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评论这个电影之前,想先说一下演员和导演。
对于伍迪艾伦,我之前没看过他的任何一部电影,从网上偶尔读过他写的一些东西,觉得他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
对于哲学,在有一定的基础上,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
在看了伍迪艾伦的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这部具有讽刺意味的商业喜剧非常有意思,笑点很多,剧情也很好笑。
不过在整部电影里洋溢着一种伍迪艾伦特有的逼格,让我觉得不太舒服。
因为这部电影无疑不是浪漫的,而是讽刺和搞笑的。
如果总是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我肯定会阳痿。
对于艾玛斯通,我前段时间看鸟人,是第一次看她的电影。
她的大眼睛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是第二次看她的电影。
或许是因为喜欢她的眼睛,我愿意为这部电影提高一点评价。
谈谈电影。
《非理性的人》这本书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拿起来读过,但是当时对于存在主义只是一知半解,对哲学也并没有太多接触,所以完全没有读懂。
后来也没有再拿起来读。
这部电影的名字或许是来自这本著作。
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这部电影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存在主义。
在影片中,哲学系教授男主在最初陷入了一种生活的绝望,这种绝望源于对生活的脱离。
男主并不参与到生活中,不参与选择,默默的观测世界,而不去改变任何事情。
因为他认为即使做任何事,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即使改变,也不会变的更好。
(比如他对于他正在写的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的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出一些确实有价值的东西,正如存在主义者所相信的。
因此,他决定去杀一个恶人。
他也真的这样相信了,他相信自己的存在主义比之前的生活能带来更多的意义。
在做出选择之后,他的生活竟然真的改变了,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他不再阳痿。
他热爱生活,他乐于周旋于一段三人恋爱之中。
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或许伍迪艾伦认为是康德哲学让他阳痿,而存在主义的思想治好了他。
在存在与阳痿之间,似乎有一条隐秘的联系。
作为一个理性存在者,用理性去思考生活的他,阳痿了。
而当他成为一个非理性的人,他便不再阳痿。
这就是我认为伍迪艾伦这部电影最想谈论的问题。
对于这部电影所想要谈论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无聊。
因此,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值得高分的电影。
当然,电影里有很多有趣的对话,搞笑的环节。
但是在伍迪艾伦的逼格之下,这些优点不值一提。
如果男女世界有那么一丝丝的温暖的话,那么一定是真正的爱情的存在。
杰昆·菲尼克斯他是一个生活无趣,每天了无生气的活着存在于自己世界里面长不大的男人,他的生活遇到了问题,每天独自面对解决着困扰他的问题郁郁寡欢,他希望寻找到一种生活的激情点证明生活存在的意义,最后在一个餐厅里面为了帮助一个女性的困难找到了这样的意义,“他者”来证明自己的意义,这种“他者”也可以说是艾玛斯通的身上找到(与艾玛斯通一起去餐厅,她叫他坐过去和她一起偷听隔壁桌的谈话)。
菲尼克斯是一个对于女性来说具有强大吸引力且毁灭性十足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在对女性的吸引力不可抵挡,在电影里面呈现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一个是已婚教授的帕克·波西,一个是还在求学的艾玛·斯通,前者是一个生活寂寞热衷于寻找不同的男人性爱高潮中得到快乐,一开始就直接大胆的向杰昆·菲尼克斯表明来意,后者是一个懵懵懂懂有着优秀男友的女学生。
在这里面我就说说这电影里面我看到的爱情,可以说杰昆·菲尼克斯是没有找到爱情来点亮生命之火,生活中没有阳光,活着了无生趣如行尸走肉隔绝于世,即使是和教授帕克·波西滚床单也是阳痿,坦白说出自己一年都没有勃起过这样难于启齿的事情。
后来慢慢和艾玛·斯通交往中在她身上发现了爱情之光,作为一个男人一开始他是拒绝的,他明确知道爱情的毁灭性希望两人保持一种距离,强大的男性吸引力使他不可控制的吸引着艾玛·斯通飞蛾扑火般的向他涌过来,也经受不了对于生活的热爱他接受了她的爱情毒药。
如果说一刚开始是杰昆·菲尼克斯自己不可控制的错误吸引着艾玛·斯通的话,那么后来就是艾玛·斯通的无勇气与懵懂无知害死了杰昆·菲尼克斯。
最终爱情蜜糖的诱惑为他换来了鸠杀般的毒药。
艾玛·斯通一个对于爱情懵懵懂懂的女人,在遇见具有如黑洞般吸引的男人面前深陷如其中,抛弃了自己所谓的男朋友,当她接触到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却没有这样的勇气与胆识去承担下这份爱情,她退却到了自己温暖的小男友的怀里面啜泣,在电影的结尾伍迪老儿还安排她一种经历过大风大浪后劫后余生的独白,看来简直让人可笑。
她这样不成熟的一面就可以预见到她以后的生活就好像帕克·波西的女教授一样和小男友结婚到中年后找着其他男人,在和他们的性快感中得到生活的高潮。
帕克·波西一个已婚女人,被婚姻折磨着的女人在遇见杰昆·菲尼克斯后果断的想抓住一种带有激情的爱情来弥补自己过去年轻时候的错误决定,想象着去激情浪漫的西班牙,憧憬着美好未来,为了这不顾一切。
这部电影伍迪以一种荒诞拍摄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可笑,这部电影以这样一种奇怪的杀人来掩盖爱情的绿光的恶趣味,以艾玛·斯通故着成熟的独白结尾简直真是暗黑讽刺,配着轻快漂浮的音乐,他在镜头后面冷静的看着你们这样的尽情的捣腾,记住已婚女教授在狭窄的汽车空间里面只谈接下来。
电影游离在得到爱情这条线上下波动,不厌其烦的说着错过爱情与希望得到爱情的男男女女,看这电影的时候把我一直笑到尾,真逗,笑死我了。
<图片1>
这个风格非常迷人但是内容经不起推敲的哲学教授,他复杂,敏感,浪漫,楚楚动人,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胆小鬼,拥有真正的自毁倾向,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复杂敏感与浪漫深信不疑,愿意付出生命来证明:他用装有一颗子弹的左轮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扣动扳机,并对他的学生说,这是存在主义最好的释义。
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为了演一台戏到处抄袭。
可以说他为这台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拥有足以理解自己行为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几乎可以为他开脱虚伪的罪名——你可以说他只是堕落,而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堕落比虚伪要好多了。
但他是最虚伪的,他的堕落来源于对虚伪人生的诚挚奉献。
因此他为自己招来许多祸端,许多痛苦在他身上聚集。
他沉醉其中,痛苦成为卖弄的工具,堕落成为虚伪的手段。
他的一切都是一场秀。
把他得到杀人想法前的萎靡与拥有杀人想法后的亢奋切割开讨论是肤浅的。
第二次谋杀是谋杀的必然产物,但谋杀是他之前一切沉浸状态的必然产物。
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贯的叙事。
这个重要的连贯性是伍迪艾伦着意刻画的主旨——这不是一部关于堕落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虚伪的电影。
没有前半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虚伪——害怕承认谋杀不是虚伪,声称失去生活热情甚至在他人面前愿意高调自杀,然而不愿意在被曾经的崇拜者的鄙视中独自面对悲惨的结局,才是深深的虚伪。
把孤独当作座右铭,却无法接受被遗弃,才是真正的虚伪,才是伍迪艾伦想从每个人生命中挖掘的黑暗面。
要戳破他的虚伪一定要从他自鸣得意的生活哲学入手——他为自己建立一个似乎严丝合缝的哲学壁垒,但最终这道墙太矮了,他的水平太臭了。
人生与他粉饰的才华一样,迷人却经不起推敲。
不像一棵扎根深沉的大树,让人数不清阳光间的叶片,却像一株蒲公英,美丽的瞬间需要旁人的佐证,飞絮四散之后,什么都无法留下。
他虽然看上去拥有丰富的内心,却是最无法独处,最无法脱离他人注视的生活小丑。
他人是他生存的氧气,而他人也正是他的地狱。
他的哲学是弱小的,无法以一个智者的学识从向地狱的堕落中挣脱,也就是说,标榜孤独与智慧的他,害怕的除了真正的孤独,还有真正的智慧。
Emma Stone在结尾对他说,我没有足够的智识来反驳你的鬼理论,讽刺的是他自己,没有足够的智识却要维持一个智者的面目,把自己推下了他人的深渊。
如果他真的有一些智慧,他内心可能是明白自己的恐惧的——这种深切的虚伪,可能与他深切的自卑息息相关——这是唯一能让我们怜悯他的理由,因为我们有谁不害怕被遗弃和被耻笑呢?
拍过四十部影片、年近八旬的伍迪•艾伦,带来了新片《无理之人》。
毫无意外的,新晋缪斯艾玛•斯通,在片中扮演了一位集校园宠爱于一生的可人儿。
杰昆•菲尼克斯则贡献了老烂而不着痕迹的表演。
艾伦的影迷即便不想承认。
也不自觉地自带一把尺,打量着他的每一步举重若轻的作品。
算算当今影坛,水准稳定且产量稳定的导演并不多,开中产阶级玩笑乐此不彼有又花样不断的无人能出其右。
他在影片里做着各式实验,把富裕的、潦倒的、贪婪的、清醒的、愚蠢的、自恋的、不切实际的、有品位的、没品位的中产阶级和上流圈子放进故事里,看着他们自命不凡,惊慌失措,丑态百出,自作多情。
然后,在下一部影片里,调高剧本的温度和火力,把他们的幻想和担忧变成戏,戏弄他们,屡试不爽的同时,艾伦赢得了口碑和荣誉。
更有趣的是,大部分叫好的观众,正是他所讽刺的中产阶级。
这一次,艾伦的实验主题是—无理。
影片的主角阿贝是一位以传播与思考哲理为终身事业的哲学教授,第一个镜头里的他,开辆老旧的沃尔沃,恰好符合那本畅销书《格调》所写,正宗的中产阶级,驾驶的车况应该是款式经典、风尘朴朴的。
长途跋涉的他,不停地掏出衣袋里的随身酒壶,与单麦芽一同发酵的是他的虚无。
这位学术造诣与花边新闻一样多的教授,在就职的大学里被同行视为异类,也引来了已婚女教师与未婚女学生的好奇。
讲着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他,有时甚至找不到一个吃饭或者聚会的理由。
周遭的事物于他索然无味,更乐于在海德格尔的孤独里沉溺,能轻而易举地听出哪些是夸奖哪些是奉迎。
在每个没有希望的清晨里,用一杯黑咖啡代替早餐提神。
在自己身上他找不到整日里研究的生存的意义。
直到吃饭时听见邻座的女生控诉自己离婚案的律师,仿佛拥有使命般,碰上了一件令他兴奋的事,一件从未做过又极具魅力的事。
想想他往日浑浑噩噩的经历,尝试过也失望过。
唯有取人性命,这个充满辩证的命题让他跃跃欲试,更何况终结一个平庸的恶人的生命,帮助失婚母亲和孩子团聚,自己可以惩戒掉前辈汉娜•阿伦特所谓的不作为的恶人。
于是,影片从阿贝勘察作案线路、潜进化学实验室取走氰化物开始,多了几分滑稽戏的味道。
原来在这位哲学家看来,杀人动机也可以这么阳光积极,像久病痊愈的人重获新生,急于展示价值,完全不似犯罪片的阴暗和纠结。
此处,仿佛可以听见艾伦躲在话筒后的笑声,让一个满嘴哲理的人做了件无理的事,又嘲笑他跌落在哲学信仰和生存道德的两难境地。
为了加速阿贝的陷落,吉尔眨着大眼睛,卸下浓妆和心机,一副青春无敌的学生妹模样,无可救药地迷恋阿贝谈论的话题和那些她没有涉足的领域,显然,吉尔爱上的是因两人差异而产生的刺激。
同样爱上刺激的还有化学系女老师丽塔,阿贝的出现满足了她离开丈夫的想象。
片中男女都犯了一种中产阶级的常见病,基本症状是厌倦拥有的,临床表现时逃离到未知的。
纽约长大的艾伦,从70年代起,就把冷眼旁观的每一瞥写进戏里,人性的虚伪、怯懦、局促、仓皇、狼狈已超越了年代,成为他辛辣的标签。
正所谓,重的东西要轻轻的放。
与辛辣的讽刺批判相映成趣的是,温和细腻的台词和镜头,还有美景对人物处境的消解。
艾伦在人物塑造上几乎没有失手过,在略带暧昧的几场约会里,依然是谈论作家和作品、学说和流派、海外生活的经历,句句暗藏玄机,成为杀人优雅的说辞。
戏剧化的是,这些观点侃侃而谈时是那么的迷人有说服力,一单成为杀人的背书,就变得无耻又恶心。
观众猜不出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一不小心还会掉进排兵布阵的剧情里,懂或不懂皆为乐趣。
也许有人会说,《无理之人》是艾伦稍显单调的片子,因为没有了日常之外的风情和情境来撩动情绪,但更显本片的凛冽和直白。
本片摊开了这样一个难题,懂得许多道理却不知该怎样生活,用手枪指着脑袋碰着枪膛的概率,用橙汁和电梯充当杀人工具,最终成为抛弃道德的利己主义高智商罪人。
这一回,道貌岸然的中产阶级的内心危机被无限放大,曝光在大银幕上。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年前看完伍迪·艾伦的新片《无理之人》,大感老头功力不减,一如既往地大段台词,一如既往地绕来绕去,仿佛是总有说不完的话一般。
想想也着实为难主演此片的演员们了。
不过,看完以后,长久思索的一个问题是:谁是无理之人?
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男主角亚伯·卢卡斯教授吗?
看他没来由地就乱杀人,还差点把女主角也一并干掉,这么疯狂的人,当然就是片名标题中的“无理之人”啦。
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未免简单了些,照我看,片中三人都是“无理之人”。
1、“无理”的吉尼。
吉尼作为全片的女主角,同时也是站在作为反派男主对面的人,是以一个典型的非理性形象呈现的。
吉尼的非理性或反理性表现是双重的。
一方面,她在有男友、且明知自己爱着他、男友也爱着自己的情况下,却狂热地陷入对教授的迷恋中,这在道德上,是有违理性要求的;而另一方面,当她得知教授的罪恶时,又无法做到始终如一的遵从自己先前的决定。
这就是说,吉尼两次打破了理性的不矛盾律——爱着男友,就不应同时爱上教授;爱上教授,且教授的罪行并未被发现,就不应去揭发其罪恶。
如果要将吉尼的表现做个界定的话,应该是从“迷狂”转向“理性”。
事实上,影片一开始,就在营造着一种“迷狂”的气氛。
教授亚伯·卢卡斯在尚未踏上校园土地前,学生老师们都在谈论着这么一个“传奇人物”。
从主角的各类八卦消息中,甚至从亚伯在开车时打开酒壶的动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逐渐弥散开来的迷狂。
2、“无理”的丽塔。
丽塔的非理性表现与吉尼同样是用感性/感情来对抗理性,但也有些许不同。
丽塔以有夫之妇的身份,先是在欢迎会上极力暗示,又是在雨夜送酒,甚至委身于人,只是无奈亚伯教授的阳痿症未愈,让她的百般心计无处落脚。
要论起来,她的表现与吉尼对教授的痴迷,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丽塔的行为更多体现的是另一种的理性——逃避现有生活。
从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得知,丽塔不介意教授是否杀人,甚至愿与其远走他乡。
可也正是在此处,我们同样看到了,丽塔更深层的目的在于,逃避感情破碎的丈夫和无聊沉闷的学院生活。
也就是说,在丽塔身上,理性——不可发生婚外情(一种道德的理性)——遭到的反对,虽然表面上看是非理性,而实际却是更深的理性。
理性遭遇了自身的反对。
3、“无理”的亚伯亚伯教授的非理性与前两者不同,也是最为复杂的。
影片开场,亚伯对存在主义者有这么一段论述:“存在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直到你打他们的屁股”。
从他其后的行迹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位教授所持有的恰恰是他所谓的“存在主义”态度。
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倍感痛苦,根源在于,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只有我们建立了与虚无世界之间的联系,才能稍稍缓解那种与生俱来的痛苦。
有点佛家所言“色即是空”的味道。
海德格尔的逻辑在于,某件事物,乃至推及整个世界,对于某个个体的“意义”,都是由这个个体自己去建构的,举例而言,我用来写作的电脑,对我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用敲出这篇影评并且存储它,而一旦它坏了,或是我买了新的电脑,它对于我的“意义”就可能会归于零。
恐怕亚伯教授是深中其毒,这也就是为何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展现出如此颓废的形象。
感情低谷,加之身处新环境,他与周遭事物的联系,都亟待建立新的关系、赋予新的意义,否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而面对丽塔的投怀送抱、吉尼的热切仰慕,对亚伯来说,也仅仅是似曾相识,却不能将他拉回到一个有意义、尤其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世界中。
但是,当他在动起谋杀念头的一瞬间,并最终决定付诸实行时,他突然好了,就像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一丝微光,阳痿症好了,人变得开朗了,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变得融洽了,甚至开始了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抗拒的师生恋。
于是,策划杀人并施行它,就这样帮助亚伯找到了与这个虚无世界的联系。
然而,通过这样一种反道德方式建立的联系,显然是脆弱的。
莎士比亚曾言“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以罪恶将其巩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时间以来,颓废的亚伯似乎在用一种非理性来对抗理性,但是,当他毅然跳入以这个世界的联系之后,他便必须遵从世界的理性规律,要么背负起谋杀的责任,要么用另一件谋杀来掩饰这一件。
另一方面,亚伯也聪明利用了理性的漏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倾向于排除偶然性。
虽然,在影片中,并未展示探案的警察们是如何工作的,但是,我们从结果推想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定然是通过圈定嫌疑人,然后再逐步排查作案动机的大小、作案后的获益程度,以及诸如不在场证明、现场犯案的痕迹等。
这一系列的动作,归结为一点,即排除偶然性,最终确立一条从原因到结果的、清晰可见的逻辑链条。
而让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是,教授的做法让警察在第一步工作——确定嫌疑人——这一点上,就犯了打错,以致其后建立的推理关系统统无法成立。
邓晓芒曾说,在西方哲学历史上,理性主义是主流,而与此相应的,则是非理性主义成为一支重要的支流。
而当这条河流行至现代时,支流逐渐壮大,大有取主流而代之的趋势。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变迁,也有思想体系的演变。
理性对抗非理性,并非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决斗,而更可能是包含与融合。
应该说,伍迪·艾伦个人似乎总是很偏好此类神神叨叨的题材。
科纳尔和斯考伯曾经编过一本书,用以讨论哲学家们何以偏爱伍迪·艾伦,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老头的片子“有料”,足够哲学家们琢磨那么一阵子。
(以下可能含剧透)1. 罪与罚导演Woody Allen有许多作品都与小说《罪与罚》的主题有关。
小说作者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讲的是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自己不是凡人,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受生活所迫,亲手杀害了曾经欺负自己的高利贷老太。
不过,后来他精神崩溃,就主动投案自首了......Woody Allen之前的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赛末点》(Match Point, 2005)、《独家新闻》(Scoop, 2006)、《卡珊德拉之梦》(Cassandra's Dream, 2007)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罪与罚”。
这些影片还都表现了“运气”这个话题。
比如本片中男主Abe经常去试自己的运气,答应自首前还要等等,看看运气如何。
不同电影主角运气不同,“运气好”的逍遥法外,“运气不好”的......这些影片均有谋杀,却同时又是喜剧,就连Bgm都十分轻快:无论是本片的配乐,还是《独家新闻》中的四小天鹅和波尔卡,都总是伴随着谋杀这件严肃的事情出现的......2.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本片片名Irrational Man来自一本介绍存在主义的著作《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是William Barrett(1913–1992)于1958年完成的,作者生前是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男主Abe在片中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鼻祖,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大师。
这几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都在《Irrational Man》这本书中有介绍。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对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主Abe也有句台词表示自己很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据称,片名Irrational Man可能还和爱尔兰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的一句名言有关:“理性的人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得靠非理性的人。
(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Therefore al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unreasonable man.)”3. 法官片中,男主偶然在餐厅听到一位妇女向友人哭诉自己与丈夫争孩子监护权却受到法官不公待遇,从而心生杀意。
现实中,Woody Allen于1992年曾身陷与前女友Mia Farrow的监护权官司中。
2014年一封来自养女Dylan Farrow的信,使其最近再次被“猥亵养女”的丑闻缠身。
当时州检察官以及法官判决书都表示WA可能猥亵过Dylan(时年7岁),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实质证据,WA输掉官司,丧失监护权。
不过,本片中,有一个镜头是由WA现在的养女Manzie Tio Allen客串的,就在女主石头姐钢琴表演的场景里。
她是WA和现在妻子宋宜(Soon-Yi Previn)的养女,宋宜曾是WA和Mia Farrow的养女。
1992年Mia Farrow之所以突然离开WA并和他打官司,就是因为宋宜。
4. 演员男主演员Joaquin Phoenix为了片中角色增重33磅(约30斤),肚子都是真货,这也是基于他对Abe这个角色的解读。
导演表示Joaquin可以表现出那种满满的情绪和痛苦,即使让他递个盐,也搞得像俄狄浦斯挖眼一样......女主演员Emma Stone与导演去年已经有过一次合作:《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男主是科林费斯大叔。
5. 罗德岛电影是在罗德岛拍摄的(可能因为有税收优惠)。
当然罗德岛本身很美。
那里有著名的布朗大学,但是片中的学校场景是在萨乌瑞吉纳大学(Salva Regina University)拍的,这是一所私立大学。
6. 文青剧中男主送给女主的生日礼物是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 1892-1950)的诗集。
她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得到普利策诗歌奖的女性,托马斯·哈代曾说:“美国的两大魅力:摩天大楼与埃德娜的诗。
”SourceIMDB: Irrational ManRogerebert.com ReviewDailymail.co.uk News
首先,as always,主角是负责搞笑的。
其次,抛开故事本身,背景里老头偷偷描绘了一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完美画卷。
在新英格兰的一个大学城里,仲夏,礁石海岸,露天音乐会,野餐骑马,欣赏诗歌,讨论康德,所有人都这么intellectual,连音乐系的都读过哲学系喷子的论文并且有深刻见解,喝多了的大学生们以画作收藏为party谈资。
amazing。
而在现实中,我连同一个系的仔细拜读自己同事的文章的教授都没见过。
更别提还知道的de kooning的女大学生。
<图片1><图片2>
<图片3>男女主角更是典型的woody allen的搭配:愤世嫉俗的老男人,和聪慧单纯的少女。
老头一生迷信两个事:弗洛伊德和缪思。
对弗洛伊德的执念在知天命后有所消却,缪思却伴随着所有带有个人色彩的影片。
这位缪思不一定非常美,但一定要灵。
她是writer‘s block的清除剂,是悲观厌世的缓和药,以其年轻的朝气扫去老朽的阴霾,又以涉世不深的天真让人心生爱怜。
当然老头知道这种yy是可耻的,又带着天生的悲观,每次都笔锋急转,安排个滑稽结局,和观众席上的大众一起指着男主说:哈哈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傻逼了吧!
这就是woody allen的小公主梦,垂涎于年轻的美色和完美的生活,而有羞于让这种念想善终,于是带上他自嘲的面具,演出一出戏来。
最后,缪思还是缪思,绝世而独立,而那位糟老头子,就和这嘈杂世界的污浊一同被大浪卷走。
a woody allen ending,fairy tale in a nightmare。
老头对法官的怨恨和谋杀的臆想应该是来自他和mia farrow对孩子监护权争夺的案子吧。
經過一番折騰,我想不起來我究竟出於什麼動機,開始寫這篇影評。
只是,我覺得伍迪艾倫的片子永遠能引起我的興趣,永遠能出乎我的意料。
特別當我看到哲學只不過是一種慰藉罷了。
他讓我看到電影並不僅僅是電影,一段象征性的時間。
想起一一中說,有了電影,人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
而如果我們僅有的只是生活,我們的生活又會是怎樣?
在暖色調的陽光下,開始聽到的是康德,海德格爾,克爾愷郭爾……在中產階級的生活環境下,哲學永遠是美好的,哲學也成了存在的意義,
满腹经纶,一肚牢骚临近北美暑期档尾声,《终结者》和《蚁人》的热度刚过,《碟中谍5》和《新神奇四侠》又上,在被大片连番轰炸的院线里,有一部电影的海报上,既没有火爆的背景,也没有玩命儿的动作,更没有明星的露脸。
画面中只有一片看似平静的大海,远景下的一位中年男子背对大海而站,立足于坚实的海岸之上,手中紧紧地握着酒壶一枚,眼神笃定的注视着前方,像是头也不回的背弃了这片汪洋。
海报下方大大的写着片名《IRRATIONAL MAN》Writen and Directed by WOODY ALLEN。
这样简洁的画面,配上这样简单的文字排版,加上左上角,画面光源处罗列的,被闪耀的海浪衬托的四位主要演员名单:杰米·布莱克利,华金·菲尼克斯,帕克·波西,艾玛·斯通。
老爷子就这样,又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充满哲思的故事小品。
这部影片继嘎纳电影节展映后,7月底在多伦多地区,仅是小范围上映。
赶上周二的下午场, 影院里坐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黑漆漆的影院里,炯炯有神的盯着幕布,津津有味的品尝这道,每年一度的,艺术与思辨的盛宴。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关于整部电影的观感,还是要回到这张看似没有设计,但却用一个镜头画面,表达了全片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状态的宣传海报,不得不说,实在是高明之举。
片名的《无理之人》,已经点名了本片的主人公:Abe,是个无法用道理言说,甚至有些荒谬的人物角色。
作为一名哲学系聘请来的教授,学问虽高,威望不减,但是人到中年,对生活态度之消极,表现为终日喝着总也喝不够的酒,写着总也写不完的书,平日里挺着个大肚子,在校园里晃来晃去。
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人,内里却是一肚子牢骚,愤世嫉俗的混日子过活。
一边在课堂上教着哲思理论,一边在私下里念叨着生活的无趣。
这样一位顶尖的知识分子,已经将生活的本质看的过于透彻,注定是个孤独的男人,孤独到背弃了人生所有的热闹,坚定的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去追求,不追求名利,不追求金钱,也不追求情爱,就这样默默的等待,等待着每日被酒精迷醉,被生活蚕食。
这样的中产阶级在伍迪的笔下,角色从形象到对白都十分坚实,无论是将他归结为中产阶级的极端典型,还是透过他揭露中产阶级的通病,影片通过将两个极端,极端纯粹的哲思和极端消极的态度,同时放置在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上,为观者带来了一系列趣味的碰撞和鲜活的对比。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无理之人”,影片中通过女主角的出现,由艾玛·斯通饰演的Jill,一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女大学生,生生用自己的主观意念,为这位在她心目中才华横溢的哲学导师,解释通了他的一切。
从不羁的态度,消极的行为,到近乎疯狂的举动,都是源自于他年幼时期所经历的创伤和婚后经历的背叛,总之在她眼中,那都是生活的错和别人的错。
而片中的女配角,由帕克·波西饰演的Rita,先是为爱慕Abe的女性们打了前哨战,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同时铺垫了Abe对情爱和性的无感。
而这里也让人们看到Abe本身的矛盾,虽然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但是他却从不说不。
无论是对自己送上门来的女同事,还是主动邀约的女学生,还有自己并不想去参加的Party和自己本不想偷听的邻桌对话。
也正是这样的不拒绝,让他碰到了自己预言中的:“上帝会给每个人的那一次机会。
”于是,剧情从两条截然不同的女追男爱情戏,直转急下,开始了调侃式的犯罪喜剧路线。
全片在《The ‘In’ Crowd》的爵士韵律下,Abe突然从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被惊醒,发现竟然有一件,法律有局限,而舆论正义需要伸张的事情。
他觉得这是上天的使命,他的生活突然有了动力,他的存在也有了意义,于是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就横空出世了。
这里既有对现实社会法律与正义的鄙夷,也有对自我意识膨胀和轻视旁人的抨击。
故事的最后,Abe只看到了眼前上帝给自己的机会,却忽略了上帝也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
虽然Jill最后化身为正义的代表,嘴脸让人莫名的憎恶,但是,她也只是拿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宝贵的机会而已。
这样一位负面情绪爆棚的男导师,遇到了这样一位天真烂漫的女学生,当理性哲理遇上无脑爱情,当法律局限碰上舆论正义。
到底谁胜谁负,中间又会有怎样的诙谐与火花。
导演兼编剧的伍迪.艾伦总是能先让观众跟着主人公的话痨式旁白跌入沉闷的谷底,看似难以解扣的难题,突然间被一颗刻意外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让人的内心像失而复明一样,找到了乐观的出口,开始重新看待生活,再次转身面对生活,忽略那些丑陋,贪婪,自私与无趣的真像。
可惜有些人就是学不会,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也要学会欺骗回生活。
短暂的回归并不代表就此改变什么,无理的价值观和行为,注定了他的孤注一掷,早晚会被生活的汪洋吞没的结局,只不过一切来的太突然,太荒谬。
那一刻,所有人为之一惊,张开了下颚,久久不能闭合。
这样的一部戏剧小品,着实令人玩味。
伍迪老爷子每年的产出,即便被媒体和观众评说不一,但是他依然逍遥自在的写着自己的故事,拍着自己的电影,全然不顾舆论的左右。
对他来说,每年一部这样的作品就是每年一次的工作,例行公事,并没有奔着绝世经典的力作而苦大仇深的绞尽脑汁,而是早就看清了经典之作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想必他也是在继续等待着自己的那一次,上帝给的机会而已。
也许下一部作品就是了,所以,为什么不继续拍下去呢?
而我们又为什么不继续看下去呢?
2015年8月9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一个以行动为准则的人,必然会面对如何面对平庸愚蠢的世界的难题。
无力感、挫败感、空虚感,只有通过再次行动和征服去缓解。
然而并非治愈。
重新看了一遍,于是发现写好的评论并不妥帖。
本来我是有点嘲笑Abe的,面对生活的平淡枯燥无趣,缺少应对的手段,于是造就了这个可笑的下场。
但是,我又想了想,觉得,他就是每个人的缩影,当然我也在内。
不管他什么专业,什么地位,当你缺少掌控感、成就感、充实感的时候,人总是会陷入空虚、抑郁。
我今天晚上还在路上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对我个人来说,学设计,每天迎接各种挑战,设计出好的作品,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对手,冲撞的过程中突破自己,发现无知,然后碾碎它们。
能接触很多人,很多地方,了解很多过程、故事……这些固然很让人快乐、充实,但是终究人会慢慢习惯,适应,挑战会随着毕业、项目结束而终结,新的体验会随着次数增多而变得习以为常。
其实归根结底,人需要什么东西让自己专注,兴奋。
否则就要面对平淡和抑郁。
以及性冷淡。
片子分为前后两部分,抑郁中和抑郁结束后。
我会发现抑郁中的Abe更加生动、有魅力。
而杀了人的Abe整天嘻嘻哈哈像个傻子。
所以,抑郁也不是完全的坏事,起码,它让人看起来,不那么盲目乐观,缺心眼。
但女主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过于理性毫不浪漫的状态。
她喜欢Abe,更多是因为,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小姐突然发现忧郁的魅力。
我也不知道一个看起来毫不忧郁的人为什么会喜欢Abe,或者说,也就仅仅是一种喜欢吧。
伍迪艾伦并不善于呈现爱情的美好,他的片子里的爱情,都显得十分平常化。
但他很善于捕捉日常的人的心理体验的变化,而且拿捏的十分巧妙。
开片手法很简练,几段对话场景,就已经把主要人物勾勒的很生动了。
而且毫不费力。
中间过度铺垫几场戏一波叠一波直到最后实施计划,很稳。
亮点和高潮当然是要谋杀女主那一段,尤其是配乐基本已经到了最大音量,可笑的是,那竟然是现场,背景里面还有人们七七八八说话的声音……他是不想把任何东西严肃的说,或者他也不相信严肃的、呆板的说教或者烘托、渲染、煽情。
这也就是伍迪艾伦独到之处吧。
关于这个片子的结尾,荒诞,带着嘲讽。
但却让人反思,一个空虚抑郁的人,他费尽心力想要回到正常状态的挣扎、盲目和可怜可悲之处。
抑郁和快乐并非相对,你曾经感受到过多么强烈的快乐,你的抑郁几率就有多大。
晚上在雾霾里走回家的时候,我还在想,人活着不就是在消耗这浑身的生命力吗。
当你生命力满溢却挥霍不出去的时候,就会很抑郁。
要紧事还是赶紧遇到自己着迷的事情,着迷的人,着迷的风景。
但谁能那么幸运呢?
下箭头
在电影院看的,结尾有点不像伍迪老头的风格呀,要我说,应该女的掉进电梯,然后菲尼克斯与女二号去欧洲——那就完美了。我的恶趣味。
教授Joaquin(。。)通过哲学思考(以及把妹)了大半部电影悟出了合理犯罪的道理,但是我不想管那些,听老头的各种机灵话就够,一个半小时嗖地一下就过去了。石头真的已经开始完全搭入了老头的节奏,眼珠滴溜溜地转,就是各种点子,衣服一套套地换,真是夏天最美的风景线啊~~
吉尔左思右想,觉得此事和阿贝有着脱不清的干系,同样对此心知肚明的还有阿贝的同事丽塔(帕克·波西 Parker Posey 饰),然而丽塔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作为哲学系学生觉得非常难看。完全不同于往日的伍迪,当流派和主义脱离了日常活动的语境,就只剩下空洞乏味的符号。
吴迪爱轮几十年bullshit集大成 我就懒得吐槽渣演技了(对我黑的就是矮马石头) 顺便 窝一个从来不地图炮理科傻文科傻的人都受不了这片里的文傻 窝真是马上就要吴迪爱伦一生黑了(虽然他还是有几部好片的)
伍迪还是继续温柔地讲着谋杀的故事,这次声音进入了前景。贯穿电影的爵士、古典、福音点缀着Abe和Jill各自的独白。当话语作为理智的工具,在人生的片刻喘息,至少我们还有音乐。就像理论之外,生活有着荒谬又神秘的美好。
谷阿莫三观正系列
作为一个哲学教授这想的未免也太简单了吧?以及对于所有的哲学理论都是蜻蜓点水,还不如不提...
丝毫不怀疑这是伍迪艾伦拍的
烂片……谷阿莫电影院
人啊,反正就是要摧毁别人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呗。
这部电影是伍迪艾伦对哲学和人生的又一次“喃喃自语”?是讽刺高深莫测的研究哲学的人也逃不过人性的“复杂”?几世纪前,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产生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而到了高科技时代,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哲学、政治这些意识形态的地位早就让位于科技、经济、金融、贸易,还是那句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轻的Emma Stone青春活力,身材凹凸有致;Joaquin Phoenix老成深邃,他很擅长演绎人性深处的痛苦,因为他也曾走过一段灰暗历程。
发现短评好多同样希望石头死的2333 btw凤凰你的肚子。。
叨叨逼逼又一年。小老头继续叙说他的偶然性世界观。
虽说是罪与罚,但实在是太勉强了。没有明确的罪恶,惩罚也显得毫无意义。一个嘴上侃侃而谈哲学,口口声声都是存在主义的教授却做着无头绪的意淫,真的是让人觉得不悦。
一般吧
这些年老头看起来一直想kill啊
呵呵,根本没高潮?
如果以導演過往作品來說的話..... 這部真心是無聊至極了 我中間不耐煩的在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