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这样的主题很老套,但又很需要不断地去讲,人活在世,活的就是那些家长里短和人情味前几天看《客途秋恨》才刚看到陆小芬,当然那已经是1990年的片子了,到了2023年感觉她完全变了个样,而在《客途秋恨》里的无解心结,到了《本日公休》仿佛终于解开"人老了,讲话孩子们不会听了,好在有你们这些老客人在听,这样日子才会好过"善意不会是单向的示好,它一定是有所互动的,也是相互影响的,自己一个细微的选择,会改变他人的一部分人生,不管是稻田边萍水相逢年轻人请阿蕊喝的茶,还是阿蕊给他剪头发还顺便像老妈子一样唠叨跟《孤味》一样的家庭结构,兄弟姐妹 之间吵吵闹闹,但阿蕊又比林姐要幸运,她的孤味可以有老客人们帮忙分享,"人啊,总得有个伴"就是阿玲和阿川,直到最后依然让我意难平"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我不想停在这里啊,有时候换一个发型师,换一个发型,可能会更适合自己"阿川再婚之前,去找前岳母阿蕊理了发,说以后不能常来了,阿蕊给他塞红包的场景,让我想起了高州
半夜睡不着觉,干脆看个片子看完继续失眠😅😅我发现都是拍平淡生活的电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都是不一样的味道😶美国是一片岁月静好「平凡岁月的魅力」大陆是苦中有乐(乐观的乐)「出走的决心」台湾是温情、人情味「孤味」、「老狐狸」📽️「本日公休」就是浓浓人情味的片子(应该算是一部公路片吧?
)一间开了40年的家庭理发店💈阿蕊一个人打理有的人来理发💇💇♀️一来就是一辈子一本联络簿,一台电话☎️最简单的方式维持着阿蕊和老客们的关系有一天,阿蕊决定开车出远门🚗剪一颗全家都觉得不值的头儿女们觉得做事就赚钱阿蕊觉得做事就是做人但就是剪这一颗,我看哭了😢其实片尾的20分钟有点拖沓几度觉得这里结束就很棒尽管如此,观感不会太受影响因为街、景、人情味都看不够淡淡地表现了两代人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落伍的总是会一点一点被淘汰,最后消失不见不说好坏,也不说对错,只是平静地表述现实生活不也这样,起起伏伏,平平淡淡等回过头看,一条路也走出来了就像台词里说的:“直直开,就像人生一样,直直开就顺了。
”
我妈妈兄弟姐妹五人,小姨就是理发的。
看这部电影简直像在提醒我不要忽略了小姨的一生。
如今的理发师有很多时尚的叫法,与我的小姨,也与影片中的阿蕊无关。
她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手艺能不能留住客人,让他们愿意一辈子都把自己的头发交给她打理。
我的祖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时,小姨也曾像阿蕊那样上门服务,为老人家收拾得清清爽爽;像阿蕊那样的连家店,我小姨也有一家,直至今日依然在营业,虽然她也六十多岁了;和阿蕊一样,小姨每天也把自己收拾得整洁精神,甚至连她们烫的发型都差不多;和阿蕊一样,小姨也热情爽朗,擅长与客人聊天,与老客熟络得仿佛一家人;和阿蕊一样,每次见到我们,小姨总会热心地提醒我们,头发该剪或该烫了,虽然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到她店里去……老一代的人,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不愿意人生就只剩下挣钱。
阿蕊的理发店,是她与外界联络的据点,在这里她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也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劳动会令客人焕然一新。
她愿意为那些老客一直理发,直到自己老得拿不起剪刀。
也许,我的小姨也是这么打算的吧?
影片像一支轻轻吟唱的歌,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温柔,亲切,清澈,美好。
阿蕊的三个孩子,大女儿阿玲离婚了,因为她忍受不了丈夫太好心肠,为了朋友宁愿家人吃苦受累;儿子一直在创业,一直在失败,也许还一直在啃老;小女儿被男友劈腿,妈妈冲到台北想要告诉她,却又怕伤了她的心;前女婿阿川常来光顾,陪伴她的时间也许比两个女儿还要多。
她期望阿玲能和阿川复婚,然而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归宿;她盼望儿子能争点气,然而他多半一辈子都这么平庸了;她希望小女儿能过得幸福,然而谁又知道幸福这条路到底在何方。
她真正能做好的,也只有自己了——服务好每个顾客,不论老的小的,力争让他们满意。
为离世的许医生理最后一次发,将他最好的形象留给家人;为忙于种田的青年理发,让他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为春心萌动的高中生剪出他想要的发型,又心疼他被迫失去这发型而流下的泪水;为满百天的宝宝剃去胎发,笑称她已为这家人理了三代的头发……如阿蕊这样的老一代手艺人,将渐渐退出时代的舞台,但他们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与人为善的处世准则,更看重感情的价值理念,值得代代传承。
一个长得像陈柏霖的小伙子正在田头剪头发,并自诩:这是最惬意的发廊。
而这一幕发生在电影<今日公休>里阿蕊去给远方生病的老客人服务的路上。
阿蕊开了四十年的男士家庭理发,过来的都是一些老客人,彼此之间很熟悉了,甚至过一段时间还会打电话提醒他们该来剪发了。
而这一天打电话给许医师,才得知对方身体不舒服,许医师的女儿想拜托阿蕊到家里面来帮父亲剪头发。
因为路途遥远,算上耗费的时间、车费、工资,身边的人都很反对;阿蕊却觉得这是应该的,情义无价,毅然踏上这趟旅程。
因此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而在终于抵达时,只来得及送许医师最后一程,阿蕊一边给许医师整理遗容,一边像往常一样和他聊天,只是这一次听众换成了许医师的儿女,他曾为儿子的文章登上报纸副刊而向阿蕊炫耀,还说女儿很会赚钱,自己这一辈子很满足。
此时响起了电影的主题曲<同款>,在一次次“老样子”的问候中,青丝变成了白发,而现在到了告别的时候了,时间过得可真够快的。
对阿蕊来讲,迟迟没有退休,一方面因为工作是自己价值的体现,另外一方面自家儿女的事情让她操碎了心、却又无可奈何,和老客人们聊聊天变成了一种寄托。
大女儿和女婿因为观念的差异离了婚,她想帮忙买间房子来挽回;二女儿遇到了渣男,她亲自去看望却又三缄其口;儿子老想着赚大钱搞一些不靠谱的投资,对她的劝告充耳不闻。
在这些家长里短中,隐藏着电影的主题,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价值才是自己所追寻的。
在电影的最后,我们看到了造梦机器所带来的温情时刻,阿蕊带着姐妹淘去海边玩耍,这次的今日公休是给自己一个假期;大女儿和一个很像林柏宏的朋友合伙开了新店;二女儿在考驾照的路上越挫越勇;小儿子从代表健康的柠檬片里尝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本片的导演傅天余曾拍过<带我却远方>,电影的主题曲<同款>出自于洪佩瑜新专辑<明室>,都值得推荐。
全片讲述的是老年女性理发师的平淡日常生活。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自己也老了,却依然是那个很多前年,跟在师傅后面的小学徒,尊重技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开车出远门撞倒摩托车之后的戏剧性解决方式,和最后镜头里过年的景象,反映出平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各有各的家长里短,都是情深意长。
主人公阿蕊的年龄应该是六十岁左右,刚刚好的年纪。
对年轻人来说已经老了,身体出现了膝盖问题。
但对已经面对死亡的人来说还年轻,还有机会去面对些新的东西。
这部电影讲旧传统与新时代的冲击,但是润物细无声,没有矫情刻意和做作。
难得的是,并没有想去说服谁感动谁,达成什么样的理解和妥协。
阿蕊的理发最珍贵的是温度,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新的理发店也有自己维系客户的方式。
一样要付出情绪价值。
人与人哪有那么容易互相理解呢?
人也不容易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但大家都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和位置。
但不管什么样的选择,真情还是可贵的。
亲情是值得珍视的。
新与旧也并不单纯是年老和年轻。
阿川是一个旧的人,因此他和阿蕊能合得来。
路上遇到的不想做工程师的农民,也是一个旧的人。
阿川要结婚了,阿蕊很伤感,但还是送上祝福。
她不执着地拉扯过去,而是接受变化,并且也开始开车和姐妹们出去逛逛。
结尾给新生儿理发,又是新一代的开始。
有趣的是阿蕊还给阿欣的宠物狗狗理发,狗狗有名字。
阿欣不一定会结婚生子,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理发店也不再只是人的理发店。
这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变得更有趣了起来。
演员都好赞呀,特别喜欢。
虽然最后几场戏我都挺喜欢的,但感觉节奏安排得有问题。
因为我会跳出戏来,思考电影是不是要结束了,会在哪里结束。
我还记得高中时看到一个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一句回答让我终生铭记:“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找家园”,我听一遍就把它埋在脑海里了,等到我长大、到处奔波,终于懂了,原来乡愁是我们全人类,共通的哲学,无论是互联网还是AI的时代,我们这一生不过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觅家的逝去。
🍃
城市化是乡愁的故事蓝本从乡村到北上广深、从彰化到台北、从德克萨斯到纽约....就像《今日公休》剧中的女儿说:“可我就是不想停在原地”,故乡的命运是演绎熟悉的老去,故人的凋零,亲情在隔断中成为孤独,另一面是城市从来不等任何人,哪怕是你挤上高速飞奔的列车,总有一天或者一瞬间,你会被这列车无情地到站,那时候你就想回过头,去回望你的乡愁,你会发现,它已经老得面目全非,而又一点都没变。
🍃
乡愁就是这么矛盾的混合物它粘合了记忆中最熟悉的亲密,并以时光的野火,将浓稠的亲密灰烬在道路两旁,成为田野中的荒芜,仅凭记忆做一点徒劳的打捞,但灰烬并非无用,它营养了走过世界两岸的你,当你跑到很远很远的未来,这灰烬起码能重燃你乡愁的火苗,在从小写进记忆的熟悉中复活。
🍃
人与人的亲密是我们乡愁里永恒的养分,而你渴望把这种亲密永远定格,在你的生活里,但是时代驱动所有人奔赴,所以记忆才是它的归属地,就像一份copy,你时不时打开心灵的内存,给它留一个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放映,因为你的一生,都会被这份亲密,恒久的滋养。
哪怕你在城市的洪流中失去方向哪怕中年的困苦是一道道无形的墙哪怕时代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你跟不上哪怕再怎么勤勉也无法避免下车哪怕你最后孤身一人,风雨无依.................................................你会像记得一个小小的理发店一样依据乡愁的底层语言,编辑一个可滋养人生的脚本:你记得外婆家的小黄总会在山岗上接你爷爷的肩膀上看到漫山遍野的夕阳邻居送来的糯米饭你送给他们炸丸子奶奶家的炸豆腐和海带是永不落幕的味道
理发店的阿姨知道你喜欢留长而每次妈妈都说剪短点初中开学的时候寝室里木质席子味儿能把你的心都伤了..................................总有一天我们会下车我们不过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找家园的老小孩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恬淡清新的文艺腔调,在台中小小理发店晨昏日暮的光影流转中,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以理发师阿蕊为核心辐射出子女、朋友的故事,还穿插了一段阿嬷公路桥段,家乡的质朴、故乡的亲人、血缘的牵挂、老友的陪伴、时代的变迁,留守、出走,最终以人生就是要勇往直前收住。
如同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或失意…或挣扎…情绪层层递进,最后迎来每个人的选择。
有对时代的思考与人文关怀,煽情略有用力过猛。
吴念真监制,几次提及后脑勺,是对《一一》的致敬吧,风格也很像,强调影像贴近生活的真实感。
相较工业化电影的刻板化、流水线创作生产模式,这种类型的电影确实很亲切,但也容易套路,难创新。
整体观感还不错,是近期看的最好的电影,就像是去熟悉的理发店找可心的大姐剪了个头发,聊了些家长里短的烦心事,清爽自在,当然,睡醒一觉,还是要继续去面对车水马龙和滚滚红尘。
最后以此图结束,是五一在天津一个小理发店拍的,店里摆了一面建国前老“华安”理发店的镜子,还散养了一只小兔子,在顾客脚下蹦来跳去,时不时蹭蹭贴贴,无论taiwan还是大陆,情感这东西是相同的。
本日公休 (2023)8.1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傅天余 / 陆小芬 傅孟柏
这是一部慢电影,节奏缓慢剧情平淡,但引人发省。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从业四十余年的理发师的故事。
她的店开在老街里,店铺是老式的,理发道具是传统的,当人们置身店中仿佛可以听到八十年代的时光在回响。
女主阿蕊的顾客都是老客户,他们年复一年把头交给她打理,因为她知道他们头部的形状,知道他们适合哪种和喜欢哪种发型,她了解顾客的职业、喜好和生活,她甚至有一本联系薄,上面是顾客的电话号码,她清楚他们该在何时理发,并会主动打电话提醒,他们之间相处融洽。
有一位卧病在床的顾客甚至邀请她去家里为他剪发,虽然距离遥远,但她觉得那是她的职责,便欣然前往,顾客在她眼中就是朋友,她真诚相待,而顾客们也充分信任她。
影片运用轻松愉快的对话、温馨柔和的镜头展现了理发的场景,让人感觉到温暖和放松,成功地表现了理发师和客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但对儿女们来说,阿蕊和她的理发店却是老旧的、过时的,虽然他们的事业也不顺,儿子总想着怎么赚快钱,不停投资热门行当,结果总是失败,女儿特别在意投入产出比,觉得什么都要以金钱来衡量,影片在表现他们的工作状态时明显让人感到焦虑,这和表现女主自信又愉快的工作状态完全是天壤之别。
孩子们不理解妈妈的职业温情,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认同,这一点让人感到特别遗憾,所以当母亲开车去给那个遥远的客人剪发时,她只告诉了能理解她的女婿。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年轻人的生活看起来五光十色,物质极大丰富,但孤独感却总是如影随形,难以摆脱。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包括人际关系、对生活价值的判断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如果我们都不再愿意冒险对别人交付真心,会不会最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成为一座孤岛呢?
一家理发店,见证新生儿的出生,孩子的成长,少年的情愫,中年的疲惫,老年的孤独。
老板娘坚持师父教自己的态度,用认认真真的服务留下了一位又一位客人,我想他们在这里不仅是为了剪头发,也是为了那种熟悉的温暖的感觉。
这种感情维系的老客关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难得,大家生怕产生过多的纠葛,剪头发最好就是安安静静什么也不要发生,剪完付钱离开谁也不要认识谁,所以电影里面阿玲才会去做快剪,也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
我难以评判这种趋势是好是坏,但在看到老板娘给客人打电话让他们来理发,把各种时间、发型处理记得比本人还清楚,还有老客人央求老板娘千万不要退休的时候,还是非常的动容。
当然这种关系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老板娘把女儿男朋友出轨的证据放在桌上,讲给客人们听,这种边界感的缺失和亲密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所以说老人理解不了年轻人,年轻人也理解不了老人。
但这部电影还是很温馨地淡化了这些冲突,两辈人虽然互不了解,但也有各自的生活,发生的冲突最终也都是不了了之。
因为理解很难,那么其实承认无法理解并且尊重就已经是莫大的进步了。
还是一部很治愈的片子,适合在安静的夜晚躺在沙发上看。
3.5 “人老了 说什么 孩子们才不想听”,头发生长人也变老,于是日日站在理发店里能继续做些事就好。近乡情怯,形形色色的顾客,几段小故事穿插得都很好。想剪个漂亮刘海,但被妈妈按在椅子上呵斥、心里委屈得很的男生,这场景真的很像小时候
剧情比较弱,哪个角色也没立起来。平静如水,平淡如水。
一定要幸福呀——不知不觉人已老梦里花落知多少——本日公休不私休家庭发屋似茶楼暖风情谊三春暖时光人生可停留——终会老去总有一别有聚有散都是缘分
总体还是熟悉的台湾讲家庭生活的feel,没有对错,只有生活。 只是去牙医家剪发边剪边把自己和人家儿女聊哭的场景,个人感觉是有点用力过猛了,也许现实生活也会这样,但拍出来就感觉不真实。
温柔也温情
上一代与下一代,喧嚣与平静,发展与留守,欲望与人情。人生路漫,车稳稳开,一直向前,就顺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导演功底还差点事儿。
在为老客人剪头前后,电影被分成了两部分,遇到生活的不如意以及顺其自然迈过它们。这是一部积极的而又怀旧的电影,积极中带着抗争式的怡然自得,怀旧里又有向前看向前走的决心,我还是被这种老主顾之间契约似的情绪打动,当与家人渐行渐远,互不理解的时候,会有一些合适的人陪伴你,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最后落脚在女婿身上,因为他们彼此理解,但是光借钱给人赊账,这种生活谁受得了啊!
人生路漫漫,漫漫又慢慢。
拍短片会好些
充满人文关怀、平静舒缓的闽南语电影。通过一个小小理发店,和真心对待生活中人和事的阿姨理发师,展现人间的生老病死、聚散离合,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本日公休”,驱车为患癌的老顾客做上门理发。儿女们的戏份跟理发主线没那么紧密。陈柏霖惊喜客串,演三女儿的方志友意外拿下了金马女配
好温柔好可爱好平静好传统,也属于大陆香港都拍不出来,台湾only那一挂的小片儿,喜欢了
平淡如水
她人生最大的弯路莫过于结婚生子,生了三个子女,到头来竟不如一个前女婿更懂得。
陆小芬的表演没话可说。
太刻意了,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评论,台湾电影在努力学日本,然后成了不三不四的,又刻意又努力的想让人夸奖的笨孩子
还是陆小芬这条线好看 中老年女性的公路桥段总是有种大开窗户的快感 她们似乎永远困在世界的某一小小角落 专心致志日复一日做自己的事情 而某天突然手握方向盘一脚油门出去 经历立刻丰富起来//台湾在做这种小世界和小细节时总有些特别的敏锐//说真的陈立川这种外强中干的男的到底是什么人在喜欢啦 死看不过这种自己都快揭不开锅还不找欠债的同学朋友还钱 念叨几句就开始凶 凶个鬼自己喝西北风别拉着别人一起喝(火大
东亚版feel-good movie,想给两星稍微有点不忍心😏
一剪一剃間的人情煙火,一顆又一顆後腦勺,一段又一段人生。某種程度上,是理髮師的《入殮師》,對理髮職業的敬畏,對古早傳統的敬畏,對母親與女性的敬畏,想說的有點多,於是敘事上有些累贅,尤其第三幕後半段太拖沓了,錯過了好多個適合收尾的Timing,有些故事線就像分岔的髪尾,該剪則剪,剪掉10-15分鐘會乾淨利落許多。陸小芬復出演技依舊不俗,看不出暌違大銀幕23年的生疏,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表演奠定了整部電影的成敗,年底的影后提名應該是穩了。雖然至今都還沒看到《一家子兒咕咕叫》,但是,從《龔囝》到《小緯回來過,在他離開之後》,從《小藍》到《本日公休》,胡智強的表演都讓我一再驚喜。
并不能共情
導演端碗矯情雞湯說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