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过去,当年的瘾君子愣头青们外貌已然大叔化,但每个人骨子里的性情兴趣却没怎么变。
Mark依然最靠谱最敏感,Spud依然最丧最没存在感,Simon依然最有范儿最铁石心肠,Franco依然最暴力最要面子。
当然这也是影迷们乐意看到的,导演投其所好,并多次设置与上一部相同的场景(甚至直接闪回)来测试和奖励你的痴迷。
此外,与时俱进版本的choose life长独白、让Spud将上集的故事记录成文字、终于出现的trainspotting引用(来自原著小说)、同样的横财和背叛结尾……这分明就是个大型回忆杀现场。
当你看到三兄弟再次联手打架,恍惚间他们的往昔和我们的青春仿佛又回来了。
总之,原班人马廿年后重聚太难得了(想想遥遥无期的《老友记》电影)。
感谢原著作者欧文·威尔许的续集小说为本片提供了情节蓝本。
更要感谢丹尼·博伊尔和曾经的好基友伊万·迈克格雷戈重修旧好(正像本片结尾一样),联袂为影迷圆梦。
3个爱丁堡的单身男人依然在底层挣扎,也继续表现毒品之害和阶级固化。
少了些上集的犀利和震撼,多了些和解和情怀,但总体而论影片的合理性和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我真的像爱第一部一样爱第二部。
要是以后还能有T3,我一定捧场。
有一个好朋友,偷走了你所有的钱,一声不响的离开,直到20年后毫无预兆地归来。
这个朋友的名字叫Mark RentonSpud在自杀,Mark救了他,他却反手把Mark打翻在地:“你他妈毁了我的生活,现在连我要死都被你毁了”“我不是留给你那么多钱” “我是个瘾君子啊,你指望我能做什么?
”Simon, aka Sick boy, 在没人光顾的自家酒吧里打着桌球Mark来了,抬眼一看,云淡风轻地谈笑风生“结婚了吗”“结了”“有孩子吗”“两个”“男孩女孩啊”“男女各一个”然后操着球棍把他打到昏厥“你mb还有脸回来”Franko, aka begbie, 泡到了姑娘,坐在厕所隔间里吃蓝色小药片手一抖,掉到隔壁mark在的隔间里,两人起了争执隔了一会忽然觉得这声音如此熟悉然后提着刀追了mark十几条街然后呢Sick boy继续和他谈笑风生,Spud听他一席话豁然开朗,继续书写人生新篇章Begbie比较特殊,继续想弄死他,估计他觉得钱应该都是他的
Spud自杀失败后Mark带他去跑步:“既然你总要上瘾,那就对点其他的东西上瘾吧”“比如什么”“比如拳击”“拳击?
”“就是举个例子”然后Spud就真的去打拳击了,打完(被打完)出来表示老子真是信了你的邪他站在那个路口回头一望,20年前的他们从这里跑过这差不多是整个电影里最触动我的地方。
比在餐厅和小女生大谈“Choose Life”要真诚一点,比小房间里迎着旧时最爱的音乐翩翩起舞更感伤一点,他们去山下,“这是为了怀念早逝的Tommy” “这只是怀旧,只是怀念你自己的青春”Danny Boyle表示原来的片子也是我拍的,老子想加多少私货就加多少许多人买过经典Slogan的海报,作为反消费主义的完美注脚那新时代里要Choose什么?
Mark说什么都可以,一切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是你并不需要的东西“选择手包,选择高跟鞋,选择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向全世界广播自己的早餐,还希望有人会在意”比起20年前,消费主义更盛行了,这部电影不也是商业运作,社交网络宣传么?
我们都知道那是什么,可是我们总是逃不出它的阴影,抑或,为什么要逃?
看电影的人十个有十个觉得Begbie是个大混蛋,十足的反社会其实人家是这群废青里最干净的一个,不沾毒品,还服过兵役(划掉,谢 Denny ,刚进影院昏了头)只有从Spud零星的讲述里能瞥见他落魄的父亲,从mark小学的回忆里记起两人多亲密是怎样的经历让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夜班他平静地对着孩子说,我爱你这不容易,因为我就没被好好养大他没有中像Diana那样的“卵巢彩票”,年轻时能聪明地享受,长大了能聪明地赚钱“这价格很合理嘛”“这是每小时的费用” 他们有那么多的愤怒,嗑药是一种发泄,暴力是一种,大骂wanker是另一种只是这些都不能Save us from shotguns & fathers' suicides.那什么才能让我们解脱?
个人愚见,这是个和解的片子Simon前一幕还愤愤不平地和自己的小女友说“他给我这点钱有什么用,连利息都不算,我能买个时光机回溯人生吗?
”之后就和Mark合作,工作如鱼得水,玩乐心有灵犀小女友聪明的,她说“我要是不在,你们脱下裤子,一起搞基,岂不美哉”Begbie跑到Spud家,说给我念念你都写了啥,Spud吓的要死,说我删,我删Begbie说这都是老子牛逼闪闪的光荣事迹,你删个屁 年轻气盛像一场潮水,有人潮头挺立,有人淋个半死,有人被潮卷走 人人都说选啊选啊的,但生命里太重要的事没得选择没法选择父母,没法选择孩子,没法选择爱上谁,没法选择和谁一起度过青春Franko只有对儿子说我以你为荣Simon再努力也没留下VeronikaSpud把所有我们的故事都记下Mark回到了家P.S. 有人问Boyle 电影的原声带会像原来那部一样牛逼闪闪么?
Boyle说 怎么可能 足见有洞见真知,没自己给自己打100分P.P.S. 有的曲子还是好听的呢今天看到片源出了,又想起了,就顺便把T2里的choose life 摘录翻译如下: Veronika: What's 'Choose life'?Veronika:什么叫"选择人生"?Renton: What?Renton:什么?Veronika: 'Choose life'. Simon says it sometimes. He says "Choose life, Veronika!"Veronika:"选择人生"。
Simon有时会说。
他说"选择人生 Veronika"Renton: 'Choose life'... 'Choose life' was a well meaning slogan from a 1980's anti-drug campaign and we used to add things to it, so I might say for example, Renton: "选择人生"..."选择人生"是80年代反毒品宣传中一个引人向善的标语,我们总在后边加别的东西,比如我可以说choose... designer lingerie, in the vain hope of kicking some life back into a dead relationship. 选择...选择设计师内衣,空想着能和某人再续一段已经消逝的关系Choose handbags, choose high-heeled shoes, cashmere and silk, to make yourself feel what passes for happy. 选择手包,选择高跟鞋,羊绒和丝绸,把这当做你的快乐之源Choose an iPhone made in China by a woman who jumped out of a window and stick it in the pocket of your jacket fresh from a South-Asian Firetrap. 选择把一名已经跳楼的中国女工里做出的iPhone揣进在南亚血汗工厂里生产的夹克的口袋Choose Facebook, Twitter, Snapchat, Instagram and a thousand others ways to spew your bile across people you've never met. 选择Facebook, Twitter, Snapchat, Instagram还有一千种别的方式和你从没见过的人大倒苦水Choose updating your profile, tell the world what you had for breakfast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 选择更新你的资料,告诉世界你早饭吃了什么并且希望某地 某人真的关心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desperate to believe that you don't look as bad as they do. 选择拜访旧爱,拼命相信你没有她们看起来一样糟Choose live-blogging, from your first wank 'til your last breath; human interaction reduced to nothing more than data. 选择直播,从你第一次手淫到你最后一次呼吸;人们之间的联系减少到除了数据一无所有Choose ten things you never knew about celebrities who've had surgery. 选择震惊!
你不知道的十个做过手术的名人Choose screaming about abortion. 选择对堕胎大惊小怪Choose rape jokes, slut-shaming, revenge porn and an endless tide of depressing misogyny. 选择强奸的笑话,说别人是婊,传前任的性爱录像和无穷无尽令人压抑的厌女症Choose 9/11 never happened, and if it did, it was the Jews. 选择9/11不曾真的发生,如果发生了,那就是犹太人干的Choose a zero-hour contract and a two-hour journey to work. 选择随叫随到的零时工合同,还要花两小时通勤And choose the same for your kids, only worse, and maybe tell yourself that it's better that they never happened. 选择一样的东西给你的孩子们,只是更糟,也许告诉自己不生下他们才更好And then sit back and smother the pain with an unknown dose of an unknown drug made in somebody's fucking kitchen. 之后坐下吸入一份某人厨房里做出来的剂量不明的未知药物来缓解疼痛Choose unfulfilled promise and wishing you'd done it all differently. 选择不履行承诺,之后又希望自己从头来过Choose never learning from your own mistakes. Choose watching history repeat itself. 选择从不吸取自己错误的教训 选择看着历史一遍遍重演Choose the slow reconciliation towards what you can get, rather than what you always hoped for. Settle for less and keep a brave face on it. 选择慢慢屈就于你能得到的,而不是你一直都想要的。
见好就收 但面子上还要硬撑Choose disappointment and choose losing the ones you love, then as they fall from view, a piece of you dies with them until you can see that one day in the future, piece by piece, they will all be gone and there'll be nothing left of you to call alive or dead. 选择失望 选择痛失所爱,随她们渐行渐远,你的一部分也与她们一并消逝 你知道将来的某一天,一点又一点,它们都消逝无踪 那时你的自我一点不剩 生死难明Choose your future, Veronika. Choose life.选择你的未来,Veronika,选择人生
《猜火车2》终于来啦!
喜大普奔,奔走相告。
11月3日,影迷期待已久的《猜火车2》发布正式预告片这是一部迟到太久的续作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fucking bi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can openers. Choose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and dental insurance.——《猜火车》台词1996年上映的《猜火车》被誉为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它以时尚、另类、前卫的姿态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
影片描述了爱丁堡的一群青年糜烂、颓废的垃圾式生活,极具特色的镜头语言与令人神迷的英伦摇滚,加之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使之成为一部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另类经典。
20世纪末的英国与欧洲,年轻一代出现了又一次的精神塌陷,颓废,堕落,失去方向,无数年轻人迷失在时代之中,《猜火车》呈现给观众的正是当时苏格兰爱丁堡文化的一个最真实的面貌。
电影中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
”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
——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在各式各样的毒品中疯狂迷醉,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迷失了自我,也失去了世界。
当年凭借《猜火车》而声名鹊起的新锐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如今也早已是获得数次奥斯卡提名,并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捧得小金人的电影大师。
在博伊尔的电影中,他始终围绕边缘人、小人物和中产阶级三种人物类型,刻画他们的典型特征,分析黑色人物产生的根源;荒诞戏谑的人声阐释、极具文化特色的音乐、流畅快速的时空交叉剪辑、声音效果的平行剪辑、极具表现性的镜头等,都是伊博尔的惯用手法,直观地呈现出其电影的黑色喜剧效果。
关注现代社会都市文明的发展和城市青年的精神状态,以及彰显人性本质,审视非主流文化和社会体制,是伊博尔电影的几大主题。
20年前的《猜火车》中,伊博尔让我们见到了堕落的快感,自我放逐的有趣,以及自我毁灭的恐怖,肆意与颓丧的青春之后,平静安稳的生活才最令人向往。
《猜火车2》或许不会再像其前作一样能够影响无数人的青春,有着“青春圣经”一般的地位,但原班人马悉数到齐,原著作者亲自操刀剧本,无不说明主创人员对这部续作的珍视,相信这是一部真正的诚意之作,在预告中也出现了许多致敬前作的场景,同样让人期待。
“20年前”&“20年后”
十年前,看完《猜火车》的我坐在电脑前幻想自己乏味的生活与他们重叠的可能,一帮苏格兰垃圾青年堕落的边缘生活在我的记忆里散发着明媚与活力,选择生活,选择苏格兰地区最烂的厕所,选择进入一个马桶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生活并没有给与我们选择的权利,你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不去选择,选择逃避,选择海洛因,选择把自己的人生逼进角落里,看着一切向前飞逝。
鲁迅曾写道“娜拉走后怎样?
”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是啊,reton离开会怎样,出来混的债总归要还,每人分到4000英镑又会怎样,在其他人看来,reton最大的恶是剥夺了他们重新开启新生活的幻想,而不得不在爱丁堡不断重复自己的criminal life . 像土豆悬挂在墙上的旧照片一样对过去进行了一次飞速的清点:1996-2016,克隆羊多利出生,香港回归,克林顿连任,微软发布windows xp, 本拉登被击毙,伍迪艾伦还在拍片,安东尼奥尼与伯格曼在同一天去世,中国全面实行二胎政策,苏格兰公投脱英,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上台,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原教旨恐怖主义,女权话语甚嚣尘上,共享经济,互联网plus,房地产,virtual reality。
中产阶级消费浪潮吞噬了难民以外的所有人,我们再也见不到苏克兰旷野天际线下的身影,the worst toilet in Scotland也会在新的城市建设中被夷为平地。
20年前,在影片结尾,reton微笑着向我走来,选择了拥抱这个不断加速的世界。
20年后,reton满脸疲态回到爱丁堡,这个变得沉闷阴郁静止的精神故乡,生活就是通过一扇扇的门,你站在门外面踌躇犹豫畏怯,但是不打开这一扇门,就永远无法进入下一扇门,每一扇门的房间都像是一个薛定谔的盒子,你的下一刻人生在里面生死未卜,犹如在跑步机上中断的正常生活,列车驶入异轨,当reton在精美装潢的酒店里复刻那段关于“选择”的箴言,这个即将“年过半百的老人”说出的不再是关于选择而是关于愤怒与承受。
丹尼鲍伊尔无计可施,《猜火车》中符号,仪式做作地重复着,他让所有的人停留在原地,对着那辆迷幻列车无奈的回望。
最后的最后,你选择在一间房间里停下,注视着这辆列车抵达终点。
个人认为《猜火车2》是一部极具反思式的长成型影片。
相比上一部,它更耐人寻味和感人整个猜火车系列,故事的核心是非常明确的,用影片的话来讲,那就是“选择人生”。
叙述着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选择。
所以,我想从整个系列的开篇写这篇影评,但也不会过于冗长,只是拿主人公雷登来写。
《猜火车1》的影片开始,还是黄毛小子的雷登便道出了他的人生选择:“………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理由不能拿来爽,有了海洛因,要个鸡巴理由。
”
“选择海洛因”,一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没有明天,也不需要什么明天。
因为它足够简单,又够快乐。
这不过是一种被简化了的人生罢了。
只是那时的雷登还不发现,在这沉沦背后所等待他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直至婴儿的暴毙,雷登才开始体会到这糜烂的悲惨人生。
而他还是选择自暴自弃,毕竟在痛苦面前,逃避要比面对容易些。
继后,他们为吸食海洛因而去抢劫、土豆入狱、吸毒过量等等,直到雷登被父母强制戒毒。
戒毒后的雷登陷入了麻木无味的生活状态,而身为学生的黛安却无意间点醒了他。
于是雷登选择了离开,启程新的生活。
新生活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体验,也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人生的充实。
可是好景不长,贝格比和西蒙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
与此同时,汤米的葬礼使他们回到家乡。
碰到了那笔不可多得的卖卖,雷登也被迫入了伙。
历尽苦心地卖掉那笔货之后,西蒙嬉闹的话语和贝格比的暴戾恣睢,让雷登“背叛”的种子开始萌发。
有了机会,便有了背叛。
只是这次的背叛是纯粹自私的。
选择人生,选择崭新的开始“我要大步向前,选择生活,我的前途会一片光明,我会像你一样……”这是一个充满希望性质的结局,一个悔过了的展望明天的坏小子。
相比之下,第一部的寓意更为简单。
同时,这部是以雷登自传的形式讲述的,而第二部则是以传统的叙事方式。
并且在镜头的运用、故事的情节、演员的演技第一部都明显要好于第二部。
不再多说,来谈一谈第二部。
《猜火车2》的一开始,已步入中年的雷登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却因疾病猝然倒地,童年往事如倒带般浮现开来。
奋力奔跑,却徒然倒下。
突然想到了《堂吉诃德》里的一句话,最疯狂的事情就是莫名其妙地死去,,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人,会变得珍惜起来。
因此,手术后的雷登决定返乡,此时导演并没有过多交代雷登的事情,也没有交代他的病情。
久别重归的雷登对家乡充满了陌生,没有了曾经的归属感,有的只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雷登回家后才发现,自己的母亲早已离世,20年来母亲把他的房间保持的与他离开时一样。
这就是母爱
他取出那张曾经喜爱的唱片,不堪音乐带给他的过往回忆。
随后雷登去拜访了曾经的好友土豆,可恰巧碰上土豆自杀
听取了土豆的建议,雷登又去看望了多年未见的西蒙,偿还了曾经的背叛。
在这里,雷登撒了谎,可这谎言也是他一直所希冀的人生。
雷登的到来也让土豆重申生活。
土豆是整个故事里最善良的一个,可再善良的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并且,两部片子里土豆的结局也都是最圆满的一个。
应了那句俗语“好人有好报。
“
西蒙动想让雷登助自己一臂之力,同时想趁机报复他。
断然拒绝的雷登却突然改变了注意,决定留在这里。
雷登讲明了一切,自己已经离婚了、没有孩子、身患疾病还面临失业,回去只是为了搬东西。
“我没有家,没有任何我感觉像家的地方。
““没有更好的选择。
”
于是,两人开始合伙“筹建”妓院起来。
可好不容易弄到的启动资金却被西蒙的入狱给化为乌有了。
不过这也让雷登和黛安再次重逢,与其说重逢,其实是雷登的选择。
黛安俨然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彼此没有过多地寒暄,有的只是生活的鸿沟。
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却成为了不同世界的陌路人。
“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我还保留着你曾经写给我的情书,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许这就是生活吧“推荐歌曲:安全上路乐队的long last penpal和汤姆威兹的martha
保释后的西蒙与雷登继续筹划着妓院的建设。
而贝格比的出现,给剧情笼上了一丝紧张的气氛。
维罗妮卡询问雷登什么是“选择人生”,已经步入中年的雷登再次拾起昔日的话题。
这次的“选择人生”充满着悲观无奈的凝重色彩,一种没有爱的失望“选择”。
也是在对曾经的所谓的选择给予一个交代。
此时的雷登是充满绝望的。
悲哀的是,你选择生活,生活却不被你选择,即使生活选择了你,你也不一定会感到温暖。
很多时候,在命运的面前,人的左右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如同影片名字“猜火车”般,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搭上那辆列车,起程自己的人生。
不过,还是会有选择的……雷登与维罗妮卡感情迅速升温,滚上了床单。
或许是雷登的“选择人生”言论,让维罗妮卡萌发出回家的想法,可这时的她是有所顾虑,毕竟“没有文凭、没有事业、甚至没有钱”。
不过家里却有着无法替代的温暖。
土豆以及其他人的故事,还有导演为后续铺垫的其他情节就不说了。
雷登、西蒙和土豆三人故土重游,去缅怀早逝的汤米。
期间不快的言论也使雷登和西蒙勾起了那些悔恨的时光。
所以,两人再次选择用海洛因来麻痹自己,而素称老毒鬼的土豆却克制住了自己。
吸食毒品后的二人去夜店嗨皮,却意外碰上了贝格比。
一场追逐开始了……
真是老了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
雷登与西蒙的妓院梦也给泡汤了。
可是天无绝人之路。
(电影典型的一波三折)
不过,有了机会,就有背叛。
背叛的种子又悄然萌发。
只是这次的背叛,是为了“所爱的人”。
贝格比受到土豆故事的影响,决定去弥补对自己儿子的伤害,给予出那微薄的祝福。
可他无法选择放下。
四人又被迫重新聚在了一起,来了断曾经的和现在的纠葛。
最后,影片结尾一改经典式的“选择“独白,有的只是回归和面对,还有那久违的音乐和雷登忘我的摇摆。
没有逃避,也没有海洛因。
即使过去的生活充满悔恨,即使现在的生活也不算完美,可还是有那些爱我的以及我爱的人。
这就是猜火车所讲的“人生选择”。
虽然明知是套路,有些镜头和情节也确实带着“老黄瓜刷绿漆”的尴尬,但土豆挨完拳出来,正走到那条街上,二十年前的马克从远处跑来,那一刻不被戳中是不可能的。
毕竟当年守着这张碟,抽了那么多烟,喝了那么多酒,看了那么多遍伊万的道友脸。
那时所有的电影杂志,现在早已404的那些BBS,像传道一样到处贴着“选择生活”的那段台词,仿佛很多人都在打算任性一把:即使选了不去选择,又能怎么样?
实际根本没有选择。
且不说父母、学校、单位、老板这些永远不会由着你随便挑的东西,不到10年,一个智能手机和一个房价就把所有人都选择了。
多少曾经踌躇满志想办杂志的人,现在都得去写公号。
在有些城市,想缩短一公里的通勤距离,就得多花几十万。
这才是很多抑郁症的真正来源:除了接着活还是赶紧死,能完全自己说了算的事情从来就不多。
对马克来说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骨子里的爱丁堡老炮,Iggy Pop和Lou Reed生的娃,投奔中产生活是会遭报应的——果然,离婚、失业、净身出户、心脏病。
再往下,不出意外就是躺在养老院的床上等着Game Over。
他离开时曾说“只往前看,直到死的那天”,然而20年后还是回了这次头。
因为前面除了据说能用30年的支架,什么都看不到了。
这会儿方知道他原先瞧不上的那些东西,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的。
混到这一步,人也没啥底气再去鄙视故乡和老友了,反而觉得那才是唯一靠得住的大后方:起码还有个哥们儿能跟你成天窝在沙发上看片,聊那些没人感兴趣的陈年往事;被你卷了一万六,打一架也就拉倒了;身边的马子也可以让你不花钱撬一撬;甚至还可以用自身更惨的处境给你补点血。
说到创业,他们才不在乎是开手游公司还是开洗头房,在“正常社会”里完全不敢提的歪门邪道,统统照单全收,还真的付诸实施了。
有什么办法呢?
连模仿银行签名都成了被时代淘汰的技能,这还怎么玩?
开头土豆总是“迟到一小时”的段子,暗示着他们已经“跟不上趟”的现状和结局。
特别是在这个诞生了著名“阶层固化样本”《人生七年》的国家里,有些事早已注定。
例如20年前的黛安,晚上跟这些坏小子夜店打炮,白天照样穿着校服做乖乖女。
那才是另一个阶层安全的挥霍青春的方式。
现在她果然做了律师,想再跟她说句话,就得掏钱了。
当年就是她让马克去伦敦当了房产中介,第一次尝试穿西装的生活。
那一次其实是被他们搞砸的——一票通缉犯皮条客鱼贯而入,在他的公寓里连吃带造,还企图卖掉他的护照。
因此后来他卷掉他们的钱,并不觉得怎么愧疚。
一个机会引起的背叛,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谁也不比谁清白多少。
而他只是个必然会冒那种险的人。
把敢于体验自毁的勇气,用在了虎口拔牙上。
事隔20年,仍然会在被追杀的间隙神经质地大笑,仿佛趴在车顶上挨刀比嗑药更爽。
这样的人无论走了多远,穿上西服过了多少年,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那个小房间里跟着《Lust for life》自嗨。
这才是他自己——没有毒品,没有选择,依然改变不了的模样。
接下来呢?
继续烂在尼特族的坑里当然也不光彩,所以导演让土豆动笔开写,走典型的文青套路:即使我一事无成一无所有,至少还有个故事,尽管这改变不了任何Loser的事实。
反正旧也怀完了,好多事也想明白了,别的要求就不提了吧。
年年岁岁花相似,物是人非事事休。
21年前,在世纪交替之前的那个多事之春,一部充满着荒谬,放纵,荒废生命的社会渣滓,在存在主义的假象之下放浪形骸,自嘲和自我作践的电影诞生了。
这就是《猜火车》。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社会与个人的自我反思和追忆逝水年华是许多电影不约而同的题材选择,如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如96年的《猜火车》。
在散文式的泛叙事节奏下,后者把整个时代高度符号化,一气呵成地将被“性、毒品和摇滚乐”腐蚀殆尽的颓废生命升华到了文化现象的高度。
作为一部当代《在路上》和《发条橙》的波普杂交体,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象级电影是很难制作续集的。
但很明显,有人偏偏就不信这个邪。
而幸运的是,这个人依旧是丹尼·鲍尔。
“二十年过去了,当他们再相会时,岁月却没有让他们变得更聪明。
”在所有的续集电影当中,《猜火车》确实是最为非同寻常的一部。
我们看不到自我重复,有着的是对那些活在影像世界里的那些人的又一次灵魂捕捉。
你能轻易地发现,这些人和我们一样,活着在《猜火车》的世界里,切切实实地度过了二十年的光阴。
他们仍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甚至在面对问题也仍然会用同样的心态,徒劳地去捕捉那些毫无意义的意义之所在。
《猜火车2》是一部超越时间限制的电影,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过去与未来,而不是简单地告诉观众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
我们和他们一起在新的生活中寻找他们是谁,寻找他们的未来在何方,而问题的答案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留给了我们。
而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第一部电影是一个谜团,在谜一样的时空穿梭当中留下了这些未能详解的角色们供观众咀嚼,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角色的形象在我们自身的岁月磨砺之下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悲壮。
二十年后,世界变得大不相同,但迷失在生活之中的爱丁堡的渣滓四君子,依旧是迷失在生活之中的爱丁堡的渣滓四君子。
二十年后,这些抽烟喝酒吸毒滥交,但依旧是“好”男孩的老男孩们,继续在无意义的生活当中徒劳地寻找意义,在接受中年危机的“污染”之后,就像是《热浴盆时光机》中罗伯·考德瑞饰演的卢一样,停在过去的可悲荣光里,发着痛苦的清醒梦。
曾经他们成瘾于海洛因,如今他们成瘾于健身带来的多巴胺。
曾经他们在虚耗生命之后选择生活,妄图获得救赎,如今他们在选择的生活中虚耗生命,依旧迷惘如昔。
作为丹尼·鲍尔的首部续集电影,《猜火车2》虽然难以达到前作的高度,但依旧是一部有趣,悲伤而又令人享受的作品,连接了1996和2017的时空,也成为了2017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之一。
时隔多年的续集制作总是有着很高的风险,我们见识过《夺宝奇兵4》的泯然众人,《终结者:创世纪》的缺乏灵魂,也见到过《奎迪》的百折不挠。
然而,像《猜火车》这样,定义了整整一代人,完成度和独立性极高的“一次性”电影并不总是需要一部续集。
但丹尼·鲍尔有一个好点子,一个能够续写英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的好点子。
和碎片化的毒窝血泪史相比,《猜火车》风格化的快速剪辑和深度开发的角色要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今,当年的小伙子们变成了大爷大叔——而这种变化是由内而外的。
前作编剧约翰·霍奇的剧本部分改编自原著作者欧文·威尔许2002年的后续小说《春宫电影》,而小说和电影之间的时间差异在最终成片中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影像世界中我们见到了更多来自这个10年的元素,而政治表达上则显得有些模糊,但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诸如最近的苏格兰独立危机这样标志事件带来的影响。
《猜火车2》是一部续集,但并不是一个故事的简单延续,可以看作是站在20年后的时间点,去回顾那个友谊和背叛的经典议题。
《猜火车2》更加黑暗和严肃,甚至有些喧闹和尴尬,但我们依然轻易地看到岁月在这些角色身上留下的折磨,为我们自己带来汹涌的悲伤情绪。
丹尼·鲍尔并没有试图超越或者重复《猜火车》的狂热——由药物诱发的原始力量和癫狂已经消失在了老男人无忧无虑的“幸福”记忆里,留下的是一片失望和幻灭。
然而,尽管中年的身份迎来了更多可能,《猜火车2》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中年危机这一思路,见不到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和沮丧,也没有遗憾和报复,而是在压抑的气氛中大方拥抱过去,迎来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怀旧狂欢。
当年的四名主演们在《猜火车》之后迎来了不同的职业生涯,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没有在《猜火车2》中吝啬各自强大的表演天赋,就好像雷顿、病仔、土豆和贝格比从未离开过一样。
虽然市场被詹姆斯·麦卡沃伊抢了大半,但伊万·麦克格雷格依然是最优秀的英国演员之一,令人感到无比安心。
罗伯特·卡莱尔和艾文·布莱纳的角色在续集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故事的关键所在。
而主力于电视表演的约翰·李·米勒也保持了惊人的能量,有些出乎意料。
相比于《猜火车》的巨大成功,丹尼·鲍尔脚踏实地的创作思路令人感到愉快,虽然无法企及前作的高度,但也令人满意。
角色一如既往地令人难忘,配乐一如既往地保持高能,视觉体验也是一如既往地引人入胜。
无论从任何层面上,这都是经典电影制作续集的优秀范本。
《猜火车2》和《终结者2》有着相同的缩写T2,二者也同样充满创意和充满惊喜,并且不会影响前作的荣耀和辉煌。
虽然没有前作那般经典,《猜火车2》依旧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作品,充满着对新的政治和社会时代的讽刺和挖苦。
20年前,雷顿在开场中愤世嫉俗地说道,“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选洗衣机、车子、CD、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定息低率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跟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各种布料的西装,选DIY,怀疑自己是什么?
看心智麻痹的电视,嘴里塞满垃圾食物,最后整个人腐烂到底,在悲惨的家里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烦死自己,不过是难堪罢了,选择未来,选择生活,…我干嘛做这些事?
”而挣扎着走到最后,他还是做了自己恶心的那个人。
20年后,雷顿在海报里这样写道,“选择生活,选择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并且希望有人在乎。
选择看着你的旧情人,希望你能改变当时做错的事情。
选择看着历史自我重复。
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电视真人秀,荡妇羞辱,色情报复。
选择零工时的合约,和一段两小时的上班路程。
并且帮你的小孩做一模一样的选择,一个只会更糟,就像是你在某人厨房打了一剂不知名毒品后感到窒息般痛苦的选择,然后深呼吸。
”你始终是个瘾君子,那么就去上瘾吧!
去找些别的什么,让你真正上瘾的事情。
选择你所爱的,选择你的未来,选择你的人生。
选择你的人生。
猜火车2,3分总体一般,片段好评,概念迎合性很大,好像就是为了让up主去剪辑的那种素材一样,让人很不喜欢。
情节大多是在贩卖情怀回忆,影片中存在着大量《猜火车1》的原生镜头,用现在的话说是在致敬,只不过是致敬的过去的自己。
这部电影如果是单纯的作为观后感来分析的话有挺多的点都可以去雕琢琢磨的,比如【妥协】【中年危机】【怀旧】等等。
还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观后感,如《二十年后,当小混混成了老混混,当他们不再年轻》《美人色衰英雄迟暮过去一切终不复焉》《想要妥协,却也在叛逆中挣扎的他们》之类的标题或文章不过作为电影来说,他所表达的这些仅仅是符号化的个性而已,加上喊口号什么的让人感觉怪怪的,表达时代变迁不复从前和自已做过的事情终归要负责这种温情话题方向是对的,只不过操作的太过于迎合就不好了,在某种意义上讲算是高配版的《新喜剧之王》ps: 前作《猜火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二十年后还把这些人拎出来让他们卖力一波多少让人有些于心不忍,好像上个世纪的拳皇没办法了又得出来跟新人打一波一样,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影片就是给人这种感觉
选择生活选择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希望某地、某人会在乎选择仰望旧爱,希望一切能够重来选择旁观历史重演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真人秀电视、荡妇羞辱、色情复仇选择临时工合同,花两小时去上班选择同样的东西给你的孩子,用某人厨房里造出的不明毒品打一针,只会带来更糟、更窒息的疼痛然后……深呼吸你是个瘾君子,就做个瘾君子好了只是请对别的东西上瘾选择你爱的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
我真的是抱着要扑街的心情去看的,结果看完以后幸福得只想在街上转圈。
我对第一部的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了,还一直以为死掉的角色是米勒演的那个,反正当年只是因为喜欢Ewan去看了一两遍,他在里面的造型也不是我最喜欢的他的模样,所以我对这片的期待也就是看个情怀而已,只要有个三星的水平就算是达到预期了。
没想到20年后丹尼·博伊尔的灵气依旧啊,片子有很多很多怀旧梗,也勾起了我对第一部的回忆,慢慢的也把当年的剧情重新构建起来,首先电影里本身穿插了很多第一部的片段,所以很容易的就进入了节奏,丹尼·博伊尔用来戳情怀的地方非常对点,那段著名的台词那段追车戏那个以高地为背景的火车站,Mark的房间和鬼魅的笑,还有马桶再一次成为举足轻重的道具,除了值得怀念的这些片段,丹尼·博伊尔也加入了不少与之相匹配的新剧情,其中有一段还满足了我对Ewan唱歌的怀念。
前面说了,我看这片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因为Ewan,毕竟我是他的纯粹的百分之百的颜粉,就是那种如果你要我举例说电影圈里谁的脸我是随便怎么都爱都喜欢的,那就是Ewan了,而且认真说起来,他是那个真正把我带入到电影世界里的人,我想很多热爱电影的人都会有某个被打开电影世界瞬间,比如某部片子或者某个演员,虽然我算不上什么资深影迷,但是如果说我对欣赏电影有过突然开窍的一刻的话,那么这一刻是属于Ewan的,因为他我才开始有意识的想好好的看电影了解电影,而且当年不像现在在网上下载,互联网资源还没有那么普及,都是放学跑去音像店淘D5D9的盗版碟,基本上代表了我看电影最纯粹的一段时光,所以Ewan在我心里还是个蛮特殊的存在,无奈他最近几年的作品实在是一言难尽,除了能舔他的脸以外,他表演才华的浪费真是让我痛心疾首。
Ewan属于那种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在电影中的魅力的演员,今天的猜火车里他有一段跟第一部choose life媲美的台词,当时的剧情是相对平静的,在这个平静背景之下需要有一个突然地爆发,除开导演所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爆发之外,Ewan的台词和表演是撑起这段剧情的关键,你们也知道猜火车里会不时的出现一些表达嗑药磕高后的幻觉镜头,当时我就是突然的被Ewan的表演拽入了那种耳晕目眩的迷幻,就是他的表演让你产生了本应该让镜头让剪辑来表达的效果,是立体的是动态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演员,即使你已经很熟悉他的表演套路,但是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他带入到圈套中去。
Ewan总是给人一种天真又有灵气的感觉,甚至说他在电影中还会带有点邪气,而且他这种露屌狂魔露来露去我对他一点邪念都没有,当初看他演年轻的亚当(我不是很喜欢长发,所以对枕边书真的是没什么感觉,但是年轻的亚当里Ewan的造型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演对手戏的是tilda大大,本身tilda就不是普通人类的气质,Ewan虽然气质蛮接地气的和tilda比起来,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很干净的感觉,所以他们两那么激烈直白的床戏,居然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纯洁,苍白且唯美。
说回猜火车,15年去了趟爱丁堡,非常非常喜欢,有机会一定还会再去,爱丁堡几乎满足了我对一座城市的所有幻想,虽然当时没有特意去参观当年影片的取景地,可是今天在影片里看到曾经走过的街道看过的风景,自然而然的让我产生了比看第一部时更多的情感链接,我想这也是看完这部片子后幸福感的来源吧。
猜火车对于Ewan来说有很特别的意义,所以呢我对这片的喜欢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影片本身呢还是Ewan,应该说是两者皆有只是孰轻孰重就难以分辨了,不管怎样,20年来这中间的磕磕碰碰分分合合也是一言难尽,如今还能还愿一样的看到第二部并且看完还有一种幸福感,已经非常满足了。
20年啊,该妥协的早妥协了,没法忘的还是没法忘,对你重要的人还在,发生过的事情依然要去面对,他们都老了呀,他们依然很美。
明知道跟第一部不能比,明知道同样是一帮颓废中年再聚首拍的还没有The World's End酷,但是那几个毫不突兀的情怀戏就是能戳到你,让你去回望胡来的过去,也许就是这部片的意义吧
20年后导演终于毫不掩饰地让最帅的两个人修成了真爱。明明都是shit一样的人生,有些片子看完就是能让人觉得无论多shit都没什么大不了…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 年轻人
你闻到那一股尼古丁参杂着酒精的腐烂味道了吗?不,你没有。
东欧妹子对Mark和Sick Boy说的那句“you should just get naked and fuck each other”算是我印象最深的话了。她还说了一个突出重点,这四个人不是在纠结过去就是还活在过去,中年危机。新版的Choose life那劲儿还在,但是penetration的能量就不够了。灵气大不如前作。Frank的口音真的重,40%得猜。
英伦混混的中年危机,狗尾续貂,中规中矩。
柏林电影节看的媒体场,座无虚席,主演也在。可能是还没到中年危机的时候,稍微有点无感。苏格兰口音萌萌哒,挑战听力。有一句感动的台词:You're the traveller of your own youth.
我的内心一点都没有情怀,而且还放了一个屁
坐在餐桌前,模仿Teen-age的语气对年轻妹子吹牛逼,然后恍惚了几秒用自嘲给自己解围,“当时我们觉得这样很有趣。”——所有人都会老,你无法成为大人,可也再不是少年。
为什么。。这么。。俗。。。。
情怀足够,诚意式微。
比第一部好点儿,但还是觉得无聊。没价值观的电影看着真累啊。
强势参选年度最失望电影...动足所有视觉花招,却忘了朋克的名言---“NO FUTURE”,该拍前传儿童朋克比较有娱乐性吧------开妓院是有多LOW的核心事件
随便玩的吧
86/100。第一部都是小年轻,那股子莽撞劲儿特别脆,特别潮,只是我没太多共鸣。反而是插满中年危机Flag的第二部戳中了我。有时代感,也穿插大量怀旧,DB拍续集效果远好过我预期。不过我猜第一部铁杆粉大概会有不同的评价(?)顺便Simon x Renton发了一大堆糖!一大堆!@Cinematheque
一声长叹 再二逼的青春也值得怀念 再混蛋的朋友也值得纪念
感觉就是聚了这群人来拍“情怀大电影”向的作品,但又没那么“狗尾续貂”,还是能有些触动。其实还不如再去看一遍《猜火车》吧,很多东西停在以前那个时代就好了...
当年逆风尿三丈,如今顺风尿湿鞋,二十年后慾强嗨,却再也硬不起来~
感觉在吃老本啊。拍摄和剪辑还是很有特色。戴安的戏份为什么只有那么一点点!!不开心。你们一群老年人了,怎么还那么爱搞事情啊...没长大吗。所以说小说作者就是屎霸吗2333好可爱啊他。
成为成年人之后意识到成年人也没什么了不起也都很傻逼,大概我成年的方式不对?大概我永远成为不了“对”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