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Turist,爱情中的不可抗力(港),婚姻风暴(台),不可抗力,本能反应,Force Majeure,Snow Therapy

主演:约翰内斯·昆科,丽莎·洛文·孔斯利,Clara Wettergren,Vincent Wettergren,克里斯托弗·海维尤,Fanni Metelius,Karin Myrenberg,布拉迪·科贝特,Johannes Moustos,Jorge Lattof,Adrian H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挪威,丹麦语言:瑞典语,英语,法语,挪威语年份:2014

《游客》剧照

游客 剧照 NO.1游客 剧照 NO.2游客 剧照 NO.3游客 剧照 NO.4游客 剧照 NO.5游客 剧照 NO.6游客 剧照 NO.13游客 剧照 NO.14游客 剧照 NO.15游客 剧照 NO.16游客 剧照 NO.17游客 剧照 NO.18游客 剧照 NO.19游客 剧照 NO.20

《游客》剧情介绍

游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尔卑斯山滑雪佳地,一瑞典家庭在就餐时遇到了雪崩,丈夫托马斯只顾自己逃命不救妻孥,引发了家庭危机…… 一个瑞典家庭来到了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度假。当天风和日丽,景色无比养眼,然而当他们在山脚下的一个餐馆用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打破了这一切。游客们四处逃窜,母亲艾芭叫喊着她的丈夫托马斯的名字,试图保护他们的孩子。然而没想到的是,托马斯却在慌乱之下抛妻弃子,自顾着逃命去了……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窒风之中第三季灵媒缉凶第七季高空求生三傻大闹加油站XX+XY生人勿进捷德奥特曼超时空恋人华灯初上天才进化论猎魂师结婚契约雾都孤儿最游记RELOADGUNLOCK大梦西游最短的距离是圆的3:落花流水哦!我的皇帝陛下第二季邻居同居有时我会思索死亡少年MON,真正的名字不知道我爱的生活有你才有家奔向地球致命密函铁血茶城两周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212岁:小小胸口的怦然心动第2季BackstagewithKatherineRyan失落帝国之七星诡镜

《游客》长篇影评

 1 ) 爱与本能的角力

古语有云: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人避死求生的本能如果与爱赋予的担当在同一情境中形成矛盾之势,那么近乎揭底裤式的人性考验便如陷入海洋球一般挣脱不能了。

2014年的瑞典电影《游客》便是这样一部通过灾难场景考验人情和人性的影片,不同于《惊天巨啸》《铁线虫入侵》那样戏剧化了亲情无价和人性伟大的灾难电影,《游客》更接近写实,更加注重贴合实际表现人在遇险状况下的反应及其引发的滞后效应。

2014年岁末,悬疑电影大师大卫·芬奇用《消失的爱人》击碎了所有人夫唱妇随即圆满婚姻的观念,丈夫和妻子被从人性的角度剖析,罗萨曼德·派克饰演的心机婊让真实婚姻中的男女对另一半的爱都起了疑心。

婚姻中,是爱一个人才和他一起生活,还是因为爱自己才和另一个人生活呢?

而对于复杂而多变的人性,如何才能看得透,才能辨得清呢?

即便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性格的方方面面也未必悉数了解。

瑞典的托马斯一家来到法国阿尔卑斯山度假,如同所有家庭电影中矛盾凸显前的大秀幸福一样,托马斯和妻子艾巴以及一对儿女在外人看来是绝对幸福的一家子,夫帅妻美,儿乖女甜,俨然就是生来叫人艳羡的家庭。

远观覆雪的阿尔卑斯山,白的就像世间不会有污秽,在这样的纯白的世界里,身穿彩服的滑雪人近观是纯白的破坏者,远观则被纯白包容了。

镜头的远近调度,一开始就将主题暗示,严肃的氛围被唯美的雪景所掩盖,观众便被顺利引入了爱与本能的矛盾碰撞之中。

在观景台就餐的一家子,面对突然而来的雪崩,丈夫托马斯在最后一刻竟然不顾妻儿只身逃走了,庆幸的是这是场观赏性雪崩,并未为给艾巴和儿女造成伤害,但是丈夫遇危逃脱的自私如同咀嚼时啃到小石子般突然而又尖锐地击中妻子艾巴,委身一辈子的男人在关键时候是如此靠不住,连近在咫尺的骨肉性命都可以不顾,这样的冰冷的事实,任哪个做妻子的女人都会心寒的。

如果临危自顾是求生时拔腿就跑的本能,而在之后谈论此事时托马斯死不承认自己怯懦自顾的事实彻底让妻子艾巴对丈夫托马斯失望透顶了。

自私或许可以原谅,懦弱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耻就可恨了,这样的托马斯让艾巴接受不了,就连拥抱都变得冰冷而陌生了。

事实上,那个临危自顾的行为让托马斯自己都觉得吃惊,他对妻儿的爱是无疑的,深藏内心深处的自私和怯懦是连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都毫无察觉的。

突袭的雪崩启动了他的那种灰暗面,无意识的求生本能让他做了世人唾弃之事,他之所以否认事实,也是因为他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如此不堪,然而他的逃避让夫妻之间的裂痕扩大,让所有家庭成员都陷入了情绪阴霾,家庭前景顿时无望。

托马斯抑郁愤懑,明明心中有爱,但是经历此事之后却无人相信。

艾巴悲伤失望,好老公竟然隐藏着如此冰冷的一面,婚姻走在了分岔路口。

孩子们也忧心烦闷,一是眼见父亲自私自顾,另一方面也明白这种行为对母亲,对家庭的伤害。

一场本该尽情欢畅的度假在第二天便陷入了死气沉沉的烦闷氛围,尽管阿尔卑斯的雪场还是那么美,但是滑雪的人都显得孤独异常,观众也无心恋景,多是情景带入,自问或问爱人遭遇托马斯一家遇到雪崩的那种状况时,会是什么反应。

之后的剧情,我就不再透露了,本能犯的错该用什么来化解呢,片尾自有答案。

死亡威胁面前最容易见人的本性,这与爱恨无关,全系本能。

我们都是托马斯,但我们未必有机会见识真实的自己。

我们又都是看客,但我们并没有如艾巴一样鄙视托马斯的权利。

《游客》未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119分钟的影片,我足足看了一整天才看完。

但它却是一部极具心理冲击的电影,估计恋人或夫妻一起观看此片都会夜难寐。

爱的担当一定要高于本能吗?

 2 ) 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

本文拒绝讨论瑞典男人是否娘炮的问题!

原名Force Majeure是法语,音译就是“佛死马赎耳”,发生了a.不可预见、b.不可避免、c.且不可克服的重大异常情况,并因此法定解除合同约定的责任,也就是免责条款。

这是法律概念,对于多数人太生僻,可能这部充满隐喻、暗喻、留白的瑞典电影太小众,所以又更名为“游客”。

且留给观众不少自己解读的东西。

比如孩子说,菜上怎么没放Parmesan 芝士,然后就来了一场雪末……比如大胡子说Tomas可能想跑回来把你们挖出去(gräv ut),我就想说,哥儿们别挖了,已经在沟里了(Sluta gräva, Du är redan i hålet).2、表演一流,包括小演员们和配角,自然且给力。

片子中的瑞典语和文化带有很多冷幽默,翻译之后就没了。

3、音乐很精致,主旋律是古典乐,Vivaldi的g小调《夏》,音乐老师们或者会说,这表现了夏天的出乎意料之外,夏天的疲乏、夏天的恼人,等等……我觉得吧,音乐老师们说得都有点荒诞,不过这丝“荒诞”感,可能反让这部多幕剧抹去了做作。

1小时21分插曲是Sebastian Ingrosso的《Reload》“When everything starts to fade,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配得更是天衣无缝,瑞典流行音乐占领世界!

4、摄影真用心,光线反映人物的心情。

比如一片纯白之间,人感到孤独无助;而男主看了录像后的内心震撼,则表现为暗处的枯坐。

“留白”也是导演给观众带入的“不可抗力”,有时给人回味与思考,有时纯粹是给 “尴尬癌”着床。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

关于那个出来约炮的已婚瑞典女,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瑞典女人的个性,但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个人选择。

她剧中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虽然女性的不安全感普通多于男性,但她的婚姻和家庭应该是很幸福的。

Carl Jung说,允许不忠的执照,是美好婚姻的先决条件(The prerequisite for a good marriage, it seems to me, is the license to be unfaithful. )。

结尾,你在车上你会下车吗?

欧洲人自幼习惯于汽车文化,看到差劲的司机,惊诧一番也不算过。

最后一幕,儿子问:你会抽烟吗?

是的,我会。

别太较真,也别装大尾巴狼。

`•.¸¸.•´¯`•.¸¸.•´¯`•.¸¸.•´¯`•.¸¸.•´¯`•.¸ SECTIO AUREA ¸.•´¯`•.¸¸.•´¯`•.•´¯`•.¸¸.•´¯`•.•´¯`•.¸ ><((((º>

 3 ) 雪崩中消失的男人

原文发表于《看电影》2月刊中,转载请注明。

中产阶级婚姻危机题材已是老调,但老调重弹起来却总能带给我们惊喜,2014年的三部影片:《爱的就是你》、《消失的爱人》、《游客》都将矛头指向婚姻问题,而这部获得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的电影《游客》虽落脚于婚姻与家庭中的信任危机,却辐射出人性的自私与本能的不可抗性。

不同于《爱的就是你》中男女主人公在亦真亦幻的错乱时空中将错就错,也不同于《消失的爱人》中两个略显扁平的男女主人公和媒体共同表演的一出差强人意的大戏,《游客》用一场雪崩让一个看似美满的瑞典四口之家瞬间崩溃,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与沉着冷静的固定镜头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影片中法国阿尔卑斯山区静谧的皑皑白雪配上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第二乐章《夏》中的急板。

影片以第三人称视角冷峻地注视着来滑雪度假的四口之家,正符合片中三次出场的酒店客房服务人员的视角,站在不远处默默窥视着悄无声息的变化。

叙述时间符合事件发生顺序,如同日记般根据度假天数被自然分割为五部分。

影片以一家人滑稽别扭地拍旅游纪念照开头,家人之间显得不够亲密的原因在随后女主角与另一位女士的对话中得以解答:男主角是位工作狂,这短短5天假期是他把重心全放在家庭上的难得时刻,他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也证明了这点,这位工作繁忙的丈夫/父亲花在陪伴家人上的时间并不多,对于好动的儿子,他缺乏耐心,的确,他需要一个与家人单独相处的封闭空间来履行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风光迤逦的阿尔卑斯雪山和舒适的酒店显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两个休闲空间。

第二天,当全家人坐在观景角度很棒的餐厅用餐时,一场并无引起灾难的雪崩成为导火索,将家庭中的不安定因素全部点燃,这位父亲在危险来临时竟不顾妻儿,一个人落荒而逃,导演在影片前十分之一处就向观众掷来一枚拷问人性的重磅炸弹,矛盾和悬念因此展开,这位在雪崩中消失的男人该如何面对他自己和家庭?

事发后,四人排成一个纵队回酒店途中,导演从演员背后拍摄,用一组男主角,儿子,女儿依次回头的眼神镜头巧妙揭示了事后四人的心理状态:男主角像个做了错事的大男孩一样不敢回头,但他迫切地想知道妻子的反应,所以尴尬地扭过头来,眼神中充满愧疚与挫败;接下来是儿子,他更好奇父母之间关系的变化;然后是女儿,小女孩眼神中更多的是怀疑和不解,最后是离镜头最近的妻子,她转过半张脸,侧面面对镜头,眼神中充满绝望与不安,她心中的爱人在刚才的雪崩中永远的消失了。

接下来的几场对话戏层层推进,逐渐攻破男主角脆弱的心理防线,同时也将矛头对准男性,他们是否都一样自欺、自私?

其中两场男女主角和两对情侣朋友聊天的戏格外精彩。

在第一场戏中,他们在餐厅这一公共空间聊天,显然关系并不亲密,不难看出,坐在男女主角对面的女士正是女主角第一天在酒店前台认识的那位,她已经找到新情人,此刻就坐在她旁边,这位配角人物的设置似乎包涵着导演的某种暗示,这位女士也有两个小孩,但她并未带他们来渡假,她需要给自己放个假,同时她一点也不避讳自己这么快就找到新情人,并愿意将他介绍给自己的新朋友——一对看似感情稳定的夫妇,之后她与女主角的单独聊天,让我们再次确定,她绝不是女主角这样的传统女性。

四人的关系属于社交范畴,因而聊天范围仅关于这次渡假,有趣的是,在场的两位男性都不愿承认自己的某些行为,新情人不愿承认自己说过的话,男主角则否认自己在雪崩中逃跑的事实,这让女主角大吃一惊且失望至极,而在四人都十分尴尬的时刻,餐厅中突然响起的《生日歌》成功救场,但男女主角间的危机再次升级。

在第二场戏中,男女主角的朋友,离异的Mats带着二十岁的新女友来跟他们汇合,这次的聚会地点是在酒店房间这一私密空间,他们的关系更亲密。

绝望和需要他人道德评判支持的女主角再次叙述雪崩经过,悬念再达高潮,男主角也再次否认逃跑事实,无奈手机中的视频成为绝佳证据,使男主角不得不承认。

庆幸的是,导演此处并未使用极端方法,换句话说,导演并没有将男性一棒子打死,我们试想下,如果导演将情节设置为男主角将这段视频删除,销毁这一证据呢,被逼急的女主角会让两个孩子出来指认他们的父亲或者所幸带着孩子一走了之?

如果真这样,影片又将落入戏剧冲突极强的狗血情节伦理剧的窠臼当中。

导演想更接近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是现实生活中多数成年人会选择的务实方式,那就是假装忘记发生的一切,继续将错就错维持现状,这也暗示着两人的关系会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正如男主角一直联系不到妻子时情节的再次反转,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在这次聊天中,儿子的玩具飞碟再次成功化解成人世界的尴尬与无奈,男主角借机离开陪在儿子身边,朋友Mats试图安慰女主角,无意中也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如两人离开后他的年轻女友所说,抛下妻儿的他和男主角是同一类男人,而自己肯定会是和女主角一样的合格母亲,导演成功将讨论范围延伸到男女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和婚姻中如何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犯规的男性是否总会得到母性的包容和原谅?

当男主角作戏一般抱头痛哭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和女主角一样哭笑不得,不知所措,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生活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受。

片中一前一后两处完全被大雪笼罩的镜头完成了影片结构上的绝妙呼应,导演用不可见衬托出某种明见。

第一次,是雪崩突袭正在餐厅用餐的四口之家,随着大雪的逼近,能见度越来越低,在完全不可见之前,我们看到男主角跑出画面,女主角蹲下抱住两个孩子,在这20多秒的停滞镜头中,男主角成为不在场的、消失的男人。

我们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但人物的心理状态不言自明,随着大雪慢慢散开,能见度逐渐提高,再次回到桌前的男主角瞬间变成一位失职的丈夫/父亲。

第二次,是四人离开前最后一次滑雪那场戏,这次是女主角突然消失在大雪中,30多秒的“看不见”镜头中导演通过孩子们的叫喊声完成叙事,直到男女主角的声音出现,父亲将母亲“救”回来,这场戏的刻意程度让它显得更像是一场有意为之的,帮父亲重塑在孩子们心目中形象的表演,在孩子们看来,父亲的失职及父母的关系均得以弥补。

影片结尾也耐人寻味,导演再次将矛头指向所有人,当面对会威胁到自身安全的情况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自救,正如在大巴上大声指责司机的女主角强烈要求下车一样,我们无法信任任何可能威胁到我们自身安全的他者,此时每个人的表现都如同可怜的男主角,求生的本能让自私的本性变得赤裸。

唯一不下车的乘客,正是那位不同寻常的女人/母亲,她始终是“犯规者”。

 4 ) 这个电影我觉得很有意思哈

先说一下我的观点,这部电影可能是我唯一不想站队的剧情,虽然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故事,一般这种争议下观众就很容易代入自己然后站队,但是看完这个故事我还是觉得编剧太有生活感了,写这个故事的编剧绝对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这个故事及其发展太典型了。

首先这个故事表面上来看就是一对原本恩爱的夫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丈夫本能的丢下老婆孩子逃跑了,妻子觉得丈夫靠不住,孩子也害怕父母会因为这个事情离婚,两个人对这事情产生不同的观点,难以走出矛盾爆发争执,最后夫妻把这个矛盾解开,妻子决定再给丈夫一个机会,一家人都和好了。

这让我想起非常久远(对我来说)看过的一个很流行的故事,一对新婚夫妻坐船蜜月旅行,船翻了,不会游泳还怀孕的妻子抓住丈夫的脚希望丈夫拉自己一把,结果丈夫下意识把妻子踹开了。

后来两个人都获救了,妻子不愿意原谅丈夫那绝情的一脚,把孩子打掉离婚了。

更绝的是这个故事有个后续,这个事情在被一个人当故事讲给一群喝酒的男人们听,大家都诡异的沉默了,然后他们其中一个说:那这个女的就没错了吗?

丈夫是下意识自救的行为,而这个女的把他们的孩子杀了。

接着这个观点得到一致认同,男人们又开心的喝起了酒。

其实这个故事又何尝不是丈夫发生这件事以后的反应呢?

不愿意承认自己处理的有问题,变相来说其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优秀,也许他这辈子一直都能完美的做到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突然之间他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差劲,不愿意接受这种自己原来是这样的人,因为一个事情否定自己,谁也不愿意这么干。

我觉得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其实是主角这对夫妻对待这个事情的后续相处和处理上。

这个事情发生后两个人都曾经试图相安无事的把这个事情说开,当然如果大家都无视这个矛盾,婚姻也可以继续续存下去,但是人被背叛后或者说发生事情以后你能很清楚的明白这个事情发生了,忽视矛盾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假装不存在是非常不推荐的处理方法。

就像他们朋友说的那样,人面临危险,保护自己是本能,当英雄的才是少数,所以女性就没办法认同:为什么我就能第一时间保护孩子而你不能?

但是你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经验教训,就像往往事故发生后都会详细学习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怎么应急处理,理智面对明显比否认是更合适的处理方法。

我觉得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超人。

我们现如今做到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情然后成长得来的,男主角在门口痛哭,觉得自己无能,也非常厌恶自己第一时间逃跑了,这段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作为观众我都感同身受,我觉得他老婆听了他的想法也能理解他,所以后面妻子给了他一个机会,两个人和好了。

妻子也会慢慢体谅丈夫在某些地方的难处,对夫妻双方来说又何尝不都是一种成长呢?

比你硬装超人不强多了?

我相信下次再碰见危险,男主角绝对不会再跑了。

这才是正确的夫妻解决矛盾的方法。

当然我看评论区有人很有经验的说: “我能理解男主扭头跑了,我也能理解女主感觉‘所托非人’。

奉劝各位男性同胞,遇见这种重大事件,一定要滑跪认错,私底下这不叫丢人。

安抚好情绪以后再约定“我知道错了,拜托这事过去吧不要再提,我心里过意不去”。

而不是人前嘴硬,让伴侣觉得选错人了,人后在那哭鼻子看起来像个窝囊废。

最后奉劝各位少结婚,已经后悔了。

” 我觉得他说的这种做法也能解决矛盾,但是这显然不是最优解,且这个人已经对婚姻产生抵触心理了,说真的已经没必要再继续婚姻。

我认为最优质的看法是下面这位写的: “其实人就是这样需要成长的哪怕已经是父亲第一反应逃跑很正常这就是人性,不承认是逃避自己错误,后面越想越觉得内疚也会自我反省和后悔到蜕变,成长后第二次他绝对会选择孩子和妻子。

其实对男的来说是幸运的,不是真的雪崩不然就自己活了孩子妻子都死了就一辈子不能弥补走不出来了。

而妻子从失望到发泄再到理解最后给老公一个机会也证明了妻子的成长,这种家庭才有机会走的更久。

这部戏排的很日常却点的最到位。

” 两种看法两种人生,人生的路都是自己选的,希望你也能从这部电影里有所收货。

 5 ) 婚姻中的非常突然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是计划内项目,但雪崩到了眼前时,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写一下吧,不是什么评论,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第一时间内,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闭一只眼,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席间,女主再次提起此事,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一定要个说法,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从观众的角度,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让得理的一方,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是多么正常,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这是非常突然事件,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很多人看片的时候,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一脸的鄙夷,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因为他反应不过来,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或者有坏人在门外,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男主终于崩溃了,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男主不具备勇气,两个都不退,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

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平时好好的,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

没有也不打紧。

 6 ) 房间里的幽灵

  在电影《游客》(Turist,2014)的第56分钟,伴随着乍起的嗡嗡噪音,摄影机忽然逼近全无防备的客人,打翻了红酒杯。

这一模拟遥控飞行器主观视点的插入镜头,在这部多半采取固定机位的影片中显得分外突兀。

  导演显然是戏仿恐怖片手法在和观众开个小玩笑,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和片中每次一样只是虚惊一场,也一如它们带来了狼狈和沉默。

沙发上的谈话继续,但刚刚横飞而出的镜头却仿佛在提醒:是谁在看这一切?

  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游客》在刚过去的第87届奥斯卡中代表瑞典角逐外语片奖项,虽然最终抱憾未能提名获奖,但也一度杀进9部入围名单。

影片获得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大量媒体好评,“它以最完美的方式让观众感到扭曲不适。

”安·霍纳迪如是评价。

  同样瞄准家庭纠纷,暴露婚姻关系中的尴尬无解,《游客》不难让人想到近期由大卫·芬奇执导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2014)。

后者令人崩溃的除了女主角艾米的决绝果断,其背后依托的媒体和信众其实力量更甚;而置身阿尔卑斯自然屏障看似脱离社会道德批判的《游客》,则以更为直接的仪式化事件与场景,向夫妻双方提出正面质疑。

  和睦温馨的一家四口来到雪山度假,在一次用餐时遭遇雪崩,父亲不顾妻儿落荒而逃,事故平息后各人反思所为,原本祥和的假日气氛开始变得凝重不安。

  和山雪一起坍塌的自然是父亲在家中的权力和位置,在试图修复它的过程中,夫妻面临家庭内部和社会他者的里外夹击:如何向年幼的孩子解释?

如何相互沟通达成共识?

是否应该将“家丑”说予外人调解?

  ——在最后的问题上妻子选择了肯定,这或许是情绪的排解途径、症结的切除方案,岂不知造成了对男人尊严的凶狠鞭挞。

自尊于婚姻中的男性无疑是最致命的软肋,虽然餐厅一幕男主角托马斯被雪雾笼罩,他却依旧保有维持其完美家庭形象的可能。

“太阳出来了。

”当他回身落座后,若无其事地说。

然而妻子三番五次将事情始末陈述给他人,托马斯难以圆谎丢尽了面子,才是他最终导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难以责怪妻子的冲动表达,正如无法推倒求生本能在道德责任面前的存在必要。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一时的身体反应能够证明情感的一贯真伪吗?

丈夫不承认,但敏感的妻子却无法停止怀疑。

一旦信任链条断掉,婚姻的裂缝就再难弥合。

  影片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五天四夜的游戏时间,除了一家四口人的对垒,还被分配给与家庭产生交集的不同游客和朋友。

在相似反复的言行中,他们始终围绕雪山事件旁敲侧击。

妻子和丈夫各自独立的戏份亦颇具意味,女人在林间排泄时远望家人流下眼泪,男人置身酒吧与赤身大汉们怒嚎狂舞。

通过这样一系列细微而传神的行动刻画,人物形象与性别差异愈发清晰。

  在性别方面《游客》并未给出一个鲜明的价值偏向,它更着重于通过表达男女思维的错位,呈现出婚姻的荒诞感。

初看来它似乎在讽刺虚伪无聊的中产家庭,结果那对婚外情客人仅仅在听闻事后就坐卧难安,甚至于尾声一车游客同样惊惶不知所措。

一群迷惘的男男女女无奈地走路下山,让《游客》的讽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雪崩的发生和父亲的落跑既是全剧的关键情节点,用以表现这一情节的那个近四分钟的镜头也成为本片的视听精髓。

大景别,长镜头,没有蒙太奇给人物特写反应,竟也不在动作完成后转场切走。

它保持固定,注视着雪崩降下到雪雾散尽,直至男主人公回到座位和家人再次坐定谈话,这一场才结束。

  影片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励志拍出影史最壮观的雪崩场面,在设计时他与他的团队曾尝试使用CGI特效制造雪崩效果,后来决定实拍。

镜头后景的雪崩来自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前景是搭景餐厅与人工烟雾,经由绿幕合成,就有了这一家瑞典人在法国的餐厅目击加拿大雪崩的经典镜头。

  在危险扑面而来,直直指向拍摄角度时,并非监控录像效果的摄影机不动如山,完全架空了摄影师角色,已经出离客观真实。

类似,譬如平稳尾随一家四口滑雪下山的跟拍;又如山头爆破、缆绳摇动、红色灯管急促闪烁的空镜头;以及在大巴车上对着窗子,在行驶中与窗外景观形成相对运动的固定摄影……它们构成了本片特殊的影像质感,一种几乎不可能在场的多余者的观察角度,冷漠而疏离。

  正如那打翻红酒杯的镜头所问,是谁在看这一切?

  影片中有许多反复出现的场面,其中每晚家人在盥洗室中对着镜子洗漱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它是一个多人腰上中景,正对镜子中央,却寻觅不到摄影机的影子,隐藏的视线仿佛悬在真空中偷窥。

  盥洗室本身是极其私密的场景,人们对于身体的调理被这个镜头暴露无疑。

它在影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雪崩前夜一家四口和睦安详,夫妻互吻晚安;第二次雪崩当晚,丈夫方便,妻子提前离开;第三次是最后一夜,妻子裸露上身方便,之后丈夫欲亲近,妻子转身离开,留下尴尬愤怒的丈夫。

同样的构图渐进的情绪,恰如乐章的复现与变奏。

  片中还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酒店服务生,他在雪崩一家归来时刚好在打扫房间,后来在楼道两次听到夫妻争吵,又闯入婚外情客人交谈的电梯间。

这个有趣的角色始终没有一句台词,但却几乎完整目睹耳闻了事件全过程。

它正如整部电影的视点,是对看似和美的家庭的侵入,同旨《博格曼》(Borgman,2013)只是没有具体的形体。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奥斯特伦德说到自己喜欢《奇异小子》(Gummo,1997)、《双面劳伦斯》(Laurence Anyways,2012)、《神圣车行》(Holy Motors,2012)等影片,而80年代在瑞典长大,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罗伊·安德森的作品。

  奥斯特伦德从日常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了细微的不安全感,他本人就是个资深的滑雪爱好者,本片剧本来自朋友的相似经历,而尾声的巴士戏则参考了youtube上的视频。

“巴士比轨道和地铁都有趣,因为独自掌权司机可能搞死所有人。

”他说。

  与冰冷雪山形成对照,影片使用维瓦尔第的《夏》作为主题音乐,颇具讽刺意味。

《夏》第三章急促的旋律,本似炎热天气将临的酣畅暴雨,此刻却成为不安的谶语。

这段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六次,最后发生在父亲在山间找到母亲,一家四口团聚。

本应令人感动的高潮营救,却在之后母亲轻松地掸掸身上雪花,自己走路离开后,变成了另一个笑话。

  雾散去了,积雪之下深深浅浅的沟壑,像人们为回想起恐惧而感到的恐惧。

它是湖心中没有一丝波纹的寂静,是午夜时分睁着的沉默双眼。

即使雪崩的秘密从此尘封,然而房间里的幽灵已经看见了一切。

 7 ) 不可抗力:一场家庭构造的雪崩

如何将看似平常幸福的中产家庭所隐藏的不合理和危机巧妙表达?

导演鲁本.a奥斯特伦德运用具象化的雪崩来表现主人公一家的关系状态,在雪山崩溃之时,表面维持的圆满也不堪一击的面临崩溃考验。

主人公一家在雪崩之前是典型的,甚至是乍看让人羡慕的。

事业有成的帅老公托马斯,家庭主妇的妻子艾芭,可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一家子享受家庭时间的五天度假。

几乎好像滑雪广告里的家庭一般多少抽离了一些现实感,然而在这仿佛隔离地带阿尔卑斯山所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将这不现实的家庭像冲击出了裂缝:完全不顾妻儿自己撒腿就跑的丈夫成了一切的导火线。

而妻子与丈夫之间也无处逃离,只能被迫面对现状,导演仿佛仍给我们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家庭构造”和道德观在真正的现实面前、自然的本规面前,是否矛盾而不堪一击?

家庭的裂缝最先开始由妻子艾芭产生,就好像冰山的一角开始坠落。

遵循家庭概念,作为家庭主妇照顾丈夫与孩子们的她,所期望的当然是一家之主的托马斯在经济和身体能力等方面对家庭的庇护。

而雪崩得瞬间告诉她这不过是一种不现实的一厢情愿。

巧遇的奔放女性与她的外遇情人更让艾芭以往的概念受到冲击。

如果所谓的“家庭”和男女关系不过是些说的好听的理论,而她在遵守的不过是追求着不存在的东西呢?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是艾芭的精神挣扎世界,而这种情感的坍塌仍然是水面下的暗涌。

与其使用夸张的演技哭骂,不如要观众深陷其中般的感受雪山中的危险感,放大化的缆车机械声,雪白山丘的迷茫感闭塞感,都在无声的具象化妻子与丈夫间不堪一击的脆弱张力和危机。

其中尴尬的一家迎来朋友吃饭的一幕就无声息的诠释了男女角色与地位的全部,自始至终脸部都没有入镜的艾芭只是忙碌为大家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好不容易坐下的她却在银幕中心留下一个寂寞的背影。

在父权主导的现代家庭中,女性随时可能孤独无助,有时不过是个免费的保姆罢了。

这种个人的崩溃像连锁一般也影响着周遭的人与关系性,一家的同龄朋友与她小得多的20岁女友也被卷入“雪崩”之中,在“雪崩”这个现实面前,无论是用求生本能还是突如其来来解释丈夫逃跑的行为,与其是单纯的对某个小小家庭的恶作剧,社会自相矛盾与潜在的父权似乎都无法逃避自然对其的审判,也不怪离婚吊儿郎当的朋友会失眠了。

然而在影片前半善用女性视角的鲁本并不是在拍一部女权电影,镜头又巧妙的转向了一家之主托马斯,这个空有皮囊的倒霉鬼身上了。

看似无所谓并否认和无视雪崩事件的他实则也在一点点受到坍塌的侵蚀。

从无视到赎罪到寻找男性自尊,这也是一个失去“男性角色”的人的纠葛。

虽则父权主导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男性得到优势,但如本应依赖服从的女性对象不再存在,男权也会失去支撑和存在的意义。

只有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的父系社会似乎不再受用,男与女必须去合力探讨和改变。

未知的领域总是不可预测的,就如变幻风暴的大雪中一样,缺少勇气的托马斯与艾芭只能在最后一天上演“英雄救美”,这种最简单直接重置他们之前所遵循的男女规则的方式,毕竟到头来,这也还不过是“一场可控制的雪崩”罢了。

未来男女与家庭关系探讨的路就像下山陡坡中开的惊险万分的巴士一般,只有奔放的女人和她的外遇情人悠然的坐上了巴士,而慌张下车的艾芭等人只能下车在迂回的山路上茫然的走着。

 8 ) 年度最佳荒诞喜剧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出喜剧。

最直接的原因是从后半段开始我就笑得没停下来过。

我不是很同意豆瓣其他几篇影评所说的此片是“严肃探讨”,“人性高度”云云。

导演的态度大概就像那几门长得像烟筒般的大炮一样荒谬。

荒谬是看完本片之后我的最深感受。

与其说婚姻的本质是荒谬的,不如直接说人生就是一出荒谬喜剧。

一场意外暴露的根本不是什么婚姻问题,暴露的是人的本质。

你的,我的,大家的,谁都逃不掉。

从来没有消失过,一直都在每个人头上悬着。

看你怎么掩盖或者怎么对待。

荒谬还存在于滑雪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尴尬”感。

一家人在一起度假,丝毫没有什么轻松快乐的氛围。

夫妻之间的谈话——尴尬,以至于在外人面前才能破罐破摔般的撕逼;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争吵——尴尬;一家三口在影片前半段说的话少的就像雪地里的脚印——尴尬。

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整个雪场的气氛尴尬到任何人大概都宁愿呆在山顶冻死吧。

不过导演的喜感直到影片后半段才完全发挥出来。

当剧中的人开始频繁说话的时候,“尴尬”就卸下了伪装,露出了“荒谬”的真身。

妻子和丈夫分别和逗逼闺蜜们(那个大胡子逗逼演的真好)hang out的戏份功能性太过明显暂且不提(但依然没少荒谬成分)。

神来之笔就从丈夫坐在门口撒泼大哭开始。

我愿意相信之前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真哭,也勉强同意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刚开始也是真哭。

可是这厮真是个实打实的演技派,这场哭戏被他演的肝肠寸断,缠绵悱恻。

好戏没完,如此婊气十足的妻子自然不甘示弱。

雪地里再次给两位小观众奉献了一场意图明显,演技蹩脚但态度强硬的年度大戏。

不过妻子可能自己也觉得荒谬,最后从丈夫怀里站起来的时候连屁股上的雪都懒得拍。

机智的导演在最后一场下山戏当中给自己升了一手好华。

他收起了自己全片都洋溢着的喜感,拍了唯一一场不那么魔幻主义的戏。

当最后镜头从丈夫的中景慢慢拉开,直到整个下山团队的全景的时候,大概我们已经意识到这雪地里的荒谬已经蔓延全球了。

真实生活里没那么多抓马,这部影片也一样。

别说离婚了,我觉得片中的夫妻回去还是依然可以白头偕老。

旅行可以分手是说给小年轻听的,人家都老夫老妻了,分手没那么容易。

其实这事本来也就是妻子无聊嘴上说说,老公道个歉就完了的事。

但是导演硬是用《四季》和那几门大炮装出一副仪式感来吓唬人。

论事件的本质,这部片子在《美国丽人》或者《革命之路》面前就是纯逗你玩。

但多亏了导演,把这个简单的搞笑故事拍成了高大上的荒谬喜剧,还让那么多人严肃了好一阵子。

昆汀大概都要甘拜下风了。

我一直觉得最后一个镜头里,丈夫在对着镜头冷笑。

或者说我要是导演我一定会这么做。

看着妻子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觉得到头来丈夫才更牛逼。

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貌似在对着镜头前所有的观众说:看什么看,mind your own bussiness,好像你的人生不荒谬似的?!

最后,这里是揭示了人生终极意义的一段话,出自电影《时时刻刻》。

祝大家都能继续好好活。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时时刻刻》真乃神の影片)

 9 ) 男女有别,结婚要谨慎

在探讨夫妻关系的电影里,这位北欧导演选取的角度相当新颖。

不过说到底依然是男女两性的思维方式不同,才导致剧中出现了那个要命的婚姻危机。

这确实跟道德问题无关,在不可抗力面前,人类的本能反应永远占据着最高的位置。

在影片结尾的场景中,导演已给出了最公平而理性的答案。

这位戛纳嫡系的瑞典导演连续三次入围一种注目单元,在风格上似乎继承了两位北欧前辈大师考里斯马基和Roy Andersson的冷峻和幽默,而他的优点是更平易近人,符合大众口味,从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后五强便可知其底细。

固定长镜头和古典配乐的运用相当精准和老到。

尽管剧本方面有设计的痕迹,但依然无损这个话题引发的多重思考空间。

如无意外,他下次可以直接入围竞赛单元竞逐金棕榈大奖。

 10 ) 一片片白茫茫的两性关系

一个看似非常和谐美满的家庭,其实如果没有那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雪崩,这个和谐美满可能也会持续下去的吧。

一个偶发事件把成员心底自己都不知道的小九九给勾了出来,男主在危机时刻孤身跑路在我看来并不是很严重的过失或人品问题,但他之后一味的掩盖死不承认就有点挫气了。

女主受打击后的反应我很不能认同,两个人私底下她遮遮掩掩,模棱两可,但每每跟外人在一起就联合外人来开审批大会。

我并不是秉持家丑不可外扬的中式理念,但是处在两性关系中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地位让我很怒其不争,作为女人,觉得受伤了,要么吵干净了分手要么就忍,跟个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述说自己的苦楚这是有多讨厌。

其中穿插了另外几段对话也很有意思,女主和另一位女性友人的对话,此女可以坦然接受非固定配偶的婚姻和两性关系,而且很谈定的反问:为什么不可以两者兼得。

这种现代感十足的两性关系理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和讨论,单单放在这部电影的场景里,起码揭示了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和状态有足够的自信才能处理好跟其他人的任何一种意义的关系。

另一对有着不小年龄差距的情人,因为年龄时代的不同同样对家庭责任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家庭的照顾和责任于男人来说是钱是关怀还是陪伴呢?

两位男性好友的相处跟女人间的对话截然不同也挺有意思的。

- 你吼一个,比两年的心理治疗都管用 - 好,我吼男人们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我突然有种世界理应大同才是和谐真谛的感悟。

最后这个家庭以一种很冷的方式抹去了表面的裂痕,就像这满天白茫茫的雪景搭上维瓦尔第的夏,和谐缺依然冷酷异常,底下那张弓依然紧绷。

《游客》短评

北欧式冷冰冰的小片,探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话题,让所有人都跟着它一起反省,男女对于亲情关系之别,最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剧作非常的工整,优点是主题的绝妙,导演还一直用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夏”来制造故事的仪式感,对于中产阶级的故事,古典音乐总是万能的灵药。★★★★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技法很成熟,很喜欢酒店飞行器那场戏,平静生活下突如其来的尴尬和崩溃,既幽默又惊悚。但这导演应该是我比较不喜欢的那类,哪怕不谈结尾让人大翻白眼的那个和解转折,我是真没觉得这点破事有啥可拍的,就像有个人上厕所发现没带纸然后尴尬地蹲在地上大哭,黑色嘛挺黑色的,幽默嘛确实也有一点点幽默,你说不定也因为有过类似的遭遇所以可以稍微共情一下,但也绝对没必要把它变成一件需要反复描写的大事,因为这也太无聊了。

13分钟前
  • EnnnWaffle
  • 还行

一个瞬间的本能可以引发出人心的如此不依不挠的纠结,实话说我有点神烦女主角,overreact,非要在别人面前拆穿么,不能多点理解和包容、私下好好沟通么,一味是在制造家庭危机。最后下山遇到危险时还不是那样子。

14分钟前
  • Aubrey
  • 还行

题材很好,但是没拍好,主要讲的是在面对雪崩这种突发的自然灾害时,男主抛妻弃子,自己独自求生,而女主保护孩子后,两人由此产生的家庭危机,不过剧情,台词,演技都很不过关,女主的智商也不太够,这种情况要么看出男主的不可靠,自私,没办法保护自己及孩子而离婚,要么就宽容大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件事过去,结果女主就是两者都想要又都不想要,当着朋友的面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件事,导致男主崩溃,这个家庭的裂痕难以弥补,就像破镜难以重圆一样,终究是一个死结。

19分钟前
  • 安静的读书人
  • 较差

傻片,看了几遍看不下去纠缠在这种话题的意义所在,结果看豆瓣评论剧透。果然傻片,省时间了。

24分钟前
  • Xao
  • 较差

终于让我看完了!两个小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想睡觉和快进啊!到底哪个说“婚姻黑暗三部曲”的啊混蛋!都是妻子发神经,也有他们沟通有问题,本来好好一说就完事的了非要把这种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拎到别人面前。

25分钟前
  • 国王KING
  • 较差

9分。丈夫在危机瞬间丢下家人独自逃生,之后先否认后表达对自己的痛恶,其羞耻心亦是其自私直觉的受害者。维持表面和平的妻子终在他人面前爆发,婚姻源于安全感的需求。不怕的人留在了危险的大巴。夫妻同谋在孩子面前上演英雄主义的作秀挽回家庭。大胡子号召众人危急中的担当。爸爸其实是抽烟的。04/16

30分钟前
  • 若汐
  • 力荐

喜欢滑雪度假村这一地理围栏设定,在原始、自然、蛮荒的不安定环境上搭建文明舞台,生成的秩序与意识形态,再与“环境”产生矛盾以给足观众更充裕的思辨空间,很妙的创意构想

32分钟前
  • Chardonneigh
  • 推荐

这种注重概念的片子拍成长片,观感多少有点无聊

34分钟前
  • 阿廖沙
  • 还行

中产阶级的婚姻啊 可怕的真实

36分钟前
  • Stesssss
  • 还行

男女爭執的原因總是因為不甘示弱,最後的反高潮兩個男人抱著孩子,臉上露出近乎勝利的笑容,女人們卻倉皇而行,嘲弄之餘似乎扯平了之前的種種不平衡。但人性需要的是出口而不是計算輸贏,如果沒有自省和尊重,而只是倚靠計算,那婚姻和感情恐怕永遠也沒有答案

4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很不喜欢这种电影,像解剖死尸一样。雪崩的场景让我想到《救生筏》,但那不是电影。鲁本的固定长镜头仅是舞台,画框仅是“方形”。父亲痛哭家人相拥这种调度实在是太刻意了。

44分钟前
  • 小岛君
  • 较差

8/10。将核裂变式情感爆发状态揉进疏离冷调,诞生了一股可笑又忧伤的轻松戏谑感,丰富了特别真实的场景氛围构筑(镜面反射、无声渲染的空茫雪雾、空中摇摇欲坠的缆车)。假如后半段以夫妻分开后逐渐想念对方、逃避性出轨就沦为传统的婚姻挽救故事了,其实男主这样言辞敏感和确保自尊的人周围比比皆是。 @2015-01-28 00:55:15

4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非常漂亮的心理拉锯 没有谁比谁更高尚或者更具道德 只是混沌之中未加过多思考的两个决定 事后再赋予各种具体分析意指 都只是徒劳 夫妻俩最后先以雾中寻人达成懵懂的和解 但一场盘山公路意外 或许使他们最终理解了本能的逃避是怎么回事 虽然前路漫漫 生活尚可顺利向前 本片的几个静止长镜头很有味道

52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白莲花度假村雪山版

53分钟前
  • 癫狂莴苣
  • 还行

最后的“英雄救美”应当是一场表演,演给孩子看,也演给自己。风雪掩蔽了两人荒谬的决议。有几处blackout有点张狂不太舒服。

58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

构图讲究。设定很有趣,不过有点极端,人的下意识是自我保护更多还是保护至爱的人更多呢?男主一哭着耍赖皮我就要笑喷,“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1小时前
  • 心生
  • 推荐

惊艳!牛逼!心理战!平静剧情却扣人心弦!人物内心描写爆赞!!!如履薄冰的信任危机,吵架和冷战的根源永远来自百口莫辩的沟通,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2014年的《狩猎》+《革命之路》。喜欢所有滑雪场景,喜欢几场刷牙戏,喜欢像传递危险信号般忽起忽落的“发条橙”式古典配乐。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不就是两夫妻吵架闹别扭,硬生生被一群傻帽上升到人性和婚姻的高度

1小时前
  • 夏日午后
  • 较差

这么点事情拍的太磨叽

1小时前
  • Mr_翁先生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