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念大学时期,试听课上看到的影片。
这是AJ首部让我感动的作品。
洗净铅华的她朴实的表演更容易让人专注于故事,Oh My God!
我真的喜欢这个故事!
那么真实,那么直入人心,他们的爱情那么隐忍深刻。
谢谢你Martin Campbell,曾经让我感动过。
PS:我后来在音像店里找到了这部电影的DVD,RMB7元。
讲述的是作为一个个志愿者,在世界各个穷困战乱的地方,他们的所见,他们所做的事以及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情感. 这部影片让我见识到了世界另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生活在战乱,饥饿,疾病,自然灾害的包围中,他们看不到生的希望,他们活在随时都可能死亡的阴影中.多了解这些情况,这对于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下的人,至少会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爱护生命吧.影片中的女主角是一个生活很美好的人,家庭丰裕而幸福,丈夫有钱,又帅还幽默,家公还是个大官,又生了一对可爱的儿女;但她还是毅然放弃这些,亲自奔扑前线,在那里她才找到自己内心所要的,一直在追寻的.当然代价也很高,他的丈夫外遇了,她也爱上了另一位志愿者.人生本来就很奇怪,充满着选择.你可以让自己物质很强大,但每天都活在空虚,堕落的生活之中,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可以大打出手,面红耳赤的;当然你也可以选另一条路,尽管不安逸,而且时刻有生命危险,但你的心理充实了,你在帮助人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满足.路不同,但结局相同,有得必有失,只是在于你的一念之间而已.对于影片中的志愿者,我还是很钦佩的,他们是伟大的.之所以说他们伟大在于他们可以生活在安逸,安全的环境下,他们也明知道自已所从事的事业很危险,也知道被他们救下来的人很少,但他们从不放弃努力,有时还会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则.当初是冲着安吉丽娜去看这部影片的,但看了之后我就在想,如何改变影片中这种悲剧的状况,我想志愿者的这些援助行为只能治治标,只是从人道的立场去改变一下死亡的人数或是减少一些痛苦而已.光是非洲那一边,就是一个无底洞,他们不实行自我生产,自救的话,你再怎么援助,再怎么填都很难填满.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才是正道.之所以造成现在非洲一些地区,柬埔寨,中东,车臣等的贫困,根源我想还是在于战乱,只有结束战争,组建一个和平稳定而强有力的政府,才是治本之法.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是了解或是清楚的,但为何迟迟搞不定,我想这是政治角力的结果.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不是善类,他们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他们不是慈善机构,在他们眼中,自己的利益才是根本,别人的死活或是国家的生死存亡对他们而言,只是一颗棋子而已,只有利用价值,别的不堪一提,他们内乱了,有时对另一些政府反而是好事.另一点我想还要归究到文化层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文化的存在与积累,易于开发人智,普及民识与民智,它增强及巩固了人们对一个民族的存在感与认同度.我国也曾发生战争,其中很多还是外族的入侵,我国可能是世界史上发生战争次数最多的国家,但我们没有灭亡,历史一直都在延续着,这在世界史上也是唯一的.我们融合着,我们前进着,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化的日久弥新,它充满着生命力,支撑着中华民族这个巨人不断朝着走.但很可惜,非洲等上述所说的那些国家在这方面很弱.他们没有足够的先进的文化去支撑他们融合,供给他们足够的人才,传播民智给所有民众.有时这些话题太沉重了,说是说不完的,只会增添无穷的叹息而已.但这不是强者所应该做的.人世间本来就是个地狱与天堂同存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不完美,我们看到了不公平,我们需要去做,象女娲补天一样,一点一滴,尽管这微不足道,但我们尽力也就是了,过程更重要,结局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
◆原创◆这不是安吉莉娜的错!
--评《超越边界》的人道主义在看到第十放映室关于《超越边界》的介绍后,我为其中闪现的人道主义主题所吸引,马上到网上一睹为快。
但是,不得不说,用“超越边界”做题真是不如港译的“缘起烽火蔓延时”,因为故事表现的人道主义是那么浅薄,到最后却只是为了女主角那非常狭隘的爱。
因为受男主角的人道思想的感染,她很毅然地只身前往埃塞俄比亚,在亲眼见到饥饿的难民,女主角的思想从非常幼稚和理想的个人英雄主义,升华为一种大爱,博爱,成就她最终成为联合国难民救助专员的身份。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女主角最终却是为了一己之私抛“夫”弃子去车臣,离家之时的决绝和对家人的隐讳,你完全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前往根本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高尚在其中,这一次只是为了寻找曾经有过一夜情的男情人。
即使最终为此死掉,也不能弥补这段剧情在思想高度上的不足。
最终的结局让我看到,这个穿上人道主义外衣的故事,主旨上还是讲述一个俗之又俗的爱情故事。
尤其在车臣女主角对男主角说“我们有个女儿,你做爸爸了。
”然后莞尔一笑地露出白牙,天,真是俗到家了。
因此说,港译的“缘起烽火蔓延时”的名字要贴切得多啦。
也许是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尤其是对待“性”的差异,我真不能接受女主角在柬埔寨和男主角一夜前说的话,“婚姻已经死亡”应该仅仅只是为自己越轨寻找的借口,因为后来生的女儿她的丈夫并没有丝毫的怀疑,还有她去车臣需要那样的隐讳,可见她的丈夫对她的越界完全不知道,即使在之前也许他在失业吵架时有想过劈腿,但毕竟没有实行,而女主角却……我确实不能接受这样的借口。
看到女主角悄悄离开时,他是那么无助和沮丧地坐在楼梯上,真是打心底可怜这个戴了绿帽还支持妻子去救援难民的英国绅士。
说到这里,我也要为女主角安吉莉娜说句话,这个戏的浅薄并不是演员的错,主要在于编剧和导演,美国的大片就喜欢在爱情里夹杂些高尚,在高尚里又夹杂些性,如果主旨不明或者详略不当,结果就成了这样一部烧钱不叫好也不卖座的片子了。
当然,这部片在难民救助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不管是埃塞俄比亚的饥饿,还是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还有车臣的恐怖武装,本片都表现得十分真实,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红色高棉把手雷放在无辜婴孩手中的一段,我激动得在屏幕前大骂“畜生”,还有那些饿得皮包骨、开膛断腿等血腥场面,真是感觉再厉害的化妆都是化不出来似的。
结果,对于这些方面了解不深的我,被吸引得一看完片赶紧上网补课,算是又增加了很多见识。
最后,在批评了影片主旨还是浅薄,对于人道主义表现仍然不够深刻的同时,我也承认,如果需要更深刻,还不如去找些记录片或者新闻评论看看啦。
说别人是是为幼稚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放在自己身上,我应该是连这份幼稚都没有的。
现在社会或许真的过于物质话化,社会该有的人文精神就显得如此苍白与颓废.或许又甚是流入历史的潮流中,看待人文精神就像一座古迹,文明,什么是文明?是先有物质文明还是现有精神文明的呢?这个确实是个愚蠢的问题.我忧伤的是现代,至少是感觉伟大历史的沉积下来的文明而今似乎如此的弱不禁风,但又突然忏悔自己的吃饱撑着没有事干.一个人,一个区域,一个民族,要是连温饱问题也无法得以解决,精神文明于他们又是什么啊?他们无法如此奢侈的享受.眼前晃过影片[beyond board]的影子.一群联合国难民署伟大的志愿者,超越自我的边界,甚至超越生命的边界,为他们的信念而艰苦的顽强的拼搏着.此刻,我不得不要落下一大堆的眼泪.我无法忘却尼克在埃塞俄比亚的绝望,无法忘却活着的尸体的腐蚀,无法忘却柬埔寨那射向艾略特的枪声,无法忘却车臣莎拉踩上地雷引爆自己来挽救尼克的一幕,无法忘却的一幕幕似乎把我细胞里面的浪漫全吞噬.在缺少最起码的物质的局限下,精神文明似乎也就没有它存在的空间了.啊,上帝,它真的存在吗?为什么还是那么多的他的信徒还是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在我看来那些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去帮助的区域的人们,在他们心里象尼克这样的人才是他们的上帝.看来物质文明驾驭着精神文明,否则全部是扯蛋.
开头很美。
只是故事到了后来,很多事开始变味,我原本是冲着公益去看这部电影,却发现到后来爱情成了主角。
比起那么多人的生与死,那轻飘飘的爱情算得了什么。
有些现实太严肃,实在不适合拿来做爱情的花边。
超越边界,看到题目,会认为是故事讲述的一个在边境来回争斗、穿过树林、沼泽地之类的,最后跨过了边界,一片祥和的电影。
直到看完电影,听到在莎拉脚下的地雷爆炸的声音时,我才恍然大悟,该片超越的何止是地域,更多的是爱的超越,更准确的讲是超越爱的边界。
“爱”,有广义的爱,在伦敦的慈善晚会上,当她听到尼克讲述难民营救地的难民是如何的饥饿,如何的无人问津,如何的需要大家真正的救援时,莎拉的心为之所动。
后来集资,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地界,运送医药和食品。
一路上漫沙飞扬,一排长长的队伍在无精打采的、顶着烈日的缓慢移动着。
路边一个瘦弱到几乎被野鹤的吃掉的男孩……看到此,不禁震撼。
竟能瘦到如此地步!
胳膊的粗细相当于壮年男子的两根手指的粗细。
在皮包骨头的身躯上,是极不协调的大脑袋,深陷的眼睛,无力的低垂。
亲眼所见这些,莎拉的善心似乎再也收不住。
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的运送物资,和那些救援人员一起帮助难民。
当然,这里面也有另一种“爱”,情爱。
或许是尼克在那次慈善晚宴上的激情演说,或者是尼克的固执,又或是他的执着,总之,她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以至于在每一个清晨,她和他是一起起床;每一个夜晚,她和他是一起入睡。
尽管这只是一种思念。
对,是四年来不曾改变的思念。
莎拉过生日,她的小女儿为她弹奏一首生日歌,她的小儿子为她点上蜡烛,一家人热闹的祝贺她生日。
但只有自己知道,心早已不在眼前。
尼克无时无刻不在莎拉的脑海里。
莎拉的一次升职演说,作为联合国难民组织的发言人,叙述到世界有多少需要帮助的难民时,在她眼前的一幕幕都是尼克的身影,是尼克为了难民难过的眼神。
这使得朱莉不得不终止演说。
此时此刻,她必须马上知道尼克的下落,她要知道尼克的生死!
对尼克的爱,让莎拉勇敢走向深山的基地组织。
为了找到尼克,不顾姐姐的劝说,毅然决然的踏上车臣的深林。
四处透风的小房间里,看到了半昏迷的尼克。
此时外面一阵硝烟,莎拉决心要带走尼克。
趴在尼克的耳旁说,她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他是爸爸……白茫茫的雪地上,两个人互相搀扶朝着救援组织的基地跑去。
满以为皆大欢喜,满以为就此结束……谁知,又起波澜。
后面的武装官兵穷追不舍。
我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让这两个几经受折磨的人再次经受离别的痛苦。
尼克对朱莉说,你先走,他们不会杀我,我还有价值。
这又一次给我希望,我期待莎拉先逃出去,然后如尼克所说找到救援,她们俩就能再见面。
可是,可是……莎拉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右脚不是一般的僵硬。
哦,天啊!
真是不愿相信自己的猜测,果真是地雷!
我开始双手合十祈祷,希望还有奇迹,或许地雷不会爆,或许有人推开了莎拉,或许……“嘣!
”……一切已然成为过往……爱的代价必须要如此壮烈吗?
爱的边界必须要如此超越吗?
爱,必须要如此沉痛吗?
实在不忍,实在不舍……
2004, changsha我们守护的世界, 我们真爱的生命, part part , something greater, something more, when i look my children, I see deeply 生存的hope 和勇气,并且我知道这值得我去奋斗电影周记 10现在是 11:15pm 我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又看哭了,心里好难受啊, 好感动,但说不清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和难民还是白衣飘飘的sara 的三次爱情。
一次比一次震撼。
1986 年 那个富家少妇在难民营弹钢琴, “我梦想和我的爱人...”那个少妇会用手指点 p.e.n 来换一个奇迹one- alife。
那些若有若无的感情。
1989, 富家少妇家里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见一面她去了柬埔寨,和他一起经历了一次生死从柬埔寨跨越到了泰国,在泰国两个高傲的人终于透露了心声 “lose but proud” 可他们没有在一起,也不能在一起, 正如tony 所说, “如果有下辈子, 我一分钟也不离开你,可现在你要回去,你的家人需要你, 而我也要去我该去的地方”1995,第三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从俄国到车城 ,是什么让她从埃赛俄比亚追到柬埔寨又到这样一个动乱的地方。
是爱,是10年不变的爱。
当tony 喊“go , go ” 雪都要崩了,可sara 还是义无反顾的踩了她脚下的雷,引来红十字会去酒tony . 那一霎那我哭得, 女主角在信件里说, “我知道你会说我有点宝,去车城那么远,那么乱的地方,可你要我怎么不去,那个被困的人是你, 是你啊, 这么多年来, 你的smile, your courage, 和那该死的倔强!
都在我脑海你,一天天,我们之间从未有过距离。
”后来,小女还的琴声再次响起,这次是人间到天堂。
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非洲来的勇气!
beyondb.jpg2019:我还记得这部电影,和当时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动。
后来2009 年的时候,我和andy 又看过一遍,当时好像没有那么感动了,andy 好像一点也不喜欢, 我总觉得我和他的隔阂就是这部电影开始的. 我觉得那么感动的电影,他觉得好好笑...
不知道,这次应该是为了什么。
只有爱。
看介绍,以为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嵌在很官方的名义下无聊的做秀,不祈求能带给我什么。
不喜欢那个女人,也没觉得那个最完美面孔的男人有什么了不起。
就这样。
开始的很平静,甚至让我有点厌恶,硬扯出慈善,拽来个可怜巴巴的小孩子,配上莫名其妙的慷慨激愤,,真是反感的很。
进行。
她去了。
所以要说还是纪录片震撼人心——尽管这不是,可那样的大环境,那些个人,那许多的场面,由不得你出离情景,记不起你是在看电影。
男人一如既往的酷,但性格渐渐饱满,知道了他的愤怒何在,一角的魅力渐显。
看那个小孩子一点点的好起来,直到坐起来,瘦弱,但是努力的活。。。
很强大。
她归。
但暗涌。
临走的回望。
他的视而不见。
最后又怅然若失。
无语。
凝望。
苍凉。
就此改变了人生的轨。
老友重逢,漫不经心的问候,心,是不安的。
再见,没有香水。
恩,适时的交代了地雷。
婴儿啼哭的场面没觉得怎么不忍,倒是想起了战舰波将金。
致敬吧。
有种不详的预感。
再归。
物是人非。
心未还。
后面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又或者是想说的太多。
就也只能看着。
看着。
到最后。
曲子响起。
可惜不是你。
克利夫·欧文,我迄今所见的最具男性美的面孔,由这样一张脸,出现在《超越边界》里是最合适不过。
安吉丽娜·朱莉扮演一位锦衣玉食的伦敦上流社会已婚女子莎拉,在一场豪华派对上,被骤然闯入的尼克医生一番拯救非洲灾民的激情演说深深打动,潸然泪下。
拣起有人恶作剧扔上的一只香蕉,尼克说道:“谢谢,这只香蕉提供300卡路里,超过这个非洲孩子一天的热量了。
”作为观众,我不由得心一紧,我们熟视无睹之下,确有多少活生生的生命嗷嗷待哺!
莎拉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如同泰戈尔诗句描绘:“唉,我不能留在这所屋子里,因为这个家已经不是我的家,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呼唤,他正沿着大路走来。
”她毅然带着捐助的物资向赤贫而战乱的非洲进发。
一只大鸟停在一个饿得无力逃避的孩子面前,虎视眈眈,这取材于一张著名的新闻照片,电影把此镜头也真实再现。
莎拉和尼克的爱情仿佛天定,而电影却经过了较长的铺垫,经过美好的压抑,才让他们之间激情迸发,共赴爱河。
家庭责任感驱使他们选择了离开对方,莎拉默默在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援助消息里,搜集着尼克的点滴消息。
她也成长为英国著名的慈善大使。
在最危险的地方,永远有尼克。
这个全身心投身人道援助事业的男人,具有舍生忘死的执拗品质,也正因为此,让莎拉不能释怀,为营救他深入虎穴,直至茫茫雪地上被恐怖分子追杀,一个劝对方逃走,一个为救对方不惜踏雷身死,像一切伟大而悲剧的爱情一样,一定是死亡,才能在终止爱情,也才能延续爱情。
两鬓染霜的尼克找到他和莎拉的女儿,小女孩像她母亲一样弹着舒曼钢琴曲,尼克陷入深深的怀念之中。
感人至深的人道主义情怀,精神高度一致的美好爱情,构成了这部片子的深厚底蕴,让我产生童话般的幻觉——或许,这俗世里,真的存在命运交汇的一瞬?
不知道朱丽是不是因为拍这部电影而去了非洲,又是因为去了非洲才收养了那两个非籍小孩。
是在说国际援助的故事,可是拍起来太假了拉。
不喜欢这样的爱情故事,信了会觉得蠢。
以及最后说你有个女儿,拜托你是人妻呢,虽然前面有铺垫你LG可能出轨但也不能这么来的。
这电影里的价值观太矛盾了。
可信度因为这个降低。
去参与国际援助的欧文看起来很英雄主义,这世界上有种人做很多事看起来很和平主义很国际人道主义,其实是为了自己,我觉得他这种性格的参与国际援助的,基本就是图个自己的爽快,因为他看起来既不悲天悯人也没有做治疗必要的耐心。
只有脾气而已。
虽然这个演员在和大嘴朱丽叶罗伯茨的新戏(忘了名字)里表现尚佳,但这部里的这个角色真的不适合他。
这位帅哥只适合本色演出。
难听点儿可能可以说装B。
如果是冲着非洲救援纪实去的,那大可不必,因为可能导演出于情节考虑还设了柬埔寨和俄罗斯车臣的桥段。
以及主线是爱情,关于这些救援地区的情节基本就出现必要的人物和情境罢了。
如果要看帅哥美女就,还可以拉。
不过朱丽以前的刘海有点儿土哦。
哈哈哈哈。
2010.02.19不喜欢。挺有深度的题材偏要和三关不正的爱情搅在一起。拍这部电影,一定极大地满足了Angelina Jolie的“圣母欲”……每次出现她睁大眼睛、半张着嘴,一边显摆那所谓性感的双唇,一边露出少女般清纯和善、泫然欲泣的神情,我都不得不把视线转到屏幕外边……
因为克里夫欧文,加一星。
安吉丽娜演这种柔弱又坚强的女子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对现实的描述也很到位。结尾很感人。
我只记得一句passion is cheap了。
看过无数遍,仍然是最爱的电影。
你说安吉丽娜到底是哪里好看,短头更难看
难怪评分不高,假慈悲主义,借了个普度众生的幌子讲了个惺惺相惜的爱情故事,最后搞出来个天人永隔,居然将亚非欧都关怀了一个遍,真的是太神圣了,英美圣人即使做出了一点仁爱的贡献,也远没有他们的族群给世界带来的灾祸之亿分之一来得多。我倒是觉得,拍拍军火罪恶之类的主题才更深刻、坦诚、有看点。
开篇宏大的主题竟然只是为了主角的爱情奠基,关键后半段莫名其妙开始狗血。
前面看得落泪,后面让我想给三星。难忘克里夫·欧文那满含泪水的眼睛,真会演啊!
冲着茱莉来的。那些真实很震撼,可是我不禁疑惑,那男的是救世主么
如廊桥遗梦里梅姑爱上行走天涯的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一样,朱迪爱上在埃塞俄比亚柬埔寨车臣前线救死扶伤的医生欧文,我想,我能理解这种情怀!不过这种大气的电影加多了爱情,如同一盘菜里加多的味精一样,俗了点哈!
情节很感人 只是没有说好故事
爱情更多过慈善了~
最后有点奇怪。。在一起的太扯了。。
其实就片子本身而言,真的很无聊。只是这又让我想起曾经想做NGO的想法,这世界的苦难会不会因为你的天真与热情改变一丝?而改变的这一丝究竟有没有意义?朱莉挺美的。
克里夫欧文的脸和非洲的难民孩子才是亮点
为什么一定要用死亡来成全永恒的爱情
非洲和柬埔寨的还拍的不错,车臣那段就有点刻意了,为啥我觉得安吉丽娜朱莉也很丑。。。3.5
我觉得没必要一定要弄成乱世佳人这个样子,本身主题够宽广的。可是后半部分对爱情故事的倚重使得原本大气的主题有所削弱。
欧文早期和茱莉还合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