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舞台剧电影,看的是杭州路演场。
迟了一小会,但是提早离场了。
🩵优点:1️⃣画面很精美 ,看得出来是舞台剧演员导演领域的拔尖老师们制作的。
场地 画质色彩 氛围都很到位。
演员们外形 身材 妆造都很话剧演员。
还有觉得旗袍好好看。
2️⃣全片是默片 没有台词,这种形式很新鲜。
🩵缺点1️⃣题材小众,容易觉得无聊。
拍的人可能很用心,但是不太能靠个人买账 ,需要组织买账。
2️⃣观影人员审美音乐门槛有要求。
3️⃣电影题材 拍摄手法 内核 即使结合了新形式,还是觉得很老套。
4️⃣本电影导演的镜头好晃啊,一直转来转去,觉得有点没看懂。
🩵私心:1️⃣电影会有越来越多的形式素材。
这是大趋势。
因为它可以不限时间空间场地,可以结合互联网被更久远的保留下来。
2️⃣但其实我认为舞台剧是不适合作为电影的。
舞台剧要的就是一个即时表演,要的是观众沉浸 ,以及一部分的观众演员互动。
而这个在电影中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一个单向体验的过程。
看完后觉得这次买舞剧票一定能抽到A卡了。
毕竟忍了这么90分钟,我的诚意绝对是感动上天,震撼九霄。
我以为舞剧电影就是录一遍高清的放出来呢,没想到是如此稀烂的剪辑,PPT的背景,随机生成的运镜,反复横穿的次元。
整出来这玩意的人是从没有在观众席上完整看过一遍舞台,连它好看在哪里都不知道吗,我天呐。
看完这个才知道翻拍不能叫毁原作,真正的毁原作是把原班人马拉过来陪你整一坨翔。
喊演员跑路演时得给人结算精神损失费吧?
而且这个神奇的电影总能给人新惊喜,你以为怼脸拍已经够不专业了吗?
你以为纪录片情景小品舞台剧一顿乱剪已经够违和了么?
大清洗,小裁缝牺牲,李侠最后发报,兰芬退场的镜头,好多的角度居然是冲观众席的!
台下满满一剧场的普通观众!
这哪怕再支个PPT档板呢!
这想表达什么呢我请问,人在做天在看,看策划脑子里进的水是吗?
我是没买到这一场的票啊,我要是买到了肯定告这破电影侵犯我肖像权,把我的名字在新闻里跟电波锁死!
猛蹭!!!
电影版放大了演员的表情,一些设计绝佳的微动作,还有背景的渲染效果。
我看现场版舞剧坐在山顶,背景看不太全,印象不深,不记得是否原本巡演到我市的舞剧就有这么绝美的背景。
背景美到我看小裁缝死后,因为有了孩子使两人振作起来那段双人舞格外热烈,在履行情报员的使命的同时,他们还有夫妻的使命、身为人的使命要履行,看起来幸福得简直不合时宜。
小裁缝分别和李侠、老裁缝的双人舞也有电影版的优势,而且似乎是采用了练习室的实拍?
并非舞台的空白感完美对应了梦境与天堂。
小裁缝背对镜头,面向舞台观众的道别,也让电影观众带入了他告别人世的遗憾。
从银幕看,舞剧本身服装非常出色,旗袍在演员舞动时的柔美与潇洒让人怎么都看不够;近距离能看到服装的材质也非常好,特务们连帽风衣的质感、他们折返之际敞开的风衣角让缝隙紧迫得无法呼吸。
旗袍的面料,演员旗袍的颜色对比,都对塑造人物有很大助益。
这次看还觉得电波的舞蹈题材非常丰富,展示生活常态的群舞,轻松得分的老上海社交舞,反派的独舞,亲密的双人舞,对抗的双人舞等等。
感觉舞蹈演员都会玩得很开心!
但是,我觉得特别遗憾,电影版破坏了舞剧本身抽象的美感。
其一,在舞蹈中插入舞蹈演员,主要是两位主演新拍摄的对戏片段,打断了舞蹈,而且跳过了观众从抽象的舞台艺术得到具体的感受、具体的结论的过程,把答案摆你脸上了,生怕你看不懂。
对舞台艺术实在是缺乏信心!
其二,改动了舞蹈的前后顺序,为了迎合电影版的叙事,虽然不频繁,但会把一个舞蹈的镜头剪到后面的地方去。
比如在两位主演的双人舞中,突然一切镜头他们就换衣服了,好像也不是刚才那段舞了,也破坏了上面所说的衣服的叙事效果。
其三,拿掉了两个出色的舞台片段。
一个是裁缝铺被抄片段,李侠逆转时间寻找死去的老情报员留下的线索,同时舞台另一侧有兰芳识破假扮人力车夫的特务、为求自保杀死特务,两段紧张的表演本应是同时在舞台展现的。
另一处是夫妻二人回忆相识,从战友到萌生情谊的经过,舞台上是多对男女演员表演两人感情不同阶段,这里也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恶意揣测是电影导演发现不可复制。
其实电影版忠实地展现舞剧的全貌,就是完美的了。
不过也就是一张电影票钱,能部分体验到本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极其出色的舞台艺术,也是一种福音了。
对没看过舞剧的人还是推荐的,看完电影版争取看现场版。
首先,灯光、音乐和舞美绝对是这部电影的三大优点!
音乐仿佛是剧情的灵魂,引领着观众的情绪起伏;灯光则如同剧情的注解,时而温柔,时而凌厉,让人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而舞美更是神来之笔,无论是旗袍的华美,还是舞台布景的巧妙变换,都让人叹为观止。
一刷时,我被旗袍群舞的绝美所震撼,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万种。
二刷时,我更注重细节,发现每个角色的小动作都在诉说着他们的身份和性格。
特别是兰芬在裁缝店跟女特务对峙的那一段,眼神细腻的处理让人拍案叫绝!
剧情方面,上半场相对平和,为我们展现了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形象。
而下半场则是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
特别是小裁缝牺牲的那一幕,简直让人泪目。
而兰芬和李侠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爱与信念的力量。
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的爱情显得如此圣洁和坚定。
特别是李侠扣上行李箱的咔吧声,仿佛是他们诀别的信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绝望和不舍。
准备去电影院三刷了!
花几十块就能看A卡,不要太划算!
舞剧《电波》的电影版,将舞台上的感动与震撼以全新的视角呈现给观众。
在电影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舞剧原有的情感深度,还能捕捉到舞台上难以察觉的细节。
角色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情感与故事。
熟悉的旋律响起,伴随着舞者们优雅的舞姿,让人不禁泪目。
然而,电影在剪辑和特效上的处理却显得有些随意,有时让人难以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
拍摄观众席的场次选择也让人有些疑惑,为何在银幕上展现的观众如此冷静,与现实中人们被剧情深深打动、泪流满面的场景相去甚远。
尽管如此,电影依然保留了舞剧的核心魅力,让人对舞剧《电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剧院,亲身感受舞剧《电波》带来的情感冲击和视觉盛宴。
这群舞蹈演员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爱与信念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蹈的语言,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信念的传奇。
当我踏入电影院,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些许抵触,在那一刻被完全打破。
这部作品没有过多的言语,却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生动地呈现了那些鲜活的人物。
他们在无声的舞台上,用舞蹈诉说着内心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部作品不仅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通过抽象化的表达和松弛有度的情绪剥离,将“信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它让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充满爱与信念的人。
而“渔光曲”这一段落,更是让我为之动容。
那柔和的舞姿、温暖的灯光,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感受到了东方女性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导演的巧思和精湛技艺,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电影感。
那些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世界,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视角。
在灯光熄灭、人群离去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虽然现实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爱与信念却永远不会消逝。
它们就像那电波一样,无声无息地传递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永不消逝的电波 (2024)6.5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歌舞 战争 / 郑大圣 / 王佳俊 朱洁静看过舞剧的可能会失望2024.6.18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电影)舞剧电波能给满分的话,这部电影只能给不及格。
因为舞剧拍摄和电影拍摄方法穿插太割裂了。
😘演员舞蹈编排音效灯光这些舞剧本身就有的东西都完全没问题,稳稳的很安心。
改编成电影效果虽然一般但还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些细节特写给得很足,实景的质感很好。
😌如女主在裁缝店假购物真交换情报的那些眉眼官司,裁缝把江防部署的密码用铅笔留在皮尺数字上,女特务从照片中找到接头线索抓捕情报人员,这些很细节的画面舞台上是看不清的。
上海弄堂的生活场景也很真实。
但也有一些出戏的部分ps. 男女主最初边双人舞边出现海棠朵朵开动画不懂😄主要表现为:想看优美肢体的时候突出脸部表情特写和仰拍视角(男女主双人舞部分是正常的),想看群像整体镜头有限展现不出来(镜头只能一个人一个人拉过来,舞台上是同时展现)。
举例来说:①比较出戏的是实景和舞台布景穿插的画面❶比如男女主定情、知晓新生命存在的喜悦、最后一面的双人舞,都是房间实景和空旷舞台来回穿插,舞台后大屏幕就是流动的光线效果,原剧好像也是在房间布景里跳的吧?双人舞为什么不直接在实景里跳呢?
❷上海保密局和电车轨道夜景布景有很多霓虹灯管,梦回观音桥,还有天空为什么不用实景呢,电影里的天空完全是是色彩流动的。
实景街道霓虹灯管AI雨滴,太割裂了老铁😓❸李侠梦中和逝者互动的双人舞,可能为了展现梦境背景给的很虚,但还是能看出是在舞蹈排练厅跳的因为后面有三脚架…… ❹男主演上场开舞台门,好大一个安全通道EXIT 小绿人……②运镜迷惑丧失了不少原本拍出来能很好看的画面❶特务围捕远景太少大打折扣,主要镜头围绕带头几个人和主角的动作特写,但舞台上俯视视角其实是满舞台围追堵截的,男女主是被十几二十几只撑开的伞围住。
镜头里人数少紧迫感就差一些,和其他相比这个其实还可以理解。
❷情报人员英勇就义前的囚徒片段,镜头直接朝向观众席拍的(直接能看到一排观众的脸),而演员留下的都是背影。
后面还有一段镜头观众席全体鼓掌的片段。
上海解放撒报纸众生向群戏没拍,只有女主抱孩子……❸拿走红围巾替李侠引走特务的角色就义后有一个泪点就是三人敬礼,但这段拍得还是三个人背影,正面看演员准备好牺牲的坚毅流泪面庞敬礼和背影一带而过能一样嘛?
当初看剧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但电影感觉触动都缩小了(虽然还是很感动)③增加部分:时空交错男女主在东方明珠前舞蹈,大概是想做成一个回首过往展望未来都对比吧。
😳总结:当电影看差点意思,当官摄看差更多意思,我选择去看剧。
喜欢原剧过段时间等线上看吧,一些实景细节画面还是好看的,没必要非得花这钱去电影院。
片尾
明明人家舞剧就还在演出的,摆明了电影就不会是舞剧的替代品,这价格都差多少倍了。
主创不都说了还是希望大家去剧院看演出。
反正作为一个看过原舞剧已经有点不记得具体内容的普通观众,看完电影确实还蛮想去剧院二刷一下的。
电影很多细节是原来根本没注意到的。
出品方绝对用心良苦。
以及,这么多人觉得出戏的观众席镜头,恰恰就是我的泪点,历史与现实的呼应有很强烈的真实感,所以有没有发现,所有观众席都出现在烈士牺牲的段落,光这一点就叫人鸡皮疙瘩一身了。
一直想去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前几年已经买了票,因为疫情被取消了耿耿于怀。
看到线上这个以为是和人艺话剧那种全程高清录像,结果发现不是,才后知后觉想到,这大概和只此青绿一样,是把舞蹈舞剧转为了电影。
只此青绿没有看,毕竟舞蹈的时长有限,可能扩充成电影要增加很多内容?
但永不消逝的电波本就是舞剧,转成电影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从情节和细节上是丰富了很多,但整个作品被切割得非常碎片,既不能让观众像看电影那样进入或代入剧情,也不能像看舞台剧一样欣赏到足够优秀的舞蹈表演。
但还是感叹一句,别说舞蹈专业了,但说表演表情,演员们也比流量们优秀专业太多了。
同志们!
我们这个会在一个月里开了三次。
大家为了追求真理,进行了热烈的争论,有党的和非党的同志几十个人讲了话,把问题展开了,并且具体化了。
我认为这是对整个文学艺术运动很有益处的。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
现在的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就是:中国的已经进行了五年的抗日战争;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对于人民的高压政策;“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这个运动在二十三年中对于革命的伟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里面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工人农民的结合;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目前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中已经发生的争论问题。
——这些就是实际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就要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考虑我们的问题。
那末,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
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
我的结论,就以这两个问题为中心,同时也讲到一些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
(一)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
列宁还在一九〇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在我们各个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同志中,这个问题似乎是已经解决了,不需要再讲的了。
其实不然。
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因此,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
当然,现在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一起从事于伟大解放斗争的大批的文化人、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一般文艺工作者,虽然其中也可能有些人是暂时的投机分子,但是绝大多数却都是在为着共同事业努力工作着。
依靠这些同志,我们的整个文学工作,戏剧工作,音乐工作,美术工作,都有了很大的成绩。
这些文艺工作者,有许多是抗战以后开始工作的;有许多在抗战以前就做了多时的革命工作,历经过许多辛苦,并用他们的工作和作品影响了广大群众的。
但是为什么还说即使这些同志中也有对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呢?
难道他们还有主张革命文艺不是为着人民大众而是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吗?
诚然,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是有的。
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
直到今天,这种文艺在中国还有颇大的势力。
文艺是为资产阶级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
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在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
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平这批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汉奸文艺。
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
我们曾说,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
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
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
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那末,什么是人民大众呢?
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
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
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
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
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我们的文艺,应该为着上面说的四种人。
我们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在今天,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是不可能真正地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放在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上面。
而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对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不能正确解决的关键,正在这里。
我这样说,不是说在理论上。
在理论上,或者说在口头上,我们队伍中没有一个人把工农兵群众看得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不重要的。
我是说在实际上,在行动上。
在实际上,在行动上,他们是否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对工农兵还更看得重要些呢?
我以为是这样。
有许多同志比较地注重研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分析他们的心理,着重地去表现他们,原谅并辩护他们的缺点,而不是引导他们和自己一道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
有许多同志,因为他们自己是从小资产阶级出身,自己是知识分子,于是就只在知识分子的队伍中找朋友,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面。
这种研究和描写如果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那是应该的。
但他们并不是,或者不完全是。
他们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他们是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创作的,我们在相当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看见这种东西。
他们在许多时候,对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寄予满腔的同情,连他们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鼓吹。
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在某些方面也爱工农兵,也爱工农兵出身的干部,但有些时候不爱,有些地方不爱,不爱他们的感情,不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墙报、壁画、民歌、民间故事等)。
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
有时就公开地鄙弃它们,而偏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乃至资产阶级的东西。
这些同志的立足点还是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方面,或者换句文雅的话说,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
这样,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们就还是没有解决,或者没有明确地解决。
这不光是讲初来延安不久的人,就是到过前方,在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做过几年工作的人,也有许多是没有彻底解决的。
要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非有十年八年的长时间不可。
但是时间无论怎样长,我们却必须解决它,必须明确地彻底地解决它。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过去有些同志间的争论、分歧、对立和不团结,并不是在这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上,而是在一些比较次要的甚至是无原则的问题上。
而对于这个原则问题,争论的双方倒是没有什么分歧,倒是几乎一致的,都有某种程度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倾向。
我说某种程度,因为一般地说,这些同志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和国民党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倾向是有的。
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比如说文艺界的宗派主义吧,这也是原则问题,但是要去掉宗派主义,也只有把为工农,为八路军、新四军,到群众中去的口号提出来,并加以切实的实行,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宗派主义问题是断然不能解决的。
鲁迅曾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
……我们战线不能统一,就证明我们的目的不能一致,或者只为了小团体,或者还其实只为了个人。
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
”这个问题那时上海有,现在重庆也有。
在那些地方,这个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因为那些地方的统治者压迫革命文艺家,不让他们有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自由。
在我们这里,情形就完全两样。
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所以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是接近于解决的了。
接近于解决不等于完全的彻底的解决;我们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就是为着完全地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
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宗派主义了。
不但宗派主义的问题可以解决,其他的许多问题也都可以解决了。
是舞剧电影,更是三代艺术世家打通电影与戏剧之间因缘的最新尝试;是主旋律电影,更是致敬上海电影史与上海城市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革命经典新编,更是新时代语境下审视人与环境、理智与情感的人本主义作品。
回头补十七年版
新形式 细节认真
No.2044 可能是因为 SIFF 开幕片的缘故,赋予很多期待,但看完没觉得很惊艳,将舞剧片段与情景再现剪辑在一起,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导演那稀烂的执导和剪辑水平浪费了风组的完美演绎。多给一星是为了风组,不是这个压根没看懂舞剧的导演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以往我们都会委婉地表达地下情报员的情绪,虽然知道他们肯定会紧张,行事小心翼翼,通过一些微表情和小动作,但是这次不一样,比如说旗袍店那里,就非常直观地从演员的肢体动作看到,他们的处境有多么难,他们的心里并非不害怕,只是信仰支撑下的伪装,这样去展现真的太高超了。
上影节一刷了!618上映我要再去二刷!
补了一些舞台上没有的意象化表达,上海的旧影像还是可以的,饿殍图也让女主这个角色更有思想,近景特写把一些剧情线索和人物表情展现得更明确,但是每到表现男女情感主题的那些意象化流动就很尴尬,舞台上只是这两人双人舞加上抒情配乐简简单单我就能看哭,这个里面花里胡哨的啥玩意?还有舞台几段我觉得是亮点的,电影里的效果都很难说,追逐戏的男子群舞不是大远景舞台上的气势没出来,时光倒流基本演绎双线并行的紧张感在银幕上也打折扣,以及两人回顾一路走来关键节点那段也没有舞台上“和过去的自己交叠”那样四两拨千斤地感人,最后男主来看上海和她敲下思念电码女主恍然又在肩头感受到了这个设计还是蛮好的,也呼应前面银幕原创的细节,但内容是love&forever瞬间泄气。(哪怕是Love & Faith爱与信念呢?)
电影始于默片,肢体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笑出声
故事简单,舞蹈表演张力十足,满星献给在电影中没有出现姓名(应该是吧)的朱洁静饰演角色。
一星都不想给!!什么恶臭男凝的“芳华”审美?!取景烂,布光烂,交叉剪辑更是烂中之烂!!导演自以为是的艺术品味,彻底毁掉了这部舞剧!!!既不尊重电影,也不尊重舞台,毫无逻辑的污遭一坨!!!指名怒骂敢做却不敢当的某二代导演,枉我当年还盛赞过《村戏》。
看过舞剧 舞剧可以给五星 但是拍的这个纪录片不纪录片电影不电影现场录制不现场录制的玩意儿 是什么东西??
其实我是观众,不是后台工作人员,不是舞台上飘荡的360°旋转野鬼,更不是聋子。
第2427部,看到26分钟退场,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没见过的东西,别让电影导演搞舞台影像化,别乱搞创新......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那种身处局中,但是又无能为力的感觉。
太好了吧。
不好看,导演你要实在是不会拍你就别拍.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情感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资料馆江南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