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名或者预告片,你会认为这是一部悬疑片,很酷的那种。
酷是不错,说悬疑有点勉强,因为凶手不到三十分钟就已经暴露。
唯一吊人胃口便是杀人最初的动机,但那看似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影片重点好像不是凶手本身,而在渲染那种“奇特”的网络谋杀。
凶手建了一个网站,叫“kill with me”,这个网站直播凶手的罪行,比如他将追踪他的FBI探员绑在一个水槽里,网站访问量的计数器与向水槽里释放硫酸的管子相连,当访问人数上升,硫酸释放的就越多,最终将探员烧死。
又比如,他用水泥将一个受害者的下半身固定在地上,周围架满大功率的照明灯,当访问人数上升,照明灯散发的热量越来越高,最终将受害者烧死。
这个网站不停变化着伺服器,以隐藏其ip地址,逃避警方的追捕。
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警方召开了记者会,请求民众不要登陆网站,因为这样做对于死者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
真的是这样吗?
也许不是,凶手杀人其实和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反正人他是肯定要杀的,只不过用了比较矫情的手段。
那么这里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杀人。
之前我不是说这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吗?
显然,我错了。
凶手的父亲死于多年以前,是自杀,在一座桥上,用一支手枪打爆了自己的头,这被媒体拍了下来,并作为世界真奇妙一类的节目不断播出,丝毫不顾死者家人的感受。
于是凶手为了报复开始杀人,受害者是当年的记者。
等等,这里开始混乱了,凶手报复谁?
他和当年的记者有仇恨吗?
没有,记者代表的是媒体,媒体将凶手父亲的死亡拍摄下来,从所谓的新闻道德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他一遍又一遍的放就是对死者和生者的践踏。
媒体为什么要放,是因为人们喜欢看。
为什么喜欢看?
因为我们变态。
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
你不得不佩服导演,他知道你在想什么,他知道你会死赖不承认自己是凶手,于是他就再一次的打击你。
使你不可否认,无从逃避。
我们成为凶手,并非在于我们点击鼠标的那一霎那,而是源于内心与生俱来的冷漠无情。
看着电影,想得最多的就是,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网站,我会不会去?
你呢?
你和我会变成我们吗?
如果不受法律约束,点下鼠标即可杀人,你会是其中的一员吗?
一个点击,也许于个人来说就是点一下鼠标而已,但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当点击量越来越多,我们是否该反思自己。
在网络里,我们也要有温度。
每一场犯罪,一般都会有背后的原因,每一场杀戮,都有网民的助力。
人的内心的冷漠和自私,才是一切罪恶的来源。
题材挺新颖,KILL WITH ME网络杀人,立意很好!
很多人说,聪明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
即使到死的时候,也是吗?
其实不可能有着欧文这样的变态存在世上,即使有他们早该下地狱!
真的be smart容易呢,还是get to be smart容易呢?
其实可以等着我们自己也变成《好奇害死猫》的帮凶
记得咱小时候,变态杀人狂题材的美国片可火了,沉默羔羊、神秘拼图、七宗罪看下来,人人自危的感觉。
可后来热点慢慢转移,泰坦尼克类、角斗士类、传记类、拼盘类轮番登场,汉尼拔们人气大减。
今天这个可算近年非常不错的一部犯罪片了。
戴安琳恩,我只看过95年她和史泰龙拍的那部,当时就惊呼大美女啊(校内文字为证)。
13年过去了,我依然投她一票,不过限于40岁以上年龄组。
本片这个女警塑造得挺成功,即使她并不适合动作类镜头——那几步真慢,好在本片的角色偏智力型多一些。
电影里, 90%的硬汉没老婆,强硬的女人也大多只有前夫。
本片女主的丈夫也是早年挂了,俊男警探只作为花瓶出现,片末女一号单人搞定了boss(虽然过程比较牵强,咋就抢到枪了呢。。
)某人以为这对男女还得搞点暧昧,可是在女主牛×的展示警徽中影片嘎然而止,非常愣。
我想起了非典,由于对公众隐瞒,导致无辜的人死了。
本片则是由于不对公众隐瞒,导致无辜的人死得更快。
由于死亡速度正比于网站访问量,大众都成了谋杀的共犯,每个人对死者的伤害也许远小于一个嘴巴,但n人的合力让一条人命暴亡。
凶手的动机也大概源于此吧,网民的好奇心真可怕。
但这种力量能否为我所用呢?
也许我们也该办这样一个网站,将正比于访问量的钱捐给慈善事业。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网站的话,我想就算那上广告再多,我也会每天上一次的。
与现实相比,网络中的人更真实。
<1 kitty-3 dudes-time for babes?>
惹了些小小的争议。
元老级饭丝嗤之以鼻,只为娱乐的直呼影片还可以再天真再暴力一些。
就像一些网络高手所言,这是一部有点脑残的影片。
果真如此,那么只能对不起内行人了。
千疮百孔,还挺迷恋自己结痂带疤的胴体,这不仅仅是自恋地自我过高评估,也是自娱自乐的牺牲精神,而且,这个时代挑肥拣瘦,但很买它的帐。
还有一些人不能忍受以虐猫做引子,我的朋友就为这,关了DVD。
这说明同为生命个体,有时有些低等动物的存在比一些所谓高级的人还要有价值,对此,我也赞同。
无论如何抨击此片的拙劣,网络暴力的小面目还是展现的比较透彻。
这当然是管中窥豹,网络从来都不比现实纯净。
何况躲在屏幕后,为所欲为的空间是可以纵横无限延伸的。
以暴制暴,不可!可是,有时这似乎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影片中面目清秀的男孩代言了漠视无情的冷暴力迫害下重生的恶魔,故事告诉我们,他一开始也是个充满阳光的好青年。
有些错,无法揪出错的根源,因为一旦求个究竟,第一个被按到案板上的就是人的良知。
而看客成为小白鼠的可能性也不是零,有句话,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落在自己头上就是百分百的概率了。
还是要说影片讲述的故事,说毫无新意,话出口,我也就犯了一个令人讨厌的错。
在这里,还是说问题很普遍,故事很生活比较妥当。
记得我曾在某论坛看到一个自称要结束生命的绝望贴,浏览量也比较多,无论真假,当时跟帖的人无非分作那几派,劝慰的,开导的,找到共鸣言自身的。
唯一让人无语的是恶语攻击发帖人的,也许是另类的关怀?
就像恨铁不成钢转而棍棒伺候?
可是正常人的思维恐怕没有那么多的弯弯道道,“叫发帖人想死早点死,别说了不做”这应该不是热心话吧。
三思而后行,勿做投井下石之人,古人的训诫真是一道指向光明的路。
好奇一定不是错,可是双刃剑有没有危险,不一定试了才知道。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教训,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也从来不缺重蹈覆辙的惨痛故事
这部电影事关好奇心?.NONONO. 这仅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事关网络用户事关"观众"的一小部分。
当然这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网络杀机》,我觉得,更大一部分是在表述,网络的发达,从电脑,手机,PDA任何渠道轻松的上网就像广告里宣传的一样无辜。
上网当然是无罪的。
可是,就像女主角谈及"网络中立组织",她心里在问:“网络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在国内,暴力色情和政治是不允许在网上传播的。
在美国在欧洲,只要你满18岁只要你是成人,那么就从法律意义上觉得你有一个作为成人的辨别能力。
从影片里来看,Owen父亲自杀的镜头在网上广泛流传被下载被上传成百上千日复一日慢镜头快镜头的重复着。
新闻频道因为自己无意抓拍到这“独家新闻”而欢欣,有人因为卖掉他父亲失掉落下来的手表而受益,其他看客们则茶余饭后有料谈资,有觉得可惜有觉得无所谓有觉得好笑的。
当然,这又不是他们父亲。
他们或许就当电影来看。
但对Owen来说呢?。
谈资本没有错,事情发生了大众当然有谈论的权利。
但新闻呢?
有看到大家讨论的电影中的BUG,比如为什么女主角在逃出车子之后发现车灯亮了之后又坐回车里。
其实当时我也没想通,但理由是肯定有的。
她可能觉得Owen只是用网络连接到她的车载系统,然后作为一名这方面的专家太相信自己的判断。
所以我就释然拉,自我感觉解释的通。
但另外一点,我没想通。
女主角的上司,就是在第二起案件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
他确实明确指出希望大家不要再上网浏览此网页,就算是无意的浏览瞬间的点击都会加剧受害者的死亡。
并指出每个浏览的人都是共犯。
可是我觉得,为什么他不给大众分析一下。
为什么大家的点击会造成这种结果。
那些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
等等类似的中心问题。
这毕竟已经是第二起了,第一起的还可以理解为他自己本身都不觉得这些数据重要。
然后下面的第三起,以及女主角的第四起。
那些不停闪动的数字就像是死神越来越近的召唤。
还是他怕讲解的太详细以后会引领新的犯罪浪潮?。
如果有达人理解,麻烦给我解释下哈。。
因为我还是相信人性本善,在知道自己的行动会加剧别人的死亡,如果是我,再大的好奇心我也不会点开网站。
结局一如既往的要小小揭示下主题。
“how cn i downlod this Video...” 一个网友在那个网站上的留言。
似乎在预示着其实一切都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循环。
我们怎么才能打破这个循环呢?
除去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其他方面感觉平平。。
这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即使在中国国内也是一样的,这个片子多少从一个极端展示了公众的好奇心足以在物理上杀死一个人,现实社会里面其实已经有太多的事例在心理上杀人了,譬如“很黄很暴力”的小姑娘。
所以这个片子除了美国警匪片固有的天才犯罪者、悬疑和恐怖、高科技的展示等,还是很有值得去思考和谴责的东西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的产生源于道德的约束乏力,因为,恶因子在人类载体的主观投射中更容易开花结果。
在当今这样一个宣扬多样性的时代,我们依然无法逃避得了体内那些共性的主观体现,尤其可怕的是恶因子,在网络中,这些共性里的潜藏恶质因为载体的“被隐身”,侥幸的以为自己已然逃避了约束力,现出真身来了,那么,没有约束力的恶会在网络时代干什么?
这部片子举例说明了。
例子举的是“网络围观”,这一网络时代的多样性载体并没有体现出多样性来,它镜像出来得更多的是排他、小我、淡漠、放纵等等“貌似”小恶的东西,可是这背后呢?
这些“貌似”的小恶被“点击率”迅速放大、变异、滋长,让恶因子悄然成长为强扩散性的流行病毒,更可怕的是,这种进程无法停止。
讽刺的是,片末女主人公侥幸的自救告诉我们的正是当今社会机制的脆弱和乏力。
最后的画面里,竭力伸向流媒体画面的代表体制的徽章和戴安莱恩扭曲的嘴脸不正是这种脆弱和乏力的注脚吗?
那么我,置身网络时代大潮的网民——我,能做什么呢?
我想要自己尽量独立思考,少做结论多学习,不断反思自我。
尤其要提醒自己在上网!
还是有点意思的,搞这种杀人直播做噱头有点意思。
不过凶手的动机有些离谱啊,挺扯淡的,你自己做这种杀人的勾当是怎么给自己正当理由的?
你爸自杀是自己干的别人又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因为有人拿这事做宣传搞流量你就要杀掉别人?
虽说比较愤怒的情况下情绪失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这么聪明不会想不通互联网这点事吧?
假如有人用你的这种手段,把你爸自杀的视频到处传播,你要怎么找到他处刑?
杀人直播的创意还蛮有意思,只不过凶手的动机有点问题,你爸是自杀的啊,杀那些传播视频的就算了,你连警察也杀,就因为你觉得他们没有负责去禁止这些内容??!
你自己可是自己动手证明技术够好警察是无能为力的,用你的技术去传播视频你让警察怎么禁止啊?
就假设警察本能禁止自己可以禁止的视频,但是没有去做。
可是美帝这不是讲自由的国家吗,卖淫嫖娼吸毒都有自由的国家,互联网上成吨的乱七八糟的信息没人管,你要直接消灭美国政府吗?
自由和权利/安全是相违背的,奥巴马不是说过吗, 自由和安全,两者只能选一个。
美国人一方面把自由放到无比高的地方,到处宣讲传教,不自由毋宁死。
可问题是自由和安全你只能选一个,一个加强另一个就会被削弱,自由从来都是有界限的。
美帝不能讲黑人不正确的话,这是美帝的自由界限,不过美帝从来不关心别人的自由界限。
这种精神分裂挺有趣的,一方面高呼自由,另一方面,对于过于自由导致的安全问题又成了新问题。
如果要保证基本安全,就要监视公民信息,必然损害公共隐私,如果选择呢?
一方面互联网上各种极端信息没人管,另一方面电影里这种对于互联网监管缺乏的问题又加以指责,那要怎么办呢?
到底互联网要不要监管,监管多少?
谁说了算啊?
现实里对于互联网极端暴力血腥视频国外同样是主流媒体不会披露的,一样会被封锁,这方面还是没啥问题的,不会有电影里的问题。
电影里的凶手只能说是变态了,脑子不正常,滥杀无辜的屑。
电影里很有意思的直播杀人在现在成为了现实,现实里的韩国n号房事件,网友围观犯罪行为,虽然主犯被抓,但是围观犯罪行为的几十万观众有人能惩罚吗?
其中用到的匿名聊天工具小飞机,要不要负一定责任?
如果不是匿名交流软件围观的网友敢如此大胆吗?
可是当人们需要匿名交流软件需要隐私的时候该使用那些软件呢?
隐私和安全/自由只能是相互妥协,不用用非黑即白的思想。
不过起码国外还能给侵犯隐私的企业公司狠狠罚款,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连一个🐎都凑不出来,更没有啥监管,路还长呢。
充分暴露了美国gov管理互联网的能力很差。在天朝,这事太好办了,全城断网,OK!天下清净了。
别逼理工男!冷眼旁观即是助纣为虐!
杀人方法太有创意了
这个技术宅很有钱。解释之:实时的用DV拍视屏,用IEEE 1394实时将数位信息传至计算机,计算机实时解码&amp;转码,实时上传,流媒体技术,实时接收点击量控制单片机,这泥马不是一个电脑能撑起来的,每台电脑起码起码内存4G,更何况其中还得有本!对了,除了电脑还得有IP“鸡肉”。扯远了,总之电影中规中矩
审美疲劳
不错的创意,糟烂的剧本+导演
有目的的谋杀策划 设计感强 虐杀手法新 除了演员没一个好看的之外 其余的都挺好的
烂
虽然只是披上了网络外衣的复仇故事,但影片结尾确也值得我们深思
很有创意的惊悚犯罪片
一般般
收尾不太给力。一开头的黑客工作平台挺吸引人,感觉那机器质量狠有保障。
到底谁是凶手?
2月1号
不太喜欢这题材
不错~~
Kill With Me.建立在他人灾难上的狂欢每个人都是加害者。想法很好,拍的很无聊。
无聊
这个导演最好的片子真的是《一级恐惧》,从头到尾悬念不掉且人物不降智,高潮还有反转。相比之下,这部片子的成色也太平庸了些!
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