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

孤味,Little Big Women,Guo Mie

主演:陈淑芳,谢盈萱,徐若瑄,孙可芳,丁宁,陈妍霏,张钧甯,杨一展,张翰,龙劭华,洪都拉斯,于子育,杨闵,许怀民,庄心瑜,蔡海殷,陈家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话年份:2020

《孤味》剧照

孤味 剧照 NO.1孤味 剧照 NO.2孤味 剧照 NO.3孤味 剧照 NO.4孤味 剧照 NO.5孤味 剧照 NO.6孤味 剧照 NO.13孤味 剧照 NO.14孤味 剧照 NO.15孤味 剧照 NO.16孤味 剧照 NO.17孤味 剧照 NO.18孤味 剧照 NO.19孤味 剧照 NO.20

《孤味》剧情介绍

孤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秀英(陈淑芳 饰)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龙劭华 饰)无声无息地离家后,便靠著卖虾卷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仅把虾卷从路边摊卖到开餐厅,三个女儿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儿阿青(谢盈萱 饰)是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徐若瑄 饰)在台北当整形医生,小女儿佳佳(孙可芳 饰)则接手自己的餐厅事业。眼看就要苦尽甘来,秀英却在70大寿当天接到丈夫离世的噩耗,在替这位有名无实的丈夫筹办丧礼的同时,竟意外迎来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对内心埋藏已久的怨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五次相亲万渣朝凰之风华名媛大黄蜂转角之恋坤蒂拉娜2咏春七尺男儿杀戮罗曼史82年生的金智英多莉·帕顿的七彩圣诞:爱之圣环蓝色妖姬冒险男孩脑中蜜下辈子我再好好过第三季我来自未来嗨1995拳职人员美国刽子手我要结婚食宿痛击我是吉姆陀飞轮怪屋大世界之旅第五季绝密战境动物保卫战2恋爱星求人读心人第三季南卡纳

《孤味》长篇影评

 1 ) 《孤味》随感

很小家子气的一部电影。

片中虽然几个重要主角全部都是女性,可是其中却到处渗透着直男视角下的男性权威和自行辩解、道德上的自我安慰,我或许会对其概括为“一个游手好闲又出轨的男人死后,一群习惯于逆来顺受的女人想方设法为其开脱道德污点”的故事。

在片中,出轨的男人被强行找补出道德闪光点,第三者形象也被塑造得犹如圣母,而辛勤养育三个女儿的母亲得到的却是女儿们的指责与背道而驰,女儿们甚至去理解和亲近那个父亲外面的第三者。

片中女人们的命运仿佛从来不是由她们自己掌握,比如二姐从小被母亲要求学医生,阿眉从出生就被大人们决定过继给别家,而二姐反过来又去强行让女儿去美国、去决定女儿的人生。

对这部电影的观点与视角还是持着很强的怀疑态度。

但灵堂道家佛家齐上场的那场戏还是蛮让人觉得惊艳。

 2 ) 这陈词滥调看得人想睡觉

导演,喜欢苦情女主是吗?

想先了解一下,女性为什么非要苦呢?

一个单身母亲拉巴大一帮儿女这种设定好像天然会吸引编创与观众双方,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部热剧《星星知我心》,面苦的母亲和比面色更苦的命运,好像她也是一人抚养数个儿女,后来不得已要把儿女一个个送出去。

世上总有阳光照不到之处,或者有人偏爱在阴影里。

但凡母子间的对话总能赚取观众的眼泪,尤其是演孩子的小演员,简直是自动水龙头,想必钢铁猛男见到都会落泪。

三十年已去,催泪早已不是现代审美,编创也不会满足于铆劲让观众哭。

感动之余或许还有别的可诉说。

《星星知我心》剧照《孤味》开场已是母亲年高,女儿们成年,乃至第三代初初长成。

这已不是含辛茹苦独抚幼儿的母亲,而是苦尽甘来枝叶四散的大家长,望乡中的母亲。

编创熟知做儿女的“志在四方”,让小女儿守护于母亲跟前。

偏这小女儿心里头对她幼年就已音信渺茫的父亲产生了严重的距离之美:不管爸跟妈有什么纠葛,他从来就是那个会给我带软糖吃的爸爸。

这个爸爸永远都是记忆里的那个爸爸,他不会老去,当然她无从看到他老去,孩子也不会长大。

最好的样子就是最初的样子。

不管是不是缺席的父亲光环太过耀眼,可以想见母亲是不太提从前的事,至少没有一面倒在女儿们面前谴责她们父亲,维护了(尤其是小女儿的)父亲的光环。

尚且可以理解这是亲情的错位和偏谬,只是这个人物从头到尾没有成长,偏袒父亲,却也并没有学着去理解母亲。

她之所以还对父亲感恩戴德那是因为她还没有受到社会的毒打,没受过苦那是因为母亲替她们受了太多苦。

她的成长期可能处于家庭环境已经慢慢好转了,母亲从小摊贩做到大餐厅老板,所以她还是父亲的小小天使。

女儿上台北的上台北,唯一守在身边的老幺是老爸愚忠。

男人离家二十年,男人的死亡和新妇人同登场,到最后,位置让出来,即使名义上他们还是夫妻,灵堂祭拜的配偶是后半生的女人。

由此此片最大的光环并非那个出场不过五分钟的男人,而是这圣人一般的母亲。

男人嘛,归来仍是少年。

当初离开也不什么抛妻弃子噢,混的不好混不下去就逃嘛。

老丈人面前分分钟要窒息,还是到大城市呼吸点自在空气比较好。

没逃之前呢?

花街柳巷梦里摇。

都啥子男人啥子老公?

他跑路了,我要买烟花庆祝的好吗?

还啥月老神还愿的,还啥两女和解的?

冲孩子我给你风光大葬,新妇来我一样宾客款待,我是不会“让位”的。

这是我的家,浪子归家我送你一程,你我夫妻一场。

任何人要来送你我都不会挡。

仅此而已。

这个男人到底配不配编创苦心炮制的光环,你一去二十载旧人换新人,到死了要回家,那是把这位“二老婆”放哪里呢?

她跟你又算什么?

人渣吧脑子还不好使,这光环何来?

那位二老婆就更有趣了。

满面佛光的,跟男人是信徒霍,是烟火世俗的大婆的反面霍。

男人早点遇到她就不会在外面乱搞了,也不会中间跑路了。

难道要对佛不敬吗?

喂,我看呀,大婆应该早点遇到二婆,当下成佛,还结什么婚,遭什么罪。

《孤味》剧照 有点《海街日记》的意思,不过是一张照骗如果非要呼应一下耻辱的父亲,把大女儿设计成花花公主,其实也不是通常意义的花,但确实是对婚姻不忠。

大女婿把自己控制得太好了,以至于看不到被背叛的委屈和对大女儿的痴情。

让他像母亲像女人那样痛苦心酸啊,自暴自弃啊,神魂不清啊,像失爱的女人那样疯狂。

总而言之呢,电影都是一厢情愿自我催眠,依旧是男性话语的。

喏,女人要宽容,男人走掉,要自己抚养小孩,然后还要原谅和容纳他和他的爱人哦。

女德常念常新。

 3 ) 《孤味》——并不只有放下与和解

冷静、克制、真实,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但依旧能触动观众的感官和心弦,这就是2020年摘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桂冠的热门影片《孤味》。

故事很简单,一位被丈夫抛弃的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林秀英,这些年里靠着卖虾卷把3个女儿独自抚养长大,并从路边摊一步步开到全台南鼎鼎有名的餐厅,三个女儿也各自事业有成,大女儿阿青成为了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则是台北有名的整形医生,三女儿虽然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但也接手了自己的餐厅,成为餐厅的老板娘。

可是突然在自己70岁寿宴这一天接到当初抛下自己的丈夫病逝的消息,面对许久未见的丈夫和多年来陪伴在其身边的"情人"蔡文林,女主角林秀英如何解开这些年的怨与恨?

这是本片的核心,故事也正从这里开始。

主线剧情很简单,就不过多赘述,不过电影不仅仅讲述了这一件事,还涉及了一些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今天就对这些导演的小巧思进行一下剖析。

首先是导演对代际关系碰撞和冲突的探讨,电影一开始是一个早晨,三女儿佳佳进入厨房准备吃早饭,就做了一件当下常会发生的事。

她把母亲洗过的碗又仔细洗一遍。

母亲有点不开心,抱怨说:那个碗我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你还要用水洗,浪费!

在现实生活中,母女之间这一点矛盾很真实也很常见,其实可以说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

老一辈的人总觉得自己做的是没问题的,但往往晚辈们并不这么认为,其实晚辈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当佳佳打开水龙头把碗又冲了一遍,这件在佳佳眼里习以为常的事,站在林秀英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叛逆”的表现,因此必定会触发矛盾。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常这么做,倒也不是真的觉得没洗干净,只是自己再洗过一遍是一种习惯,这也是为什么佳佳对母亲的抱怨会补上一句:没有啊!

的缘故。

)又如林秀英得知丈夫病逝的消息后,带着外孙女偷偷去医院询问护士照顾已逝丈夫的女人是谁,并让护士把丈夫的"情人"蔡美林的电话号码报给她,她边听边用笔记下来,因为年级大写字没那么快,又不得不让护士重复了一遍。

这一切都被自己的孙女看在眼里,于是她直接跑到电脑屏幕前用手机把蔡美林的所有信息拍了下来。

看到这里有些忍俊不禁,但笑过以后不禁陷入沉思。

导演在这一幕不仅表达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相比于老年人,年轻人想要记下一件事或者要到一个人的信息往往轻而易举,打个电话、拍个照片或者微信问一句就能获得,而老年人往往得亲自跑一趟、面对面询问,并亲手记下来,好好保存才不会弄丢。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现在的人不如以前热情了,因为所有的信息唾手可得,几乎不用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获取,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人与人之间不再愿意如同之前那般维系彼此的关系,毕竟维系与旧人的关系成本开始变高,而建立新人的成本降低,甚至不需要成本,因此自然而然变得“冷漠”了。

(其实这也很像当下的乐坛,以前的歌曲要买磁带或者CD才能听到,拿着实体听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很多碟的包装都被翻得破破的和旧旧的,但依旧觉得弥足珍贵。

而现今已经越来越少的人去购买实体,所有的音乐只要在网络上点击一下就可以听到,歌曲多到听不完,歌手认真做的音乐没有人听,听众也越来越难坐下来认真听完一张专辑,乐坛慢慢变得flop,那个乐坛鼎盛的年代再也无法重来)。

说回来电影里的这一幕,可以看出现今的科技的确实方便了年轻人,可是这种进步往往将老年人排除在外,(就比如智能手机的使用对很多老年人来说不亚于小学生之于奥数。

)导演的这一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呼吁,呼吁科技的进步不应该忽略当今的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和软件适配也应该进行适老化改进。

再比如在灵堂里,三女儿佳佳则按照蔡阿姨的意愿请来佛教教徒给爸爸诵经,而林秀英则请来了师父给亡夫做法,当两者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时,“矛盾”又再次出现。

对于这个场面,大女儿阿青打趣地调侃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田调诶!

外孙女也是看得目瞪口呆:她们这是在battle吗?

又如在大女儿阿青前夫出现在灵堂,拿出阿青三年前就寄给自己的离婚协议书,对前妻还是放不下的他想要挽留酷爱自由的阿青,挽留这段十年的婚姻,但知道自己癌症复发的阿青深知之后自己要再次承受的痛苦,并不想耽误前夫,于是冷漠地拒绝了复婚的要求。

而前夫不死心,引用了阿青最爱的一首歌,chen升的《风筝》歌词表明自己的心意:如果你迷失在风中,我会来寻找你。

结果一旁的外孙女问到:陈升是谁?

chen升在那个年代是文青们的最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现在的孩子却都已经不认识chen升是谁了,(当然他自己也因为一些神秘因素进b了。

)这一幕也让我联想到王菲的一句歌词: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

我们这个时代曾经辉煌过的、灿烂过的,会不会有一天也无人知晓了?

纵观以上这些设置,都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代际间的碰撞和冲突,对待同一件事,不同年代的人会有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事,对于这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其中一员,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这也是导演抛给我们的又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另外电影也讲到很多人想要逃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我们对待癌症的态度。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确诊癌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是惶惶不可终日,还是勇敢与之短兵相接?

我想,无论我们做出哪种选择,都不会是一个轻易的决定。

电影中阿青怀疑自己癌症复发去医院复查,当轮到自己检查、护士一次又一次叫到自己的名字时,她始终不敢应答,宁愿错过护士的叫号,却怎么也不敢走进去检查。

这种对结果的恐惧感是非常真实的,有过类似的经历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终于说服自己接受检查,但得知是恶性肿瘤,虽然接受手术和化疗五年内没有问题,可这五年内要承受的痛苦却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这时候阿青说了一句玩味的话:为了这五年还要吃那么多的苦,好像不太值得。

是啊,放弃化疗,意味着放弃生命,听任上天安排,但选择化疗,虽然可以活得久一点,但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生不如死,依旧是一种折磨,或许还不如直接放弃化疗来得更痛快。

反正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那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又是为何呢?

导演把生命抉择的探讨搬到观众面前: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阿青和姐妹讨论自己去世时的场景

阿青对自己患癌的调侃不过好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以及与家人的沟通,阿青对于癌症的态度从之前的恐惧转变勇敢地接受,也算是比较圆满的ending了。

不过电影只是电影,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无法想象癌症病人的心理状态,假如得知自己有癌症,很多时候第一个被击垮的不是身体反而是自己的心防,所以像电影中,一个癌症病人笑着对别人说出:要长命百岁喔!

真的是需要鼓足莫大的勇气。

看完电影,一股温情于心间流动。

虽是处女作,但导演的细腻依托《孤味》的一幕幕光影而被体现出来,生活中,导演一定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这些日常每一天都在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中上演,感谢导演设置这些小巧思,让我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还能沉下心来感受这一碗亲情的“孤味”。

好的电影是值得反复欣赏的,如果还有小巧思能在之后的观影中被捕捉到,我也会继续更新上来惹。

 4 ) 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2020年的台湾电影《孤味》可能很多人还没看到,它的参演阵容挺强大:演过《如懿传》的张钧甯、徐若瑄和热剧《俗女养成记》的女主角谢盈萱,还有台湾老牌女星陈淑芳均有参演。

实际证明,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完成度没有辜负这份参演名单。

在这场混杂着葬礼和寿宴、离别与重逢、爱欲和恨意、希望和绝症的人间长剧里,荒诞和黑色幽默时隐时现。

电影一开头,林阿姨前往鱼市为自己的寿宴采购食材,从大家对她的敬重就能看出,林阿姨精明能干,经过多年打拼,在台南拥有一间著名餐厅。

大家都称她为“林小姐”,已婚的她却没有沿用夫家的姓氏。

消失多年的丈夫,似乎是她想要掩盖和忘却的一段往事……当丈夫陈伯昌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她耳旁,是因为他的死讯。

一向要强要面子的林阿姨,第一反应就是争夺和显示正室的地位和尊严。

为了维持这个表面的身份,她不得不硬撑着以妻子的身份为丈夫主持丧事。

但实际上追忆往事,她发现跟丈夫的感情已逝,她竟哭不出一滴泪来。

很多年前,林阿姨靠开街边虾卷档支撑起全家的生活,而丈夫却寻花问柳;在最困难的时候,丈夫远走他乡,从此再无下落。

各色人等陆续在葬礼上出现:她丈夫后来的爱人蔡阿姨、她寄养出去的大女儿……家族里的秘密和不堪回首的往事被翻了出来。

对丈夫的恨意和内疚、对往事的追忆、与女儿们矛盾又亲密的关系,都让这场戏难以演下去。

林阿姨和丈夫的感情已逝,惟一难以放下的,就是她年轻时跟丈夫共度的那段快乐时光和属于她自己的心酸,这一切如同一杯滋味复杂的酒,让林阿姨难以下咽。

在葬礼上,林阿姨请来的道教师父和蔡阿姨请来的佛教徒们,一起为死者念经诵悼。

两个妻子、双方混战,令整个灵堂热闹非凡,成为了最荒诞而有黑色幽默的一幕。

人生本就无常,随着这无常出现的,是这意想不到的喜感。

早年艰辛的生活,养活不了四个女儿,只得寄养了大女儿(张钧甯饰演)出去。

大女儿在丈夫葬礼时出现,一身的光鲜和轻松,看起来比三个妹妹都年轻,她已经变成了独立的淑女。

人都在渐渐长大,然后衰老,包括林阿姨和她的女儿们。

女儿宛青看似过得潇洒肆意却乳腺癌复发,这在一个侧面印证了不负责任的生活总要付出代价。

二女儿阿瑜(范晓萱饰演)勤恳保守,拥有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但却有着婚外情的隐忧和亲子矛盾……三女儿佳佳娇生惯养,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总是趋于片面和天真,竟然非常拥护父亲和蔡阿姨,这更让林阿姨如鲠在喉,愤怒又无奈。

生离死别、爱恨情仇。

年近古稀,林阿姨也渐渐看透了很多事。

她身为台湾最传统和勤力的一代女性,一直对婚姻抱有执念,认为女人不能离婚。

她那最像丈夫做派的女儿宛青,放荡肆意却癌症复发,正像她丈夫不堪回首生活的复演。

随着时光流逝,她也明白,自己没有依靠丈夫而已然独立支撑过很多年。

她的大女儿——这个被寄养出去的孩子其实最能代表她:独立、成功,自给自足。

虽然被人抛弃,但命运把她们推向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她们拥有并展示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林阿姨最终在那份丈夫很多年前寄来的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她把这份离婚协议书,烧给了丈夫;把为丈夫准备的隆重葬礼,让给蔡阿姨——让还爱着他的人,为他哭泣送终;放已经不爱的自己,坐上离去的出租车。

人的一生,都是自己所作所为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

浪荡一生的丈夫,最后的遗愿竟是“他想回家”,二女儿那看似稳定的中产家庭,随时都在动荡的边缘、大女儿潇洒不羁的生活背后付出了惨痛代价;被弃养的女儿早早独立;娇生惯养的孩子缺乏处世能力……世间很多事,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失去中有所得,获得时也有所失。

看似无常无理,其实都遵守着冥冥中能量的平衡定律。

这部电影成功之处,就在于这种通达的哲学,也在于恰到好处的节奏感和适当表达。

对于情感并不沉浸、对很多事点到即止,就连冷幽默都恰如其分,于无声处创造了情节的张力。

仅仅通过一个简洁的戏剧空间,就能演绎出很多关系的微妙互动和冲突。

爱恨都在一念,放下就在一瞬。

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充实在故事缝隙间那些细碎真实的光阴和生活片段:喷香的炸虾卷、高胖满座的寿宴、津津有味的一餐一饭、母女间的和解和温暖拥抱、姐妹之间的嬉戏打闹、老木家具表面的光泽、清晨那闪烁的阳光……这一切都这么真实有趣,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它们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是生活真正和恒久的魅力。

(原创影评,署名党阿飞)

请关注我的个人影评公众号哦,谢谢

 5 ) 孤味

导演讲故事的功底还是不错,娓娓道来。

看出了是枝裕和家庭片的感觉,做菜也想到了《饮食男女》,只是没那么细致。

菜品的五味就像人生的百态。

一个传统女人的一生,丈夫逃离 ,她苦苦坚守“做夫妻就是一辈子“”,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成材,自己把事业做强做大 ,直到老公死后才签下离婚协议书,最后也让老公的情人在告别仪式上坐了正位。

影片没有制造很强的戏剧冲突和爱恨情仇来强调“渣男” ,所以觉得电影有些理想化了,甚至似乎感觉“三观”有些不对。

虽然电影想讲母亲的和解和放下,但不必强行为渣男洗白。

三个女儿虽然都在中国家庭和强势母亲的环境下成长,小女儿似乎更不理解母亲,但也应该都能体会到母亲含辛茹苦把她们抚养大,特别是大女儿二女儿都看到了父亲开房出轨,母亲还要为他付钱,家里没钱抚养送走三女儿的情景,还站父亲,真的有点不明白。

反而更觉得老母的不易,但也看出传统母亲对父亲深沉的爱,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管对方再多恶劣,也要一直等待和忠诚的爱,甚至还有点是因为自己偷盖了父亲的章而导致丈夫逃走的自责……灵堂宗教battle那段很精彩,是她内心的不甘和执着,其实早该放下,何必让“渣男”苦苦捆绑一生。

“人真的很奇怪,明明知道对自己有害的还是会一直去做,”“你留在这里人生就是考试、读书、结婚生子,出国你才有更多选择”看来二女儿是深懂国内环境的,另外谢盈萱也太瘦太美了。

 6 ) 质疑母亲 理解母亲 背叛母亲

蒋方舟近期在看理想上开了一个音频课,名为《母女关系》,这个小课要讲10位女作家的写作以及和母亲的关系。

在课程的发刊词中,蒋方舟说: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和很多同龄的女性一样,我也面临着非常真实的生育焦虑:要不要生育?

如果生的话,会不会后悔,如果不生的话,会不会一辈子后悔?

因为这是一个无法撤销的决定,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她又说,她的母亲为了她,牺牲了一切时间精力社交。

而她自己知道,她是做不到的,正因为这一点,让她对生育产生了焦虑。

她现在正想写母女关系方面的小说,在写作的同时,她看了许多女作家写的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些不同的文学故事里,她看到了同一句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看到这句话,我心中一惊。

不仅在文学故事里,在现实世界中,我也常听到这句话:我不想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

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不是在否定我们的母亲,而是在说,我不想过妈妈那样的人生,我想活得不一样。

文学中的女儿或许能做到,现实中的女儿却总是难以超越。

课程的第一期讲到的作家是法国的安妮埃尔诺。

她的妈妈日夜辛苦劳作,将她从小镇送到了大城市读大学,后来嫁给了有钱人,从此实现了阶层跃迁。

不过,安妮在一本书里写到:对我来说,我越是朝着母亲希望的方向上升,我就越看不起我的母亲,我觉得她比起我同学的母亲来说太土了,行为也很粗鲁,每次看到她把酒瓶子夹在两腿中间起瓶盖时,我都很难堪。

我从母亲的血液中继承的那些东西,成了我最唾弃的品质。

看到这段话时,我想多年前在一个演讲活动的现场,有一个讲者讲她在中年时期去学演讲,搞销售做微商,都是为了她的女儿。

因为,随着女儿的长大,她发现孩子开始嫌弃她土,嫌弃她只会做饭做家务,没有别人的妈妈时尚有能力。

当时,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只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设计过的演讲剧本而已。

而今回想起来,那个妈妈在台上热泪盈眶地讲因女儿的嫌弃而奋力转变的过程,一定心如刀割。

“我为她牺牲了我的一切,她却说我土”。

多年前一个母亲心碎的声音,在安妮埃尔诺的文字中又回荡在耳边。

在电影《孤味》中,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叫林秀英。

秀英的老公陈伯昌是个浪荡子,常年不着家。

回家时就是跟老婆要钱,陈伯昌后来提出和林离婚,林没有同意,陈不告而别,完全不管一家大小。

秀英独自一人靠着在街边炸虾卷拉扯大三个女儿。

林秀英自结婚有女儿起,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生勤劳辛苦,靠着双手将街边摊做成了大餐厅。

好在三个女儿也很有出息。

大女儿婉青是个国际舞者,二女儿婉俞在台北当整型医生,三女儿继承了林秀英的餐厅。

20多年过去了,陈伯昌再次出现时,是他的遗体。

母女4人面对这个消失的家庭成员想起了许多过去的事。

当一个失职男性“回”到家里时,母女4人之间开始涌动起各自的恩怨。

林秀英一生都在等待着丈夫回家,一生都在为女儿付出。

丈夫直到死才“回来”。

三个女儿在言语间也对母亲有一些抱怨。

大女儿说母亲对什么事都不放手,让人压力大,二女儿说,因为自己读书成绩好,妈妈总是拿她当炫耀的工具,三女儿怪母亲控制她,说母亲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令林秀英无比伤心的是,三个女儿对二十多年不管家的爸爸竟很有感情,希望把爸爸风光“接回家”安放。

但是对这个一生为女儿奔波的妈妈,却有诸多不满。

不光不满,还有种种背叛行为。

大女儿跟她爸爸一样感情丰富,结婚后屡屡出轨。

从小读书好的二女儿说,母亲本以她为荣,她说她读医学院做医生并不开心。

妈妈把餐厅都送给了三女儿,但三女儿一样不满母亲的为她好的“控制”。

所有的情节加在一起,又发出了那句 振聋发聩的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然而,在电影中,有一个很神奇的安排。

二女儿婉瑜自己几次说读医学院并不是她的志向,只是因为妈妈希望她读这个。

但是,她又一次次地要求自己的女儿小澄去上留学培训班。

婉瑜数次交待小澄要好好地读书,去上托福辅导班,然后出国留学。

但小澄说,她并不是想去外国读书。

看,二女儿对母亲安排她走的那条路并不是多开心幸福,但是,当她自己是别人的母亲时,又走了自己母亲的老路。

这是多么残酷的一种循环。

电影的最后,似乎完成了一个大和解。

林秀英与死去的丈夫和解,和过去执着的自己和解。

女儿们在安排葬礼守七的期间和母亲的情感割裂似乎也得到了和解。

她们质疑母亲,理解母亲,背叛母亲,成为母亲,也原谅母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就是需要安排这样的结局吧。

它需要以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艰难生活另一面的可能性。

在蒋方舟课程中,有一个女作家始终都没有原谅母亲。

她就张爱玲。

她的人生事迹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而她的孤独以及她和母亲的恩怨,也许无人能懂。

也许,现实的残酷之处就是,所有说过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的女儿,最终都活成了母亲。

包括我自己。

在电影《孤味》中,母亲林秀英最喜欢唱的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这样说:清风拂面,泪珠滴落。

当女儿们开始成为母亲时,就是这般心境吧。

 7 ) 不要再把孤味斟满酒杯

故事从林小姐鱼贯于晨曦鱼市开始,欢喜于须赤是和鳗鱼的新鲜,也沉醉于这种熟悉的环境,当年在家里以及国外独处时,晨曦的早市便是流连忘返之地。

开篇人物性格就立下了,一个老太太,但不普通,不普通在哪儿,不普通在人家还称她为林小姐,老太太非常精通于鱼市里的各个摊位,是老熟客,不仅如此,她挑海鲜的手法既精准又不沾腥,老道、干练、情商高、知名度高。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在自己大寿当天还亲自来挑东西,当天失踪多年或者说跟着别的女人跑了的男人还死在了台南死在了当下,这是多么大的怨,多么难解的迷。

于是一场凭吊生活与过往的追思和忆苦由此展开,大姐随性而活但治愈的癌症复发,二姐一辈子在念念下一路读书考试做了医生并把这样的念念留给了小澄——自己的女儿,三妹从小抱给了他人家养至此毫无音讯,四妹永远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一家那么仇视自己的父亲,而林小姐却永远不能释怀自己用毕生碰到的这个男的为什么她这么好最后还是离她而去。

每个女人都有每个女人的故事,而每个女人都在学会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过往,寻找新的生活。

而这里的放下小澄是最快的,四个姐妹其次之,而受了一辈子怨的林小姐却异常的执着的找人、了解过去和直面自己,直到最后才终于放下了心中近60多年的执念,签下了离婚书,一个人在的士上真正做到了开头四妹和她妈说的那样,“一个人去唱唱歌,打扮的美美的,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再为他人而操劳。

”这首原创歌伴随着闽南语特有的调调还真的很好听,不要再把弧味斟满酒杯,一个人活好便是好。

 8 ) 我想我会理解您,母亲

2021年的倒数第三天,看完了一本书;倒数第二天,看了一部让我深思的电影;最后一天,爬了座经常爬的山。

读书,看电影,写文字,运动,是我一直以来喜欢并坚持的事情。

说说这部《孤味》。

作为2021豆瓣华语高分电影榜单第二名, 可谓实至名归。

注重人文情怀、反应社会现实的台湾电影一直是我的菜。

这部电影也=毫无例外,对于我而言,电影除了主人公获得解脱的主线外,我更看到了不健全家庭带来的童年模式给三位女儿造成的影响。

对此,我不禁回想起我母亲的大半辈子,转变了这几年来对她形成的认识,开始从内心里真正理解她。

回到电影本身。

母亲和父亲之间的纠葛之深,即使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也无法消除内心对他的恨。

这里用“即使”显然是不恰当的,不是当事人,他人永远无法体会和理解母亲的心情。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如果有,那一定是也经历过同样或者更加深刻的伤痛。

且不谈这纠葛谁对谁错,谁错多谁错少,在母亲那里,它实实在在造成了伤害。

她一人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她们都小有成就,这其中的艰辛,倔强和踽踽独行的坚忍,在三个女儿那里,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行为模式。

大女儿对家里的事知道最多,母亲大概大部分的事只向她倾诉。

因而她承担了更多,也“遭受”了更多。

从她对婚姻的选择,对男性的态度,可以看出童年给她的影响是严重缺乏安全感。

所以婚姻不是归宿,她像风筝一样飘来飘去,和男性的关系较为随意,缺乏“责任感”,对身体也缺乏正常意义上的“责任感”。

这是父亲带给她的影响,父亲角色的缺失,即是安全感的缺失,无论父亲有无过错,抛妻弃子多少年不联系对她的成长来说都是安全感的匮乏。

徐若瑄饰演的二女儿,带着妈妈的强势。

对她自己的女儿,俨然母亲当初对她一样那般的控制。

在理性上,她是更能理解母亲的。

也是更“正能量”的,但缺陷依然存在。

就是缺乏沟通。

她对丈夫,对女儿,均缺乏沟通。

四女儿是整部戏中和母亲冲突最大的,却也是和母亲一直生活在一起的人。

也许正是日久生厌,小的矛盾会被累积,会被放大,会一点即燃。

在对待父亲的葬礼问题上,她毫不犹豫的站在了蔡阿姨一方,和母亲对抗。

是父亲的葬礼让两人这么多年的矛盾更加凸显,并得以爆炸。

在四女儿这里,爸爸的出走妈妈有着更大的责任,她对父母之间的事知之甚少,但从母亲强势性格的推断,和蔡阿姨的温柔对照,主观认定妈妈是有责任的一方,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应该”。

你应该原谅爸爸,你应该遵从爸爸的遗愿,你才是那个应该说道歉的人。。。。

爸爸离家出走,就是因为你这个样子,不让人干喜欢的事情。。。。

在四女儿的角色中,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在她一副恨恨的表情上,我显然看到了我自己。

曾经我对我的妈妈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因为你脾气这么不好,这么不服软,这么故意反着说话,所以才和爸爸吵那么多架,所以爸爸才会打你。。。。。

”时至今日,我才能猜想,我说出这般话,对妈妈的二次伤害。

我怎么能以自己的眼光,限时的处境,去评判当年的您的所作所为?

现在想来,如果换做我是您,能不能活到今日,绝对是个概率极低的问题。

就这样简单的对比,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甚至否定您,我的妈妈?

是的,妈妈性格急躁,遇有不遂心的事总会叨叨,说来说去,有时候又把旧事提起,没完没了,说话也会阴阳怪气。

妈妈这些行为模式,何尝与她小时候的遭遇不无相关。

自幼双亲离世,带着二姨,不跟亲人,自己独自成家,十多岁的身躯,干着和大人一模一样的活,承受了太多生活的苦与无法言说的伤痛。

她的性格,她的行为模式,只是她保护自己保护这个家的一种方式。

而我,从小听她讲诉她的心酸史,那时候就想着一定要快点长大,保护妈妈。

可是渐渐长大了,独立了,有了自己的判断,也看到了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无形中,那种对母亲的偏爱,慢慢倾斜,越来越靠近父亲。

是的,父亲不善言辞,不多说话,万不得已,逼急了直接拳脚相向。

妈妈深受其害。

在这些年,对于母亲的性格问题和行为模式,从理性上分析越多,越忽视了她的童年模式,也越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才会有那番伤人的话来。

这部影片,无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冷漠与无情。

任何站在制高点对自己的至亲进行评判的做法,都是伤人的。

我的妈妈,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再也不会对过去的您,做任何不恰当的评判。

而是慢慢感同身受现在的您,一起变老。

爱您。

2022,您的健康和快乐,是我心愿之一。

 9 ) 要高高兴兴过日子

因为一个巧合,知道了这部影片。

先是去看了30分钟版本的短片,然后觉得整个故事框架是很有深意的,所以又找来了两个小时电影版本来看。

相比30分钟的短片,电影123分钟的时长也让更多的细节有空间发挥。

因为先看的是节奏紧凑的短片,所以在电影版本中我对这个故事里没怎么露面但一直参与其中的男人陈伯昌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得不说明星演员们的演技很好,把角色不同时刻的情绪表现得很好。

甚至让我感觉到了和短片故事有所不同的意味。

或许是为了迎合更加传统的市场所做出的适应性的改变,让我不禁想起《俗女养成记》第二部。

但我又觉得,这种改编,距离现实中的样子更近一些。

现实生活就是会有不美好的地方,孩子就是会受到遗传的影响,继承父母的气质与性格;丧偶式婚姻就是会给主持家庭的人很大的压力,紧张的亲子关系也随之而来。

大家都不容易,生活没有艺术那样的唯美。

大家都相互隐瞒,以为不说是对对方好,或许也真的是这样。

癌症复发的女儿告诉母亲,也只会获得母亲的过度关心,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更大。

在缺失父亲的过程中,她们也在给妈妈当丈夫。

影片中穿插着生与死的话题。

父亲陈伯昌去世了,二姐也面对着复发时日无多的癌症,这是生命的结束。

而早些年没有能力养活而过继出去的女儿在生父的葬礼上安慰着生母,她也即将成为母亲。

会说情话的男人容易获得女人的芳心。

台北的信佛的蔡美玲和台南信道的林秀英,是两个很不同的人。

就像是佛教和道教的不同价值观,两个女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同。

这种不同在买蓝色服饰这里得以体现。

最初林秀英是敌视蔡美玲的,可是最后却获得了蔡美玲三言两语的点拨,最后放下对陈伯昌的执着,签下了二十年前陈伯昌写好的离婚申请书,成全他的愿望。

最后的葬礼,为这个家庭做了一辈子主的林秀英,也放下了,离开了,留给蔡美玲一个名分。

在这个故事里,每一个女人的日子都不好过。

大女儿陈宛青是一个自由的舞者,为了自由放弃了很多。

二女儿陈宛瑜为了高薪在台北做整形医生与丈夫孩子分离。

三女儿陈宛佳要照顾母亲留在家乡。

外孙女小澄要为了去美国留学上不喜欢的托福课。

蔡美玲没有合法身份却一直陪在陈伯昌的身边,在他失明之后照顾他的生活,还要面对葬礼也不能以合法的身份主持仪式的情况。

每一个女人也都在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处理着她们的人生课题。

忘不了癌症复发的二姐和妈妈说的那句话:要高高兴兴过日子。

旁观这个故事的我,也记住了。

 10 ) 《孤味》短評

3.5/5 沒有想像中好,沒有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很正常,整部片光梳理人物關係就讓我思考了一陣子,中途還蹦出個張鈞甯更是讓我有些混亂,導演很貪心,各個角色都處理的很飽滿,但敘事還是過於流水化,處女作的生澀感很明顯,琇琴和楊一展的年輕時刻,戲份更多會更好。

《孤味》的故事其實很不錯,70歲大壽卻迎來前夫的去世消息,開啟一段回家與放手的旅程,有些人…一輩子就真的只愛一個人,陳淑芳飾演的林秀英實在太有味道了,老一輩的矜持與不捨,放手與離別,詮釋的絲絲入扣,謝盈萱的角色像片中已離世的爸爸,倔將的脾氣與孤高的個性,讓她總是不敢向家人敞開心房,看完才知道原來陳淑芳今年靠這部和親愛的房客獲得了金馬獎雙提名!

拜託一定要給她金馬影后,整部片真的是靠她和謝盈萱她們撐起來的,剛好這部和《俗女養成記》一樣都在台南拍的,人情味相同,還有謝盈萱、琇琴…幾位俗女的班底,嚴重懷疑她們是不是這兩部一起拍

《孤味》短评

好可憐噢⋯⋯最後也沒有誰能給她救贖 只有她勇敢地救贖自己 哪怕是要包含著原諒渣男的心態 豆瓣影評還在說她對丈夫女兒都強勢管太多導致孩子的問題 廢話噢你一個人帶四個孩子還欠債試試看

4分钟前
  • 楊不歡
  • 还行

性转一下,妈妈欠了一屁股债拍拍屁股走人了,和男小三双宿双飞,爸爸起早贪黑养活了三个孩子,孩子们长大了觉得爸爸对他们爱的太深管的太严,觉得妈妈无辜可怜,男小三和妈妈是真爱,爸爸不肯放手不合情理,最后爸爸和男小三深入畅谈,承认当年妈妈跑了是自己的错,得知妈妈并没有恨过自己也释怀了,坦然面对自己的错。性转一下我就给五星。

6分钟前
  • 话不投机半句多
  • 较差

非常不喜欢整部电影的三观,非常奇怪的为了制造drama而drama,然后又要强行释怀,三个女儿只有二女儿的人物逻辑比较正常,其余所有人都好像有毛病一样。所有人的表演都看着让人非常难受,硬要跟杨德昌,是枝裕和比,真是无语。

7分钟前
  • 荆棘
  • 较差

看得怄气,原来留给这个家的美好回忆不是母亲的虾卷而是父亲的软糖啊。东亚背景下的母女姐妹固执控制又渴望靠近,既深受父权影响又难违本性和血缘的爱,上一代痛苦的根源会遗传给下一代,没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我想看的疏解,只觉得处处撞墙。差是枝裕和很多,差李安更多,但把台南拍得很美,很想去逛一逛。

9分钟前
  • Meraki
  • 还行

年度最佳。

11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評分與正片無關...電影呈現出臺式家庭在告別式前後的面貌,正宮與小三、姊妹鬩牆(然後和解)...都很寫實到位,俗擱有力,但正好是臺式傳統文化中我不喜歡的部份。無怪乎片中的人一致覺得「嫁到新加坡」或「去美國讀書」才不用受苦。其實受不受苦倒是其次,有更多選擇卻是實話。所以陳妍霏的角色這麼認同阿嬤令人費解,片尾正宮禪讓給小三也很超現實。如果要超現實,覺得不如拍成《父後七日》或者其他的什麼

14分钟前
  • 旮旯
  • 较差

过去的都过去了,终于放下你了,没有不甘,只是有些思念。

15分钟前
  • 元森可乐
  • 力荐

比饮食男女差太多 甚至不如相爱相亲 文本撑不起来 搞什么偷公章给离家二十年丈夫强行洗白 没太大意思

20分钟前
  • 以心
  • 较差

人生是酸甜的滋味,斟满孤单的酒杯。

23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陈家之味> <台南海街日记>。泪流不止。泪流。流。看《海街日记》时憧憬一个长泽雅美这样的姐姐,看《孤味》时想要徐若瑄做我妈。我好想念薇薇安啊。

24分钟前
  • 力荐

最多只想了解炸虾卷如何美味!呆胞真令人无语,对身份的认同如此没有自知之明——整容脸也都没法看~

26分钟前
  • Pauline
  • 较差

演员很好,但这么好的演员演这么烂的剧情,不能原谅。

28分钟前
  • 许亿
  • 较差

这个价值观我还是接受无能……为什么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还是有被妻子和女儿原谅的能力?草泥巴凭什么要做出妥协和原谅的必须就是女性,渣男就应该剁吊谢罪。和海街日记有点像,但冲突又比那个强。谢盈萱很牛,演啥像啥。

31分钟前
  • 企鹅卷饼
  • 还行

这是日本电影吧?我愿称之为台湾是枝裕和。可以清晰看到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上一代的问题是怎样在下一代中延续。一哭一笑一首歌,一切尽在不言。最让我动容的是林小姐,支撑她打拼一世的或许只是那一股怨气,但她最怀念的,恐怕还是当初一穷二白的那段日子吧。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解决,但总是有太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或许真正应该做的,是放下。

34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没有经历过破四旧的港台,其实保留了比大陆更多的封建残余和糟粕,总是给人一种表面开放内里传统的感觉。这样的故事放在大陆,绝对会被骂三观不正,替男人开脱。虽然是与自己和解的主题,但终究还是女性的自我开解罢了,原谅我没看出这部电影的亮点,可能贵在真实吧,小女儿这种被一方抚养大反而更亲不负责任的另一方的,真的不少见。(蔡女士这个演员怎么回事,笑比哭还可怕)

37分钟前
  • 🐠
  • 还行

情感褶皱如波澜漫荡,湖心中央孤味余长。

4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大烂片,怨种。烂人父亲出轨又人渣,一盒糖就可以获得女儿们的谅解。母亲付出了一切,却成为女儿们最不想成为的人。台湾的出租居然可以唱k,牛

43分钟前
  • 安塞波bbb
  • 很差

7分,台味。相比预期其实略有失望,但结局那首歌还是挺好哭的。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长辈的事,很多是我们在他们走后才第一次听说

52分钟前
  • DJ依萍
  • 还行

Film favor life in the form of everyday life.

56分钟前
  • coi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