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如果不是因为金马奖,或许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这部片子。
首先说结论,片子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压抑,非常压抑。
可能是太过真实,所以有种发自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空镜,粗糙干枯的树枝、黄昏时的芦苇荡、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苍凉。
剧情很简单,老杨是个落魄的中老年男人,赋闲在家。
老婆瘫痪在床,多年来由他照顾,他还养了个年轻的小三。
他有三个子女,都比较平庸,甚至说有点穷,也有点抠。
这可能是很多百姓在挣扎着生活的现状,有患病的家人、有生活不如意的儿女、有糟糕的家庭关系,他跟儿女并不亲近,更没有机会含饴弄孙。
我试图去分析老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
首先,他的造型是头发花白、穿着皮衣、骑电动车、戴着墨镜,看起来还算体面。
和朋友打麻将的时候说,别人还欠他钱;打完麻将,去ATM机查询账户余额,显示只有七十五,可以说是相当穷困。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整部片子他会一直给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
从ATM机门口出来,老杨碰到了一个朋友,牵着一头生病的骆驼,想找兽医看病,结果兽医不在,就麻烦老杨帮忙照看两天。
他明明没有钱,却请朋友喝酒、洗浴,瘫痪在家的老婆打电话,他也不接。
第二天,他把电瓶车抵押在了洗浴中心,还跟朋友说是因为那儿不能刷卡。
两个人在一座烂尾楼里撒尿时,他说“曾经投过这个项目,结果折钱在里面了。
” 这是老杨的第一层形象——他曾经富有而现在穷困,落魄又很要面子。
在这里,想补充说明一下影片的背景。
鄂尔多斯是座曾经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神话的城市,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风头一时无两。
(老杨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发了财。
)然而,随着2011年底煤炭量价狂跌,鄂尔多斯随即陷入债务危机,工地大量停工,烂尾楼林立,人流车流稀少,“鬼城”头衔挥之不去。
(老杨又成了时代的受害者,投资的钱收不回,投资的房地产成了烂尾楼,他成了穷光蛋。
)这种心理落差感,可以解释老杨很多看似“混蛋”的做法。
其次,老杨是个精明市侩的人,却也有讲究道义的一面。
片中有个细节,他在ATM机查余额的时候,后面有个年轻人一直在催促他。
等老杨出来的时候,他试图把一张“白皮”扔进垃圾桶,没有扔进去,后来拾起来塞到ATM机门口的缝隙里。
这不仅说明了老杨打麻将的时候藏牌,还说明他想“坑”一下之前那个年轻人,小市民的市侩形象瞬间鲜活起来。
朋友前脚刚走,他就把骆驼牵了去卖掉,还告诉卖肉的,可以掺在牛肉里卖嘛,谁吃的出来?
卖了骆驼的钱,他去赎了电动车,买了件衣服和一些牛肉去看他的小三。
在小三家的沙发上,他迷迷糊糊睡着了,做梦梦见白马,还有骆驼在治病,可能在他的心中,对“骆驼”有些抱歉。
这个时候,他的老婆在医院,等着做手术。
三个孩子好不容易把手术费凑齐了,女儿把钱放在妈妈病床的枕头底下。
在病房外面吸烟的老杨看到了这一幕。
他的朋友之前打电话说,兽医回来了,所以他要从牧区过来,带着骆驼去看病。
骆驼不会起死回生,但是老杨会想办法。
他偷偷从老婆的手术费中抽走一万块钱,买了头奶牛送给朋友,老杨说,奶牛的经济效益可比骆驼高多啦。
多年前,是老杨的这个朋友卖了两匹马,帮老杨凑齐了娶儿媳妇的彩礼钱。
这个恩,他一直记着呢,现在就当是报恩。
他当然不会告诉朋友,骆驼是为了变现才卖掉的。
朋友感激涕零,也不会计较病骆驼的去处。
这是他的第二层形象——精明算计,但道义尚存。
最后,他和家人的关系很复杂,通过子女的描述,他成天在外面鬼混、赌博,养了个“狐狸精”,也不帮忙带孙子。
后来老杨试图改变自己,想成为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爷爷,但是以失败告终。
故事最大的矛盾点在于,他挪用了手术费,子女们忍无可忍,所以经过商量,把他绑了起来,强迫他签订了一个协议。
他报警之后,在一气之下把儿子、女婿都告上了法庭,并且不同意调解。
后来,他搭车到榆林,一个人住在20块钱一晚的小旅馆里。
到小女儿家楼下踟躇许久,还是上楼拿了备用钥匙进门,女儿女婿回来之后,看到他却像看到了不受欢迎的客人。
女婿说要在外面和朋友一起给小宝宝过生日,所以不能陪他,只能给他点钱,让他出去吃。
他依然很顾及自己的面子,所以说他等下要出去吃饭,有朋友在等他。
其实他此行的目的,是想跟小女儿借六千五百块钱,好给老婆动手术。
这笔钱的用处,小女儿后来才得知。
为了缓和与儿孙的关系,他想撤销起诉,他给孙子买了最爱的变形金刚,他答应儿女们以后好好照顾老婆、不再赌博,他找到当律师的侄子帮忙。
但是儿子、女婿出来之后,只和他远远打了个照面,没有人理他;儿媳把变形金刚扔到老杨面前,问他说你也配当爷爷?
他老婆的手术并不成功,影片以悲剧结尾,我觉得非常合理,我看到的是一头垂老的困兽,最后的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这是他的第三层形象——嘴硬又心软,痛苦又无奈。
片子里的人物,无法以好坏来衡量,他们的种种做法都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生存环境及金钱状况有关。
老兽说过:“做人的层次,不是你挣了多少钱来决定的。
”他并没有回答,做人的层次是由什么决定的。
他像老炮儿一样在坚守一些东西,可是许多东西,像沙子,越握得紧越抓不住。
他被完全困住了,生活并没有给他变好的机会,而是把他吃掉了。
———————————————————有些朋友评论说,我是把老杨个人的过错推给了生活。
严格说来,片中老杨和他的子女都是过错方。
只是我不想从这个角度来评断。
我主要是想着重表达生活经历、大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还有这个人物的复杂。
老兽,被此前许多影评的标题误导了,说老兽就是一个老混蛋,或许这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吧,但是,在我的观念中,老兽的所有做法都没毛病,他想要的只是人最基本的东西,愿望没错,环境不允许,导致行为出错,那就不能算错。
比如他想要的无非是一点浪漫,一点尊严、一点自主和一点生活的寄托,如果这些都不行,我的结论只能是他生存的环境太不人道了。
老人实际并不过分,待朋友和亲人的心意都很好,但是在中国人分外严酷的社会生活中,钱代替了温情成为唯一的润滑剂,人理应拥有的精神需求几乎都成为奢侈品,所以老人只能沦为老兽,不是堕落为老兽,而是被放逐为老兽。
老人年轻时也曾叱咤风云,对儿女有很多帮助,但时局变迁,一生积累都打了水漂,即使没有这些过往,也不能说他的需求无理。
他想请朋友吃顿饭,洗个脚,想取悦孙子,给他买个变形金刚,听进去了老友的抱怨,想给他买匹奶牛,这些愿望都没有问题,只是他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贫贱百事哀。
他伺候瘫痪的老伴六年,但有一个年轻的小三,人可以因为自身的善良约束自己,但不应该受制于外部人群的道德,人归根结底是自由的,既然他内心的渴望正当,以道德为由收缴他暮年生活的这一点微光,就未免残忍,映在手腕上的彩虹,将熄未灭的炭火,电影对老兽的爱情和欲念的隐喻很精妙。
电影展现了一个人人缺少尊严的达尔文式社会,不论亲人还是陌生人,基本的善意都欠奉,儿子女儿隔着心,女婿媳妇如仇寇,陌生人之间但凡有交集,都剑拔弩张,去银行取个钱,去医院看个病,去法院办个事,在公交上下个车,冲突无处不在,每一次交流都凸显着不平等,克扣着人的尊严,人们对身份的自觉远远高于作为平等的人的自觉。
影片中罕有的温情和对等,都来自老兽,他对小三,对女儿,对老伴,对老友,展现出不同于其它人的温柔和弹性,所以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反面角色。
老人挣扎着维持着自己是人的自觉,但你老了就该安分守己等死,不能为老不尊,这令老人对自主和尊严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反抗,最终遭到了反噬,被社会抛弃,被家庭放逐。
现在我们不需要骆驼了,曾经是牧场支柱,甚至作为种骆驼存在风光一时的老兽,最后的价值是被屠宰,掺在牛肉里卖一卖,电影最初埋下的寓言,逐渐浮出水面。
但同时,时代也确实在进步,其实电影里的多数困境又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因为物质的宽松,我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比我父母所处的时代宽松了很多,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接近老兽,因为他们老的时候有点丧失尊严,但我的父母已经不是老兽了,我虽然被老兽这部电影恐吓了,但我想我也不会成为老兽。
也许这部电影探讨的多数问题很快会消失,就像那些中国家庭伦理剧,或者说不再具有足够的现实意义,但电影对心灵不得不屈服于衰老的身体的描绘,还是让我感到恐惧。
电影的节奏大概是生活切片式的,尽量保留了日常生活的低信息量原貌,比较跳跃,但部分剧情不合理(比如莫名被打),除了主角之外的表演都比较生(按韩东老师的说法,生比油好),但主角呈现出的真实感颇令人信服。
最后比较一下,老兽要比老炮儿里的六爷真实透彻很多,虽然也有太重视子孙这种中国人通病。
后者简直愚不可及,活得装腔作势,死得假模假式。
我曾写过一篇“老炮儿是我们绝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不成为老炮儿,这点我是很有把握的,那么老兽呢,他的处境更接近于我们难以完全逃脱的困境,看电影的途中,我不止一次假设,如果我是他能怎么办呢。
也许出家和写作,逃避俗世生活大概是唯一的自救之道了。
老兽的选择当然也没错,看过电影的人会明白我的意思。
去年,在去做一场观影团的路上,看到了演员涂们因食道癌离世的消息。
61岁的年纪,对一位经验丰富的表演者来说,本该是艺术生命一段新黄金期的开始,很可惜。
2017年,涂们凭借导演周子阳的作品《老兽》获得54届某华语电影最高奖的影帝。
当年冬天,影片登上大陆院线。
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乌海》双丰收|专访周子阳
在那之前的两年时间里,“老炮儿”成为舆论高频热词。
《老兽》和《老炮儿》似乎很像。
但其实并不难发现,《老炮儿》呈现的冲突只是一个精致却虚假的共情装置。
影片只是“六爷”对“恶少”的训话而已。
“六爷”拥有道德和情感的双重保险,有戏内戏外的光环,“恶少”只是一个集中仇恨情绪的标签,对“江湖”充满遐想的市民观众可以毫无障碍地加入对“官二代”的讨伐,宣泄愤怒。
《老兽》完全不同。
更纯粹的在地性带给影片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试图寻求共情的观众发现自己陷入了难解的具体冲突。
他会感到被冒犯,甚至羞耻。
所以《老兽》不可能是票房大作和国民话题。
我也明白,“涂们去世”这个传媒“热点”也会很快过去的。
文:金恒立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老兽》的故事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
某一时刻,我意识到,真正定义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底色的,不是近十多年煤炭产业带来的财富传说,不是近十年经济泡沫更新经历的阵痛,当然也不是“现代性”评论者比附的关于“鬼城”的猎奇。
早在地下的煤矿被开采之前,这块被黄河“河套”三面包围的高原就已经失去了持存的、由长久定居的族群所赋予的性格。
这里是“边疆”,是由千年军事屯戍、流徙、大规模政治移民和自然移民所定义的“丰旷之野”。
不同于纯然游牧的北方,当然也不同于南方并不遥远的农耕政治中心,延续的民族杂处、权力关系纵横的“边疆性”让这里的人们习惯了境遇的无常,以及秩序不断崩毁的不安。
甚至,他们从秩序的不断崩毁中,建构了一套生态。
这生态空洞、扁平,因高度“去中心化”而达到了真正的中心化:人们崇拜当下于平等,在酒精中勾连自由与真诚,抱持自然主义的距离与具体的权威狎戏,却对遥远的抽象权威虔敬不疑。
他们的执行力和对价值的漠然程度都令人惊异。
这一切最好的象征,大概并不是城区或荒漠中矗立的那些高楼,而是早已成为当地象征的成吉思汗陵园——一座富丽的衣冠冢,纪念一个以“开疆拓土大一统”式汉族政治理想被遵奉的蒙古族英雄。
其实,此时此刻,这些描述能适用的场域远比鄂尔多斯广阔吧。
这个时代的政治大概就是徘徊在游牧和安居之间的扁平政治吧。
只不过,在游牧与安居之间,在生产与侵略之间,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了。
鄂尔多斯,是更广大时代困境的绝佳样本。
我不是很赞同之前的悼念舆论赋予涂们的“草原”特质。
他的确来自草原,但他的表演呈现的,毋宁说是一种出离草原的状态。
他出离于游牧的开放空间与反叛性,在其边界上更倾向于拥抱封闭的、中心化的的既成规则。
这种出离状态养成了他气质中混杂的滞重、狡黠和强韧,具象为“成吉思汗”、“左冷禅”(并不太符合原著的描述),当然也具象成了《老兽》中生活在鄂尔多斯城区的“老杨”——涂们赋予了这个角色惊人的现实性。
“老杨”并不具有反叛性,他有的只是对特定封闭环境潜规则的熟悉。
他无比自如地顺应这套规则,本能地对它充满自信。
于是他可以见招拆招地把自己拥有的资源置换成当前困境的解法,不做更复杂的权衡和计划。
对“老杨”来说,家人是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可以轻易消耗,但终究是可以消耗的。
最亲近的人情与自己的欲望以及一种动物性的、领地意识一般的自尊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相互补充又彼此证成。
但欲望和自尊又有更根本的地位。
真正的“兽性”,或许就是表现为欲望和领地自尊的自我延续,并以此为目的不断地做出只能应对眼前障碍的残忍选择。
“老杨”是一只“老兽”,他狡黠,惊人地自私,坚韧,毫无道德,目的明确,行动高效。
似乎这样的人完美地顺应了丛林法则的要求。
但,就像“丛林法则”这个词本身暗示着的,如果丛林不存在了,最适应规则的物种会成为最先灭绝的那一个。
自然的丛林很难在短周期内消亡,社会的丛林却可以,尤其是在本来就缺乏持留性格的鄂尔多斯高原。
“老杨”的前史是很容易补充的。
他成长的时代,上世纪的中后期,是鄂尔多斯地域政治结构不断崩毁的年代,民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无政府的社会运动冲刷回最原始和贫瘠的动物性,也只有更残忍、自私、紧紧攀咬住当下欲求的动物性才能适应这块土地千年边疆史上最晚近,或许也是尤为深密血腥的丛林。
地域的封闭性是丛林的后果,因为丛林只会确立被“文明”排拒的动物规则,形成的动物规则也会严守丛林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更纯粹的动物会拥有,并带给自己的家庭(领地)更多的资源。
“老杨”是更纯粹的动物,他过去生活的蛛丝马迹在影片中三个子女的家庭里,在他虚虚实实的自述中。
他是个混蛋无赖,但在他的时代,他很难不变成这样。
然而,在他老去的同时,更强大的力量迅速地,砍伐去了他曾经生存的整片丛林。
他失去了他的封闭环境,也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生存合法性。
对他来说这当然是后知后觉的,也就是从他发觉的那一刻起,他开始展现出暴力的冲动。
与崇拜“野性”的都市人那动物园游客式的浪漫幻想完全不同的是,“老兽”没有血气。
“老兽”只在两种情况下会亮出獠牙,一种是他确信自己比对方强大得多(“六爷”?
),而另一种就是,他发现自己得以自我确信、熟悉和依赖的生态突然不存在了。
后一种情况,他才可以,如同影片中呈现的,直接地,不计后果地和年轻人冲突。
因为他没有能真正对抗的东西了,他只能以此确证自己即将到来的灭亡。
而“老杨“的子女们,是新的一代人。
他们创造了这座城市更为人所知的形象。
新时代的规则,是地下的黑色黄金,是资本与官僚两架机器的合谋。
这合谋以另一种方式更彻底、更集中地剥削着当下,并用市民道德和相对等级秩序伪装出了一幅虚幻的”经济“蓝图。
其中的个人,体面,却平庸无能,面目模糊。
他们温和、算计、抱怨、妥协、争吵、冷漠。
新时代的故事是: “女婿“主导的,针对岳父鲁莽又愚蠢的暴力和他在厕所面对上级领导的唯喏谨慎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我们也都明白,当领导在镜子前,挺着肚子,手扶皮带扣,指点他要”努力“,要”注意影响“时,他立刻就领会了其中的暗示。
看了首映很欣喜。
导演客观的讲述一个老头和畸形社会的故事,是坏老头让社会畸形还是畸形社会让老头变坏,导演没给答案,留给我们去思考,也许我们思考出的答案就是目前社会病症所在,就像一次离别一样把社会与个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这个片子人物塑造的很有力量,人物有力量了故事就有力量,故事有力量电影就有力量,导演没有炫技,没有无病呻吟,而是很客观的讲述了一个故事。
这对一个处女导演来说是难得的,也是成功的。
有时会想,只应该有一种现实主义,就是有关贫穷的现实主义。
《老兽》里的世界一度让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真正身处的现实。
所有人都过得很艰辛——老杨,妻子卧病在床,整日混迹麻将馆,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的银行卡里,只余下75块钱。
以偶然形式在片中出现的牧民,因为骆驼生病,行将失去他赖以生存的手段。
老杨妻子突然入院,给这个家庭的子女们出下了一个难题,让他们发愁的,是手术费。
也正是手术费,占据了影片剧情漩涡的中心,围绕着它,夫妻交恶,兄弟阋墙,父子,反目。
似乎没有电影比这部电影更重视钱,然而,我们却不会从片中嗅见丝毫的铜臭味。
缺钱,构成这部电影整个虚构世界的坚实基础。
从缺钱处,接续发展出了全片一个个的冲突和反转——老杨请牧民做洗浴,没钱付账,把电动车押在了洗浴中心。
牧民将骆驼交给老杨代管,转过脸,老杨便将骆驼卖给了屠宰场。
用得来的钱,老杨赎回了他的电动车,还给情妇买了一件红大衣,让她套在内衣外面给他看。
为了应对前来要骆驼的牧民,老杨偷走儿女给妻子准备的手术费,给牧民买了一头奶牛。
愤怒但又无计可施的儿女们绑住老杨,强行要他签了一份协议。
老杨报警,将儿子们告上法庭……这些剧情发展,看上去全都是不得不如此,但同时,它们又总能带给我们足够的惊喜。
而一边做着必然的事,一边又令你意想不到,就构成老杨这个人物的独特性。
的确,不论从谁的角度看,老杨都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但从头至尾,他都没有刻意去耍无赖。
作为一个赤贫者,老杨做出的选择,就性质来说,永远是在解燃眉之急。
这是一个没什么选择的人主动在解决一些事情,统统堪谓无奈之举,但又显示出挣扎的活力。
因为习惯于此,他已经丧失长视的能力,因此才会一时冲动,竟要将亲生儿子送入监狱。
从我们的无奈处,催发出我们的惊人处——这,便是那一向被人性所遮掩的兽性。
「老兽」指的不是兽的野蛮、残忍,而是兽的狼狈、辛酸。
在影史长河中,老杨以他特有的方式,遥遥呼应着那些同样挣扎着的困顿个体——《偷自行车的人》里的那位父亲,《醉乡民谣》里的勒维恩·戴维斯。
在今年的金马影展上,饰演老杨的涂们获得了金马奖影帝。
这可能一部分与影片的属性有关——《老兽》是一部故事服务于人物的影片,其情节的铺设,主要是为了展现老杨这个人物的魅力。
如《出租车司机》,如《阿甘正传》,看罢这些电影,我们记住的首先是影片的人物。
至于说涂们的表演,微妙细腻处自然是把握得还算得当,但很难说他有多么的突出。
如果说他的表演有什么创造性,那就是他同时将个性与共性兼于一身——一是他的粗粝、生猛、为老不尊,二是一个县城老头的乏味平庸。
摘去墨镜,老杨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会被人视若无睹的普通老头。
这,使他不会像罗伯特·德尼罗那样大放异彩,但却会令我们觉得更接近日常。
偶尔,他还像一位非职业演员那样表现出一些生涩和对角色的不适应。
实际上,在这部整体还算和谐自然的影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涩和粗暴的地方。
导演周子阳是一个电影新人,《老兽》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可以看得出,这部电影是依循着剧作原理创作出来的,既受其指引,亦受之束缚。
他不止一次在主情节之外插入了一些看似不太必要的冲突,以给人物造成更大的压力。
很多时候,对白显得不太自然、日常,而像是出自一部小说,为刻画人物性格进行了文学的修饰。
也就是说,导演在添加一些情节、编造一些对白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隐藏起他的目的。
正如两个传单发放员对老杨的殴打,是为了造成一种灵魂的黑夜、狼狈的顶峰。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一定就是缺陷。
这些生涩与粗暴,使这部影片具备了一些特点,仿若一些民间故事,带着当地特有的淳朴风味。
为了让影片有个性,导演在这部片里还添加了一些国产写实影片中不太多见的元素。
像洗浴中心的侏儒老板,墙里的乌鸦,路边的白马,以及,荒草树丛中行走的幽灵。
这些元素,未必见得有什么意义,但它们代表着一种自由的精神,能激发我们对电影这一媒介的热情。
这篇影评,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吵架上瘾怎么办?
上瘾,在心理学的临床经验,是客体的缺失,需要马上满足。
就像烟酒,游戏网络,手机媒体,都可以马上建立一种连接,而且是高浓度的连接。
理智的讨论肯定达不到效果,需要激烈。
背后是一个孤独的人,抑郁的人,需要补偿性地填满所有的空虚寂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夫妻吵一辈子,就不分开。
这是他们最熟悉和擅长的亲密方式,通过吵架,感觉到一个客体的在场,自己不孤独。
有一天,两口子不吵了,那大概真的是要分道扬镳了。
我们常说的“杠精”,大概也包含这个因素,即时可以与一个陌生人发生“亲密”的连接。
激烈的语言,代替了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不再需要慢慢了解,从一个寂寞,甚至抑郁的状态,迅速转变为兴奋的、甚至躁狂的状态。
如果能够在现实中建立和维持亲近的关系,通常就会不再有类似强烈渴望。
包括游戏网络上瘾的孩子,如果父母回到身边,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的上瘾自然会缓解。
看待这个问题时,也要参考社会背景。
资本和商业化的发展,原有的文化基础断裂或解体,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这个过程。
在电影《老兽》里面,有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强行捆绑了父亲签下一个“契约”,他们选择了新的“规则”,抛弃了父亲。
然后父亲告了孩子们,最后一家人形同陌路。
父亲作为一个人情社会的代表,帮助孩子娶了媳妇,住进了大房子,找到了工作。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感恩,还了这些人情。
人情世故,也体现了人与人的连接和相互的需要。
当我们理想化西方的契约精神时,也威胁到中国传统的人情。
这个过程如此之快,以至于像一个“捆绑”和“强迫”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妥协和过渡的过程。
“老兽”站在他花钱买的烂尾楼里,他被困在那里了,望出去一栋栋烂尾楼,就像如今孤独的人们。
他看见谁都想吵一架。。。
时代变了,左冷禅(老兽)老了。
投资失败的他,老了以后自然失去了自己的地位,钱和威严。
电影仿佛纪录片一样冷冷的看着这头“老兽”。
在年轻时儿女结婚,女婿工作,出钱出力的他是父亲是老丈人,老了,没钱没势了,就变成一头被打断脊梁骨的“老兽”。
就算照顾着自己瘫痪的妻子,子女也觉得理所应当。
老兽为老不尊的一面,嫖、偷、打架惹事生非,暗示着老兽年轻时也不是安分守己之辈。
但是对于子女,年轻时的他还是尽到了责任。
道德标准能评判老兽的行为,但是不能作为父亲的笼子。
可能老兽的子女意识不到当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要变成一头新的“老兽”。
没有狗血的剧情,一切都如此写实,如此贴近生活。
老兽每次冲突后,眼神里面对生活的光,在一点点的慢慢消散。
也许在老兽眼里生活确实比活着更难。
没有一次次冲突,可能子女也只会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着,无暇顾及他这头“老兽”。
子女也是不易,所以对于老兽关心,似乎也是生命里的奢侈品。
无奈最后选择的路,可能也是绝望到一定程度的唯一的选择。
如果要归类老兽和隐入尘烟其实可以看成一个类型的影片,全部都是素颜出镜。
一个城市一个乡村。
一个比一个绝望。
越写实越真实,越真实越绝望。
没什么大道理和口号,一切都在导演们的镜头里。
生活本就不需要多少笔墨去雕琢,越原汁原味越感同身受。
像面镜子好的坏的想看的不想看的全在里边,没有一丁点的美颜。
曾经我很爱一个男人,有那么两年他时运不济,我救不了他,急得失眠流鼻血。
后来我妈知道了,跟我说:“你不要小瞧男人。
男人没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以上描述一半真一半假,当做话头写两句《老兽》观后感。
如果不是金马影帝和时代失意者的角色,我也懒得去看,故事讲得慢条斯理,左右两边的女观众后半程都焦灼地玩起了手机。
但其实她们都错过了。
假如能耐着性子看这浑老头造到最后,大概会恍然,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堂认识男人的生物课哈?
《老兽》别名《老混蛋》,很是精准,但其实叫《老不死》也不错。
看别处有人吐槽,“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老男人?
向本片男主学习就是”。
老混蛋是教科书般的渣男,老伴瘫了他去轧姘头,不要脸到连老伴救命钱都偷。
朋友的骆驼他偷偷卖了钱立刻给姘头买大衣,勾勾手指让姘头穿上再半脱下来。
红色是情欲的象征,年轻的肉体更是最灵的媚药——但终究抵不过他五下还是七下就兵败如山倒。
老混蛋讪讪解释一句:“我太累了。
”是累了,还是老了,谁都心知肚明。
老了,软了,软了就是老了,二者不分先后。
若是性也无法让男人在老之将至前奋力挣扎一会儿,那男人就是真老了,所以老混蛋算是居中,属于薛定谔的老。
但结局从这一刻又注定了,因为“everthing is about sex, but sex is about power",挣扎与恐惧的根源是power没有了,甚至连重新追逐的资格都失去了。
他在这事上挣扎,也在别处挣扎。
老混蛋年轻时富过,辉煌过,在洗脚房之外的地方当过货真价实的大老板,意气风发,无事儿不铲。
只是人生在世时也命也,经济空壳了,城镇变成鬼城,人也就只剩下个壳,心仿徨着,架子还要像大冬天的墨镜,必须得有。
你看着他拆东墙给姘头买衣送肉,又拆西墙回馈哥们情谊,把孩子们告上法庭“绝不和解”,嘴贱得坐公交车跟售票员吵到跳车,走路上跟发传单的房产中介对骂——直到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他给打了。
看着他折腾那么久,好像就是等着看他被打。
但其实他被打过无数次了,打脸也算打,但没有会心一击就不会垮掉。
老混蛋老了以后,直接选择死亡,这大概也是他这种未经驯化的男人所能想象的唯一方式,从权力的游戏中退席。
这个故事里的男人也都是一样的激烈,针锋相对,习惯大声讲话。
相比之下,女人是沉默的,瘫在床上而静止的,是被动地承受老混蛋行为的后果的。
哪怕是最后,老混蛋也以自己的逻辑替始终失声的老伴做了决定:“你先走,我稍后就来陪你。
”——与老混蛋那翻腾的斗志相比,她早就是等死之人了。
据说男人和女人的种种差异都源自远古时代的集体生活,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集,如此分工造就了俨然两个星球的思维差异。
而老混蛋最后一次戴墨镜骄傲的样子,还让我想到之前在微博看过的一个小知识,关于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有一个本能,就是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会倒下。
哪怕鲜血浸透胸膛,也不会露出一丝病容,因为它们不能在任何天敌面前示弱。
示弱,就等于放弃生命。
”由此联想,远古时代作为狩猎者的男人们,在挥着火把与石器在大自然中搏斗时,算不算野生动物?
可能也继承了一点那种本能吧。
只要还未game (of throne) over,就没那么容易打倒,老不死老也不死,如困兽之斗斗到力竭,再夸嚓一下嗝屁过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向右转!
(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79172/周导说,他深受库斯图里卡的影响,荒诞、深刻、有力量,包括动物的元素都在《老兽》中得到呈现。
电影在鄂尔多斯拍摄,上文已经交代,这本身就是一座有超现实气质的城市。
影片中出现过很多动物,这些超现实的部分起到了帮助主题的复现作用。
比如洗浴中心的鸟,也是在困境中挣扎,它的生命和老杨一样是压抑的。
白色的视觉符号(马路边像鬼一样的人形)是在鄂尔多斯能够经常看到的,冬天一些人套上白色的袍子抓野鸡(有些野鸡是白色色盲),这一幕传达出的意向即是一种动物伤害另一种动物,同时有一种扭曲的表象感觉。
这和老杨当时的状态非常相像,他刚从法院中吵完架走出,庭前调解失败,内心因痛苦而扭曲,因此这二者也是一种呼应关系。
再有就是老杨在莉莉家里梦见的那匹马,也许是吉布森骆驼的变形?
毕竟他刚刚卖了骆驼而去讨好莉莉去了。
影院中有个高中生说,意识流并不需要被理解,那是一种感觉。
其实超现实也没有这么玄,在导演的眼中,超现实是更加深邃的现实。
更多内容请戳影评【老混蛋的兽性与人性】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979172/&dt_dapp=1
一首苍老而寂寥的白色的诗在空旷而狭窄的破工厂里喘息方言在吐血 自尊也熄灭眼泪在岁月荒原外下着做了一场没有颜色的梦我是一匹孤独的白马啊也有鬼城淹没不了的兽性从一根柱子变成一只乌鸦我想象自己不是冷漠的老混蛋然后在矛盾中死去 看到老先生去世的新闻很惋惜,涂们先生几乎是我最喜欢的老年男演员了,可惜可叹,总觉得您还差一个奖呢,竟就这么走了。
人生无常。
且行且珍惜。
这也能感动?
这种片子属于典型的,立住了主要人物,找了个能量爆棚的演员,就一路hold着电影直奔结尾也就完事了,也能立住。什么剧情逻辑,导演调度,电影技巧都不存在的,谁没事把住院的钱塞在不能自理的病人枕头下面,扯的厉害,整体挺差的
剧情编排好奇怪啊,感觉把老伴病倒整条线去掉会好些。有一些场次的进入点选择不好,导致有编排痕迹。老兽推倒三妹,离开,再切回来的时候三妹竟然还坐在沙发上捂着脸。
老兽:虽然我吃喝嫖赌偷,但我还是个好老头。孩子们:别哔哔了哇。超现实的部分没有看出有什么作用,但是一些小情节和台词表演制造的喜剧效果,真的很喜欢。涂们的演技很棒哇,欠他一个最佳男主。
老混蛋
什么鬼玩意儿。
晚年失意老混蛋,风光不再却磨不掉兽性习气,蛮横、贪婪,可又有独特的信义与坚持。透过一场惨烈亲情活报剧,在鬼城魔兽般的冰冷注视下,这样强硬的老兽也终究逃不过被淡漠世俗摧垮的终场。超现实意向略生硬,但浓郁的现实笔调和涂们不争的影帝表演还是让我有了真切到惊心动魄的现实联想。
教科书级别的爹味老杂种,直男到了老年的终极形态:物化女性、满嘴跑火车、爱慕虚荣、藐视规则、目中无人……,对家人的欺骗冷漠源于他自以为家人对他的亏欠和自己作为所谓家里老大的迷之自信,对于朋友的义气担当也仅仅源于他良心上的还债,身为带恶人却不知道自己的恶反而习以为常,像极了《大时代》里的丁蟹。至于最后在自己瘫痪老婆面前那一通流着泪的鬼话连篇,要不是知道几天前他刚在小姐肚皮上早泄了几回,我特么差点就信了。
听了导演的解释,觉得电影有些内容没表达够,当然男主是很棒的
不想三星,并不感觉本写的好故意冲突和偶尔尬尬情节台词还有更没导好。能够坚持看完已经是对老兽这个人设对大的宽容了,这样的人物存在但太让人讨厌。
鄂尔多斯王者的故事 中间好多过程有类型片的影子 结果不是
剧本寡淡,演技离线,台词尴尬。像一场五线县城电视台的大型家庭调解栏目。
讲故事的方式跟老兽本人的性格一样,话只说5分,剩下5分让你自己悟。说出来的5分,基本上是一个充满动物性“野兽”的兽;等你悟的5分,才是“困兽犹斗”的兽。
注定只能在文艺片里主人公,我国地大物博林大鸟多,即使不在内蒙,也多半有个这用的亲戚:成长在知青时代,改革开放初迅速致富,虎落平阳人到晚年绝不肯含饴弄孙,步入传销金融,要在年轻的肉体上重振雄风,平日里大家避之不及,割不断亲缘血脉,可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和这样的人相处实在费心费力,只能在电影里走近。方言真是好啊。
3.5 @ la filmothèque du quartier latin
超现实段落太故弄玄虚,删掉几乎没问题,除了涂们的表演,其它部分的水准也相当低...
今年我最喜欢的国产院线电影。抽丝剥茧地洞察到中国男性的普遍困境:父亲角色的缺位、萎靡蚀人的两性关系、无法割舍的男性尊严、长期失语的情感表达,最后演化为迟暮野兽的囹圄。无法像《嘉年华》或《相爱相亲》培育共情更体现出我们对男性成长持续停留在英雄主义的意淫,而没有察觉背后真切的危机。
4/10。中国独立电影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男主演的很真实。
老头儿演的好,电影切入点不错。但是第一次看到这么一个偷奸耍滑、没有担当、只顾自己口腹淫欲、人前装逼实则愚蠢至极的老混蛋,电影貌似还试图强行洗白,有些观众竟然还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要为他打抱不平。素质真是够呛
已经看腻国产片这种乡村raw隐喻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