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国出发,经英国、法国,终至美国,一场无望的恋爱,一位挚友,一次历经二十年的寻父之路.每个人的一生也许要追溯要用一些关键词来表示,大约很多都能忽略不记,很多东西经过沉淀像被水漂洗,渐渐浮出颜色若要把Fegele的最重要的事做记录,我会把与Cesar的相遇排在首位.虽然这场人生之旅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故事开头出现的唱着歌剧“采珠者”里的咏叹调“令我无法忘怀的歌声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的父亲,至今我仍然记得他用淳厚的嗓音唱着的曲子,慈祥而又有安全感.在当时的Fegele的生活里,歌声与父亲是最重要的,虽然不断遭受恐吓迫害,但仍然不失为单纯与美好的生活.然后父亲决定去美国,寻找一份工作,然后将她与奶奶接过去.于是故事开始展开,洗劫,逃难,去美国。
然而,最后她却乘上了一艘去英国的船只。
预告片里用to find her vioce来形容她的巴黎之路,遇到野心勃勃的洛拉.当洛拉爱上意大利歌剧歌唱家丹蒂-多米尼奥(Dante Dominio时,我对她的一丁点希望也差点破灭.危险与势利的女人一向不得我心.但洛拉却在丹蒂出卖了苏茜时,决定离开他,并帮苏茜逃离纳粹的魔掌.如此让我难以预料,遇到这位挚友,幸运至极.人生如此难得.爱上塞萨,理所当然.没有多少人能躲开他的眼睛.深邃与迷人.几年后, 约翰尼.德普因为加勒比海盗成了万人迷,我却只记得这部片子与剪刀手爱德华.他牵着白马与费格勒在半夜寂静的广场散步.喷泉在旁边绽放.城市角落里,吉普赛人在用音乐狂欢.她加入了他的群体,难以抗拒.历史的背景不得不让失落与离开.没有选择的余地.谁在哭,The Man Who Cried一向很在意电影的配乐,这让这部电影成为我的最爱的最大原因.最大的功臣是导演Sally Potter,很多人在评论她时一定要加上一个女导演,但她的创造却如史诗般宏大.她的身份多种多样.在她导演《探戈课》的时候,她第一次扮演角色。
70年代在伦敦舞蹈学校受训,成为一个职业的舞蹈演员和舞蹈指导。
开办过舞蹈公司,还拍摄过几部有关舞蹈的电影。
导演了各种舞台剧,她还是一个诗人和歌手,在临时的音乐乐队演奏,并和作曲家林赛·库珀(Lindsay Cooper)在莫斯科的巡回演出中合作。
她还和大卫·蒙申(David Motion)合作一起为《奥兰朵》中的音乐谱曲。
拍摄伍尔芙的小说《奥兰朵》显然为她赢得最多声誉,描述奥兰朵身为男人和女人时所遭受到的不同待遇、限制以及感受.一下是得宠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男子;一下又是被驱逐于权利圈之外的女性,整部電影变得不再是奥兰朵一人的故事,而是如同他壽命一样长的几百年的时代精神.虽如一部漫长的描述的历史的巨著般,但显然最终的回归是人,重点仍是描述奥兰朵做为一个人的不同心理状况,体验死亡,重生,爱情,战争,社交等种种行为.
这部出自英国著名导演萨利.波特的影片,不知道影片名为什么被译为《纵情四海》,其实直译是《哭泣的人》这是两个气质相去甚远的译名。
看完整部影片才发现主角从俄国到英国、法国最后去美国的辗转经历,期间伴随着失去亲人、家园以及收获工作、朋友、爱情最终因为战争不得不面临生死离散的命运。
最后她找到当年去美国发展歌舞剧事业的父亲,已是病榻暮年。
是颠沛流离的纵情四海,是无数默默垂泪哭泣的人。
这是一个吉普赛犹太姑娘的寻根(家)梦,她血管里流着四处流浪的但家族观念深重的吉普赛人的血。
父亲遗传了她一副好嗓子和对音乐的感悟。
这个大眼睛的圆脸的可爱姑娘叫飞莺儿。
俄国,美丽的吉普赛村庄宁静祥和,飞莺儿和父亲快乐地玩耍。
为了生计,父亲忍痛远走美国。
不久村庄遭到洗劫,年迈的奶奶拿出平日攒下的金币和父亲的照片交给小姑娘,托付给大点的孩子,她就此踏上流浪逃亡的路。
误打误撞登上去英国的船,被一对中产夫妇收养取名苏茜。
长大的苏茜(克里斯蒂娜.里奇)凭借歌唱技艺考取了巴黎的歌舞团,去了法国。
遇到了团里的俄国舞蹈演员罗拉(凯特.布兰切特),“贝里文”歌剧团的台柱,低看、仇视吉普赛人和犹太人的旦丁(约翰.特托罗),以及她后来深深爱上的落拓不羁的吉普赛马夫凯撒(约翰尼.德普)。
我与这部电影的缘起是大魔王,基本就是冲着她看的,所以要重点说一下大魔王扮演色罗拉。
仿佛是印象里的高贵跌落成的艳脂俗粉,凯特浓妆艳抹的亮相是夸张的舞台剧演员范儿。
吉光片羽的浮华里裹挟着荒诞的喜感。
她看似傻白甜的叙述包含无限摸爬滚打的生存智慧,用几乎浮媚的口吻描述世俗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
她高大、热烈、主动、真诚,有着北方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飒剌剌的豪放,她世故却善良,爱慕虚荣又头脑冷静。
她仿佛就是上帝派来拯救冷清、安静、孤傲的苏茜的天使。
罗拉处处照顾苏茜,和她成为室友,带上苏茜争取到“贝里文”的面试机会,参加新的演出等等。
影片里有一个很美很动人的场景,两个姑娘在雪地里的松枝间微笑相对,并兴高采烈地摘了一大枝做为圣诞树。
她们装扮着圣诞树,那一刻我甚至想到了《卡罗尔》的圣诞树场景,呵呵。
那种带着大颗雪粒的浓绿松枝,是俄国的植物,童年的苏茜曾在下着雪的松林间流连忘返。
她们爱这浓绿和洁白,这是属于两个姑娘忘不掉的特有的乡愁。
彼时二战硝烟起,德国的铁蹄已抵达法国北部,直逼巴黎。
歌剧院的生意一落千丈。
意大利作为德国同盟国,“为了意大利,为了音乐,圣母玛利亚,请让德国赢吧。
”意大利人旦丁哭着祈祷。
并且此前旦丁勾引苏茜不成,就向德国军官泄露了她是犹太人的秘密。
如此已经委身于旦丁的罗拉深深觉出他的邪恶与薄凉,她必须重新为自己和苏茜做一番打算了。
电影里有个很美的中景对称构图镜头,蓝色华丽的欧式浮雕装饰的房间,门的两边是两盏青花瓷台灯,一明一暗,罗拉依靠在门楣上思索的侧影。
这个大智若愚的女人。
她比旦丁懂得大是大非,比苏茜圆滑、有判断,行动果敢,又比凯撒现实,四个角色里罗拉是活得最通透、最拎得清的那个人。
她装作轻描淡写地和苏茜说要一起去美国的愿望,与旦丁一起“不愁吃穿”的积累关键时候派上了用场,她已准备好两张船票,还用“男人得到甜头便信不过了”打马虎眼,劝苏茜离开其实已经很危险的法国。
这风尘中人的义薄云天,衬得凯特格外美。
她第一次卸掉浮夸的娇嗔,认真凝视着苏茜说:“信人很危险,爱人也很危险,你说是么?
总之,千万别回望,也千万别后悔,千万不要。
”珍贵的友情挚爱啊,多么难得。
凯特.布兰切特演活了这个重情重义的舞女,她的演技总是这么一人千面。
穿插一下凯撒和苏茜的爱情。
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为了活下去,必须分离。
这是影片的爱情主线。
这个清秀、迷人、沉默的马夫,骑着温驯优雅的白马,在巴黎铁塔明媚夜光的追逐中,带着苏茜再次融入吉普赛大家庭的欢乐。
苏茜绝美的歌声唱起:“当我归故土,但愿我的错误,不会在你怀里,构成担忧。
怀念我,但忘却我的命运。
”血液里的吸引与融洽,而战争让一切戛然而止,灰飞烟灭。
分别前夜,凯撒的眼泪里是放手的爱和愧疚,是对散落的吉普赛人命运的无奈,也是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说回罗拉。
在去美国的船上,负责人间烟火的罗拉又搭上一个老头:祖,据说可以带她和苏茜去好莱坞发展。
这个生存能力极强的女人。
她有些自卑、自我解嘲地仿佛叹息,祖的年纪是大了点云云,“苏茜我们有彼此,我们会开心,我们可以忘记那些小小的分别,对么?
”她安慰、鼓励着苏茜,有这样的闺蜜,夫复何求。
她强打精神笑着面对苏茜,却在无人的泳池中蜷缩着捂住脸庞。
水上芭蕾是她的挚爱,她也曾憧憬她和姑娘们《出水芙蓉》般的精美表演,那时她的脸上满是理想的荣光。
这一刻她终于疲惫了,回归了那个毫无保留的自己,涣散出她生命中的哀痛。
德国人的炸弹落下,罗拉死在泳池里。
我对这结局特别不满意。
超级心疼罗拉。
这段伏着“忧郁星期天”《Szomorú vasárnap》(Gloomy Sunday)的歌剧唱腔,象为罗拉送葬的挽歌。
很美很伤。
这也是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宏大、高亢、哀婉的意大利歌剧贯穿始终,很喜欢比才歌剧《Les pêcheurs de perles》(采珠人)中的咏叹调《Je crois entendre encore》(我仿佛在花丛中),相当贴合影片气质。
还有热情洋溢的吉普赛音乐,配合着剧情延宕、角色的处境与心境,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对战争的直面描写着墨不多,多是在黑暗场景里的火光和噪杂的马蹄声,侵略者觥筹交错地欣赏华丽的歌剧,而被掠夺的村庄却一片狼藉。
无辜的犹太人被无端抓走。
多的是默默流泪的人们,强忍悲伤、背井离乡、被迫分离的情亲和爱情、生死相隔的曾经的笑靥。
战争带来的如此苦难、生命被剥夺、美好被撕碎、文明被践踏,战争使人水深火热,战争使人失去信仰。
这样惨痛的人类历史历历在目。
可是,战争会结束么?
“使我彻夜难眠,无数黑影,在我身旁缠绕。
白色小花,不再重燃。
星色马车,满载哀伤。
不知把你送去了何方,众仙却都未曾想过,让你返回人间。
我欲与你共登极乐,却又怕把众仙惹怒,忧郁星期天。
梦,我在做梦,醒来却找到你,酣睡在我心深处。
亲爱的,但愿我的梦不会令你动摇,我的心与你倾诉,我曾多么渴望你。
”——《忧郁星期天》
电影名称叫the man who cried,或许叫寻亲记更贴切,因为整部电影里面,凯撒抱着苏西哭了半分钟,但丁对着圣母玛利亚哭了半分钟,苏西爹地对着苏西眼睛红了。
整部戏以苏西和罗拉的表演为主,大背景有种族、战争,关键词有爱、信任、背叛,阶层与出身。
剧情安排上,父亲与女儿之情着墨,浓厚的感情,全都蕴含在父亲对女儿唱的那首歌里,最难得是女儿足够聪明,即继承了父亲的好嗓子,也足够早熟,明白世间的游戏规则,遵循这规则以获得生存的权利,坚守自己的底线,以尊重自己。
布兰切特大姐的表演仍然很得观众的喜爱。
大气、通透,把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心境完美表现。
罗拉与苏西代表了两种选择。
罗拉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去攀附、去迎合。
在别人抛来橄榄枝的时候,骑驴上坡,不扭捏、不犹豫。
但她并不单纯追求物质,还要在物质的前提下,要爱情、要快乐、要尊重。
对于这样的人,最可爱之处就是在于,努力忘记过去的阴暗,一切向前看的勇气。
生活毕竟要继续。
苏西则更加遵循内心的召唤,即使凯撒是个人人低看一等的吉普赛人,她仍然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但为了生存,还有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去找她爸,她最终选择离开凯撒,前往美国。
意犹未尽之处是罗拉死的太仓促,电影暗示她困死在了自己的物欲之中。
回到题目,人,为什么会纵情四海?
犹太人,到俄罗斯,到英国,到法国,到美国。
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国家。
家庭随着一次次地理迁移——不论是战争、种族歧视的原因都为了更好的生存或生活,而变得分崩离析。
亲情与亲人不断在迁徙中散去、冲淡。
一个人,最终变成了一个无故土、无亲人、无家庭的物理意义上的一个人。
即使又重建家庭,这种孤独或者曾经心碎的感情是无法弥补的。
但正如罗拉在戏中的提到的关键词一样,无论如何,生活要继续,一切往前看,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这种悲情和苦痛,女人无法承受,男人也会哭泣。
即使纵情四海,仍然是生活的手下败将,奈若何?
不喜欢 这版 日文版的 海报,其实 那版 只有JOHNNY 和CHRISTINA的海报 ,至今还是觉得是最好看的,比日文版好多了
情节还不错,整体制作略显粗糙。
如果按二战中的犹太人题材来分类的话,不算上乘作品。
个人奋斗史?
人物刻画流于表面,也是just so so!
想说的是,约翰尼德普和这位女猪脚已经不是头一次演情侣了(《断头谷》有过一次,还有知道其他的请举手发言!
),难道导演不会觉得两个人气质很不搭么?
活像诱拐未成年少女,倒也不是女孩的问题,反正两个人怎么看都不会来电。
ps:约翰尼德普骑马的样子很帅!!
不久前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心底深埋着一颗柔软的种子,它从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而来,我也不知道它究竟埋藏了多久。
说不出人生是否是宿命的,当你歪着身子,在盛夏的夜晚看着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埋着一颗柔软的种子,它会伴着你走到天涯海角,直到它发芽生根长成大树,即便是枯烂,它永远在那里,不可以改变。
苏茜也有颗种子。
故事是发生 在1972年,纳粹思想在欧洲泛滥的前夜。
一个6岁的犹太小女孩飞莺儿,在村子遭到洗劫时,前往美国寻找在那里打工的父亲,却走失在人群,几经周折来到英国。
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收养了她,并将她改名叫苏茜。
不久,学校的老师发现她秉承父亲唱歌的天赋,并在唱歌中学会了英语。
一心挂念着父亲的苏茜十年后前往了巴黎,在合唱团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与团中的俄罗斯舞蹈演员罗拉成为很好的朋友,她辛苦的攒钱想买一张前往美国的船票并且能摆脱纳粹的阴影。
因为罗拉的缘故,他们在剧院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罗拉盯上了富有而狂妄的歌唱家丹蒂,宁静的苏茜却爱上了吉普赛驯马师。
可是纳粹的阴影笼罩在城市上空,苏茜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与罗拉前往美国,罗拉却在被大海的风暴吞灭,苏茜在病床边卧住了父亲的手,父亲叫着飞莺儿,她唱起了儿时的犹太歌。
真的很喜欢导演对电影的把握,不管是童年的飞莺儿,少女的苏茜,还是野心勃勃的罗拉,狂妄的丹蒂,慈爱的父亲,桀骜的吉普赛人,他们都是那么的鲜活,让你能够看到他们心中的种子,他们的根,他们的质地。
儿时飞莺的眼睛,天真无邪,无助中带着倔强,却是那么的灵气十分,长大后的苏茜,同样的一双大眼睛,却多了一分镇定和坚强。
她低眉说话的样子,用眼睛告诉你,用笑容告诉你,自己是尤物。
罗拉的眼睛却是现实的,谄媚的,勾人的,象刀,要把面前的男人一刀一刀的剥,剥了还不够,因为她是善良的,所以她总是让男人难以拒绝。
不得不说说片中的音乐,说不出歌剧的段子,女孩不带伴奏的清唱,激越的吉普赛音乐,整部片子的音乐象是片中的灵魂,让你一次又一次地被催眠而又惊醒。
也很喜欢导演处理的镜头,精细而唯美,它让你明白女人的眼睛是如何的勾魂,象皮肤贴着你的背。
2004/7/3
总是在心情不太好时,找这部电影出来看,多年以来的习惯,以至于看了数遍到深入内心。
要说的是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是一部有关于家的电影。
那于女主角来说,幼时的家,是幸福地父亲一起,听父亲唱歌,由父亲哄自己哄着入睡。
因为生计不得不离家的父亲走后,是她的祖母照顾她。
战乱中不得不和其它的亲人分开,她一个人误打误撞踏上了欧洲的土地。
接着是苏西的养父养母,即使是收缴苏西珍藏的父亲的照片,也不能抹杀她对父亲的思念。
然后遇到罗拉,她好象她的一个姐姐,也从艰难的处境走出来,(貌似俄罗斯的难民)所以在她做出她的选择时我报着同情的态度,如果再遇一次战争,能活着生存下来的人,很难说不是同她一样选择的人。
(原谅我的现实,魂断蓝桥之后,便理解了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人是如何活下来的)这个姐姐也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她。
吉普赛男友,是她的爱人,在我看来,吉普赛人和犹太人都很深的家族观念,因为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他们都是有根而没有落脚处的族群。
这也是他不能和她一起离开去美国的原因,因为他对她说过,这些都是他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家人,他要保护并跟随的人。
他有他的责任,不只对自己所爱的人,也对自己的家人,族人,有着同样的责任。
我能感觉出苏西离开男友,他假装睡着,在她关门之后那双眼睛满是泪水,谁说强尼在剧里表现平平,比起后来的喧哗,我更喜欢那个时候一个眼神就能出戏的他。
到后来苏西终于到达美国,实现美国梦,并找到自己的父亲,找到她的家。
故事结局,好象是一个回归的格局,好象我们每个人,在外面辛苦一天,最后,能回报我们的最好的,便是回归到家庭。
最后,这部电影还告诉我另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我将一如既往地珍视这一部影片,到老死。
老早老早就想为这部我爱的电影说上什么,但是却总是处于失语的状态。
很长很长时间没再看过,很多的情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一个我爱的男人,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滴泪。
是的,这部电影再说一个女孩,寻找,丢失。
找到了,却也丢失。
这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导演也是女人。
名字却是the man who cried.华丽的女人,华丽的歌剧,华丽的倾城,只为成全一个男人的眼泪。
嘲笑的,讽刺的,谁可以改变这部电影的初衷?
是的,只有他Johnny Depp,一个让我看完后彻底爱上的男人。
当他牵着马出现时,我听见了镜头在崩裂,痛苦的尖叫,谁可以不说一句话,就可以看见游荡的灵魂,谁可以只用一个眼神,就知道这是个阵痛的虚幻,谁可以用一滴眼泪,就让那些剩下的一切一切纯属扯淡。
谁可以,谁可以??
好多好多的忘记,就只记得那个我爱的男人,留着泪,轻吻着里奇的发,凄美了离别。
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状态,忘记得越多,记住的,就越是深入内心的。
这是第一次说,我爱上一个男人,即使他留着八字胡子,即使他比我大23岁,即使他在地球的另一边,即使,永远也没法见面。
最好的年纪,在那样的热爱中度过。
一直想下载这个部电影,德普电影差不多都全了,这个一直没有资源,哪位亲有信息一定告诉我哈!
跪谢!
《纵情四海》插曲:Gloomy Sunday,在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女孩唱起这首歌,再过不久,她将踏上美国的土地,而那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将在冰凉的海水中化为泡沫。
电影中,漂泊的女孩唱起:当我归故土的时候,但愿我的过错,不会在你的怀里构成担忧,怀念我,怀念我,但忘却我的命运……整个电影,我欣赏的是音乐。
约翰尼德普大概没有太多表演的空间,台词很少,大多靠内敛的表情,他在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里也是一个奇怪的人,但面部表情丰富多了,还有那个闻名四海的加勒比海盗,双子座,固然英俊,可能就是因为太英俊了,我忽略了其他。
我喜欢看上去憨厚但眼睛闪光的人,比如汤姆汉克斯。
电影很美,音乐很美,情节一开始让人觉得很有看头,扮演苏西的小演员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硬币,说:美国。
她想去美国寻找她的父亲,此时的她孤身一人,那么小的孩子,对故土的思念,用唱歌来抒发。
那人告诉她,不,是英国。
于是,犹太人苏西在英国长大。
后面的情节并没有太多起伏,可能节奏很慢,又运用了该死的文艺,就连德军进入巴黎,也只是用军队走过街道的强大声音来表现,情何以堪。
电影以歌剧的背景,唉,真是连世界大战都那么舒缓柔情。
从小离开故土的人们,在繁华的花花世界,夜深的时候,才会想起家乡的歌谣。
我喜欢舞伶萝拉,她那鲜红的嘴唇,苍白的脸,金色的头发,妩媚的眼神,周旋在男人之间,她用两张船票,带着苏西离开法国,前往美国。
在那个深寒的冬天,轮船尽头,她说,我们会忘记那些小小的分别,对吗?
下一秒,炮弹落在她的身旁,正在游泳的萝拉永远沉没。
苏西被人救起,她到了美国,见到了父亲,全片结束。
这像是一个还没有开始就结束的故事。
那些小小的分别,与父亲的分别,与情人的分别,与挚友的分别,与故土的分别,荒芜的土地,等待着重逢。
你为什么还不归来?
当时看的快哭了
三星半。。布兰切特到哪都抢戏啊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不下去
冲着普普去的 结果又是一场历史加爱情的教育。
仲有一大帮好演员,还是奇怪的很
音乐五星 淡淡地融在了电影的画面和感情里 美得像诗一样 Ricci Blanchett Depp我都可以!看的生肉 通篇台词不多 演员仅靠眼神和对视就能讲故事
节奏很慢 描绘的画笔很轻
Purcell - When I'm Laid In Earth
基本都是在讲爱情 寻父只有寥寥几笔
略苦逼啊,一边美好一边苦逼。画面又暗又鲜艳,像油画一样……
哪个男人没哭过?Depp真帅,Ricci真矬~喜欢这个女导演
sally potter这次的节奏好差,ricci和depp都心不在焉一样,只有白兰雪能看
第一次在电影里看见德普哭。
不再是《探戈课》那般个性鲜明的女性气质书写,而是披上了好莱坞通俗爱情片的外衣,尝试在商业片范畴进行自我表达的“试水之作”,以飞莺儿的“寻父”之路串联起在历史变迁下,女性的生存际遇及自我认知,导演将飞莺儿与萝拉二人并置,通过她们不同的价值选择,凸显了在男性统领的社会下,女性会选择如何生存,但整个故事由于导演定位不明确显得有些混乱,人物面目模糊,自我风格和商业系统并没能充分融合,男性形象尤其是德普,几乎沦为符号式的存在,在这样的创作模式下导演变得束手束脚,观众也看的别别扭扭。
音乐:歌剧,忧郁的星期天
无聊的电影
不太明白片名为什么叫哭泣的男人 这不是一个悲剧 只是单纯的漂洋过海寻亲记 像《浓情巧克力》一样把德普放在海报里但是没几句台词
不得不说德普的眼神,比哪一部电影里的角色都有味道,睫毛好长。电影一开始就从小女孩的眼睛里看到外面的世界,这样的视角有好几次,冷静到让人浑身发冷,这大概就是对于历史背景的一种倾诉与批判吧。大魔王太有魅力了,她的罗拉为了生存而风情万种,却对苏西的友谊真诚而纯粹。伤心时躲到泳池里哭,却被炸弹击中,结局实惨。其实最牵动的还是寻父的线,期待HE早点到来,苏西一唱扬名。然而,这不仅仅是一部寻父电影…
唯一的问题就是从电影中理解不了英文题目。但还是力挺,因为男女主配四人都很得我心。还有就是用了《布达佩斯之恋》中的那首杀人的《忧郁星期天》做配乐。
故事給說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