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艳后

Marie Antoinette,玛丽皇后,凡尔赛拜金女(台),豆蔻风华,玛丽·安托万,玛丽·安托奈,玛丽-安托瓦内特

主演:克尔斯滕·邓斯特,詹森·舒瓦兹曼,朱迪·戴维斯,雷普·汤恩,萝丝·拜恩,艾莎·阿基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日本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06

《绝代艳后》剧照

绝代艳后 剧照 NO.1绝代艳后 剧照 NO.2绝代艳后 剧照 NO.3绝代艳后 剧照 NO.4绝代艳后 剧照 NO.5绝代艳后 剧照 NO.6绝代艳后 剧照 NO.13绝代艳后 剧照 NO.14绝代艳后 剧照 NO.15绝代艳后 剧照 NO.16绝代艳后 剧照 NO.17绝代艳后 剧照 NO.18绝代艳后 剧照 NO.19绝代艳后 剧照 NO.20

《绝代艳后》剧情介绍

绝代艳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法兰西王后的一生,讲述了那个年代,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奢华迷乱的生活。奥地利公主玛丽(克尔斯滕•邓斯特 Kirsten Dunst饰)非常聪明,生性活泼,14岁的时候,在一场政治婚姻中,从奥地利公主变成法国的太子妃。由于某些原因,王子对玛丽非常的纵容,婚后,玛丽一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同样,玛丽也一直无法与内心的寂寞彻底脱离。这部电影将给我们带来关于18世纪法国宫廷和社会的各种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欲望交织的爱情,以及最后法国人民的怒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动物王国宜家:组装帝国超感神探第二季我的男友是性工作者同行家国恩仇记惊天魔盗团2患难兄弟情妖宴洛阳恶魔烟筒3:烟筒之怒11度青春之《夕花朝拾》冰糖陷阱袁天罡之夺命天敌她是拉莫娜红衣坊银之匙第二季踮起脚尖靠近你12勇士午睡公主怨灵宿舍之白纸女生少女管家恋爱宝典大闹布达佩斯狙击手:逆战易普症红旗渠极品魂探情人钥匙花野井君和相思病疯狂的车票

《绝代艳后》长篇影评

 1 ) 空心皇后。

這齣片,這個瑪麗,說得言重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忘年戀還能觸動人心,十字街頭的竊竊私語,說再會之後每位觀眾也定必替他們安好一個位置,誰也不想繼續Alone in Kyoto。

雖然慘淡,但會留戀。

政治戀,沒有好結果,破爛的房間算甚麼,妳跟大道忍著淚說goodbye後,我不回味也沒回憶,祇記得當《I Want Candy》響起時出現了一對粉紫色converse,故意要玩這個嗎?

不說歷史,平鋪直敘未見張力,唯有新鮮的搖滾樂可撐撐。

還是妳一心祇想來個童話式的愛情,那就對了,把路易十四的駕崩,王子死去等都輕輕帶過,萬幸妳沒有搞到法國大革命、女權主義、洛高高。

不過荒淫的皇后不應祇有一片青草地那麼少,而不用華而不實來填補還有甚麼辦法。

除了空心,更可悲可憐。

我在soundtrack裡還找到很多睱想。

浪費。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22.html

 2 ) 悲剧中的悲剧

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Sofia根据茨威格的《Marie Antoinette》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茨威格的作品,是传记文学的精品。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文件考证,探讨了Marie Anoinette的内心与人生悲剧。

Marie的悲剧在于,她未曾担负起与自身地位的责任。

她漂亮、简单、活泼、待人真诚,但是任性、轻率、无法集中。

她的性格,看上去大多是优点,至少无伤大雅。

然而,人生的客观残酷在于,身处那样的时代与地位,她的错误是致命的,不可原谅的。

茨威格描述的重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但没有贯穿,也没有被表达清楚。

可以一点点的列出来看:1. 与杜巴莉夫人的对抗。

以Marie的简单,她未必对杜巴莉夫人本人有多大的恶感。

只是她出身高贵,身边的贵妇也对她有所影响,造成她对出身低贱的杜巴莉夫人高傲到沉默。

换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会清醒地看出对方是公公的宠姬,何必执著于这些平白给一位国王难堪。

Marie的任性与轻率,从这件事情上有清晰的体现,这些也正是送掉她性命的根源。

2. 丈夫的生理障碍。

茨威格用了很长的篇幅,考证路易十六所遇到的问题。

其实只是个小手术,颇费周章地用了几年时间解决,甚至最后是后来贵为德皇的弗雷德里克亲自劝说。

但这对Marie确实很有影响,如果她能更早的生育,进入母亲和家庭的角色,那么很可能会简短她的青春期般的玩耍。

在这几年中,她不断地混迹于年轻贵族中,派遣她的无聊,始终无法专心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无法成熟起来。

3. 玩乐与挥霍。

Marie是洛可可艺术的女神,从洛可可,就可以知道她的最爱都是什么。

精致粉嫩,可爱俏皮,轻松之极,没有一丝丝压力,更没有所谓的严肃和思考。

他的丈夫,如果不是国王,一定是个大好人,被众人喜爱。

但和她一样,这两个极其平庸的人很不幸地成为了法国的国王与王后。

就连Marie的哥哥,都表示了对她的担忧,甚至一语成谶:“革命一旦来到来会非常残酷。

”这位赤字夫人,多年来的批阅只有潦草的一行字:“请支付。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挥霍了多少钱。

她扮演过无数次的农妇,但是她一生中,未必见过一个真正的农妇。

最后她面对审判,关于自己挥霍过度,也不得不表示,超出她的预期(她快乐任性的时候,真的有过预期与思考么?

)以至于到了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她彻头彻尾是个受害者,但全法国都在反对她咒骂她。

她直到这种时候,才如梦方醒。

遗憾的是,一切都太晚了。

4. 与费森的感情。

Marie的一生是失败的。

她不缺乏智力,但却将大半生都任由自己做个傻瓜。

当她在后半生经历磨难的时候,她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学习和判断。

这些东西并非她不能学会,只是她从不曾去发掘。

我一直认为,费森是上天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她从费森身上体会到了真正的感情,在她最悲惨的时光中,费森始终陪伴了她,给予了全部的爱与忠诚。

茨威格用许多考证证明了此二人的关系。

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丰富这位王后人生悲剧的重要内容。

我几乎是在写书评了。

不厌其烦地道明这些,无非是解释Sofia为什么描绘了那么多看似奇怪又不连贯的情节。

Sofia完全没有连接好这些关键点,也没有把这些内容真正转化为视觉情节。

所以会造成很多观众觉得冗长无味,不明就里。

Sofia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过度缺乏批判性。

Marie的悲剧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品性未必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不能承担应负的责任时,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Life is pretty tough. 不能因为Marie活泼可爱,本意善良,就能够原谅她所犯的错误。

历史就不曾原谅,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此外,我对Sofia将Marie的母亲,玛丽 泰蕾丝的塑造成一位身着黑衣、满口说教的老太太极其不满。

大概Sofia觉得她把女儿嫁出,是一场政治交易吧。

可一国之君,难道不该对国家的内政外交负有责任么?

这种选择难道是靠感情就可以解决的么?

她对于女儿的教诲,从信件就可以看出绝不是空谈与说教。

她甚至苦口婆心地在每个细节上,对自己任性的小女儿沟通与批评。

只是一切都付诸东流。

最后说说影片的原声音乐吧。

我能理解Sofia使用摇滚音乐的想法,也是个很好的创意。

因为摇滚是很能宣泄情绪的音乐。

只是与情节上出的问题一模一样,每个场景的音乐都是孤立的。

单个音乐和场景都是契合的,但每出情节的音乐,整体上都无法连贯,所以整张原声音乐,始终不能成为一个流畅的体系。

说了这么多,不再继续了,Sofia在演员、摄影、音乐、服装上都努力了很多,但整体而言,只能说是失败之作。

我将评论的题目叫做悲剧中的悲剧,意思是说,她尽力描绘Marie的人生悲剧,结果却是另一场悲剧。

 3 ) 解构

1.无良母亲威逼无知女儿嫁给性冷淡终于,一向以联姻的手段巩固皇权的奥地利皇太后对她女儿下手了!

作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的二丫头嫁给了法国波旁家的二小子,据说又是一场世纪婚礼,其豪华程度效仿大清皇帝迎娶慈禧贵妃。

2.牧师闹洞房,新娘早上被脱光哈布斯堡家和波旁家的这场婚礼当天,有二十多人闯入宫内,激动的闹洞房,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名流,比如,宫廷红衣牧师,波旁家的大管家等。

当晚新郎疲于应酬未行房事。。。

第二天早上,二十多名妇女给新娘换衣服,可是必须按礼数进行呀,于是,新娘被脱光,几乎感冒。

3.婚后无性,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玛丽和他老公一直无性,老公天天热衷于打猎、遛狗。

这下急坏了奥地利的老太后,怕如意算盘打错了,怕女婿的皇太子地位不保,甚至要亲上阵了。

给女儿带口信说,母后为你担心啊,眼看就要独自担当皇后了,还是不懂“事儿”,叫我如何放心的下!

你妹妹你姐姐可都在外国怀孕了!

4.纵欲嬉戏,国王驾崩波旁家夜夜笙歌,贵族们有的喝着,有的吃着,有的玩着,有的抱着,有的。。。

终于老国王由于包二奶,纵欲过度,身体不支,终驾崩。

路易十六当晚便连夜即位,同时数名贵族被软禁或逐出王都。

5.皇嫂喜得皇侄子,继承人依然不明朗路易十六的嫂嫂生下一子,暂时是波旁家的独苗了,路易十六夫妇马上前去祝贺,玛丽皇后热情夸赞,小王侄长的好!

可是在人后,却哭得泪不成声。

当晚,路易十六和玛丽终于把事儿办了。

6.龙胎降世,竟是女娃玛丽皇后生下了第一胎,可惜是小公主。。。

不过国王依然欢喜,赐新宫一幢。

7.皇后的奸情新宫远离巴黎,路易十六长期不在玛丽身边,据传,皇后身边小白脸,贵族中的情圣某伯爵,与皇后近日眉来眼去,或有奸情。

8.皇太子诞生了玛丽不顾国家政策,生下二胎!

是小皇太子,但是群众并不知道,他爹是谁?

9.与英国决战美洲,积极支持美国独立因为英国发现的,所以美洲自古以来属于英国,作为法国的宿敌当然是支持分裂的,暗中支持反英实力,挑拨民族矛盾,倾全国支持美国独立。

10.国库空虚,转嫁红颜为了支持美国,抗英援美!

法国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平民日益不满。

于是贵族们把矛头转嫁给了来自奥地利的玛丽王后,指责她挥霍浪费。

哈哈,自古一直如此,妲姬祸纣王,貂蝉害吕布,其实,都是男人们做了错事,转嫁在女人头上。

11.山雨欲来风满楼由于民众们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满,受一小撮资产阶级第三阶级挑拨,一群不明真相的国民攻陷了巴士底连夜软禁了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

据官方口舌国王吧报道:巴士底没流一滴血。

(史实:巴士底守军没有把人民当地人,兴奋的市民与无意与市民作战的巴士底狱守备军之间的战斗,以市民们的胜利而告终,巴士底狱被攻陷了,放下武器投降的守备军全部被打死了,人们还在司令官拉那伊和巴黎市长的头上插上刀枪,游行于巴黎的大街小巷。

残忍的场面才是真相,没有真相的纪念是没有意义的!

)12.国王王后死于断头台软禁许久的国王和王后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没逃走的贵族80%被杀!

封建社会似乎被推翻了,但不久,他会回来。。。

 4 ) 及至奢华。

昨天晚上熬了一半,再加上今天早上的另一半,终于看好了《玛丽皇后》。

其实载那会儿还是有点期待的,估计是看了城市里介绍的影响,是我喜欢的风格。

再加上两个室友都说还不错,兴冲冲的抱着电脑躺在床上看。

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对,也许是因为太累的缘故,也许是因为床太舒服,我竟然看的睡着了。

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我的脑中是一片空白的,事先也没有看过相关方面的介绍。

事实也证明它确实不是一部历史片。

依稀记得服饰很漂亮,发型夸张至极,高耸,生活奢侈迷乱。

不过这也确确实实是宫廷生活的反映。

不管怎样,他们总是可怜的一群人,从小的责任和义务容不得他们放肆自由。

表面上他们是高傲的,不容侵犯的,私底下,他们又是那么的卑微。

就算拥有了全世界,那又怎样?

她还是不幸福。

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子,嫁为他人妇,成为未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子妃。

年轻,懵懂,迷惘,稚嫩在她的身上一一得到了体现。

她甚至不知道如何和她的丈夫相处,也许“他只是一个孩子”是她对他的第一印象。

是呀,他们都是那么的小,不谙世事。

可是,她不得不一夕之间长大,那么无奈。

新婚第一天,面对那么多人站在她的面前为他更衣,梳妆打扮,这里对身份地位的看重是多么的讽刺,宁愿让她冻着,哆嗦,她的回应也只能是说了一句荒谬。

王室规矩的生活让人窒息,也有了第一次的出轨,也为后来和瑞典伯爵的糜烂埋下了伏笔。

他的丈夫太年轻,太懦弱,太胆小,又性无能,所有的所有逼的她喘不过气来。

以至于看到第一个侄子的诞生,她表面还得强颜欢笑,可是,背后的痛哭,嘶心裂肺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

那是对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体会的耻辱,原来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人忽视。

19岁,一夜之间,她成了法国的皇后。

只是之后,她也把奢侈发挥到了极限,我想也许是为了填补心里的不平衡感和一些的不确定。

终于,她如愿诞生了两个小孩,也开始安于现状,也许是因为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到了最后,我是有点佩服她的,即使人民暴动就在凡尔塞宫前,她还是坚定的和自己的丈夫一起共同进退。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曾经和她共同欢乐的贵族,等待着愤怒的人民的降临。

电影没有结尾,在阳光照耀下,她和她的丈夫离开凡尔塞,离开曾经的奢侈之地。

根据历史记载,她在38岁的时候,和她丈夫一起被送上了断头台,了结此生。

历史没有苛责她,留下了很多描述她的文字,虽然贬的比褒的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带来了一股潮流,这在当时的法国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5 ) 一场视觉冲击

电影的前半部,总是让人想到与中国的习俗对比,不免会精分一下下:1 奥地利送了那么多女儿去和亲?

奥地利很弱小么?

法兰西强势得连个陪嫁都不让?

居然还得脱光光(俺们中国大户人家,不说十里红妆,至少是绝对得有陪房滴)搞得身边一个得力的人都没有2 同房的仪式,原来也有闹洞房的。

不过周围那些人总象是居高临下的看猴子表演架式,哪象是祝福啊!

同样早上也要检查类似喜帕的东西,不然何来“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说.3 子嗣,看来不管到哪个国家,这都是妃子们安身立命的本钱啊。

子凭母贵,母也凭子稳。

4 法国没有妾妃,但可以有情妇(称之为 伟大的友谊),宫廷中命妇一把一把地走动?

咱们的皇朝,是不能这样的。

起床换衣的镜头出现了三次,展现这个人物的变化:从极不适应地尴尬地笑,到习以为常,第三次用挑衅的目光展示身体。

早饭三次:找话题,安静,到无视床第之间:羞涩,攀谈,香水勾引,终于亲吻却没了下文四周的贵妇态度:行着周全的礼节,却昂着高傲的头,说着隐晦的讽刺,。

18岁突然间成为了王后,威胁没了,于是主导着别人的态度:低下高傲的头变成谄媚。

她奢侈到极点,却庆幸还有一个词没用她身上:放纵糜烂.直到 她终于有了孩子象征着自然的简单的,是她的内心,活力。

卸下重重假发,换下花边衣裳,洗去脂粉,她穿着简洁的服装、披散着头发,与孩子在田园。

花朵、山林、鸡羊、 甲虫、草从,晒太阳、读书、泛舟……远离社交生活的玛丽清新自然,满身风韵与伯爵爱恋重回宫廷的她, 在她越来越美,越来越可爱的时候,却成了法国的债务。

影片这里没用再描写奢华的生活。

看来也不曾减少。

孩子变多,衣着的色彩渐深,人变稳定玛丽陪着她的丈夫一起被抓,最后上了断头台。

那是一个奢华迷乱的时代,华服,香槟\ 宴会\ 花朵\ 数不清的视觉冲击,一派眼花缭乱、纸醉金迷完全可以忽视电影的内容。

可是总记得那三个镜头:1 宴会过后在凌乱的房间里醒来,她还是那小姑娘,迷乱的孤单的眼神。

2 生过孩子后,在田园里躺在草地上的满足感3 站在窗口思念情人,侧面特写就是为了玛丽平反的一个电影,不管史实,只看美色吧

 6 ) 和奢华,只有空心吻

和奢华,只有空心吻于是那一段蒙太奇啊……鲜艳,快速,更替,层层叠叠的裙,高背尖头粗跟的鞋,特写的胭脂,特写的红唇……是电影里最热烈、最忘我的时尚美物堆砌,用以表达,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快乐和奢华。

盛装浓艳的玛丽满足于新发型、新时髦装扮时,给了同伴一个热烈的空心吻。

据说,那也是如今纽约派对上最时髦的礼仪,取代了亲热的贴面礼,带着足份自娱自乐的沉迷醉意。

只因她,巴黎才留下了艺术瑰宝小特里亚农宫。

但世人会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驳斥:快乐是虚伪的,奢华是负面的,只因她是一国之后。

再哲理一点的人会说,快乐和奢华同样短暂,过眼云烟。

在快乐的问题上,哲理几乎就是消极主义。

而鲜明撕裂她的快乐和奢华的,是决定让她死的国民。

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没有企图展现她的死,据说,她在上断头台前换上一身豪华的红色,史无前例;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还因此跟刽子手说了声抱歉,也是史无前例。

这个女孩14岁远嫁法国宫廷,电影中这样写:从怀中的小狗、亲密的女伴、连同整套衣衫,全都要被抛弃,为的是让她符合法国宫廷的标准。

19岁,一朝醒来,穿着睡衣,突然成了法国王后。

38岁,风华正茂、儿女美好、和夫君终能浅浅相爱深深依赖的时候,被愤怒的人民处刑。

镜头中的玛丽王后没有惊惶失措,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危险。

夜里独自打量着愤怒的暴民,只希望和家人不要分开。

多少是让人觉得心寒的:她毕竟是个懂得太少的女人,除了奢侈生活本身,她甚至毫不世故,毫不懂得自保、动用心计。

在她很小的时候,天象占卜师对她忠告:永远不要庆祝自己的生日。

她听取这则劝诫,但依然改写不了短暂盛华的命运。

事实上,自从她诞生在奥地利皇宫,她就没有所谓的“自己”。

算命师也许看破了天机,只是以此含蓄地安慰她。

但直到这个漂亮女人香消玉殒之后几百年,人们还在怪罪她。

宫廷金壁辉煌、奢美虚无,丈夫木讷内向,对打猎的兴趣高过云雨,眼睛还没睁开,宫女们早已林立侍备,从换衣服到洗澡都无需自己伸手,连身体都是皇宫体系的了。

娇小的皇后曾有过的惊喜、娇羞、好奇、无聊、燥闷、委屈……这就是在奢华天平另一段的沉重,既然她的快乐是丈夫给不了的,也没有任何正经事情需要她操心,她如果还能寄声色于美艳华服,还能因为一个耸立半米的新发型雀跃不已,那她又有什么过错呢?

玛丽•安托瓦内特穷奢极侈,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需要花多少钱,从小到大,她从奥地利王宫辗转到法国宫廷,没有人试图告诉她,何谓人间疾苦。

这个单纯的女人被禁锢于皇宫一生,豪华堂皇的礼仪、容貌只是受到的唯一教育内容,也是唯一可以由她肆意使用的本能。

曾有历史学家跳出来辩解说,她或许根本没有说过那句名言:“国民若是没有面包吃,为什么不吃蛋糕呢?

”对于奢侈,历来只有奢侈者有自我辩解、自我欣赏的福份。

我们只是试图推想:如果她不这样做,何以打发无聊之极的宫廷生活?

又如何满足她母后在分别时的叮嘱:要让法国人民说奥地利送去了一个天使?

奢华永远只能是一层精装的外壳。

身为王后的隐忍,是必须强忍住眼泪、疾走到角落里、哭泣,是必须坚持让人瞌睡的仪式和演出。

我尤其记得那个镜头——她既无爱情,又无孩子的时候——孤零零站在夕阳下的堂皇阳台上,瘦小得像条影子,仿佛没有翅膀的天使,困在人造的天堂。

奢华究竟是什么罪过?

很多时候男人不清楚女人为什么为了漂亮衣服、鞋子、头发欣喜若狂废寝忘食,那只是因为他们给不了同样等级、同样份量、同样持久的快乐。

明白这个道理的男人就会轻而易举地奉上金钱,让漂亮的奢侈品代替自己去取悦女人,以便忘记对自己、对生活的苛责。

有了孩子的女王才真的快乐起来,应验着王后不过是一介女子的简单现实。

皇家田园或许才是真的遗世独立,她特令吩咐的简洁衣衫是为了能够亲近泥土和动物,慵懒地听一曲轻柔的古琴曲,小公主娇嫩的小手抚摸柔软的羊羔,邀请皇族姐妹品尝田园自造的奶酪和牛奶……并在那里,爱上一个英武的将军。

但历史不会记载一个女人如此惬意的时分,更不会因她有过这样努力的尝试而减轻对她奢华的打压。

据说,1999年12月26日的一场大风摧毁了小特里亚农宫的不少珍贵树木,其中包括一株1771年栽种的鹅掌楸,据说,那棵树比更多人类聆听到玛丽王后单纯的笑声。

这故事的意义其实鲜明无比:女人需要被缠住,以便获得生命的满足感,可以是繁华声色、可以是无瑕孩童、也可是乡村田园;当然也可以是连年加班,但贵为王后,无班可加,但惨为法国王后,还要被民众追杀。

也听说有人对这部电影相当反感,认为索菲亚•科波拉只会用摇滚乐搭配奢华物、而不管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历史上受到的恶评,我觉得这未免有点胡搅蛮缠,历史究竟能不能给一个政权背后的女人以公道,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毋宁将此声声色色看成是一个现今女子对另一个女子的想象,跨越几百年的女人也有同等之处:那便是我们对奢华的臣服、对快乐的索取。

 7 ) 浮华与空洞:索菲娅·科波拉解读下的《绝代艳后》

原本对索菲娅·科波拉执导的《绝代艳后》有点小小的期待——曾因《处女自杀》、《迷失东京》而给人们小小惊喜的才女是如何讲述那位上了断头台的王后的。

然而,这次,这位电影《教父》之女却让我失望了。

也许索菲娅心中的玛丽是个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地点的尴尬人,而拍了此片的她便如同一个被小聪明误了的女人,用错误的手法,导出了一部空洞的戏。

索菲娅是有野心的,想将自己对人物的解读告知于众,想告诉人们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厄运王后,所以在借用历史文献时,她坚决抛弃了最权威的史蒂芬·茨威格的人物传记,而青睐于弗雷泽的小说《Marie Antoinette::The Journey》。

显然,索菲亚这次是自信得有点过了,所以在戛纳放映遭遇嘘声时,毫无防备的她有点受伤。

在这里很想自作多情地奉劝索菲娅一句——虽然有时候剑走偏锋会有奇效,但是有些事件是不能走偏锋的。

由于取材上的偏向,科波拉的着力点便放在了呈现女性心路上,想渲染出一种因空虚倦怠而索取无度的放纵人生。

在她的执导下,失意于婚姻的安托瓦内特寄情于声色犬马,为了再现这种精神找补,科导将奢华香艳的宫廷生活作为该片的构架依托,一如贵妇们的裙撑:鲜艳瑰丽的布料、新颖别致的鞋子、奇巧诡异的发型、美轮美奂的饰品、精致诱人的美食、浓妆艳抹的贵族、一次次盛大华美的服装秀和一场场豪华奢侈的盛宴……此类镜头初看时赏心悦目,“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仿佛目光触及了色彩迷幻的梦境,可是一旦雷同繁多后,就开始反感乃至反胃,就如同让观众们一次性地吞下了大量的奶油蛋糕,真正腻味到了极点。

更何况科波拉原本就打算将这部和历史人物相关的作品淡化历史感、沉重感和沧桑感,她那女性视觉的美感和华丽尽现的同时,也吝啬了给予法国大革命和最后悲惨结局的镜头,更失去了丰满人物形象该有的依托。

卖弄小技巧的科波拉越是将宫廷再现得富丽堂皇,影片就越发向空洞枯燥迈进,于是单薄、片面的角度与解析经过大量浮华空虚镜头的堆砌后,使得该片显得轻飘飘空荡荡到令人产生质疑——有必要拍吗?

或许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所以索菲娅缺省了很多背景,即便是很关键的点,她也不屑于涉及,例如玛丽的性格养成,这该是她日后所走历程的诱因。

安托瓦内特出身于真正的豪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当时欧洲NO.1的女政治家奥地利女王的小女儿,这个被宠溺得过了头的小公主任性而懒惰,出嫁前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法文和德文,而且更可怕的是——生于长于政治环境的她竟然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其他必备的概念。

从公主之身走向太子妃之位,再由太子妃升级为王后,安托瓦内特被献媚之人包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压根儿不知道世上还有饥寒交迫的这码事。

即便她本非恶人,但她的挥霍奢靡对于生活水准一跌再跌的法国贫民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她的奥地利皇帝哥哥曾在访法时这样写道:“王后是个美女,但她非常无知……把光阴都浪费在挥霍和消遣上……她必须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但这样的闲散生活让她无法思考。

”大革命后,陷入困境的前王后开始有思想了,只可惜她长脑子长得太晚,一切都来不及了。

该片主演柯尔斯滕·邓斯特在她11岁时就有惊艳的表演——《夜访吸血鬼》里的她和三名大帅哥配戏,阿汤哥、皮特哥和班德拉斯哥。

当年的她在大明星中豪不逊色,将尚为小女孩时就成了吸血鬼的克劳迪娅,在几十年后想成为女人想拥有美丽身体的渴望,对阿汤哥吸血鬼的恨以及对皮特哥吸血鬼的爱情,演绎得令人喝彩。

观众在那张幼稚嫩滑的娃娃脸上却分明地看到了岁月的痕迹,特别是那双世故而敏锐的眼睛。

可见邓斯特应该是年轻女星中有实力的一位,只可惜近年来没遇到好戏,也就当当蜘蛛侠的女友赚点人气吧。

这次,在科波拉片面、牵强的构架下,她不能将人物立体起来,宛如相片。

该片也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至少在色彩、画面、配乐上有长处。

例如配乐,使用了大量现代摇滚元素,显得张力十足,在质感上体现出华丽精美与摇滚音乐之间的碰撞与交汇。

或许本片的另一个译名《豆蔻风华》更为贴和索非亚的本意。

不论断头王后在她短暂的一生里是否曾留下那句“名言”——贫民吃不上面包时,她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

”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说,腻味了超大号的奶油蛋糕,却还没面包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970393_d.html)

 8 ) 洛可可的巅峰

今天一天 我反复看了两遍《绝代艳后》截了无数张图 每一张都像是油画一样细腻有质感 把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体现的太淋漓尽致了 奢靡 繁复 醉心于追求美的极限 要是说《加勒比海盗》是我洛可可风格的启蒙 那这部电影真的可以拿来反复欣赏了皇后的奢靡 国王的愚钝 造就了最后的悲剧 但是导演一点也没有让悲剧结尾破坏整个电影的美感 法国大革命让他们不得不面临断头的结局到最后国王问:你还有心情看风景?

皇后回答:我是在道别

 9 ) 玛丽·安托瓦内特,华丽的,空洞的

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妻子,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波旁王朝的皇后,法国大革命期间与国王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Sofia Coppola的第三部电影,展现了玛丽从奥地利小公主到法国皇后的一生中的些许片段,极尽华丽却难免被认为空洞。

大概从片头音乐开始,就应该大概知道这电影绝对不是讲历史,甚至称传记都有些勉强。

十八世纪的法国宫廷竟然配上节奏感十足的摇滚乐。

十四岁的小玛丽来到了凡尔赛,这金碧辉煌的宫殿绝对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尽管王子好像对她并不很感兴趣,而且法国宫廷的繁杂礼节也让她有些厌烦。

婚姻生活并不完全如意,她还没学会这座宫殿中的生存之道,而一位新的皇室成员的诞生更让她难堪。

乏味的宫廷生活自然得找些有趣的事,高跟鞋、折扇、礼服,水晶的、镶钻的、蕾丝的、皮毛的,蛋糕、甜点、香槟,连赌钱的筹码都是五彩的。

终于太子妃成为皇后,小女孩也十八岁了,她有了第一个孩子,有了一座宫殿里的村庄,有了一个英俊的情人。

最后的生命必然多事,第三个孩子不幸夭折,而革命的战火也使得他们离开了凡尔赛,离开的马车上,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菩提大道,我想她并无留恋。

画面定格在一片狼藉的凡尔赛,摇滚乐再度想起。

原来,Sofia一点都没有变。

她所关注的仍然只是那个年青的女孩,她的单纯又复杂的心理,她似乎拥有一切但又空洞无比。

自杀的女孩是,东京街头的女孩是,法国的皇后仍然是。

所以导演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镜头都对准这个女孩,她的宫殿,她的锦衣玉食,她一个又一个的舞会,她梦幻般的农场;她因为没有孩子的失声痛哭,她对情人如情窦初开一般的期待。

那么历史呢,当然只是陪衬,尽管它何等的波澜壮阔。

电影在戛纳引来骂声一片是意料之中的事。

那段法国人引以为豪的追求自由的历史在一个美国小女子眼里还不及一个女人的礼服高跟鞋折扇来得精彩。

实在很想知道,一向自负而高傲的法国人在听到片尾那节奏强劲的摇滚乐会是怎样的表情。

但是,金棕榈能给《911》,Sofia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表现她眼中的玛丽皇后呢。

更何况,这华丽而空洞的电影实在就是玛丽在凡尔赛的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华丽的,空洞的。

 10 ) 玛丽皇后的博客——sofia coppola的Marie Antoinette

这部片子搁在那许久没看,原因是网上恶评如潮。

昨晚终于看了,想看看索菲亚到底能让我失望到什么地步。

结果...我喜欢!!

大多数人对这部片子的批评是,浮光掠影,琐碎空洞。

没错,整部片子如同玛丽皇后的博客,记录的都是生活琐事,一点点喜,一点点愁,到底是无关痛痒的。

宴会上是应该穿湖蓝色缎子高跟鞋,还是明黄色缀象牙雕的那一款?

粉红色的衣衫,袖口是要镶上玫瑰,还是不镶比较好?

一个小皇后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应该是这些吗?

巴黎人民是吃面包还是吃蛋糕,根本与她的生活无关,也不在她的经验范围内。

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那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是那个身陷历史洪流的女人。

显然索菲亚不准备这么做,历史背景被极度淡化,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被远远隔开在屏风的另一面,屏风的里面是人间的繁华富贵梦。

有一些像开元天宝年间,如果不是渔阳鼙鼓动地来,霓裳羽衣曲也不会惊破。

这部《玛丽皇后》脱离了宏大的叙述,历史评价,无比主观的展现了一个女人的生活,虽然这个女人是法国皇后。

通宵达旦的玩乐后去水边看日出,清新的晨露混合着宿醉的酒精气息。

在沉闷的牌局上想念情人,于是中途溜出来,抑制不住心中的甜蜜,在华丽的宫殿走廊上碎碎的跑起来。

偷偷去巴黎参加化妆舞会,赶回凡尔赛的路上,天色微明,把胳膊伸出马车抚摸晨风。

我相信玛丽皇后上断头台的前夜会想起的不过就是这些微小闪光的片段,而不是那些所谓的重大历史事件。

其实人人都一样,仿佛普鲁斯特笔下的,垂垂哀老之际,我们会想起的不过是轻蘸红茶的玛德琳小甜饼。

索菲亚甚至淡化了时空感。

片中的场景服饰是严格遵循华丽甜腻的洛可可风格,但是配乐却是摇滚风。

Bow wow wow,the radio dept等乐队的歌曲极好的烘托了片中的享乐与沉溺。

抄一段: “苏菲亚柯波拉在编写剧本时就从1980年代的「新浪漫乐派」(Neo—Romanticism)的歌曲中寻找灵感,因为,「新浪漫乐派」本身就是深受18世纪的奢华风潮所影响的乐派,这个乐派风行之时碰巧与传统摇滚乐的无趣感跟庞克音乐的愤怒情绪之间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立感,这个乐派强调的是魅力、奢华的时尚风与快乐主义的趣味。

”索菲亚选音乐一向有一手。

《迷失东京》中老男人与年轻女人在街头亲吻告别后,坐车驶过东京街头,望着窗外繁华夸张的街景,这时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的音乐响起。

我一时仲怔,那颗老心脏不禁抖了一下...片子拍的异常娇艳。

那种纸醉金迷,因为是在帝国末日大厦将倾的前夜;如同一朵花开到极致,知道接下来只有凋谢,所以绝望的美艳着。

这部片子在玛丽皇后与路易十六逃离凡尔赛宫之际戛然而止,省略了最刺激的结尾。

玛丽凝视黄昏中的宫廷花园。

路易十六问:你很喜欢菩提大道对吗?

玛丽说:我在向它道别。

一切如蜻蜓点水,然后路过。

《绝代艳后》短评

只剩华丽=玛戈皇后,公爵夫人

4分钟前
  • galbreath
  • 较差

乏味

9分钟前
  • 稀世珍寶茶葉蛋
  • 较差

找不到标签,除了声色,找不到其他

11分钟前
  • F
  • 较差

我耐不下心啊,一直跳一直跳。。。我都没看到她老公有亲她

16分钟前
  • TaraYo
  • 较差

别做任何期待,只简单了解一段法国历史,以及,那时期繁复漂亮的衣装。

18分钟前
  • 媚水之珠
  • 很差

服装非常棒,配乐非常糟。有钱做服装却没钱做原创OST,各种不兼容,仿佛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香奈儿说过:一件衣服如果做不到舒适,那就没有任何奢华可言。女主角的处境也是一样,连一点隐私和自我都没有,被当做两国的友谊小姐,作为女性还沦为生育工具,结局也悲惨

20分钟前
  • 傲娇凛冽雷大山
  • 推荐

此片的优点也是唯一的看点:服装。可惜,服装不代表电影。

25分钟前
  • Joey
  • 较差

从女性成长的角度来描画Marie,可惜受演员能力和剧本水平的影响,把一个挺好的视角给拍坏了。还好有场景和甜点救场。

30分钟前
  • a
  • 推荐

拿17XX年的故事怀1970年代的旧。

31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被欲望和寂寞吞没,遗忘了民众的死活……(但,好漂亮的戏服啊!!)

35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还行

服装!

37分钟前
  • BUN BUN 0
  • 推荐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主演,但并不妨碍我看完索菲亚这一版本的玛丽皇后。在电影里最美好的片段,莫过是诞下第一位小公主之后,她穿着洁净的白衫在田园里与女儿奔跑。这也是玛丽皇后,最美好的时候。

42分钟前
  • 结球
  • 还行

只记得好看的衣服和Kirsten的傻笑

43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较差

科波拉的目标受众再明确不过了,都是拍给非常具体的一类女人看的(她自己就是那类人)。比起讲好一个故事,她更想传递自己脑中的视野和情绪;这件任性事也只有居于科波拉之位才做得到。I find Antoinette's silk, lace and feathers inspiring.

45分钟前
  • nosidda
  • 力荐

如此奢华的服饰布景都无法阻挡电影的乏味,人物安排混乱不明,画面堆砌空洞无聊,Dunst的表演无半点法国风情,整部电影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ART DIRECTION~~EXCELLENT~~!!

52分钟前
  • Crystalittle
  • 推荐

还好吧

57分钟前
  • kaqiman
  • 还行

审美疲劳。

1小时前
  • 脑米秦
  • 还行

学了这段历史之后想看的……

1小时前
  • 低糖咖啡
  • 还行

空有皮囊。

1小时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