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来源: 小山随思邓超和俞白眉拍摄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下简称:《中国乒乓》)2月17日艰难上映。
这部电影从去年国庆预热宣传,定档,到延期,接下来确定大年初一,后又改为大年初三小规模放映,再到2月17正式上映,经历的艰难坎坷,如果拍出来,估计比电影还好看。
国内体育类型的电影不多,陈可辛拍过《夺冠》(原名叫:《中国女排》),还有部以网球运动员李娜为题材的电影,至今没有下落。
按理说,《中国乒乓》是国球,讲的是一段反败为胜的故事,看完电影,我像是看完另一部《夺冠》,没有任何情绪起伏。
陈可辛的《夺冠》从郎平由美国返回中国,开始回到女排起点,讲诉中国女排的故事,人物紧紧围绕郎平展开,突出强化人物的重要性。
邓超和俞白眉选取戴敏佳(邓超饰)从欧洲回国执教开始,带领中国队夺回斯韦思林杯,故事展开的过程,陷入教练和队员的两难,导演似乎想去塑造戴敏佳,然而又怕忽略球员,左右飘忽不定,犹豫不决。
两部体育电影,无论拍摄手法,还是人物故事,《中国乒乓》完全是照猫画虎搬运,拍出了一个由弱胜强的故事,但始终没有触及体育运动场上,暗地里勾心斗角的斗争手段,人物太脸谱化,毫无亮点可取,简单到只要展露出正气凛然的一面,也不需要过多的表演。
《中国乒乓》故事进入有期,有些飘忽不定,既要讲好一个人的故事,又要讲好队员们的团结精神。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结尾,谁知道镜头不停切换,打几球,转到观赛人群身上,再切换回来,比分已经变了,没有一局比赛完整呈现过。
为了体现赛场的局势,甚至用上特写和慢镜头,我反而觉得刷到的短视频的精彩程度,远比电影精彩。
熟知体育的人,看完整部电影,看见的是中国队全是伟光正的形象,没有人会犯错,错误全部来自对手太强。
《中国乒乓》特别强化国外对手面对中国队的不尊重,从邓超在国外丢钱包,被警察逮捕,到派遣队员去欧洲学习,遭热嘲冷讽,直到电影结束,一切的矛盾,与国家的制度无关,为了争这口气而打败他国选手。
这么拍电影,讲故事的手法太老套,放在多年前或许没问题,放现在,已经有太多人不吃这一套。
不说当年乒乓球发生的623事件,放现在,看看足球,再看看篮球闹出的事,电影与生活相比,缺少太多冲突。
如果去电影院看见的永远是一张充满人性光辉的脸,看不见一个人内心挣扎,无助与彷徨的瞬间,还不如回家拿手机刷新闻。
陈可辛拍摄的《夺冠》聚焦点在郎平,从青年一直拍到她成为主教练,带领中国队夺冠。
《中国乒乓》拍摄的是戴敏佳,回国担任教练,带领一群运动员绝地反击,两部电影,走向的是一个终点:团队胜利。
我不看电影,也知道结局,可在135分钟的时间里,我希望获得的是一种跌宕起伏的经历,那经历叫:绝地反击。
图片来源:《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剧照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来源: 小山随思
提起中国乒乓,我们能想到的也许会是“马龙”、“樊振东”、“金牌”、“制霸”这些词汇,而影片副标题“绝地反击”则告诉我们,故事的讲述时间是在中国乒乓以往的那段灰暗岁月。
作为体育片题材,电影抓取了群像视角,并且围绕着以蔡振华为原型的教练(邓超 饰)作为主视角切入。
从邓超的视角看来,展现了很多不同于运动员为主体视角的东西,同时也回望了那段中国男乒队的特殊时光。
对手崛起、技术更迭……面临着各种压力的男乒队,该如何走出这样的泥泞关口,是电影主线要讲述的一部分内容。
在这持续多年的漫漫长夜里,这位教练临危受命,不愿服输地带领着大家走出阴霾。
尽管我们以经历者的角度回望过往,但还是会忍不住为他们担忧——在这么困难的时刻,他们到底是怎样“重返巅峰”的?
这种忧虑能让我们对角色命运产生关心,除此之外,在体育片题材,一场场刺激的比赛永远能调动观众们的情绪,也能牢牢抓住大家的共情。
电影也花了些笔墨展示应对比赛的过程,分析战术、训练、调整战略,各种接地气的细节让剧情也显得真实。
《中国乒乓》在比赛呈现方面,也追求着高水准比赛的对抗感。
有的比赛即便你知道结果,但还是会提心吊胆地观看着整个过程,在这种状态下,一种极度紧张的悬疑效果也产生了。
动作特写的镜头搭配着解说,似乎真的置身于比赛现场一样,周围的观众都看得很投入,部分镜头也会让大家忍不住叫好。
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不错,观感也很可以。
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这部体育片里面的那些热血和情绪,真的可以穿越时空,非常能够共情。
在年初选择这样一部影片,我觉得非常能振奋人心。
我总是会被这些运动员努力拼搏的身影所打动——他们登上了巅峰,又再开始新的旅途。
我想大部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勇气和力量吧。
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7.0分。
《中国乒乓》的上映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因为定档后突然被要求整体更换角色姓名,要求不能直接看出角色名字之间的直接相关性,临时增加的工作量使得本片无法在大年初一准时上映,故延档到大年初三,结果到了大年初三又因为今年春节档质量较高,且各家宣传争抢的火力十足,迟到的片子既没排片量也没关注度,宣发上已经落了下乘的《中国乒乓》如果后起发力,很可能增加大量宣发成本却收效甚微,于是再度选择撤档。
但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加之普通观众对邓超俞白眉的组合已颇不买账,即便重整回归的《中国乒乓》期待打一场绝地反击,但最终还是变成了遇到滑铁卢的拿破仑,上映三天仅收获7000万票房,最新日票房排名第六,新上映的《蚁人》以及春节档大热的《流浪地球2》、《满江红》姑且放在一边不说,本片甚至都不是《熊出没》和《深海》的对手,在排片量是《无名》两倍的情况下,票房只领先《无名》几十万,可以说几经波澜依然锁定春节档垫底,这个局势基本就已经锁定了本片的上限,大概率也就一亿出头,据传制作宣发成本高达三亿,这一波,邓俞组合可以说亏得底裤都不剩了。
单论本片的质量,云城摸着良心说,确实不应该如此惨淡,但这个结果确实是可以预料的,因为一方面邓俞组合在为之前两部圈钱的烂片买单,另一方面春节档一众影片中,《中国乒乓》确实是最没有特色的那一个。
小破球有科幻有特效、《满江红》有阵容有家国情怀、《深海》画面绚丽夺目,《无名》有流量与谍战加持,《熊出没》有稳定基本盘,《蚁人》携北美同步上映漫威重回中国之势,除了烂中烂《黑豹2》,《中国乒乓》跟哪个比都算不上有噱头,本来体育片的模式就很固定,观众不用看都知道是啥路数,加之《中国乒乓》这段男乒重回世界巅峰的历史,对于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群算不上历史回忆,起码作为90后的云城对这段没啥印象,云城看乒乓的时候已经是刘国梁孔令辉的职业生涯末期,男乒王皓马琳王励勤,女乒王楠张怡宁的时代了,再前面的历史谈不上了解,所以这也是本片比起《夺冠》差了一口气的一大原因。
说回到电影本身,首先根据云城了解的资料看,电影对历史的还原度是比较高的,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比赛过程,这种片子也容不得创作者去大幅的修改,从呈现来看,邓超的基本功算是做的比较扎实。
虽然体育片的套路比较固定,但这次邓超也做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相比于其他体育传记类侧重大赛的表现模式,邓超这次采取了轻比赛重过程的一种呈现方式,没有用非常大量的篇幅呈现比赛的跌宕起伏,反而更多的去描绘准备大赛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因此观众得以更加具体地一窥竞技体育之残酷,尤其是阿如那(《狂飙》里的李宏伟)饰演的陈文,即便是弧圈球全国第二的水平,因为要针对对手进行排兵布阵,就没有他上场的空间和资格,全国第二的水平已经是多少职业运动员仰望的存在,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他只能给别人当陪练,说难听点就是垫脚石,所以他最终选择放弃职业生涯,回家变成了一个烧烤店老板,当看到昔日的队友在国际赛场上驰骋厮杀,大放异彩,陈文心中的落寞酸楚恐怕没人能够体会。
本片真正算的上刻画相对完整的是邓超饰演的主教练戴敏佳,原型即蔡振华,临危受命,拉起队伍,经历过失败、伤病、被对手研究、临阵换将等一系列跌宕起伏,最终带领一支不被人看好的中国队重回巅峰,邓超的演绎也算的上可圈可点,男乒的群像受篇幅限制,不可能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弧光,所以每个人基本也只能突出某个特点,五位主力队员,真正的主角其实也就只有两位——白民和(许魏洲饰演)和黄昭(段博文饰演),但即便这两位,也依然缺乏足够打动人心的人物成长,这也使得本片只能算作诚意之作,却最终难以更进一步的原因所在,纵观体育类堪称佳作的电影,基本都是一教练一运动员的模式,群像戏几乎很难出经典佳作。
就像电影中,戴敏佳一开始就夸下海口,两年后夺回斯韦思林杯,却最终哥德堡折戟沉沙,电影外也是一样,这部诚意之作,也许是邓俞组合憋着劲打的一场翻身仗,却没想到上映路上突发意外,一波三折,也许他们也做好了被观众骂的准备,却没想到最后竟然是以毫无热度收场。
付出不一定就有收获,成功过也不意味着就会一直成功,戏里戏外,皆是人生。
都说这部剧多好多好,实际上一看才知道,问题这么严重一部以教练为视角的体育题材那不就是夺冠的兄弟篇吗?
横向对比就能发现夺冠是真的抓住了郎平这个人,这个视角,这个教练而乒乓这边的人物弧光几乎没有,除了吹牛放大炮我对这个教练没有任何印象可言油腻腻的装比,不但没有气势,反而显得怪异拍摄水平上,更是差距明显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详细拍,关键的地方,却又不拍了举个例子:两名队员被放到欧洲,偷学人家的技术前期压抑,拍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不说了,你要拍就拍然后呢,关键在哪呢?
关键不是技术如何到手的反转,来一扫前面的压抑吗?
结果导演完全省略掉了这一部分该爽的地方不拍了,你可真是个人才啊,俞白眉影片里,出现过两段训练画面,每个画面都超长咱就说这种画面是不是出现一次,渲染一下决战气氛就够了为什么有两次,还这么长呢再看最终决战简直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快镜头白姓的队长,前面铺垫他肩膀有伤,多么多么不容易结果呢,他决战连镜头都没有那你前面铺垫个蛋呢!
唯一给了高光的,一个削球手,一个拍到最后我才知道是主角的人再说回视角问题,这部剧是以教练为视角的啊所以教练人呢?
就在场外做表情,一点卵用感觉不到反观夺冠里的郎平,那才是挥斥方遒,指挥若定这才叫把主题抓住了抓稳了啊不然你前面拍那么教练干啥?
就为了在决战看他做猴脸?
削球手几分钟就没了主角最后来了个超级慢镜头其余的激烈追分环节,怎么奠定胜利的过程,全都不拍你拍个蛋呢!
真的很忍不住想骂人为什么能把电影拍成这个鸟样啊就观众想看的部分,他全都不拍,观众不想看的地方,他拍得一屁股劲最后你会发现,其实这部分拍与不拍,都没什么区别真的拉胯啊,这导演我不知道是邓超主导,还是俞白眉主导但你俩的导演水平,剪片水平,是真的拉胯啊!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经历了春节期间的改档为后面上映可以说是很明智的,要不真的可能就充当炮灰了,确实想在春节档期间上映杀出一条路来对中国乒乓来说很不容易,虽然主题立意都非常好,很主旋律而且这部电影是作为我们单位党组织宣传日主题观影活动的一起看的一部电影。
影片是根据我们中国乒乓真实的故事改编的,主要讲述了90年代初,国乒女队稳定发挥,拿下一个又一个冠军,而当时国乒男队则正处于低谷时期,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重回巅峰的故事。
该片致敬国球,重温历史瞬间,再现自我博弈与家国情怀 。
这部电影里总是能感觉到《夺冠》的影子,有些相似,但是细节和剧情处理方面没有《夺冠》呈现出来的细腻,人物刻画的有点问题,群像模糊,拿体育比赛的情绪点做电影最后的情绪点,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线都没实质完成。
不知道为啥每次邓超和俞白眉搭档的作品总是有些“尬”。
不过最后想说邓超演技其实可以很好,不要油腻。
2023春节档第二部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作为乒乓迷,《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完全唤醒了曾经的记忆!
总是梳着光溜溜、油亮亮大背头的蔡振华教练,皮肤黝黑的马文革,个不高,肉乎乎的王涛,秘密武器,蘑菇头不爱说话的怪球手丁松,彼时初出茅庐,青春无敌的孔令辉和刘国梁。
95年,全国关注的天津世乒赛,除了比赛本身,那些赛场外的热点和话题。
那一年,我即将高考,但是男团决赛那天,我慌称身体不适没上晚自习,早早坐在电视前和爸爸一起看比赛……王涛赢球后一下躺在地上,所有队员欢呼着跑出来,大家都激动地扑倒在王涛身上的场面历历在目……我在电视前也兴奋的边跳边高声大叫“赢了赢了”,泪流满面……中国乒乓男队时隔8年再次夺回斯韦思林杯,那真是当时的大事件,举国欢庆,简直比过年还开心!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讲的就是,中国乒乓男队在邓超饰演的总教练的带领下怎样克服各种困难,从困境中一步步走出,重回巅峰的故事。
95年世乒赛的五位虎将,在电影中从外形到性格都一一再现。
还有瑞典的几个名将,特别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老对手瓦尔德内尔简直神还原。
最出彩的自然是邓超表现的蔡振华教练,在抓住原型特点的基础上,加上邓超的演绎,一个不走寻常路,思路超前,敢想敢干,充满个性、幽默风趣的魔鬼教练,跃然而出!
几场比赛的再现,有重点的还原,紧张刺激、牵动人心,我和周围观影的人仿佛真看比赛似的,握紧了拳头,一会叹气一会开心。
旁边的爸爸在给儿子科普这是谁那是谁;前排的三个阿姨,也是热烈的时不时讨论着;还有两个在讲弧旋球、削球,直板、横板等等术语,大概是“专业”的吧……第一次这么热闹的看电影,但一点不烦人,大家都被电影中乒乓男队的热血感染着、感动着……真好!
也许因为喜欢乒乓球所以对这部电影有所偏爱,但是,我真得觉得拍得不错。
作为“中国”开头的主旋律体育题材电影,没有喊口号、没有硬煽情、没有装腔作势,而是让运动本身去感染观众,以及对中国体育体制、乒乓运动的残酷等方方面面适度的表现,可以说,点面具到,讲了一个可信、感人、励志的好故事。
对比去年《中国女排》的遮遮掩掩,这部中国乒乓的故事真实的多、有意思的多!
影片的主题曲“这里没人叫喂”也很好听,配上运动员们在海边、长城、雪地里艰苦训练的画面,超级感动!
乒乓是中国的国球,在各种大赛中,我们独孤求败。
但每一次胜利,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曾经,我们的男队也跌入谷底。
现在和以后,也未必不会遇到强劲的对手。
在这片土地上,从小学生到公园的大爷大妈,我们都爱打几下乒乓。
到底是因为我们的乒乓运动雄霸世界,大家才热爱这项运动,还是因为大家热衷这项运动,我们的乒乓水平才世界第一呢?
或许答案不那么重要,拿起拍子去打两下就明白啦!
去看吧!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无论你喜不喜欢打乒乓,它都值回票价。
说不定你的孩子看了之后,从此爱上打乒乓球,以后成为世界冠军,也未可知呢!
最后,我在想我们还有哪项运动可以拍成电影呢?
中国足球嘛,那应该是部反腐、扫黑、除恶大片吧!
2月17日,《中国乒乓》再次正式上映,和孩子又去二刷,很多细节得以更好地的体会,愈加感动!
戴敏佳接过总教练的重任后,先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搜罗各路奇兵,不论年纪、经历、性格,只要球打得好,有特点,统统收编;为了拉回经验丰富的倪指导,把新房子让出来,然后将具体的训练工作交给他,自己去做外围工作,想办法买训练分析仪器,又主动送在编球员去外国打球……这才是作为总教练,所谓一支队伍的领导,所该有的眼界、胸怀、魄力和智慧,值得所有当领导的人反思、学习!
兵败哥德堡后,戴敏佳被调查,孙俪端出一碗面条后说的那段话,仔细琢磨,非常有意思。
最重要的一句大意是,“你们这样对待他,以后谁还肯挑这个重担”。
这真是句大实话,放在各行各业都一针见血!
孙俪的这段表演真实、自然,真情流露,非常打动人,她先是怒而不发,借重重的放碗,表达愤怒,然后含沙射影,借题发挥,说着说着,不由自主的哽咽了一下,再强忍住泪水……这一段非常符合一个聪明的上海女人的发火方式,不失风度,但切中要害。
最后天津世乒赛,当所有的压力都给到黄昭身上,戴敏佳对他说,“输赢什么的,别管了,享受它……”。
看到这里,泪水夺眶而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举国体制的体育大国里,一个运动员要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而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要背负的压力,更不是国外运动员可以想象的。
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体育的本质,放下一切,心无杂念,从零出发,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当镜头滑过那一堆堆用旧的球拍,一双双穿坏的球鞋,一张张汗如雨下的面庞,当瑞典队的巨幅人像换成了我们自己,当那一声声“飒”的怒吼从运动员心底喷薄而出……你会明白什么是拼搏,什么是意志,什么是体育精神!
看完电影,让人难忘的不是胜利的那一刻,而是走向胜利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艰辛时刻!
这,才是体育运动的真义所在吧!
在我们的电影市场中,《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是一部难得的体育主题的类型片,它真的超燃、超热血、超好看!
隐藏在主旋律↓的三观不正:1.最大的功劳肯定是运动员本人的,兵乓球本身更多是一项个人运动,却重心在拍教练,强调组织,对个人的努力奋斗与能力远远不够重视和认可,真觉得都是自己管出来的2.对于“大局”必须有牺牲的那种理所应当的态度,甚至连一点点掩饰都没有,无论是默默离开的陈文,还是主角那个贤惠的老婆。
真的只感觉恶心。
也许以前我会喜欢,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自己是个一个普通人,在所有的团建面前都有太多的无力感。
其实确实是连印度都不如(《摔跤吧爸爸》),人家得个冠军,还要顺便鼓励重视一下失势群体(女性),明明有那么多视角可选,却选择了最有意义的,把成功的希望,把尊重给予了最弱势的人。
我觉得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更加找不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女性而存在,以及觉得自己值得被尊重的意义,甚至不敢言,因为敢言就是“没有格局”。
我妈看得津津有味,嚷嚷着就得磨磨脾气之类的话,一阵恶寒油然而生,早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默默不快,自己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听到她依旧在那慷慨激昂。
一开始我爸说看易烊千玺演的那个奇迹笨小孩,我觉得难看没看来了,我现在后悔了,为什么不选择看奇迹笨小孩而是要看这个,好歹演演底层人翻身,不那么阶级固化。
看完了我的隐性抑郁值又+1了。
八十年代末,兵败汉城。
九五年,崛起天津。
因热血而有感,想记录一下他们的真实模样:一.戴敏佳(原型:蔡振华)
场边指导的蔡振华
瑞典邮政局发行了第三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纪念邮票,一枚为蔡振华蔡振华入职总工会后的首次专访,载于《乒乓上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UNgwcWF0pEggdv0xSPk2Q二. 双打冠军黄昭(原型:王涛)
王涛王涛的人物故事,载于《乒乓世界》,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s_ZY7ebAi3SIlIU_35KCg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黄昭的家境似乎非常好。
我去查证了一下,在乒乓网找到一篇文章,链接:https://www.pingpangwang.com/thread-437818-1-1.html 王涛父亲王世俊先生是原全总文工团的乐队队长,国家一级演奏家、作曲家。
母亲何玉芳,曾是该团的副团长,国家一级歌唱家。
可以说,王涛兄弟3人生长在一个音乐之家。
比王涛大9岁的哥哥王晋,从小跟着父亲学拉小提琴,琴技早已超过父亲,名字被收进《世界名人录》,现定居澳大利亚。
三. 三朝元老白民和(原型:马文革)
马文革马文革之后去欧洲俱乐部地球,依旧是乒乓球坛长青树。
已经到了不惑的年龄,但是马文革在欧洲俱乐部男单排名中始终位列三甲,2006年和2007年都是波尔第一他第二,即使与正在上升期的波尔交锋,马文革也不落下风。
对此,马文革的解释是,这要感谢在国内打下的良好功底,“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是全世界最好的,我能够打到现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欧洲选手都是大刀阔斧的类型,而我的技术相对于他们更加细腻、扎实,与他们交锋还是有优势的,如果换成亚洲球员,这种优势就几乎不存在了,毕竟我的年龄已高,打技术细腻的年轻人没有优势可言。
” 来源:百度百科四. 秘密武器 龚枫(原型:丁松)
帅帅的丁松丁松的人物故事,载于《乒乓世界》,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QHOKJDIzj4zz3DvVLnRA关于丁松的文章还挺多的,可以参考百度百科最末尾的参考资料去检索。
一共21篇文章,从职业生涯到个人性格都有涉及。
丁松现在是上海交大体育系的副教授。
我其实很感兴趣丁松家庭,这也是电影一直有在强调的事情。
家庭影响了丁松的性格,也给了丁松不屈不挠的品质和想赢的执念。
可以参考搜狐新闻的一篇文章,链接:https://www.sohu.com/a/628978842_121433859四. 乒坛双子星:董帅和侯卓翔(原型:孔令辉和刘国梁)这二位太有名了,我就放一点年轻时候的照片。
孔令辉
刘国梁关于刘国梁和孔令辉的文章和介绍也非常丰富,大家随便检索一下都有很多。
我推荐一篇比较冷门的文章,讲一些关于刘国梁和孔令辉的小事,话题不是很足,但还是挺有意思的,载于微乒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72U20lDGaO8u328WmAbrA何谓时代,就是那些骄子们曾经交相辉映过的岁月。
《中国乒乓》比想象中要好不少,但问题是,所谓的好,几乎完全是因为此类题材本身的刻板所反衬出来的,就好比之前的《夺冠》,让人印象最深的台词无非是“我郎平从来不装”,但《中国乒乓》中是有点缀的幽默在。
但这种几乎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喜剧点,想来并不是本片编导自身的功劳,而是因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能多加。
如果任由邓超“人来疯”一样的发挥,即使把人名与事件全都改了,影片本身也可能会是场灾难。
我一向认为,喜剧的本质是厌倦,而这厌倦并不特指对于人生,或人际关系……而是所有一切无法创新,停滞不前的东西。
《中》中的喜剧点谈不上什么创新,只是因为限制与反衬,于是成就了某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可贵”,而邓超此番归根结底也只能说是正常发挥……想来他除非遇到极大的人生挫折,或者奇迹般的顿悟,不然,像他这样的电影人,对于喜剧,甚至正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认知,都是不太可能再有精进的,而这种奇迹的发生,其几率可能跟彗星碎片在某一特定时刻,撞碎地球上某一特定乒乓球,一样大。
首先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他敢在大年初三上,前两天的口碑已经发酵出来了,满江红领跑敢和流浪地球打,他大年初一上已经是炮灰了,他还敢挑在大年初三。
但是我看完之后,我觉得,他凭什么不敢呢!
好不好看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用心是绝对所有人都能看的出来的,这已经是主创最大的诚意了。
中间的很多细节还有镜头语言,说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1.孙俪看到邓超拿出发的奖金之后,她直接关门,然后放到抽屉里面,就这种小心还有藏富,这就是中国人的习惯。
很真实。
2.最后决赛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他的镜头是怎么带入到那个决赛场的,他是一个小孩子拿着乒乓球拍,跑过那个走廊,然后进入到主赛场,中间那个小孩还对着另外一个小孩略略略了一下,就是小孩子很淘气啊,很真实。
那个拿着乒乓球拍穿着校服的小孩,他就是未来。
代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鼓励。
3.孙俪没有去主赛场,她只是站外面问别人。
她不敢看。
我真的觉得你稍微偷一点懒,流水线的电影,那孙俪就是老老实实做的观众席喊加油了。
4.那个乒乓球滑过红旗中间那颗星啊。
😭5.中间那个慢镜头配置解说的球赛,处理的很到位。
6.最后的转场,他的结束,他在影片的高潮前就埋了一个伏笔,他到底说了什么?
结尾拿他的话来做旁白,画面是无数被打烂了的拍子,训练的日常,就是这个电影在最后就直接告诉你,不是冠军,而是拿冠军的这一条路。
这当然是所有体育片的主题,但他这样处理就很好。
7.最后是拿什么结尾?
拿那个没有有上场的年轻人,他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8.他并没有忘记刻画那个所谓的垫脚石。
虽然我不理解,为什么两个人打架要开除他。
但就像他说的,有些人他就是没有冠军的命运。
但他们也值得被歌颂啊,他们在卖烧烤,那又怎么样?
电影里还是要记得他啊。
所以我真的觉得这是就是主创团队最大的诚意了,那既然自己已经做到最好了,大年初三又怎么样,什么时候上场不是上场呢。
比赛的结果重要吗?
这一路已经走的很好了。
那么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成为大魔王之前,首先要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南京点映+邓超映后。体育题材能到这个完成度,已经很超出预期了,结尾邓超和段博文的对话很感人。
看过,打2星,非常的失望。说一下前提:我和家人都是乒乓球爱好者。国乒之前的历史以及几代人对抗老瓦的情况,我一直都有了解。但是这部电影,拍了什么?我随便吐槽几点吧:1、电影里比赛对决的动作,连乒乓球业余爱好者都不如,(当然,不要求这些演员打的像马龙。但是至少也要“会打球”吧)。这些动作极其的搞笑和业余。2、电影里,邓超1991年接手主教练职位,在前2年用了所有手段(录像设备、出国打球、地狱般的训练),1993年面对瑞典依然不堪一击。好了,只用了几分钟,就回到了1995年天津世乒赛,邓超只灌了点鸡汤,然后中国队就打赢了瑞典队?国乒的崛起就那么简单和儿戏吗?!3、电影把大量篇幅放在了一些极其业余的体能训练(比如:雪山冲刺、爬长城、在海水里跑步等等)。也忽视了这项运动最核心的技术革新和人才成长。
非常常规的体育传记片,难得在于类型框架上基本正常,但也因此陷入完全的平庸。邓超的男性油腻气息比起前作有较收敛,令人不适之处在于举国体制、用完即弃的价值传递。相比还是更喜欢《夺冠》,起码还留有一点陈可辛的作者印记和微小反抗。
能看出来的不是好技巧。但还挺好看的。
拍得蛮好的,演得也很卖力。可剧本还是太正常和保守,谁要看那些领导一天天的决定噢!喜欢头发的细节。票房差有一大原因是该片毫无当代性,年轻观众很难共情。
怎么输的拍的太多,怎么绝地反击拍的太少,当然了如果正常节奏拍就会落入洛奇运动片的套路里,会变得更加无味,但这个结构也并不新,卡特教练就是这么拍的,前戏过长,累个半死,草草了事
算是今年见过最励志的电影,在原有的体育题材基础上,《中国乒乓》突破了叙事瓶颈,以相对复古的样貌呈现出来,展现了那个年代特殊的情感记忆,并赋予了电影纵深感。在镜头聚焦上,电影专注于每一个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光影氛围的叠加;而角色与剧情之间的紧凑关系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叙事张力。角色间的表演层次以及对于专业性体育项目的专业体现,均体现了电影的不凡之处。而邓超在表演中看到了细微之处,让角色变得真实。电影最优秀之处在于阐明了国家荣誉和个人荣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又不让人觉得说教。正是因为每一个为之拼搏的人,才换来了当下中国乒乓巨大的荣耀。
夸的人都在诈骗吗,烂,根本看不下去
作为一名运动员,看到这部电影表示很失望。商业化严重,借此题材硬套模版,不如《夺冠》用心。剧组演员没有几个会打乒乓球,只会刻意煽动对立情绪…
平淡无奇的反击
节奏不太好,绝地反击这个绝地够惨,反击才能够燃,结果绝地我没怎么看出来。体育电影最重要最热血沸腾的比赛场景,节奏也不够跌宕起伏,哥德堡那一战我差点没看懂,莫名其妙就输了。战术战略部署,每个球员的性格擅长打法对战安排都是一带而过,要啥没啥,最后天津赛起码我看懂了,但也没有最终反击该有的激动人心,还是老套路全国人民关注靠情绪往上顶。哥德堡战败国家队解散,到天津卫冕成功,就几分钟的时间,电影也完全没有复盘分析失败原因针对性训练的镜头,稀里糊涂赢了又稀里糊涂输了,对我这种基本不关注体育赛事的人,连规则我都没在电影里看懂,很不友好啊,虽然乒乓球是国球,但是你不能假定所有观众都了解90年代的比赛规则,又怎么能带入你呈现的紧张感,所以2个小时看下来感觉有点流水账
其实已经很给刘国梁面子了吧,简直是戴着孔令辉滤镜在拍他啊!(偷偷嗑一口刘孔)
很讨厌这种不专注做内容只想卖情怀的电影,内容不知所云
邓超不要再帮资本冼钱了,谢谢!你真的不适合大荧幕…当然也包括你老婆
体育题材的作品本身就难拍,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国内基本没人想碰,近几年也就一个《夺冠》,还被改的面目全非,李娜那部更是遥遥无期这算是邓超、俞白眉拍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多年来终于看到了两位导演的诚意,演员们也都在线,孙俪在片中是个亮点,但好像没咋宣传。群像戏份刻画得不错,每个球员都会给观众留下印象片子最大的问题是赛况展现有些简短,看不过瘾。结局早早了事,不足以点题三星半,多给半星给孙俪
两星半吧,一种熟悉的劲儿,一种熟悉的制作层面的水平。
合格之外,更多小惊喜。导演组也算是逆袭成功。多加一星给中国乒乓!
夫妻档太让人出戏了。脑海中一直回想着恶棍天使。
虽然很热血很燃,但剧情有点太过流水账。如果拍续集的话,应该就是讲女乒了吧,感觉故事会更好看。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