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午夜降临前

Before Midnight,情约半生(港),爱在午夜希腊时(台),爱在午夜到来时,爱在午夜梦回时,午夜之前

主演:伊桑·霍克,朱莉·德尔佩,肖姆斯·戴维-菲茨帕特里克,詹妮弗·普里尔,夏洛特·普里尔,仙尼娅·卡洛格罗普卢,沃尔特·拉萨利,亚里安妮·拉贝德,雅尼斯·帕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希腊语言:英语,希腊语,法语年份:2013

《爱在午夜降临前》剧照

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1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2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3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4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5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6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13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14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15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16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17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18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19爱在午夜降临前 剧照 NO.20

《爱在午夜降临前》剧情介绍

爱在午夜降临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被影迷奉为爱情圭臬的《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终于迎来了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前》。第一部中美国青年杰西(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饰)坐火车邂逅法国女孩赛琳(朱莉·德尔佩 Julie Delpy 饰),两人在维也纳度过难忘一晚;9年后的第二部,杰西已成 为作家,他的小说让他和赛琳在巴黎重逢,两人于日落前再续前缘。如今又一个9年过去了,杰西与赛琳已经一起生活并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对人生和爱情也有了更多感悟。《爱在午夜降临前》就是撷取他们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南部小岛度假的最后一天。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两位主演就像与影迷在赴一个每9年的约会,尽管三部曲的制作跨度长达18年,但故事情节几乎可以写在一张纸的背面。电影惯于只用人与人的对话讲述故事,两位主人公或行走在静谧的村落,或悠然坐在露台和餐桌前,不断的讨论着文学、爱情、生活、两性等话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律政女杰莉迪亚第二季小小食杂铺我们要一个小小的圣诞节元气囝仔酒店奇遇结良缘名不虚传最后一刻混然天成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香港九龙财宝杀人事件2046反收数特遣队笑咏春非分熟女狐狸小姐不好惹雪鹰领主狼狈寒季之火成长边缘冷风吹过驱魔天师子弹狂飙鲁邦三世:血烟的石川五右卫门动物园看守佐伊的超凡歌单第二季室町无赖功夫机器侠之北腿破密山羊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防风少年第二季特工

《爱在午夜降临前》长篇影评

 1 ) 婚姻里的秘密,和结交陌生人的额度

我今天发现一件特别严重的事,平生第一次感觉写不出东西来了,之前不管是写想写的文,还是赚钱的文,在我这里只有两个烦恼:不想写和没空写。

我也经常跟朋友装逼讲,在我这里就没有“写不出”三个字。

但是,今天,此刻,我发现我盯着空白的word两天了,我写不出养家糊口的一个字。

难道是被我拖稿过的编辑们的诅咒应验,我果真到了灵感枯竭的瓶颈期?

所以我总是跟那个谁谁谁说,你不要总带着枷锁过日子,活在当下吧。

然后,某人就一脸正义怼回来,你不要总给我洗脑,没用的。

你看看很多事你以为会天长地久有的是机会,殊不知突然就被告知,你余额已用光,生命都如此,情感更是,更何况是似有如无的灵感呢?

当然,以上都是废话。

最近发生好几件可以好好写一写的事:第一件就是加了几个读者,有男有女,大家都会分享日常跟我,偶尔找我聊天,也有特别特别精彩的故事,有些是当事人明令禁止写出来,有些是我舍不得讲出她的故事,讲真的,对我这样喜欢在树洞里叨逼的人,挺难的……第二件,我最近社交很多,会结识新朋友,也会跟故人叙旧,我发现有些人如果是同类,哪怕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海一样的鸿沟,只要一点点的机缘,稍微聊上三句以后,你就会get传说中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另外就是,上半年工作场合遇见的一个大哥,诚不欺我,原来很多话是没必要讲的,因为你想别人知道你,原本没必要把心事都说与他听,想了解对方心意,也没必要硬逼着问哪些傻到家的问题,只要闭上嘴,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觉,你会感觉到他是欢喜还是厌恶的。

当然我说的有点云里雾里,用我闺蜜天桥底下心理玄学的解释就是,你去感受对方的肢体语言,言语会撒谎、表情或许都可以错会,但是身体永远都是最诚实的,举例说明,能够舍弃坐对面的社交最佳距离,选择跟你坐在一排吃饭不觉得别扭的人,肯定是不设防的。

第三件是,我看完了话唠三部曲。

我看的次序是《爱在日落黄昏前》,很符合我现在的油腻中年阶段,人生最美不过一点点求而不得遗憾,一点点来不及幻灭的感动,然后只记得回忆里月色朦胧下,自己最开心的样子。

后来又看了《爱在黎明破晓前》,讲真的,虽然一直被同龄人群嘲活的不接地气,特别幼稚,但是,跟聊得投缘的火车上邂逅的帅哥游玩的深夜,抱歉,我第一反应是《飓风营救》里的圈套,所以我的男读者总说我防备心重,仔细想想,当年兴冲冲地带着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去济南东接fox,那一刻我从来不担心迎面走来的是杀人犯、死变态,我就看着跟我聊了五六年的人从电脑屏幕里走下来,带着他那拉风的女友,讲真,除了有点照骗,我们就跟多年重返的老友一样,有聊不完的话,有接不完的梗,甚至于我会猛然间发现,有些事我知道他女友都是不知道的,那时候,我也许也是有胆上演《爱在黎明破晓前》的。

只是我们终究是活成了《爱在午夜降临前》,会跟伴侣争吵到忘记自己可能衣衫不整,会上厕所都不关门,会一面感慨怎么选来选去选了这样一个人,又心里明清清楚楚知道,再换一个也是一样的,而且他(她)总归是个好人,只是我们都慢慢忘记了,当年那种脸红心跳的感觉。

我们在平淡的婚姻中,不管消磨彼此,可怜自己,他会觉得当年那女孩怎么变成这样一个吹毛求疵歇斯底里的平凡妇人,发怒的样子太可怕了。

她会想,我曾经也是拥有诗与远方,眼睛闪闪发光的女孩子,我现在只能一手尿布,一手平底锅,面目模糊,不打扮可悲,装扮停当又可笑,这日复一日无聊的日子,如何逃离,难道这样一眼到头活到绝经,活到只能跳广场舞去消磨所剩无几的人生吗?

最可悲的是,我们终究变成了我们曾经拍着胸脯绝对不会变成的那种长辈的样子,所有离婚,所有的一言不合就从头再来,都是吹牛逼和闹别扭,我们没得选,只能看着对面一脸颓败不得不妥协的养娃合伙人,心想,这一生,就这样吧,再换一个是否还是不同的酸甜苦辣,同样配方的人生三部曲,而拿稳定的婚姻,挚爱的孩子,去换那可能仅有一晚完美感动的爱情,值得吗?

也许我们过了20岁就不会再做这种赔本买卖了吧。

所以,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结交新友,因为老朋友足够好,那些在最好的光阴,最纯真有勇气的年纪,我曾经不计后果、全身心去靠近的挚友,他(她)们也许并不够好,只是认识的时机太过完美,再加一点点回忆的滤镜,我想拥有这些,孤独走下去,也是可以忍受的。

即使新的朋友,意味着新的感受,更大的人生视角,但是真心额度所剩无几,我宁愿守着回忆,一遍又一遍忆往昔,也不想去再冒着可能心里扎一刀的风险,去当做自己还是拥有一颗玻璃弹珠,就以为我们是一生好友的小孩。

我们终究是长大到,开始衰老的地步了。

而爱情,爱情或许一直都是一个笑柄吧。

如同《爱在午夜降临时》里聊到的那个高潮实验,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神经传输系统,被实验的小白鼠只要触及一个按钮就会瞬间高潮,于是,小白鼠就一直疯狂地去碰,直到高潮至死。

爱情或许就是那个毫无意义的按钮吧,只不过是人类在繁衍N久之后,在负责传宗接代的生理属性之外,一点点没必要的小花招,也许基于这点花招我们才愿意靠近那些跟我们明明不生活在一个星球的异性,因为一点点荷尔蒙,他会觉得我们的火星语动听,我们会以为他们所讲的水星语是人间天籁,等到终于发现我们原本是永远无法沟通和谅解的不同物种,很抱歉,精子与卵子已经相遇,共同的孩子已经接替爱情,成为婚姻的另外一条结实纽带,既是两看生厌,上床如上坟,我们也得抱着一块死,死了也得合葬,成就一个恩爱一生来世的虚名。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毫无逻辑的絮絮叨叨。

 2 ) 完美的爱情时刻

且不说前两部,因为虽然人物是延续自上两个故事,但时间是发展的,单从剧情上来说,这个故事也独立成章。

用女主角朱莉-德尔佩的话讲,是“时间中的一个点”。

而这个发生在不到24小时里的爱情故事——准确地说也算不上故事,而是一个“事件”——里面涵盖的信息和内容远远超过承载它们的时空。

像是那种童话故事里一粒管饱一年的米,治百病的救心丸,又或是浓缩了万物精华的一滴凝露。

那种复杂的美妙,美妙的复杂让你一时间失去表述的能力。

  爱情的面貌,在每个人的眼里,有它独特的模样。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从来不是单向的东西,它是双向的。

爱放射出去,映射回来,不断地有反馈产生,令我们不断地修正着自己和对方,以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

然而,这种牺牲自我的默契,有时会不堪现实里各种琐碎和残酷的挤压而崩塌,两人间会失去那种依赖张力所维持的平衡,而陷入绝望。

在这样的时刻,弃留都是选择,没有对错,只取决于两人的一个瞬念。

  因此在本片的结尾,两人的关系已然走向覆水难收的当口时,那细微的真挚的转折的出现,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那是Happy Ending,导演则饶有意味地回答,“你认为是Happy Ending,那当然是好事,还有希望。

”言下仿佛暗示着另一种可能,人与人最终无法达成沟通——那是绝望的妥协。

  爱情主题在这部电影里的枝蔓实在是伸展得太开,几乎所有的阶段,状态,可能性,竟然都能涉及。

从男女间意识思维的差别,到对待问题的视角与方式,到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到工作对男女家庭地位的影响,到男女对性爱的观念与态度,到。。。

不如这样说,但凡是这个宇宙里会在爱情中折现的元素,此片都囊括了。

当然,本片作为一个系列的第三部电影,对爱情的探讨,侧重在两人所处的年龄阶段所面对的问题,也就是回到朱莉所说的,“时间的一个点”上。

这其中年龄、经历、社会角色等因素对爱情产生的影响,非常鲜明,处在一个人生的峰值。

如果,并没有一种类型的爱情我们可以称之为完美,那么,片中男女主角至少是处在一个完美的爱情时刻了。

  熟悉这“爱情系列”(事实上这个系列没有官方的名称)的人,知道它们都基本上以长镜和对话组成。

是的,这种听上去应该很无聊的视听方式,怎么可能讲出一个精彩的爱情故事呢?

这恰恰是,本片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方。

在生动真实非常贴合生活的对白之上,两位角色之间的状态瞬息万变,毫无停顿,就是最小的事情和最小的反应,两人的状态都会得以牵制,从而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无法分心。

而且就是最普通的观众,也不难看出这部电影拍摄的难度有多大,演员的表演,他们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以及他们与摄影之间的磨合,都如同他们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一对夫妻一样,亲密无间。

  《午夜之前》已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两位主演伊桑·霍克、朱莉·德尔佩爱情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黎明之前》和《黄昏之前》。

影迷等了足足9年才等到,而距离第一部上映已经有十八年之久,这样漫长的间隔几乎不存在于其他电影系列之中,然而从观众的反应来看,电影的品质还是令大部分坚守的粉丝觉得非常值得。

原链:http://yule.sohu.com/20130212/n366008383.shtml

 3 ) 他们所谈论的,正是我们所困惑的。

这种话痨片的看点到底在哪里呢?

我想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把我们生活中所期待的浪漫以及现在,将来要面对的所有困惑几乎都在电影的谈话中一一呈现,他们所谈论的,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他们所谈论的,也正是我们所困惑的。

当然电影终究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像本片结尾那样,你只有自己自己完完整整活过,爱过,期待过,争吵过,困惑过,痛苦过,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后,你才会明白自己到底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才能最终与自己的人生和解。

全片由不同的谈话构成,他们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我们一段一段来分析。

——机场的谈话影片开头从杰西和儿子的谈话开始,几句话就清楚交代了杰西和前妻的关系处理的非常不好,儿子根本不想让他去看的独奏会表演,“为什么不让我来”“因为妈妈特别的恨你”包括后面杰西问儿子的“为什么她如此恨我?

”儿子却意外表现的很轻松,只是无奈吐槽了一句,我觉得“她对daniel更加咬牙切齿”这句话很清楚的展现出儿子和她母亲的关系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一来,她母亲似乎是一个歇斯底里不断和男人关系处理的很糟糕的形象简直呼之欲出,变得立体起来。

当然最关键的是那句儿子拍了拍父亲的肩膀,很淡然的说了句:“你别想了,我自己会想办法的。

”儿子虽小,却似乎已经长大成人,一个人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的生活,以及处理和母亲的关系。

但是杰西看到儿子一个人过安检一个人登机的时候心里不免有些心酸,他感觉到自己似乎对儿子关心的太少了,亏欠太多了。

他在思考着的今后和儿子多相处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本片最大的戏剧冲突)——车里的谈话之后杰西回到了车上,旁边坐着席琳,后面两个可爱的小女儿正在酣然睡大觉,从谈话中我们知道杰西和席琳已经在一起了,并生了两年女儿,不过他们到底有没有结婚,我们并不清楚,(其实两个人没有结婚,只是在巴黎同居,后面影片才揭晓),席琳在观察着两个可爱的女儿,并用手机拍下她们睡觉时可爱的样子。

这些镜头交代了他们现在似乎“幸福”的生活,这时杰西从“孩子手上夺取食物”,他要了一个苹果,(注意这是一个伏笔)。

“ella,这就是你爸爸从你那儿抢食物的证据”,席琳把这个画面用照片拍了下来,这些举止都表现出他们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温馨的气氛,影片的基调一扫刚才机场送行的苦闷,变得浪漫明快起来。

之后两人分别谈论了自己的父母,包括那只叫“埃及艳后”小猫的故事,这些对话让我们觉得他们两人似乎已经是老夫老妻,聊一些自己最亲密的家常里短。

接着,杰西很高兴的和席琳分享儿子那句“这是他度过的最棒的一个夏天”,他以为这是父子共度的美好时光才会使儿子觉得是如此完美的夏天,但从席琳口中了解到是因为他儿子遇上了一个女孩,并且接了吻。

这段对话直接表现了席琳和杰西前妻的儿子的关系处理的比较融洽,也引出了刚才杰西在机场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觉得应该花多点时间陪陪儿子,他希望席琳一起去芝加哥,但是席琳显然不愿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和那个非常不错的工作机会,这点燃了他们关系裂痕的导火索,气氛变得尴尬,两个人争执的语调也开始上升,此时刚才的那个苹果起了作用,女儿醒了,问遗址到了没,席琳回答“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再去看”,此时她用了“我们”,女儿似乎是他们两个关系的润滑剂,女儿接着问“我的苹果呢?

”那只被父亲偷吃的苹果一下子把紧张的气氛变的缓和和温馨起来,但关于去芝加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裂痕已经在两个人心中慢慢变大。

——餐厅里的谈话这是我除结尾外最喜欢的一段。

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惬意而随性的谈论着生活,这才是此类影片的基调啊。

导演在这里安排的不同年龄段的情侣,有40(杰西和席琳)有50岁(对性热衷的男人,豁达的女人),70岁(邀请他们来做客的作家,和他好朋友的妻子,这里两个人的关系没有直接点名,可能是soulmate),20岁(通过年轻人用skype联系,然后讨论到虚拟性爱,再到人类和机器的关系,到有趣的小白鼠实验(讽刺享乐主义,娱乐至死的世界)接着谈话又转到自我独立意识的确立,以及怎么留住男人?

(让自己显得比他们愚蠢),这个地方席琳扮演的很多男人喜欢的那种胸大无脑的女人真是活灵活现,笑死了,台词也非常幽默和讽刺,最后引到隐性大男子主义,也就是前面在车里两个人谈论的不愉快的那部分,关于席琳要放弃一个不错的工作计划,放弃一切,去芝加哥帮他一起带那个孩子。

这是第二次把这个问题点出来,看的出来作为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席琳显然对这个非常耿耿于怀,决裂的种子进一步发芽。

此时话题被那个豁达的女人打断进而谈到那个关于男子气和女性特质的护士讯问醒来后病人的故事,讽刺男人的第一意识永远是性和自己,而女人则更多的是关注家庭。

接着那个20岁女生所说的关于她奶奶的故事是我喜欢和认同的:“不要在浪漫的爱情上消耗太多,友谊和工作太能带来更多的快乐。

”当然这个故事与前面谈到的自我独立相呼应,强调一个人永远不能失去自我,双方都要学会照顾自己,并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这是一种最合适的两性关系。

但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直接引到了这个餐厅谈话最重要的一个观点,那个老太太的总结性发言:我们出现,我们又消失,我们对一些人是如此的重要,但最终我们都只是经过。

所以人生终究是自己的,要了解别人,要从了解自己开始,要爱别人,也要先从爱自己开始。

——去酒店路上的谈话席琳忽然意识到他们已经好久没这样好好聊天了,他们一直被家庭琐事缠绕着,困扰着,她进一步强调着女性独立意识的重要,强调女人绝不能被一辈子困在家里,(为最后的爆发做铺垫)杰西通过她祖母的去世,通过他们74年的婚姻,谈到他们两人98岁的未来,这几乎是无法想象,无法忍受的漫长过程,当然也是为最后那封穿越回来的信做铺垫。

之后,他们来到了一个1000年的老教堂,这里主要是交代他们两人同居但没有结婚的事实,对他们来说,结婚就像一个童话故事,结婚有什么意义,结婚后就能一定像童话故事里的那样幸福吗?

这段谈话的最后他们来到了海边,在黄昏里坐在一起看太阳一点点慢慢消失,这是全片最美的地方,这里最后他们和解的场景是同一个地方,太阳如同他们的爱那样,不停的遭遇琐碎生活的摧残,“还在,还在,还在···最后··消失了?。

”不过就像在餐厅里那位老太太说到那样,日落日升,明天太阳又会重新出现,爱不也是那样吗?

——酒店房间里的谈话这一段超级真是漫长啊,由于那个电话,所有问题全都摊开来说了,席琳变的前所未有的歇斯底里和偏执,正如她说的那句“女人对永恒的探索,存在于自我牺牲的广袤花园中。

”她不愿放弃那些希望,她现在原本属于一个人的生活正完完全全的被家庭吞噬,被家庭腐蚀,她不愿做那个被妥协的人。

而杰西也变得非理性了,那么多年了,到现在才明白自己对孩子的缺失吗?

现在提出去芝加哥陪孩子的建议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已经大了,而且是个不错的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处理人生中问题的方法,这样冒然去,不仅丢掉了自己幸苦建立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搞不好也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两个人开始不停的翻老账,纠缠那些已经毫无意义的外遇,揭开不曾和对方说过的被家庭生活折磨的困苦。

但最后杰西的那段话还是让我感动的,“我把整个人生都交给了你,我接受了你的全部,疯子的一面和光芒四射的一面,我会对你,对女儿,对我们共同创造的生活,负责到底。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爱你。

”——午夜降临前的那段谈话这一段真是神来之笔,有趣,浪漫而又温暖。

直接把本片或者是整个三部曲拔高了一个层次。

一切回到了原点,回到了最初他们相遇的那个1994年夏天,席琳遇见了那个会一路保护她,去亲近,陪伴她,努力逗她笑,忍受她那些脾气的人。

那封信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当40岁的席琳失落,无奈的坐在那里,认为现在的自己糟糕透了的时候,却有个人对她说“席琳,我现在,再回头看,你正迈入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间这些年,只不过比你12岁时略艰难些。

”这一段是多么温暖和善意的鼓励啊。

兜兜转转,当他们经历过那么多后,才发现午夜之前陪伴着自己,坐在身边的依旧是那个人,或许到这个时候,他们才会明白——生活就是这样,虽然有那么多不完美,但它真实。

正因为这些争吵,这些自己曾以为的迈不过去的坎,这些最后的和解,才构成了他们真真切切要面对的有血有肉的生活。

或许此刻他们才懂得,年轻时的浪漫最终还是会落到那些需要一起陪伴与相守的柴米油盐中。

”你觉得,那个直到80岁还念叨的那晚,会是今夜吗?

“”这个么,我们要迎接的必然是美妙的一夜。

“这个夜晚,也会属于看完电影,散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你。

 4 ) the Pretentious, the Presumptuous and the Preposterou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aprice and a lifelong passion is that a caprice lasts longer." When the great Oscar Wilde wrote this sentence, he probably didn't expect that three people (Richard Linklater, Ethan Hawke and Julie Delpy) would make a movie to vividly and thoroughly interpret this famous sentence of his. 'Before Sunrise' was all about caprice. An American guy spent a night with a French girl in Vienna. They flirted, drank, laughed, had sex and parted before the Sun rose again. The night passed by pleasantly with all the pretentious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typical twenty-some pseudo-intellectuals. He felt like a different person with her; she wanted to be lost in this beautiful dream. Although it's a corny one-night stand with an even cheesier poem inserted weirdly into the middle of the film, 'Before Sunrise' demonstrates how every love story starts. As two people connect and fall in love, they present to each other the best versions of themselves, the no-liability view on life and the impractical ideals about relationship. Nine years later, when 'Before Sunset' caught up, the honeymoon stage was long gone and the bitterness just kicked in. Instead of talking about '911' or any major events that had happened (since both of them were in New York for some time), the two people assumed that the other was better off in his or her life. He wondered why she never showed up; she found it unfair that he became successful while she was aging and trapped in failed relationships. The presumptuous thing about knowing a person by just a little bit is that one forgets that a story, by default, has to be interesting. Both the storytellers and listeners tend to omit the intermittent uneventfulness, hence the illusion and insecurity of other people's lives being more exciting than their own. Eventually through all the things that didn't work, the man and the woman realized what was most important for them and got together. Another nine years later, they took the offer to spend a romantic night away from the kids and the mid-life crisis but the fighting couldn't stop, not even by sex. 'Before Midnight' darkened and deepened the two characters' relationship, it was brutally honest about life's toll on couple, its impatience on love and its immunity to communication. When passion becomes commitment and sacrifice; man becomes a rationalist without emotion, woman a philosopher without reasoning. Recently I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a friend about how long it would take to know your partner in a relationship. While I argued that it takes as long as it gets, my friend confidently claimed that one month, at most, should be more than enough to know all the things needed to know about the other person. His Charlotte Lucas "Don't ask, don't tell" style made me wonder: how can a person be sure of the love of his life just by meeting her twice over 9 years? At the end of 'Before Midnight', Jesse himself answered my question: he threw away everything because of Celine's little waltz; he put up with all the craziness because he decided to "miss that plane". The ultimate answer to the Before trilogy is that love is about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There is no such ending as happily ever-after.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pretentious, the presumptuous and the preposterous, the finale of love is a conscious choice, a decision to take a chance with someone, to give to him or her without asking why. So I guess there is no fairy tale here, just great sex in the Southern Peloponnese of Greece.

 5 ) 爱情是《梁祝》,生活是《围城》

逛豆瓣这么久,有几年了吧,从来没写过长评,还是在去年吧,网页新闻上看到《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要拍续集,我那个激动啊,甚至还设想过情节和片名,现如今一睹真颜之后不得不说:颇为失望。

本来只想打一星的,但思来想去还是给了个三星,因为你不得不承认,如果是沿着编剧设计的情节路线,怕也是只能这样去表现了。

细细想来,在荧幕上凡是称得上荡气回肠令人吁嘘的爱情故事,多半是悲剧的,就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象《梁祝》,甚至神仙都不能例外,牛郎织女日思夜盼,许仙白蛇生死两隔,这些凄美的爱情惹来众多的痛惜怜爱,殊不知,这般的甜蜜美好不是因为他们的“爱”本身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没有最终走到一起,在他们的交集中只有美景美食美人,只有不知疲倦的强壮体魄和无限富集的多巴胺,没有买菜做饭,洗碗拖地,打折排队,顶着炎炎烈日找工作租房子办孩子入托。。。

等等。

还是张爱玲看的透彻啊: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那颗朱砂痣。

如何让这轰轰烈烈的爱情永远保鲜?

很简单,死掉,把主人公写死就行了,不管是初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暗恋的《情书》还是婚外恋的《失乐园》,只要主人公死了,他们所做的一切也就被理解甚至同情了。

若不忍心又当如何?

退而求其次,就让他们分开吧,如许仙白蛇,如《廊桥遗梦》,求求你了,千万别把他们硬凑到一起,你是在把唐晓芙变成孙柔嘉啊。

相见不如怀念,我想这个道理,此片的编剧自己也是知道的,就象第二部里Celine反复强调,并且我也极喜欢的一句话:回忆本是美好的,只要你能让过去的都过去。

回想第一部里杰西讲透过水幕彩虹看到外婆影像的天真,两人在唱片店里低头还羞的情景,在路灯柱下看那矇眬画作的诗意,第二部里Celine听闻Jessie已婚有子后的情绪失控,片尾抱着吉它娓娓道来的歌曲,等等,这般的回忆,真的美好,可惜了第三部,编剧没有让该过去的过去,却反而给强行的拉了回去,也就是说,在我看来,编剧的思路偏出了轨道,至少是偏出了我的轨道,我真是搞不懂他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把一出童话般美好的爱情生生的给断送掉了。

为了让自己的设计不被过多指责,编剧甚至还无耻的把Jessie的前妻描述成一个酗酒虐儿的畜牲,为他们的婚外情找到合适的理由,也期望以此减少观影者的反感,这也太作了吧?

我想问:即便前妻如此,难道这二人就无一点责任?

难道她在和Jessie结婚以前已是如此?

那你还结婚?

是瞎了狗眼吗?

这已经不是爱情电影了,就是一部烂草台班子电视剧,全片充斥着无穷尽的神经质的争吵,和拿性事开玩笑的无聊冷笑话,这到底是导演领悟的爱情还是导演领悟的生活?

越说越激动,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我在想,这还不如我设计的情节呢:两人老到不能走路了,才又在老人院里碰到彼此,夕阳余晖,相顾无语。。。

哦,不对,想到《不见不散》上去了。。。

 6 ) 太阳照常升起

好久好久一段时间,我记不清楚这几部电影的名字,我完全没有把名字和电影的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总觉得好像就是这几个关键词,before, after, sunrise, sunset的排列组合。

直到第三部曲Before Midnight出来之后,我才在脑子里把三部的片名过了一遍,其实不管是日出日落或者午夜,套用本剧中有流行潜质的台词“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re just passing through", 太阳依然会照常升起的吧。

谈到这三部曲,从1995年的《日出》中两人二十多岁在维也纳的初次邂逅,到2004年的《日落》中两人时隔九年的第二次巴黎见面,再到2013年的《午夜》两人终于跨越芝加哥和巴黎的距离成为家人之后的希腊之旅,人们一次次地讨论“时间”对于这个故事,这段关系,这两个角色,这三个主创人员,甚至于我们的意义。

1995年,当20几岁的Ethan Hawke和Julie Delpy在拍《日出》这个故事时,他们没有想到电影里创作出来的Jesse和Celine会一直伴随着他们,他们没有想过一部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会有续集,他们和我们一样,想探寻Jesse和Celine在九年后,十八年后的生活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Ethan Hawke说过,“这个电影里的主角并不是我或者Julie,而是时间”【"The star of the film is not Julie or me, but Father Time himself."】这次的故事发生在希腊,也是跟时间有关。

导演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希腊大概是最适合谈论时间这个话题的。

它是一个时间仿佛停滞的地方,走过那些小道,拜访那些神庙,那些先哲们一次又一次追问的问题被没有因为Facebook,Skype,Apple,Google这些英文单词的出现而有了答案。

一方面,Jesse和Celine遇到的问题大概是很多couple都会经历的,说了一万遍的“相爱容易相处难”或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故事;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谈论到自己的感情经历时,总觉得自己的故事是最特别的,是活生生发生在当下的,其间的欲言又止挣扎困惑纠缠妥协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一新一旧的冲突作为背景,九年又九年,欢迎你,来到了2013年“Happy Ever After"之后的希腊午夜。

我强烈的感觉到我对第二部Before Sunset的感情要远远大于Midnight,大概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看电影的人的问题。

在三个故事里面,大概《Before Sunset》的感情逻辑是最讨巧的.不同于《日出》里二十几岁可以随时说走就走的年纪在欧洲游荡,邂逅,许下浪漫约定的故事,《日落》里变成了人到三十重新遇见彼此发现维系两人的心火依旧摇曳,可以感叹“原来你也在这里”,但实际上发现两人的生活已在完全不同的轨道,不是可以一张票就“踏上你的客船”的年纪。

那种惺惺相惜,欲言又止,想转身又忍不住回头的微妙的距离感在我们的想象中被最大程度的浪漫化。

《Before Sunset》曾被某杂志选为最浪漫的爱情电影之一,Ethan Hawke打趣地说,“整个电影里我和Julie连亲吻都没有,怎么会是最浪漫的电影呢?

”当两个人用虚拟语气谈论如果当初我们怎么样,那么现在我们会怎么样,然后可以尽情想象如果我们真的在一起会怎么样,于是可以唱歌给你听,想把这几年的故事都唱给你听。

飞机都可以延误,他真的会为她停留吗?

当文艺青年终于走入了文艺中年的时候,有两个可爱的7岁的双胞胎女儿,和一个上一段婚姻中的14岁的儿子,美国男人和法国女人人到四十的故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We‘re just being brutally honest." 这是主创人员在这部片子里的态度 - 探讨的还是一段亲密关系,但用的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的叙述方式。

不同于之前两部呈现的两个人浪漫文艺的对话方式,这部电影里最出彩的要属两人在酒店里的争吵。

希腊,夏日,日落,红酒,良辰美景之夜,却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火星和金星的对话。

Jesse日渐感到自己因为婚姻的失败而缺失儿子的成长,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儿子在一起,而这就意味着Celine可能要离开巴黎,她不希望自己完全被家庭所捆绑。

她羡慕Jesse可以每天有自由的时间创作,和人交流,而自己却要照顾家庭而渐渐放弃了自己唱歌写歌的爱好。

Jesse说”写作不是我的爱好,而是我的工作。

如果你把对我不满发泄的这些时间经历花一点点到你的业余爱好上,你会写出很不错的音乐。

”他们没有办法停止争吵,每一句话都危机重重,会引爆他们关系里各种危机。

他们争吵的桥段在全世界各地都在发生,对抱有幻想的年轻观众来说,可能是有点残酷,每个人不是彼此的soul mate吗?

两个人不是花了十八年的时间终于在一起了吗?

然后呢?

三位主创不止一次谈到这个系列对他们个人的意义,这不是他们的自传电影,但却是一个unique personal project, 每个时段的故事都是他们自己的感悟。

Ethan经历了婚变,Julie也成为了母亲,因为他们台词写得太真实,演技太逼真,你完全感觉不到你是在看一部电影。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足够久,再相爱的couple一定也会有电影里的时刻,如果他们还是愿意在一起,他们也会在硝烟之后继续妥协,磨合,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和对方。

人们其实一直都在问同样的问题。

在第二部电影出来的时候,因为开放式的结局给了人们无限想象,2004年,他们问导演,请问会有续集吗?

他们到底会不会在一起呢?

导演说不知道。

到了2013年,电影节的记者们依然在问,这是日出日落系列的最后一部吗?

如果真的还会有续集,那么还能起个什么名字呢?

Before Breakfast? 最经典的一个回答是,大概等到Jesse和Celine 80多岁时,他们会拍一个喜剧版的Amour。

可是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可以一直不停地说满一个半小时吗?

——————我是话痨的分割线——————————————我想用Ethan和Julie在采访中各自说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漫长的抒情。

Ethan: We wanted it to be as messy and complicated as possible, and to have no definitive good guy or bad guy. People love this idea that if it's not perfect, it must be wrong, and I think what the movie is trying to drive at is that there is no perfect. This is true love. And true love is messy and sloppy. (翻译:我们想尽可能地把这个故事变得凌乱和复杂,人物并非是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

人们喜欢认为如果一个事情不是完美的,那么它一定是错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可言。

这是真实的爱情。

真实的爱情是messy和sloppy的。

)Julie:One of the unique things about this series is that the characters have aged in real time, meaning we've all aged with them...Because men stay little boys. [Laughs.] I think a lot of men stay younger. I notice that. They have a littleboy quality. I don’t know what it is. I have a little-girl quality too. But as a woman, I think, if you want to achieve something with your life, you really have to be a very strong person. I talk about it in the film. It’s hard for men, too. It’s hard to achieve anything that you are proud of in this life. But as a woman, to fight to get to where I am and to keep your integrity, it’s just very, very hard work. You have to be tough. And have tough skin.(这个系列很特别的一个地方在于人物是在真实的时间里老去的,意思是说我们是和他们一起老去的。

因为男人就还是像小孩一样。

【笑】我觉得很多男人看上去年轻。

我注意到这个。

他们有一些小男孩的特质。

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我也有小女孩的特质。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如果你想在你人生有所作为,你真的必须成为一个很强大的人。

我在电影里也谈到这点。

这个对男人来说也同样是很困难的。

想要在现世做出点什么让你自己骄傲的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作为一个女性,通过打拼到我现在的位置而同时忠于自己的内心,是很难很难的事情。

你必须要坚强而刀枪不入。

 7 ) 爱到意兴阑珊

国际旅行迟迟未恢复,但日本国内的暑假出游,还是很火热,整个七八月除了2趟短途骑车,基本是早起去民宿干活,下午回家洗床单洗毛巾,一边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也在这规律的生活里,补了很多老电影。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情三部剧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我预期其实不高,总觉得这么老的片子,从情节到画面,应该都比较“过时”,就和现在去看很多20、30年前的电影一样,甚至可能看不下去。

但超乎预期的,一天内就看完了,从烈日当空的午后,看到星辰闪烁的凌晨。

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2004年的《爱在日落黄昏时》,2013年的《爱在午夜降临前》,跨越18年的3部电影,没有任何生硬的衔接,仿佛一部3集的连续剧。

因为自始至终都是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这对演员,比起电影,观感上更像看一场大型的真人秀,为他们的相遇而惊喜,为他们的离别而扼腕,为他们的争吵而心有戚戚焉。

电影多震撼谈不上,毕竟就是最常见的爱情故事。

在异域的旅途中怦然心动,久别重逢后再续前缘,最后被漫长的相处和琐碎的日常磨平。

但画面和剧情在这3部电影中完全不重要,因为完全是靠台词,甚至是靠两个人的对话撑起来的,它能成为经典的原因完全超越了电影工业水平的限制,所以30年、50年后,依然一定是经典。

《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相遇作为两个人的开始,色彩和氛围,想到了《廊桥遗梦》,查了下都是95年的电影。

虽然相隔20多年,但觉得可以和《花束般的恋爱》呼应。

我总会想,一段感情以再怎么不堪的方式收尾,也总有美好的开始。

相遇的时候,就是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天马行空,无所顾忌,恣意谈论过去所有的人生,所有疯狂的念头。

这一切可能只是缘起于旅途,甚至可能只是因为陌生。

但相遇本身太美好了,以至于以后是否再相见,这段关系是否有未来,在这相遇的时刻,显得无比黯淡,甚至无足轻重。

想到《四重奏》里最喜欢的一段,就是松田龙平的角色去女生的家里,女生说她马上要结婚了,他们试着做爱,但没有成功。

最后一边看日出一边在公寓的阳台吃泡面。

女生说,不如把此刻,就当做我们关系的顶点。

后面的剧情我都忘了,就记得松田龙平在婚礼上独自拉奏《white love》。

人在经历的事情多了以后,再回看过去,就很容易怀念那些戛然而止的相遇,所以我很庆幸导演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没有交换联系方式的结局。

虽然作为故事的原型,导演自己的经历,就是在断断续续的联系中,彼此疲惫到最终疏远。

再贪心一点想的话,我会希望他们甚至没有做爱,只是亲昵地聊天到天明的时刻分别,让更多的遗憾充盈对过往的怀念。

如果电影的背景推迟20年,我不知道如果他们有留个ins,或者加个微信看看朋友圈,不许打开对话框聊天的那种,再见面时的感受会有多少不同。

可能也是独属那个“从前车马慢”的年头,才有的浪漫吧。

《爱在日落黄昏时》看完车里那段就已经完全能想象,如果他们落入婚姻,会是一个多么无聊的结局。

那些有趣的对话、创作,甚至呓语,都会被抱怨,冲突,平淡给击溃。

距离和时间永远是爱情最好的保鲜剂。

这个系列的电影,妙就妙在它结束的地方总是刚刚好。

每一部其实单独看,单独看它的结尾,都能勾起无尽想象。

他们的关系如何发展的版本,都能有一个观众“心有戚戚焉”的续集。

观众但凡经历过一段略有波澜的亲密关系,可能都会希望如果电影到此为止就好了...但电影就和真实的人生一样,被预设好的情节就是这样,人物就是这样选择了,故事就是这样发生了,我们只能去接受后面的故事,顺应新的冲突带来的发展。

导演的野心,就是要讲一个更直面现实的故事,所以在维也纳街头守望黎明破晓的18年后,伯罗奔尼撒半岛依然在等待午夜降临。

如果说《爱在黎明破晓前》是一对眷侣站在镜子前,《爱在午夜降临前》就是在名为岁月的镜子里映出容颜了。

漫长相处最残酷,并且无法逃避的一点就是,永远不可能有什么选择能够兼顾两个人的共同利益,必须有妥协、忍让,甚至委屈。

再怎么精神伴侣,现在的生活环境下,久处不厌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恋人在连续相处10年后,还能在一天内说这么多话,并且针锋相对,棋逢对手,而不是沉默无言,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虽然很大程度还是被孩子所捆绑,就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无数家庭一样,孩子确实是一段千疮百孔的亲密关系的创口贴,甚至是遮羞布,但这并不表示伤口不存在。

但直到《爱在午夜降临前》,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孩子,组建了家庭,但并没有结婚。

这不但是他们憧憬婚礼的双胞胎女儿无法想象的,更是很多憧憬美好爱情的观众无法想象的。

但这在我看来,这恰是最浪漫的一点,摆脱世俗上“关系”的束缚,哪怕只是某种程度的摆脱,也会让这段“关系”更特别。

我一直觉得“爱”和“关系”是无关的,没有人可以垄断“爱”的解释权,去定义它。

爱是怦然心动,是午夜梦回,是经年再见后依然欲罢不能,依然闪着光芒彼此吸引,而不是因为我是你的谁,你是我的谁,我们就必须在他人面前进行某种表演。

看完《爱在午夜降临前》,想起男主角在《爱在黎明破晓前》开头的那列火车上,邀请女主下车时的那番俏皮话。

大概意思就是你以后结婚了,婚姻越来越不顺心,开始去想过去的人生中遇到的那些男人,里面可能有我。

你会想如果和他们继续下去,生活会变得怎样。

你现在就想象自己是一个老太太,去继续没有完成的那些故事,也许你和我下车以后,就会发现我和你以后结婚的对象一样无聊,那你再坐下一班去巴黎的火车就好了。

导演在编排《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时候,显然就已经想好了《爱在午夜降临前》的情节。

哪怕是神仙眷侣般的开始,18年后,他们也一样成为了当初在火车上争吵的那对德国夫妻。

但那又如何呢,黎明破晓、日落黄昏、午夜降临,哪怕我们早已对“爱”本身意兴阑珊,但怦然心动的开始,永远是琐碎生活里,最耀眼的那道光。

你是谁,你是怎么样的人,你要去哪里,你会遇见谁,人生的未知与可能。

去追寻那个阔别3年、5年、10年后,依然可以滔滔不绝,聊到天明的人。

2022.08.17 凌晨 滋贺大津

 8 ) 十八年,生活就是不矫情的念想

USC Cinematic School Pre-Screening 05/13/2013 07:00PM映场后的Update十八年,生活是不矫情的念想一部原本可能只是略带实验性质的话唠电影系列却一不小心以九年一部的速度来到了18年后的今年。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后充满期待的五星电影《午夜之前》,在USC的点映看过之后,甚至超越了之前的期待,在这个看似窠臼话唠主题中完美地讲了一个满意可爱的故事。

十八年之后的Jessie和Celine这回来到希腊度过夏天的假期。

两人已有了女儿,而Jessie和前妻的儿子都已经14岁。

电影开始的长镜头里,身为父亲的Jessie异常窘迫地对在机场要登上回到芝加哥飞机的儿子Hank问这问那,不自然地不像一个四十多岁的父亲。

回到车里,他告诉Celine,我觉得身为一个父亲,我没有在他从小长大的一段时间里完完全全地陪着他,他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之后就完全离开我了。

就这样Jessie和Celine一路开车到了希腊的小镇,开始了他们的夏天之旅。

之所以不再继续讲述剧情,是因为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午夜之前》很好地继承了前两部作品的风格,还是一部长镜头接着长镜头,背景配乐简单到极致却又恰到好处,风格不急不缓推进的舒服的话痨片,更多的值得玩味之处在对话和台词。

十八年后,Celine由当年的non-for profit的公益工作开始考虑要不要去为政府工作,因为这次可能不一样(This one might be differnet),Jessie离了婚和Celine了女儿却一直觉得没能尽到一个好父亲的责任,没能够多在芝加哥陪陪自己的儿子Hank。

这其实倒不见得是“向生活投降”这么简答的结论,而是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和我们都学会了以更平和沉稳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情。

比如在餐桌上和希腊有人们的对话的场景非常有趣。

小年轻们说“不管怎么说,我们最终都是会break up,结了婚的最后还是会divorce的对吧?

”,大家听后很无奈“你们太现实了吧”。

Jessie和Celine就讲起了当年的相遇的故事(Celine这个地方的表演非常好玩)。

而真正打动人的,是老奶奶讲得最后的故事:“我的丈夫已经去世了。

当他还在的时候,睡觉时他总是把胳膊放在我的胸前,有时候我都没法顺利呼吸了,但我感到内心很平静很满足很安全”。

他去世了我了之后,我觉得他真的就一点点消失掉了,我努力想要记着她的眼睛的颜色、嘴唇的形状、皮肤的触感,他的一切。

但最后还是消失了。

但时不时的他又出现在那里。

有时候我抬头看天空中的云,突然一片散开了,他的脸出现了,随后又消失了。

生活大概也是这个样子,我们一边出现,一边消失。

我们对一些人很重要,但我们也匆匆而过(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re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re just passing through)。

影片中的别具慧心的小段子比比皆是,而且这次完全不像前两部的讨论那么拘谨和认真,很值得观众慢慢细想。

比如还是聚餐上讨论的中年女子说的小段子:“我的祖母是一个护士,专门在重症昏迷病人恢复醒来后告诉他们,你现在没事儿了,一切都会好的。

所有的女患者醒来后第一反应就是问:我的丈夫儿子朋友们都还好么?

所有的男患者,所有的,无一例外,问的都是:我的cock还好么?

”。

如果说刚开始看这个片子,看到Jessie和Celine在十八年后衰老的样子还不禁有些伤感的话,随着情节对话的展开,观众还是能够慢慢自然接受时间留下的印记而心平气和地和剧中的他们一样接受时间带给他们的平静和淡定。

影片结尾更加精妙,冲突大吵之后的两人坐在夜色下海边的桌椅边沮丧地争吵之后,生活变成了原来的样子,依然有趣,依然耐人寻味。

终于,时间最后留下的不再是让我们唏嘘的感慨,而是让我们心平气和坦然生活的动力。

PS:最后,Julie在这部片子里表演的尺度非常大。

这片子起码PG13的rating了......(写完了之后几周查了一下,这片子评级居然是Rated R......)————————————————————————————圣丹斯电影节之后USC 05/13/2013点映之前的原评论————————————————————————————十年一觉扬州梦,说不上矫情的念想话痨片1995年的《Before Sunrise》(《爱在黎明破晓前》)和2004年的《Before Sunset》(《爱在黄昏日落时》)系列,已经在希腊拍完第三部《Before Midnight》(《爱在午夜降临前》)。

预计2013年上映,一个九年再加一个九年。

的确至今已是八年。

像这种一共两个演员,不停说话撑90分钟的片子,全看编剧的功力。

结果前两部片子不少人的评价是“年轻时候看得汗毛都竖起来了......句句台词都让你觉得“我也是这么想”的电影”。

这就有点儿像是这么多年来陪着你一起长大的朋友,和你慢慢变老。

看着这种电影,听那些台词里面的想法,也是看自己这么些年的变化。

1995年《Before Sunrise》上映的时候,Ethan Hawke时年25岁,Julie Delpy那时26岁。

2004年的时候,分别是34岁和35岁,到现在43岁和44岁的两位又该说些什么,很是期待。

前两部的电影内容是“偷得浮生半日,换取相知一世”这样的情节,只是面对时间,好像多说什么都未免显得矫情与做作。

欢愉短暂,快乐来临之时,你便知道很快消失,于是很努力认真地过着快乐时每一秒。

结束之后,或者不再念想,或者偶尔拿出来自己看着笑笑。

经年之前的无数美好和痛苦,每每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忘了,或者一个梦境,或者一个场景,或者一个声音一种味道,总是各种各样熟悉地提醒自己经历过的不论开心还是难过的一切。

王国维写《人间词话》,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书店买了一本,书非常薄,小小一本,其中一句印象深刻“最是世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那时只觉优美对仗有意境,多年后再看,却只觉悲凉可惜。

杜拉斯写的小说《情人》中的开篇如是写道:“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一位同学语"所有的一切经历都是自己当初选择的结果,无论好坏,无论如何,怎样的结果,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不管生活往下的展开如何,也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都一并承担",这话挺不卑不亢,在时间面前刚刚好,人总是难抵抗生活的不仁慈,结果并非“也只能这样”随波逐流。

《Before Sunrise》片中Julie Delpy印象深刻的一段台词:“你之前提到过以后几年的光景,一对夫妻会开始厌恶对方,对彼此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因此而感到厌烦,我想我会有相反的发展,我对一个人越是了解就越是能真正的去爱他,他会梳某种头发,他会穿哪件T恤,他在某种场合一定会讲的故事,我相信那会是我爱一个人最真实的境界”十年一觉扬州梦,梦境再美好或者再恐怖,醒了之后,总还是要接着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终于,一个关于深爱的故事。

最近我想起中学课本里大哲学家罗素先生的《我为什么而活》,三个原因支撑他老人家的生命: 爱,求知以及同情。

爱字当头。

爱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不是简简单单的青年打败了怪兽,和女主结婚,live happily ever after。

也不是,两个老人静静的坐在大榕下,老头给老太太颤抖着剥着橘子皮 。

电影“Before The Midnight” 说, 爱是一个关于放弃,折磨,矛盾,痛苦的故事。

整个电影起始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想搬去Chicago。

但Celine不想放弃自己的事业。

两个人在电影的高潮处争吵,Celine说自己为了孩子和家庭已经不再写歌弹吉他了,Jessie对Celine说,我搬来法国绕着你,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予了你。

电影的结尾是Jessie 对 Celine 说, this is the real life, but I love you, 然后(电影的暗示)去疯狂的做爱。

我想这就是一个关于 深爱的故事。

你可以有无数的正当的理由放弃你深爱的人或事物。

比如对孩子的关心,比如对事业追求,或者对父母的责任。

但深爱,就是痛苦的把这些东西放在身后,承受着这一切而来的折磨和矛盾。

深爱就是笑笑承认 this is the real life, 但心里清楚得很, I LOVE YOU.深爱到底是什么?

真的,很难表述。

尤其在当今充满诱惑而浮躁的世界,深爱仿佛成了一种被嘲笑的对象。

但当有的人理性的放弃金钱,名誉,道德的责任,承受源源不断的矛盾和挫折,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深爱或许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和年轻人共勉。

 10 ) To passing through.

很喜歡那位老太太的獨白,錄于此:Well, when I think of Corpileas, what I missed most about him is, the way he used to lie down next to me at night. Sometimes his arms would stretch along my chest and I could’t move, I even held my breath. But I felt safe, complete. And I miss the way he was whistling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And every time I do something I think of what he would say: well it’s cold today, wear a scarf. But lately, I’ve been forgetting little things, it’s sort of fading... And... I’m starting to forget him. And it’s like...like losing him again. So sometimes I made myself remember him every detail of his face, the exact color of his eyes, his lips, his teeth; the texture of his skin, his hair. But it was all gone by the time he went. And sometimes...not always but sometimes, I can actually see him. It’s as if a cloud moves away and there he is, I could almost touch him. But then, Doria, well, rushes in and he vanishes again. Well I did this every morning, when the sun was not too bright outside. The sun, somehow makes him vanish. Yes he appears, he disappears, like...sunrise, or sunset, or anything so ephemeral. Just like our life, hmm? 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To passing through.

《爱在午夜降临前》短评

没有看前两部,不知不觉在他们的喋喋不休的对话中看到了结尾。原来这就是婚后的生活,那么的情绪化,女人在抱怨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和激情,男人出过轨,却恶语相向的说女人和前男友,两个人明明在度假不停的说说说之后就莫名其妙吵起来又和好,然后在酒店本来是享受浪漫的,然后又吵起来要分手,摔门而出。女人罗列的罪状都那么清晰,男人说你有时间抱怨,为什么不继续弹吉他。你是疯子,女人抱怨,他就说我把一生都给了你,(我听不得,女人不也是把一生都给了你吗?好像是女人束缚了你自由的一生一样)男人可贵的是能控制情绪,去哄她,编故事,夸奖她,她生息一口气,转头给他台阶下,然后又和好。最后镜头拉远,看上去好像很美好。可是呢?生活的一地鸡毛,度假都没有那么浪漫了。天呐。想想也挺绝望的。真的要这样吗?真爱却是这样的生活。

7分钟前
  • 梦境中的真实
  • 推荐

1.婚姻里的琐碎生活,或许只有性才能稍稍调和;2.对话越来越尖锐也越来越琐碎,甚至所有的问题都只围绕一件事情,不过婚姻或许就是这样;3.旅馆里,脱下上衣再穿上衣服后的衣服,男性与女性在婚姻里的付出和各自定位的讨论,真实平庸得可怕,这次的对话离每个人的生活是那么近,那么的深刻。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看了两遍,真是太适合成年人看的童话。十年了我还是爱死赛琳娜,如果我真能遇到这样的女人搞不好会变拉拉,还好她不是真的。简直等不及要看“爱在入土为安时”了。

14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贴近生活真是自然的路线里面不伐精炼的情感瞬间,因此很多出彩的地方~多年前看前两部的时候还觉得电影里的故事很遥远,如今却已经把三部的感情阶段全部体验过了,,,看完之后跟男人吐槽说,原来我们的关系已经发展到这个系列第三部的中年期了,,,

19分钟前
  • Ask
  • 力荐

夫妻双双更年期,连说带吵一个半小时,有点受不了

24分钟前
  • 不修边幅侠
  • 还行

我不管这三步曲有多广的人缘,有多高的评分,即使CC也把它们囊括进去。在我看来就是三桶垃圾。真希望一路开车絮絮叨叨时来辆汽车给这一家四口撞飞早早结束影片。真希望在希腊海边扯闲磕时来波海啸淹了岛屿早早结束影片。100分钟内的对话比我一年说的话都要多,眼睛盯着字幕绝对心无旁骛。

28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很差

听着片尾曲还是很难过地哭了。即使是在这样理想状态下的恋人,又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彼此呢。无论什么电影,最终都只能教导我接纳生活。顿悟如果存在的话,也会转瞬即逝。我的时间,这一秒和上一秒,并没有和任何人有什么不同。我只能被提醒,去年一月我一个人走在夜晚的校园,被愚蠢和渺小吞没。

30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人过中年的朱莉·德尔佩完全成了一碧池,面对这样自以为是,喋喋不休的妻子,伊桑霍克给出了最完美的回击:“我想方设法逗你笑,我容忍了你那么多胡言乱语,如果你以为我像只够,总会回来找你,那你错了,如果你想要真爱,那就这事真爱,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不完美但却真实。”

33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你知道我和每一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最害怕什么吗?我最害怕他们想把我变成温顺的家庭主妇。【还是觉得结局是那么的悲伤,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完美,需要妥协】

37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为什么我只看到了Celine的妥协。我从第一部开始就为女主感到不值,看完这一部,我仍旧觉得男主配不上她。我不觉得男主最后是在从心开始,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责怪Celine,以自我为中心,永远不了解女方在家庭中的付出,反复重复自己把一生都给了Celine,增加女方的罪恶感。可明明是你先写书去寻找Celine的啊?!也就是聪慧的Celine能跟男主条理清晰地干这么久的架,其他女生估计一早就陷入情感陷阱而去责怪自己了。最后Celine的哭泣让我心碎,然后Celine开始配合男主的“故事”,在逐渐拉长的镜头里结束了影片。爱情在经历了甜蜜,酸涩,终于走到了苦涩和绝望。

41分钟前
  • MyYooLin
  • 推荐

从结尾处理上能看出导演的掌控力,但前面的铺垫实在是有点肆意,真的不是很好看。

42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还行

终于看完这个系列,第三集确实是最佳一集。第二部末尾在她家里,她给他沏了茶加了蜂蜜,这一部仍然有沏茶,但她怒冲冲的,只给自己沏了,还剩了一半没喝。谈话的位置从床上,到沙发,再到小圆桌边。要到这时才算是真正的爱,才算爱透了、一生无憾,不然怎么甘心。要所有架都吵一遍,所有矛盾都经历,所有狠话都放过,所有丑态都见识,但仍然觉得美,仍然爱到能脱口而出。想起我跟他那些吵架。泪流满面、瞪着眼睛讲道理期间,会忽然说“我爱你,我真的很爱你”,他带着怒气说“我知道,我也爱你”,然后再继续吵下去。

44分钟前
  • 张天翼
  • 力荐

十八年后他们变成了相遇那天火车上喋喋不休争吵摔门的德国夫妇

49分钟前
  • 小捌
  • 力荐

如果事物已经远去了它们最美的时候,就不要再呈现在我面前了。糟心。

53分钟前
  • 米饭
  • 较差

话唠片!听着就烦!!!

54分钟前
  • KAKA不是马甲
  • 较差

还是喜欢小孩和老人的生活心态 十八年,jesse是真的爱她啊,I fucked up my whole life because of the way you sing。

59分钟前
  • 來自咖喱星
  • 还行

She became so phony...She wanted so much and got much more to lose. The guy is a total hypocrite now. Change is what he wants as well as what he's afraid of. It convinced me again that love may not ever exist in a real life.

1小时前
  • 北北
  • 还行

也就是刚到希腊时的家庭生活,大家举杯喝葡萄酒不错,其他全都看得人来气,男主一股文艺屌丝味,还想让女友放弃工作去美国把他前妻的儿子接过来,人家不同意就大骂人家是疯子。女友对他的吐槽可谓句句在理,可惜这y太骄傲自大根本听不进去,女友自己也是糊里糊涂生了娃,被拿捏得死死的。末尾的争吵太过真实,可以让人高血压升高十倍,童话式的结局又是如此无力,只能以女方的让步作为代价,对之前的辱骂不计前嫌,也不讨论前妻儿子的归属解决,都是忍气吞声双方给个台阶,日子还得既往不咎过下去。摔门而去多少次都能被哄回来的女人实在掉价,始终围着那个y转,转来转去自我牺牲。劣y娇妻维稳片,鉴定完毕。

1小时前
  • momo
  • 很差

约啪四部曲

1小时前
  • 韧勉
  • 还行

虽然猜到了结局,但还是佩服主创的才华。

1小时前
  • H.K.X.L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