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安德鲁尼克尔的作品,都会有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危机感,千钧一发,和楚门的世界,已成为我心目中的经典,可惜虚拟偶像,有了个完美的点子,却败在了编剧的不给力(编剧就是导演本人)憋不出来了,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足够小制作,却是一部精良的科幻片。
本来我的观影经历并不与它发生交集,然而在著名作家美女夏笳和我的偶像戴锦华戴爷都向我推荐这个片子之后,我还是决定要找来看一看。
费了一番功夫之后在淘宝某网点买到了DVD,观影过程是相当地轻松愉快,以至于爱不释手地看了三遍,并评为我2007年的十大佳片。
而就影片本身来说,当然它是一个讽刺好莱坞明星制的轻喜剧,但是从某些角度它提供了一些其他话题的切入途径。
当然,作为一个科幻片,首先还是要讨论其中科幻的语境(再次鸣谢夏笳小姐对我的提示)。
就其科幻性而言,是虚拟影像技术发展到极致,至少在影像层面无法区分真实和虚拟。
事实上这部影片说到底,与科幻有关的只有这一点,在片名S1m0ne——simulation one,simone,1和0——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而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地原因还是,这是一个好莱坞故事——关于电影,关于成功和成名,而正是好莱坞自身提供了这个故事的可能性。
试想一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隐藏自己的身份?
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好莱坞的规则决定了意识形态层面上,明星的行为方式就应当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不断复制循环的过程,而当西蒙妮这个“Bug”出现的时候,这个自我强化的机制开始启动,事实上形成制片方-媒体-受众的一个有趣的共谋。
当这种形式被以意识形态确认下来的时候,它变得有效而又隐蔽,以至于成为了一种“常识”。
而这部影片剧作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使得这种意识形态自我曝露——它隐藏起“故事”,以“幕后故事”作为叙事方式来转移视点,而这种讲述方式是如此地巧妙,以至于观众乐于认为这是并非一个故事,在观影过程中往往忘了他们正在观看一个被讲述出来的故事。
而在另一个角度,这个故事又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明星故事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可能漏洞百出的故事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自圆其说。
Taransky这个倒霉的导演,他显然是一个追求“电影艺术”的人,他得过奥斯卡提名(虽然是短片),从片中提到的他的三部片子《Straw God》、《Eternity Forever》、《Sunrise,Sunset》就能看出来,这三部片子分明指向的是欧洲艺术片(《Eternity Forever》的某段镜头看起来有些像《法国中尉的女人》,名字则让我联想到安哲罗普洛斯,而《Sunrise,Sunset》的题目则让我联想到茂瑙)。
而他的成功并非来自这些晦涩的影片——试着想一想那些影片段落,难道那些片子会好看么?
——而是来自“完美女人”西蒙妮,而西蒙妮的走红,更多地来自于其“做派”,是看似与明星做派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做派,但这种“做派”首先是来自其虚拟,而更重要地是来自Taransky精心利用规则而试图完成的对现存规则的僭越。
而正式因为这种“独一无二”,媒体和观众的好奇心才被持续的窥视欲望所建构和强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西蒙妮无疑是Taransky的一个分身,当一个男性试图扮演一个女性的时候,最有趣的事情便发生了。
Taransky不断地试图通过西蒙妮建构自我,然而他被认可的部分恰恰是西蒙妮的那部分,于是事情越描越黑,谎言越编越复杂,终于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然,在结尾还是要回归好莱坞的主流意识形态,一切的谎言被原谅(虽然明显地是出于巨大的商业利益),人物也回归核心家庭,回到生育——适度的僭越,然而终究必须向意识形态妥协。
这是一次有趣的挑战,当电影开始涉及自身的时候,这个事实上不能成立的自指变成了一个寓言。
在这个寓言里,明星作为符号被消费的意义被放大,而导演试图把持影片的话语权——无疑这又是对好莱坞电影工业之意识形态的一个反讽。
《Gone with wind》换过四个导演,恰恰是因为在流水线上,导演并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人。
本片在这个角度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当事实上导演扮演,或者穿透了明星的时候,导演已然无法找到自我。
这是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
而更加有趣的是,电影作为一个先在的男人视点存在的时候,一个完美的明星——注定还是一个女人。
DVD提供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删减镜头,其中包括一个嘲讽奥斯卡的段落,当Taransky为了毁掉西蒙妮的公众形象的时候,他以西蒙妮的名义拍摄了短片《I am the pig》,删掉的段落是一段电视评论,一个长的非常学院的评论家说:“I have seen the movie.I just wanna say, I am the pig, I am the Oscar Winner!
”当然还有一些有趣的段落,比如《Eternity Forever》试映的时候,Taransky在电影院外的凄凉状况,等等。
当然,最后正片不出意料地很是和谐。
当然影片的技术细节非常出色,在台词的处理上是好莱坞工业标准下的优秀产品。
至于科幻的层面,事实上并不那么重要,只需要一部电脑和优秀的电脑美工师,当然还有不能缺少的阿尔·帕西诺,这是一部讽刺喜剧,当然也是一部来自“If...”的影片。
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明星制的寓言,也可以看到那些总在幕后出现的制片厂,当然,还可以看到电影永恒不变的性别权力关系。
和《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放在一起看,好莱坞的时光似水流年。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028263/
完美的人只能是假人类似的娱乐片外表的轻松反思之作,好莱坞也不是第一部了。
曾经看过一个影片,那片里有个村庄,里面男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男人的缺点,却过着十分完美的生活,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个无可挑剔的妻子。
真正做到了床上荡妇家里主妇外出贵妇的标准,集一切女人的优点于一身。
几乎每个女人都这样完美。
最后,观众发现原来这个村里所有的女人都是机器人。
看完之后,情不自禁会想,要找一个如此符合自己要求又如此完美的人,大约也只有做一个假人了。
因为真人是没有完美的,没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会如此100%符合你的需要。
西蒙妮作为一个大众偶像,也是假的,却是完美的。
电影并不算特别的精彩,但是消遣之余,不妨一看。
另外就是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外国的电影如此的充满新鲜想像,为什么中国电影电视就这么缺乏想像,这么死板呢?
为什么大众那么沉迷西蒙妮,而且不管怎么自损形象粉丝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感叹饭圈文化真的是不分国界文化,只是这些神秘感都来源它的虚拟化,如果它是个真人,我想她身上应该会有许多的料可以爆,毕竟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成长过程总归是带有一些不光彩的地方,为了打破这种神秘感,大家煞费苦心的想要找到有关西蒙妮的一切,从开始的不合理化,不相信,到最后大家自己逆向合理化了,变得坚信不疑。
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是对演艺行业的抨击还是对虚拟偶像启蒙的斟酌,亦或者对真相辩证的妥协.....哪怕是最后母女两人知道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导演所言非虚,但结局却并不是把真实公之于众,反而选择杀毒重启更新出下一代角色,究竟是观众太傻还是骗术太高,我想了一下,人们只是希望有一个“幻想”陪伴,最好它还是神秘的,不可接近的,阿尔帕西诺利用这个在事业上开始翻身,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导向开始变得不可控制,说谎、掩饰,到妥协,监狱的认罪一幕不免让人唏嘘,可它偏偏是个喜剧,没能戳到我心中的立意那部分。
最后坐在沙发上,茫然的说着一些台词,好把这个谎撒的再圆一些,虽然他回归了家庭,但却并不是以他心想的样子。
喜剧总是有个较为圆满的结果,至于过程,谁会在意呢,你给ta们想要的就好,刺痛ta们显得多不明智。
从前一直相信只要作好预先的计划,控制好过程,加之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施,一切结局都有可能完美起来。
个中完美,体现在开始,体现在过程,体现在,人。
哦,孩子,好象,完美是不存在的。
就像,物理学上,我们可以避免错误,却无法避免误差一样。
无限接近结果,却永远不可能达到。
而,我仍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律可循。
就像,自然界的花瓣数目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那样排列,并且据说经济学上的博弈论也跟这东东有关。
由此看来,我们在宏观上有完美的可能,却被困于微观的沙砾。
那在无限接近这个状态上,我们是否正好有一个点,恰好是一个临界点,这个点叫,完美呢?
因为,如果完美实在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对我而言,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今晚无聊跑到上海热线II看了《西蒙妮》,被导演德鲁•尼科略有小夸张的戏噱幽了一小默。
挺有意思,值得推荐一下。
大体是讲一制片人被自己辛苦培养的演员给抄了,然后利用了一个程序设计师的创造出的程序制造了一个完美虚拟的女演员,几乎所有人为这个完美的形象着迷,于是乎拍戏,电视访谈,开演唱会,制片人在自己编织的完美中不断堆砌,从一个完美到另一个完美。
最后制片人无法承受完美的压力,删除掉了这个程序,给自己惹了一些麻烦,但当然,这只是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影片而已,结局自然无疾而终,皆大欢喜。
两个角色我喜欢。
剧中那名制片人和那名程序设计师,尽管片中程序设计师只是一个没几个镜头的配角。
而这两人,有着共同的特点,投入、偏执、敏感、神经质。
偏偏就是我很欣赏的性格。
女主角,西蒙妮,SIMONE,分开来看,SIM和ONE,呵呵,虚拟人,真是一个古怪的名字。
看来,我也可以考虑下明天是否也把MSN名字改成SIMALIDA玩一玩。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可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我也会感到庆幸,毕竟所从事的工作正是要在0和1的世界中。
键盘上敲着敲着,我到想起从前自己的一个陋习起来。
读中学的时候,每次用新的作业本写字,如果我觉得在作业本第一页写的字不好看,我会扯掉,重写,还是不好看,继续扯,重写。
所以我的作业本总是很薄,于是那些被我认为承载着写得不好的字的纸张,就这样被我白白糟蹋掉……看来,还是在电脑里打字看起来舒服些。
宋体的9pt的字体,方方正正,倒看出有点无可挑剔的影子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完美,但对心里来说,这口气,总算是顺了。
《西蒙妮》,Simone,sim+one,即模拟一号。
西蒙妮是一位数字虚拟的女影星,有赫本一样迷人的相貌和姿态,但比赫本更加完美,或者说她的一切可以随心所欲,但又支离破碎、完全依赖。
我一直赞叹这部影片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的想象力,无声无息又力度强劲的批判力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画面带来的畅想和感受。
艾尔·帕西诺(Al Pacino)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极具才华的艺术片导演维克多,在商业电影的大潮下十年不得志但仍不愿屈尊就驾,他在与作为电影公司掌门人的妻子离婚后,生存状况落到了最低点。
在新近电影开拍之际选中的女演员又扬长而去。
也许最低谷就意味着即将的柳暗花明。
维克多偶遇多年前的朋友汉克,在电影感悟和计算机技术方面汉克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汉克临终委托律师交给维克多一个遗物,那就是西蒙妮——一个以软件为载体的女影星。
西蒙妮随着影片的公映红遍全球,就像一位偶像被人追捧。
然而,没有人能够见到活生生的西蒙妮,因为她的相貌、气质、音色是数字虚拟的,而话语和姿态是维克多倾心赋予的。
西蒙妮的一切让人着迷,她的神秘给成功蒙上了一层若即若离的魅力。
无论是影视界、新闻界还是影迷们都像追寻上帝一样追寻着这位名噪一时的女影星。
维克多创造西蒙妮除了电影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同时,更是要引起他深爱着的前妻的再度垂青。
但是,他的前妻也同众人一样相信西蒙妮的真实存在,她的兴趣完全集中在西蒙妮的 商业价值。
对此,维克多濒临绝望,他开始竭尽全力丑化西蒙妮以获得众人对她的遗忘,但适得其反,人们更加喜欢这位完美影星,更加追探着西蒙妮背后的秘密, 包括所有人信以为真的,她和维克多的私人生活。
最后,维克多难以承受来自各界的压力,便宣布西蒙妮不幸身亡。
滑稽的是,警察局竟然认为是维克多谋杀了西蒙妮,经过了几番周折,聪明的女儿找到了父亲的秘密,恢复了染毒的“西蒙妮软件”。
西蒙妮的重现挽救了入狱的维克多。
结局当然是令人欣慰的,前妻得知真相后被维克多非凡的才华和执著的真情所感动,重又回到了他的身边,随后,一家人共同塑造着西蒙妮和更多的人物……影片极具讽刺力。
不仅讽刺了商业电影的现状,比如,明星追捧、商业利益、愚弄观众等等;反讽了众媒体的前呼后拥、弄虚作假;而且也把一些利益熏心和图谋不轨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种种夸张的手法让人们忍俊不禁。
维美之人也一定会喜爱这部影片,因为影片的场景似诗如画,像莫奈画布上变换的自然,真实、简单、多彩如梦。
场景的美在于空旷、宽广和孤独的存在之间的对比和映衬,维克多的别墅设在大海之滨,凭栏而望是一际浩瀚的大海,直至水天相接的地方也不见一丝杂质,转眼回望,透过门上的玻璃窗可见盛开的花园和葱郁的树柏。
一处是宽阔无边,一处是繁花簇拥。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都是在无边无际的海洋边维克多似悠闲的生活又紧张的工作,一张一弛凸现自然的魅力和人的灵性,即便这样的海和这样的人,影片也一如既往笼罩在暖色调中,没有任何悲凉和凄楚。
但是,孤独永远是宽广的宿命,就像真正的艺术不能降低它的高度,无论任何方面,不管创作还是接受。
……
又是这样一组对立式的命题。
关于这类命题的探讨总是绕不开对其两面性的分析,而幻象或者真实,其实都同认知有关。
认知亦有层面之分,认识自己已属不易,更何况认识世界。
《西蒙妮》中的主角塔兰斯基,是一位饱含创作激情却不得不在商业规则下低头的落魄导演,在对电影的热爱遭遇现实世界的无情冲击下,一方面他找不到一个真正理解他的剧本并且足够尊重他的主演,另一方面,不是是社会地位或是家庭身份都与前妻相形见绌,令他倍感挫败,因而他如此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而作为心中完美形象的投射,“西蒙妮”才得以诞生。
片中塔兰斯基自己也曾说“我就是西蒙妮,西蒙妮就是我”。
西蒙妮其实正代表着,或者说象征着塔兰斯基对自己的期许:完美,被众人追捧,无可替代。
而“她”也的确做到了,在这样的投射下,现实被理想化了,而塔兰斯基本人,也被理想化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度的理想化,完全脱离了实际。
但我们同时也能发现,“西蒙妮”诞生后的结果其实是有悖于塔兰斯基的初衷的,不论是“为了电影创作”,还是“为了证明自己”,人们并没有更多的关注他的电影和他的才华,他们爱的始终都只是那个完美的,神秘的“西蒙妮”而已,她既是塔兰斯基的面具,但同时,为了使面具更加完美,她甚至令塔兰斯基丧失了自我,就如前妻伊莲所说“不是你创造了她,而是她创造了你”。
那些名利,声誉,到来也只能吸附在一个幻象身上,那些本不该属于塔兰斯基的,最终也没能真正属于他,这才是塔兰斯基的悲哀。
如果想得更广一些,其实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蒙妮”,她是我们在理想化自身后的投射,是一个兼具自我体质和符合普遍美的认知的完美偶像,人们为之着迷,为之疯狂,这场看似全民参与的“西蒙妮热”,说到底,只是一个又一个人孤单的狂欢,人们乐此不疲地对自己说“是的,她是真的存在着的”,或许只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也上当了”,更不愿意放弃那种趋向“完美”的可能。
在彼此心照不宣的自欺背后,更多的还是我们对完美苦求不得,遍寻不觅的遗憾与失落——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都想拥有一个完美的伴侣,因而我们都愿意选择去相信,而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不过是得到自己,得到周遭人的承认。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有意或无意间忽略了一些真实存在的东西,比如塔兰斯基和伊莲,忽略了彼此对对方还深埋的爱,而更多的人则忽略了自己留在过去那个不完美世界中,真正属于自己的点滴——那些我们天天能都遇见,能触碰,能感知的东西,它们,或许远比遥不可及的“完美”要来得实在,只是过去我们对此毫不自知。
的确,“西蒙妮”是“不可摧毁的”,因为人们对完美的向往始终不灭,但我们可以学着接受那些不完美的东西,并从中发现那些真诚的,具有“完美”特质的情感与追求,而它们无疑更容易让我们为之感动。
看了这部电影后,觉得美国人的电影优点之一,是创造力,尤其是科幻片。
翻翻导演的片子,发现全是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千钧一发,幸福终点站等等。
他就是安德鲁·尼科尔 Andrew Niccol喜欢。
还未看过此片,不过看到一个朋友的评论,觉得写得甚好,不贴出来可惜了。
转帖如下这部电影票房平平,评论平平,获奖没有,然而主演和导演都是鄙人的大爱。
主演:阿尔帕西诺,噢呵呵呵,朋友称之为骚老头——我坚信这是由于《女人香》而不是《盗火线》的影响。
导演:安德鲁尼克尔,well,此人知名度实在不高,然而我说一串他编剧或者导演的作品吧——《千钧一发》《幸福终点站》《战争之王》《楚门的世界》,就算你没看过无码色man的第一部你一定看过汤姆汉克斯的第二部,如果你连第二部都没看过我相信你一定看过尼古拉斯凯奇的第三部,如果连金凯瑞的最后一部都没看过的话。。。
对不起,请你关页面吧,从营销学来讲就完全不是受众了也。
说到受众,这与这部电影至关重要。
黑客帝国告诉我们,真实是什么东西does not matter, what matters is 我们怎么看待真实(之所以中英夹杂是因为我不记得台词了)。
群体心理学的大神们更是告诉我们,群体是没有判断力的白痴。
从不绝如缕地热爱big brother的人中大家可以窥见。
这部电影,如你所猜想的,依然是关于某件事情背后的故事。
这也是导演安德鲁尼克尔的拿手戏。
阿尔帕西诺身为一名不够成功的好莱坞导演,居然秉持着其艺术理想坚持自己的剧本和创作方式,这是一个奇迹,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住自己的理想的。
那位被嘘声赶下台的资深geek汉克同学也是一样,为了整天对着电脑眼睛得了肿瘤,直接导致挂掉了。
在此插播公益广告一则:长时间对着电脑是不好的。
汉克同学对阿尔同学说科学和艺术的联合,多么伟大。
于是,虚拟偶像Simone诞生了。
是的,她是假的10101010(腐女请退散),不过对于影迷和观众来说,她拥有着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一切东西——除了无法触碰。
我们可以看到相比较黑客帝国的鲍德利亚情结,安德鲁尼克尔在编剧上大多保持在更为狭窄的大众传媒批判的领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仿真与拟象领域(请原谅我引用鲍德利亚的术语)。
没有错,博尔赫斯关于地图的神话已经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没有人关心真相,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被表象所蒙蔽和麻醉。
正如《虚拟偶像》第43分钟的台词,“Our ability to manuafcture fraud, now exceeds our ability to detect it.”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造假的能力,现在已经超过了我们辨识假象的能力。
”这是一种悲哀吗?
不,不完全是,导演安德鲁尼克尔身为一枚怪蜀黍(雾很大)推出了阿尔帕西诺的女儿(抱歉我没记住她的名字)这一位美味的小萝莉来解释。
记得黑客帝国里那个尼布甲尼撒号的叛徒,也是记忆碎片里那位无辜的死难者,曾经说过:我宁可我不知道matrix的真相。
是呀,没有人告诉我们天朝很脑残的话,我们大可以像我们的父辈祖辈一样带着露珠地花骨朵一样长大。
但是,不说出真相,难道真相就不存在了吗?
指环王里的阿拉贡曾经逃避过他身为人族必然领袖的真相,这位帅哥说:I do not want that power, I have never wanted it.然而他勇敢地去面对了,于是Agent Smith宣布现在开始了人类的时代。
(我记得此人在黑客帝国二里曾经对墨菲斯说过,你们人类的时代过去了囧。
这家伙怎么这么不是人呀,呃,V除外。
)从阿拉贡和叛徒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真相,勇敢面对之,是猛士;鸵鸟心态之,是某党;毫不知情者,是老百姓。
ok,回到刚刚的话题,这位小萝莉到底解释了什么呢?
她用神乎其技的键盘法还原出了Simone,并且说:不要迷恋姐,姐要去政界。
这是多么富有寓意的结局!
真实老百姓还是不知道,虚假的都留给政府(雾很大)。
其实说到这里,有点老套了,究竟阿尔帕西诺还是屈服在了绿背景墙之前做一个人偶,与一个不存在的人搭戏。
——但是从狱中我们可以看出,潜规则是存在的。
这个潜规则就是小萝莉揭示出来的这一点:你可以造假,但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否则别人会因为自己受到愚弄而愤怒,而不是你的造假。
——我不得不说这孩子有福柯的潜质。
让我们联想wag the dog里达斯汀霍夫曼的结局吧,已经很显然了。
这是一个荒漠的年代,真实自身的荒漠。
庄子感叹: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是呀,作为大多数知识贫乏而常识要通过百家讲坛来知道的现代人来说,我们是毫不知情的客体,被知情的主体们无情蹂躏。
而知情者呢?
必须维护该利益集团的全知全能,叛团者天诛。
这时候我们要问了,为什么一部小萝莉和她爸爸为最大亮点的电影,会由我得出这么阴谋论的结果呢?
我想,大约是出于好玩和利益的需求。
譬如我在文中提到的电影、术语、理论、典故,如果你知道,那么你是知情者的高位;若你不知道,你则是信息的受体。
高位者自然产生满足感和微笑,而毫不知情者会高山仰止感叹社会之中尚有此贤达吾等草民可以无忧也。
而且大多数群众也没有探究心和求知欲,他们永远是被动的,比如读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不会去细究“Our ability to manuafcture fraud, now exceeds our ability to detect it.”这句台词其实是出现在第22分钟。
因为大众满足于基本生存和身边人的尊重,那么想要更大的尊重和自尊怎么办?
没错,对于自尊的需要导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那些看过《人类激励理论》的同学要问了,那么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傻孩子,都自我实现了,会出来跟我们这些俗人乱搞么?
NO.1关于片名如同影片中表明的那样,S1m0ne是那位完美的虚拟演员的名字,也就是Simone。
同时,也正像Viktor指出的那样,这个名字其实是程序名Simulate One的缩写。
除了这路人皆知的秘密之外,我想说两点。
第一,请允许我隆重介绍Leet这个概念。
leet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可以看做是一种主要在互联网上横行的非主流文化。
我可以举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来形象地展示一下到底什么是leet,“女口果人尔能看日月白这段言舌,那言兑日月人尔白勺目艮目青有严重白勺散光”,这段中文互联网上被反复重复引用的天才之作就是中文leet的实例。
换句话说,leet其实就是将系统庞大结构严谨的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密码化的过程。
英文中一般是用形体相似的数字或符号甚至是同音词汇来代替具体字母实现语句的密码化,比如用1来代替i,用0来代替o等等。
S1m0ne无疑是leet概念指导下的产物,G@me是一部日本电影的名字,我不关心其电影的具体内容了,用在我文章的标题,一方面是说老子不“知识青年”了,只想琢磨琢磨电影中有趣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同样是对leet的注解。
对了,leet本身也应该写作1337的,1337英文字母转换表如图(点击放大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一下。
作业:请将如下句子1337一把:Bigteeth,you are so smart!第二,为什么不把S1m0ne这个名字彻底1337呢,比如按照上面的转换表就应该是51(v)0{\}3。
一方面,玩1337的电影观众毕竟还是少数,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对“0”和“1”的强调,接受过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的人们应该不难理解这两个数或者说二进制对于计算机的意义。
NO.2关于角色名第一,1968年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天才之作《2001:A Space Odyssey》中的超级电脑叫HAL9000,H、A、L这三个字母的后一个字母分别为I、B、M,这一点被无数慧眼识别过了,算是隐讳地向赞助商脱帽致敬。
S1m0ne当中有一些小角色,他们的名字分别是Corel、Claris、Hewlett、Lotus,如果这还不够引起你的警觉之心,试试下面两个:Mac、Dell。
第二,Al Pacino扮演的那位两获奥斯卡提名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导演名字叫Viktor Taransky,正是他创造了Simone。
Mary W. Shelley1818年在伦敦出版了据称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的《科学怪人》,其中那位制造出怪人的科学家叫Victor。
事实上,Mary小姐给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命名为Victor更是因为受到弥尔顿《失乐园》的影响,弥尔顿在《失乐园》中经常用“the Victor”来代称创造人类的上帝。
NO.3关于故事原型http://photo.bababian.com/20060519/8AEF8549C4216135D77A9209573992D8_500.jpg 不能说S1m0ne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虽然现实世界好像就是那么疯狂。
但是,一个虚拟人物,一个可以被主人操纵,实时同步地重复主人的动作和语言的虚拟人物,是存在的,她叫Ramona。
说到Ramona不能不说到Raymond Kurzweil,这是一位天才,主要致力于未来学的研究,是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和文本语音转换领域的风云人物,被另一位天才Bill Gates先生称为“对未来人工只能最具洞见的人物”。
他先是根据一位医科女学生Amy Bluestein的样子确定了Ramona的形体和容貌,然后根据加拿大一位小有名气的摇滚歌手Holly McNarland的样子加以修正。
2001年2月22日,他和他的创作团队在著名的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大会上表演,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各色人等前往观看。
关于Ramona小姐的更多私密生活,请在此窗户上蘸唾液捅个小洞偷看。
Kurzweil先生对于S1m0ne这部电影的兴趣是可以理解的,他还写了篇评论《Reflections on S1m0ne》,当然其中免不了对New Line Cinema在Simone特技制作上的小气与吝啬嘀咕两句,对于一些技术问题自然是当仁不让地批评两句,比如他说2001年Ramona的那个表演是他们团队20多人合作完成的,而Simone10万现场观众全球电视直播的演唱会竟然是Viktor一人搞定。
NO.4启发和感想谈一部电影对于观影者的启发变得简直就像大便之后要擦屁股一样重要。
这部电影有些台词,特别是Viktor Taransky先生许多睿智的话语惹人深思,比如“我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鉴别事物真假的能力”,比如“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多了”。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启发有两个,一个就是女儿说得:创造虚假的东西不是你的错,但是拿出来骗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另一个重要的启发则是Viktor打开Simulate One程序时,他的那位身为电脑天才整天对着显示器因为辐射而得恶性肿瘤的影迷,Simone的“父亲”Hank先生在电脑屏幕上一字一顿地说:Taransky先生,在我们开始之前,请注意,不-要-靠-屏-幕-太-近。
图片链接个人废话完整版: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2006/05/2502933.html
说着反好莱坞却是典型好莱坞
看这片子的时候我还太小,真以为这演员是假的……
2.5 Too old, this text, and from the singer bit and public frenzy, just gone to impossible, looking from right now.(哥们儿有点儿太自恋了,模拟真人simulation然后造成全民狂欢这种事情,居然搞得跟奇迹暖暖一样,这是一台电脑一个人就能实现的么?现在的暖暖还要求高配置呢,这还只是二维,恋与深空才三维,就已经很假了,技术力上就不成立;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自恋倒是可以展开,但最后居然搞出来了个家族产业,重心跑了,而且也过分debasing女主演了,自恋就成了cocky和snobbish
它的创意跟成品比起来就四个字 虎头蛇尾,很无聊啊,全程快进着看完了
没法收场的故事。一切还在发生。Al Pacino的演技依旧无话可说。
疑似电影人在拥抱digital时代前的“临终幻想”。以为是2012年的电影结果是2002,看来digital impression 对电影业真是huge impact。多打一星给年代,如今vr 和ai 皆屡见不鲜了。“我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辨别真伪的能力。”//前几天看2024的《第二幕》甚至预言虚拟导演了qaq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无聊的电影,分数还这么高
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了简介.马上租来碟子看..特别喜欢
唇彩的颜色好美丽~~~
也许是阿尔·帕西诺那个瞎子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导致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他总感觉两眼无神。
西蒙妮这样完美的偶像是不能被庸俗的大众所玷污的,她只能作为符号存在于每一个爱慕她的人心中。演西蒙妮的女演员好PP。
艾尔·帕西诺80岁生日!天哪他也耄耋老人了…… 专为他生日而看。这部片子的海报,印象太深了!当年在《环球银幕》封面等电影杂志,多年在眼前晃。最近正说着中国现在这些演员演什么都一个样儿,这就看到了人家老美的老牌演员真是演什么是什么!潦倒导演,入木三分。本可以给四星,但这结局太怎么样了。还一直担心他谎言被戳破呢。以2003年的眼光看,这部片子很不错了!现在虚拟偶像的技术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人工智能仿生人都不算奇思异想不能实现了。只是这个女主…哪里好看哪里有魅力了?!真是不能理解。大约只有导演觉得吧,所以演完俩人就好上然后结婚了。优酷app手机版投屏(不知道为什么iPad不能放!)
这迟早会成为现实,影片最后大团圆式的结局削弱了本片的深度
男主在矫情什么,牛逼的不是汉克吗?拿了人家成果成就自我,最后还决定毁了虚拟人,陷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烦恼,好痛苦哦,你可真是世界的焦点,舞台的主角,永远的楚门呢
被结局毁了
对娱乐业对媒体业对电影行业的疯狂吐槽与自黑,二十年后回头想想,这不是初音未来的前身吗?德妹小时候就有个搞虚拟机器人的爸爸,而且电脑打得啪啪响,难怪长大了就去西部世界当机器人革命领导了。我以前一直以为西蒙妮是个有智能的机器人,现在再看才发现原来只是个壳,满足了阿尔帕仙奴女装大佬的怪异癖好… 结局非常潦草虎头蛇尾,大约是编剧已经编不下去了
如果你是假的 科幻电影课的期末作业
很久以前看的,印象中电影略显单薄,不过还是很有想法地挖。吾爱帕西诺爷爷~=V=
人们爱追星是因为他们身上寄托了自身向往的美好特质。可人本来会有自己的特质,更不要说他还要满足那么多人的想象。 片子很老所谓的特效也一般,但提出的观点现在已经变成现实了,如今追真人明星风险似乎太大了。 先不说他们是不是打造出来的人设,太多涉及违法犯罪的了。虚拟偶像自此兴起,他长相性格都是按照数据生成,安全又完美。 谎言总是会被戳破,看维持的时间长短。最后的结局略显平淡。
与《楚门的世界》遥相呼应ps:让我想起了《阿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