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的一生在挫折中度过:没有安身之处的恐慌;女主男友的妈宝倾向;职位的不上不下;工作的受气受累;同事的排挤敌视;别人家孩子的打压;拖着拖着就不是那么回事的人生;私人空间的压缩;家长里短的打扰;夫妻感情的冷淡;世俗目光下的压力;充满着比较的人际关系;无法抹去的童年阴影;无法忘怀的旧日错事;不能自主只能被裹挟前进的生活进程;不可走错一步的人生路;暗流汹涌的婆媳矛盾;难以调和的职场矛盾;爱传八卦的街坊四邻;总有人把面子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上;飞速传播的流言;总有把责任推卸到小孩身上的大人;有着少而精的自以为是忙忙乱乱一事无成特爱起哄的长辈;想解决纷争的善良小孩最终成为被矛头直指的有问题的蠢孩子;得不到亲人真诚的爱和尊重;夹杂在恶毒话语里的微乎其微的亲人的关心;专横跋扈、对所有人都抱有敌意、自作主张,总是想代表别人替人表达的家人;开一些没轻没重玩笑逗小孩的大人;在细枝末节上数落小孩的大人;爱给小孩下定义的家长;盲目共情孩子的家长;仗着血缘亲情以为拿到了无限次可以被原谅的金牌而不守承诺的家人;沉浸在互相贬低中的家庭关系,偏心的家庭,不成器的叔叔——含蓄的民族文化让人们对于激进的一切都无法说出口,于是所有“站在你那边的人”都在说,放弃吧,不要破冰,站得牢比走得远更重要。
停下吧,可没有什么理由值得停下。
那就继续出发。
——虽然讲的是脚踏实地的平凡人生,但镜头还是一如既往的台湾式浮夸风。
个人不太喜欢。
事例和主题与其他日常小丧系影视没什么区别,没有新鲜感。
——蔫坏又不大坏的女主一家看得我火冒三丈,好贱啊怎么回事,越长大就越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为什么小时候就是玩弄大于关爱女主被亲情打压和包裹了整个童年,没想到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到过去…小陈嘉玲太可爱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足够让你跌倒了再重新爬起来;这辈子又很短,短到没有时间讨厌自己。
原文地址專訪導演嚴藝文,看金馬影后謝盈萱如何從淑女變俗女!?
俗女养成记BY DOMINIQUE CHIANG2019/08/05俗女養成記由金鐘影后嚴藝文初執導筒、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改編自作家江鵝散文作品的爆笑喜劇《俗女養成記》,描述一位年近40歲的六年級OL,即使在台北生活奮鬥了20年,依然覺得自己無法完全融入都會生活。
從小懷抱著淑女夢的她,漸漸在沒結婚、沒小孩、沒車、沒房的現實中,認清其實自己是位「俗女」。
六年級女生究竟如何從「淑女」變成「俗女」?
以下是導演嚴藝文的獨家專訪。
這是一個女魯蛇跟自己和解的故事!
我本來就很喜歡寫東西,拿了獎之後常常問自己,除了演戲還能做些甚麼,於是決定開始嘗試寫劇本。
因緣際會下,一個導演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俗女養成記》給我,他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戲劇題材。
果然,讓我忍不住一口氣就看完,看完之後腦袋瓜裡面有好多好多想法浮現。
而且江鵝的文筆最厲害的是,她會讓你笑一笑之後,突然又覺得眼眶濕濕的,心有點酸酸的感覺。
後來我就主動寫信到她的粉專約她見面,表明我是頭號粉絲(笑),希望可以改編成電視劇,然後她也很快地就同意,於是一切突然就從無到有如火如荼地開始進行了。
劇本是我跟另外兩位六年級女生一起寫的,裡面有我和這兩個女生的故事。
後來謝盈萱決定參演之後,又有盈萱的人生經歷,再加上原作者江鵝,可以說完全充滿六年級女生的成長故事,有很多我們的生命經驗在裡面。
女主角一開始我們就設定,她就是那種被世俗視為女魯蛇的人,活到快要40歲,人生卻活得一事無成,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
我一直想要探討所謂「一事無成」這件事,因為我就是這種人啊。
我也是女魯蛇,但是SO WHAT?
那又怎樣?
那些有房有車有小孩有老公的人,有過得比我開心嗎?
我跟我的編劇說,都這把年紀了,我絕對不要做甚麼勵志的、追夢的故事哦!
抱歉,也沒有嫁給總裁、或是開甚麼文青咖啡廳、回家鄉發揚文化甚麼東西的…不要不要,我絕對不來這套,我希望這部戲能夠盡量貼近真實。
即使到最後的結局,其實你還是為這個女主角感到擔心,因為她的前途未卜。
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她現在活得很開心,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至少這個女生在過了40歲的關卡之後,她可以不用違背自己的心意,不用再勉強自己而活,我覺得這個就已經很難了!
所以《俗女養成記》真的不是勵志故事,也不想講甚麼大道理。
這比較像是一個和解的故事,就是你可以跟那個不成材的自己可以和解,跟她握個手說好了沒關係,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更不要妄想在戲裡面看到溫情、灑狗血的情節,沒有,我們沒有那種東西,最多只是點到為止而已。
我比較喜歡的戲劇節奏是悲與喜、哭與笑同時存在的。
為什麼幸福要區分「結婚前、結婚後」?
要活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意,真的很難。
所以第一集我就直接挑戰婚姻這個議題,讓女主角參加前男友的婚宴。
我一直覺得婚宴是很有趣的場景,比方像我自己明明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不生小孩了,可是每次去參加婚宴的那個晚上,我總是覺得特別難受。
那個難受的心情好奇怪,心裡面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少了一個甚麼東西,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度落後很多,因為有些話題你插不進去,當她們開始談論我老公、我小孩怎樣怎樣……你完全是插不上話,只能在旁邊乾瞪眼。
然後喜宴結束之後,你一個人坐捷運或搭計程車回家,心裡就會突然有種是不是應該要做一些甚麼的感覺?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愧疚感、罪惡感,充斥在女生身上?
即使我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都還是會有這個moment,就像江鵝書裡面所寫的,會有感到抱歉的時候。
彷彿我們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因為他們真的希望你可以過一個不讓他們擔心的生活,希望你將來可以有一個好的歸宿,未來有小孩可以靠。
還有我們經常在婚宴上被貼標籤,新娘新郎都會列名單說誰誰誰,趕快上台搶捧花…天啊我可以不要嗎?
為什麼一定要幫我昭告全世界,還要直接唱名:「某某某,希望你可以得到幸福喔!
」頓時被貼上了單身等於不幸福的標籤。
為什麼幸福要用「結婚前、結婚後」來區分呢?
就像每次看到林志玲的新聞,我都覺得太誇張了,她一結婚了大家就說她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那她沒結婚之前的笑容是甚麼?
是淒慘的嗎?
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子去區分她?
這部戲,就是關於這些很貼近生活的東西,可是我們很少去把它呈現出來。
因此你可以很輕鬆地看,但在看完之後可能會被刺到,或是被打到,或是有時候被接住了。
謝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角色這個世界上可以演這個女主角的人,不是她(謝盈萱),就是我!
因為劇本裡面有很多我的影子,所以我要下去演是很適合的,連電視台也說,我覺得你可以耶!
可是我怕我負擔不了,我都已經要當導演了,所以拜託不要鬧了,要讓我死是不是!
既然我不行,當然就非盈萱莫屬。
盈萱是我看過少數女演員裡面,喜劇節奏抓得非常精準的人。
因為她就是一個神經病啊!
(笑) 而且她跟我一樣,身上都有矛盾的東西。
她在表演上的能量是可以大開大合的,但私底下面對生活,我覺得她是有一種壓抑的、小心翼翼的、沒有安全感的東西,而當這兩種極端加在一起,就形成很迷人的特質。
所以人家會說,她不講話的時候臉很臭,就叫她謝大牌。
可是我們了解她之後,就知道那不是臭臉,知道那其實是她在放空、在想她的台詞,接下來要做甚麼…她是很摩羯座的,會很小心翼翼地面對她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她可以演這個角色。
雖然我曾經有一度,覺得我的女主角要飛了。
因為去年夏天提出邀約時,她那時候才正在跑《誰先愛上他的》的電影宣傳,誰知道她後來居然拿了金馬獎!
會這樣想,是因為她拿了金馬獎,感覺好像所有的條件,瞬間都被拉高了。
而且那時候我們沒有簽約,只是口頭上邀約,因此當下就覺得完蛋了,那要給誰演?
這麼短的時間,恐怕我也減不了肥。
(笑)幸好她後來,還是答應了。
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一個角色。
不只是貼近她貼近我,根本就是貼近所有六年級女生,我們都可以懂那個角色面臨的狀況是甚麼。
也許劇情有點誇張,可是我們都能懂那個心情是甚麼。
所以我跟她說,這個角色你不需要做功課,你只要本色演出,把自己放進去演就好。
所以她基本上來拍戲,就當作來夏令營。
有好幾次她在片場,甚至笑場笑到流眼淚,蹲在旁邊笑到停不下來,因為她覺得實在是太好笑太白癡了,我們整個拍片過程就是這麼歡樂。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這是一部以女主角為主的戲,因此講坦白的,男生比較像是綠葉。
戲中每個男生的出現,有點像是這個女生的座標,幫她標註一段她那時候的生命輪廓和她的狀態。
因此女主角身邊出現的三個男生,分別是代表她三種不同心境。
比方在台北的這個男生,他是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在婚姻市場絕對是績優股的人。
是那種,如果這個女生跟他分手,大家都會說你腦袋瓜壞掉了嗎?
另一個是旋風式,充滿自由的氣息,像把一顆石頭丟進去,帶給原本感情生活呈現白開水狀態的女主角,掀起一陣漣漪的人,雖然彼此可能沒有發生甚麼;第三個是她兒時的家鄉玩伴,小時候曾經很要好,長大後卻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但那個男生在世俗方面來講也是一個魯蛇,可是女主角卻發現,為什麼同樣都是魯蛇,這個男生看待他自己和我看待我自己,完全不一樣?
因此故事從這邊開始,女主角會開始回頭觀看她自己,為什麼他是魯蛇,可是每天都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追尋、去奮鬥,可以過得很開心?
但為什麼我被冠上魯蛇之後,我就開始放逐自己?
兩個人有點像是對照組。
戲裡面有提到媽寶這件事,我覺得關於媽寶也蠻妙的,因為一開始是溫昇豪看完劇本說,我可不可以演一個比較媽寶的人?
當下我聽到第一個反應卻是哎喲喂呀…媽寶!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但後來我再冷靜想想,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女生聽媽媽的話不會怎樣,可是男生聽媽媽的話,大家就會覺得XXX…我覺得這個反應蠻有趣的,同樣都是大齡女子大齡男子,我們也沒有人詢問過男生的心情是甚麼啊!
對不對。
而且往好的方面想,媽寶其實是孝順啊。
可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
所以故事最初,乍看女主角分手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是媽寶,但只要觀眾有追完整部戲就會知道,那只是第一層的東西。
層層剝開之後,我會讓女主角受到一點懲罰。
因為她並沒有很誠實問過自己,到底能不能跟這個人共度一生?
明明第二年就沒有愛情了,可是你還是願意繼續這樣子苟延殘喘下去,那麼你也必須要負責任,你也辜負到人家。
不只是女生有青春,男生也有青春啊,我們的時間是一樣的。
每個人本來都會有點小心機,所以每個角色我都會讓他有點小缺陷。
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的六年級女生作為一個六年級女生,我認為我們跟其他世代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這可能是我們小時候父母帶給我們的影響,我們小時候常常會被父母拿來比較,你看那個誰誰誰有去學跳舞、學鋼琴,講得好像我們沒有才藝似的;還有那個誰誰誰半夜的燈還是亮著的,還在努力念書;那個誰誰誰,又是我們家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從小就不想辜負別人的眼光,會很在意別人的想法。
再來,我覺得六年級女生不太會拒絕別人。
因為我們小時候被期待,好像將來應該要有一番成就與作為,如果你拒絕別人,好像會辜負別人對你的期待。
但同時妳又被要求會做家事,處事要圓融,溫良恭儉讓,必須具備傳統的淑女條件。
坐有坐姿、站要有站相,這樣看起來才是好人家的女兒。
可是當我們長大之後,這個社會卻早就已經變了。
頓時才發現,你的傳統怎麼有點格格不入?
因此我認為六年級女生比較壓抑,可是我們又不像爸媽傳統那一代,甘於平淡安穩的選擇,因為我們正好處於新舊時代交接的時候,所以我們內心真的很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腦袋瓜裡面會有一些瘋狂的想法,只是我們不敢講。
我們又不像七八年級的女生,可以大方直接說要,大膽開出想要的條件。
你看後面的世代,他們活得多麼暢快,他們甚至可以很大方地談性耶!
拜託在我們那個年代,怎麼可能!
六年級女生有一種內在的反骨,但那個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所以就演變到後來就卡在中間,成為為難自己、自我矛盾的世代。
一直等到我們的人生已經走到四十歲了,這個時候你才開始回頭去想這些問題,怎麼所謂的人生進度都完全落後,很多人生選項通通都沒有打勾,房子車子老公小孩都沒有?
大概因為這樣,六年級大齡單身女子才會這麼多。
因為我們老是覺得自己可以先拚一個甚麼東西,追一個夢想的藍圖,才會把感情先放一邊,但哪知道等到一個年紀時候才發現,蛤,婚姻市場已經沒有甚麼可以選擇的了!?
你要嘛就將就,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結婚,不然就像我這樣乾脆不結婚。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時,不要感到害怕透過這部戲,我希望當每個人四十歲的時候,可以把那些揹負在身上的東西放下來,就算被人家當作是魯蛇,那又怎樣,關你屁事啊!
這是我的人生。
即使別人不喜歡你,辜負別人期望,so what?
能否先讓自己開心就好。
如同江鵝書裡寫的,儘管你覺得自己沒有甚麼成就,沒有甚麼可以說嘴擅長的,沒有甚麼可以拿來炫耀,但至少你已經走到四十歲了,一個女生可以成長走到四十歲,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一定有過人的地方,一定有!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己的工作圈,你一定有你過人的長處,所以不要小看自己。
我必須說,俗女仍是一條生死未卜的道路,但希望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的時候,不要感到害怕,不要覺得自己沒路用,你應該肯定自己,接下來怎麼做沒關係。
至少不要勉強自己,不要因為一份可以餬口的薪水,去做一份完全沒有樂趣的工作。
可是如果這個工作,偶爾還是有開心的時候,又可以賺錢,那就OK的。
我們都走到這個地步,就跟自己和解吧,不成材就不成材,管他的!
《俗女養成記》原著,寫給六年級女孩的情書和台灣十大建設差不多時間出生,和台灣經濟一起長出來的六年級女孩啊,蹣跚跨步之初,生命藍圖臨摹著淑女形象,不料潮流與時代正在改寫「好家教」的定義,六年級女人繼承的輪廓正在式微,於是,她們聰明伶俐,卻聽從爸媽和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又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則堅毅果敢;長大後擁有一份穩當的工作,同時經營著一個齊備的婚姻;最好玲瓏剔透但又福厚德潤;懂得追趕新時代的先進也能體貼舊觀念的徬徨。
作者江鵝:一位台南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六年級女人,回首那些發生在自身的,關於愛、婚姻、尊卑倫常等等教養,以及人情世故的纏綿、顧盼,曾經孵育自己的暖房,如何化作無形的結界,在長成後的每個當下牽牽絆絆,讓人進退之間不免輕嘆,每個懂得底下卻也換來一番風景。
去年台剧发力很厉害,早有爆款《我们与恶的距离》,晚有小清新的《俗女养成记》,近有穿越偶像剧《想见你》。
前段时间追《想见你》追得头热,据说小组有个帖子讨论《想见你》和《俗女养成记》谁能拿金钟奖,当时想见你我快追完了,俗女刚开始看,这让我对俗女更加好奇起来。
待我看完俗女,我觉得它远不如想见你,甚至匹配不上它的高口碑。
俗女身上不难看到日剧的身影,通过人与人之间平淡的故事,讲述某些现实议题,达到疗愈人心的效果。
这类故事通常使用「人物驱动」的叙事技巧,当外部事件导致人物情感产生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迫使人物反省自身并作出改变。
比如去年大火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就是此类型的典范。
活不出真实自己的大岛,没有朋友,在公司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唯一的杀手锏就是她与同事——销售奇才慎二的 恋爱,慎二是非常好的结婚对象。
但一次偶然机会,在看到同事背后吐槽自己的短信后,又听到慎二跟男同事否认他俩的关系——他和她在一起只是因为那方面很和谐,大岛当场晕倒,第二天辞职搬家,扔掉几乎所有家当,背着布包去郊区租了个房子开始放暑假。
在与邻居交往的过程中,她认识并重建了自我。
萍水相逢的邻居、慎二常去的酒吧老板娘在她重生的过程中承担起各种作用。
结尾,她耳目一新,变成了全新的自己。
风平浪静这样的故事本质是「认识自我」的话题,而自我相关的关键元素通常包含职业认同、各种人际关系等,风平浪静做的好的关键在于人物问题及冲突鲜明,人物的改变自然而有力。
而俗女想要做类似的探索。
陈嘉玲面临的困境是:39岁,作为总裁特助,受到很多工作范围之外的事情的约束,她不喜欢现状,但长期忍受导致她不敢反抗。
同学生儿育女,大学前男友找了个有才气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还跟男朋友租房子,感情生活也趋于平淡。
感情方面,自己酒醉后由于脆弱和缺乏安全感,向男友求婚。
男友马上准备了婚戒、求婚和房子,但和男友的感情完全没有了激情,未来的婆婆控制欲又很强,所以婚姻生活和工作一样,看不到幸福的出路。
所以她面临的问题,是成年人大多都会面临的:社会规范、职场约束、不满意的人际或感情关系,导致当下的我不快乐,我如何改变,才能变得更快乐?
不快乐的积压,以及外部事件来临:男友来公司找谁是她差点接吻的mark、老板娘来公司把她误以为老板的小三给了她一巴掌,她做了重大的转变:辞职和分手。
这就产生了这个剧集最严重的两个问题:1、情感变化引起的冲突事件,从剧集呈现的细节来看没有说服力,冲突不够为什么辞职?
周末帮老板小三看房,平时给老板娘做保姆。
这只是作为社畜,工作中无法接受的一个非常小的切面。
人在职场,就一定有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关键是这份工作有没有你能接受、可以获得满足的地方,再去看无法接受的事实可否忍受。
为什么分手?
更加莫名其妙。
剧中表现了他们日常没有激情的细节,以及婆婆干预他们未来婚姻生活作为导火索。
这些都是非常表面的问题,决定你是不是要和一个人相伴一生,一定不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不满,而是这个人到底适不适合你,当下的你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匹配什么样的爱情。
如果你爱一个人,维持激情和婆媳关系这都只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已。
只是结尾对前男友一句「就是不爱了」,是无法说服观众的。
这就好比我写一个陈述句:「我遇上一个男人,我好喜欢她」,然后由读者自省脑补所有这句话背后的细节来体会这个男人的魅力一样枯燥且乏味。
2、人物痛下决心又是辞职又是退婚之后,并没有后续的主角自省搞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没有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她辞职退婚后,剧集讲了什么呢?
一个人居家自由自在,大扫除到颓废,找工作碰壁,回台南老家,重遇发小蔡永森擦出火花,帮蔡永森选举,经历阿妈去世。
回忆了小时候的事情,主要就是家庭如何幸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怎么爱自己。
于是在最后面试官问她:「你有想象过十年后的自己,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她突然顿悟,觉得最好的选择是回到爸妈身边,买下那栋「鬼宅」。
从39岁的陈嘉玲到小时候的陈嘉玲,剧集都没有呈现出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没有试图努力去找寻。
一个人想要弄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不能只是回忆过去,而是要与当下的现实连接并试错才能搞清楚的。
编剧没有想清楚,或者偷懒了。
我们大部分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很爱我们,但不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受不了老板的无理要求、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就回到爸妈身边,虽然回到爸妈身边很快乐,但是我们仍然要面对新的问题:接下来二三十年,我要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伴侣能让我幸福,婆婆有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方我们怎么应对?
剧集回避了这一系列问题,让人不免怀疑,编剧通过长篇大论的台南回忆,掩盖了创作者自己以及人物逃避面对问题的事实。
以至于,有着疗愈式日剧身影的作品,不仅没有真正达到疗愈人心的作用,甚至熬制了一锅毒鸡汤,让观众误以为只要任性地拒绝无法忍受的事情,就可以自由了。
结尾的台词本身很棒——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作梦又醒过来你又是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但,怎么喜欢自己,这个问题却留给了观众。
其实以前尝试看过一次,看了第一集没有被吸引住;这一次忘了是什么机缘巧合开始看,竟越看越爱,有笑有泪。
尤其是最后几集,看到阿玲在蔡永森的竞选车上拿着喇叭喊“爸爸我爱你”、看到阿嬷去世、看到阿公为参加歌唱比赛的阿嬷送伴奏带、看到妈妈说她早就知道陈嘉明是gay、看到妈妈说“你开心我就开心”,我泪如泉涌。
大龄单身失业的陈嘉玲,似乎是个失败的人,可是在爱里长大的她其实是最成功的人吧,当最后面试官问她“你认为的快乐是什么?
或者十年后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时候,陈嘉玲似乎突然醒悟,“我想回家”,最快乐的生活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啊。
只是有些落寞的是回到家里后厨房里只有爸爸妈妈了,再也没有阿嬷和阿公了。
从里面的角色看到了我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拾荒的流浪汉、再也没有回过家的叔叔、想重新做回李月英的阿嬷、为阿玲装裱作文的阿公、阿玲去台北上学不舍落泪的全家人…我也有一生在外漂泊闯荡的叔叔、老实踏实甚至被人说没“本事”的爸爸,我也有为我收集起所有奖状、作文和画、在我去大连上大学前语重心长叮嘱我的爷爷奶奶,我也有在生命的最后遗憾自己没有读书的外婆,我也有在送我去上大学后哭着回家的,爸爸妈妈,我的名字也是爷爷给我起的,我的爸爸也一直把我和他小时候的合照做成钥匙扣挂在他的钱包上,我的外婆也为我留下了一个首饰说她不在了看见这个项链就像看见她…我也许也能算是陈嘉玲吧,那个在爱里长大的陈嘉玲,看了陈嘉玲,我似乎不害怕了不再有年龄焦虑了,我的爸爸妈妈也像阿玲的妈妈对她说的一样:“你开心我就开心”。
现在我坐在回家的列车上,敲下这段文字,我泣不成声。
按照习俗新坟必须要在清明节之前提前去上,半个月了,明天我再去看看外婆,顺便也去看看爷爷和叔叔。
当那个面试官问陈嘉玲她心中的快乐是什么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思索地就在心里回答“和家人在一起”,我真的和陈嘉玲一样啊。
很可能是下一个陈嘉玲的我点下了4星。
不好意思,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告诉你年近不惑还能甩掉妈宝男友获得英俊潇洒开朗阳光ABC年下男。
它的主题其实是如何发现并正视自我。
要说整部剧中引起我鼻子一酸差点想哭的情节是什么,我会说是陈嘉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伤透了家人的心的那一刻。
其实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了几次。
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我自己也常常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家人和世俗社会所谓的标准和期望,而尽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成了我的期望。
突然间,我发现原来自己终日惶惶恐恐地活在所谓‘他人的期望’里。
作为社会性,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一员的我,活着,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不成为黑压压中的队伍中那个拉车尾的人也不成为大队中勇猛当先的亮点。
于是,我活得很累。
我看着队伍,被迫迈动步子追上队伍,又要小心不要过分特殊成为关注点。
陈嘉玲难道不是如此么?
受到大学前男友结婚的刺激就酒醉冲动跟江大荣求婚,害怕被老板娘老板责骂即使受气也不让手下的小姑娘点破她的难,被Mark似有似无的邀约诱惑到回家就觉得患得患失。
她不想结婚,她也不想给老板和老板娘的破事擦屁股,她也不是对Mark有好感,但是她差点都接受了。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面前这些又好像很符合社会的合格标准。
我们被教育,在差不多的年纪读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
没有好的学历,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没有六位数的工资,没有美满的婚姻,没有生个娃,我们好像就一事无成。
到头来,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在一地鸡毛蒜皮的日常挤压得不能呼吸,好不容易得到片刻清闲后,突然意识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只是盲目地追赶着所谓的标准。
就好像,阿嫲开始羡慕嘉玲一个人潇洒,回顾一生后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过了个什么样的日子一样。
此时,一个问题就很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那我到底要怎么样跳出来这种焦灼的状态?
”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不是电视剧女主角,总不能一气之下把交往多年的男朋友甩了,然后跟狗屁公司说掰掰,带着不多的存款跑去浪迹天涯穷游到底吧???
虽然或许是我井底之蛙不自知,但是讲句实话,去异国他乡的名胜古迹拍照打卡,脚踏一双斩男5050,吃一顿1000元人民币的大餐,入住超五星高级酒店,真的不会让我突然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过上完美人生。
即使让我遇上一个会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一夜七次器大活好英俊潇洒家财万贯深情款款的完美男人且表示非我不可必定要执子之手白首到老也不会让我好受一点。
(原来我还是四字成语还是会不少的哈哈。
)因为,褪去所有梦幻,你会意识到镜子里面倒影的自我依然是个无可救药的垃圾。
于是脑海里面的声音又响起:"那到底怎么办才能好过一点?
”我想,解决答案不在无止尽的物质当中,也更加不在苦苦追逐的他人之中。
答案只在我们的手中。
大结局中,陈嘉玲依然无业,依然未婚,甚至连存款也因为买了房子而彻底清零,年龄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岁,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坦然而美丽。
我们无比恐惧着的自我。
正如剧中的小嘉玲对生满杂草的屋子害怕不已。
而结尾中,陈嘉玲笑着对年幼的自己说:“其实这里一点都不可怕,快进来看看吧。
”于是,那些恐惧,都跟着鼓起正视自己的勇气一起烟消云散了。
那些恐惧啊,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怕。
真正的事实是,你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只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管它个狗屁社会标准。
一无所惧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写在后面:当一部故事不仅仅是用龙傲天或者超级英雄或噱头去提供观众猎奇和粗暴简单的快感,而是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去思考去接纳自己抑或是改进现状的方式的话,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40岁的普通OL突然找到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真是太扯了。
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普通观众。
我们面对着生活中各种琐事和困境。
所幸这个是流量的时代,普通的我们占据了人群中的大部分, 也让影视组有信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琐事与困境带至荧幕,也算是一件好事。
我从来都是对普通人的故事更有共鸣。
就好像比起大导演王家卫的作品,我更加喜欢许鞍华的人间气味。
【本文同步微信公众号风和日丽(singthelife),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最近两天一口气把台剧《俗女养成记》追完,这种笑中带泪的剧集让人很有饱腹感,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度舒适。
剧情围绕年过四十的大龄女青年陈嘉玲展开……办公室里的她是资深总秘,每天帮老板处理大小杂事。
尽职尽责的她觉得最崩溃的是处理老板的后宫琐事,大房和小三如何雨露均沾。
陈嘉玲一大早在洗手间测孕,老板娘的夺命连环call如约而至,她感受到了无奈的窒息。
从两点一线的办公室穿梭到家庭,又是另一种无声的绑架。
她和男友恋爱四年多,感情尚可,还有待打磨升华,到了谈婚论嫁阶段,未来婆婆的强势干预让陈嘉玲开始重新审视这场婚姻。
重压之下,陈嘉玲快刀斩乱麻,手撕老板全家:你们家的破事,老娘再也不管了。
潇洒地与监狱式职场告别。
她也理性地与男友告别:我想分手。
剧情围绕成年后和童年期两条故事线展开。
40岁的陈嘉玲之所以做事不拖泥带水,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
把女儿培养成「俗女」,纯散养,生命力强大,从小到大,让女儿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小嘉玲成长在台南小镇中,家里开中药房的,全家都是戏精。
家里每天都是搭台唱戏。
爸爸模仿开车,带着小嘉玲一起兜风。
妈妈和奶奶一起做饭的时候,是要带唱腔和舞蹈的。
幽默感爆棚的家庭氛围,给小嘉玲注入了与生俱来的乐观,而乐观是自信的主要源泉。
本剧演员阵容超强,金马影后谢盈萱戏路极宽,喜剧悲剧都能拿捏,接地气的表演自成一派。
饰演小嘉玲的演员叫吴以涵,圆嘟嘟的脸超萌,你会忍不住跟着她一起哭一起笑。
凭借自然流畅的表演,小小年纪已经是台湾地区潜力股童星,她每年的生日愿望是拿下金钟奖。
吴以涵说和这么多老戏骨搭戏压力超大,大家都会现场临场发挥,增强故事张力。
演爷爷奶奶的演员都是资深话剧演员,夏靖庭是金钟最佳男配,杨丽音则是金钟奖最佳女主。
饰演爸爸的陈竹昇此前凭借《阿莉芙》里的跨性别者Sherry拿下金马最佳男配,表演深不可测。
演员琇琴这次演了一个大大咧咧但不失温情的母亲。
还记得当年红极一时的锦绣二重唱组合么?
琇琴就是其中一员。
《俗女养成记》着重分析了家庭教育对小孩长大后的重要意义。
小嘉玲的成长环境真的很让人羡慕,虽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却享受了十分饱满的人情味。
我们小时候都沦为过大人们邀宠争宠的工具,电影《狗十三》里就有一幕特写,我们有时不得不登上大人们的社交舞台,不知所措地要说一些奉承话,吉祥话。
大姑姑一家来家里做客的那段戏很有意思。
小嘉玲和表姐被大人们强迫营业出「迷你宫斗戏」,比谁英文流利,比谁会下跳棋……
母亲大人怕女儿输棋,还要偷偷调换棋局……
大人们的虚荣心之战,并没有影响到下一代身上。
表姐各方面都很优秀,无论是课本知识还是课外技能,小嘉玲甘拜下风,她感受到的是「友谊第一型」的竞争,表姐要回台北了,小嘉玲哭成泪人。
现在家长圈都流行一句话:女儿要富养。
这个「富」要拆开解读,精神富养比纯物质富养更有用。
小嘉玲有段时间和班长走得很近,班长家境优渥,置身于「名媛下午茶」的梦幻场景中,让小嘉玲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作文叫《我的志愿》,她当年很想做一名贤惠的家庭主妇。
回到家,她秒变「小淑女」,喝茶的时候,要先闻茶的芬芳,因为班长妈妈泡的玫瑰花茶真的很香。
班长想去小嘉玲家玩,小嘉玲觉得略自卑,两小孩从家门口经过,亲爷爷热情呼唤自己的时候,小嘉玲猛地回了一句:陈爷爷好。
有一天,两个人在家做功课,班长说爸妈要离婚了。
小嘉玲猛地被震惊了,看似小公主的班长,过得并不幸福,爸妈吵架的时候,班长要捂着耳朵大声歌唱「一闪一闪亮晶晶……」
她不要做淑女了,还是自己的家最幸福。
回到家,她猛地抱着爷爷:你不是陈爷爷。
人的成长中,缺爱是最恐怖的。
小嘉玲也算是衣食无忧,但父母能承受的只有这些,物质基本保障外的只能用满满的爱来扩充。
这符合当下更多家庭的刚需:物质需求能保证是基本款,但精神补给绝对是高定款。
大多数父母,能给予子女的物质条件确实有限,但精神能量是无限的,也是最耗费精力的。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了陈嘉玲强大的反哺,我们看她长大后的爆发力展现。
她属于生活和职场中能文能武的女人,活得真实,毫不做作。
做作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乏安全感,才需要刻意营造出额外的样子,去迎合自己或者他人。
陈嘉玲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虽然只是秘书,上升空间很有限,但她却掌握了这片小天地的话语权,并且不可被取代。
她身上自带气场,这种气场有着双向功能,能自动过滤部分外界的敌意,也能督促自己聚精会神,尽可能避免节外生枝。
就像小时候她第一次去班长家,第一次喝下午茶,她会聪慧地偷学班长妈妈的喝茶仪态,避免让自己出现尴尬。
还有小时候叔叔教她开宠物美容店生意经,小嘉玲真的燃起了兴致,把左邻右里的猫猫狗狗全部带回家洗澡。
她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脑子也活。
不给别人留把柄,也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样能让自己尽可能多一些独善其身的空间。
这是成年人最理想的独立状态:把精力都放到正经事上,再无闲心给自己加戏,让自己尽可能活得坦荡些。
所以,我们看到了陈嘉玲的能屈能伸。
她身上有可贵的幽默细胞,面对困局,她会靠自嘲来排毒。
同学婚礼现场,她把自己灌醉,现场变成轻喜剧。
这大概是她身上一直留存的童真,可以活泼,也可以明事理。
小嘉玲的童年,有很多试错的机会,她和大人们一起试错。
家长似乎对她没有严苛的束缚,纯散养状态,也让她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小孩和大人一起接受挫折教育是这部剧最有喜感,也是最引人深思的部分。
奶奶和妈妈虚荣心强,死要面子活受罪。
咸鱼放久了舍不得丢,奶奶把冰箱当成阻断保质期的储藏室,硬是逼小嘉玲吃咸鱼。
妈妈的好姐妹做的菜包里有蟑螂,小嘉玲发现后和妈妈投诉,妈妈为了不扫朋友面子,强颜欢笑,把尴尬硬是怼了回去。
小嘉玲投诉无门,另生一计。
小精灵鬼当然没有吃这些食物,偷偷在外面吃了冷饮,结果闹得肚子疼住院。
家长们开始自责,奶奶和妈妈互相埋怨甩锅。
小嘉玲从小就很有自己的主意,是非观念也很清晰,并不会一味听从家长的安排。
家长自己埋的雷,她懂得小心规避。
她一直问大人:我是从哪里来的。
爷爷说:你是爸爸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我们小时候也经常问这个问题,这是大人们的标准答案)
小嘉玲的爸爸是个心善之人,他会把外面的流浪狗牵回家来,在外看到了弃婴,也会抱回来自己养,这就是小嘉玲的弟弟陈嘉明……(关于陈嘉明出柜,全家都是开明接受,真的很暖)
爷爷就顺口这么一说,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尤其是说给敏感期的小朋友。
小嘉玲当真了,她离家出走,全家都疯掉了。
最后人回来了,大家哭成一团。
爷爷用自己的无心之失,给全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亲情课。
大家都在试错中进步,家长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做错了就勇敢承认,给小嘉玲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有的家长把小孩保护得太好,就像待在一个无菌环境里,抗压性会很差,尤其长大后开始独立适应社会,这时候的弊端就会慢慢浮现。
陈嘉玲长大后,无论是职场还是感情问题,都能快速止损,并且积极找到出路。
她有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于从小的锻炼,遇到问题,她不退缩,她能保持清醒,即便小时候不可能一下子找到解决方法,但她一直有一种探寻精神。
这种探寻的力量是注入到她的成长轨迹里的。
说到陈嘉玲的感情问题,这真的要感谢家人的从小应援。
她的情路并不坎坷,只是她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
小时候,她有两个情感辅导案例。
一个是见证了姑姑的退婚,另一个是帮邻居小姐姐传递情书。
她见证了邻居小姐姐情窦初开的那种憧憬,也见证过姑姑面对婚姻时的痛苦与无奈。
虽然不懂爱情,至少她小时候就认为,长大了不能像姑姑这样受苦,也不能像小姐姐一样,被家里人当街暴打。
她一直很有主意,自己的感情自己做主,自己开心最重要,没必要委曲求全。
《俗女总动员》最后一集非常催泪。
陈嘉玲去台北念大学之前,全家人偷偷录制了一段视频,从日常生活关怀,到谨慎交友温馨提示,暖意浓浓。
尤其是爸爸和奶奶的这段「摩托车上辨别撩妹手法」的生动讲解。
最后一段陈嘉玲和小嘉玲的同框,也是意味深长。
她感谢当年的自己: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奶奶去世前和陈嘉玲说的那段话也很感人,她做了60年的陈太太,却没有好好做过自己,她希望孙女可以好好做自己。
爷爷一直把当年那篇《我的志愿》保存了下来,过了塑,后面还写了一句赠言: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道路通罗马。
很久没有看到过在这种质朴感人的剧集了,《俗女养成记》说的是如何养俗女,「俗」讲的是野蛮生长,你不能太娇气,娇气削弱了自己的锐气,毕竟全世界不可能一直宠爱着你。
强烈推荐你们和父母一起看这部剧,成长没有年龄限定,只要你还活着,就要学会好好成长。
就像剧中奶奶为了圆梦,就算唱歌再难听,也要参加比赛,因为她要唱给自己听。
为自己而活,是最幸福的。
女孩要富养,女孩更需要「俗养」女孩要富养,女孩更需要「俗养」女孩要富养,女孩更需要「俗养」
片尾曲开始的镜头太有感觉了!
小时候的陈嘉玲,和小伙伴们,踮起脚手抓铁栏,勉强朝院内看去长大后的陈嘉玲,拿着刷子在门上涂漆,若有所感,回头孩子们立时散去。
时光似乎永驻,不曾离去。
说不清什么时候变化就产生了,昨日之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立起一堵高墙,难以逾越。
再也弄不清小时候的自己,一天到晚在想些什么东西。
小时候觉得怎么也结束不了的夏天,如今眨眼五年的时光过去了。
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后,我那沉郁的心情急需要温情治愈,于是开始看《俗女养成记》,现实与虚构的极限转换,带来了意识的割裂与抗拒,所以对于《俗女养成记》的观感,我承认带着一种个人视角的偏颇。
割裂中的不幸与幸运。
不幸:39岁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没工作,算是女loser行列。
三分之一的剧集展示39岁陈嘉玲的生活困境,高不成低不就的年纪,激情退去的妈宝男友,管东管西的未来婆婆,看似光鲜实则大丫头的工作。
被突来的两个意外因素彻底打乱,一前任的婚礼;二高富帅客户Mark。
两个人生抉择。
然后在一片鸡飞狗跳中,退婚辞职组合拳打的行云流水。
幸运:39岁依然有高富帅好感的主动拉扯;哭着说不要分手的江显荣第二天就消失了;生活颓废凌乱的时候会有弟弟把他从生活的垃圾堆里挖出来带她回家;抱怨自己会孤独死去的时候弟弟会说我给你靠;青梅竹马的蔡永森依然余情未了;爸妈奶奶开明与爱护
阴沉的抗拒:39岁没车没房没老公没小孩没工作的你,会发现你大概率不会有男友,不会有暧昧拉扯高富帅,不会有青梅竹马的爱恋,除了日渐增长的皱纹和脂肪,你会发现残酷的男女婚恋市场早已对你紧锁了大门,在男人的眼中你甚至丧失了性别,成为既不是女人也不是男人的第三种,当然针对这种情况对你背刺最多的是身边的亲人与朋友,他们只会当面或者背后说诸如此类的话:“20岁撒酒疯是可爱,40岁撒酒疯就是可笑了!
”职场的卑微倒是很写实,不过辞职的任性那是太难的,毕竟35岁以后的人在求职市场上约等于诈尸。
所以陈嘉玲你真的超级幸运哎,幸运到我觉得不真实,幸运到我无法共情的地步。
因为,当所有阴沉的抗拒成为现实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备选项,你只能自己唱着孤勇者,从垃圾堆爬出来!
可是这是故事不是现实哎,我怎么会这么阴暗这么悲观这么扭曲。
她就是有着温暖家人,备受呵护关爱长大的陈嘉玲,她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经历,给了她足够的底气,她不需要自己爬出泥潭,她只要回归到温情暖暖的家庭中,就能找到并发现自我。
爱,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和成本去认知自我,追寻心灵的最终归宿,不至于迷失在现实的泥沼中。
可我就是这么阴暗,悲观,扭曲,割裂的否认又承认,拒绝又接受。
抛开我阴暗扭曲爬行的意识主体,我很喜欢小陈嘉玲的部分,那种细腻而美好的感情,反而更能得到灵魂的共鸣。
大概久远的记忆总是能被粉饰的温情而美好。
陈嘉玲和表姐的别扭争吵,像极了小时候我和姐姐因为一碗肉丝面谁的肉丝多谁的肉丝少而冷战的缩影,连最后的和好都带着那种微酸的眼泪似乎我也尝到过。
离家出走,帮邻居姐姐传递情书,同蔡永森掰八段,一直让人心惊胆战的鬼屋,学琴学到一半的放弃,说话好听爱变魔术的小叔叔,虚荣而咋呼的大姑姑……种种的情景在我的记忆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人或事,脉脉的流淌在旧日时光中的河流,如丝丝温泉汩汩,唤醒了天真淳朴的潜意识。
这一刻或者这一段时光,我那阴暗扭曲蛄蛹着爬行在角落的意识,似乎被治愈的光照的没那么丑陋不堪了。
如此看来,虽然割裂与抗拒,但是那治愈的光,终于是照耀了我。
很久沒看台劇了,但這部真是台劇的清流,過去與現今巧妙來回穿插,陳嘉玲離開了家,最後又回到了家,在過去的時間線裡,竟然看到了跟《請回答1988》一樣活潑、溫暖的親情,只不過這是我們台灣獨有的人情味,看著看著就笑了,看著看著就想哭了,演員陣容強到爆,琇琴、楊麗音、謝盈萱,都是國寶級的好演員,陳竹昇、夏靖庭的表演也好可愛,太喜歡全家人和樂融融的氛圍了,真的真的好久沒看到人情味滿到溢出來的台劇了。
面對未來,或許會感到迷茫,最後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人,但是適時放緩腳步,家永遠都會為你留一道門、一扇窗,即便你無法成為家人理想中的模樣,你的家人依舊無條件的愛著你,所以比起討厭自己,你要多愛自己一點。
演技獎可以給《想見你》,但是劇本獎還有最佳劇集獎,無條見支持這部,第5集以後每一集都好喜歡,結尾收的真棒,與過去的自己對話,返璞歸真、回歸最真實的自我,謝盈萱的大齡剩女形象詮釋得宜,其實真的不需要第二季,但如果真的要拍懇請編劇一定要交出不輸第一季的劇本
童年怀旧气氛简洁有趣有舞台剧语言凝练(查了一下果然都是舞台剧演员),早于1988之前台湾就有《光阴的故事》,这是一个台南版,也是完全符合当下台湾本土意识的一切,ep6非常重要,看了那一集就知道女主一定会留在老家。
扣分之处可能是对于这种过于准确价值观的乏味,可以精准猜到哪一条线哪一句词在打什么点,对应岛内什么议题,像做题像迎合,当然这是苛责了。
台南已经等于本土,强调自我和本岛就等于台语。
诚然台北之于全岛或者也是一种文化霸权,但城乡和都市化进程实际存在的差异却因为一种必须书写台南的正确性而被抹去。
更喜欢那些闪耀灵气的地方,比如阿嫲的歌唱和遗愿。
鬼屋里原来是自己。
PS女主妈妈对同志群体的学习路径在台湾确实存在,羡慕了。
回忆的小径带领了创作。
没感觉
小镇青年治愈剂,只是可能大多数类似的人不会像女主这样虽被陈腐的观念包围却又能万千宠爱顺风顺水吧
「亲爱的陈嘉玲, 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 做梦又醒过来; 你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确实很俗。只有第九集有些感触,不过来的太突然,像是拍着拍着想到了就抒发下。第十集的回归结局也是编不下去了吧,其实无论回台南,还是再去台北奋斗都有道理,看你从哪方面说了。倒是小时候的故事真的比现在有趣。
亲爱的陈嘉玲,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你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的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亲爱的陈嘉玲,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不要再忘记了,我想要对你说,对不起,谢谢你,还有我爱你。
太俗了,看不下去
这部片是以俗女主打,迎合社会越来越多的不婚女性。看完却让人嗤之以鼻,对这样庸俗无聊的俗女一生,我宁愿选择不投胎来世,也难怪俗女们看穿了选择不婚。本来对台湾有较多的憧憬,但看完这部高分台剧,彻底丧失了对台北生活的美好想象,反而感觉到她是传统文化的大本营,中国人那种蛮不讲理的糊涂脑袋瓜子,在台湾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难怪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也是在台湾完成的。两倍速赶紧看完,第二季就不愿再看了,剧情拖拉说话夸张,不晓得以为还是婴儿在哭闹,明明是一部小电影可以讲完的事,扩张成了恶性搞笑的MV,除了增加观众对俗女的厌恶,还能有什么好评呢?正是想赞美俗女,却又诋毁了俗女。
被9分骗进来,结果就是个老套的玛丽苏言情傻甜白,而且没人觉得整个设定抄袭了BJ单身日记吗
小嘉玲太可爱了!所有好看的戏都集中在童年时期,长大以后无论是画面质感浮夸的演技还是情节都跟一般的肥皂剧并无二致。总之看完会怀念起外婆还在世时的春节,几户人家都在一起,虽然里面夹着一些隐秘的矛盾和困难,但在儿童的我眼里那是无比愉快热闹的一段时光。
非吾菜 看不下
知道可能是部好剧,但看了2次都没看到第二集,女主表现得太夸张了,实在忍不了。
看了两集,一般吧
hate modern life.
别焦虑了别害怕了,不结婚不生小孩,没有工作,都没关系,慢慢学会接受自己,一辈子都可以在成长,一辈子都可以学习了解自己,好好体验自己的每一天吧。你不必和别人都一样。
让我自由的去做李月英吧
陈嘉玲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女孩都会遇上的,但她的家庭和身边爱她支持她的人却不是每个女孩都会拥有的,她真的很幸运。这一部的色调很好看,又清新又温馨,真的很喜欢每一集的回忆,把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刻画地真实又生动,想哭又想笑。时间的流逝、亲人的衰老和离世,每每看到都很心酸,明明是喜剧,但这样的场景又太催泪。希望每个女孩都有这样的幸运吧,如果没有,请好好爱自己、做自己。
编剧差评,一个会英文长相还不错的高智商高学历40岁独立女性人生觉醒之路是回老家跟同学恋爱结婚?她值得更好的。内核太烂,技巧一流,但于事无补。
95198——实在是没有看下去——2021.10.5
中年人谁看了不落泪,又好哭又好笑,正是因为没有可能过上被童年被家庭被亲友治愈的不妥协的生活,才会觉得这部剧美好给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