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石油就在你脚下如果有人抢了你的钱,你是不是应该抢回来(至少叫个警察叔叔帮忙)?
但,如果抢你钱的人是银行,我还是会抢回来,故事就这么展开了:兄弟版Bonnie and Clyde,冷静男和爆裂男,套头衫、黑丝袜,劫匪好搭档冲进银行好汉一声吼:哟,把赚钱的抽屉打开。
老警察和他的印第安人搭档,老警察从头嘲笑印第安人搭档到最后,中间插了一句:如果哪个任务我死了,你肯定会怀念我的,所以就珍惜现在吧。
只抢小银行,只抢小钱,只在早上,起的比鸡早,抢完埋车。
完美!!
老警察是老司机,天网恢恢,走遍全球都通用。
………………………………最后一次总要干票大的,最后一票总是出事,最后一票总夹杂着豪情万丈爆裂男一句go fuck yourself,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引开了警察,冷静男回一句go fuck yourself too,带走了抢回来的被银行抢走的美刀。
(银行只会贷给你最少的钱,刚刚好让你的整个人生来偿还)(ZBZY好邪恶,还是SHZY好)爆裂男死,冷静男付清了贷款,拥有了房子脚下的石油,用信托基金都给了他的小孩。
(贫穷是会传染的疾病,会世世代代传染下去,再也不想后代一贫如洗,向他一样,做一些不该做的事)然而他再也没有爆裂男这个好兄弟,老警察也没有可以嘲笑的印第安裔搭档。
---如果石油就在你的脚下,请珍惜你的好兄弟
这部独立制作的R级片上映已有三周多,在烂番茄维持住99%的新鲜度、在metacratic得到88的高分、上映院线从400家扩张到1000家、还在众多商业大片前仆后继的档期里截获了1000万美元票房……要说《赴汤蹈火“hell or high water”》是这个夏天的口碑之作完全不为过,甚至很多影评人已经放话“这是2016年的年度最佳电影”“好久没看到这么棒的西部片了”。
没看过的人多半会有点好奇吧,为什么一部关于抢银行的西部片能够斩获如此多的好评?
当影评人赞美《赴汤蹈火》时,他们到底在赞美什么?
除去片子本身质量很高之外,我觉得也是因为大家已经对狂轰滥炸了一个夏天的超级英雄片感到疲惫了。
《赴汤蹈火》没有剑走偏锋到大众无法欣赏,领衔的几位演员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但它又有很多反商业化套路的表达,娱乐性十足的同时又引人深思。
导演说,在他看来这是新西部(neo-western)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公路电影。
其实吧,什么类型真的不重要,片子好看就行了。
尽管《赴汤蹈火》被选作墨尔本电影节的闭幕片,但一开始我对它的期待并不高,毕竟那时的我看了足足两周的片,胃口已经养刁,而且也有点儿审美疲劳了……说起来也是凑巧,这部片子的票是我最后时刻才换到的。
结果出乎意外的好看,实在是惊喜万分。
德州最帅农民所以,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在我看来,正如上面的海报所宣传那样,"hell or high water has it all"——剧本、表演、摄影、音乐,全部都很出色。
编剧是《边境杀手》的Taylor Sheridan,他很聪明地没有试图将这个片子的格局拉得过大,而是把自己选定的元素表达得淋漓尽致——兄弟,牺牲,西部。
《赴汤蹈火》本身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时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困兽之斗?
剧本没有花俏的转折,没有精巧的布局,没有突出的悬念……平铺直叙的双线结构、个性十足的台词设计,以及用细节堆叠的角色塑造已经足够的引人入胜。
片中所有人物、不单单是作为故事中心的兄弟俩,就连两位执法的警探似乎都早已失去了对公平与正义的信心——在大萧条时期,银行通过房贷来剥削平民,贫穷逐渐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疾病。
这些人没有出路,没有未来,于是只能抓住手边仅剩的一点。
作为观众,我能时刻清晰地感觉到这些德州人的粗野无礼、自我防备的行为之后那种潜藏的平静绝望和极度麻木。
再说表演。
三位主演都十分出色,无需多言的那种出色。
Jeff Bridges这个名字就说明一切了。
他可是“the dude”啊!
临近退休的警探Marcus依旧范儿十足,经验丰富、直觉敏锐,一旦追踪到了猎物就绝不放弃。
他口中道出各种政治不正确的笑话经常让观众们会心一笑,基本是全片笑点担当。
老警探和他的混血搭档之间的关系很像真探里面的那两位,互相嘲讽但又不到刻薄的地步。
其实两人的相处并没有太多的刻画,但每次交流都很有料。
结尾的几场戏,Jeff Bridges把老警探的那一点疲惫、执念和荣耀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山顶上那个眼神的转变太太太厉害了。
说不定叔叔借这个角色能再拿个奥提什么的。
至于Ben Foster,因为我很喜欢这位演员,还是不多评价演技啦,怕溢美之词太过。
他扮演了两兄弟中的哥哥Tanner,是个刚出狱不久的暴力分子,易怒、偏执、几乎没有什么善恶观……这个选角毫不让我意外,从《决战犹马镇》的查理.普林斯到《领头狗》里的毒贩杰克,他一向很擅长这种恶中带善的极端角色,让人又爱又恨。
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不是个好人,你也知道他最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正因如此,他偶尔流露出来的对弟弟的温情让观众触动不已。
正如演员本人在访谈里说的那样,当你在这个世界上在乎的事物只剩下那么一丁点儿,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无足轻重——道德底线如是,自己的生命亦如是。
这片最让我意外的是Chris Pine,印象中他一直都是那种英俊的白马王子/女性梦中情人的定位,这次真的彻底的颠覆了固有观感了。
这个片子以后应该没人再说他不是好演员了吧。
比起哥哥,他扮演的弟弟Toby表面看似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人,沉默而内敛,怎么看都绝对干不出持枪抢银行这种事儿来——然而策划了整个抢劫事件的却是他,发起者也是他;哥哥Tanner纯粹是帮忙罢了。
因为主线剧情是围绕着Toby展开的,所以这个角色被塑造得比较复杂也更有层次感,仔细推敲起来非常有趣。
根据幕后导演访谈的说法,Chris Pine是个大忙人,所以进组拍摄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两周半。
所幸他和Ben Foster以前合作过,关系相当不错,所以两人进戏非常的快,演的时候也轻松愉快。
总之,他们两个的部分是整个电影我最为享受的。
具体的角色分析留到剧透部分再说,最后聊聊摄影和配乐好了。
摄影走的是写实风,有种半纪录片感觉。
David Mackenzie很喜欢用长镜头,所幸他对场景的掌控力很强,开头一个长镜(同时也是真正拍摄的第一天)就让观众完全投入到了紧张的气氛中去,足见导演功力。
选景、服装、人物对话颇具西部风格,充满了野性而荒凉的美感。
几个配角的出现、与主角们的交流看似随意零碎,但实则有其用意。
配乐很棒,气氛烘托得非常到位,任何一首曲子拿出来单独听也有自己的故事。
看完后我直接itunes上买了原声集。
最喜欢兄弟俩在车里一起唱的那首《You ask me to》,甚至有一句歌词和台词完全吻合,细想真的太妙。
《Dust of Chase》和《Sleeping On the Blacktop》也很有味道,看得出全是精心挑选的。
哎,乡村音乐一直是美国人民心中不变的经典啊。
接下来我要剧透了,介意的请撤吧。
写了这么多,就容我打个广告,这部片子在美国已经大面积上映了,英国9月7号,台湾9月30号,而澳洲则是10月底。
去电影院看吧,保证不会失望的。
咳,其实我一直憋着没说,这部片除了我想起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之外,还让我想起了李安的《断背山》……当然了,这部没有拍得那么细腻(也不是同性恋片),但兄弟俩互相之间的感情表达一直非常含蓄。
两位演员也多次提到,《赴汤蹈火》本质上是关于不懂得怎样表达感情的西部男人。
他们不能将情感诉之于口、他们不能哭泣——因为那是脆弱的表现。
即便是在死别前,Tanner对Toby说“我爱你”的时候都是戴着墨镜的,还刻意别开了头。
大概他也感觉到了这真的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终归还是拨低了自己的墨镜,看着弟弟一字一句地说:“我是说真的。
”Toby目不转睛地回望他,回答:“我也爱你。
”在赌场里听到哥哥死讯的时候,Toby没有流泪,他只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面无表情、一动不动;镜头慢慢地往下移动,他身边放着可以买回农场、让他的儿子、前妻过上富裕生活的钱,但他的哥哥为了他死在了他看不见的地方。
Tanner是怎么死的呢?
他那时坐在山顶上,被出奇意料地一枪击中脑部。
他手里紧紧抱着来福枪,被击中后也没有倒下去,仿佛一座风沙中的雕塑。
当时我心里就觉得,另一只鞋子终于落下了。
我难以说清楚这个角色死的时候自己的感受,Tanner当然是该死的,他已经杀了好几个人,即便是为了自保,为了达成弟弟的目标,但那些被他杀死的人何尝不是无辜的?
但我心里还是没法觉得他的死是正义。
大概这就是演员赋予角色的魅力吧。
之前提过这片的角色塑造很出色。
每个角色似乎都有一段值得深究的过去,而导演却选择了把这些“过去”轻轻掰碎了,藏在隐晦的台词和细节之中。
即便是作为主角的兄弟俩也没有给出任何的flash-back,因此留给观众许多想象的空间。
这个家庭以前到底发生过什么?
弟弟Toby为何会与前妻离婚?
那些关于Tanner和Toby的流言又到底是什么?
Tanner和Toby无疑有着糟糕的童年。
他们都是有些“破碎”的人,家庭往往是这种病态的根源。
从一开始Tanner对待逝去的母亲那种冷漠又怨恨的复杂态度,中间弟弟喊醒他时他下意识的防备动作,到最后结尾警方的纪录显示他曾经“误杀”了自己的父亲……Tanner这个男人无疑是破碎的,他仿佛一个不定时炸弹,喜怒无常,有时候疯得什么都不顾,有时候又比谁都清醒。
可他一直是保护着弟弟的那一个:正如预告片最后的那段台词——“因为你对我开口了,弟弟。
”为什么明知天网恢恢,你却仍然愿意陪我走上这一条不归路?
因为你是我弟弟,因为你对我开口了(because you asked)。
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说驱使Tanner做这一切的是对家人的爱,那么Toby则是出于家人的“愧疚”才策划了整个抢劫案。
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否则妻子不会带着孩子离开他;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欠着前妻高额的赡养费,教育孩子也完全不拿手;他甚至不是一个好弟弟。
他只能看着Tanner赴死,之后也没法为他复仇。
我想,Tanner死后,Toby的余生也将在悔恨的阴影之中度过,并且再没有赎罪的机会。
他看起来像是那种善良而寡言的男人,即便对一个陌生的女服务生都很温柔。
抢劫银行的过程中,良心也促使他不断地请求明显有暴力倾向的Tanner不要伤害任何人(虽然他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哥哥)。
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对这个角色的看法逐渐改变了。
有一段我特别喜欢的戏,也是导演用他擅长的长镜头拍摄的。
兄弟俩开车到了加油站,哥哥坐在车里等待,弟弟去添加补给。
一个小混混看Tanner不顺眼,言语摩擦后还拿出了枪来威胁他,而Tanner毫不在意对方的无礼,仿佛那人手里拿的枪根本就没有子弹。
这时去买食物的Toby回来了,他用一种近乎要杀死对方的劲头教训了那个小混混,而Tanner也不劝阻他,就在旁边看着,一边大笑一边骄傲地宣告:“这是我的弟弟!
”那时观众立刻明白了:或许暴力的基因真的是根深蒂固、无法被改变的。
其实Jeff Bridges的角色老警探Marcus也有很多可以说的闪光点,但我已经写了这么长了,就不想再细讲了。
Marcus并不是一个伟光正的角色,他有很多的缺陷,正因如此而人性化。
本片所有政治不正确的种族笑话基本都是出自他之口:他毫不留情地当面讽刺自己印第安和墨西哥混血的搭档,甚至已经快要到了过分的程度:“我还有六七个关于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笑话”“你知道我其实是墨西哥和印第安混血的吧”“别急,墨西哥人的笑话可以等等”——看,是不是很过分?
观众都快被他们笑死了。
但自己的搭档被Tanner射杀的时候,Marcus也是那个发誓一定要为他报仇的人。
而在他终于杀死Tanner的时候,Marcus整个人都苍老了一百倍;他仿佛在笑,又仿佛在哭,搭档在自己眼前丧失性命的悲剧终于有了真实性,这位马上就要退休的老警探似乎在自问:为何到了最后,是我来目睹这一幕呢?
这里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那个眼神转换,其实不光是脸部表情,Jeff Bridges整个肢体语言都很棒。
嗯,男配的奥提多半会有一个的。
好了,感谢看到这里的各位,我都写累了,有机会的话就去看看吧。
对于那些喜欢西部片的同学来说,今年出品的《赴汤蹈火》可谓是不容错过的作品,它既带着我们熟悉的西部片特色,又让人有着全新的感受。
影片讲述了两个来自西得克萨斯的青年,抢劫银行的故事,几次得手之后,老谋深算的德州巡警马库斯介入调查,于是一场警匪较量就此展开。
抢劫银行的匪徒俩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犯罪影片,但随着各色人物的出场,浓郁的西部片气息不期而至。
不论是罪犯还是警察,亦或是各种有台词的路人甲,都透露出西部牛仔的独特个性,他们随身带着枪,一脸的不在乎,语气懒散,言语粗糙,口无遮拦,甚至还会发表种族主义言论,在他们看来自由表达真实感受才是真理,所谓的文明礼仪、政治正确性只是一坨屎,而面对挑衅时,毫不手软的出拳和拔枪,又显现出他们的勇敢、好斗与热血。
牛仔路人甲对墨西哥人的讥讽没错,这就是一部西部片,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展现西部片的传统魅力。
随着匪徒的一路逃亡,抢劫背后的原因渐渐浮出水面。
两个劫匪是亲兄弟,他们家族位于西得克萨斯的农场,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面临被没收的困境,为了凑足贷款,兄弟俩不得已铤而走险。
当他们将款项交给律师时,这个充满正义感的男人,言辞激昂的唾骂了银行在对穷困户土地收购中的种种卑鄙,然而,这种卑鄙是合法的。
律师唾骂黑心银行如果说,哥哥坦纳因为自己的犯罪前科,已经是个有污点的人,那么弟弟托比则完全是一个清白的好人,即便成为劫匪,他依旧坚持着各种原则,不滥交、不杀人、只抢劫没收自家农场的那家银行等等,因而每当抢劫成功后,坦纳表现出的是不可抑制的兴奋,托比则总是愁苦而眉头紧锁,在内心,他并不认可抢劫的行为。
每个社会都会有些个品行恶劣的坏人实施犯罪,这是他们个人的错,但当一个社会中,好人也开始犯罪时,那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显然在社会的正规法律体系中,他们无法存活或得到公正,犯法成了唯一的途径。
托比坚持只抢劫指定的银行托比就是这样一个被环境所迫,走上犯罪道路的好人,而他的故事背后,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在挽救经济数据的表象下,实质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穷人们走投无路下,在罪与不罪的边缘徘徊,而资金充裕的金融机构,则将这看成了贱买穷人资产的好时机,此等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化。
这部有着西部片外表的电影,探讨的实际是美国当下的社会问题,而传统西部片中牛仔们在荒蛮原野上的开拓精神,在这里,变成了对现代资本体系的反抗。
典型的西部电影场面然而,如同传统西部片,其道德规范的构建是一种非现实的神化,这部跳脱传统的西部片,为现实社会的冲突提供的也只是一种幻想式的解决方案,个人犯罪不是改变社会症结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影片自身也未能完成沉醉于这种幻想,于是有了警探库玛斯这个人物。
库玛斯和助手出于对法律维护的基本底线,库玛斯被塑造成了完全正面的形象,他精明又积极办案,而鉴于故事的内在价值逻辑,他射杀了有污点的坦纳,却放走了好人托比,这一选择性的决定,全仰赖他的个人判定,而非法律。
表面上,影片塑造的是一个身在体制却心有侠义的牛仔警察,但内在是故事本身在罪与不罪之间的纠结。
准备射杀罪犯的库玛斯尽管,整部作品表达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同时也展现了,资本主义对西部社会无可抵挡的渗透趋势,赶着牛群的牛仔诉表示自己的孩子不愿接班,托比的儿子面对父亲遗留的农场则是无所适从,而影片的结尾,美丽的草原上,一部部石油采掘机在托比的农场上不停的工作着,反抗资本体系的他,最终拥抱了资本主义......传统的西部文明终将成为历史。
托比的儿子对农场毫无概念有趣的是,见证西部传统文明终结的正是西部的前主人——印第安人。
当印第安科曼奇族人和牛仔坦纳对视时,产生了一种时空对话的既视感,前者被殖民主义赶出了家园,后者将被资本主义夺去了土地,本该仇视的双方,因殊途同归的命运,变得惺惺相惜起来,坦纳以印第安人来形容自己,而库玛斯的印第安人助手帕克,则对牛仔的现状表示同情。
坦纳与印第安人对视时,以印第安人形容自己只是,时过境迁,印第安人早不再愤怒,帕克用极其平和的语气描述着银行对西部私人土地的吞并,也许在他看来,西部这片广袤而美丽的土地上,从来都是潮起潮落,也从不缺乏残忍与纷争,或许这才是最原始、最地道的西部文明。
美丽的西部草原上不停工作着的石油采掘机当牛仔开始以抢劫银行为生时,不仅仅代表着社会的动荡,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远去。
看着电影中汽车行驶时道路边的破败不堪,心想这是美国吗?
但是至少路边出现过的两个广告牌倒是崭新的。
不停喷着惹人烦段子的快退休老警察、两兄弟抢银行的作案手法、德州牛仔的彪悍、兄弟情义等等,电影里有趣的元素很多,对了,还有兄弟干的最后一票赶上了发薪日,这个梗来自一个倒霉蛋抢了一家银行,正赶上当时一群FBI集体领薪水的真事。
不少人注意到了那两个广告牌,特别是第一个“in debt?
”,正是弟弟托比的状况。
虽然哥哥被击毙了,但是托比成功的完成了计划,将债务还清,保住了孩子将来可以上大学打橄榄球的梦想,保住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最后颜面。
然而结局就是这样吗?
抢银行可是死了好几条人命啊,虽然是哥哥坦纳下的手,并且也偿了命,但托比也开了枪,只是没打死人而已,况且抢银行的计划是他出的,几条人命算在他身上合情合理毫不过分,电影结束托比得到的是好下场,难道影片鼓励欠债人可以使用像抢银行这样的非法手段来偿还债务吗?
即使导致无辜人丧命也可以容忍吗?
公平在哪里?
正义在哪里?
我想导演当然不是在鼓励犯罪,这只是一部电影,一个虚构的故事,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导演大人,您到底想表达啥玩意儿啊?
百度一下“美国页岩油 德州”,你看到了什么?
德州不得了啊!
但不幸的是,德州的托比们因为欠债,不得不把农场连带地底下的石油交给银行,而之后农场的石油收益和托比们没有一毛钱关系。
和中国的房地产开发道理相似,拿地的当然希望费用越低越好,卖地的希望越高越好,谈不拢怎么办,所以就会有钉子户嘛!
同样道理,盯上德州丰富石油资源的能源公司自然希望拿地的成本越低越好,而美联储加息导致以前超低利率的贷款机会没有了,怎么办?
事在人为!
银行只要让农场主把农场抵押出来并且背上债务,待其破产后把接收到的农场及债务打包卖给能源公司,日后能源公司进行项目投资,增加非农就业人口(美国非常重要的经济数据),提振美国GDP,银行、能源公司高管把酒言欢……
然而为了压低成本,石油工人的工资待遇……
还记得接待托比的那位神情古怪的银行工作人员吗?
下面,让我们来谈谈公平正义吧!
三星半。
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德克萨斯州。
不知道德州现在还是像电影中那样吗?
好像始终深陷在经济大萧条中那样,到处是二手破车、失修的房屋、For Sale的牌子和抵押贷款广告。
即将退休的老白男警长怀念着逝去的牛仔生涯,喜欢说政治不正确的种族笑话,这让他的搭档—印第安和墨西哥混血深肤色中年男警非常厌恶。
老警长不信教,爱看足球,满口脏话,而他的混血搭档虽然讨厌他,但是却佩服他的智慧,常常主动向老警长示好。
他们有一段对话非常有意思,就是老警长在怀念逝去的牛仔时代时,混血搭档提醒他那时美国人杀了多少印第安人,占有了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
然后两人一同感叹,那些全都过去了,曾经的征服用的是子弹,而现在用的是银行和抵押贷款。
这两位配角有许多精彩对话,表现相当出彩。
而主角两兄弟则是破产的农场主,两人的父母已经将农场抵押给了银行,因为无力还清债务,农场即将被银行收回拍卖。
走投无路下,男主角即兄弟二人中的弟弟策划了抢劫银行,和刚出狱一年的哥哥共同走上抢劫致富的道路。
最后一次抢劫时两人遭到小镇居民的抵抗,也被老警长搭档和州警逼到山穷水尽,哥哥为了掩护弟弟逃脱留下垫后,在射杀了混血搭档后,被复仇心切的老警长爆头。
退休后的老警长来到男主角已经赎回的农场,两人有一段很长的对手戏,警长问男主角为什么要这么做,抢劫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钱财。
男主角回答,我穷了一辈子,我父母、祖父母也是穷人,贫穷就像传染病一样,而我的孩子们,不会再穷下去。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想这也是印第安和墨西哥土著们想要问当年开发西部的白人们的问题,而老警长对这个问题能给出的答案,大概和男主角给出的一样。
美国西部曾是富饶的农场,哺育了成群的牛羊和西部牛仔文化,当第一口油井喷出原油之后,这里又成了大公司和财团觊觎的肥肉。
西部牛仔的生活,和西部土著民的生活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所有人都失去了自己的故乡。
电影结尾,互相仇视的男主角和老警长没有向对方开枪,不能说他们达成了和解,只能说他们在畅谈一番后,身为西部人的原罪让他们这两代人暂时向对方妥协。
电影整体流畅,节奏的把握还不够好,配乐加分。
「我爱你,托比,我说真的。
」「我也爱你。
」「嘿,托比,去你丫的!
」「去你丫的!
」霍华德兄弟俩笑着分道扬镳,言语和神态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谁能想到就在前不久,他们刚刚抢了第三家银行。
而这亦是他们这辈子的最后一次道别。
从2015年到2017年,银幕上连续出现了三部口碑炸裂的带有西部元素的电影——《边境杀手》、《赴汤蹈火》以及《猎凶风河谷》。
虽然这三部作品的导演各不相同(分别为丹尼斯·维伦纽瓦、大卫·麦肯齐、泰勒·谢里丹),但编剧却是同一个人:泰勒·谢里丹。
难能可贵的是,这三部影片全都达到了奥斯卡入围级别的水准,堪称其个人的「西部三部曲」。
作为一个古老的「神话」(安德烈·巴赞语),西部片经过了上世纪的黄金年代、逐步没落和几乎绝迹,到了新世纪又显现出不同的样貌。
一些早先被固化的主题、人物或元素被打破重组,并且加入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征。
注意一个时间节点,本片的上映时间是2016年。
敏感的观众应该能够意识到,这是川普当选总统的那一年。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美国梦的具象化,就是男主人在工业企业上班,女主人做全职太太,家里住着独栋房子,养着至少两个孩子还有猫狗,家里有一到两台车,依靠男主人的薪水就足以比较高的水准养活全家。
而到了懂王上台,美国梦真的就只是一个「梦」了。
在衰朽的五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社会呈现着瓦解的状态。
失业的工人是不可能从事价值更高的岗位的,只可能干更低级的工种、或者失业。
而这两者,都将摧毁原本依靠生产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社会,让社会变得碎片化和混乱,令原本的工人走向酗酒、吸毒乃至犯罪。
当大城市日益依赖于全球化的红利时,中小城市和农村则成为了全球化的受害者。
一些人看到的是全球化所带来的无限机遇,一些人看到的则是被巨型企业摧毁的本地社区。
《赴汤蹈火》正是无比真实的写照。
镜头中的德克萨斯满目的荒凉萧索,街道两侧随处可见小额贷款的银行广告,墙上甚至涂写着「在伊拉克驻军都有三回了,可我们连紧急财政援助都没有」这样的抱怨话语。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一般,小餐馆里的女招待会为了作为证据的小费公然顶撞警察,老牛仔们也吐槽自己吃的跟囚犯们没什么区别。
察觉出不同了吗?
在曾经传统的西部片里,现代文明(白人)对落后文明(印第安人)的征服是被颂扬的主题之一。
而到了如今,从前的掠夺者也沦为了被掠夺的对象,正如影片中印第安和墨西哥混血的助手对警长说的:「所有你看到的一切以前都是我们的,直到被你们的祖父辈夺走。
现在,你们的一切也正被慢慢剥夺。
」
而霍华德兄弟便是被社会和大企业盘剥的受害者。
哥哥坦纳有前科进过监狱,弟弟托比是个离异的父亲。
影片伊始,两兄弟的母亲去世,将一片富含石油的农场留给了托比,托比又想把这块地以信托基金的形式转给孩子,但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
问题是母亲生前在毫无金融知识的情形下,被当地的银行忽悠而把农场抵押给了对方,因此两兄弟将银行视为仇家,决定铤而走险,用从银行抢来的钱赎回祖辈的地产。
当然,有变奏的部分,也就会有原汁原味的部分。
一是对西部民风的保留。
影片中有这么个场景,两兄弟在加油站遇到了一个开着豪车的流氓,对坦纳百般挑衅,结果被托比一顿暴揍。
在其中的一个镜头里,前后景中分别是两兄弟偷来的破车、流氓开着的豪车、以及一个典型德州牛仔形象。
没有骑着马的牛仔,还能称得上西部片吗?
另有一个桥段,兄弟俩抢完银行仓惶驾车逃离,追在身后的竟然是当地的居民,甚至还举枪对射,西部民风之彪悍可见一斑。
但更重要的便是对「西部精神」和「英雄主义」的保留。
事实上,如果将传统西部片中的西进拓荒运动这一背景去掉,我们会发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以上两种标签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且并不以「正邪」作为评判的标准。
在《赴汤蹈火》中,警匪双方共同参与到了「西部精神」和「英雄主义」的重塑上,无论是作为正义方出现的老警长汉密尔顿和助手阿尔贝托,抑或作为邪恶方出现的坦纳和托比两兄弟,都是被影片颂扬的一部分。
归根结底,西部片就是男人戏,而男人戏就离不开「情义」。
这是男人戏的灵魂,要么狂风骤雨,要么润物无声,无一不弥漫着具有雄性张力的浪漫。
在霍华德兄弟身上,明明坦纳刚吃完十年牢饭,但听到托比想要抢银行,反而表现得比弟弟还要积极。
他的「赴汤蹈火」,就是为了能让弟弟付得起前妻赡养费,能让弟弟赎回农场留给孩子。
抢完第三家银行后,坦纳让托比去办理信托手续,独自驾车引开追兵。
逃无可逃之时,把汽车做成炸弹阻断了山路,又拎着一把大狙逼退众人,还打死了阿尔贝托,一时间豪气冲天。
而在老警长和助手身上,别看平时两人互不待见,汉密尔顿老是冲对方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小玩笑,阿尔贝托也会毫不示弱地回呛。
但是当阿尔贝托被打死后,老警长立马热血贲张,让当地的居民带路绕到后山解决了坦纳,亲手为同事报了仇。
在「兄弟情」与「同僚情」的映衬下,西部牛仔式的悍猛、孤勇和悲壮显得益发浓烈。
西方语境中的「man」要比「hero」更实在、更是对男人的褒奖。
少特么啰嗦,干就完事了。
汉密尔顿在片中咆哮过的那句话是那么得余音绕梁:「老天,我爱死德州西部了。
」只是,这些喷涌出的率性,却难以掩盖影片散发出的悲凉和无力。
故事近末,老警长再度「赴汤蹈火」,单枪匹马地前去拜会逃过制裁的托比,想要为死者讨个说法。
然而托比的一番话终究让他失去了斗志:贫穷就像疾病一样会代代相传,会感染你身边所有的人,但我的儿子不会再是这样了。
于是,英雄主义登时瓦解。
在可悲可叹的历史变迁和外部环境下,霍华德兄弟也好,汉密尔顿也好,都生活在神话破灭、秩序崩塌的西部,牛仔们始终都逃不开时代的裹挟。
♑
这才是真.老炮能达到四星半。
固化阶层的社会真可怕。
奋斗无望的感觉,被娱乐至死、溺水窒息的感觉真可怕。
被割韭菜这个事情,原来并非是我大清独有,举世皆存啊,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
盗有五德。
《庄子·外篇·箧第十》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一夫争命,万夫莫敌。
本来小偷小摸是不可能有这种成绩的,正是因为好歹有点底线,才有了光环附体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电影中对“掠夺”的描述是比较立体的,被夺走小费的肥女招待,丢掉工作的强盗弟弟,只卖两道菜的乡间小馆,驱牛避火的牢骚牛仔,最后是点题的混血警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沉默啊沉默“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血酬、放羊娶妻生娃放羊鲁迅现在应该明白,正如煤的形成,结果虽然只是一小块,却必须在当时用大量的木材。
任何一点点的所得,无不是用尽了所有的“材料”,当时如此,十年如此,过河如此,赴汤蹈火,从来如此。
今天推荐《赴汤蹈火》。
从豆瓣反馈来看,这绝对是今年被中国观众低估的电影之一。
先来介绍下影片基本情况。
导演大卫·马肯兹,名气一般,咱国人也没看过他啥电影。
时光网显示,一共导了14部电影,其中3部自编自导。
60后,金牛座。
最大成就可能就是2005年因执导电影《精神病院》提名金熊奖。
英国人。
主演克里斯派恩,跟36部电影有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星际迷航》,长得好看,迷妹都知道。
偶像牌。
出身洛杉矶,父亲也是演员。
80后。
主演杰夫·布里吉斯,49年,老戏骨。
奥斯卡影帝。
出身洛杉矶,演艺世家。
主演本·福斯特,近年很火的一个演员。
今年参与了好几部电影《但丁密码》、《魔兽》、《怒海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编剧泰勒·谢里丹,上次编剧的电影是《边境杀手》。
如果你没有看过这片子,那么你得赶紧去看。
《赴汤蹈火》讲了两个兄弟抢劫银行被两个警察追捕的故事。
本片子火爆的点就那么几场抢劫戏和最后的荒野厮杀戏。
所以,大部分是时候是对话。
但是一点都不沉闷,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隐藏着本片的主题。
对话背景中的音乐则非常的令人入戏。
像似去往了德克萨斯州与两兄弟同命运共呼吸。
电影拍得有味道,演员演得也好,音乐也好,主题也好,摄影也好。
总之,上乘之作。
先说有味道。
抢劫与抢劫之间的对话过渡,车窗外的西部荒凉景色,火爆的失控的抢劫场面,兄弟间的情谊,老警察与伙伴间的种族玩笑,无不让你意犹未尽。
然后说演员:克里斯派恩作为一个偶像派,把一个离异男、破产农场主、失败父亲演绎得非常到位。
杰夫布里吉斯最后帮搭档报仇完后的刹那表情足以 入选如何表演专业的教科书。
本福斯特把一个不善表达感情的具有自毁倾向的但又深爱弟弟和改变家族未来的犯罪型人格表现得也非常到位。
各个配角也非常好。
只卖一种套餐的德州餐厅老奶奶;胖胖地一个劲撩帅哥的餐厅服务员;对未来失望的德州佬;捡到一箱旧硬币的德州老大爷。
接着说音乐:音乐真是好到爆。
没法描述,去看电影。
尤其推荐:outlaw state of mind。
再说主题:主题是围绕穷则思变。
托比一家自古就是穷人(按咱中国人说法,世代为农)。
守着一块破地也没啥产出。
因为家穷,在加上经济形势的低迷,老婆走了,两个儿子的抚养费一直没有着落。
哥哥可能也是看透世界了觉得发财难,于是抢银行,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要说有了小孩有了家庭就是不一样,托比试图改造这一切,于是和哥哥商量银行。
于是故事开始了。
一个因穷而想迅速改变自身状况的故事。
结局是他成了,他也失败了。
如果在知乎开个问题:总是被人撩是种啥感觉?
克里斯派恩扮演的德州农民特别适合来回答:在片中,他被餐厅服务员撩,在赌场被女撩。
德州帅农民一点不为所动,简直性冷淡。
有场戏,哥哥在一旁干的欢,他无动于衷。
【被餐厅服务员撩】【在赌场被撩】编剧安排的很巧妙和略伤感。
前面一直铺垫老警察要在退休前干完这单可能在过程中被干掉,谁知道是一直被开种族玩笑的印第安和墨西哥混血搭档被干掉了。
猝不及防。
但逻辑上是非常合理的。
促成了老警察的继续追踪。
最后,推荐你去看。
影片最后Jeff Bridges掖好手枪走进农场时,盯着他移动的Toby的背影活像一头蹲守在莽野的荒草中等待捕食的美洲豹。
“活的像美洲豹一样”可以算是他哥哥的遗言之一。
是啊,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祖祖辈辈受穷,妻离子散母亡,连家园都危在旦夕的时刻,拼死杀向食物链的顶端,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路郁郁寡欢,有点跟着大哥打酱油感觉的Toby在最后和退休警长的对视对话中,逼格顿时升华到天花板。
构思有变化,但并不出格。
摄影走的是西部片中苍伤的一路。
插曲更是锦上添彩,贴切到宛如默片时代分场的字幕。
赢得如此喝彩也反面看出美国今日的戾气普遍之重。
早一点看到这个片子,就早知道川普会赢的毫无悬念了。
从外观上,《赴汤蹈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无所依》,它们的故事都发生的德州,有着相近的人物设置和昏黄的空间背景。
《老无所依》讲的是没来由的、纯粹的恶,科恩兄弟塑造了一个冷血杀手安东•齐格,他随意地杀死警察、路人、甚至是刚刚给他交代完任务的雇主。
整部电影让人看得不寒而栗,正如它所勾勒出的德州景观:寥落、苍凉。
在这个甚至有些抽象的世界里,杀戮成为安东•齐格的存活方式,去年的日本电影《错乱的一代》与之类似,主人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同样是依靠纯粹的暴力。
《赴汤蹈火》要讨论的主题也是恶,不过对象却指向了人物所处的世界和环境。
而对于人物则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影片从一桩抢劫案开场。
在画面未出现之前,悲切而不安的配乐便萦绕开来,这似乎预示着一场惨案的来临。
随着匪徒的开腔,配乐戛然而止。
出乎意料的是,整个抢劫案却毫无紧张可言,匪徒似乎没有干过这样的事,笨拙得让人发笑,银行柜员也在调侃他们是生手并一本正经地劝诫。
当银行的经理前来,他们之间甚至会打招呼,整个场面拍得有些黑色幽默。
当他们逃离银行,行驶在路上,开场前的悲切而不安的配乐再次响起。
路旁写有“倒闭”与“债务减免”的标志牌铺陈出了影片的经济萧条的背景。
导演通过这种不动声色的技法,将银行工作人员和匪徒都置于受害者的境地,他们都被一种恶劣的氛围所笼罩。
从后面的对话中可知,匪徒是一对亲兄弟。
哥哥坦纳狂放不羁,弟弟托比则沉稳内敛。
经一个委托人介绍得知,他们的母亲因为贫困以“反向抵押贷款”的方式将房产抵押给米德兰银行,银行给母亲最少的资金应付生活所需,当母亲去世时房产归银行所有。
偶然的机会,托比发现农场下有石油,为了偿还这笔巨额贷款以收回房产并给予前妻和儿子稳妥的生活条件,托比喊来哥哥坦纳入伙,用抢劫这家银行的钱来还贷。
他们的做法非常独特,只是抢取零钞,不会主动伤害无辜。
所以我们看出,两兄弟的抢劫行为实际上是对所处环境的反抗,这个故事中真正的反派是他们所处的世界。
有意思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委托人也成为了故事中的“反抗者”,他和两兄弟一样对银行的无耻行径义愤填膺,片名“Hell or High Water”正是出于他之口,他提示两兄弟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提前到银行收回房产。
坦纳的扮演者本•福斯特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片子的核心在于兄弟情。
一代又一代的,一部暴力扭曲的历史,本片是关于他们怎么一起在困难中挣扎求生的。
”导演用了一场戏着重渲染了兄弟之情,两兄弟在夕阳下饮酒、打闹,他们的身姿以剪影的方式出现在银幕之上,背景音乐是“I’m Not Afraid to die”,兄弟情是沉默的也是浓厚的,而死亡的气息已在诗意的情境中弥漫。
整部影片的插曲非常吃重,或豪放、或诗意或悲戚,应和着影片的氛围适时而出。
与之相对的是对称式的人物:追捕他们的警察同样是双人搭档。
探长马库斯睿智、机警,对下属印第安人的血统百般嘲弄;助理阿尔贝托沉默寡言,忍受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多次将警察搭档的相处与兄弟二人的相处交叉剪辑起来,一方面是对他们各自相濡以沫的兄弟情谊加以凸显和互文;另一方面,也突出四人相互交织的命运。
我在一篇评论中看到,导演说,在他看来这是新西部(neo-western)电影。
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考尔克在他的著作《电影、形式与文化》中对西部片的常规有如下描述:“在蛮荒的腹地建立文明的社区是西部片叙事的核心。
白人定居者与野蛮人斗争、英雄抢手保护小社区免受匪徒欺凌的叙事被迅速确定下来”。
在本片中,编剧将这两种惯例衍化为更为复杂的两个层面的冲突。
第一层冲突,两位牛仔兄弟的对抗对象变为了银行,为了改变命运犯下抢劫与杀人的罪孽,这与传统的牛仔对抗印第安人、维护正义与秩序的设定大相径庭。
“当牛仔成为匪徒”,这种新时代背景下西部片的变奏已为人物增添了悲情色彩。
第二层冲突是警察对兄弟匪徒。
警察搭档之间有一处关键对白,阿尔贝托指出银行业对于居民的侵害正如当初美国军队对印第安人的清洗,这句话既对探长的嘲弄做出反击,同时形象地指出了银行业行为的残暴与无耻。
而他们对于这对匪徒的追击自然失去了类似《正午》中警匪对决的快意。
编剧通过人物的设定谱写了新时代下西部片的可能性,同时丰富了戏剧冲突,也顾及到关照现实这一层面,堪称妙笔(本片提名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高明之处,在本片中,两兄弟都是复杂的,善与恶的界限模糊了,警察的执法失去了天然的正当性,陷入了困局。
这个故事的立意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很类似,杨德昌透过一桩真实的杀人案件控诉那个压抑的时代,他认为“这个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事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小明自己也是凶手。
”小四杀了小明,也杀掉了自己的理想和天真,他最终也面临牢狱之灾。
这部影片是个彻底的冰冷的悲剧,杨德昌的态度始终是冷眼旁观。
尽管《赴汤蹈火》的主创对这对兄弟报以同情,但是他们的行为毕竟触犯了法律,必须接受审判。
影片的基调也由最初的轻松、幽默转化为紧张、凝重。
坦纳为了弟弟,独自引开警方火力,在最终的交战中,阿尔贝托与坦纳相继死亡,他们的死成为影片悲情的高点。
坦纳的死为的是保证价值观的平衡。
然而,在惩恶的同时,正义的力量也受到损失,剧作上这种对于警匪命运的暧昧处理一直延续到影片结尾。
已经退休的警探马库斯为追捕托比来到他的家中。
他们之间的剑拔弩张被这个破裂的家庭的生活常态所阻止,执法者无法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审判,双方达成了暂时息战的默契。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摄影机扫过这个看着近乎蛮荒的荒野景象,带出指代着希望的石油钻井机,最后缓缓地隐没于草丛之下,掩盖了观众的视野。
闪烁着阳光的青黄让我们看到了些世界会变好的希望,同时面对这个悲剧,我们只能暂时地视而不见,得到一丝喘息。
首发| 后窗 公众号欢迎扫码关注个人公众号:
很好很德州
怎么说呢,没有那个国度的经历和情怀,无法感同身受吧!剧情不复杂,节奏很慢,甚至还有点无厘头…
4.5,德州彪悍民风看得特别有代入感!派在这部片里奉献了目前我看过的最好演技。本福也是超棒超带感。片尾山顶对峙那段真是非常有意思,两条线交合的部分is sooooo amazing警察搭档和兄弟搭档那种相互依存然后只剩自己一个的那种感觉——啊窒息T^T太酷炫了,细火慢炖
反正这种就是时下最高端的犯罪片拍法,写实感溢满,人物立体厚重,节奏不缓不急,西部公路,苍凉冷冽,摄影突出,BGM加分,全凭一口气和一股氛围感。
谁能想到这是个德州版《树大招风》呢,David Mackenzie放下惯有的冷滤镜去拍黄土干草居然也这么带感。
不喜欢
3.5 字幕组在屏幕右上角翻译歌词很贴心,但让影片像一支MV
是谁说这片子被低估了?有没有品位?全篇只有他哥哥的死还能看,其他部分简直让人抓狂!豆瓣上骗子真多!
谈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
坚持看完了~ 没看懂! 影评说是:其实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兄弟俩还不起房贷,农场要被银行收走了,于是他们走投无路,只好去抢... ...
德州男儿!... = w =
德州人民真是彪悍,死磕到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的西部牛仔电影,即使用再多的兄弟情,亲情,家庭等等元素填充,也比当年伊斯特伍德和罗伯特雷德福创造的经典差得太多太多太多了........
无话可说。
非常喜欢,从音乐到柯克舰长再到结局。这才是德州的故事的拍法,对我就是针对的夜行动物。
3.5 | "crackerjack"...such a crackerjack drama of crime, fear, and brotherly love...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最后一个镜头从公路移到草地,金黄色的阳光打下来时奇异的不真实感。(看到Texas就预感所有梗都会听得云里雾里。
“抢银行”这一经典黑帮题材在新世纪的悲凉复兴,两对糙汉子之间的对抗被拍得张弛有度,感人肺腑。“大公鸡”的毒舌,两兄弟之间的情谊,还有穿插其间的金曲都令人难忘,最后农场中的双雄对峙剧力直追《盗火线》。堪称新犯罪经典,程耳之流尚需拍马直追。
为兄弟情义喝彩😁
摄影太棒了。果然很《边境杀手》,还有点《老无所依》。本福斯特居然演了个硬汉。。。
“我穷了一辈子,我父母和祖父母也是这样。这就像种病一代代的遗传,就是这样能传染你认识的所有人。但是我儿子不会,再也不会了。这现在是他们的地产了。”有时候慢节奏更能让人感觉力道,优于《猎凶风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