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应该是我看过,有史以来最好玩的一部文艺片来说说怎么个好玩法吧首说片名这部电影的片名之所以叫“大佛普拉斯”,是因为导演黄信尧之前拍过一支短片叫“大佛”,现在片子加长了,干脆像iPhone一样加个plus,所以“大佛普拉斯”的名字就这样来了。
导演还说,“片名有英文听起来比较有国际观。
”这也是相当调皮了。
再说手法
一部好玩的电影,自然少不了一颗“调戏观众”的心。
惯用的套路就是让剧中的人物直接对话观众,带来戏剧性和喜剧感,这样俗称打破第四面墙。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都能见到,像《纸牌屋》、《死侍》、《麦克白》等等。
这部电影同样也有,但是更多的,是靠导演完成这波操作。
影片开头就开始了,导演口述完电影的制片、出品等等,然后念起了旁白: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我会三不五时出来讲几句话宣传一下个人的理念,顺便解释剧情请大家慢慢看,就先不打扰,需要的时候我才会再出来相当清新脱俗。
后面有很多导演开车(就是那种开车嘛……)高能时刻,建议拿个小本本记录下来。
最后说画面。
说来也巧,本片作为第54届金马奖的宠儿(10个提名,5个获奖),与上一届的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一样,绝大部分的画面都是黑白的。
如果说《八月》是靠黑白的画面表达对旧时光的一种怀念,那么《大佛》中的黑白则是为了烘托本片的核心主题,即——有钱人的世界才是彩色的。
当明白这个主旨之后,再看着这部黑白电影的时候,你就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穷人的世界。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给导演这个构思点个赞,既高级又有趣,既深刻又浅显,当真牛逼。
还能借助黑白画面,制造一些爆笑的梗。
所以本片更值得玩味的点便是,既然一个关于穷人们的故事,影片却丝毫不悲观,不消极,反倒是十分可爱。
影片中有这样三个社会底层的人物:捡破烂的肚财,兼职送葬队鼓手的门卫菜埔,流浪汉释迦。
从左至右:释迦、菜埔、肚财这三个角色设定,基本已经是底层得不能再底层了,但在他们三个人身上,鲜有那种底层人员的心酸,反倒是每个人都流露出一种可爱的特质。
肚财维持生计的办法就是捡破烂,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每天在便利店关门的时候,拣几份快要过期的便当和菜埔分享。
他过得确实窝囊,低声下气唯唯诺诺,唯独在菜埔的门卫室里却是趾高气昂盛气凌人。
他最可爱的地方在于,纵然生活已经潦倒到这种地步,却还是保有一个爱好——夹娃娃。
菜埔呢,一看就是那种好欺负的人——鼓敲不好要被揍,在厂里也没少受老板的责骂,面对肚财也是言听计从,想找叔叔帮点忙还要被套路走一副眼镜钱……面对这一切,菜埔也没多少埋怨,逆来顺受。
但是这样的倒霉蛋,时不时还会蹦出一句可爱得要死的冷笑话。
肚财问:人有钱人出来社会走跳,是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你后面有什么?
菜埔说:凤梨、芭乐、香蕉。
释迦就更不用说了,长得就一副可爱的样子。
他没有故事,不知道从何而来,只是有一天忽然就出现在这个地方。
整部电影里头,释迦有且只有一句台词,那就是“逛一逛”。
与这三个人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家黄启文。
开着宾士(奔驰)车,玩着不同的女人,在政界也是左右逢源。
他的彩色世界是肚财们永远无法企及的,只有在深夜,偷偷打开宾士车的行车记录仪里的记录,去想象有色彩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黑白和彩色,底层人士和成功人士。
影片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影片后边,有句旁白说道:那一年的台南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肚财的丧事,一件是护国法会。
这似乎是一种穷人的幽默,但笑过之后,你会觉得很辛酸。
一个是几乎无人问津的丧事,一个是全国瞩目的法会,明明是两起在现实中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事,却在电影里被放在一起,这样的戏码,永远只能出现在电影这个世界里。
这类苦中作乐的戏码在电影的其它地方比比皆是。
譬如在肚财的事故现场,肚财尸体的位置警方做了标记。
这明明是一件挺叫人伤心的事。
可电影是里这么说的:他是幸运的,起码死后还留下个形状。
甚至连配乐都显得那么地轻盈,似乎肚财的死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不过细想这仿佛又是生活的真相,对于这类人来说,很多时候即便死了,也永远无人问津。
不会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在哪死的,死了之后又能留下什么。
肚财生前吃过的唯一一顿饱饭,甚至还是在临死之前。
所以,肚财死了,或许真的算是一件好事。
导演就是用这些机灵而又诙谐方式攫取观众们的好感和注意,再用自嘲的口吻去叙述几个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和命运。
不卖惨,不呻吟,不讲鸡汤,最后,再用一句台词,击中所有观众的内心。
片尾的菜埔来到了肚财的住处,在此之前,从没有来过这里。
当时的菜埔发现,原来他对肚财其实知之甚少。
当菜埔坐在肚财的飞碟里,里面堆满了肚财夹来的娃娃,还从杂志里剪下来贴在飞碟顶部的性感女郎图片,那一刻,菜埔在想那个平常只能欺负他的人,现在跑去那里了,他突然发现,自己对肚财竟然这么陌生。
于是便有了这句台词:我想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即使全片糅合了悬疑、喜剧、性、社会、孤独等等许许多多的元素,但我想,这最后这一句台词证明了,这绝对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
这样的文艺片,叫人怎么能够不喜欢。
鉴于本片还是挺荤的,内地估计是没法上了所以我把资源放在公众号里关注“我是尾号2473”,回复“大佛”即可获取和《血观音》一起服下味道更好:传送门: 三个女人一台戏,戏名就叫《血观音》
一某些影评人喜欢说“港片已死”,更喜欢说“台片必死”。
但《大佛普拉斯》的存在,似乎是在宣告:台湾电影生机勃勃。
不但生机勃勃,还制造了2017年华语电影的最大惊喜。
“惊喜”比“喜”多了一个“惊”字。
多出的是意外。
《大佛普拉斯》有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妙处。
导演拍法妙。
我们见过太多有旁白的电影。
旁白要么是主人公,要么是主人公的亲人或者朋友。
总之,旁白是一个视角,但这个视角依然来自影片里的故事。
《大佛普拉斯》不同。
本片的旁白是导演自己。
影片中旁白的身份,就是导演。
他在正片开始前就告诉观众:我会不时出现唠叨两句。
在故事进行中,导演会突然以旁白的方式出现,介绍影片中配乐使用的来由。
本片中的角色也会和观众有所交流。
男主喜欢抓娃娃,他会突然对着镜头说:夹娃娃很疗(治)愈。
这还不算特别。
影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男主和朋友在公路上骑车,朋友骑着个粉红色的摩托车。
男主说:男人骑什么粉红色的摩托车。
朋友说:这是个黑白片啊。
话音刚落,本是黑白色调的电影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抹粉色。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以为《大佛普拉斯》是部喜剧片。
二如果能让人发笑的电影就是喜剧片,那《大佛普拉斯》可以算是。
它太有趣了。
那些足够让观众反复玩味的小细节,怎么看怎么好笑。
而且是很高级的幽默。
但如果一部电影必须得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才能被定义为喜剧片,那它则大相径庭。
我也不愿意说这是部悲剧片。
如果可以发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名称,我会将《大佛普拉斯》归类为:操蛋片。
它处处流露出魔幻色彩,却又无比真切地描摹着现实生活。
而现实生活,实在是太他娘的操蛋了。
原谅我又粗俗了。
我在文章里写脏话,是为了和电影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角色离得更近。
而我做出上面的解释,是为了再次强调影片中导演的叙述手法。
在我解释我为什么会写脏话的时候,我和在电影中间突然化身旁白的导演做了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对戏剧有所理解,会知道英国人演莎翁戏喜欢这么玩。
哈姆雷特会对着观众说出大段独白。
观众也并不会觉得太过突兀。
如果你对戏剧了解得再深一点,你会知道导演的叙事手法多半是受到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影响。
简单地说就是:让观众看戏,但不入戏。
我要说句玄之又玄的话:不入戏,才是最深的入戏。
当导演不断用旁白制造出“间离效果”让观众出戏的时候,观众变成了真正的旁观者。
看悬疑片,观众会把自己想象成侦探。
看动作片,观众会把自己想象成英雄。
看AV,观众……看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呢?
越是真实的人生,越没有“感同身受”。
与其无法真正靠近,不如悄然远离。
我们在导演的引导下得以观察起影片中几个小人物的人生。
却突然发现:我们和这些人隔着的,不只是导演的旁白,不只是电脑屏幕,更是一片浩瀚的宇宙。
三《大佛普拉斯》的主角叫肚财。
他是个拾荒者。
操,说得太书面了。
他靠收破烂为生。
他有几个朋友。
一个叫菜埔。
“菜埔”在闽南语里是“萝卜干”的意思。
菜埔家有老母,给文创公司老板黄启文看大门。
肚财还有一个朋友叫土豆。
开便利店,骑粉色摩托。
土豆、菜埔和肚财一样,都是小人物。
他还有个朋友叫释迦,在片中只说了一句台词:我就四处逛逛。
不知道佛祖自己是不是整天也就四处逛逛。
说回菜埔。
肚财喜欢去菜埔的门房闲聊。
在愚钝无知的菜埔面前,肚财才能勉强找到一点自信。
无聊的两个人想到拿菜埔老板黄启文的行车记录仪来看,没想到一看之下看出了麻烦。
起初,有淫音入耳,两人分外激动。
看得多了,两人竟看到了黄启文行凶杀人的经过。
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命运也就发生了改变。
买不起酒喝的肚财死于了醉驾。
没有人知道真相。
也许除了黄启文。
和肚财他们不同,黄启文开着奔驰,勾结着政府官员,勾搭着形形色色的女人。
在肚财和菜埔翻看旧色情杂志的时候,黄启文正和官员们纵情声色。
但他也有自己的烦恼。
肚财没有财,烦恼就是财。
黄启文有财,但他也担心丢掉财。
因为他有了新欢,他之前的情妇便用他的秘密威胁他问他要钱。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安全的时候,他杀了人。
肚财和菜埔不会知道黄启文的内心活动。
就像黄启文不清楚肚财和菜埔的生活一样。
四底层小人物和有钱人的生活也是被“间离”开的。
用影片里的话说:有钱人的生活是彩色的。
至少在底层小人物的眼里。
毕竟他们的生活是黑白色调的。
对于肚财来说,欲望就是黏腻的二手色情杂志,生存则是挂在嘴边的“干”。
他会恐惧、会兴奋、会悲伤,但却不会想象。
肚财是不会迷茫的,因为他不知道迷茫是什么。
每天重复的生活,让他不满,却不会不安。
因为他知道: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
只要晚会上才唱《爱拼才会赢》。
肚财不会作弊,也没有背景,所以他知道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成为有钱人。
菜埔也一样。
如果不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偷看了黄启文的行车记录仪,肚财不会和黄启文有任何交集。
哪怕是面对面对视,黄启文的视线里也不会有肚财。
黄启文的生活里则充满不安。
他白天为政府造着大佛(Buddha),晚上在隧道里玩着puta(西语“贱人、妓女”)。
为了大佛,他费劲心机;因为情妇,他铤而走险。
妓女和大佛相似的读音,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哪有阿弥陀佛么么哒,世间全是阿弥陀佛啪啪啪。
影片的最后一幕,大佛被无数僧侣供奉。
一片祥和。
突然,大佛响了。
看了电影的观众知道,黄启文把情妇“杀死”后放进了大佛里。
那么,这声响是否意味着情妇没死呢?
这其实不重要了。
最肮脏最隐秘的,和最神圣最庄严的,组成了那人间。
最富贵最复杂的,和最贫穷最简单的,构成了这生活。
导演黄信尧曾这样解释影片结尾大佛的声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叶女士(启文情妇),我们都被封在大佛腹中,那一声声撞击,不就是我们自己发出的吗?
是不是有些发冷?
操蛋片突然成了恐怖片。
孤独的你我,终于体会到了极致的惊悚。
这也是一种“间离”。
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法接近的恐慌感。
影片里有这样的金句:“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永远,是种定数。
在定数中,却也有诸多不定。
正如林生祥为本片创作的主题曲《有无》里的歌词:人生无定着,世事歹按算。
看不透的,就别看了。
可能是最近比较闲吧。
有时间好好写,就愿意去跟大家分享,那些在我观影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影视插曲了。
今天推荐这首《面会菜》,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他是《大佛普拉斯》的插曲,第二是因为作曲人叫林生祥。
关于《大佛普拉斯》我不想说太多,网上有很多精彩的影评。
我甚至不愿意跟你们讲这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因为不同于这首曲子,这部电影格外的凌冽。
无论是剧情,人物刻画,还是台词,寓意,甚至尺度,都显得一针见血,拳拳到肉,倒是配乐还是一贯的林生祥。
简单的钢琴,吉他,月琴,仿佛还是那个在美浓镇跟着爷爷身后种树的此间少年。
所以你能想象这首曲子是肚财因为发现黄启文杀人,而被黄启文以酒驾灭口时的配乐吗?
肚财出事前一天,才刚刚因为帮监狱里做面会菜的阿姨干了一天活,吃到了拾荒很多天也吃不到的鸡腿。
没想到他死前最后的尊严,只是一餐饱饭。
所以才显得更加的讽刺吧。
阶级对立,底层的人不仅要被压迫,更像导演镜头下的释迦,菜埔的妈妈,或者那个即将求死的人,一句台词都没有。
没有人在乎你说的是什么。
每个人能活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你不碍事。
不妨碍权贵阶级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因为不好意思,就像黑白的主线条,夹杂肚财他们偷窥黄启文光怪陆离的行车记录仪一样。
有钱人的世界真的就是彩色的!
但背景音乐确是林生祥扫着吉他,谈着月琴,吹着轻快的口哨,仿佛自己能超然世外。
有钱人的世界真的是彩色的可也许,我们的确是超然世外。
不管是偷窥老板黄启文行车记录仪的菜埔肚财也好,整天无所事事巡视村子的释迦也好,见证了黄启文秃顶杀人藏尸在腹的大佛也好,甚至是作为观影者的我们,不都是别人人生的旁观者吗?
当事人也好,旁观者也罢,我们又能做得了什么?
我们又能改变的了什么?
所以电影的结尾才会选择以那样一个魔幻的方式让大佛介入到这种旁观,给人以“恶有恶报”的慰藉吧。
预约人间净土最后说一个最打动我的细节。
菜埔终于进到肚财的家里,结果发现里面有一个像飞碟一样的小隔间,堆满了娃娃和肚财收集的成人图片。
菜埔觉得很沮丧,因为原来直到肚财死,他也没能真正的了解他。
可是电影的最后,那场地震(或者台风?
)震垮了造像厂,菜埔劫后余生,最先找的却是肚财给他搞的那几本成人杂志。
“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着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即便如此,即使这样我们也还是朋友,就算没有人认识你,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你。
记得多少就写多少。
表白导演。
又可爱又接地气,台语很好听,口白我听不太懂但现场回答我都听懂了(x1,影片色彩。
黑白是因为铜制大佛很贵,在短片拍摄时有经费上的考虑,用黑白拍摄并且加深对比就能较大程度上解决材质的问题。
行车记录仪的内容是彩色的也是沿用短片的想法和制作。
行车记录仪虽然没有摄制到车内画面,但对于菜埔和肚财来说,听着声音就能有无穷想象,彩色也是暗示他们对Kevin董事长日常生活的想象。
2,夹娃娃和粉色摩托车梗。
导演居然说夹娃娃也是他的乐趣,所以想把这个放进影片里,而且说自己有颗粉红少女心!
可爱哭哭。
当肚财回答为什么中年男子喜欢夹娃娃,面对镜头说的那句“因为夹娃娃很疗愈啊”感觉非常温柔。
3,口白过于频繁的质疑。
“就好像..你有没有交过女朋友?
那你当下热恋期可能会非常爱。
过一段时间就觉得自己为什么跟这个人交往一样。
本来就放了这些口白在里面,当时看就觉得很合适啊很喜欢啊,后面都做成成片了再不喜欢也没办法了。
你都把人家肚子搞大了,你要对人家负责啊!
”笑到崩溃。
4,情节的黑色幽默。
葬礼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场合,也是体现戏谑的最合适的场合。
自拍时代的人一张照片也没有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也是真实发生在导演身边的。
5,片名。
导演之前的短片叫 大佛 ,给长片起名字的时候,被不能重名这件事伤透脑筋。
“总不能叫长佛、巨佛、xl佛吧,听起来好土”。
正值iPhone6 plus上市,“这是从美国来的消息”,导演决定也给长片命名 大佛plus ,然后再音译过来,就好像在片中他音译了globe还有那些女生名字一样。
(2018.1.21 双栖放映x首星影城)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牛百万(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71684273/片子很早就看完了,非从业人员,谈不了什么行业啊,市场啊,趋势之类的,只谈本片的个人观感和受到的启发吧。
作为一个经历过生活摧残的人,我想写下我所看到的景象。
土豆对工作,对现实的不满和自己的无所事事,恰似我们年轻时候的态度:虚度生活,心怀不满却又不知所措,只有这么混下去,直到有一天生活的重担越来越重,将土豆变成了肚财。
肚财面对老板时的懦弱,出场时除了找菜圃其他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忙忙碌碌捡垃圾,领到的钱仅能果腹,我们的工作不外乎如是,端起饭碗就用尽了全力,最终还有一点点棱角的肚财在庸庸碌碌中变成了菜圃。
菜圃搞不定简单的敲鼓,母亲生病毫无办法,只能打个吊针让慰藉一下母亲和自己的心,永远的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被身边的各种人和事推着行走,似乎生活中剩下的只有无力和无奈,只是活着等死的日子,是的,这就是大多数的我们的日子。
黑白的肚财和菜圃看着彩色的监视屏,就好像我们坐在昏暗的房间,盯着彩色的显示器一样,囿于工作和生活,只能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小小的空间里,生活唯一的彩色就是新奇的影视剧了,他们和我们,何其相似。
土豆是我们的20岁肚财是我们的30岁菜圃是我们的40岁这片子告诉了我们底层人民一生的故事,真的拍的太残忍,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暂停到走廊里呼吸了一下被夜雨淋得的湿漉漉的空气,窒息的感觉铺天盖地,我以为这就是全部的残忍的时候,释迦来了。
释迦的出现时很突然的,就像一些想法突然从黑暗中冒出来,释迦的活法是很超然的,相信很多被无穷无尽的规则束缚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丝羡慕释迦的自由。
只是一些从多年前埋在心底不再过问的想法不可抑制的又跳了出来,悄无声息的折磨着我们的内心。
释迦从哪来?
我们从哪来?
释迦到哪去?
我们到哪去?
释迦是谁?
我们是谁?
丢你老木!
猛然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自己的行为毫无意义,这。。。
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恩,靠祖国的正气来辟邪,你们以后丧的时候也可以试一下。
肚财,菜圃,土豆,释迦,是没有信仰的,连端起饭碗都这么费劲,哪里还有力气搞这些有的没的。
然而弘扬佛法,操办护国法会的人们在佛前肆无忌惮的杀人,在佛前表演杠精级甲方,利用佛藏尸,利用佛睡男人睡女人,利用佛展示自己的威严,佛早已不在了,只剩一个空荡荡的壳子,所有人心照不宣的维护好这一层皮,这个世界就还在运转,心怀佛法,慈悲为怀的人,眼睛里却从来看不到他们眼前的需要帮助的菜圃,更看不到菜圃们的世界。
在这一方边缘世界里,只有肚财,菜圃,释迦,土豆,这个世界的周围,只有贫穷而自顾不暇的亲戚,需要照顾的老母亲,好心的苍蝇摊子老板娘,这个边缘世界只要有洗门杂货店过期的便当,有娃娃机,有黏糊糊的诺贝尔摄影奖杂志,安安稳稳的也可以活下去,然而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机会窥视一眼的时候,谁又能经得住诱惑呢?
他们生活在世界的边缘,这是丧到极致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才能碰触到的世界。
这个边缘世界就在我们身边,普度众生的阳光都在这里也丢了色彩,只有一坨坨的灰色,是啊,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人沉默着自杀了,所以无论他们的命途如何多舛,最终只能无人知晓。
2分给片尾,片尾算是黑幽吧,很现实,很讽刺。
前一个小时导演在向侯孝贤致敬,娓娓道来讲故事。
我想问一下导演,这个电影您到底想讲什么?
还有豆瓣上的假文艺们,你们真看懂了吗?
富人是彩色的,穷人是黑白的?
这是什么狗屁理论。
导演就是一lusir(不是鹿警官)假惺惺的抱怨社会,就像社会很多人看到小狗装出一副很有爱心的样子,好假!
这个电影没必要被捧成神吧!
豆瓣这是一个装文艺的聚集地……
导语:本评论将《大佛普拉斯》与《血观音》先进行客观对比,再将两部影片的共同之处进行主观解析。
对于两部台湾金马奖作品的解读可能有失偏颇,请读者见谅,并且接受一切批评和指正。
1.主题比较1.1华丽精致下的模糊,黑白人间下的悲怆1.1.1《血观音》很精致却少了些核心杨雅喆想要表现的东西似乎有点太多了,他唯美镜头下的权贵争斗给人一种莫大的戏剧张力,可是他庞杂的人物关系却也在无形中被稀释殆尽。
这个剧本很棒,他通过两个女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因果报应,通过几个人的爱恨纠葛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通过华丽信仰下的假象投射一个社会的虚无。
杨雅喆想要表达的很多东西,我们都能从他的故事中找到答案,可是当我们仔细去挖掘的时候,那种模棱两可,那种欲言又止,那种失落感油然而生。
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难道这三个女人犹如因果轮回的无爱人生就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思想?
我不能苟同这种观点,在我看来“因果报应”只是佛教的一个很字面的东西,他深处的含义绝对不止于此。
当电影最后文琪对着奄奄一息的惠英红说出那句话的一刻,我的内心有所触动却少了一丝震撼。
或许这部影片过于庞大的价值观让我迟迟没办法抓住重点,亦或者女人的心思我不懂。
1.1.2《大佛普拉斯》很简单却发人深省毫无疑问,单单从主题来讲我更钟情于黄信尧的这部处女座。
故事很简单,甚至可以说主题也足够浅显易懂。
可是通过黑白画面和几个底层百姓的视角,让人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刺痛感。
佛教信仰成为权力者的政治工具,成为艺术家的钱色平台,甚至成为底层人民的生活来源。
导演没有试图去反击这种现状,而是通过肚财和菜浦的真实状态去反映如今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正是这种不抨击,不揭露的表达方式反而使得《大佛普拉斯》呈现出一种让人痛彻心扉的无力感。
当最后肚财被杀,菜浦第一次来到他唯一朋友的家中那一刻,几乎每个观众都会被小小地震撼到,原来我们和菜浦一样,根本不知道这个生活窘迫之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就像我们也不会了解这些运用大佛获得利益的权贵之人内心的五味杂陈一样,这个时代似乎没有什么信仰可以解你的心,只有本我才是自己的解药吧。
2.人物比较2.1三个女人一台戏《血观音》看似启用了大量女性角色,实则重点还是棠家三个女人的故事。
这三个人几乎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故事线,她们穿插其中,时而独立撑起一条线,时而交叉互动,看得观众很是过瘾。
如果单单从人物去看这部影片,那我会给他很高的评价。
棠余月影穿梭于权贵之间,八面玲珑,无坚不摧,在那个时代她就是成功的象征,在她的眼中权利与人情就是她生命的全部,什么爱情和亲情用一句"为你好“就可以代替了。
她内心的复杂是穿梭于权色之间的经验所磨练出来,而她内心的简单恰恰是早已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呈现出的假象。
棠宁似乎是反击一个时代的代表,却成为了无用的牺牲品。
然而我对于这个人物的喜爱是由衷的,她可以放弃自我为了钱与色,但她也会因为母亲和女儿的背叛而伤心不已,这个女性形象恰恰是最让人动容的。
她很真实,当她需要生理满足的时候,她就会去大胆索取;当她需要虚荣心的时候,她就会卖弄权术;当她需要反击这个无爱的社会之际,她甚至可以选择死亡。
棠真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我很佩服文琪在如此小的年龄就演绎了这样一个如此矛盾的女孩形象。
这个从小被棠夫人调教的女孩儿一方面享受着灯红酒绿的浮华,一方面渴望着豆蔻年华的爱情。
她从不像母亲那样忤逆人生,她也很少有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天真无邪。
过早领略社会的丑陋让她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在她认为自己的爱情到来之际,现实击碎了她最后的幻梦。
最后,她彻底觉醒,也可以说彻底堕落。
2.2三个男人在沉默中灭亡真的很巧,《血观音》用三个女人讲故事,《大佛普拉斯》用三个男人演绎底层的悲欢。
或许从戏剧张力和人物冲突上,《大佛》明显做得不够,而且在这一方面他完败于更为精致和紧凑的《血观音》,可这不妨碍我们对这三个主要角色的解读,如果说那三个女人是在时代的漩涡下奋力挣扎,那这三个男人就是在时代的浪潮中无声的灭亡。
肚财作为整个故事的一个核心人物,他有着底层百姓全部的优点和缺点。
他很单纯也很怯懦,他渴望权色却深知无力回天,他看似空无一物却内心充满幻想。
每每看到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内心会有一种强者的悲悯感,可不要忘记了,肚财的内心并非我们直观看到的那么粗俗和空虚。
他的一生也许就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反面典型,可他自带的社会属性却被衣食无忧的我们完全忘却了。
菜浦在故事里更像一个旁观者,他小心地对待自己的老板,又和唯一的朋友意淫行车记录仪的点点滴滴。
和老母亲相依为命的他几乎没有任何宏图大志,他的圈子就是那个保安室,他不去争取,不去辩解,甚至不会愤怒。
可当唯一的朋友以显而易见的形式"被自杀”后,他内心有了触动,当自己走出保安室来到肚财的小窝后,或许他才真正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是一种什么感觉。
当他感觉到一种陌生感的时候,正是他人性觉醒的一刹那。
释迦这个人物的存在感着实不强,却举足轻重。
导演在电影中的那句旁白很有意思:人与人之间很奇妙,第一天释迦和肚财就成了朋友,而他转了一大圈后还是只认识肚财。
或许这个名字就解释了这个人物的作用,他就是大佛派来和肚财作伴的人吧。
他从不言语,却正好成为肚财吐槽的对象,让肚财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而当肚财死了后,他也就不见踪影,他的任务完成了,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普度众生吧。
3.主观解读为何我会起这样一个题目来解读这两部影片,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
只是在看完两部电影的一瞬间,这个想法就蹦了出来,思前想后,不管这个题目切不切题,我还是使用了它——去TMD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3.1富与贫,不是我们批判社会的根本两部影片刚好契合了这个小标题。
《血观音》讲述了上层社会的悲怆,《大佛普拉斯》描述了底层人民的无奈。
可当我们这个社会逐渐将贫富差距标签化以后,就出现了一些对于“大多数”的嘲讽,比如”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之类的话。
起初看到这句话,自己只是无奈地笑一下,甚至会思考一下。
一度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哟,看看人家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简直匪夷所思,看看人家接受新事物的机会简直令人咋舌。
可是慢慢地你会感到一种深深地厌恶,这句话简直就是对年轻人的一种侮辱。
难道那些所谓富人的想象力就高人一等?
难道诗和远方真的就成了生活的苟且?
当我看到棠余月影和棠真的一生,内心真的只有悲哀没有一丝羡慕,她们真的做到了衣食无忧,权倾天下,可是精神上的空虚和无爱的人生让她们的生活仅限于此了。
显然过多的欲望让她们反而失去了广阔的天地。
反观肚财的悲惨人生,我们会为他的风餐露宿而唏嘘不已,可当他粉红色的精神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和菜浦一样,内心充满了震撼和敬佩。
他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空虚,那种寄托于玩偶和太空的幻想恰恰是受命于金钱社会的我们所缺失的。
富贵与贫穷不是财富的多少来单一评判的,想象力的受限则是我们学习能力高低的一种表现。
3.2不要再用贫穷作为不思考的借口在我看来杨雅喆用棠宁这个角色作为他思考时代的媒介;黄信尧用肚财这个形象充当他思考当下的眼睛。
无论是上层阶级的俯瞰还是贫下中农的仰视,我们都能从中看到每个阶级不同的思考方式。
棠宁用一种纸醉金迷来反抗那个时代,她在模糊的意识下抓住仅存的一丝爱来抚慰她悲惨的人生,她无时无刻不在矛盾中挣扎,只是她的这种方式让人无法接受,让人感觉放弃才会获得最好的结局,实则不是,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找寻,她想要得到一个答案:这个世界到底还有没有爱?
肚财则是通过他能力之内的行动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他通过行车记录仪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并非只是简单的意淫,也是他生活情趣的一部分,从中他甚至可以触碰到一丁点上层社会的东西,来充实自己扁平的思维架构。
当他知道了一些自己本不该知道的秘密后,一切都改变了,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也开始担忧这种平衡被打破,有一刹那,我甚至感觉到他已经做好了结束生命的准备(最后一顿饱餐)。
或许在死亡的那一刻,他满足了,他应该看到了自己构建的世界离他越来越近了。
财富的缺失不应该成为我们不思考、不学习的借口,每个阶级都会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时而交汇,时而分散,不要妄想自己可以跨越阶级去创造什么属于自己的成功,当你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到了自己的”太空飞船‘,那一刻死而无憾!
两部电影,两个时代,两个阶级,他们为我看待这个世界增加了一个维度,也许这个新空间有些扭曲,但它的存在绝对是我能够坚强活下去的重要砝码,当它越来越紧,拧成一股力量的时候,就是一切归零,重新开始的时刻了。
社会常常在讲要公平正义,但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应该是没有这四个字,毕竟光是要捧饭碗就没力了,哪还有力气去讲那些有的没的。
2018年春节档内地票房报收56.5亿,对比去年增幅67%,一片繁荣景象。
更重要的是,这个春节档虽然仍有烂片,但是口碑和票房越来越呈正相关了,让人看到了内地电影的一线希望。
但是要说差距,也不是没有。
就在春节档电影席卷内地票房的时候,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悄无声息的在网上流出资源。
这部影片不可能在内地大规模上映,56亿票房也轮不到它分一杯羹,但它却在金马奖拿到十项提名,五项获奖,在豆瓣获得了8.4的高分。
这部影片就是《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其实是《大佛plus》,因为导演黄信尧之前拍过一部短片叫《大佛》,后来短片被业内大佬看中,才有了这部长片,这也是黄信尧第一次执导剧情长片。
(之前他一直拍广告和纪录片)不仅名字起的很随意,这部影片的风格也充满了戏谑的黑色幽默。
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导演的旁白就打破了第四堵墙,让观众感觉自己并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听一个说书人讲故事。
为什么说《大佛普拉斯》比春节档电影强一个档次?
因为这部影片的信息量太大了。
只看前半段,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底层生活的社会片,到了中间部分,又变成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片,直到最后,才发现影片的内涵一言难尽,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去消化。
(以下内容有剧透)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台湾南部,主人公是两个底层小人物,一个叫肚财(陈竹昇 饰),是个捡破烂的;一个叫菜埔(庄益增 饰),是个工厂的夜班门卫。
肚财(闽南语音同“肚脐”)其实很消瘦,他没有将军肚,也没有財,捡破烂赚不了多少钱,他只好捡便利店扔掉的过期便当填肚子。
肚财孤身一人,生活看不到什么希望,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玩夹娃娃机。
导演的旁白说,实在不理解一个中年男子为什么有这种兴趣。
肚财回复:夹娃娃很治愈啊。
菜埔是肚财的好友,闽南语中“菜埔”就是萝卜干的意思,所以菜埔这个人就像萝卜干一样,廉价、不起眼。
菜埔上班的地方是一家佛像制作工厂,为了迎接当地的一场护国法会,工厂正在制作一尊大佛。
工厂的老板黄启文(戴立忍 饰)是个成功的商人,在政界也广结人脉,拥有不小的影响力。
肚财每天夜里都会偷偷溜进菜埔的值班室,给他带来一些色情杂志,再去捡一些便利店扔掉的过期食品,两人一边吃一边看,打发漫长的夜间时光。
某一天,百无聊赖的肚财和菜埔想找点乐子,于是调出了老板黄启文的行车记录仪,发现里面清晰地记录下黄启文的很多秘密,从此二人的夜间生活又多了一项娱乐。
行车记录仪拍下的画面都是汽车行驶正前方的,没什么意思,但是录下的声音就劲爆多了,不仅有黄启文招妓的对话全过程,还有女人车震时的娇喘。
伴随着肚财和菜埔对行车记录仪的翻看,观众的窥私欲也得到了满足。
《大佛普拉斯》的大部分画面都是黑白的,行车记录仪拍下的画面却故意加上了颜色。
看到黄启文情人无数,学生妹换着玩,肚财不禁感叹:有钱人的人生果然是彩色的。
小视频看多了,肚财和菜埔已经能分清黄启文车震时玩的是谁。
黄启文目前的固定情人是一个叫Gucci的混血美女,另外还有一位叫叶女士的老情人和他纠缠不清。
叶女士曾经为黄启文堕胎,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扶正,没想到黄启文只是玩弄她的感情。
现在叶女士年华已老,就想要黄启文赔偿她一笔青春费。
叶女士把黄启文约到外面,想要用她掌握的秘密勒索黄启文,没想到黄启文恼羞成怒,对她动了杀心,而杀人的场面就被行车记录仪拍了下来,肚财和菜埔看到了整个过程。
这段视频除了拍下了杀人画面,还纪录了黄启文的很多秘密,比如他一直带着假发,是个同性恋,以及叶女士的尸体被他藏在了佛像的肚子里。
肚财和菜埔被吓得一夜没敢睡觉,他们知道黄启文的势力太大,因此也不敢报警。
第二天,两个人到各种庙里去求签,得到的却全都是假大空的套话。
导演在这里显然要黑一下唬骗百姓的各路神棍,一个叫土豆的朋友甚至把他们带到了“蒋公庙”。
菜埔问:有人拜蒋公吗?
土豆回答:靠北啊,猪八戒都有人拜了!
叶女士失踪多日,家人报了案,警方很快就把嫌疑锁定在黄启文身上。
一位老警察把黄启文叫到警局里问话,没多久当地的副议长就过来大闹警局,把警长和办案老警察都骂了一顿,黄启文被当场无罪释放。
“干你娘勒,要搞清楚社会规则”
有钱人的人生不仅是彩色的,而且真的可以为所以为。
肚财和菜埔知道了黄启文的秘密,黄启文是个聪明人,很快怀疑他们偷看了行车记录仪,于是这两个卑微的小人物就成了有钱人掩盖罪行的炮灰。
肚财以前进过监狱,最爱吃的菜是监狱旁边一家路边摊的“面会菜”。
肚财在被灭口前,无意中吃了最后一顿“面会菜”,里面还加了一根鸡腿,这是很奢侈的,因为平时他白天只舍得吃一顿饭。
在一段很轻松的口哨音乐中,导演的旁白缓缓说道:“这是肚财今天的最后一餐,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餐。
”
肚财的一生是很可怜的,而他死前最后的尊严仅仅是吃上一顿饱饭。
隔天的早晨,人们发现肚财死在了路边,警方说死因是酒驾。
虽然肚财是不会喝酒的,他也没钱买酒,但是没人在乎一个拾荒者的真正死因。
菜埔知道肚财的死并不简单,菜埔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所以他希望在自己出意外之前,把母亲托付给小叔照顾,没想到小叔见了他就像见了瘟神一样。
后来,菜埔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黄启文不仅没有把菜埔怎么样,反而把他的老母亲接到医院里治疗。
因为黄启文知道菜埔胆小如鼠,也知道他还挂念母亲的安危,所以根本不会造成威胁。
影片的结尾,焊接完成的大佛被送到了护国法会上,当僧人和信徒们对大佛顶礼膜拜时,佛肚中突然传来了撞击声。
是藏在佛肚中的叶女士还没死?
结局没有明说,但是导演的讽刺意图十分明显:外表是一尊法相庄严的大佛,里面却藏了一具女尸,一个权力与欲望的牺牲品。
大佛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一个线索,善男信女们为了这尊佛像花了很多心思,甚至一个工艺上的瑕疵也要争执半天,但他们却忘了有句话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大佛修的再好,也比不上多做几件善事。
除了肚财和菜埔,《大佛普拉斯》中还描写了其他底层人士的众生相,比如在便利店打工的土豆,住在海边哨所的流浪汉释迦,以及肚财在废弃仓库里遇到的自杀者,他们都是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但是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帮助。
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底层的生活有多艰难,导演直接用旁白给出了答案:社会常常在讲要公平正义,但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应该是没有这四个字,毕竟光是要捧饭碗就没力了,哪还有力气去讲那些有的没的。
这部影片是黄信尧导演根据自己在台湾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改编的,他自己在影片里的旁白很多,甚至超过了主角的台词。
而一些不重要的配角,比如释迦只有一句台词,自杀者甚至一句台词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也是社会底层的一种失语现象,没有说话的权力,说的话没人在乎,渐渐的也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就算某些影评直接把影片的内涵升级成大佛Xplus,影片本身也拿了各种奖,还是无法改变这种观感,很无聊,就像一只在原地晃来晃去的秋千,晃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故事简单而无深度,配合慢节奏让人昏昏欲睡,对所谓贫富、阶级的刻画极其单调刻板脸谱化,为了掩盖这些导演把彩色变成了黑白,然后加入各种旁白,但也无济于事。
影评中的所谓黑色幽默,除了有点色之外,看不到其他三个字的影子。
台湾某些电影的叙事节奏好像很喜欢模仿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东施效颦 ,如果这部片能打8.6分,那么像《东京物语》这样的影片大概必须打86分才能体现差距
如何讲故事?
什么是好故事?
这是所有电影人都应该想的问题。
今年给我惊喜最大的一部电影,非《大佛普拉斯》莫属。
这部电影没有大明星、没有豪华制作,只有一个好的故事。
我很难把他归到任何一种类型电影中去,他以纪实的叙事手法讲了犯罪过程、讲了底层人的生活,讽刺了官商勾结的台湾社会,但他的叙事主体并不是犯罪,也不是哪个特定的人物,他要展示的好像只是一个社会的截面,这个社会表面“法相庄严”,肚子里却藏着老板情妇的尸体。
编剧太厉害了,居然能够用这么散漫的叙事,来讲了一个如此生动的故事,而且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黑色幽默。
我来说说这部电影中几个特别有意思的点:1、导演过了一把“导演版评轨”的瘾大概导演或者影评人评价自己的电影,是功成名就的导演或者影评人的特权,出DVD/蓝光碟的成本那么高,哪里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小导演可以享受到的?
本片导演黄信尧通过“说书”的方式给电影录了旁白,竟然过了一把“导演版评轨”的瘾。
片中旁白金句颇多,黑色幽默十足,比如说在说警察局的录像镜头太晃时,他说“如果剧组的摄影拍摄技术这么差,那当天就发个便当打发他回家了”,实在是太搞笑。
2、你天天见的人,你真的懂么?
肚财死后,菜埔发现肚财家里有一大堆从娃娃机抓来的娃娃,和杂志上剪下来的美女,菜埔觉得自己并不了解肚财。
但肚财喜欢抓娃娃,喜欢杂志美女,这都是电影片头就展现过的。
而菜埔不懂的,除了肚财还有黄启文,如果不是因为黄启文犯罪,他们又怎么会知道黄启文人前打扮的人模狗样,背后秃头白发,喜欢控制一大堆情妇的感情,还搞基?
3、“Budda”佛祖or“Puta”贱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片中出现了两次黄启文和Gucci的车震,第一次Gucci说叫我“Puta”的时候我以为是”Buddha”,第二次旁白解释了我才知道其中的奥妙,这剧本写得真好啊,有这么多奇思妙想在里面,编剧真厉害。
4、有钱人的世界是彩色的电影中,以穷人视角展现的镜头都是黑白的,而只有以有钱人视角展现的镜头,包括行车记录仪的镜头,是彩色的。
穷人的世界是黑白的,有钱人的世界是彩色的。
穷人就连遗像,都只能是从警察的新闻里面截图截下来的照片,最后的葬礼,也愚蠢笨拙得像个笑话。
5、意味深长的结尾第一次黄启文和Gucci车震之后,叶女士说要和黄启文见面,第二天镜头转而给了头已经按上的大佛,我大概就已经猜到佛像藏尸的剧情了。
所以我一直非常期待,到了结尾的时候可以看到真相大白的这一刻,锯开佛头,“哗”一具尸体。
但电影并没有满足我这种欲望,结局里,佛像里面的传出了声响之后,电影戛然而止,片后的彩蛋展现了台风过后的雕塑厂,仿佛一切秩序都被打乱了,给人以新机,但菜埔依然在拾荒,穷人依然穷,穷苦的生活依然没有尽头。
感觉被一个愤世嫉俗的矫情文艺男用老头穿了三个月没洗的汗衫捂住了口鼻,差点给我熏吐了最烦这种装模作样故作深沉,实则半天踹不出个屁的傻X
没有想象中的好 也并不好笑 黑白片让人难以带入 整个色调很压抑人物的表情都模糊不清的感觉 整体很湾湾
「雖然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但卻沒辦法看穿每個人心裡的宇宙。」
一星半不入。有些有趣的点,但被反讽结构稀释了,然后情节也有些失焦。体现在表达上,反讽的所指被模糊了,批判所需的力道又没有出来,整体不免流于形式
“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怕与众生的目光对上,菩萨于是低眉。”看完心里只有深深的悲悯跟惆怅,不是源于角色的苦难或孤独,而是想到众生皆如此。那灰色的、浩瀚的苦海,一尊大佛,是度不了的。旁白一直不带任何感情,无论说搞笑的或是悲惨的事,就像那尊大佛,它也害怕听见这些苦难,最后才无声。
对贫富鸿沟既无洞见,也无行动,像条原地咬尾巴的狗。结尾肚财的葬礼中,他的遗照分辨率过高,绝不可能是截图得来。所以全片只是在歌颂一个“高清化”的平民,和一个摆拍的姿势。
偷窥,间离,讽刺,适当的伤感
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人们内心的宇宙
无节制的画外音并未拯救贫瘠的影像,充其量只是一种自作聪明的表现,大量的行车记录仪画面亦是文本化的例证。反过来讲,假使影像必须需要得到画外音中和才不会显得那么刻意,那么是否说明其本身就不值一提呢。
勉强及格。钟孟宏监制加掌镜,和《一路顺风》略同。调皮倒是更调皮了,画外音和角色的对话、厚脸皮车震、介绍冲浪配乐和小粉车之类是散在主线上的清凉 ,但主线未免疲软了些,所有角色都沉浸在特定状态里,俩主演的戏都很呆。钟的摄影大部分不好,调色太差,但也有类似冢本和石井的超现实时刻
导演不时跳出来讲解的部分,黑色幽默中带着挺魔性的戏谑,无处不在对比,纯净与罪恶,低微与高贱。
1.地道的闽南口语实在太对味,忍俊不禁;2.悲凉人生,幽默戏谑,是一种高级的讲述方式;3.旁白实在太满,没有可以回味的地方,过犹不及。如同非影迷朋友所说,这片看完不久就会被遗忘。或许能记得的,就是那辆粉红色的摩托车。
😂
挺好,只是之前期望值太高了,一直省着藏着当宝贝,最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和心情才小心翼翼拿出来看,于是失望就出现了。
大佛普拉斯的好大多在于林生祥,很难想象几段我喜欢的片段换一套配乐会是怎样,以及,电影前半段大量露骨的台词真是吓到我了……
电影“摆拍”痕迹过重
我怀疑现代的年轻人是不是已经放弃纸质媒介了才会花数倍的时间来看这类电影也不觉得浪费时间
這種主題應該可以拍得更基進的,而不只是個「貧窮體驗」
最珍贵的是导演的沉稳,猎奇的部分营造得平缓自然,默然而至的伤感桥段竟也充满感染力。蜻蜓之眼,人间失格。
黑色幽默的地方饶有趣味的呈现出地方风貌,又有对惨淡现实的讽刺挖苦。多方面把罪与罚不经意间铺陈开来,以零碎的琐事对事件做全面性描写。最后一幕失了活力,变得颓废,但结尾尤赞也早在意料之中。导演的碎碎念每每出来,都能拯救叙事的裂痕,却不生厌。OST可以说是年度最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