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对香港电影一直有种特别的情怀,现在偶尔也会去翻看过去的老香港电影,例如《富贵逼人系列》、《最佳搭档系列》等等。
自己不会轻易地去尝试看一部文艺剧情片,除非是有喜欢的演员(例如梁家辉、刘青云),或者著名的导演(许鞍华),又或者是题材特别敏感且深刻的,(例如翠丝和叔叔)印象中比较的香港文艺剧情片,应该是《桃姐》和《天水围的日与夜》。
这一次看这部电影,有点这种深刻且意犹未尽的感觉了。
故事情节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疫情期间,香港各行各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每个人的生活都遭受极大的影响。
男主角的清洁公司工作大起大落,最后为了生活低头做起了保安。
女主角年纪小但已有了个小学年纪的孩子。
两个同为生活不如意的人因工作的原因有了交往。
张继聪饰演的男主角。
第一感觉就是他很有礼貌,对陌生人,对客户这些都彬彬有礼。
第二就是虽然做着在普通人看来是稍微底层的清洁工作,但他并没有怨天怨地,默默地做着,虽然腰已经出现了伤病,但还是坚持着去做。
都是为了生活。
女主角,和我同年,很像我初中的时候一位女同学,不过身材更为高挑。
所饰演的单亲妈妈,有她不成熟的一面(例如自己的行为导致清洁公司倒闭,发生事情的第一时候选择了逃避),而且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不过最后也是坦言面对自己的错误向男主角道歉,并且以身作则给女儿树立了好榜样。
电影中还有一处场景另外印象深刻,就是女主角入职男主角清洁公司,其中有一单是给住宅清洁,当她看到孩子房间的观景面朝大海,一脸的憧憬。
本人亦产生了共鸣,很羡慕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为什么别人就有这样的条件,而自己却要拼死地生存着。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后面女主就偷起了口罩了,以为别人会不注意。
但后面男主也解释了,人家都是通过努力赚钱得到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HAI,但不代表我们就要成为HAI人。
都是拼了命地活着。
在疫情三年,自己是幸运的,至少家人安在,工作尚且稳定。
同比之下,很多人就不幸得多了。
如电影的名字一样《窄路微尘》, 尽管大部分人都人如微尘,但我们也能在窄路遇上稍作依偎 ,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第55分钟整部电影这个镜头最能体现主旨,窄路微尘,Candy(袁澧林)其实就像这个小女孩一样没长大,心智不成熟,年纪轻轻就被人搞大肚子,跟父母关系恶劣,离家出走,没人养她教她,所以进了社会做事就偷鸡摸狗滑头耍诈屡屡犯错,窄哥(张继聪)就像这条窄路的窗户,给她带来一点光,一点窗外的风景,一些光明美好的东西,他们就像两颗微尘在一条小路上相遇,相见,相依。
窄哥遇见她两母女之前他的车打不着火,他们仨的缘分来了,车子就能打着火了。
Candy母女之前的租房没有窗户,空调是坏的,所以细朱(董安娜)很喜欢趴在窗口看风景,电影尾段她们新的租房有窗了,空调是好的,她们的境况在窄哥的帮助下一点点变好,她也开始脚踏实地打工,不再像以前倚靠小偷小骗混日子,后面夜宿街头的时候应该也是心怀内疚,开始醒了,立定心思正经做人,不再让女儿跟着自己折堕。
1.22.11
34.08
1.21.14
我哋哩啲一粒尘都唔系嘅人,个天唔系成日睇到我哋噶,不过唔紧要啊,我哋睇到对方米得咯。
只有香港才拍得出《窄路微尘》这样的电影!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受“口罩”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区,“口罩”三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在走“窄路”, 自己更是“微尘”,谁愿意为“微尘”们拍出一部电影?
“口罩”时代虽已经结束,看《窄路微尘》还是很有感触,电影拍的就是“口罩”下的大多数人。
男主窄哥,在疫情下拿着向母亲借来的钱,创业经营着一间名叫“小飞侠”的小型清洁公司,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成为了俗话所说的“光棍司令”,偶遇带着女儿(细朱)的女主Candy,迫于“口罩”下的生活压力,原本工作的咖啡厅倒闭的情况下,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在窄哥的公司应聘成为了一名清洁工,看着两人工作生活逐渐好转,女主Candy在一时贪念的驱使下,偷了客户的两盒口罩,“口罩”下最缺口罩,窄哥在得知此事后,和Candy对质了一番,说了一句“个世界閪,吾等于要做閪人”。
Candy再度失业,为了生计犯愁的她,只能做起满足部分特殊癖好群体的“原味”需求的生意。
后来,出于种种原因,窄哥又与Candy重新搭档,这次搭档初期,还是像第一次合作一样,开始的阶段很顺利,但窄哥突遇家庭变故,母亲突然去世,窄哥在内疚送母亲到救护车上时,连医护人员问他,母亲平时有没有高血压、有没有药物过敏之类的简单问题,自己只能回答的是“我不太清楚。
”最后,窄哥的清洁公司,也因为Candy使用伪劣消毒水问题而被海关上门查处,窄哥迁怒于Candy ,与Candy断绝了一切来往。
后来两人再遇见,没有了往日的矛盾,反而是理解到对方的不容易,只要能理解对方的不容易,一切不愉快都可以化解。
两人相遇的几句对白,是全片最让人触动的几句:做人呢,吾会永远都吾顺,咬住吾放,一定会好。
最后,窄哥成为了一名保安,Candy去了奶茶铺打工。
电影会结束,但生活还要继续。
不幸总是找上苦命人,这才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我们一粒尘也不如,上天不是常常看见我们,不过不要紧,我们能看见对方就可以了。
电影聚焦疫情背景下的最最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立意很不错,相信经历过疫情的我们都会很有感触。
看到窄哥妈妈为了省钱而用蒸锅蒸用过的口罩,真的瞬间想起来当时口罩缺货时的状况,深有感触。
但是吧,真的很想吐槽下,这个简介就很误导人,“看似不务正业的Candy竟能化解窄哥工作上的困难”,我以为是Candy会通过自己的聪明为窄哥招揽生意之类的,结果竟然是面对缺货的清洁剂用水稀释来欺骗顾客…如果说在当时疫情缺货的背景下为了生存稀释清洁剂实属无奈,尚可理解,那后面在明知缺少清洁剂的情况下还让自己年幼的女儿来分装,导致清洁剂洒了,之后又用假冒的清洁剂欺骗客户,这真的是又蠢又没良心…最后连累窄哥被投诉,公司倒闭,她就只会落跑,这叫化解困难吗?
这明明是制造困难… 窄哥在便利店门口看到Candy偷雪糕的时候就知道她有偷东西的毛病,还是请她帮工,结果Candy趁着做工的时候偷了熟客家的口罩,害窄哥丢了这个熟客,但还是原谅了她,给她机会,喜欢上了她,后面还想要让她们搬到自己家里住照顾她们母女俩,最后公司破产还把多余的几万块给了Candy。
这想表达啥?
女人只要长得漂亮哪怕不学无术偷摸拐骗还带着孩子也有男人喜欢?
看完有种吃苍蝇的感觉。
单亲妈妈确实不容易,为了生存为了养活女儿去偷去骗,心酸又无奈,但是编剧你好歹给Candy这个人物塑造得丰满一点吧,比如偷了东西之后多少有点愧疚之情,害得窄哥破产之后努力打工给窄哥还钱?
现在的这个Candy人设真的让人喜欢不起来,因为没有任何亮点啊…
活在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上帝没时间关心的微尘吧。
窄哥的妈妈,上一次旅游是四十多年前新婚蜜月,一辈子赌马,偶尔赢来的钱借给儿子开保洁公司,自己却节俭到用过的口罩蒸煮后再用,最后孤独猝死在成天呆着的沙发上。
年轻漂亮的女孩,经历了常见的那一套,生下女儿独自拉扯她长大,疫情期间找到一份做清洁的工作,很勤劳很卖力地干着,却因为清洁剂掺假的行为害了老板,自己也羞愧离开,艰难度日。
人到中年的窄哥,勉力经营着自己小小的清洁公司,诚信经商,善良待人,却被女孩连累公司倒闭。
他对女孩颇多照拂,女孩却只担心欠他太多。
最后做了保安的他,看到地上的污渍,忍不住自己动手,又干起了老本行。
那段刚刚结束的特殊时期,影片用一对母子与一对母女的故事娓娓讲述,逼仄的住所,黯淡的灯光,辛劳的男女,快乐多半用美食来实现(因为移民的梦想非实力可以支撑),偶尔想想生存的意义。
这不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即使微渺如尘埃,也有自己短暂漂浮的瞬间,也会在阳光的照耀下自在飞舞片刻,然后沉入大地,杳无声息。
前一段時間聽到朋友提起了這部影片,那段時間剛好在看幕後玩家,便突如其來在這個午後想要看這部電影。
落筆在疫情正當時的香港,對焦到了幾位微弱如塵埃的小人物,獨自經營清潔公司的窄哥,牆上的掛著清潔團隊的錦旗,團隊裡卻只有他一個人,還有那輛破爛到常常會拋錨的車,帶著女兒的年輕單親媽媽,租的十多平米房子欠費幾個月,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就好像塵埃,影片中有句台詞說,天不是時常可以看見我們的,我們可以看見彼此就行了。
表達方式很緩慢,細膩,壓抑卻能感受到溫暖。
個世界是嗨嘅,不代表你要做個嗨人,對於小人物來說,疫情帶來的衝擊是致命的,買不起的口罩,找不到的工作,讓人焦慮恐懼。
但是仍然有人會選擇做好自己,做一顆會發光的塵埃。
我想影片中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深居低谷仍然向上的執著和一種在荒謬世界的堅毅生存的善良,個人認為是成功的,不那麼快的節奏,講好了一個平淡的故事。
《窄路微尘》是一部十分不讨喜的文艺性电影。
因为观众不一定能看得明白,尤其非港人真的不知道男女主角在干嘛,觉得他们的相逢相遇很无聊,剧情又没有高潮,生活化到会让观众无趣。
但是,对我而言《窄路微尘》却非常地精彩,它让我想起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同样是两个人相遇相知,有股卑小人物的日常人生苦悲,人性触角描绘非常地生动。
小飞侠清洁公司老板窄哥〈张继聪饰演〉,因为疫情关系,生意大不如前,其父三年前过世,其母又病弱,这是人最怕的情景,一切都在不如意之中,又遇见疫情随时的生死,仿如微尘不足以道言。
Candy〈袁澧林饰演〉年轻单亲妈妈,离家出走,带着女儿到处求生。
为了生存,为了女儿,她什么都愿意去做,哪怕去网咖上班,面对看A片的男顾客做不雅动作,也只能视而无睹,继续地为钱忍辱下去。
相逢何必曾何相路,在窄路相逢也许是个缘分!
就像窄哥说的:“我们都是一粒微尘,或许上帝看不见,不过没关系,我们看得见彼此就好了!
因为彼此看见,看见了彼此各有各的软弱与无奈,都在生存的风口中勉强度过,笑泪都在尘中不经意地流转,无人看见,纵然被看见也能沉默!
”以疫情为背景,以生死为副轴,生存是电影的主旋律!
流感疫情死的不只是人,连生意也因疫情而做不下而倒闭!
窄哥带着Candy打扫独居老人突然暴毙后的屋子,窄哥母亲的离世,都是人生之痛,而这痛在疫情期间,相信大家都感受了不少,有不少亲朋戚友突然的离世错愕!
Candy找到窄哥公司上班,却因为偷了主人家的口罩,彼此发生了摩擦!
因为当时口罩的短缺,有钱人可以有一用即丢的口罩,穷人却没钱买到口罩,在危机时代,贫富之间的差距顿然一目了解,谁才是最值得保命存活下去?
穷人只能任病毒及命运摧毁吗?
导演没有把窄哥与Candy的人生过去交代,有人说角色不够立体,观众无法了解他们是怎样的人。
但我倒是欣赏导演的这种留白,昔日不必提,当下生活的他们更为重要!
窄哥为什么到了这个年纪还未婚呢?
为什么遇见Candy,会突然觉得彼此有股暖意,他们的爱情真得很纯粹,也许因为这份淡薄,最后让彼此只能成沦落人!
个人认为Candy可能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伪装得乐观,私下的悲情,但至少她的是心是善良的,虽然有时总会做错很多事,但这一切最后都会使她成长,使她成为好妈妈。
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电影《窄路微尘》如一阵温柔的风,吹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英雄式的拯救,有的只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清洁公司老板窄哥和单亲妈妈Candy,在社会的夹缝中挣扎求存,却意外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微光。
影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特殊时期下普通人之间那种朴素却动人的相互搀扶,揭示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在承认自身局限的同时,依然选择向他人伸出援手。
窄哥的形象颠覆了传统叙事中"完美救助者"的设定。
他的清洁公司濒临破产,生活捉襟见肘,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
当他面对Candy母女的困境时,第一反应是理性的拒绝——他自己都"自身难保",哪有能力帮助他人?
这种反应真实得令人心痛。
窄哥不是圣人,他会计算得失,会权衡利弊,会在道德感与现实压力之间痛苦挣扎。
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性,让他的最终选择显得尤为珍贵。
当他决定雇佣Candy时,不是出于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两个溺水者在激流中本能地抓住彼此的手。
这种"不完美的善"恰恰是最动人的人性光辉——明知自身有限,依然选择分享那所剩无几的温暖。
Candy这个角色同样跳出了"完美受害者"的框架。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值得帮助"的可怜人——她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会用谎言掩盖不堪,教育女儿的方式也简单粗暴。
但正是这些缺陷让她成为一个真实鲜活的个体。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场景之一,是Candy在超市偷窃被抓后,窄哥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她,而是理解她作为单亲妈妈的绝望。
这种"接纳不完美"的态度构成了影片最深刻的人性洞察:帮助不应以对方"值得"为前提,人性的温暖恰恰体现在对他人缺陷的包容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句古老的智慧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窄哥和Candy的关系不是静态的施与受,而是一个相互救赎、共同成长的动态过程。
当窄哥因Candy的偷窃行为愤怒解雇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错误的惩罚,更是两个不完美个体在碰撞中产生的道德思考。
而Candy最终选择归还偷来的物品并道歉,窄哥也反思自己过于严苛的判断,这种双向的道德觉醒远比单向的帮助更为珍贵。
影片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从不犯错,而在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真正的善良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承认缺陷后依然选择向善。
在疫情阴影笼罩下,《窄路微尘》呈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生态。
社交距离的要求使人们物理上疏远,但心理上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赖。
窄哥和Candy的关系正是这种悖论的完美体现——他们必须保持距离,却又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彼此。
影片中那些隔着口罩的对话、消毒液气味中的短暂交流,构成了特殊时期最独特的人际景观。
这种"距离中的亲密"或许正是现代人际关系的最佳隐喻: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或拥有另一个人,却依然可以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给予对方最真挚的关怀。
《窄路微尘》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对普通人尊严的捍卫。
在主流叙事中,英雄总是那些做出壮举或巨大牺牲的人,而窄哥和Candy只是努力活下去的小人物。
然而,影片却让我们看到: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做正确的小事,本身就是一种英勇。
窄哥坚持使用正规清洁剂而非廉价替代品,Candy在极度贫困中仍试图给女儿创造正常童年——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实则是普通人对抗荒诞世界的方式。
影片似乎在说:你不必成为圣人或英雄,只需要在能力范围内保持善良,就已经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当影片结尾窄哥和Candy各自走向不同方向时,我们明白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再有交集。
但这种短暂的相遇已经改变了彼此——窄哥学会了宽容,Candy找回了尊严。
这就是《窄路微尘》留给观众的最宝贵启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或许无法成为照亮整个黑暗的光源,但可以选择成为他人路途上的一盏微灯;我们无法消除世间所有苦难,但可以在"自身难保"时依然选择分担他人的重担。
正如导演通过影片暗示的那样: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互相搀扶着站起来,继续前行。
《窄路微尘》以其克制的叙事和丰富的人性洞察,为我们这个焦虑的时代提供了一剂温柔的良药。
它告诉我们:世界或许正在坠入深渊,但只要我们拒绝成为彼此的深渊,人性的微光就永远不会熄灭。
在生活的窄路上,我们都是微尘,但正是这些微尘的相互吸附,才构成了支撑我们走过漫漫长路的力量。
有点忧伤,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
疫情好似一场梦,但它对人们的影响又真切的存在着,一切并没有回到正轨。
近期的二阳高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某些行业小企业依然没有摆脱疫情带来的困境,小县城外来人口减少,大家好像也逐渐降低不必要的消费……“有得做就做,有得吃就吃”饱含了太多普通人对生活的无力。
有得拣的话边个唔想过得更好。
“这个世界坏,不代表你要做一个坏人”十分欣赏佩服像电影中“窄哥”这样善良的人,自问做不到。
但世界却需要这样的好人,给予一点温暖。
最后,香港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香港,人才流失,繁华难现。
且看日后会如何吧。
影片真的很接地气,本土小成本电影,人文关怀尽显。
又是大陆影视所欠缺的。
这个蒸口罩,一个镜头可以封神了!
这个电影里面有众多的镜头是是写疫情下的口罩很贵的:我是真买不起口罩,一盒口罩600多!
疫情中的生活,的确难熬!
电影中的香港家庭的生活大多和张家辉演的《激战》生活环境差不多!
如微尘一般得到小人物。
电影的很紧凑,除了KP演员就很难看见其他的角色了,显得他们与整个香港社会隔离了一般了。
但是疫情中的人们并不是完全的隔离了。
即使是内地的也有许多的人为了生活努力的撕破防疫的口子。
《窄路微尘》太过温吞,故事感不太强......“岩石再坚硬也是死的,鸡蛋再脆落也是有生命的。
石头最终会化为沙土,而鸡蛋孕育的生命迟早会跨过石头。
”也许......温吞的,蒸着口罩,最后走向死亡,灵堂的遗像像,飘着几缕白烟,显着刚刚有人过来上过香.......电影的结尾也没看见:光!
希望看看编剧看看鲁迅的文章:《药》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⒆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即使老百姓已经愚昧到以为吃带血馒头可以治病,但是依旧要心怀希望!
2.5 前半段参考《志明与春娇》拍得不错,空无一人的城市成为两个人独处的空间,特殊时期也令阶级分化达成了一刻的平等,突出一个“时代的一粒沙有时落到个人身上也会带来其他”,但影片好就好在最后还是让“它”变成一座山,整个清洁城市的段落也成了两个人的南柯一梦。电影整体的问题还是表达溢出,以至在具体问题上有所失焦,拍三年,拍爱情,拍麦路人,拍人到世上走一遭的意义以及底层互助,当这一切还需要一个浪漫滤镜来呈现时,电影的整体表达就比较膈应了,特别是结尾部分完全拍乱,在公司查封、女孩出走后这个故事就可以结束了,但最后编导还是要用一个天降神兵来达成男主救孤儿寡母的英雄时刻,底层互助的“互”终究没有体现好,母女对男主的帮助又体现在哪里呢?饶是如此,电影还是治愈的,填补了同类空缺,那句辛苦你了是说给所有努力活着的人
后疫情时代看还有些感慨。虽然剧情设定还挺不合理的,但也是讨厌不起来。
香港电影还是很棒的,不缺好的电影人
疫情之下平凡人的生活记录…… ★★★☆ —— 窄哥:我们一粒尘也不如,上天不是常常看见我们,不过不要紧,我们能看见对方就可以了。
生活总是在你刚觉得有点起色时就给你迎头一击,但还是得继续下去啊。纪录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而且电影本身也足够动人。越来越喜欢张继聪了。
拍什么都是皮毛
苦命人,如尘,但要找到发光的那一瞬
故事老套无力,对贫穷的理解只在表面掠过;但疫情背景的叙事还是很好
“我在HK做保洁”。聪哥&园林这组合有点高配啊,结局是那种走向也没事的。啊我开的清洁公司就这样倒闭了。
下层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又碰到了特殊时期
难得有写疫情下小人物生活的华语电影了,但是创作者是不是没怎么接触过真实的小人物?
3.5 公司倒閉前的部分真心不錯,甚至可說是香港電影極少數有意識地對(清潔)「工作」進行認真細緻的描繪,疫情之下市面一片停滯、無事可做的背景,與人物們為生計而持續找工作、開工之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令到電影在形式上不像其他港產片那般落入封鎖閉塞的巢𦥑,而強調需四處奔波,跟不同物件打交道的工作則打通了人物與環境、與世界的聯繫和看法,不再受限於單一情境,令到電影擁有豐富的層次感。清理死去老人房間一段更將疫下人們掙扎求存的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不斷的工作/行動不僅讓人物體認存在之意義,還是在抵抗對死亡的恐懼。但在公司因使用假清潔劑而負債倒閉後,停頓下來(與周遭環境同頻)的人物們彷彿集體患上了道德潔癖,導演林森說過自己是堅盧治的影迷,卻依然擺脫不了試圖為人物行為「糾錯」的毛病,太「乾淨」了。
女性角色过于失真。
2.5,中规中矩,过于剧本化,没有生活,新导演的通病
唯一亮点就是疫情视角了,两个角色写得都挺别扭的,男主完美人格,善良到缺乏真实感。女主则是可怕了,惹事又不能担。搞不懂这俩人是怎么写出来的,太人为了。
没有太跌宕,疫情的背景,不生硬地展示,而是很好融入故事,这一点值得肯定
风格更趋近于纪录片,无论是冲突,发展和人物弧光几乎都较为简单,袁澧林的表现确实不足以拿影后,但张继聪慢慢开始展现他的百搭特质,尽管离同剧中的朱柏康还有很大距离。
感慨于精致到每天妆容和服装光鲜的女清洁工和严苛的香港管理制度
女主每次返工精致的女团妆和从不重样的衣服是导演有意为之吗?整个香港连明星出街都不会这样隆重吧
特别理想特别文青范,清理尸体那里还是挺触动。但片子看下来,太假了。女主好看的让人出戏,而且这么好看还要去甘心搞卫生,扯了点吧。再者男主遇上这样的女孩主这是倒了八辈子霉吧,还能这么好声好气?人物还有剧情都特别单薄完全没支撑。想要表达底层人生活,但底层人打扮这么多样?不是不允许底层人打扮,但不现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