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的刚开头就运用蒙太奇手法:四个小孩子在街上追跑打闹,分别引出了女士进入豪华的房子、士兵抓人的场面;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蒙太奇手法,当布鲁诺与犹太男孩商量好第二天挖到集中营去,晚上两个人都躺在床上却都睁眼望着天空。
给布鲁诺的近景与面部特写多,他那双蓝眼睛仿佛能说话与思考,可以看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片中也多次通过小男孩眼睛聚精会神的眼神来引出下一个景别。
电影中一个俯拍镜头令我记忆犹新,两个小男孩坐在地上下棋,但他们中间隔着一张通电的铁丝网,布鲁诺穿着衬衫肩带裤、地上绿草油油;集中营里的则穿着“条纹睡衣”、地上荒芜。
可谓最短的距离却隔着最大身份的差异。
电影中的一个相似镜头深深触动了我。
小女孩扔掉的一个个裸露着的洋娃娃,与集中营的囚犯们裸露着惊恐着地挤在那里,却殊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可怕的毒气实验。
电影中也不乏错误价值观的强行灌输,姐姐那满墙的贴纸令人汗颜,不应该用一件条纹睡衣去把身份的贵贱分隔开。
整部电影是十分压抑的,只有布鲁诺的时光是快乐自由的,也必须以小男孩的视角去创作这部电影,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不知道大人们的罪行,也不知道犹太人的痛苦,也正因此最后他会脱下“条纹睡衣”,走入了那个铁门,让人们去反思。
他还小,年少无知,但他又与姐姐不同,没有被错误的教育所误导,因为他认识了那个集中营里的小男孩与在他家削土豆的老人,他觉得犹太人不是老师说的那么恶毒,他们很善良,那个集中营里小男孩吃到食物时的笑容在我脑海中回荡。
记得当布鲁诺问集中营里的小男孩“集中营里的睡衣好拿吗”小男孩告诉他上千套这样的衣服没人拿,与结尾最后一个长镜头——布鲁诺他们脱下来的睡衣有的挂着,有的扔在地上,形成相呼应。
当我看到快结尾处总觉得那两个小男孩会出来,期待所谓的“圆满结局”,但这个电影却不一样,结尾处犹太人剩下的衣服与那道冰冷的铁门,鸦雀无声的气氛,背景是微弱的大雨瓢泼的嘈杂声,这个长镜头发人深省,安静的让人害怕。
三年前我写下这篇影评时,曾写道:“正是那些穿着“条纹睡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三年后,当我看到《兄弟连》第九集的集中营场景时,我沉默了,我又想起了这篇影评,想起了三年前自己未曾思索便天真写下的那句话。
这一刻,我很愧疚。
于是我将标题加上了引号,算是一种隐喻吧。
那些被迫穿上条纹睡衣的人,他们眼神中所露出的对生的渴望,是最令我动容的。
这不是评论。
感受一下教育的不同而已。
1940年代的柏林,八岁的小男孩Bruno和同学在外面玩耍后回到家里,发现家里正忙得不可开交。
原来身为纳粹军官的父亲被升职将要调遣,母亲正在准备一次聚会。
当他们要搬到乡村时,孩子自然是不高兴的。
父亲说:Think of it as an adventure, like in one of your book.他还说,士兵是国家要求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是选择,而是责任。
当然,如果有家庭的支持更是善莫大焉:Going somewhere else is much easier when you know that your family are so delighted to go with you.于是,孩子被说服了。
可是他并不满意新房子啊,于是问佣人对新房的感觉。
佣人很聪明的说,这不该由我来说的。
紧接着,她说到:But it won't feel like home until we make it feel like home, will it?孩子仍然不满意,因为找不到伙伴玩,他要回家(Home),爸爸说:Home is where the family is.爸爸还说:Bruno, you have to at least give the place a chance.可不好玩就是不好玩,没有伙伴,又不让和“Strange Pajamas”在一起,于是他郁闷一个人。
佣人劝他:Sitting around being miserable won't make things any happier.故事继续着,孩子成长着,思想变化着,家庭矛盾着……爸爸说:In life, we often have to do things we don't want to do.可是那个年代,一个懵懂无知却正在对这个世界进行“adventure exploring”的孩子,如果do what he wants to do, 黑暗也许就会来临……正如电影开篇所说: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John Betjeman你可以在wiki或者IMDB上找到介绍。
战争,从孩子的角度,是否能再次打动你?
等待YDY(伊甸园)的大作吧(很遗憾,本人未能赶上字幕翻译)。
当我提笔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笔在跪着爬行。
——题记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嗅觉,听觉,以及味觉。
当“犹太”这样聪明的字眼遇上“纳粹”这样血腥的名词时,就淋漓尽致地解释了悲剧的含义,即见证美好的毁灭。
对于离开,布鲁诺并不高兴,并满脸抵制。
可是小孩子的抱怨在溺于兴奋中的大人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告别了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人,告别了爷爷奶奶学校同学,亲密伙伴。
被孤独侵袭的布鲁诺静静的坐在汽车里。
汽车灰蒙蒙的,车灯照不清前行的方向,同时也迷失了背后的退路。
许是战争的缘故,空气中夹杂着血腥的气息,沉重而浑浊。
这里没有什么学校,父亲请来了家教,少年被迫捧起了《德国三日》,听毫无兴趣的的德意志历史: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希特勒是最伟大的领袖,犹太人是人类的垃圾,忠于希特勒就是爱国的表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小男孩在轮胎做成的秋千上荡着,这个男子,眸子里似乎藏着另一双眼睛,那似乎想把一切看穿的渴望。
然而在战争的阴影下,少年的所有纯粹与心智被强加上大人们的色彩。
大人们用欺骗掩饰最底层的罪恶与可耻,扩散着表层最不切实际的美好,并用命令的口气告诉丰满思想的少年:看!
这就是真相!!!
孩子眼中的父亲形象始终是伟岸挺拔的,孩子们以父亲为傲,内心永存自豪,哪堪半点侮辱。
可孩子们却不知道,那个不会拿别人衣服的军官父亲却以残忍地手枪抢去了无数的生命,用抚摸过自己的宽厚的双手击碎了无数个坚定的梦想,用亲吻过自己的温存的双唇发出了无数个“犹太人,死”的命令。
阳光是不会吝啬的,以宽阔的胸怀温暖着每一寸土地,不管这里是怎样的邪恶,那里又是怎样的肮脏。
和煦的暖阳普照在乡间寂静祥和的大地上,拓出两尊金色的塑像,以及难以忽略的铁丝网。
若时间能够于此戛然而止,一切不复改变。
一切和谐而美好。
阳光仍然,笑容依旧。
晓风拂过,挟去的只是几片碎瓣,几多枯叶,几粒微尘。
而非无数鲜活的生命,滚烫的鲜血。
但二战中的德国怎会容忍时间的停止,对犹太人的追捕和虐杀随着时间快速前进,未曾有过丝毫停顿。
可悲的是,丧心病狂的刽子手竟然在充满了兽性的心里为亲情留有一席,竭力为少年保持一份美好,存住一份纯真。
于是,一个又一个非谎言即隐瞒的具体行动编织的悲剧犹如欲加之罪,总要有人来承受,有人被问责。
太阳终于悄悄地躲起来了。
乌云密布,轰声雷雷。
当德意志的少年和犹太的少年一样时,只有那一刻人性回归本质。
当父亲最终寻找到那间空空如也的牢房时,却连再喊一遍爱子名字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个忠于德意志的纳粹军官,只在那一刻才忽地记起了众生平等的天条。
总有那么一扇门,一面向着美好,一面藏着邪恶。
可是,那扇门关着,看不到里面的惨象。
门外也静悄悄的,只留下满目的“睡衣”凌乱地躺着,用最大的咆哮默默地控诉着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眼中的美好也被摧毁得一塌糊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以及孩子们的友谊,只剩下大雨中悲凉哭喊的身影哀嚎着,“像是要呕出自己的灵魂”。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
由马克·赫曼执导,阿沙·巴特菲尔德、维拉·法梅加和鲁伯特·弗兰德等联袂主演。
影片于2008年11月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Jack Scanlon饰)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该影片改编自一部“儿童小说”。
却是一部不太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它是一部给成年人看的童话故事。
讲述的是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的故事。
他们一样的年纪但是来自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
一个是纳粹男孩(阿萨·巴特菲尔德饰),一个是犹太男孩(杰克·塞隆饰)。
纳粹男孩的父亲是一名纳粹军官,所以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
影片最震撼之处是让人欲哭无泪的结局。
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关闭的铁门、男主的永远消失。
没有血腥的场面,却让人毛骨悚然。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不足以评论战争,唯有好好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在另一个世界,两个男孩的友情永远不会有围栏!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奥斯威辛集中营,像是用一层薄薄的蛋壳,隔绝着这段人类历史上残酷到令人发指的过去,布鲁诺直到死前都还未意识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真正含义,碍于父亲军官的凶恶而撒谎让朋友遭受了毒打,而他的朋友也因为想要尽快找到父亲的私心间接导致了布鲁诺的死亡。
这其中最残忍的事实就是,孩子们无论是置身其中还是置身事外,都无力承受纳粹分子的疯狂无人性的罪孽。
条纹睡衣成为了一个外表温情实则让人绝望的标签,影片中并未刻意表现出时局的压抑动荡,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消逝改变,布鲁诺的姐姐,同样是未成年的孩子,思想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每天都有大量的生命在焚尸炉中毁灭,上升的浓烟静默含蓄地表现着无比残忍的事实,哪怕是作为执行者的家属,布鲁诺的母亲也无法接受丈夫严酷的作为,她是看清的局外人,面对奥斯维辛每天都在上演的悲剧,几近崩溃,而不知情的孩子,布鲁诺,精神上毫无压力,思想也仍旧保持着善良纯真,执着地想成为一位探险家。
他的梦想,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理解,与事实的对比落差,像一把钝刀,折磨着旁观者的心。
最终蛋壳碎裂,布鲁诺在毫不知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死去。
大概是压倒观众痛苦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好多天没有写东西了,而且也好多天没有看电影了。
这段时间一是工作很忙,二来由于报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所以总感觉没有时间去经营博客或者是看电影。
但是,前几天在高强度的工作和复习了几天以后,发现自己失眠的老毛病又有愈演愈烈之势。
所以这个周末索性停下来歇息两天。
在歇息的时间里,看电影肯定是少不了的,于是就下了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很仔细的一个人伴着一杯剔透的白开水将其看完。
影片开头有一句话: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我对此的理解是,孩童总是以自己的直观感受来理解这个世界,而成人总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至少每个成人都自我认为自己是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的)。
所以成人的世界和孩童的世界总是差别很大。
影片中的小主人公Bruno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于这个世界的不解:为什么自己要离开自己熟悉的房子和朋友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呢?
当人们以一种近乎邪教的仪式庆祝自己父亲的高升时,小Bruno也是表现的一脸茫然,尽管母亲试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他:that means he becomes a more important soldier。
是呀,在小Bruno看来,这里有爷爷奶奶,有熟悉的环境,有可以一起去探险的伙伴,为什么要离开呢?
直到父亲最后告诉他:you can take this as a new adventure。
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急于探索的Bruno终于愿意搬走了。
在到达新的居所后,失去玩伴后孤独的Bruno不放过任何一个探索新居所的机会。
于是他趴在窗台上看见了不远处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营中的囚犯。
但是在小Bruno的眼里集中营只不过是一个Farm,而穿着囚服的囚犯只不过是穿着和自己的睡衣差不多的衣服的比较奇怪的Farmers。
这时候一个很具有讽刺意味的对比就出现了:Bruno爸爸在所谓的“理性”驱使下为了实现民族的振兴而修建的集中营,在Brono眼里只是一个农场;代表“they are not really person”身份的囚衣在Brono眼中只是睡衣或者是某种游戏的道具。
一开始,小Bruno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人穿睡衣,为什么医生不去当医生而跑到厨房里面削土豆,为什么农场里面的大烟囱会发出那么难闻的味道,为什么自己新发现的小伙伴施穆尔听见哨子响就急急忙忙的推车小车往回跑。
当爸爸请来家庭教师后,对于家庭教师所讲的日耳曼史以及对现在的启示,小Bruno表现的尤为困惑。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Bruno的姐姐在爸爸的熏陶下,在爸爸的下属的影响下,在家庭教师的教育下,对名族振兴的事业摩拳擦掌,而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舆论环境。
在庆祝爸爸升迁的晚会上,小女孩也表现得相当兴奋而这和Bruno茫然的表情之间的对比,也恰好印证了理性成长的时间是“dark hour”。
)渐渐的小Bruno感觉到了一些不详的信息:削土豆的仆人的失踪,总是穿着睡衣的施穆尔总是starving的样子,爸爸下属对施穆尔和对自己穷凶极恶的样子,施穆尔后来脸上的伤痕都让Bruno觉得爸爸好像在做什么不好的事情。
但是天真的Bruno后来偷看到的颠倒黑白的宣传片终于使自己如释重负,原来集中营中有莺歌燕语,有笑靥如花,有电影院、Coffee shop,俨然人家天堂。
可怜的Bruno在爸爸走出来的时候紧紧的抱住了爸爸:那个伟岸的、正直的、努力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好的爸爸的形象又复活了。
这真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或许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我们在某些时候都是舆论作用下的Bruno。
最终,在那部宣传片的误导下,同时为了补偿自己对于小伙伴的出卖,Bruno通过一种近乎《越狱》的方式钻入了集中营;并且为了不被认出来,他穿上了“睡衣”——而他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父亲们设计好的通往死亡之路的标识。
当小Bruno和其他犹太人被象牲口一样赶向毒气室的时候,小Bruno和施穆尔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要干什么。
或许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些人无缘无故就要将另外一些人杀死呢?!
当小Bruno还在集中营里面寻找传说中的coffee shop的时候,他们却被赶往了毒气室。
最后,两个小伙伴在恐惧之中紧握着手,戴着防毒面罩的士兵向喧闹的毒气室注入毒气,镜头变黑,紧接着镜头对准了毒气室的门,画面沉寂的可怕。
没有痛苦扭动的肢体,没有淋漓的鲜血,但是这几个镜头透露出的暴力让我头皮发麻。
也就是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影片会在英国被列为R-12级(即12岁以下儿童不能观看)。
感觉这个电影中好像同时也蕴含着某种寓言:我们通过舆论和传媒被告知我们生活在天堂,我们的生活很美好,当我们试图去发现这种美好的时候,我们往往被这种“美好”谋杀。
其实,Bruno的爸爸又何尝不是另一个Bruno呢。
——伟大的领袖告诉他,他肩负着崇高的使命,他便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结果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失去了儿子;而且战败以后,他还不得不为自己的“使命”接受审判与惩罚。
影片中到处充斥着在纳粹统治下,德国人高涨的战争热情。
而影片中,对战争、对屠杀犹太人持反对态度的竟然只有三个女人——Bruno的奶奶、妈妈、以及后来的姐姐。
我想导演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女人一般被人认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
而在这种狂热中,作出正确的判定的竟然是这些感性的女人,看来理性成长的时间果真是“dark hour”。
尤其是从Bruno的姐姐那里更可以看出来:她对纳粹的态度的转变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的那个士兵被发配到前线去了(片中在狂热的年代中,表现出的政治气氛国人也不会陌生:Bruno的爸爸在晚会上让Bruno的奶奶不要乱说话以免惹上麻烦;士兵因为没有举报自己的爸爸跑到瑞士去了这个事实而被发配前线;Bruno的奶奶下葬的时候身边放的是自己深恶痛绝的美化纳粹的书籍。
)影片提出的问题冷峻而深刻:我们能否相信我们赖以自豪的理性?
我想:错的并不是理性,而是理性往往被绑架,所以才有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一是超出了我目前的能力范围,二是实在是件很累的事情,违背了我休息的初衷,不说也罢。
整个影片的前面大部分都是舒缓的节奏,即使在交代所谓农场就是集中营,包括焚尸都是隐晦的表达,没有直接说出来,包括最后也没有大批人死去的直接镜头,只是空荡的房间,许多“条纹睡衣”,但那个善良,纯真,勇敢的小孩,布鲁诺,和他的犹太小伙伴却真实的一起死去了。
尤其是布鲁诺是出于善良的初衷,想给朋友找爸爸,而且那个集中营是他的爸爸管辖,相当于死在了他爸爸手上,这种情况更加残酷不能让人接受,所以看看吧,纳粹对犹太人的残害真是害人害己!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请我的英文老师帮忙翻译为:“在生命的黑暗岁月滋生蔓延前, 我们通过所听,所闻,所见来享受我们的孩提时代。
”影像最后静止在一道门口堆满囚衣的大门上。
灰暗色的画面。
铁门紧锁。
隔绝的是本应平等的生命。
影片最后,士兵决绝的关上毒气阀的动作,布鲁诺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父亲绝望的眼神。
影片最后,BRUNO仍然纯净的眼神,SHUMEL眼神里的疑问。
影片最后,本应该平等的生命却被一道道铁门阻隔。
如果你哭了。
是为BRUNO对吗?
那么,SHUMEL呢?
谁的生命该被珍惜,谁的生命就应该拿来玩弄呢。
澄澈的眼睛里看到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世界。
BRUNO不愿意相信家庭教师所说的,却仍然相信他们是穿着条纹睡衣的朋友。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BRUNO走在“农场”里的石块上时,他质疑的眼神。
难道不是宣传影片中的咖啡馆么?
在BRUNO还没弄清什么情况的时候,生命却被自己的国家灌满了毒气。
或许你会落泪,不仅是为那些犹太人,而更是为那两个孩子的纯真,透彻的眼神吧,没有被世界污染过的心灵。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难道这不是对战争的一种讽刺,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狭隘的讽刺么。
生命的旋律,到底该被谁珍惜。
就在前一秒,我才想到这个标题。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谁?
这样的电影名很好,一语双关甚至多关。
从这可以联想到其他的类似作品比如《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谁?
作者不说清楚,得你自己去找。
看一章,你觉得是哈桑。
看到最后,你发现阿米尔也是。
合上书,你又感觉你自己也是。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谁?
看一个小时,你觉得是Shmuel。
看到最后,你发现Bruno也是。
最后思来想去,你又感觉那些天真又无辜的男孩或者女孩,男人或者女人身上都穿着看见的、看不见的条纹睡衣。
穿上条纹睡衣的男孩全都变成了Shmuel, 哪管你是犹太修表匠的儿子还是德国军官的少爷。
放到集中营里,谁认得你是谁,爸爸也能烧儿子。
标签都是别人给的,哪怕大家都一样邪恶,我穿的是军装,我就是保卫国家的战士,你穿的是条纹睡衣,你就是肮脏恶臭的jew。
给你贴上标签,就不管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最后那扇铁门紧紧关闭着,始终没有打开。
我一度以为,下一秒就开了,下一秒爸爸就冲进来救他了,但是没有。
因为他穿着条纹睡衣,一切都被打上了标签。
对待历史,在艺术作品中不要片面宣扬。
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必纠结犹太人到底值不值得洗白。
谁是白的,谁是黑的?
那个时候的人身上都是斑驳的。
这个电影并没有洗白犹太人,犹太人在历史上应该有其罪过之处,但是重点在于,“如果你能在犹太人中找到一个好人,那么你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
布鲁诺这个孩子,不是完全自愿陪Shmuel的。
但是也不是因为Shmuel诱骗他。
这有关乎孩子们的友谊世界,也许长大了之后很多人理解不了孩子的友情。
我八岁,你也八岁,我们就是朋友。
你总是饿,但我不嘲笑你,也不可怜你,我只是想让你开心,然后我们可以一起玩。
你撒了谎,害我被打,但我不记仇,也不出言讥讽,因为失去你我就又变得孤单。
布鲁诺选择继续和Shmuel在集中营待下去原因在我看来有三①布鲁诺自身的善良,他想帮忙②布鲁诺觉得自己之前对不起Shmuel,他想弥补③谎言。
他以为集中营是电影里的“乐园”。
所以说到最后,是爸爸害了他。
发现没有?
从电影一开始,就不停地有人说“他还小什么都不懂”。
所以,什么也不告诉他。
大人总是这样,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隐藏事实,遮遮掩掩,以假弄真。
爸爸妈妈骗到布鲁诺了吗?
没有。
布鲁诺一个人去探索真相了。
反而爸爸妈妈都被布鲁诺骗了,“我书包里是探险书”“我最后一次坐秋千了”。
想起《超脱》里的一句台词,“人们在成为父母之前,应该先确定自己拥有做父母的资格”。
我喜欢战争的电影,因为我觉得越是战争越反映人性。
这部电影很漂亮,很多镜头巧妙精美,犹如梦境。
德国人淡蓝的眼睛,坚硬的脸部棱角,严肃的表情,有一种冷淡的美感。
这个结局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的生活很阳光,不曾见过黑暗。
竟然能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从头心痛到尾。
70几分钟时布鲁诺说要挖坑进去,已大概猜到结局,但没想到一切如此直白。
所有的撕心裂肺都在最后一刻爆发。
眼睛泛酸数次,眼泪最终不自觉涌现。
听着片尾曲盯着片尾的cast发呆,此中震撼,太难言说。
孩子的天真最能打动人,但在这部电影里,却仿佛是一直揪着人心,直到最后,再狠狠打碎。
孩子天真的残忍。
孩子逝去的残忍。
母亲失去儿子的残忍,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失去。
父亲失去儿子的残忍,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失去。
至今看过的最残忍的电影,没有之一。
为战争默哀。
为战争中逝去的人们默哀。
愿人类认清真相。
愿世间永无战争。
《小嗓门》的导演
现在孩子智商比bruno高多了,卖萌不代表你可以天真。。
小男孩死了,才多加一星。真怀疑此片怎得的8.7
好故事 烂本子 就跟《晚秋》一个感觉
一位父亲亲手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地狱。
三星半
三星半,故事完成得不错,可惜仍流于表面了,也许还能再含蓄克制些,孩子的情感挖得更透更深点,现在依旧是靠题材和故事取胜,而非电影本身。
太平淡
。。。
看得我浑身发冷~
放错重点
个人不会为了“教育意义”来评价电影。除去背景,这不就是一个no zuo no die的故事嘛!孩子是"天真",不是“蠢",谢谢~
好残忍的故事
"And I don't know why I did it. Gretel and everyone where saying all these things, and that soldier's so scary."到了关键时刻你会勇敢正直吗?
赤裸裸的玩笑,我是一点都不喜欢的。
电影看起来像在一个德国儿童的意外死亡,德国人自作自受。
镜头很干净。8岁孩童的智商不会那么低吧,电影的基础动摇之后弱化了想要表现的思考与批判。
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包括孩子的父亲。他对孩子的爱终究争不过对战争的崇拜和权力的欲望。最后小孩的死着实震惊
看完电影想:“最后一刻希特勒冲进去把Bruno救出来就好了”,才惊觉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忽略了camp里的其他人,忽略了shmul和Bruno一样也是一个孩子,一个可怜的,什么都不知道的,被人强加罪名的孩子。电影在揭露了纳粹丑恶嘴脸的同时也揭露了我的无知与冷漠。如果我也活在那个时代,会不会成为助纣为虐的走狗呢。人的思想实际上真的太好操控了。
强烈建议和美丽人生、希特勒的男孩搭配观看。对副官那种长相完全没有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