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
Māsas,Sisters
导演:琳达·奥尔特
主演:艾玛·斯基曼特,格尔达·阿尔耶纳,卡特里娜·克雷斯琳娜,伊维塔·波尔,贝拉·亚历珊德拉,艾丽塔·克拉维娜,维多利亚·梅耶斯格雷,德韦恩·麦克贝恩,尼尔
类型:电影地区:拉脱维亚,意大利语言:英语,拉脱维亚语年份:2022
简介:阿纳斯塔西娅(艾玛·斯基曼特 Emma Skirmante 饰)和戴安娜(格尔达·阿尔耶纳 Gerda Aljena 饰)是两名居住在拉脱维亚孤儿院的姐妹。当她们得知一个美国家庭计划收养她们时,戴安娜急切地渴望前往美国,但阿纳斯塔西娅并不像她那样兴奋。离开家乡对她来说是一种挑战,而不是一个期待的机会。 随着收养计..详细 >
很轻巧灵动。母女姐妹之间的复杂又充满联系的关系如同那根蓝丝带狗链一样。手持跟拍和环绕镜头都很老练了,女演员选的太好。
3.0。发达国家版的何以为家,本人是比较难代入到13岁少女的自我认同和青春疼痛故事啦,不过好在剧情没狗血结尾不硬团圆,整个故事配乐画面都很清爽、完成度不错了。
坚强又聪明的小女孩。电影开始前一个人在街上,和手机那头发生的一些对话😔
麻花辫是对头发的束缚,铁笼是对流浪犬的捆缚,姐姐那掉了轮子的婴儿推车是他的枷锁,妹妹想去的美国中产家庭不过是另一个牢笼。不用在床底下藏食物,楼下的冰箱应有尽有。还是想滑着滑板,去妈妈打工的餐馆吃一碗面。不信母亲生下自己只为了换取更好的牢房,相信只有自己能像解救黑犬一样将自己解救。
三星半,故事很完整女孩演得也蛮好,但是不喜欢这种结局,过于轻描淡写。
人生是自己选择的,妹妹去美国,可能会拥有更好的生活,姐姐选择了留下,可是那有怎样呢,一个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生母,未来也是一片迷茫,留下的意义在哪里
勇敢的选择自己的人生,坚定的一路走下去。。。可惜八成她很快就会跟小混混们厮守到一起,最终难有好结局啊
让我没想到的是,拉脱维亚人均GDP在2万欧元以上呢。还有这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没有稳定工作、未婚先孕、又或者被收养到美国。
影片开场即展示了姐妹们「冲破关卡」的解放性力量。然而,问题在于,有可能为女权主义运动成果抹黑蒙羞带来灾难性污染、伤害和破坏的兽性、奴性和野性也被《姐妹》释放了出来。我们注意到,包括亲美魅美在美国服美役的《芭比》创作者「葛韦格」在内的新一代女性编导们都还被「资本主义父权制」困在「经典文学改编/热门IP重制」这种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潮窠臼和「真人秀/真人版」这种电影类型架构里小心翼翼地试探边界:生下来就亲近(粉)红色的少女《瓦达尔》虽吃了美西方「性解放」运动的红利,但精神「灵性」层面却从未获得红色力量足够多的救助和保护。你瞧,攻占性被民粹主义激发出来,宠物性被消费主义开采出来,伙伴性被霸权主义降级,同志性被英雄主义消解的女权主义运动领袖依然在被已成为过去式的美西方「新神话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牵制。
看了一半跑去看白日梦,前面有点普通 不知道结局啥样
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无法理解
北影节第六场,在电影院看的。前半个小时拉脱维亚语所代表的底层世界展示看得人昏昏欲睡,甚至连音乐都是没有的,本以为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后一个多小时前面所有铺垫接二连三地炸开,象征主角心境的音乐也开始粉墨登场,与前半个小时枯燥乏味的底层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英语精英世界的出现与底层世界的激烈碰撞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世界的公平与不公永远在每一个狭小的角落孤独地上演着,我们却无力阻挡与反抗。
色调欢快但看不到出路,希望她能过好,但她要怎么过好?
很典型的被迫成长式青春伤痛故事,有不称职的父母,有福利院,有寄养家庭,和自己的挣扎,美国家庭自然是完美的寄养家庭,但也在无形中形成文化和传统上的侵犯,宗教和扯项链两场戏。小女孩跟美国家庭肯定是相处融洽的,但始终让她无法割舍的是母亲(或祖国?)偶尔的关心,因为女孩足够大,很难忘掉一些事,而且她还把自己代入被关的流浪狗,也让这个结局看起来更好一些
意外的好。"姐妹",不只是姐妹,映射更为广泛的群体。纵向来看,妈妈,尤利娅,阿纳斯塔西娅,迪亚娜,尚在襁褓中的女婴,构成了一个代代相传、难以挣脱的命运序列;横向铺开,恐怕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命运大都相似,遵循在"正常"秩序看来步步滑落泥潭的过程。"领养"则似乎代表着打破这一循环的为数不多的可能性,但其实不过是步入另一个模板。在几乎无解的境地下,阿纳斯塔西娅的选择是遵从本能与直觉,正如她亲手解救出的伙伴一样。看完全片再回忆开头时狗狗被解救-被束缚-逃跑的路径,方觉意味深长。
北影节看了三部关于12岁少女之痛的片子,这部是观感最好的。美国爸爸说:成年人都不适合做父母。拉脱维亚妈妈说:Take me to America. 结尾西娅重新扎起辫子,一人一狗一滑板的镜头直接泪奔。【BJIFF13th/Day/Scene26·寰映杜比合生汇】
BJIFF第二部惊喜之作!女性主义和自我认同主题。血脉里的联结是无法抗拒的,就像齐齐的刘海儿和一家三代都无法下咽的全脂牛奶,但自我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就像扎起的麻花辫和拒绝优渥的美国中产家庭——那只是另一个禁锢自由的孤儿院而已!眼看姐姐就要步母亲后尘,妹妹懵懂无知要去另一个囚笼中生活,她选择踏着滑板,牵着偷放出来的黑狗,滑翔在自由的空中,那里可能有悲观的未来,却也有无限的可能。剧作很扎实完整,首尾呼应,所有人物的性格刻画立体而清晰,冲突的场景做的非常自然,湖中和母亲视频的无地自容和营地中“你给我女儿看的什么”两段戏精彩极了!手持拍摄与片子主题贴合,希望可以引进公映!!
拍得有点青春伤痛文学 没有什么深度 感情纠葛也很淡
有奖相。近似糅合《一次别离》与《佛罗里达乐园》。令人心碎的青春期故事背后,是沉痛的国族身份观照。缺位的父,不堪的母,被“寄养”的命运。徙倚流离,只能在旧日雕像的怀抱里得到虚拟安慰。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依附和强势文化渗透处处可见,母亲之形象由此而愈难辨认——即便她常穿着民族的服饰。领养家庭一再展示自己的体面与温情,但少女凭借直觉便嗅得出其伪善和脆弱。于是拒绝,于是留守,于是选择独自摇摇晃晃地前行。这哪里是三个苦命姐妹,这是波罗的海边的三个孤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