,只是却迟迟没有交到马克西姆手里。

因为马蒂亚斯知道,信一旦交出,离别的日子就要来了,索性还不如能拖几天是几天。

在营造两人之间的心境时,多兰显得颇有心得,他没有给彼此多次交锋的机会,而是分别展现两人的生活,用局部的细节来浓缩各自的情绪。

比如办公室那个盆栽,马蒂亚斯之前有过一段长久的注视。

后来它被搬走了,留下可有可无的痕迹。

这代表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说,这盆栽就是离开的马克西姆,而马蒂亚斯非常想念他;也可以说,这盆栽是两人之间的回忆,是彼此最美好的时光,而如今却物是人非。

联想到出现在影片后半段的那幅画:两人在七岁那年,曾经画过一片叫“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农场。

或许,这盆栽又让他想起了那座怀有儿时梦想的农场。

两人都有着“农场情结”,都有着身不由己的命运。

他们的身体远远分开,心灵却一直紧紧依靠。

他们是一类人,他们的秘密将在那个暴风雨之夜被银幕之外的我们所知晓。

通过暴风雨之夜的窗户,看两个男人小心翼翼地亲热,这无疑是浪漫的,也注定是忧愁的。

他们最终只是止于亲吻和爱抚而已。

他们依然是好朋友。

他们更符合多兰心中所想的那样:友谊是没有性的爱。

所以你会发现,友谊较于同性之恋占了更大的篇幅。

全片用太多不知疲倦的短镜头,来对准朋友们之间的欢乐时光。

他们彼此聊天说笑玩游戏,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精力。

他们好像无所事事,就像天空中的云,终日漫无目的地漂浮。

他们始终沉浸在看似躁动的状态中,青春的气息在他们身上环绕,似乎填补了填补了太多的无聊和空虚。

他们围绕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如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想必,身为导演的多兰旨在营造一种平衡,一边是他们友谊的欢乐,一边是主人公们的生活。

最难得的是,这帮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地合理、真切和自然。

他们的蓬勃朝气,他们的肆意盎然,他们的无限活力。

他们宛如一帮长不大的少年,在搅闹着这个不尽如人意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说这更像是一部关乎什么是友谊的电影。

多兰不耐其烦地去展现男人之间的友谊,其实就是在告诉观众:嘿!

友谊是个挺美好的东西呢!

想想影片中的那些男孩,他们好像都不曾长大,难免纠葛,难免困惑,难免多情,难免幼稚;但他们又是一群多么真诚、可爱、有趣的人啊!

所以,我早已猜到了结尾的模样。

我就是知道,在马克西姆即将出发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一定会在门口等着他,插着兜不可一世的样子,眼神藏着笑意。

他和他离别。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注定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栏目| 花园;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短评

pas cette fois-ci… 10/10/2019 Présence de Xavier

2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较差

是友情?亦爱情?暧昧不清的同性情愫在彼此间滋长、影响、纠缠。又见性向自我认同主题的多兰、又见母子冲突矛盾情结的多兰,又见台词对白横冲直撞的多兰,却不见《妈咪》里放达不羁一场、梦醒惆怅的多兰。男生间嬉笑逗骂戏拍得好。“Song For Zula”用得好,第一次听在《超凡蜘蛛侠2》里,就很感动。

5分钟前
  • 科林
  • 较差

多兰式场面调度,拍出来的小情小爱,都瞬间高大上了

8分钟前
  • HenriqueZZZ
  • 推荐

好无聊,没有代入感

11分钟前
  • 江湖月报
  • 较差

原想看:简介?“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及[上帝之国]所触动”啥玩意儿???恭喜wuli多兰仅仅用了十年就走出了家庭问题题材来跟风拍调情片!!!(哈哈哈我觉着我写的挺贼的我不想删)已看:多兰在探索一些新东西,同时是对他自己而言的新和对观众的新,看的时候气哄哄在脑子里骂了一堆,当然喜欢的地方也会很喜欢,总的来说死盯着戛纳不放是挺蠢的(如果想吸投资赚钱的话又另说了),就文艺片和爱情片的最容易出的问题都堆这了,但放在酷儿片里看着还行的。可能这种单一爱情话题真的不太适合他?

13分钟前
  • 鬈大毛毛
  • 较差

不再碰多兰。

17分钟前
  • 较差

胎记上的吻

21分钟前
  • 一窗月光
  • 还行

作为一个既不看爱情片也不看青春片的人,我必须承认我被这部里的初中生恋爱感萌到脚趾抠地,是一种又酸酸甜甜又替代性尴尬的感觉。这两年我对多兰已无所求,所以看到这部回归他故有领域的东西,我还觉得挺好,挺满足——我觉得我老了,我都不想埋怨他没别的东西了,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吃完晚饭瘫着看看就很好看。

23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吻手的scene真是堪称绝美了

25分钟前
  • lexrespira
  • 还行

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多兰。

29分钟前
  • 𝑮𝒊𝒅𝒆𝒐𝒏
  • 较差

无趣,表演好油。

33分钟前
  • W
  • 较差

我已渐行渐远。

37分钟前
  • 三价拿铁
  • 推荐

却是最不感冒的一部多兰。剧本成熟了,加入了更多“实际”的片段,不,应该说除了两三处再现MV(至少要给个机会听听选的歌不是),全是“实际”的片段了。逾越三十岁的多兰,即使想讲述的还是在回溯,也带着大人阅尽千帆的口吻了。我在其间找他残存的张扬,没找着。于是,连翻脸吵架的戏份,都变得那么没有激情和张力。我也不知道一部部在期待什么样的多兰,明知开头几部那样的风格理智上不可能延续很久,还是在期望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活力由他坚持不懈地传达出来。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更多“他人”的故事。他有这个能力。P.S.多兰自己的演技提升不少。

40分钟前
  • 格兰德河的火车
  • 还行

为什么马蒂亚斯不肯给他推荐信?

44分钟前
  • 寇国威
  • 很差

多兰完全又跳回了自己的comfort zone,而且是讲这么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不是我们太苛刻,是多兰真的可以做得更好。

49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男生的友谊不外乎戏弄、吸引、掩护,前两者都容易擦枪走火。故事确实挺俗烂的;我现在严重怀疑多兰是个故事会爱好者,这片儿的情绪本来是可以搞得很高级的。

51分钟前
  • 小楼。
  • 较差

每次气氛刚刚好的时候马蒂亚斯就开始露出ab式苦大仇深指南笑怎么调理。。多兰自嬷还素非常诱人的。。。至少二位贡献了无与伦比的一吻。。。

54分钟前
  • Barbaraylor
  • 推荐

张力饱满

56分钟前
  • FYI
  • 推荐

故事稍微有那么一点起色,制作上又出幺蛾子,不仅视听风格上随意变换,让人感觉像看好几部不同的电影,而且还有次要角色剪辑的不完整这种不可思议的操作。我前面说的故事有点起色,也只是比《只是世界尽头》和《多诺万的生与死》这种纯意淫片好了那么一丢丢(毕竟有那么多的暧昧片可以参考)多兰在人物的处理上依然是没有多少层次(他唯一可能会写的就是能撕逼的妈妈),不会从故事里看角色,只能调动表演和对白叙事。

1小时前
  • SELVEN
  • 较差

加拿大領事館的活動,在517看的這個電影。活動很不錯,電影很爛。

1小时前
  • 藤原 直樹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