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

허삼관,许三观卖血记,三观卖血,허삼관 매혈기,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主演:河正宇,河智苑,尹恩惠,郑满植,赵震雄,李璟荣,金英爱,成东日,金秉玉,金成畇,张光,金成铃,全慧珍,朱进模,黄宝罗,南多凛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许三观》剧照

许三观 剧照 NO.1许三观 剧照 NO.2许三观 剧照 NO.3许三观 剧照 NO.4许三观 剧照 NO.5许三观 剧照 NO.6许三观 剧照 NO.13许三观 剧照 NO.14许三观 剧照 NO.15许三观 剧照 NO.16许三观 剧照 NO.17许三观 剧照 NO.18许三观 剧照 NO.19许三观 剧照 NO.20

《许三观》剧情介绍

许三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居住在某个乡村的贫穷青年许三观(河正宇 饰)喜欢上了同村最美丽的姑娘许玉兰(河智苑 饰)。传闻玉兰是小混混何小勇的女朋友,但是三观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憨皮赖脸的劲头说服了未来的老丈人,如愿抱得美人归。婚后数年,夫妻二人先后育有一乐、二乐、三乐三个机灵调皮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但是一乐越来越像何小勇,引来村里人议论纷纷,这让许三观坐立不安,而他对玉兰、一乐的感情似乎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那个卖血成风的年代,三观曾经用自己的血换来了钱。令他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他将不得不为了家人们一次次卖血,苍白羸弱,命在旦夕…… 本片根据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明星伙伴第八季第三者邻居大战2:姐妹会崛起核震过后你们这些家伙真麻烦!西辛6夏之岚烽火少年文森特必须死恋爱与友情之间Special天使请吻我对面的话题家族恶棍俱乐部危险动物回家的日子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想好再结婚好时光,坏时光死亡解剖水神娃毕业时限迟来的道歉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爸爸好奇怪家风格斗女孩宣判剧组的故事多数欠喔!耶路撒冷

《许三观》长篇影评

 1 ) 好的本子,为何不能国内拍

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讲述的是1960年代用卖血熬过了人生几大难关的许三观的故事。

去年得知河正宇买走余华大师的《许三观卖血记》要拍,当时义愤填膺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中国人自己不拍,白瞎给韩国了,但考虑到国内审核的一部分原因,《许三观卖血记》终不会在中国导演手中诞生(起码现在还不行),中国人的小说自己拍不了韩国人拍,广电真呵呵了 。

而韩国拍摄的《许三观》把时代背景放在了近现代的韩国,就连中国人也熟知的演技派明星河正宇以及河智苑主演。

韩国不存在那种大饥荒背景,改成了父亲为救治非亲生的儿子拼死卖血的故事,大大弱化了原著的悲剧色彩。

背景虽然变了,但笑点依然熟悉,苦中作乐的本色不变。

如此动人的故事,却不能在本土拍摄,自己的悲惨历史都不能正视。

悲哀!

主演河正宇河智苑居然演出了山楂树的纯爱感(韩国人强项)。

而里面尹恩惠一改平日里偶像风采破格出演了一个超级胖女人。

可见韩国人对待这部戏是相当认真啊。

聊表安慰!

(哎)

 2 ) 拍的很好看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当时看了久久不能忘怀,同样这部电影也是。

看到7.2本身抱着不是特别大的希望,但是观影下来却很惊喜。

小说头尾的故事情节全部运用到了电影中,而且不生套,虽然本身与卖血有所为何,但是演员的演技忽略了这些。

后面煽情还不够,最后的结局也很欣喜,期待我们自己可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敬余华!

 3 ) 许三观 - 一个随处可见的小人物卖血养家记

整部电影都透着浓浓的怀旧味,就好像走进了某个历史博物馆(在韩国有不少那样小小的博物馆,展示以前的生活习俗,很多都建在地下,夏天去参观又凉爽又有趣海里艺术村里就有去韩国玩别错过哦)。

看这部片就觉得那些小人都活了一般。

就电影来说,讲故事的步调还是不错的,“避重就轻”,我认为这是个好事,让整部片子的基调还是乐观向上的,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部轻喜剧。

除了演技派演员的演技让整部片子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说实话这部片子背景在二战和朝鲜战争结束,整个国家重建的大背景下,布景当然不会华丽,但光看出演表就能保证票房了,现韩国一线演员占了大半。

但最出彩的还是演一乐的小演员,当许三观知晓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而对他冷言冷语的时候;当一乐亲生父亲一遍遍把他驱赶走的时候;当一乐被叫道士喊去为唤回亲生父亲姓名时,这位小演员都倍加惹人怜爱,演技爆棚啊,很值得期待以后的表现。

还有一点就是,最后那张心脏移植手术,研究了半天才发现是母亲玉兰把部分心脏移植给儿子。

(不要告诉我我弄错了。。。

一开始真的看不懂怎么会有张心脏移植手术同意书)。

最后那段真的处理的有点唐突,还有最后一起吃鱼吃包子又是怎么回事,觉得有点生硬啊。

 4 ) 此三观非彼三观

电影是很久之前就看到了,知道是韩国改编余华的小说,直到昨天看完原著,今天才拿出来看一看。

好多人都不喜欢原著被翻拍成电影,更别说是由别国来拍了,而我却一直觉得这很有意思,文学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本来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儿,更别提是由外国人来拍了。

好在韩国同天朝同属东亚文化圈,有着相似的伦理道德文化背景,这也使在大体符合原著成为了可能。

总体而言,电影同以前看过的类似韩国很相似,都是可以打上“家庭”“温情”“轻喜剧”标签的。

故事不足而一,但套路倒是蛮像。

也许我们无法猜到开头,却能看了一小半就猜到了结尾。

最后在高潮中贡献了几滴泪水,于是送走了又一部电影,在看过电影list中mark了一下后,没几日就抛在脑后。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韩国的这部翻拍版是无法做到同原著齐肩的,也许导演从一开始就没这么打算。

但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因此,韩方买的其实是一个故事,而将这种故事植入韩国文化中,观众熟悉的,是会买单的。

由此,我们无法责备电影对“原汁原味”的无能为力,即使好多台词从原著照抄而来,换了个语境,换了种语言,也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再者,原著的价值所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色在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连接和对人性的深刻描写中。

前者理所当然无法再现,而后者私以为电影也辜负了原著。

无所质疑,小说对人性的描写是深刻的,但这种深刻复杂却充满柔情。

从三观夫妇对何小勇一家的痛恨无法原谅到劝说一乐给小勇叫魂,到最后路上碰到的来顺来喜兄弟的好意相助,小说对每个人的描写都入木三分,看了叫人叹息却最后欣然。

而电影却将人性模板化了,除了对三观一家性格着墨些许外,对一群配角描画却略显单薄。

这从何小勇死后三观上门向何家借钱就可以看出。

不过也许是电影时长有限,无法一一详细刻画导致。

最后,电影和小说表达的情绪或者主题还是不同的,一个着重家庭温情,一个涉及更深的社会与人性。

因此,此三观非彼三观,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太认真了。

 5 )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无聊的看客

晚上看了一部韩国片子《许三观》,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改编。

原著曾经翻过,余华的小说基本上都看过,他是国内少数几个写书很有特色的人,而且有不少的作品出来。

除了前两年的那个《兄弟》令人失望之外,其他的都相当有意思。

《许三观》的原著里面那个饥饿年代躺在床上用望梅止渴的方式应付没有钱买菜买肉的场景,也在影片中有展示。

韩国人的改编相当成功,把一个中国的小说,中国的饥荒和人性,完全融入到韩国社会之中,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除了许三观这个名字之外,其他的都本土化了。

原著中的许三观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小人物,作者似乎用一种极其残忍的客观视角描述了他的一生。

电影里面则有更加丰满的表现,比如他年轻是喜欢了一个姑娘,就去用卖血的钱请她吃饭,然后跟老丈人许老头说,您要把女儿嫁给我,你只有一个女儿,要是嫁给另外一个,你的香火就断了。

另外你女儿现在的那个相好也不是什么好人。

于是老头答应了。

韩国是一个很男权的社会,女儿的婚事被父辈决定了。

那女儿去找她的相好,希望他娶她,可对方不愿意。

她就铁了心跟着许三观了。

第一次卖血,许三观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极为重要的交易,他娶了老婆。

这次卖血对于他来说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开端,开启了他结婚生子的人生路程。

十多年之后,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老丈人也已经不在了。

他本来有三个儿子而生活幸福,却因为街坊的流言蜚语不得不烦躁甚至是极其痛苦,大家说他的大儿子不是他亲生的,而是他老婆之前那个相好的种。

许三观希望用血型来证明,大家错了。

可是现实让他无法振作起来,一乐的血型证明不是他儿子。

从此之后,他就消沉无比。

直到三个儿子和别人打架,一乐为了给两个弟弟出头,一块石头就把对方的头给磋了,对方家长找上门来索要医药费,家里没钱,就把他的家具什么的全部拖走。

他老婆去找之前那个男的理论,希望能从那里得到一些钱,可对方一毛不拔,还大打出手。

许三观没有其他的能力,只好第二次去卖血换回家具。

片子里面有很长一段细节描写讲述他知道结果后的郁闷,和对一乐的疏离。

但一乐实在是一个特别好的小孩,并没有因为养父的那种态度而改变他的情感。

小孩在这里是最无辜的一个,因为父辈的不慎而承受着苦难。

还好的是,片子展示了所谓的报应不爽,孩子的血缘父亲最后得了怪病,医生也束手无策。

可一乐也有他同样的病,直接在路上晕倒。

许三观夫妇为了就小孩各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女人卖了肾,男的到处借钱借不到之后再次去卖血,一次只有三千块,医药费要三万块,他只好在不同的地方卖血,最后差点死掉,终于凑够了钱。

影片的结尾是一家人吃上了包子,给了一个看起来还比较好的结局。

在一个人伦社会里,情感的冲突无法避免,但超越的情感也存在着,并支撑着家庭。

许三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一个人,他甚至连他老婆说去杀了那个畜生的建议都不敢去做,而是一个人躺在桌子上流泪。

但他为了那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还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不愿意去伤害别人,宁愿伤害自己。

也许是一种懦弱,也许是一种悲哀。

更多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的无奈。

底层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只能是默默承受。

但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来证明了作为人,他活的尊严。

那些嘲笑他的人,在危难时刻一毛不拔,只是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的表现而已。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无聊的看客,都希望从对方生活中找的自己的乐趣所在。

但在嘲笑中生活的人却要有生活的勇气去面对,无论多么不公,无论多么委屈,都需要一力承担的精神。

好在是他有一个好的老婆,一个好的儿子,让他有那个力量继续活着。

或许很多时候,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一些寄托。

这才是最为真实的信仰和力量。

 6 ) 只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小电影

先是奔着河智苑来的,看来片子知道是余华的小说,不知为啥棒子来拍,剧情完全可以在天朝胜任,电影剔除了社会矛盾只留下了家庭的责任,看到许三观又一次好像看到 活着的葛优那种深谙市井但又老实本分单纯爱恋,本来是有四星的冲动的但是看来这么多电影,不能老是感情用事,除了电影必要的改编和本来的剧作感染力,没有电影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得不了很高的分了。

不过剔除剧本是国人的作品改编,不是社会争议的话题的话,只从本片出发小主演延续了韩国电影的催泪模式可圈可点,主演表现一般,剧本就像编出来的没有原作的精华所在只用了皮没了瓤,只是一部小温情电影,所以就不推荐看了。

主要是个人爱好原因从河智苑来(但好像是三号人物)所以表演戏份不多,更谈不上深刻了演技了,只是还是喜欢那回目和那一颦仅此而已。

 7 ) 温情电影

看到一乐 喊爸爸的两个瞬间,都让人泪流满面。

许三观卖血的时候,不小心掉出来钱,引发人群哄抢。

这一刻,人类自私卑鄙的本性暴露无遗。

结尾的大餐跟床上夜话相印衬,总算给苦难的一家人,带来了一丝温暖的亮色。

 8 ) 《许三观》:无常

每次写影评的时候,最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并不是所谓的结构和意义,而是故事。

看《许三观》的时候,同样也是关注着这个悲伤的故事。

就如同参观别人的人生,从生到死,再从向死到往生。

这个观影的过程很奇怪,带着一种对生命的质疑和哀叹,当然,更重要的是无能为力。

整个故事,决定了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我喜欢这种了解故事的过程,在光影的变换之中,来来回回,好像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丰盈和充实。

许三观是一个悲剧的男人,这种悲剧并不取决于个人,而是他生在那个悲剧的时代,所以,注定了无能。

在特殊的年代,宿命总是会被无限的放大,不幸也总是多过幸。

许三观是一个在宿命中苟且着活着的男人,他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自己倔强的尊严。

他人生的与众不同从许一乐开始,也从许一乐结束,整个过程自然而然。

他怀疑他,但是,他并不恨他,相反,他爱他,且爱的浓烈。

如果一个男人开始怀疑自己的骨血,其实,是他对生活的不信任。

如果他坚定某种信念,并笃定相信一生,他是不会怀疑的,至少在活着的时候不会怀疑。

许三观的生命是平静而卑微的,一家人的欢乐和悲伤都被装在一个透明的容器里,让外人观望着,并因此而怜悯。

这种悲伤其实并不需要人人都明白,因为每个人都获得不容易,何必再去目睹别人的不幸。

当然,许三观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盛大的隐喻,被冷酷的嘲讽填满,被干涩色情欲和寡淡的意志丰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一乐的世界和大多数人的世界一样,断绝了往外的途径,但,其中却自有天地。

特殊的年代:我朋友常说我是一个硬心肠的人,因为并不喜欢伤痕累累的时代,甚至拒绝与其有关的一切,文学,电影,音乐。

其实,我并不是不喜欢,而是习惯于抗拒一切不幸的东西。

《许三观》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国,那个时代,韩国像极了中国,尤其是穷。

穷的人,穷的姿态,穷的气质,那种酸腐和卑微,如出一辙。

我看过很多电影,这种悲戚似乎是亚洲人的专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非常特别,但是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法国后现代大师德里达说,六十年代发生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

六十年代是韩国的大变革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涌入,让这个小小的岛屿之国,开始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即将到来的辉煌之前,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黑暗,这段黑暗的时代,被许三观这样的人物填满了。

对电影来说,年代的设计是一种技法,重要也不重要。

年代本身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对年代的看法和议论,对观众来说,电影中的年代有时候是走进故事的竹桥,飘摇虚妄,但却能够直达心底。

特殊的人群:特殊的人群其实很难定义,因为我们不一样,其实我们都一样。

人群,在某些时候是时代的载体,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彼此之间承受着生的压迫,死的胁迫,这种两难就是人间。

六十年代的人群,的确特殊,荒诞不羁的时代必然造就特殊的人,他们对生活保持着怀疑和不幸,对未来坚定而又迷茫,各种矛盾推动着他们盲目的生,亦或盲目的死。

许三观在特殊的人群中并不特殊,导演河正宇用特殊的方式,让他和人群割裂来开,自成天地,他即是年代。

许三观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空空的瓶子,所有的故事都是慢慢往进填充的石子,等到某一天,瓶子满了,故事也就结束了。

不管是圆满还是缺陷,这都是人生,是特殊人群共同的宿命。

特殊的人群,总是无所事事,关照彼此的内心,都是一样的盲目,就如同灵魂沉入河流底处一样,深深嵌入河床,没有声音。

注定的无常: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间的沉寂特别明显,我不知道故事在何处开始,也不知道它将在何处结束,我看见的是一个男人无常的一生。

这部电影拍的并不讨喜,并不是因为没有忠于原著,而是很多地方过于仓促。

许三观是一个丰盈的男人,因为悲伤,但他并不是一个饱满的角色,因为无常。

故事一旦面对大众,它就不再是私人的尊享,而是彻底和自己断了关系。

它会被别人评价,耻笑,误读,它的意义在面向大众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

这是电影的悲哀,同样,也是电影的必然。

生命是无常的,是光束中飞舞的微小尘埃,随风而起,随缘而落,不可久留,亦不可被解读。

所有的生命最后都终归于静寂,可是,在静寂之前的无常,总是摄人心魄。

许三观的故事,就像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的幻象,所有的潋滟和酷寒,也都是幻象。

这种幻象,其实是真实的悲,很少会有人坚定的面对生命中的悲,因为活着,本来就不容易,面对悲,是要有多么强大才可以坚定。

河正宇讲了一个并不讨喜的故事,同样,也并不是一部风格突出的电影。

《活着》的真正含义并不是用卖血去换取幸福,而是卖血换不来幸福时候的坚韧。

 9 ) 《许三观》观后——抽调社会悲剧后的家庭喜剧

在传闻《许三观卖血记》要被改编成电影十几年后,韩国电影《许三观》终于与读者、影迷们见面了。

不知道大陆会不会引进这部韩国电影,我已经通过网络资源“先睹为快”了。

第一个直观印象是这部电影号召了很多韩国重量级演员,扮演许三观的是曾经出演过《追击者》、《黄海》、《死亡直播》等电影的河正宇,扮演许玉兰的是曾经出演过电视剧《黄真伊》、喜剧《色即是空》的河智苑,其他配角也是一些活跃于韩国影视界的明星们。

第二个直观印象是电影对于原著的忠实。

除了改编为韩国历史背景外,原著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情节、细节等都被忠实地改变成电影。

当用韩语说出“三观”、“何小勇”这样的中国名字时,在略显滑稽的背后是对韩国电影人严肃的创作态度的尊敬。

但是,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7.2,相对于9分高分的韩国优秀电影《熔炉》、《辩护人》来说,这部电影明显还有差距,差距的背后是电影将一部充满巨大张力的小说(喜剧的故事、冷漠的叙述和悲剧的内核)改编成一部彰显父子之爱的家庭喜剧,原著的丰富和深度几乎丧失殆尽。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论述古希腊悲剧时认为,悲剧的内涵是个人的正当性与习俗的正当性之间的冲突,进而导致的个人毁灭。

这种悲剧观一直被西方文学继承下来,可能后世的习俗是不同的,但是个人同习俗、时代、社会等,即相对于个人来说强大得多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对抗却是一以贯之的。

这才是悲剧的真正含义。

在原著中,许三观一生卖血11次,第一次是为了娶妻,第二次是为了支付一乐打伤对方的医药费,第三次是为了解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最后一次是老年时为了自己。

这四次卖血相隔时间很长,而剩下的7次卖血则是为了贿赂二乐下乡的生产队长而卖血请客和为了抢救一乐而在去上海的一路上卖血。

原著的动人和批判来源于对造成普通公民贫困、只能用生命来换生存的历史、制度的批判以及在其中展示的被异化的人性和始终坚持的美好的人性。

作者始终保持一种有距离的叙事态度,小说由喜剧转向悲剧、作者对许三观的嘲讽所带有的“智识阶级”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转变为对人物遭遇灾难时的“冷眼旁观”所造成的巨大情感张力,使原著成为余华最好的小说。

原著中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发生在何小勇出车祸后的“喊魂”,这时小说的喜剧阶段即将结束,许三观之后的卖血将悲剧推演到顶峰。

而电影因为抽调了原著中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因而导致个人与习俗相对立的悲剧结构无法成立,无奈只能拍成一部家庭喜剧。

于是,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电影的高潮只能放置在许三观去汉城路上的一路卖血。

因为我不熟悉韩国历史,对于那段韩国普通民众的贫困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无法判断导演如此改编是否具有严肃的批判含义。

但是,由此反观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评价较低的原因就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可能都是余华小说的粉丝,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中对于那段历史的态度是鲜明的,当电影抽掉这段历史后,中国观众当然无法从电影中获得像从小说中获得的相同的震撼与体验。

尤其是在看过《熔炉》、《辩护人》这样非常优秀的、具有严肃批判精神的韩国电影后,对《许三观》的评价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十年前,张艺谋改编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但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在传闻改编《许三观卖血记》的十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但是我们同时尴尬地看到,这是韩国电影人改编的。

2011年《熔炉》上映后,我们感叹中国电影人何时能拍出像《熔炉》一样的电影;2013年《辩护人》上映,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想这种问题会被我们多次问起。

我再次强调我几年前形成的一个观点,即韩国电影已经把中国电影甩得远远的了。

如果说我们拍不出《熔炉》、《辩护人》可以找审查制度做借口,但是我们也没有拍出多少优质的、多元的商业电影。

龙斌说,有什么样的电影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生产者,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电影票将很多粗制滥造的中国电影赶出去。

但是,可惜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同样不要脸,无论多烂的电影我们照样会去电影院买票去看。

没有健康的电影生态环境、没有优秀的电影制作人是不会有好电影的,没有优质的电影观众,结果也一样。

 10 ) 许三观

开学初从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满怀期待地取下了这本书,学期末在夜深人静的夜晚看完了这部电影,遥相呼应,让人心安,唯有借用金星老师的招牌动作,并道上一句“完美”足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因为是原著党,必然对作品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而通常这些批判带有点无理取闹。

电影偏离改编太多,名曰不尊重原著;电影生搬硬套,谓之缺乏创新。

即使深陷如此一个两难的境地,近年来仍有越来越多的热销作品从书本走向了荧幕,我们在消费它们的同时总忘不了吐上几口唾沫,利用网络这个匿名平台无所顾忌地感性宣泄。

再回到《许三观》这部电影本身,首先我非常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的小说竟然要把版权卖给韩国,果然天底下什么都是韩国人的?

国籍的转换,意味着架空了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拍得再好充其量展现了人性的沉浮,无法升华特定时期的艰难困苦,即许三观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

如此诟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的,为了观影的心理平衡,我们姑且跳出余华设置好的一切,去体味一番严肃文学的喜剧粉饰。

影片一开始是循着原著摸索前进的,我能强烈感受到文字和图像两种元素的碰撞和冲击,以及最后达到的高度统一。

记忆犹新的片段是许三观一行三人喝水憋尿去卖血,天真烂漫地以为血的浓度被稀释,自己可以赚到一点。

这幕看得人发笑,却也心疼。

然后是饥荒年代,家里揭不开锅,许三观便躺在床上给儿子们做起了大肉包子,口述详尽的制作工序,听得大家哈喇子满嘴流。

是的,咽下口水就能尝到大肉包的味道,岂是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能有所共鸣的?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无法还原,例如卖血后的黄酒加炒猪肝标配被替换成了浊米酒加猪血肠,于国人而言生疏了几分。

“拍一下桌子”和“黄酒温一温”的刻画不复存在,于是小市民装阔佬的形象干瘪了,如同卖完血的肉体,缺失了血液滋养的活灵活现。

许玉兰的人设也不再是会骂街的泼妇,太过温文尔雅,结尾卖肾的神来一笔让我始料未及。

许三观年迈时还想卖血却没人要的场景是小说中的一幕高潮,这里没能表现出来略感惋惜,毕竟导演只截取了书中的前半部分。

不得不提一下豪华的演员阵容,河正宇自导自演,眼神里都是戏;女主河智苑有点眼熟,原来我看过她演的《傻瓜》。

要是顺应剧情的发展,他们凑一对姓氏也不必担忧了。

饰演一乐的小演员很抢戏,颜值颇高,非常看好他日后的表现。

尹恩惠在里面客串了一把,真正的女神敢于自黑,这造型给跪。

据说导演本来暂定是姜文,可惜特色国情下太多无奈无从言说。

最后送上里面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以后你长大了,不期望你会为我和妈妈做点什么,我和妈妈快要老死的时候,念在把你养大的情分上,心酸涌上心头,流几滴眼泪,我们就知足了……

《许三观》短评

还……行吧……多亏这几年的韩剧储备认识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 有点浪费这个好故事了 太流于表面了……

3分钟前
  • 少女废柴
  • 还行

非常好看。文学性力量太强大了,余华也太会写,冲突写得又好又重,一波接着一波的好戏,他写的越往后越淤积的苦也是令人揪心。河智苑大美人。河正宇表演极佳。虽然都说他导演不好,但给我的观感还是特别好看的。一乐的演员居然没拿最佳新人嘛?这部片子是被忽略了吗?他卖血不负爱情,他卖血不负亲情,卖血苦,人生足,最后一顿饭让苦痛消去,永远留在那个最好的过家家的夜晚吧

6分钟前
  • 短评写得超级差
  • 力荐

结尾糟糕的违背了原著,使得本来就不合背景的故事变得更加离谱和恶俗。

7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啃了遍生肉,最后许三观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又看了遍熟肉,总觉得说不出哪里不好,却还是少写什么。会一直关注演员河正宇导演河正宇。

10分钟前
  • 火火
  • 推荐

明天就做那个馅儿的包子吃。另外,谁有那个蒸鲫鱼的具体做法?得,光顾着吃了,忘了写短评:爸爸,再爱我一次。

13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推荐

面目全非!

17分钟前
  • 明珠
  • 很差

河正宇当导演火候还是差点儿,如此沉重的题材被处理成了轻飘飘软绵绵的小品。

21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拍成浪漫温馨家庭喜剧是闹哪样

26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河正宇戏路很广。改编忠实。

28分钟前
  • dorayaki
  • 还行

原著党表示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

32分钟前
  • 阿莱
  • 较差

瞎鸡巴搞,取个这个名字干啥?

33分钟前
  • Mercedes
  • 较差

用力过猛,强行催泪

35分钟前
  • 老田切让
  • 较差

虽然韩式煽情加了许多,原作的某些意义内涵没体现出来,但是双河以及小演员的表现实在太亮点,总体来说是值得一看的

38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味道完全不对,不过前半段还算有趣,可后面困的一塌糊涂。

42分钟前
  • 西决
  • 还行

这是把书当剧本拍了

46分钟前
  • LAVIE
  • 较差

看过小说的话再怎么煽也只能两星。

47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看到卖血第一次,就不想看了。#20150311

50分钟前
  • huyouyou
  • 还行

這已經可能是這部作品最好的歸屬了,要麽在廢紙簍里爛掉,要麽拍成毫無鋒芒的作品,要麽就在環境相對寬鬆的韓國重現光芒。

55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人间疾苦浓于血,如父如子吃包子。

6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河正宇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魅力,对于他来说只有烂剧本,没有烂角色.....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