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各种电影理论、群众反馈来衡量,《分手大师》都不算好电影,但我得说,它深深地娱乐到了我,这是最近第二次我对华语片与主流评价形成大分歧,已经做好了挨砖的准备。
上一次是《私人订制》,该片口碑扫地,骂声如雷,可我偏偏觉得有趣之极,尤其是开头部分。
这两部影片,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表演游戏,印象最深的“剧目”是包青天和人犯,奥特曼和怪兽,人犯要跪下受刑,怪兽要被奥特曼打,但谁也没觉得受了委屈,笑呵呵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成年之后,自然找不到愿意这么玩耍的小伙伴了,但还是可以口头过瘾一把,找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时无意间就角色扮演起来,你是皇帝,他是大臣,管你叫朕,管他叫尚书什么的,情景假设一番,全身心投入进去,脑洞开得跟陨石坑那么大,以假乱真,胡天海地吹一通,也是挺杀时间的聚会游戏。
去年看完《私人订制》,我同意该片是三段小品拼接,现在想想,比起小品段子,该片更接近的是相声,你看德云社那些荒唐开局离谱走向的讲故事型相声,逗哏和捧哏的知道全是假的,逢场作戏,煞有其事,笑果就从这里面来,观众明知扯得不行,心理上也是当真事来欣赏,这才会乐不可支。
《私人订制》里,这是订制小组和客户的默契,双方都知道是在演戏,努力使自己身临其境,加载各种角色属性,本质上这跟小时候玩的游戏毫无二致,那种过把瘾的效果确实值昂贵的服务费,白百合和郑恺有一场坟头哭着垒麻将的戏,连客户都不在场,这跟咱们的聚会吹牛更相仿,总之看得我非常爽,还有什么比成年人戴上面具大玩角色扮演更娱人娱己的消遣呢,要是在长途火车上碰上一个精于此道的座邻,即使坐的是雪国列车,我也会嫌路程太短。
《分手大师》的观影快感,与《私人订制》异曲同工。
邓超热衷于挤眉弄眼,扯着嗓子,手舞足蹈地犯贱,东西方谐星外加一串精神病们齐齐上了身;除此之外,他卯足了劲,变足了花样,在各种身份、职业、肤色、性别、外貌、年龄间疯狂跳跃,不排除是邓超自恋企图过盛,向外行炫耀演技,当然,这种表演课作业集锦式的角色跨度骗不了稍有经验的影迷,否则演演员、骗子,多来几场戏中戏,岂不是最容易得影帝。
但撇开这一点,确实具有非凡的娱乐性,我的脑海里不断闪过那些一起演戏的小学同学,以及成年后一起吹水的嘴炮烂友们。
更重要的是,虚拟世界的邓超有我们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条件,换装速度快到咂舌,各种天赋集于一身,杂技,热舞,篮球,极限运动上手就精通,游刃有余的穿梭于不同的角色,这只可能出现在电影世界,以及我们最深层的幻想里。
都说电影是拿来造梦的,最起码这种荒诞之极的故事设定,让我们的角色扮演之梦,得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满足。
走出影院时,我看到好几人咯咯笑着,模仿邓超的抽风表情。
遗憾的是,跟《私人订制》一样,《分手大师》也太把电影,太把讲一个有内涵、有人情的完整故事当回事了,可是,这本来就不是此类意淫狂欢电影该遵循的准绳。
《私人订制》三个故事演得挺脱线的,结尾突然拐到正儿八经的环保上去了,不伦不类;《分手大师》也毁在这把刀上,骗着骗着,乐着乐着,瞬间奔好莱坞30年代就用滥的浪子回头套路去了,邓超又是遍体鳞伤又是泪水泛滥的苦情戏,前面变脸快过洗脸,后面真情流露,难免让观众怀疑还在演戏,根本深情不起来。
更糟糕的是,前面那种随心所欲的演法,是高度风格化的,最大前提就是藐视一切合理性,之后却舍本逐末,硬要从逻辑上把故事编圆了,有多别扭可想而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能想象周星驰的电影后半部转成沙马兰风格吗?
节操已经碎了一地了,何必捡起来,又拼不回去,既然贱了,就一贱到底,向《王牌大贱谍》看齐,岂不美哉。
又要耍贱,又要立牌坊,只成就半场娱乐,因此好评也只能给一半了。
(文/方聿南)
首先声明:我不是杨幂和邓超的黑粉..我对他们基本无感..说说我之所以看电影的原因吧,某次组团看《同桌的你》片前预告放出来,全影院的人都笑了,各种造型让我感觉应该可以一看,然后昨天在微博上看到档期提前,恩,刚好有空..年度最烂的喜剧,估计没有之一。
前一个小时下来..都没有爆笑的点,但是我都听到好过观众的大笑,当然我也笑了,但不是被影片逗笑的,是被观众的笑声给逗笑的..唉..这票钱都花在这了..难道我们的笑点已经被running man锻炼到高境界了?
看到一半我已经在玩手机上的游戏了..感谢让我通了好几关..过多一会..我隔壁那对情侣已经快要睡着了..而成为鲜明的对比是再隔壁一对情侣笑到不能自己的声音..(这让我想去研究深奥的社会学心理学..)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已经拉着我想走了..(对,我是5000w的灯泡..)靠着犯贱的强迫症我硬是撑到了最后几秒,问我怎么知道的?
我走出门回头看了一下刚好在放字幕..so..有没有彩蛋我就不知道了..开头狂刷友情卡让我一直在数星星..这是现在国产喜剧的必备技能吗?
差点以为是黄百鸣出品..邓超这么卖力的贱兮兮表演,实在用力过猛过于浮夸..和鲨鱼耍贱的的那段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哪位电影学大师能赐教一下有什么伏笔什么意义吗?
我自己能想到的也就是凑时了..杨幂的素颜让我把眼光都放在她的皮肤上,演技?
抱歉我没注意。
不过杨幂自黑的拖鞋梗我是真笑了..在邓超走show的时候我不明白杨幂怎么就哭了..而让我不明白的还有怎么梅远贵听完叶小春的山谷独白就喜欢上人家了呢?
是时代发展太快还是我不明白感情?
喜欢一个人就像步步高点读机?
哪里不会点哪里so easy感觉叶小春的人设应该有点想要讽刺现实的切入,而后是想营造《大话西游》的笑中带泪大喜大悲的格调吗?
到最后,开头胸大无脑的拜金女突然变身成为为爱奋不顾身的痴情少女?
我中途去洗手间的时候回来走错影厅了吗?
我看的是另一部戏了?
这部片里的女生都素颜了?
缺化妆师么?
您还是化个妆吧,我看着也舒服些..对我们的票钱能不能负责点啊喂!
听过在拍的时候很多都是临时想出来的?
这让我在今天看到一条影评:现在电影不仅可以用PPT拍,还能用GIF拍..真是32个赞不能同意更多啊!!!类型标签贴上 剧情 两个字你是怎么做到的?
完全是GIF拼出来的116分钟你好意思说是剧情?!
其他片还会我让我意犹未尽的时候..而这116分钟特么怎么过得这么慢?!
What ever,编剧是谁?
赔我票钱!
p.s:打5星的才是水军吧?!
《分手大师》的情感链是断的,而且就断在梅远贵的身上。
作为一代分手大师,他所采用的分手方式实在有些单一,好像国足犯规基本靠摔、《盲探》断案基本靠猜,大师分手基本都靠爱。
这虽然是个最简单的手段但梅远贵使起来并非到了大师的段位。
观众看到了他费尽心机的让对方爱上自己,却没有看到他如何再和女客户好聚好散。
古丽娜依饰演的角色恰恰说明,梅远贵并不会分手,他只是在做了委托客户的接盘侠后拍拍屁股开溜,然后剩下沉浸在新恋情中的女人自己去感受晴天霹雳。
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恋爱节奏,甚至也不是一个常规的分手程序,如果每个女人都在梅远贵开溜后摸摸鼻子自认倒霉,这么好说话还要大师干嘛?
在《分手大师》中其实并没有正常的感情节奏,一切的情感都是为这位中二大师犯病铺下的梗。
你说梅远贵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杨幂饰演的叶小春?
仅仅因为他听到了叶小春的内心独白吗?
梅远贵这个人设的潜在情感来自他母亲,母亲瘫痪父亲照顾让他意识到感情越深就越痛苦,叶小春的人设则在说明小人物在大城市背景下的茫然和不安,梅远贵怎么就迅速地与她产生了共鸣?
叶小春号称自己是彪悍的女人,但从第一次见到梅远贵开始气场就弱爆了,然后一直处在儿女情长感怀忧伤这个点上无法自拔,对于梅远贵这种精神异常亢奋的中二病患者来说这样的女人应该是他过去客户的主力军,他为什么会心动?
仅仅是职业习惯吗?
是接盘侠的本能吗?
说不清的。
再者由于情感上的单薄使得《分手大师》必须以大量的搞怪情节加以支撑才不会显得电影乏善可陈,但邓超这一次确实用力过猛。
他所表现的不仅是无厘头,简直就是神经病。
动作夸张无所谓,表情猥琐是怎么回事?
造型多变无所谓,刻意恶搞是怎么回事?
《分手大师》中的梅远贵虽然看上去脑洞全开好像金凯瑞周星驰在一瞬间灵魂附体,但行为上却表现的更为夸张。
人格分裂和无厘头总还是有区别的吧?
耍贱和犯贱的本质就在一个度的掌握,《分手大师》中邓超做长途车挨打、回家路上挨打、住别墅被箭射、喜欢姑娘被绑架暴cei,他这个就是要你死的武打强度居然仅仅依靠自己的内力就满血复活了,为了表现该名接盘侠的生命力做的是不是稍微过头了点?
更重要的是,喜剧电影要求的不仅是塑造搞怪的个人,更是电影特出的氛围,而《分手大师》中除了梅远贵每个人都还平庸的停留在国产喜剧逗贫的这个套路上,星星点点的笑点完全不足以支撑整部电影,你就是把邓超撕碎了也不够绕地球半圈的啊!
连杨幂这样的自黑女王玩来玩去都只剩下“臭脚”这一个梗,抛开她怀孕的情况不说全片基本都在拿手遮脸的无奈表情中度过,接盘侠都心潮澎湃为了她勇斗歹徒了她还不疾不徐的对着大师搞一通伤心的表白然后挥一挥衣袖就离开了,内心戏是怎么个套路,无语凝噎又是什么情况?
对面中二病犯得连观众的三叉神经都痛了你还随意的女神范儿真的好吗?
最重要的是本片的上映时间与《变形金刚4》撞在了一起,观众可不会因为他们类型不同就完全不拿来比较,而当观众看到打了鸡血的邓超打了酱油的杨幂时,《中二接盘侠》会在脑中三百六十度的考验观众的忍耐力,他们会不会在心里默默的遗憾为什么没有出门左走拐进变4的厅?
会不会彼此抱怨为什么选择这么一部虽然看完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无尽的优越感却对荷包产生深深愧疚的电影?
到时候这部《分手大师》就真的成了分手大师了。
一、坏目的一段邓超当年在学校反串演女人的视频曾在网络引起关注,这可能让他产生了一些误解,他误解为观众喜欢他装扮成五大三粗的女人,他误解为观众喜欢他扭捏作态,他误解为他很搞笑很迷人。
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的邓超并未给予《分手大师》足够的敬畏,和他的妻子孙俪相反,他越来越把自己置于一个娱乐明星的位置,而非演员和艺术家。
邓超像一个尚未成熟的高中生,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炫耀自己、用于“耍帅”的工具。
这点作为观众,从娱乐节目《我是歌手》第一季决赛中邓超可怕的、喧宾夺主的夸张助演就应该有所警觉。
邓超在这部电影中炫耀的有:超级人脉(包括杨幂、金星、韩寒、申雪、赵宏博等诸多文体两界明星倾情加盟)、超级资本(拉全组去毛里求斯、拍一些突兀的航拍镜头、站在鸟巢上、用一些拙劣的特效镜头)、超级“巨星”(即他自己)。
遗憾的是,邓超拥有的这些资源和多年当演员的经验,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位对电影充满敬畏的艺术家,而是成为了一名投机的、毫无才华的自大狂。
毫无疑问他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想要用这部电影的票房证明自己的利欲熏心,完全不打算顾及自己导演处女作的声誉。
邓超在这部电影中的毫无节制、毫无创造力的塑造出自己的“型男”形象,用的方式只有秀腹肌和水中出浴甩头,连耍帅的方式都如此乏味,简直令人愕然。
邓超每隔三五分钟就用镜头告诉大家,他对自己的全身上下非常自信,尤其是腹肌和美貌。
但是这一次,邓超对自己和脑残粉的力量,有所高估。
二、坏品味邓超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幼稚和无理让他显得非常粗鲁。
为了拍出一部所谓的“喜剧”,他不惜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扭曲的面部表情、无休止的男扮女装来咯吱观众,这种强烈的无聊和巨大的压迫感,使观众产生严重的反感。
邓超像一个不懂得察言观色的孩子,在说出一个不好笑的笑话后,对无动于衷的听众恼羞成怒,为了使人发笑,生硬地强行咯吱听众的腋下。
做导演的权力让邓超膨胀到毫无顾忌,邓超在电影中明目张胆地霸占了所有他自认为出彩的桥段,他想成为的角色太多,他想变得帅气、深情、幽默、孝顺,却什么也无法成为,只能露出他枯竭的马脚。
而隐藏在这些桥段所谓的“牺牲形象”背后的,都是邓超以耍帅为目的的自大。
同时表现邓超的幼稚和坏品味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脑技术。
片中非常儿戏地鲨鱼桥段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莫名其妙。
只能用“钱多了没地儿花”和“自以为好笑”来解释。
还有一些烟花特效,水准之差让人怀疑邓超的活儿被特效公司外包了。
剧中人物三分钟一句“我去”、五分钟一个“你妹”,使得邓超更像一个稚气未脱的高中生,叼着烟骂脏话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和风趣幽默。
在电影中,邓超的无知和傲慢也体现在对女性的无理刻画上。
电影中的女性要不就是拜金女、要不就是愚蠢无知、要不就是母老虎。
再看看邓超自己装扮的女性,全都是愚蠢、痴笨的典型。
三、 坏故事更致命的是,整部电影就是一些明显的堆砌,人物性格变来变去,行为没有逻辑,严重缺乏一致性。
整部电影像是为了突出邓超个人而拍摄的一个类似于《屌丝男士》的小品合辑,绝非称得上电影剧本。
电影中这些肉麻当有趣的片段全都是别人用过的烂手段,剧情就是无知又无畏用坚强伪装脆弱的蠢女孩遇到没自尊又没底线用臭不要脸伪装孝顺的无耻男孩从互相欺骗互相嫌弃到相爱的故事,穿插香港电影玩烂的分手大师爱情大师的故事,再穿插利欲熏心表面好人正直善良的成功人士被屌丝揭穿倒霉的故事,整个儿一个好莱坞经典剪辑。
不仅故事如此,连情节和布景也是这样。
唐大师最后在海边奔跑致敬孙俪在《月光宝盒》中的经典沙滩奔跑,梅远贵片尾对叶小春的表白的美术布置简直就是照抄《WALLE》。
如果说邓超搞笑就只会男扮女装,贴胡子贴胸毛,甩头发秀腹肌,那么他所表现的深情就更显得黔驴技穷,什么为救儿子出车祸多年卧床的老妈、什么为给老妈看病挣钱而不要脸的儿子、什么独自在城市傻逼的姑娘,还有突然深情说:“她为我付出太多”不忍心伤害小三而向分手大师求助的唐大师、还有胸大无脑贪恋权贵本来是寻仇又突然变成纯情少女为爱不顾一切的古丽娜扎,简直令人作呕。
片中很多笑点需要深追流行,非常关注娱乐圈才能懂。
比如调侃杨幂脚臭。
只有有时间深追娱乐圈的学生和搞小圈子的娱乐圈人士,才能接收到所有“笑点”。
就好像单位内部晚会,外人看来恶心无聊,只有平时跟舞台上演员们亲密相处的同事们才能会心捧腹。
所以与其说《分手大师》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场娱乐圈内部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尾牙、一台邓超的个人变装秀表演、一部小品集锦。
本来对邓超印象一般,现在不想看他作品了。
第一次写影评,因为内心愤怒实在是憋不住。
本不想去电影院看《分手大师》的,只是朋友听说有周笔畅献歌,才陪她去看,事实证明不看是对的。
因为没有周笔畅,也没有一个喜剧该有的全部因素。
这是一部号称从头笑到尾的电影,但除了开头邓超说的那句“傻逼”我笑了外,剩下的,就只有恶心了。
陆老说得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恶心,邓超的男扮女装,浮夸的抢劫、爆炸镜头,醉酒吐、坐车吐、被打吐,在电影院里,我也有了吐的冲动。
影片中,唐大山说小春是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好姑娘,且不说小春一个花姑娘爱上唐大山那个老牛吃嫩草、令人作呕的形象,单凭为老总出头,替老总挡垃圾,就想突出这一人物形象,是不彻底的,这种事不令人感动,倒更像是员工表忠心。
如果说前面的铺垫是个小状况的话,那后面的故事情节就愈发朝着不可思议的方向发展了,唐大山找邓超商量尽快摆脱小春,原因是公司要上市,不能让人知道他有情人,我念书少,不知道公司上市和老总有没有情人有多大关系,我的《财务管理》书只告诉我要考察公司账务。
公司准备上市,唐大山大肆演讲,在即将上市的关键阶段,为了不让小春出现,派老六绑架了小春,真是够闹的,还造成一种要杀她灭口的即视感,到最后才发现是为了小春脖子上的一条“大山牌”项链,成本真是高呢,也不知道是真想要项链才绑架,还是想借项链绑架咯吱观众笑。
从老六手里逃脱后,小春和邓超揭穿了大山的伪成功学,随之小春便消失了,直到一年后被邓超找到,正当两人重逢邓超表白时,被大山开了的老六突然串出来要伤害小春,邓超为了保护小春身受重伤,小春很感动,往事一幕幕从眼前浮过,当即答应当邓超女友。
这时!
邓超醒了!
原来这只是他和老六演的一场戏!
看到这,我想,要我是小春,碰上这骗感情的男人,一定会反悔的,但小春没有,因为人家爱得深沉。
影片至此结束,演播厅灯光亮起,没等到周笔畅的陶某人直呼上当,我在心里狂啸全程尿点,心中愤怒无处诉说,故撰此文,顺便问一句,能退钱吗?
ps:原谅我全文用角色名除了邓超,因为我实在是没记住他演的角色叫什么。。。
看完了片子。
回家发现基本没记得啥剧情。
就记得电影里一直出现的“我去”“你妹”“TMD”。。。
第二天回想了一下,怎么琢磨都有点不对劲片名叫《分手大师》,看之前我曾以为真是个高人,能让两个人干脆无痛甚至快乐地分手。
看完发现我错了,所谓的大师,只是在接受了男人的委托后,去勾引女人,等她上钩和男人分手后再脚底抹油人间蒸发。
冒充斯里兰卡国王,这个case里是个爱慕名利极度虚荣的女孩;做一个擦玻璃的猛男,这个case里是个爱色相的女人;甚至为了给客户分手,找狗仔去闯明星房车,找人故意让狗仔拍出误会的照片,给明星泼脏水以达到离婚的目的。。。。
能记得的只有这三个了。
这不是分手大师,这是流氓大师吧。
片子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基本都是虚荣的、拜金的、花痴的、脑残的。
所谓的大师只是为想甩人的男人服务,让他们顺利地摆脱女朋友、妻子。
至于破坏了他们的关系后她们会不会痛苦?
会不会伤心?
那大师才不管呢。
收了客户的钱,就只为客户服务咯。。。。
昨天又在微博上看到说广电菊要求境外剧下架接受审查。
你们禁了美剧,留这种三观不正的片子给我们看。
虽然它只是个没有内涵的搞笑片,但是三观如此扭曲真的好么。
把女性刻画得如此不堪真的好么。
你们真的认为,常年不让我们吃饭,我们就会夸屎好吃么。
PS,玩鲨鱼的那一段真是不知所云,而且特效也太渣了,还不如孔连顺呢。
PPS,去看了看短评区。
还是有不少人打四星五星说”搞笑片能笑笑就好了,那么认真干什么。
“可是如果仅仅把人逗笑是目的的话,我还不如去看小品。
而且这片子的笑点只有看第一遍有效,因为他是靠让你想不到的突然耍贱来逗你笑。
不过只是抱着”我就是来笑来放松的,这种低俗浅显的片子正适合我“这种想法看电影的人还不少,所以这片子看起来还挺有市场。
它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低俗喜剧,低俗到没内涵到让你都不知道要怎么说它更低俗更没内涵。
其实国产电影的渣很大一部分也是被观众惯出来的。
你拍得再烂也有不少人看,你拍得再渣也能赚票房。
那谁还愿意呕心沥血地打造出一部片子,然后被那些去影院只为找乐子的看客评论一句:这说的都是啥,看不懂。
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总之那时候我还在巴黎留学,而《芳心终结者》是我唯一进电影院看过两遍的爱情轻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的UGC会根据前一年每部电影的票房统计结果在次年将上年票房最高的10部电影重放,于是这电影的第二遍就是在重放时看的。
回国两年多了,前天被失恋的朋友拉去看这部《分手大师》,电影前一刻钟左右吧,套路情节和《芳心终结者》的相似程度太高,改了几个被分手女人的职业以及“被勾搭”的路数,而最大的不同在于导演编剧讲故事的能力远不如《芳》里流畅自然吸引人。
我当时心说这电影不会全按照《芳》来吧,不过一刻钟后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后面的一个多小时我因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无法入戏所以几乎都在回忆《芳》:风景宜人的摩纳哥,潇洒不羁的Romain Duris,冷美人Vanessa Paradis以及两人共舞的Time of My Life还有最后逆转的结局,真堪称一部色香味俱全的爱情喜剧。
写下上面这两段后回忆了一下《分手大师》的剧情,发现能想起来的着实不多,只记得邓超扮女人那段挺不忍直视的,哦对,还有他用力挤眼泪的桥段也同《芳》如出一辙。
有人会说,借鉴一下又何妨?
借鉴的部分不超过电影时长的12%!
没错,借鉴一下是没什么,但让我这位观众朋友只记住了借鉴的这12%是不是就不太好了。
喜剧嘛,插科打诨耍嘴皮子也没什么,但装疯卖傻是不是就不太好了。
演员演技嘛,你说这演员出力了就是会演戏、态度好又卖力就是会演戏是不是就不太好了。
还有编剧,真是要哈哈哈了,看到有人说没逻辑怎么了,没逻辑我们也爱看,对,你可以爱看,但编剧把剧编的没逻辑是不是就不太好了。。。
这几年看国产电影的次数寥寥,总体感觉国产电影不是没创意,而是没诚意,感觉国内愿意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讲一个打心的故事的导演越来越少。
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牵扯到的社会环境文化等等深层因素也不是我能说明白的。
所以还是就推荐大家看看《芳心终结者》吧,看完了会有好心情哈!
我在想真的有分手大师这个行业吗?
回不会太缺德了?
这是题外话!
邓超当演员的作品还是不错的,就别导了,真的太败好感了,这部还有恶棍天使,真的是除了圈钱就是败好感!
就说这个吧,恶俗的搞笑,全是靠邓超那逗比的性格和奇异的装扮和造型还有那浮夸的表演,笑笑就过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直分手就没意思了,最后还得来个英雄救美,有那么一点点小反转!
要不是水军的话,这电影也就一两分。
在第一篇影评下面的评论里看到两个水军由于主页的空白被豆友瞬间识破,然后第三个水军在主页添加了两部看过的电影又来注水,这些水军还真是锲而不舍啊!
有些等级高一点的水军看过的电影还挺多的,但是影评就没有。
然后我就发现自己也全是看过的电影,一篇影评都没有,这样会不会被误认为是水军呢?
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我要写一篇影评来证明自己不是水军!
这部电影真是恶心到我了,前面毛里求斯的戏还能看,几个分手案例做的也不坏,可是一到邓超坐上飞机之后就开始变得毫无节操!
使劲地恶心人!
不想说了。
个人认为这不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片,剧情老套,笑点是为了让人笑而笑。
感情这玩意有开始就有结束,有牵手就有分手,且不说有那么多虚情假意的分分合合,就算两个人抵挡住了所有的诱惑,相濡以沫的度过了一生,然后呢,还是有一个人会先走,剩下的那个呢,情何以堪,牵手的甜蜜是短暂的,分手的痛苦那才是永恒的 ,这是人类的宿命。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好细腻的电影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