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ato Amoroso: From now on, I'll be at your side. Forever, I promise. Just give me time to grow up. 雷纳托阿莫罗索:从现在起,我就在你身边。
永远,我保证。
只要给我时间来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st lines] Renato Amoroso: Buona fortuna, signora Malèna. 雷纳托阿莫罗索:波那福,夫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最先告诉我的是位学长也就是十六七岁的光景一个年轻的女疯子被他还有很多人一起睡过那可是一块棒棒糖的代价第二天疯子照旧在学校里转两只脏西西的乳房上面看不见任何人睡过的痕迹并且还夸张地撅起屁股给我们瞧,还是一样的快乐太阳从她的嘴角流下来一种微笑的闪光使我盲目听说还是从外地拐卖来的大学生,在她的身体之外很多人洗洗就这样睡过我少年时的梦就这样结束了那是落日下一个皱巴巴的小镇,学校里最漂亮的女生同样被很多人事先事后睡过她的脸上,一朵花的忧伤过后就成了外八字和掉屁股还有一个下午慢腾腾的公共汽车很多人都从那个小镇上消失了还有那个流着涎水的女疯子
一直喜欢这张海报,被镜头放大的玛莲娜,既是背景,也是主题,不经意的张显着美丽,俯下身来看向别处,那样宁静,让美变成一种气质,一种回味,以及一个遥远的传说。
身后顾盼流连的少年,模糊的眉眼又看向哪里?
玛莲娜,他的梦,关于爱与美的第一次靠近,也是身后更加模糊的小镇的梦,的确,在他们的梦里,只有这个女人是清晰的,被放大的,却永远无法触及。
一个简单的有些落俗套的故事:战争期间,西西里的一个普通小镇,一个美得令人陶醉的寡妇,成为所有男人幻想和所有妻子诅咒的对象,生活在欲望与嫉妒编织的阴霾中,最终不得不因为生活选择沦落,战后她被赶出了小镇。
当残废的丈夫回来寻找她时,所有人只是嘲笑,只有“我”——一个懵懂的少年给了他寻找的方向,因为只有“我”才是真正爱着玛莲娜的,只有“我”。
这是意大利人文导演朱萨佩·托那托雷寻找三步曲之一,英文翻译为《玛莲娜》,还有翻译成《真爱伴我行》,我觉得都不如中文片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读起来就像一段尘封的往事,让人惦记,又不忍提起。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用少年雷托纳的视角来展示世界。
美丽的玛莲娜是他青春期的女神,是他性意识萌动的开始。
他像小镇上所有的男人一样为他的美不能自拔。
每天放学,奔跑到路边,只为等待风姿绰约的玛莲娜从他身边轻轻走过,每天傍晚,爬上高高的屋顶,只为能看到玛莲娜在客厅里一段孤独的舞蹈。
他能做的只有等待、关注和幻想,那样纯洁。
我很喜欢那个镜头:雷托纳躺在床上,把偷来的玛莲娜的内裤放在脸上,忘情的手淫。
也许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因为我们能够理解那种感情上的真实,总之,这种表现方式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淫秽。
相反,钢丝床发出如音乐般嘎吱嘎吱的响声,被子如波浪般有节奏的起伏,你几乎能想象到少年脸上投入的表情,整个房间都充斥着快乐的因子。
那种快乐与手淫这种方式本身无关,而是一颗纯真的心灵从睡梦中醒来,释放着自己的爱情,干净、纯粹、快乐无比……与之相较,不久以后他与玛莲娜真的亲密接触时,他的内心倒是非常痛苦的。
因为那个时刻, 被父亲带到妓院以促成成长的雷托纳,面对已剪去长发和挣扎的梦中情人的引导,他只有心疼,只有恐惧和悲哀。
就象你爱冬天里洁白的雪,却又像很多人一样,在上面留下黑黑的脚印。
这里面充满了宿命的色彩。
我想导演是有意安排这种对比的,让我们看见,爱与美都是盛开在彼岸的花朵,雷托纳的成长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情就如同青春期的一场幻觉。
纯洁美好,却无法长大。
然而,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是玛莲娜帮助少年长成一个男人,这本身就是温暖的。
当然,导演的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一个少年性意识萌醒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呈现人性的弱点,现实中的欲望与妒忌,这就是对爱与美无法抵达的原因。
狂躁的小镇上,玛莲娜始终宁静。
因为她的美,人们爱她(确切的说,所谓的爱只是欲望的借口),因为她的美,人们恨她。
整部影片,期待与侮辱,诋毁与崇拜交织在一起。
女人们骂她是荡妇,其实对她的美丽充满艳羡,男人们说她如何风骚,其实都想得到她,哪怕一个眼神。
美,点燃了欲望与嫉妒的烈火,也成了她生活的障碍。
赢得官司,获得食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必须以身体为代价。
她坚持过、抗争过,可是最后,丈夫死了,连耳聋的老父亲也不相信自己的贞洁时,她又如何靠意志生活下去。
剪去丰洁茂盛的黑色长发,在脸上涂抹厚厚的脂粉,眼睛依然宁静,但那个时刻一定异常痛苦。
她代表你放弃所有的坚持和信仰,放弃自己,放弃对世界仅存的希望。
因为美,注定孤独与苦难吗?
不,因为,人性的弱点注定美是无法根植于世俗的。
战争结束,为德国人服务过的妓女们被赶出小镇。
女人们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这个让她们既羡慕又嫉妒的女人,她们殴打她,撕扯她的衣服,仿佛要一下子把美撕碎,而男人们都在沉默,惋惜或者遗憾,都是一样的冷酷,没有人真正爱过她,真正懂得她的美,除了那个少年,还有,她并未牺牲的丈夫。
这个时刻,玛莲娜终于哭了,没有挣扎,只是用手臂紧紧抱着自己,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伤害和疼痛,更是长久以来压抑的爆发。
她宁静得太久了,宁静的承受如花的容颜所带来的一切侮辱与亵渎。
她终于哭了,用眼泪冲刷所有的伤口,证明自己依然活着。
很多年以后,玛莲娜又回到了小镇,和他幸存却残疾的丈夫一起,这时候,人们看见的已不是当年撩人心弦的美丽少妇,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身体有些臃肿,衣着发型都极朴素,拎着篮子在市场买东西。
每个女人都惊讶的看着她,随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她们开始亲切的和她交谈,甚至热情的送她东西,挽起她的胳膊,仿佛极好的朋友……我们不用去琢磨个中原因,总之,导演安排这样的结局是一丝温暖的疼痛,是人性阴暗与善良的交织。
不是抵达的彼岸,而是放弃了航程。
最后,玛莲娜的背影消失的回家的路上,银幕的尽头,没有变的是宁静的眼睛和幽雅的步态。
她依然很美。
就如昔日的男孩会回忆说:“以后的日子里,我交往过很多女人,但我最爱的还是玛莲娜。
”爱就这样永恒了。
这部影片是两年前看的,一直没有重温过,好象经过了时间,在心里一点点沉淀。
这几天,总是想起玛莲娜的那双眼睛,于是就生出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感慨。
想想也奇怪,好来坞并不缺少美女:薇诺娜·赖德的清纯,朱莉娅·罗伯茨的明亮,安吉莉娜·朱莉的野性,詹妮佛·洛佩滋的性感……却没有一个人能演玛莲娜,除了这位意大利模特女星。
我仔细看过莫妮卡·贝鲁齐很多照片,可以说没有哪个女明星敢象她这样肆意的暴露自己的身体,而不担心画面变得色情。
的确,在所有的照片里,她的眼睛都是干净的,湖水一般,使得表情甚至有些严肃,她可以那样坦然的展示自己的美,那样坦白的面对世界的目光,使你不得不相信,她心地纯洁。
她的美不仅仅是性感,还有承担这份性感的冷静。
从《吸血惊情四百年》里的无名演出,到令她走红的《玛莲娜》,再到后来的颇受争议的《不可撤消》,几乎所有的影片里,莫尼卡都会有裸露或者激情演出,但没有一个人说她是色情女星,这就是她独特之处。
一个人的纯洁与身体无关。
我想这就是玛莲娜所要诠释的,就是为什么托那托雷只看了一眼莫尼卡就确定她是女主角。
她的美如同清晨的一个梦,那样靠近,又那样遥远。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不美丽,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尘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让人惦记,我也如那少年一样把玛莲娜放在了心里,然后看向彼岸,那里依然有如花盛放的容颜……
挺遗憾我看的是非常绿色的版本,不是说非得看什么暴露镜头不可,而是我在一路下来的马赛克中只能更多体会到好电影中露肉的必要性,永远不是为露而露,每一个镜头都自然有其深意,而思想猥琐之人看到的却不过是最浅显的不同色块的像素罢了,可悲。
最想说的还是之后的结尾,玛莲娜挽着丈夫的手回到了西西里之后在菜市场的那段情节。
非常讽刺,算得上全剧最高潮。
一句“早安”前后的变化让人唏嘘。
玛莲娜说出早安时的心情是如何的?
面对着曾经疯狂大笑对自己施暴的女性,她为了今后的立足,不能像爽文里的女主一样潇洒地回一句“Fuck you all”,而是最终选择沉默,隐忍。
其它的妇女呢?
为什么“原谅”了玛莲娜,无非就是她衰老了,有鱼尾纹了,容颜不再如最初时美丽得咄咄逼人,对她们自己而言“没有威胁”了——更重要的是,她丈夫回来了,她有了家,有了依靠,不再是谁都可以随意践踏的弱女子,她也不再是单身的女人,也不再对自己的家庭“造成威胁”再换个角度说,从最初的清冷,到最后虽然依旧话少却开始妥协对着仇人微笑问好,玛莲娜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而不过是和那些长舌妇“一样的人”,一样需要料理家务,一样需要买菜做饭的家庭主妇。
“我们都一样”就是那些妇女停战的原因。
很真实。
毕竟这样的男人和女人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玛莲娜回西西里那时紧紧挽着丈夫时的那个踉跄,一路上男人和女人们看她的眼神,玛莲娜回到菜市场买菜时的不自然和紧张,被问好时意味深长的对视和沉默后的问好,和男主唯一一次对话时最后的回眸,无声处见惊雷,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让人折服。
电影结尾还是太仁慈了,给了玛莲娜一个虽然略显狼狈却依然美好的结局。
即使电影加了一层蜂蜜,还是没法不去想象真实中那把不会被善心修饰的匕首,究竟会如何锐利。
看了不到十分钟,我就认定,如果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要被拍成电影的话,最合适的就是这个导演。
看完电影我就冲到网上查找,发现他就是拍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怪不得,有那么多细节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听到这句话,你就应该赶紧把它找来看一看,不要再听我罗嗦了。
如果你看过了它,我倒是愿意和你在一起回味一下。
在网上看到的评论不约而同的说它表现了一个少年的朦胧感情。
我感到了深深的失望,难道没有一个人看出了它深藏的寓意?
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有疯狂的爱情,有追忆似水流年的感叹,但我决不仅仅把它看作爱情小说,更不会像有些人想在里面找一些刺激的描写。
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有少年执着的近似于病态的单恋,有他对成人的渴望,以及狂热的自慰场面。
但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对儿童心理探讨的故事。
女主角就是意大利的象征,而女主角的丈夫代表的是意大利广大的人民。
幼小的男主角,则是疯狂时代中的个体,也就是导演自谓。
和王小波不同,导演把自己置于了一个幼童的位置,没有自主的权利,穿不上一条长裤。
他渴望自主,取得成人的权利,可是他不能。
导演由此使自己成功的逃离了那个疯狂的年代,他采取了不介入的旁观者的位置,他为自己成功的找到一个理由--我是一个不能负起责任的儿童!
旁观啊,旁观,他偷窥着女主角的美丽,他在旁观。
他听到周围人对女主角的非议,他在旁观他看到女主角遭受失去丈夫的噩耗,他在旁观他看到女主角因困苦走向堕落,他在旁观他看到嫉妒的女人以惩治叛徒的名义毒打女主角,他仍然在旁观我想起了《铁皮鼓》的男主角为了逃避疯狂的现实,变为一个永远长不大侏儒。
他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而本片的男主角虽然渴望得到一条长裤,渴望坐在高凳上刮胡子,可他也同样的拒绝了成长,拒绝了成人的责任。
他最后终于摆脱旁观者的位置,冲上去为女主角捡起四散的蔬果。
可我仍然郁闷的不肯原谅他,你先前如何只是一个看客?
自从初中的时候从《新蕾》上面看到一篇小说之后,我就一直对这样的故事怀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一个少年,一个让人着迷的女人。
记得那时是语文课,我看完那篇小说望向窗外,故事的结局是男孩子带着一个避孕套就去了女人家,后来,一切都变得慌张而且梦幻,再后来,故事完了。
避孕套始终没用上。
后来不再看《新蕾》,故事也忘得差不多了,唯独记得那一篇,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种类型的故事。
看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人和我说起这电影,都是一脸坏笑说,好看好看,香艳香艳。
所以和SARS一起坐在沙发上,我的内心还为是不是要这样带坏纯洁少女而纠结了一下。
而事实证明,那些人就像看《挪威的森林》一样,带着一颗看黄书的心去阅读,专挑黄段子,看完了还骂,真他妈黄。
雷纳托。
他的性幻想是如此的可爱,他参与了愚蠢的男孩游戏,他甚至产生了错觉。
在梦里,他是英雄,是帝王,是勇士,他要帮梅琳娜摆脱流言,保护她不受伤害。
可是现实中,他只是偷偷地看着,始终只是人群里一双小小的惊恐而充满欲望的眼睛,那么稚气那么无力。
你对她心心念念,刻骨铭心,而她,甚至记不得你的名字。
影片的中段让我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可终究,它要比那部片子更旖旎,更绚烂也更让人伤感些。
梅琳娜比米兰旖旎得多,绚烂得多,也让人伤感得多。
多年以后,你发现当初的冲动和幻想不过是年少时的一场胡闹,多年后你也有了妻子,你或许会忘记那段你曾有过最斑斓的内心戏,你还是会疯狂地想要占有一个女人可是女人,女人对你来说,已经不是同一样事物。
然后有一天她再次出现在你眼前。
苍老,朴素,和岛上的小市民已没有了明显的区别。
你替她捡起东西时轻声对你说谢谢。
她早已认不出你,当初那个悄悄在她枕边对她说,“等我长大”的男孩子。
或许那只是你自己的梦境。
你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一些感情它们的寿命会那么长,一开始只是一些金色蝴蝶的振翅,后来成为你生命里某段时间的一场飓风,到最后,那些死去的蝴蝶在你的内心深处某个角落里化为一堆渐渐堆积的,带着温暖余温的灰尘。
那些小市民们。
我的历史一向千疮百孔,只记得二战期间意大利是一个倒戈的国家。
电影的前半段,小市民们的目光看似坚定,向着军队举起右手,“Hi,希特勒!
”,彼时,梅琳娜是一个穿得妖冶性感招摇过市的寡妇。
不仅是雷纳托,似乎所有的男人对她都存有非分之想。
她走在街上,接受着注目礼和口哨和喝彩。
男人想得到她,女人嫉妒她,男人说,“我可不可以干你女儿”,女人说,“她是个荡妇”。
接着意大利倒戈了。
一切都轰隆隆地逆转。
人们夹道欢迎美国人的军队,恬不知耻地涌向街口的人群里她带着一成不变的表情从人群里穿过。
人们开始说,“她接待德国人”,“那荡妇和德国人睡过了,她是个妓女啦!
”……就像这个国家,人们是如此的易变,没有原则——或许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当他们幻想着梅琳娜时他们不知道,崇拜希特勒时不知道,他们跟随国家倒戈时还是不知道,当他们围着梅琳娜猛踹她的腹部剪去她的长发时,他们依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或许没变的只是梅琳娜。
她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打扮得妖冶性感,因为丈夫不在,需要帮助而被男人们以各种无耻的理由强奸着的无助的寡妇。
我在此要咬牙切齿地咒骂,我恨这些男人,他们是畜生不如的流氓。
因为我始终不觉得梅琳娜是一个荡妇。
我想到《花样年华》里面张曼玉端着个煞风景的铝锅,穿着旗袍从楼上袅袅娜娜走下来。
老阿姨们说,哟,穿得嘎漂亮,到阿里的起啊?
她说,去买碗面。
阿拉包了馄饨,帮阿拉一道吃好嘞。
不了。
她转身走出门。
阿姨们鄙夷地窃窃私语:起买碗面还穿得嘎漂亮。
这一切是多么的熟悉。
是猪不明白为什么猫总在清理毛皮。
我想梅琳娜只不过是比大多数女人出众,她的衣服是她的风度甚至是她的尊严,可是她的衣服却像她的尊严一样被人误解,并且一次次地被那些男人剥去。
最终当她的衣服一并残存的最后一点兀自支撑的尊严被岛上愤怒的妇女们残暴地撕碎后,她终于哭了,带着愤怒,绝望和不解,她一定不理解为什么遭到来自人们的关怀和目光以及随之要付出的肉体和尊严乃至最后被同样的那群人唾弃。
她被驱逐了也好,她是离开了也好,那里的世界是俗不可耐的,世界是属于小市民的,她在那里太扎眼,硌得那些人生疼。
如果她的丈夫在身边,如果她不在那样一个美丽却狭隘的小岛……没有如果,那是一个少年的梦,他朦朦胧胧的第一次的性幻想,她碰巧是主角,她碰巧是一个年纪大了太多的寡妇,她碰巧带着和岛上格格不入的风度,在他还未开放前,就已然凋谢。
小说的最后,那女人对男孩子说,你还未开放,而我已然凋谢。
那是一句魔咒。
名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然而影片表现出来的却并不是一副美丽景象,而是在战争中人性的黑暗。
玛莲娜是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美好。
她优雅端庄又性感,但她始终忠于爱情,忠于在外抗战的丈夫。
因为她的美丽,她受到全城女性嫉妒,女人在背后对她指手画脚,男人则因为她已婚的身份虚伪地表现出对她的不屑。
她每晚抱着丈夫的照片入睡,一心期待着丈夫凯旋归来,然而当丈夫殉国的消息传回来之后,她开始陷入困境,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撕下了伪善的面具,开始争先向他献上自己的殷勤。
于是,谣言更加肆无忌惮地流传,连父亲也因为流言不得不与她断绝关系。
再后来,战争夺走了她的父亲——她唯一的依靠,镇上的人对玛琳娜更加排挤,不肯给她工作的机会,还停止发放体恤金。
占便宜的男人蜂拥而至,她不得不沦为了生活的牺牲者,除了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回生存的可能,她毫无办法。
当她剪掉自己的长发那一刻,她就明白自己只能靠出卖身体来生存。
一个军官问她可不可以每周四来找她,她说只要带食物来就行,真的太心疼了。
战争结束后,受到战争痛苦压迫的镇上妇女们把怒火都发泄了到了妓女玛琳娜身上,手段极其凶残,一个无依无靠的女人,彻底成为社会创伤的牺牲品。
还好最后玛琳娜的丈夫奇迹般地回到了镇上,并找到了被驱逐出镇的玛莲娜。
其实,我感觉玛莲娜从未相信过丈夫战死的消息,因为有信念,她才苦苦支撑着让自己活下去。
当玛莲娜和丈夫一起重新回到西西里,回到那些没人性的西西里人面前时,我真的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如果可以的话,我情愿没有战争,情愿这世上从未出现过玛莲娜这样的美丽女子。
玛莲娜。
玛莲娜。
玛莲娜。
少年纯洁的性幻想对象。
一群小男生骑着车奋力前行就是为了多看她几眼。
她眉头紧锁,独自穿越这个小镇上所有男人的目光。
猥琐的,贪婪的,留恋的,爱慕的。
玛莲娜是女神。
所有男人都为之倾倒,有家室的,独身的,年轻的,老的,无一例外。
玛莲娜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其一,女人若是生得太漂亮了,必然是种灾难。
自古有红颜祸水一说。
总有君王沉迷美色因此误了前程毁了江山。
玛莲娜是个例外。
她的美丽外表祸害的只是她自己。
只因为她身在“寡妇”的处境。
男人都爱她,当然只是爱她的身体。
女人都恨她,多半是嫉妒心理作祟。
她不多言不多语,神情忧郁。
岛上所有流言蜚语都对她不利。
丢了工作,打了官司。
有律师挺身而出帮她赢了一仗,代价自然是一夜春宵。
不再有工作愿意要她,所以她不得不沦落为妓女。
要换得钱财,换得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一个“寡妇”,又失去了父亲,她的处境已经退到无路可退。
她剪了头发坐在广场上等着男人为她点一支烟的神情很凝重。
但是那些男人,大概是早就巴不得她快一点出来接客了。
少年罗纳多。
说他可爱也不是,不可爱也不是。
打从第一次看到玛莲娜,他就被深深吸引了。
目光总能穿透她的衣服,看到她的裸体。
思维总是天马行空,能想象各种场景,但是主角总是他和玛莲娜,并且也总是在亲热。
他跟踪她,每晚偷窥她的生活。
玛莲娜告诉我们的道理其二,就是这世界上,隐私总不是那么容易保留的。
所以即便在自己家,也请随时注意自己的穿着。
起码不要太裸露。
他在一次一次的跟踪,一次一次和她擦肩,一次一次夜晚从小洞里窥视之中独自建立起真实并且坚定的感情。
他看到律师强行脱下玛莲娜的衣服,竟然流下了眼泪。
残酷的现实压迫和摧残着他的神经。
他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她被人凌辱和欺负。
然而他很无力。
他没有勇气迈出保护她的那一步,或者说,没有资格。
硬生生地被人推开。
就好像在玛莲娜父亲的葬礼上,他不过想过去亲吻她的脸,却在靠近她的时候被硬生生推开。
最后一次,玛莲娜被所有女人拖到广场上毒打唾弃的时候,他依然是躲在人群中。
她将自己的身体包裹的严严实实准备离开。
惟独他认出了她。
骑着自行车目送她上了火车。
应该庆幸他从一开始对她锲而不舍的追逐。
不然就不会有人对玛莲娜的丈夫道出真相。
他终于勇敢了一回,虽然没有直面那个退伍的独臂军人。
当他已经长大,身边跟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女朋友时,玛莲娜挽着她的丈夫回到西西里。
他们神情淡然,不紧不慢地从广场中间穿过。
她衣着整洁,不施粉戴。
她的身体有发胖的迹象,也不如从前妖娆诱惑。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她身边有人和他在一起。
于是女人们不再嫉妒,对她说了早上好,热心地推销东西给她。
阮玲玉当初写下“人言可畏”的四个字用到这里是再合适不过。
好的坏的,都是那些人说的。
罗纳多对她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祝你好运。
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大概也体会不到什么特别的感觉。
只当是岛上所有的人,似乎都对她友好了起来。
少年第一次的爱恋总是最刻骨铭心。
他最后那一次长长的回眸,不用旁白,任何看客都该明白,她是他心底最不能忘怀的女人。
最后的最后,那个穿吊带丝袜,神情忧郁,魅惑妖冶又命途多舛的玛莲娜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传说。
帖一篇以前看这部电影时的东西:原文地址:http://galaxy.blogchina.com/545469.html周末看影片《Malena》(中文译名《玛琳娜》或《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看完后脑海里就闪出了这个词――乌合之众!
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二战过程中,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个小镇上一个美女(即Malena)和整个镇子男男女女的故事。
主角Malena是镇上的超级大美女,惯例般的受到镇民们的意淫和妒忌;于是在丈夫出战并战死、父亲断绝关系后被炸死、物质极度匮乏等诱因下,在狂蜂浪蝶的攻击下,在妒忌的轰炸下,她从正派的淑女一步步的被推进淫荡无耻的烂泥潭。
故事是通过镇上一个小男孩的眼里来描述的,充满了存在主义意识流的痕迹。
故事在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的背景开始,整个小镇到处都是纳粹的狂热宣言。
美女Malena的丈夫是个军官,所以上前线了。
整个镇子的男人们都视Malena为梦中情人,女人们都对其充满嫉妒,但基本上生活还是相对平静。
后来,Malena的丈夫战死的消息从前线传来。
这个消息象闪电一样撕破了Malena上空平静的云层,虽然她除了经常探望自己的父亲外基本不跟别人接触,但关于其偷情的谣言还是四处流传了开来。
事情继续发展(其实只是时间发展了,流言发展了,而Malena的生活并没有改变),Malena的父亲对那些流言也信以为真,断绝了与女儿的来往,将自己锁在家中不敢见人。
于是事情真正发展了。
镇上的好色之徒们见有机可趁,开始采取了行动,可能是心理上的极度孤独,Malena接受了个别约会。
虽然这种约会只是简单的在家中共进晚餐,但还是推动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有妇女上法庭控告Malena破坏了其家庭。
这个控告对Malena来说,是噩梦的开始!
她在无助之下,聘请一个律师打赢了这场原就子虚乌有的官司;但那个律师打蛇随棍上,趁机强奸了她。
而后,在战争所引起的物质极度匮乏情况,Malena因为生存而又多次受辱于人。
终于有一天,战争夺去了Malena的另一个亲人――父亲,也摧毁了她最后的自尊防线。
于是,Malena就开始堕落,沦为了妓女。
于是,男人们献媚,女人们则满足着,象先知般的说:看,早知道她就是这么一个无耻的女人!
战争继续发展,故事也继续发展,终于,美国人的战车开进了小镇,战争结束了;而同时,Malena的悲剧却没有结束,相反,发展到了高潮。
在美国战车开进小镇的同一天,镇里的妇女们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于是以Malena曾陪德国军官睡觉为由,将其拖上大街,暴打了一通。
受辱的Malena在痛苦之中,向苍天发出了一声歇斯底里的悲呼!
Malena被迫离开了小镇。
但故事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丈夫原来并没有死,而只是受伤断了一条胳膊,现在战争结束了,他回来了!
这时的小镇象个做贼心虚的小偷遇到了正义,集体沉默了。
最后,Malena的丈夫在那个目睹整个故事的小男孩指点下找到了妻子,并再次回到了小镇。
镇上的居民们也重新接受了他们,并在一声声"早安,夫人"中得到了和解。
故事也就这么接结束了,仿佛。
看完整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想到了"众口铄金"这个古老的教训。
确实,Malena的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有两部分组成的:小镇外部的战争背景(丈夫战死、父亲炸死、物质匮乏)、内部镇民的攻击(尤其是流言)。
木秀于林,风必毁之!
但结合故事中一些其他细节,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一个很有讽刺意义的对比是:墨索里尼刚宣布向英法宣战时,镇个小镇充满了一个狂热的好战情绪(从故事中小男孩向其父亲控诉不让他进纳粹训练营这个细节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个跟意大利战败后,全镇人们举镇欢迎美国军队接管小镇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为什么?
不要告诉我这是因为政府的蒙蔽。
这仅仅是外因,真正的原因是人们的大脑思考能力在这方面根本就等于其大脚丫子的思考能力!
没有远见、没有主见、最要命的是没有基本的判断力,而这也真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基础!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多数人的思考能力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利益上,而且是短期的自身利益。
撇开Malena这个故事,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著名的电影《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中国历史上的名将戚继光、袁崇焕等都是。
想起法国哲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为其社会心理学研究名著命名为"乌合之众",不禁有种痛快的感觉。
本篇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吉塞普·托那托,他还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海上钢琴师》也是经典之作。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Malèna)是2000年发行的一部意大利剧情片,由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莫尼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主演。
该片讲述二战时,13岁少年雷纳多迷上了当地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少妇玛琳娜,她丈夫上了前线,而她的美貌招来当地妇女的妒忌和排斥。
少年幻想着跟这个大姐姐重演电影里的浪漫片断。
这部片子让我记住了一位动人的女子,片中玛莲娜的扮演者——莫妮卡·贝鲁奇。
她实在是太美丽了!
电影以少年雷纳多的视角叙事,表面看是在勾勒一个青少年的成长,实则是在用一种较为丰富又不是单纯的方式去讲述一个美丽女人的悲伤故事。
之所以悲伤,不仅仅是在那一个令人心疼的拽打场景,还在于玛莲娜这个人物所经历的流言、猜忌、误解、嫉妒、怨恨甚至赤裸裸的身体侵犯(那个看起来一本正经的理发师和严肃的律师,都没有忘记去占有玛莲娜的身体)所导致的人生坎坷。
不容忽视的还有时代背景,战争让玛莲娜和丈夫分离,让玛莲娜承受孤独和谣言的痛苦,也让她的丈夫遭受身体和心灵的摧残。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美和人性的丑,还展现了青春的躁动和成长的烦恼,更揭露了战争的残酷。
美貌无罪,单纯无罪,可是这两样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放在一个女人身上的时候,在这个人性还没进化到至善的世上,这就是一种灭顶的灾难。
当相貌远远高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时,所带来的伤害也会远远高于一般人。
男凝典中典了,消费女性苦难再给她发个牌坊了事。对♂权来说,女人的自毁不是反抗,是取悦。
最惊艳的两场戏🔸女主红色短发一袭黑色抹胸裙在广场被n个男人借火点烟(短发绝了)🔸战争胜利被几个八婆拖出来在广场围殴(触目惊心 不要太惨)女主最后跟丈夫一年后回到了小镇虽然看上去很有勇气但是穿着上明显保守了很多 哎~PS.小男孩不要太幸福😂
充满男凝,雌竞,让我无比恶心,无数次想弃看
内嵌繁体中字@当出现黄色字幕的时候,我特别想站起来大声疾呼:这是哪一家盗版片商,引用的时候字体颜色也懒着改?是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人上人待遇,他们掌控着资源与话语权。言之凿凿,正说反说,道理被穷尽。可不就是此片的价值吗?你我一粒尘埃,蓦然回首,根本就是不值一谈。
好恶心好窝火。意味不明的情色镜头,和从始至终没卵用的摄像头男主😅
得不到的就毁掉,植根人性的厌女行为。又或许是一种畸形的嫉妒。最后人们与她友善,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赎罪吗?或许是因为将曾经美好得无可企及的她拉下神坛后,觉得自己配与她打招呼了,才主动对她说“早安”的吧。
当情色片看的,小孩儿不给力!
4.5每個少年心中都曾有個少婦夢,即使伴隨著夢遺、偷窺、手淫,但還是純愛的一塌糊塗。我愛你,偷偷的跟蹤,假裝偶遇,假裝擦身而過,偷偷報復那些背後詆毀你的偽君子們,樂此不疲。當你抱著愛人的照片流淚,當你爲了溫飽而放蕩,我才明白生活的殘酷原來可以強大到將女神推倒。結尾的美好,太虛幻了。
我讨厌这种把传统女性视觉一味妖魔化的电影,我就不信这小镇的女人就这么闲,太小看男人们的保护欲了吧?而且除了女主,没一个漂亮的?摄影不错,尤其是女主的身体拍得实在美,除此以外,一无是处。
看完这部片子,我莫名想起阿加莎笔下的女侦探马尔普小姐的一句话:在与世隔绝的小镇,你最能看透人性,在那里所有最荒诞诡异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吧。贝鲁奇太美了,她挺直脊梁目视前方走过小镇的那些镜头,回看了好多遍。
这片儿和评论再次证实了我一直的观点,男文艺工作者眼里女性角色只有被侮辱的美丽神女和脸谱化的妒火中烧的大众女人。永远是“她和她们”这种自大的意淫我真是要看吐了,不过这片儿的评分这么高也可以理解吧,就跟宫斗剧一样满足了男凝社会对女性关系的想象。只是看一个个自己带入道德制高点悲天悯人的评论,感觉跟看宫斗剧就能选起妃的人没什么两样
充满了男导演对于女性的意淫和对这种意淫的美化。以所谓的纯情男孩的爱慕与性启蒙视角去观看一位女性,这种包裹着纯爱外壳的凝视相当具有迷惑性。这不是爱,是占有欲,是意淫,是时时刻刻跟踪与凝视着对方,却从来不曾真正看见对方的自恋的痴迷。而在故事主题上,如果要写一个女性因为自己的美而怀璧其罪,被众人推向深渊的反思性故事,镜头更应该站在受害者的视角,对准加害者的面貌。然而,本片的视角由男孩的窥视、小镇上众人的凝视组成,这里有各种人对她的观看、揣测、言说,我们只能透过这些人的眼睛与嘴巴去了解她。她是女神,是荡妇,是男人在没有得到时追捧的对象,在得到后粗暴占有的所有物,是斗兽场的奖品,唯独不是她自己。女主没有自己的视角和故事,她怎么看这些,她如何看待谣言和对她施予暴力的人?她为什么做出那些选择?
我觉得还行吧,口碑有点过了。不过莫妮卡贝鲁奇确实是美的倾国倾城,她是除了佩内洛普和苏菲玛索之外我心中的第三女神。这部电影其实也就因为她才有传奇色彩吧。只是不喜欢里面的小男孩,懦弱而YY,典型的闷骚。。。。诶,我最讨厌的就是闷骚男了~片尾那句台词倒是非常经典!!
分享一段评论: “一个出色的女人,她的全部罪恶在于她过于出众,庸众总是想亲近她的,可是发现她高不可攀,于是流言四起,每个人都不遗余力,直到她被流言所伤,被生活击溃,被拉回庸众的行列,终于学会对周围人道声早安,大家才心安理得起来。于是,平庸又杀死了一个人。”
其实我就是当意大利色情片看的。 着片要是丁度巴拉斯拍的就更劲了。
十厘米大高跟和紧身裙引发的血案(教育了我们着装是用来满足社交需求的)。懦弱自私的男人+嫉妒的女人的群像。女主红发美爆。不过,看完我倒是觉得陈凯歌有点冤啊,意大利的血案就是一片“经典”和“美丽是原罪”的呼声,中国古装血案就是“烂得史无前例”的评价。可能还是怪张柏芝,美得差点儿意思。
莫妮卡贝努奇真是不负女神之名
全篇充斥的男人对女人可怕的性凝视就够令人窒息
玛莲娜的美,性感而不艳俗,超脱于尘世,一颦一笑都带动每一个剧中人物,同时也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十三岁孩子的视角展现了玛莲娜从人人觊觎她的美到人人唾弃的一生,伴随着她们所居住的镇子在战乱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