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
Unrueh,Unruh(德),Unrest(英),Désordres(法),Маятник(俄),精准的骚动(港),瑞士钟表师(台)
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主演:阿丽莎·米洛戈雅多瓦,伊丽莎维塔·科丽曼,欧嘉·布什科娃,塔蒂安娜·库敏斯卡,米克哈尔·布什科夫,弗雷迪·穆勒,克拉拉·戈斯汀斯基,阿列克谢·伊夫斯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语言:瑞士德语,俄语,法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新技术改变了19世纪的一座瑞士制表小镇。约瑟芬是一位年轻的制表厂工人,负责生产机械表机芯中来回摆动的摆轮。自从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运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后,她开始投身于当地制表工人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并在运动中结识了俄国旅行者彼得·克罗波特金。详细 >
瑞士的工人阶级和无政府主义者抗争其实很难感染中国观众,因为中国打工人早已习惯了更苛刻的劳动条件。原定的主创交流,因为早上联系不上导演取消了。。。导演一定没把影片中的“闹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机会”记在心里。
[3+]
看完电影后等待映后交流,工作人员说,昨天已经做过连线测试了,现在因为联系不到导演,所以交流只能取消。估摸着因为和瑞士有时差,导演还没睡醒,真是离了大谱,太不尊重观众了!!!至于电影本身,因为比较好睡的同时,内容也有较大的文化隔阂,所以确实也没太看进去。
瑞士手表
#BJIFF2022#19 @资料馆。今年北影节最后一场,实在抵不过白噪音应该有浅浅进入过梦乡。在大银幕看却经常需要找寻说话声音的主体,这个体验很少有了。2022.08.21
2022BJIFF。对制表调试有细节刻画。片子比较沉闷,剧情不够丰满。镜头风格挺明显的,很平静很舒服,有很多空镜给人喘息过渡思考(但真的有点困hhhh)。电影通过工人在制表业对资本主义的不满 给互助论这种已多数理解为乌托邦式不切实际的空想以支撑。但感觉这片子太沉,感觉银幕中间永远是一片空白一样,说的东西全都是边边角角,看的有点累。
【3】正确运用了时间的承载工具,而错误的把时间内核应用到表现的运动事件上。全程古典呆板但无法入戏,时刻尝试昏睡过去不复醒来。只剩下人物的声音和一幕一幕不知所谓的割裂前段所嫁接。不需要人物,不需要声音,我们需要睡眠。
独特的摄影构图、声音设计与考究的服装美术,感觉是一部颇具实验意识的时代剧,和另一部瑞士电影《阿索尔》相似。导演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淡化叙事,却不厌其烦地展示瑞士钟表制造者的工作,有趣凸显出“时间”这个主题。
惊喜之作。如此温柔地注视每个动作,装配的动作,给钱的动作,发报的动作,动荡的欧洲中保留一处梦乡。最动人的告白是对“时间”的祛魅,摆轮的“不安”旁逸斜出,钟摆停了,造就一段平行历史。
quaint: marked by skillful design / pleasingly or strikingly old-fashioned or unfamiliar
钟表给了时间刻度,后来时间变成了可买卖之物。几乎摒弃戏剧化和情绪的电影,平静中让人感到不安。
舒适的观影体验。一个城镇四种时间,生动地描摹了工业时代的精密与秩序,无处不在的钟表,工头掐着表计算员工的工作效率,摄像机拍照20秒的静止。同时也有导演精心布置的彩蛋:被通缉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城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如《城堡》中那样的一个因公司拍照而无法进入的区域,这部片子还真的有一点点卡夫卡的味道。
一部很有概念性的历史分析电影,它把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与瑞士手表中的摆动概念结合起来,来诠释无政府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其中的核心联系就是约瑟芬,即制表工人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工厂的生产力和工人的报酬以分秒计算,一块手表就像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系统秩序,而摆轮的摆动决定了时间的精确运行程度,游丝的震动也需要协调一致,而工人就是不同手表间协调一致的决定者,无政府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恰如摆动震荡轮的安装,同时片中还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摄影肖像画,肖像画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运动参与者和发起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一周去电影院看了三场电影,合计贡献票房101元,一共打出去7颗星
2022北影节.
落座五分钟喜迎贝拉·塔尔,要不是他提前几分钟离场高低得搭个讪。
捕捉时间和坐标
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贡献。就是感觉故事没头没尾,中间拍摄的倒是很好
台词都是无政府与无秩序,画面内都是钟表装配流程中机械具有的绝对秩序。包括整个小镇使用四套时间也是无序与有序的设计。最后点题的总结陈词与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实在是太刻意了。但说实话,一套完整的钟表制作流程远比这种计算过多的电影来的有趣。
最近欧洲电影大范围回到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