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中国影坛真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年份,不仅电影票房增幅大大回落,民众的观影热情大不如前,上映的华语片大多数也都令人失望,有水准有口碑的佳作寥寥。
但是,当笔者观看了著名作家刘震云编剧、刘震云的女儿刘雨霖执导的《一句顶一万句》,顿时觉得,有这部作品在,2016年还不算是彻底令人失望,本片的叙事、表演、内涵以及导演水准都堪称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所触及的当代中国人的婚姻和情感话题更是有许多触动人心、引人思索之处,同时会带给观者以精神疏导和抚慰,而且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故事和角色能够吸引观众,同时也给观众留出了分析思考的巨大空间,隐含着中国人日常情感世界背后令人细思极恐的真相。
如若单就故事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个真正聚焦普通人情感的无华之作,但在影视化的改编后,电影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却并非是那源于生活的质朴,而是一种与导演年龄不相符刻意粉饰后的老气横秋,以此本当用生活所孕育的金句也变的尴尬做作。
“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情感是大风。
”这句话来自于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什么看这部电影会想起蒲柏这句话,因为比起很多饱含情感的诗人,蒲柏的风格,清汤寡水,语句工整,情感内敛,但很多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他是一位格言大师,牛津语录词典中收录了212条蒲柏的作品精辟语录。
如“只有少量知识是危险的”,“人皆有错,难能宽恕”,“正确的学习造就男子汉”这些,都是蒲柏的。
我尤其不喜欢“绿帽子”这个词汇,不是杞人忧天怕被扣上那么一顶,而是对“绿帽子”引申出来的畸形文化深恶痛绝,如果上苍给我从字典里抹去三个词汇的机会,我第一个就想抹掉“绿帽子”。
中国人一旦被扣上绿帽子,第一反应不是反思婚姻中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去谋求解决之道,而是找刀子。
似乎只要女方一出轨,就是潘金莲,而男方唯武二郎一条“大义灭亲”之路可走。
影片改编自其父亲刘震云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著作。
原作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描述的是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
众所周知,越是丰富的故事反而越难改编。
更何况原著作者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时间跨度从民国到现代,设计到一百多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又形成一个繁复的回环,由此可以想象到影片的改编难度。
于是,导演就从中挑选出牛爱国姐弟俩表现小人物的爱恨纠葛和激烈的内心世界。
刘震云的作品不必多说,《手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等作品都搬上银幕,还有过几天那部《我不是潘金莲》。
他的写作风格,就是那种倚重生活的描写,带出了各种各样的主题,或者揭示或者批判。
但这部《一句顶一万句》中,所呈现的感觉有些不一样。
电影的主题基调其实就是两个字:冷静。
不仅仅是对于电影的整体风格,也是对于电影的主角的心态。
作为一部生活气息很浓厚的作品,个人认为,生活类电影,在这个市场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话题性作为立足点,不但可以突出话题之下的生活质感,也能吸引观众眼球。
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就连同期的《盛先生的花儿》也是因单身女子意外怀孕而引发的事件。
电影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牛解放看到妻子庞丽娜和蒋九约饭,并不确定两人有何“奸情”,他既没有上前质问,也没等回家考证,而是跑战友哪里,说要杀人。
这时的牛爱国除了隐约猜忌这里头有事,更多的是嫉恨使然,他嫉恨妻子跟自己“说不着”,却跟别的男人却喜形于色。
对于绿帽子,第一反应也有不杀人的,比如蒋九的老婆赵欣婷,一看牛爱国呈送上来的庞丽娜和蒋九约出轨铁证,一大瓶农药咕咚咕咚下肚,貌似比可乐还要爽口。
她不急于杀人,却急着自杀。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牛爱香身上,年轻时因为男方变心,她也曾经用赵欣婷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熬成了48岁还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孤独了半生连个“说得着”的人都没有。
中国人面对婚姻或情感的背叛,似乎“死”是抹杀一却终极办法,故不是杀人就是自杀。
个人以为,不论是杀人,还是自杀,都是婚姻中的懦弱那面作祟,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甚至连面对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唯走极端泄愤。
赵欣婷就算真死了,蒋九和庞丽娜顶多怕鬼缠身不再媾和,该逝去的感情依旧无可挽回,而牛爱国就算把庞丽娜和蒋九捅成肉泥,只会给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个抬不起头来做人的女儿。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中国人依旧爱往这倒阴沟里栽。
杀人或自杀,除了当事人心理一时难过那坎,还在于社会环境的压迫。
在许多中国人眼里,“绿帽子”是等同于“杀父之仇”,一旦被人扣上这顶帽子,当事人往往无暇扪心自问,而是急火攻心地示众复仇,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看见,这就是背叛我的下场。
自杀者更可怜,中国自古就有贞节烈女之说,死了丈夫要么殉情要么守寡,把“死”作为保节或示烈的终极手段,全世界怕是没有比我们更极端的了。
影片改编自刘震云茅盾文学奖同题小说,刘震云亲自操刀编剧,其女儿刘雨霖首尝执导,这种父女组合也算是业界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有人说《一句顶一万句》是小说电影,我看不尽然。
电影的主视角牛爱国只是原著小说中的一线,影片对小说中杨百顺、巧玲、老汪等重要人物均未涉猎,感觉刘震云只是从自己的小说里拔了一根毫毛,我们不能因为原著小说横在那里就称这是小说电影。
尽管《一句顶一万句》不像《天云山传奇》、《静静的顿河》等影片那般极尽还原小说索求,但刘振笔下的那种孤独感还是被很好地沿袭下来。
改编后的故事里,不论是婚姻里的牛爱国还是婚姻外的牛爱香,孤独都是不可回避的宿命。
牛爱的孤独主要不是因为妻子庞丽娜的背叛,而是来自婚姻内的爱无能,妻子和他处境其实是一样的,成天都要面对一个近在咫尺却“说不着”的人,出轨,只是庞丽娜改变或说自谋出路的一种方式。
影片对中国式婚姻模套的抽取还是很精准的。
一如开篇,填写结婚登记表的牛爱国和庞丽娜被一对离婚夫妻挤到了一旁,“离婚”是男方数月以来唯一说过的话,两人离婚的理由是“说不着”,而牛爱国和庞丽娜结婚的理由是“说得着”。
时光跳转十年后,牛爱国和庞丽娜不知不觉,也深陷“说不着”的婚姻模套。
婚姻内的牛爱国困顿着,像是一头情感迷雾中的麋鹿,婚姻外的牛爱香同样也困顿着,她试图通过婚姻来排解自己的孤独,结果婚前看起来挺有趣的宋解放婚后却“索然无味”。
牛爱香和宋解放结合的动机在朴素不过,他们只是想在自己的后半生有个“说得着”的人排解孤独,然而这个动机一旦付诸实施,他们就掉进了婚姻的模套里,立马“说不着”了。
所幸宋解放在“说不着”的模套之外,还有百慧这个忘年交“说得着”。
张楚曾有首歌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影片并没有渲染“说不着”的牛爱国和庞丽娜如何冲突,除了不欢而散的那桌好饭,他们一度相敬如宾地隔阂着。
刘震云把脏活派发给了牛爱香,这个迟迟不嫁的老女人一出手,就让原本逗趣的宋解放变得“不好笑”了。
原因很简单,一个不会快乐生活的人,偏偏强势地去紧锁另一个人的快乐,最后这种不快乐势必泛滥成灾。
孤独的人之所以孤独着,皆有其根上的症结,不管他或她结婚与否。
换句话说,婚姻治不好可耻的孤独症,恰恰相反,婚姻只会放大这些。
我们很难说电影的终极表达在哪里,影片对婚姻和情感的勾勒是深灰色的,以及深沉的,同时也借着宋解放与百慧忘年交一线,留了一道透着阳光的窗隙。
也许影片并不急于扮演上帝,给出标准答案,它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让意识的暗流从中流淌。
比“说不着”更可怕的是,与片中的牛爱国类似,中国人往往“说不着”还要相互折磨。
在大堤上,庞丽娜已经认过错了,她甚至遂了牛爱国的愿,成了女儿百慧世界里的隐形人,但牛爱国就是不跟她离婚。
牛爱国甚至佯装好人,要庞丽娜去缠着蒋九离婚娶她,让蒋九对她“负责”,他才跟她离婚。
他明知要死要活的赵欣婷是不会放过蒋九的,这成了牛爱国折磨对方的一大死结,结果逼得庞丽娜和蒋九再度私奔,绿帽子再度泰山压顶。
结婚是为了排解孤独,养儿是为了防老,无处不功利的中国人,还总想着光明正大地占尽便宜;该爱时爱无能,不爱了又不放手,中国式孤独就这般可耻地所谓爱着,岂知可耻的人如何配得上幸福?
如果评选世界上最不会过感情生活的国度,我想我们势必金榜题名。
一个异姓婚姻就被我们过成这般不济,要是再来个同性婚姻、变性婚姻或无性婚姻混杂,还不知我们会如何方寸大乱。
一个老实巴交的丈夫,一个颇有姿色的妻子。
三口之家,七年之痒,红杏出墙。
加之电影中其余角色出场,构架了一个中国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根纽带——交谈。
这就是电影所要呈现的主题。
中国讲究“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中国,语言是维系关系中里最厚重的东西。
语言这个东西的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
就像《一声叹息》里,爱情在多年之后,变成了“左手拉右手”,而夫妻之间的情感,在多年之后,也变成了语言之间的维系。
电影中将故事主题呈现在台面上的,正是对于若干人物形象成功的点染与塑造。
牛爱国、牛爱香姐弟俩之间的对比,用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所表现出来。
姐姐无数次的相亲,每次都是话不投机,而与她话最多的,还是范伟饰演的宋解放。
用姐姐的故事衬托牛爱国这个老实巴交的丈夫。
而将他们拧成一股绳的就是,现实生活所交织的网。
伴随着牛爱国三番几次的打算反抗,打算“行凶”,甚至找到了齐溪打算“借刀杀人”,但最终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有的时候,观众可能跟我一样,觉得这个角色很窝囊,活得很憋屈。
但随着后半段,牛爱香与宋解放结婚之后的状态,牛爱国出行之后,遇到的老同学,以及最后夫妻俩在车站相遇的那一番对话,电影一步一步的阐明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这个市井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张难以挣脱的网。
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面对强大的“环境”压力,对命运有不可知的宿命感,牛爱国如此,姐姐牛爱香也是如此。
所有的角色在面对这张网挣扎的同时,又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
在这老实人牛爱国的故事里,看到了顺服开始,到反抗、挣扎、再到克制,最后不得不选择适应。
其实,姐姐的故事,就是在隐喻牛爱国的未来,她用自己的生活和遭遇,告诉牛爱国,这就是生活。
你可以把电影看成一个八点档的婚姻纠葛戏,故事探讨的就是婚姻中夫妻双方“说得着”和“说不着”的内心孤独。
双线索的叙事结构中,牛爱国的离婚和牛爱香的结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有些讽刺意味。
但倘若按着牛爱香现在这种“有话说不着”的状态,又何尝不是下一个牛爱国的结局呢,这么想来,故事不但讽刺,更有些悲凉的氛围了。
电影打出的口号是“一顶绿帽子下的史诗”,在我看来并没有夸大。
它虽然题材涉及到婚外情、出轨、捉奸等等敏感话题,却只是几句话带过,“我在屋外听着,他们一晚上干了三回”,这种在观众听来很好笑的一句话,比起那些直白香艳的情色画面不知高级了多少倍。
而这正也是语言的魅力,话语的魅力,也是影片的核心之一。
虽然孔老夫子谆谆教导我们要“谨于言,敏于行。
”做事要“三缄其口”,但中国人却始终是个喜欢扎堆热闹的民族,喝酒要热闹,办事宴太隆重,平时说的话要不是家长里短,要不就是工作、政事新闻。
可内心的事该向谁说呢?
不像西方,生活中的大多人都没有神圣的宗教信仰,没有可以诉诸心事的上帝神父。
于是,就有了一个人找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这种“真正孤独”的状态中。
庞丽娜找到了“说的着话”的人——蒋九,一个已婚的男人。
被道德礼仪约束着,变成“不能说”,可和牛爱国“说不着”的生活状态不断压抑着她的精神世界,就变成了一场“悖德”的精神肉体双出轨的局面。
这种状态也可以从吃饭这种细节中看出来。
和蒋九在一起时出入的都是高档场所,吃的是生态园的饭;和姐姐牛爱香谈话场所是咖啡厅,一个在小县城看来很“高大上”的场所,从这一细节看得出庞丽娜是一个比较注重物质追求的女人,就连想去游玩的地方都是在旁人看来可望不可及的欧洲。
在牛爱国精心烹制的晚饭中,即使有美酒蜡烛,又怎么能和真正奢华的地方相比呢。
或许她刚开始本不是这样的人,和牛爱国结婚时,两人是“不用说也可以知道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的恩爱夫妻。
可生活哪能事事如意,曾经意气风发的牛爱国也从军人转变到不是很如意的修鞋匠生活中,对生活的期望、对妻子的承诺也变成一张张“言而无信”的空头支票。
说来说去,只能叹一句:造化弄人。
“一顶绿帽子下的史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讲的也是选择。
忍,还是不忍。
这是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问题。
牛爱国数次举刀,又数次放下,足以见内心的复杂。
其中,跪拜在佛前忏悔这一段表现地尤其好。
既有牛爱国的愤恨,也有其对女儿的愧疚和不舍。
而佛,只是淡淡地看着芸芸众生,不发一言。
婚内被出轨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选择。
你选“说的着”还是“过日子”,是忍还是不忍?
这是个问题。
故事的最后,牛爱国经过一番复杂的内心争斗,在章楚红的一句话“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中变得释然,重新找到生活的出路。
这也正是一句顶万句。
就影片来说,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敢于改编这种体量的小说来说,还是很值得佩服的,虽然在处理一个县城中年男人婚姻危机方面,手法有些稚嫩且过于巧合,但父亲刘震云作为编剧压阵,显然助力不少。
看惯了动辄撕逼的情感大戏,在月初看了这样一部小清新华语佳作还是相当开心的。
毕竟这是导演处女作,有冯小刚、李安这样的老师教导,父亲刘震云这样的编剧助阵,不吹不黑,对于刘雨霖未来的导演作品,应该还是相当值得期待的吧。
《一句顶一万句》虽说并不是一部具有多么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艺术创意的影片,而是属于八九十年代故事片的类型,探讨的也是影视剧中常见的婚姻家庭情感话题,虽说本片只是导演刘雨霖的长片处女作,但笔者依然认为本片在2016年华语片中的艺术水准还是鹤立鸡群的。
首先是因为影片对于当代中国人婚姻情感和人性人情的凝练而真实的呈现,以及用“一句顶一万句”的那句话所开出的“情感药方”。
而且相对于第六代导演那种带有高冷隔膜艺术气息的展现社会生活的手法,《一句顶一万句》对于现实生活的呈现更具平易近人、亲切可感的烟火气,从大街小巷到家居陈设,再到编剧刘震云打造的鲜活自然的口语化、生活化台词,让影片所呈现的生活和角色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影片所呈现的这种真实感和亲近感,在感染观众和传情达意方面无疑产生出非常良好的效果,让观众能够照片中的角色去思考生活、反思自我。
其次,本片情感戏的悬念做得蛮足,让人猜不到角色情感和矛盾冲突究竟会走向何处,从始至终都能让人怀着好奇心去探寻,很容易让观众入戏。
还有,影片的对于角色心态与情感的刻画十分细腻,节奏感也上佳,可看性和吸引力要远远高于近几年生活情感类的故事片。
虽说讲述婚恋情感故事的影视剧乃是内地影视圈的主流,但《一句顶一万句》依然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不走寻常路、不用大俗套,甚至有意去避免同类影视剧的各种狗血噱头,这也算是本片的“艺术逼格”所在吧!
比如说本片虽然有大量“婚外恋”的情节,但并没有当成噱头过分呈现,反而有意内敛而克制,同类影视剧中常见的“婚外恋床戏”,本片根本没有,因为这种喧宾夺主的感官刺激对于影片想表达的情感主题有害无益。
同类影视剧的各种情感撕逼大戏,本片也一概没有,影片开头牛爱国和庞丽娜的夫妻吵架甚至被有意隐去,只让观众看到小女儿在重新拼贴被他们撕碎的结婚证的画面。
后来夫妻两人情感破裂之时,两人也并未大吵大闹,但呈现出的情感力度却丝毫不弱。
片中多次出现“刀”这一凶器,代表着角色的杀心,悬念做足,但最终也没有上演一场血腥情杀。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片秉持了一种理性客观的情感态度,对于婚外恋出轨的一方,并没有把他们描绘成陷入欲望的男女,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们进行批判,而是希望观众看到婚姻破裂背后的情感缘由。
甚至当牛爱国遇到离异的老同学,同样遭遇过情感伤痛的两人似乎更有共同语言,牛爱国也由衷地感慨“我要是早遇见你就好了,我身边没说这话的人”,影片最终也没有安排两个人走到一起。
如果本片真的这么做,那就是三流情感片的套路了。
在本片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毛孩、李倩、刘蓓、范伟、李诺诺,都展现出上佳的演技,不需要夸张的表情和张扬的肢体语言,就能将普通人的各种情感状态诠释得丝丝入扣、真实自然,都值得拿一个华语影坛的年度表演奖。
尤其是扮演牛爱国的毛孩,言谈举止中带出的那种小男人的平淡无趣、窝囊怯懦、委屈求全以及报复心机,都显得极为鲜活生动,让观众很容易进入角色,走进他的内心。
小女儿的扮演者李诺诺此前也毫无影视剧方面的表演经验,但在影片中的表演也十分生动自然,甚至感觉她比许多童星的演技都要好。
导演刘雨霖也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执导水准,虽然笔者此前看过她执导的短片《门神》,对她扎实的导演水准已有认识,但《一句顶一万句》作为她的首部长片,水准更为精进,无论是叙事、角色、情感、节奏以及内涵表达更为沉稳、精准、复杂、深刻,还是令人意想不到。
镜头既客观冷静,所呈现的情感又容易感染观众,每个镜头、没个场景都不会让人感觉多余,完全没有大多数生活情感片的那种拖沓无聊与废话连篇。
这也许是因为导演在纽约大学读导演、有刘震云这个靠谱老爸做后盾以及导演本人出众的生活和艺术感悟,才让刘雨霖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导演水准吧。
影片呈现了中国人生活中许多极具普遍性的婚姻情感问题,一方面做出了深入而细腻的总结与探讨,同时也留给观众极大的感悟与思考空间,许多东西甚至让人细思极恐,甚至令人绝望。
下面的影评“第三部分”专门来仔细分析本片的情感内涵。
探讨婚姻情感话题的影视剧有很多,带出的观点和见解也五花八门,而本片对于婚姻成败的总结异常简单,就是——“有话”和“没话”,有话则合,没话则分。
而且本片在剧情中将这一观点反复强调,开头婚姻登记处一对离异夫妻给出的离婚原因是“说不着”,而庞丽娜和牛爱国结婚理由是“说得着”。
后来两人情感转淡、庞丽娜被看到跟摄影城老板私下约会吃饭,庞丽娜给出的回答也是“俺俩说得着”,说到他跟丈夫的关系时,表示“也不知道啥时候,俺俩没话了”。
此外,影片中涉及到其他婚姻关系,各种角色也都用了“有话”和“没话”来表达他们对于婚姻的情绪和态度。
“有话”与“没话”,“说得着”与“说不着”,虽然看着简单、说着随意,但仔细想想,这真是对于情感问题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不管有着怎样复杂的纠葛与因果,最终呈现出的“有话”与“没话”,已经将情感本质表露无余。
无论是两口子、好朋友还是亲人们,只要“没话”了,关系其实也就名存实亡了。
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到这个“话”到底是什么“话”,就是“心里话”和“知心话”的意思吧,“有话”就意味着心在一起,“没话”则是心不在一起了。
心都不在一起,所谓的亲情、友情、夫妻情也就变成了“表面文章”、有名无实了。
“有话”和“没话”其实也暗含着人们的情感取向,两个人乐于交流、彼此信任,那么怎么样都会有话可说。
两个人不愿交流、缺乏信任,那么即便没话找话最终也会变得无话可说。
所以,分析和看透情感问题其实用不着某些鸡汤文和情感专家所列举的种种复杂方法,就看两人是“有话”还是“没话”,情感真相立刻就大白了。
“有话”与“没话”是影片呈现的情感合与分的表象,那么表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尤其是为何有人会像片中牛爱国和庞丽娜那样,一开始“有话”,后来又“没话”了呢?
转变的原因在哪里?
虽然影片内涵的重心并不在于细致解答这一问题,但观众依然能从片中角色随口说出的只言片语中找到一些答案。
当牛爱国给庞丽娜“展望”将来的开公司、买楼房、欧洲游的美好生活前景时,庞丽娜则毫不兴奋,嘴上虽然敷衍地说着“好,我信”,脸上分明写着“不信”二字,最后略带怨气地质问道:“当初结婚的时候,你还说把我带到兰州,后来还说了些别的,哪一条实现了?
”再联系之前的情节,可以感受到,庞丽娜对牛爱国的“没话”,源于她对他信任的丧失、也许她当初嫁给牛建国,是怀着许多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但当希望一一破灭,牛建国一再失信之后,不满与怨气慢慢滋生,自然就会越来越缺乏交流与沟通的意愿,最终就变得“没话”了。
所以“有话”与“没话”的本质,实际上在于两个人对于生活观和情感观是否一致,双方对于生活和情感共同的预期与期盼是否能够达成共识。
成了,自然是情感顺遂、有话可说,反之,则会走向情感淡漠、逐渐无话。
看完电影,很容易联想到了那部在青年人中著名的“看了不敢结婚”的好莱坞电影《消失的爱人》,虽然这两部影片在类型、故事、角色等方面并无相似之处,但所表达的对于婚姻的某种绝望情绪却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消失的爱人》表现得更直白些,而《一句顶一万句》则相对来说更隐晦些。
想一想,片中毛孩和李倩、范伟和刘蓓、喻恩泰和齐溪扮演的三对夫妻,再加上后来牛爱国遇到的离异女同学,没有一对是婚姻幸福的,夫妻之间都属于“没话”这一类的,即便不出轨、没离婚,夫妻关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世界上幸福的和不幸的婚姻都存在,而影片只表现不幸的婚姻,只把婚姻中的失落、迷茫与痛苦展现给观众,似乎也暗示了影片主创认为当代中国家庭的婚姻情感关系是普遍难言幸福的、是有问题的,稍有风浪,婚姻的小船就会沉没。
而且片中着重展现的牛爱国和庞丽娜,姐姐和姐夫这两对夫妻,情感都经历了由浓转淡、从满怀希望到深深失望这样的情感转变,影片开头牛爱国和庞丽娜说起彼此“有话”是那样的一脸兴奋,随后多年过去,两人的脸上只剩下了平淡与冷漠。
而姐姐和姐夫在婚前也算是彼此看对眼,婚后却都在私下里表达了对于对方的失望。
这种从幸福到不幸快速滑落的轨迹,让观众看了还怎能对婚姻抱有信心?
也许,影片对于中国人婚姻情感的负面呈现,就是希望能够刺痛观众,从而促使观众从中反思各自的情感问题吧。
孤独。
世上情淡漠,难寻知心人。
影片中即便是夫妻俩,天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情感也是孤独的,所以庞丽娜要去找能“说得着”的人,进而走向出轨。
而牛建国的孤独则让他情感扭曲,最终是靠老同学一句知心话点醒了他,才扭转过来。
孤独有多可怕,这在刘蓓扮演的大姐这个角色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倾诉自己人到中年的“恨嫁”心理,居然不是找个“爱我的人、对我好的人”这种理由,而是“回到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孤独了”。
但在范伟扮演的姐夫身上,孤独感才真正让人心生寒意,他曾经对牛爱国说过这样一句话——“跟你姐姐结婚,还是结值了,我不是说你姐,是百卉(牛爱国的小女儿),过去这一年多,我不爱说话,自从有了百卉,我变得越来越爱说话了。
”片中还有几场姐夫带着百卉开心打电玩的戏,这句话真的让人感觉细思极恐,姐夫的情感慰藉和人生快乐,竟然是来自他的这个小侄女身上,而且他不是没老婆的人,新婚一年的妻子给不了他这样的情感快乐。
他也不是没孩子的人,他跟前妻所生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但似乎也跟他断了联系,只有这个小女孩侄女能够带给他快乐。
笔者感觉这种孤独之情也隐含着对于成人情感世界的批判。
成人的情感世界有太多的隔膜与冷漠,只有天真无邪的孩子,才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无私、真诚与亲密。
让姐夫觉得跟小女孩在一起,比跟自己老婆在一起更幸福。
成人的情感世界到底怎么了?
结尾处,当牛爱国在火车站看到妻子与第三者时,先是怒上心头再次意欲杀人,随后女儿的一通电话拯救了他以及两个家庭。
他也终于明白,执着于过去、深陷于仇恨中都没有意义,唯有像小女儿在开头和结尾的美好向往,过好自己的日子,才能幸福快乐的活下去!
影片文火慢炖,叙事风格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刀刀见肉。
片中件件琐事在轻描淡写之中被桎梏操控,干净利落却又藕断丝连,让人心惊肉跳之余又生出丝丝悲凉之情,在无硝烟战争席卷过后,更觉意犹未尽。
之前刘震云编剧的电影《手机》,将手机比作了手雷,将所有人性中隐藏的黑暗,婚姻中不为人知的秘密都通过手机见了阳光,扒了中国男人一层皮。
而这次的《一句顶一万句》,又将情感比作刀,刀刀戳到每个人心窝深处。
好的小说是看不见作者的,好的电影是看不见导演的。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尝试做了一个倾听者,他不是在写,而是在听书中的人物在说什么。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雨霖导演同样也是隐藏在摄影机背后,用影像说话,导演只是客观真实的记录片中人物的行为。
她主张演员要亲自去体验生活,这样演起来才真实。
电影中牛爱国是一名修鞋匠,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饰演牛爱国的演员毛孩去跟着老师傅学习了一个月,所以,观众在看到影片中牛爱国在修鞋的时候看起来真实自然,并不像是在表演,这都是从真实生活中得来的。
“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都藏着委屈;我们过日子过得是‘以后’,不是过‘以前’”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根据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只选取小说中的部分章节部分人物,宣传语打着“一个绿帽子的史诗”,讲述的是中国某个小镇一对结婚十余年的夫妻的婚姻危机。
中年人的婚姻危机,向来也是好莱坞热衷的题材。
不过《一句顶一万句》里的中年生活,没有美国电影中的别墅,花园,围着围裙做甜点的主妇,下班跟邻居热情打招呼的男主人。
电影中的小镇是陈旧的呆滞的,主人公牛爱国曾是个军人,退伍后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夫妻俩有一个女儿。
他们过的是再平凡普通不过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牛爱国忽然发现老婆庞丽娜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他动了杀掉奸夫淫妇的念头。
电影的重点并不在于牛爱国如何想杀人或如何杀人,而是以此次出轨为契机,探讨小镇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
牛爱国和庞丽娜,蒋九和赵欣婷,牛爱香和宋解放,三对男女怎么走着走着爱情就死了?
影片开头,是牛爱国和庞丽娜去民政局领结婚证的场景。
“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说得着”是牛爱国和庞丽娜结婚理由,可后来,“再没人说个话,就把人憋死了”,这是庞丽娜要离开牛爱国的理由。
爱情的死去,伴随的是夫妻俩“说话”的失效。
这样的婚姻危机,并不只发生在牛爱国和庞丽娜身上。
《万箭穿心》中,国企厂办主任马学武和小贩李宝莉知识层次不同,“说不着”;《忘了去懂你》中,蔡伟航和陈雪松的关系就像牛爱国和庞丽娜的翻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中年,一个风貌犹存、充满幻想的小镇女人,两人对于生活的期许不同,“说不着”。
《万箭穿心》剧照之所以“说不着”,一方面因为细水流长的婚姻生活,常常是平凡甚至平庸的。
就像作家章诒和说的,“项链变成钥匙链,面纱变为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账本”,或者如日本大编剧向田邦子所形容的,“波澜不惊默默吃草般的日常生活,回首看来,成了大量的肉层和脂肪层”。
《一句顶一万句》虽然简单带过了牛爱国和庞丽娜十年的夫妻生活,但在两人相处的太多细枝末节中,我们都能察觉到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对他们的磨损。
另一方面,庸常的生活掩盖不住跳动的心。
无论是马学武、牛丽娜,还是美国中年危机的扛鼎之作《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中的莱斯特、爱波,他们心中始终难以挥散对乏味的家庭、婚姻以及自我的失望。
他们对于外部的世界仍有着强烈的欲望,但他们的另一半似乎与庸常的生活一起停滞了,并成了庸常的一部分。
欲望无以突围,无从释放,所以要从生活当中寻求新的突破口。
就像庞丽娜之所以爱上蒋九,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好,仅仅因为他能带她逃离小镇,反之,牛爱国从未践行过带她到兰州的承诺。
《革命之路》剧照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精简版的电影虽达不到这样的分量,但却着实刻画出了“孤独”。
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有这么个解释:“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几千句里,基本上都是废话,但他真想说一句自己内心的话,却是很困难的,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听他这句话,并且听懂这句话的这个人。
”这其实就是巴别塔困境,当交流失效,精神无法契合,孤独便成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本质。
中年人的婚姻危机,不过是这种孤独的一个鲜活样本。
可出路在哪里?
《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万箭穿心》都是以一方的死亡终结,而更多人则选择赖活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瞎过呗。
牛爱国呢?
他终究没有杀了庞丽娜,而是在老同学的一番劝告下“顿悟”:日子是过以后,不是以前。
这个放手来得有点太容易,但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首发荔枝锐评——
《一句顶一万句》不好,极度荒凉,它展现了一个“河南性”中国家庭生活的荒芜,且无力自救的样子。
这不是陕西作家们写“搞破鞋”搞得有声有色的样子,这是在写家庭关系找不到任何支点的卡夫卡悲剧,“河南性”中国人以绿帽男人的方式变成了一只绿甲虫和绿局外人,而作者对此提供了廉价的解释和廉价的安慰。
廉价的解释在于,婚姻关系要“说得上话”,廉价的安慰是“生活不是在以前,而是在以后”。
胡说八道。
这明明是一个既没有能力以旧道德的方式维护婚姻,也没有能力以新道德的方式撕毁旧生活面纱的男人,却浑浑噩噩地以为自己最终找到了安顿下来的方向。
如果是旧道德,那就应该砍翻狗男女,自己在小县城里青史留名,让“乱臣贼子惧”;这样那些喜欢搞婚外情的人在搞与不搞的薛定谔量子叠加态里就会被一双左邻右舍的观察者眼睛注视到,以至于产生不搞多于搞的概率偏差。
他就为整个县城的公序良俗做出了贡献。
如果是新道德,那就根本没有所谓“绿帽”一说,男人和女人自愿结合、自愿分离,性器官不是婚姻里的私人财产,受到伤害的不是绿帽的名声,而是情感的欺骗,以及未来生活的断裂。
新道德的基点不是接受和原谅,而永远是希望和选择。
“说得上话”,从来不是婚姻的必需品,那意味着男人必须成为女人的闺蜜,具备相同的思维,兴趣爱好以及三观价值。
刘震云把这个标准抬出来,意味着他受到花季男女恋爱观的侵蚀,混不吝地给萎靡不振的河南性中国人乱开药方。
刚刚看完了原著小说,发现有这样一部电影,就在腾讯上看了。
影视不同于小说,小说靠读者的想象就足够,落实到影视上,对演员,剧本,主线逻辑就需要非常严谨和专业。
2星给几位实力派演员,片子本身稀烂。
1、中国片子的通病,很假。
时代感错位,一会儿是高楼大厦,一会儿是破旧矮房,这边拿着手机穿着时尚,那边磨鞋摆摊苦不堪言。
原著讲的很清楚,几张桌子,就能叫美食城,这是时代感,但片子里的灯火辉煌已经远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北京周边的小县城样貌都能跟原著贴上,导演却选择了一个城市来做拍摄地,导演是没去过县城,还是懒得去县城。
能理解这样一部片子成本不高,无法复原太多场景,但是片中的时代割裂实在太强,导致观众满脑子都是问号,一边拿着智能手机,一边拿着现金付款,一边经营巨大的婚纱影楼,一边做火车拎包,小蒋到底为什么要跑,以他的财力凭什么跑,他为什么不报警,这到底是中国哪个时代?
剧组连一部小灵通都懒得找。
2、演员差。
演员的演技差次不齐。
做演员要表现的唯一内容就是真,假的演成真的就是好演员。
但是主角显然没有做到,除了瞪眼睛之外没有什么表情,做配角的范伟刘蓓秒杀主角演员,所以看片的感觉是一会儿是个国产大烂片,一会儿是个类似《渴望》的老作品。
演员是最失败的因素之一。
3、流水线式的平铺直述,毫无波澜的故事。
没有前戏,也就没有高潮,看完了没有感叹,没有唏嘘,没有看完电影后头脑中该出现的各种情感,就是:演完了?
啊,演完了。
所谓电影艺术在这部片子里变成了生活视频,美其名曰文艺。
小说可以磨磨唧唧,电影的一个半小时全都用来墨迹,就叫没水平。
3、主旨扭曲。
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以前。
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竟然是由反派说出来的。
全片都在讲述侯丽娜偷人,辜负了家庭,舍弃孩子,却由她说出点睛一句。
那么全片到底在讲什么?
反派既然点睛,反派就是对了,那么主角就错了,牛爱国应该先抛妻弃子,他没这样做,反倒是错了。
进而,百慧存在的意义是空的。
姐姐嫁人,宋解放喜欢百慧,都错了。
他们应该把百慧杀了埋了才能追随“过的是以后”这几个字。
这真是原著的意思么?
我理解的这句话,是遇到事情往后想,以前的伤心也好,伤痛也好,不要再去挂念,向前看,找对的人,过对的日子。
但是由反派说出这句话就变了味。
我羞辱你,践踏你,给你戴几年绿帽, 然后跟你说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以前。
也可以换成我把你姑娘搞大肚子抛弃了,然后跟你说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以前。
我把你骗的倾家荡产,然后跟你说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以前。
我杀了你爹妈,然后跟你说过的是以后,不是以前。
你为什么要追究我,为什么你要跟日子过不去?
人就应该不要脸,就应该不负责任,负责任的姐弟俩和老宋,都是蠢货。
这真真是原著的意思么?
我无法确定,毕竟刘震云也参与了演出和编剧。
如果这真是刘震云小说的本意,这个原著恐怕我是高看了。
《一句顶一万句》是部非常捧的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统统在线。
人物塑造与情节推动同时进行,有悬念、有悟性,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是近年来少见的完成度极高的电影。
一个有前途的军人变成了一个卑微鞋匠,无法再与漂亮的老婆相匹配,老婆出轨并不出乎意外。
当丈夫目睹老婆瞒着自己与人约会,起了杀心。
但在战友的劝告下终于当个缩头乌龟,那屈辱是可想而知的。
丈夫想用讨好挽回婚姻,老婆虽未被打动,但为女儿也准备与情人断绝关系。
不想与情人的告别旅行被丈夫盯梢,导致丈夫杀心再起。
但为了女儿,他没有下手,转而把奸情告知了奸夫的老婆,导致对方老婆的自杀。
自杀未遂,奸夫也因内疚而有回归家庭之意。
回到老家,丈夫用不离婚,也不让妻子见女儿的方式怨罚妻子。
妻子思念女儿而不能见,又因奸夫回归家庭而难续旧情。
不想,妻子再次与奸夫私奔。
在舆论压力下丈夫只能外出寻找。
观众正担心他杀心又起,但此时他很理智,也并不真想找,只去新乡城里混几天避过风头。
不想在新乡遇到了女同学,相言甚欢,正当观众以为两人会发展出一段关系时,女儿得病,急电催他回家。
女儿病危再送到新乡救治。
女儿神志恢复后要吃馄饨,于是丈夫深夜去火车站买馄饨。
在此遇到了正准备乘火车离开的妻子与奸夫,丈夫杀心又起。
此时接到女儿的电话。
最后夫妻相见,丈夫放下执念。
电影貌似平淡,实质内里波涛汹涌,悬念叠起,环环相扣,实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在豆瓣只有6.3分的评分,而莫名其妙的《长安三万里》却有8.6的评分,这都说说明了豆瓣评分是多么不靠谱。
文/梦里诗书 如若单就故事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个真正聚焦普通人情感的无华之作,但在影视化的改编后,电影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却并非是那源于生活的质朴,而是一种与导演年龄不相符刻意粉饰后的老气横秋,以此本当用生活所孕育的金句也变的尴尬做作。
根据原著的改编电影舍去了很大部分的的原有内容,而专注于围绕修鞋匠牛爱国怀疑自己被戴了绿帽的故事为展开,并穿插了姐姐牛爱香结婚的辅线,在此虽不做过多的剧透,但其实从整体来看电影所致力想要做的并非是呈现一段民间绯闻,它更像是一个引子,透过随后的戏剧性发展,对夫妻间的婚姻关系和人性做出了耐人寻味的考度与解读,关乎小人物的爱恨纠葛所突显的生活哲思是电影本预寄望的内在纵深。
这部作品的核心也是其所能依仗的就是生活的本态,如何透过细腻的情感勾勒和人物塑造将观众带入主人公的生活中无疑是最为至关紧要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情感的把控还是人物的塑造,其只是做到了差强人意,剧情整体的衔接并非是用人物情感来粘合,而是透过一个个巧合的推动,在人物上,开门见山的手法固然并非不好,但没有铺垫的冲突使得电影在伊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实际并没有代入感,人物只是将台词念出来了的尴尬,对于一部聚焦生活的作品来说无疑是一个难掩的败笔。
让人很难想象一位本当焕发蓬勃朝气的新锐导演会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如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自己来拍的片子,而不是她的女儿的执导反倒更会让人信服,这种犹如上个世纪电影的风格,已然并非是老练的沉稳,而就是一种没有生机的死气,电影让人感觉导演仿若被束缚住了手脚,无从将那原本的文学转化为自己在光影中的艺术,流于形式的演绎,即便拥有再为优秀的剧本和演员,都只会是一场匮乏真情实感的空谈。
一个优秀的导演绝不会将原有的经典变成禁锢自己的牢笼,在这部近乎看不到任何个人色彩风格的作品中,僵化的陈旧并没有突显那一句顶万句的精彩,只为人所见一电影难顶一书的拙薄。
一直听说过这部刘震云的小说,也听很多人推荐过,但是一直没有看过,今天偶然刷到就看了下,坦白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回头看了书,可以再对比看看。
但从电影角度,看完感觉这部电影通篇都在讲“说不着话”的事情,开头的离婚夫妻是没有话说了,男女主角 牛爱国和庞丽娜也是没话说了,牛爱香和老蒋结婚一年 也是没话说了;倒是蒋老板和他老婆,没有描述太多,不知道是不是也没话说了,从医院他俩的对话看来不像是,更像是蒋在寻找新鲜感。
所以我在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就一直脑中带着这些疑问,婚姻的结束到底是不是真的到最后是没话说了?
在不同群体都存在吗?
为什么会存在?
一开始发现不了吗?
如果出现了,还有办法拯救吗?
我专门查了一下中国人离婚的数据,根据最高法出的司法大数据,2016-2017年的离婚原因 第一名是感情不和77.51%,第二名是家暴 14.86%;当然这是起诉离婚的,应该还有自愿离婚的没有统计进去。
感情不和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泛泛的,包罗万象,很多事情都可以归纳进去为感情不和,这是果,不是因。
包括说不着话了, 也是果,不是因。
那因到底是啥?
牛爱国和庞丽娜10年前刚刚结婚的时候,在登记处兴高采烈的说 我们说得着,我们每次都能猜到对方想说啥,为啥10年后就说不着了?
因为核心的需求变化了,大家都变了,10年前牛爱国去部队当兵,信心满满,风风光光,准备在部队大干一番,然后把丽娜接到兰州,那时候丽娜的需求应该就是找一个能有前途的男人,有志向,有能力,能让自己过上好生活的男人;而爱国的需求 那就是找一个漂亮媳妇,互相喜欢的。
10年过去了,丽娜的需求没有实现;爱国的需求实现了。
丽娜在这10年间肯定是有过纠结的,电影没有交代爱国在部队经历了什么,大概率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最后在现实中泯然众人矣的一个故事,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展望一个接一个的落空,10年过去,爱国是一个修鞋铺老板,而且丝毫看不到10年后会有任何变化,爱国已经被社会磨平了棱角,不再是那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
所以他俩没话说了,不是他俩没能力说话,是因为没有意愿,大家不愿意聊了,甚至更多是可以说是丽娜不愿意聊了,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一潭死水,没啥可聊的。
丽娜应该是一个还是有一些精神追求 稍微文艺 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的女孩,她喜欢吃松鼠桂鱼,最想去欧洲。
所以她在心里基本已经对这段婚姻判死刑了,只是迫于道德和孩子的约束,她还是不愿意踏出那一步去重新选择,直到蒋老板的出现,犹如黑暗中的萤火虫,一把把她内心的欲望点燃,着了。
所以没话说是表象,背后是丽娜的核心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而且似乎爱国已经不可能给她满足了,她自然就没话说了,10年前的时候她对爱国 很有信心 觉得有希望满足她的期望,10年过去,希望落空。
所以,男同胞们啊,努力奋斗啊,不然就别娶漂亮的老婆,年轻时候你没成功可以说你是潜力股,潜力10年还不爆发,女人就得没信心了,从女性角度来讲,其实已经算是投资失败了。
人家趁着还有资本,想再换一只股票,感性上说可能有点绝情,理性上来讲,其实是对的。
漂亮女人身边的诱惑是很多的,电影的设定是在小县城,而且是在2009年,所以其实丽娜的诱惑其实还是有限,现在网络时代,你是在和整个城市 甚至整个中国 全球的男人在竞争。
我 想起和高中的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在大学时候聊天,说起谁谁当年追她,她说几乎全年级90%的男生都给她发过短信 写过情书…… 你可想而知 婚姻的三大需求,性需求,精神需求,经济需求,三者有其二就能维持较好,有一个勉强维持,一个都没有就得挂。
而且需要不断进步和迭代,因为大家的需求也会变,这就是为啥所谓的陈世美,赵本山,鲁迅,抛弃发妻,需求变了,换成你也一样。
有没有压抑自我的道德楷模,有,只是比较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
所以,这个局怎么破呢?
其实就是2字 同频,前期筛选阶段找和自己同频的,如果对方是喜欢欧洲游的,你就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如果感觉费力, 就趁早换人,如果对自己早期有信心,后期运气不佳,没达到,对方要走,那也就大大方方的送走,好聚好散,这个结局是你一开始就该想到的,不是意外,是必然。
女生也一样,早期筛选阶段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既要也要,男人也不是神,成功是很难的,很大一部分是运气,如果你只想找成功的,不如直接找现成的成功率更高,否则就做好可能他不成功的准备。
筛选好之后,大家最好是同频,一起进步,不要拉开差距,如果有一天,确实拉开差距了,就散了吧,强求留下没有意义,有相聚就有分离,这是必然的,记住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光就好,勇敢向前,不要活在过去
以前从不知道小县城是这样想事情的,什么破鞋这种话我从没想过……城里很大范围内互相都认识,面包店挤花的女工居然就是老板还张口叫名字,一个“谈恋爱喝农药”的结合了戏剧性、戏谑、神秘的帽子顶一辈子,除非用女属于男管理、男靠女的体现的婚姻从属观念来洗刷(这个叙事节奏也挺有意思,“绝望地相亲”的姑娘准备结婚时才突然揭开)。
我也没想过,没有人说话,说感受、愿望、分析开解的人,有多难过。
也看到了具体的说话背后藏着可能的危险意味的例子、熟人圈子里侦查出轨嫌疑的例子,真实立住的家庭和纷乱思绪,小孩的形象也是真实的,有自己的思考、纠结困惑和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
要我可能就和小孩说些理论般的话(同时可能还会有些我懂很多很清楚的优越感,在大家都是现代人的小环境里还算公平地比较着养出来的),但大姑父一句类似“就这么办”的通俗的话,才是好接受的、符合小孩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里对自己的复杂的地位的理解的。
那一份婚外关系,不是完全理解,确实难舍难分,最后还跑去广州吗?
寻死觅活的老婆咋办?
这段关系的揭开和发展,其中爱国的发应,起伏波澜大且完整,没怎么简化。
我没怎么看过国产电视剧,感觉这节奏还算电影吧。
拿《硅谷》《亿万》《Borgen》这些类别不同的海外电视剧来比的话,差异也不小。
管它像什么,我觉得是一个站在中国的人群里的讲述不错的故事。
也有看到一些视觉语言、演得很有力度、配乐和背景音很好,钟表声很细节、发音也有些微河南感觉。
有的台词感觉相似得太做作,但确实耐人寻味。
贫富已经点到了,没必要浅白地吵出来,而且这里面的人最在乎的也不是贫富了,是生活的趣味、有陪伴有共鸣的感觉。
但经过复杂细碎和存在诸多刻板习惯和刻薄眼光的生活,很难再有勇气去坦诚,去轻松,从而获得共鸣。
可以想象有更多纷乱复杂扯来扯去一团乱麻的事发生在生活里,缺乏辨认处理情绪和搭建沟通的能力,只觉得,不想说,很难开口,很难说清楚,渐渐没乐趣只有要求,渐渐在细碎的要求里不满,但仍留有家人温情这互相支持的习惯和愿望。
中国人啊“中国道德”是什么呢?
在很大一部分人里,是精打细算,是体面,是夫唱妇随,是不浪费一点点,是脑子要干净最好只学习不玩乐,是上位者可以发怒着说借口像爱国对女儿,是要有远大志向同时肯吃苦,是每个人都要会向领导汇报的语气辞令以及能听懂要求大部分时候哪怕有些不适也直接听从咽下一口气,但不会别的也可以。
旧中国是这样,现在也普遍存在。
爱国他姐和老婆搭伴,再有个还可以的工作的话,那应该真不错。
我真没想到来擦鞋的女同学只是开小吃摊的,而且看爱国和同学,我也会有往恋爱关系想的中式惯性思维。
“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情感是大风。
”这句话来自于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什么看这部电影会想起蒲柏这句话,因为比起很多饱含情感的诗人,蒲柏的风格,清汤寡水,语句工整,情感内敛,但很多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他是一位格言大师,牛津语录词典中收录了212条蒲柏的作品精辟语录。
如“只有少量知识是危险的”,“人皆有错,难能宽恕”,“正确的学习造就男子汉”这些,都是蒲柏的。
感觉蒲柏的风格,跟这部《一句顶一万句》很像。
我对这部电影比较有感触的,是因为我身边的故事。
下面开始跑题时间:我有个亲戚(不说是什么亲戚了,反正是有血缘关系的那种,不算近),他的孩子与我同辈,小时候经常一块玩。
亲戚小时候没怎么上过学,长大后在一家工厂当保安,一干就是一辈子,平时也不爱说话。
他娶了一个挺光鲜的媳妇,不算漂亮,但很会打扮。
故事就发生在他孩子上职高的时候,媳妇出轨了。
特别说一下,他媳妇在一家商场(那个时候叫百货商店)里上班,10点上班,晚上估计快九点才下班。
而亲戚呢,由于亲戚是夜班保安(很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换过工作,夜班保安直干到退休),时间正好错开,我去他家玩的时候,很少见这两口照面。
后来他不知道从哪儿知道媳妇出轨,就去商场门口堵人家。
几次都没堵到,我妈当时还说他,“你就在人家大门口蹲着,人家能不发现你啊?
”后来亲戚学精了,就找了一个旮旯猫着,一猫就是一天,真给逮着了。
但他当时也没爆发,后来听家里人念叨,当时亲戚怀里是揣了一把刀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当初发作,而是回到家中把媳妇打跑了。
后来离了婚。
最可怜的是他的孩子,我们从小玩到大,他上职高那些日子,亲戚索性在单位传达室住了,孩子也没人管,饭都吃不上,一米八的个子也就100多斤,我记得很清楚,有次中午吃饭,他托我去门口买份凉皮,翻遍了家里所有角落,都找不到几个钢镚,后来我家还管过他一阵。。。
后来,我去外地上大学,见面就很少了,记得有一次,亲戚来我家,已是满头的白发。
跟我家里念叨,自己是保安,孩子跟自己老吵架,说看见他爸穿得这身制服,害怕。。。。
再后来,我不说恐怕大家也能猜得到。
我想说的是,我身边这件事,很像电影里的某些情节。。。。
下面回归正题。
来自作家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不好意思,原著没有看过。
这里只是就事论事,从电影所呈现的故事中,探究电影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主题。
刘震云的作品不必多说,《手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等作品都搬上银幕,还有过几天那部《我不是潘金莲》。
他的写作风格,就是那种倚重生活的描写,带出了各种各样的主题,或者揭示或者批判。
但这部《一句顶一万句》中,所呈现的感觉有些不一样。
电影的主题基调其实就是两个字:冷静。
不仅仅是对于电影的整体风格,也是对于电影的主角的心态。
作为一部生活气息很浓厚的作品,个人认为,生活类电影,在这个市场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话题性作为立足点,不但可以突出话题之下的生活质感,也能吸引观众眼球。
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就连同期的《盛先生的花儿》也是因单身女子意外怀孕而引发的事件。
《一句顶一万句》的话题,是老婆出轨。
很有噱头,有意无意间,也贴合了当下炒得正热的明星事件。
一个老实巴交的丈夫,一个颇有姿色的妻子。
三口之家,七年之痒,红杏出墙。
加之电影中其余角色出场,构架了一个中国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根纽带——交谈。
这就是电影所要呈现的主题。
中国讲究“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中国,语言是维系关系中里最厚重的东西。
语言这个东西的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
就像《一声叹息》里,爱情在多年之后,变成了“左手拉右手”,而夫妻之间的情感,在多年之后,也变成了语言之间的维系。
电影中将故事主题呈现在台面上的,正是对于若干人物形象成功的点染与塑造。
牛爱国、牛爱香姐弟俩之间的对比,用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所表现出来。
姐姐无数次的相亲,每次都是话不投机,而与她话最多的,还是范伟饰演的宋解放。
用姐姐的故事衬托牛爱国这个老实巴交的丈夫。
而将他们拧成一股绳的就是,现实生活所交织的网。
伴随着牛爱国三番几次的打算反抗,打算“行凶”,甚至找到了齐溪打算“借刀杀人”,但最终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有的时候,观众可能跟我一样,觉得这个角色很窝囊,活得很憋屈。
但随着后半段,牛爱香与宋解放结婚之后的状态,牛爱国出行之后,遇到的老同学,以及最后夫妻俩在车站相遇的那一番对话,电影一步一步的阐明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这个市井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张难以挣脱的网。
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面对强大的“环境”压力,对命运有不可知的宿命感,牛爱国如此,姐姐牛爱香也是如此。
所有的角色在面对这张网挣扎的同时,又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
在这老实人牛爱国的故事里,看到了顺服开始,到反抗、挣扎、再到克制,最后不得不选择适应。
其实,姐姐的故事,就是在隐喻牛爱国的未来,她用自己的生活和遭遇,告诉牛爱国,这就是生活。
回到开篇,理智是罗盘,情感是大风,在风浪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向,依靠的是自己的理智。
而让维系理智与情感之间平衡的,有多种多样,在《一句顶一万句》,正是“语言交流”这根纽带。
好与不好的话,都说出来。
也許是年齡大了,我現在也會看一些沒有武打、槍戰和特效的電影了。
這年頭要找一個說得上話的人可太難了。
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人和人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久而久之,不通人情的人也越來越多。
互聯網讓人們的眼界拓寛了,但學識、能力、素質、社會階層…各方面都沒跟上,問題就產生了。
對於很多底層人民而言,外面的世界不僅拓寛了眼界,還激起了慾望。
他們不會明白,很多地方是永遠去不了的,很多東西是永遠得不到的,而只會因為欲求不滿而躁動不安。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一群膈應的人鬧到一塊儿了。
給三星,原因是不完整,我正等著看那個不負責任的母親知道女兒病重之後的反應呢,“喀”的一聲,節束了。
影片只有起、承,没有轉、合,導演打了很多結,但一個也沒有解,看完之後,很憋屈。
據說原著很龐大,電影只選取了其中的一段,說實話,給作平庸了。
所有的石頭都沒有落地,該說的問題沒有說透,但范偉的演伎是一大看點。
每次看影评就知道 人 为什么不需要在意任何人的想法
电影距离原著还差得远。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也不是捆绑幸福的枷锁,它只是一条法律。范伟一下子就把宋解放这个角色定型了,这就是实力。
刘蓓毛孩演的可以,李倩太弱了。。范伟自带笑料
一部很难看的国产电视剧水平,都不如。
有些沉闷,有些失望
原著小说是这样的吗?竟然是大型法治在线?
接地气的片儿,满怀期待,却毫无亮点,平庸之作吧。相同主题还是看冯小刚的《一声叹息》吧,也有刘蓓,看看差距多大
导演应该和我差不多大,因为这片子里的河南市井场景让我大为亲切滴想起童年时光,为此加一颗星。最烦的是摄影机简直restless...电视感太强;最后还强行说教;再加上导演对这个挺好的故事没有自己的理解(年龄阅历摆着呢么),每次都是刚想深入角色情感就切掉,不给观众感动的机会。
不能说拍的不好,就是有点儿拧巴,剧情改动挺大,少了原著那种洗练的灵气 (小吃一条街好像是开封的西司夜市,在那儿吃过汤包和羊肉炕馍)
它有真情实感,但是一句顶不上一万句。
毛孩演的这个算啥,太恐怖了!出轨就要杀人,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语言暴力,旁边人。
结尾突兀。所以两星。前面都挺好的。
1.夜市摆摊的舍不得跑去鞋店擦鞋2.馄饨都买不到的夜里贴膜的也早收摊了3.桔子摊摆不着水果刀4.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5.毛孩演技真尴尬6.不好看
好喜欢齐溪的生无可恋脸!
离婚才是人生的开始。
最大的遗憾可能是因为片子太老气横秋,少了一点年轻人的锐气。小说到影像的转化,很生硬。范伟老师的演技超好,电影打动人了么?并没有。
中年走下坡路的刘蓓就完全我的type!
剧本写得好 查了查资料才知道拍摄地就是刘震云的故乡 县城百姓的庸常生活被拍得妙趣横生 几场对戏都很有趣 现在这样粗粗的生活细细的讲理的华语电影真是越来越少了 明明这是我们最擅长的
某些事情的原意是结束,却因为一些外力变成了转折。事情本来可以最小公约数(伤害程度)地解决,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因为情绪,最后变成了最大公约数。那个男的的老婆知道他出轨后,喝了农药,因为想不开,想不开的原因是什么,觉得没颜面还是因为觉得爱情没了。身外人,不知道。整部电影围绕“说不说得着”这件事。抱着期待结婚发现期待落空,对方却因为可以和侄女说上话觉得开心,婚结得值。说得着,是不分年龄的。在气头上想拿刀把狗男女杀了,因为接到了女儿的电话,瞬间冷静。
很朴实的一部片子,大量的心理活动靠肢体和眼神来表达出来,比较考验演技。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