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一个星期,被好友推荐看MM。
今年内心的浮躁,只适合看血族,看美国低俗故事,看国家安全,唯有看一些不外乎剧情,只要有肾上腺素爆发的电视剧,才可以让内心获得一点点安宁,然后整个人就像抽空一样,湿哒哒贴在墙上,目光呆滞,在深夜里一支烟一支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于是国庆七天假,我赖在家里面,一动不动,一口气看完了MM6季,希望能从浮躁的我里面走出来。
看完第一集,我给好友去了个电话:这部剧告诉我们,抽烟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一直以来戒不掉烟,是有多么大的负罪感呀 O(∩_∩)O哈哈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个荒诞的年代,全民吸烟,无论老少男女,不分场合场景,办公室吞云吐雾,带小孩烟不离手,和现在的价值观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回想当你处在那个时代,整个办公室弥漫着大麻的味道,在现在是多么呵呵的场景。
歧视黑人,歧视女性从业者,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而女人也深知这一点,想尽办法可以通过美色上位,当然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性骚扰和性,还有50年过去了都不被业界认可的同性恋,那个时代的很多场景,和现代社会似分似合的纠缠在一起。
这是一个二战后美国作为最大的赢家的背景故事,整个地球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富饶,人民更安居,在曼哈顿那个广告公司林立的地方,企业要通过更大力度的广告和推广,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人们对地位和身份的追求和认同,也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个和改革开放20年后的中国,是多么的相似呀,物质从未有过的繁荣,财富也从未有过的高速增长,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和物质的追求,也是从未有过的,虽然不曾有黑人歧视(区域歧视大相径庭吧),大麻泛滥——和现在人们对很多东西的渴求,如出一辙。
比如对女人的渴望和占有,以获得拥有更多女人为荣,对一夜情甚至嫖妓都是各种包容。
各种品牌林立,产品的竞争也把广告营销推到一个可以超神的地位。
在现在看来拥有豪宅和名车,和60年代的美国民众的想法,也不经相同…………为什么大家看了这部剧无法放下?
难道我们对旧时代的美国更感兴趣?
电视剧的场景确实做到了极致,办公室的陈列,各种当时品牌的打字机,香烟,好时巧克力,柯达,回到家里面老旧的电视,冰箱空调,最能引领复古潮的各种名车,以及华美无比的各种时装秀…………但是我相信这不是根本上打动我们的地方。
因为美国60-70年代发生的种种事情,和中国的现状几乎惊人的一致。
在60年代圣罗兰首先推出工装裤以前,女性只能穿裙子,有教养和背景的女孩子都会像贝蒂和鲁迪这样,贝蒂随时像仙女和精灵一样,让人眼前一亮,每一次出场都让人难以把目光从她的身上移开半秒,他们不需要刻意去体现自己曼妙的身姿,因为本就无可挑剔。
普通家庭的女孩就如琼一样,必须把最能代表自己的身段包装出来,这是她的秘密武器,让她在公司的秘书群里面,显得最耀眼。
而贫苦学生出身的佩吉,穿着现在依然很流行的格子裙,幻想着从底层一点点爬起来,拥有自己的办公室,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和我们现在每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是同一个轨道。
表面上看60-7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至上,但是作为男人,因为责任更大,所以承载的压力简直巨大到随时可以吞噬每一个人。
比如唐,需要隐姓埋名(出身不好),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被认可,随时随地在“演”好自己的角色,他的孤傲和残忍,与其说是性格,不如说是这个社会的刻意塑造。
你必须成为人上人,你才拥有你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这和现在也何其相似。
比如罗杰,生来就是一个富二代和花花公子,在中国可以举出一打这类人,他们所作所为,罗杰在50年前就已经玩得炉火纯青。
皮特,就是现在每一个想成功还没成功的我们,初出茅庐,玩世不恭,想通过一切证明自己,有想法有抱负,敢直面绚丽斑斓的人生。
皮特就是作为上班族的自己,唐就是作为将来成为老板的自己,然而,男人的社会不相信眼泪和失败,你一旦被打倒一次,你要么继续拼搏东山再起,要么迷失方向去感悟自己的人生(那个最终信教把自己交给别人的不幸男),甚至要匆忙结束自己的生命(公司最理性的财务大叔却在关键的时候冲动了)。
所以为什么唐一直鄙夷的心理治疗,在60-70年代已经开始风靡,从侧面也体现了这样的重压下面的人生。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心理面都承担着这样的压力,大家为了父母而努力,为了妻儿而努力,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自己,长期迷失下去,心里已经很难再健康起来。
皮特是MM里面最真实的一个角色。
他狭隘,嫉妒,脾气糟糕,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亏欠自己的,然而别人取得的成功都是多么的不应该,不承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其实皮特就是我们自己,只是电视剧很黑色幽默的把冲突放大了。
从我们第一次开始工作的时候,身边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新人,任何一个新同事得到特别的关怀,我们都会想为什么不是自己,他有什么好的,我一定能比他干得更好,经过世事打磨之后,才慢慢找准自己的位置。
皮特和黑人电梯工作人员讨论艾德蒙电视机的时候,体现各种优越,自己对美国梦追逐的自豪: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车,有自己的电视,这是美国梦。
这个放到每个观众身上,除了把电视划掉,依然是我们的中国梦。
在肯发表了科幻小说,皮特丝毫不以为肯的杰出而佩服,反而嫉妒心上脑,硬要炮制一篇文章,期望通过老婆的关系发表到更好的杂志上——肯是兴趣爱好,而皮特只是不甘示弱而已。
我们不止一次为了和别人较劲,去做了很多自己丝毫不感兴趣又无疾而终的事情。
然而为了一夜情和佩吉的结合,知道佩吉有了自己小孩的震惊的鲜明对比,这种冲动和责任的冲突,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当我简单整理完皮特的时候,我想聊一下佩吉,但是MM里面的每个人的过去和未来,都是充满各种联系的,所以我想换个角度。
佩吉才来公司,就和皮特共度良宵了,发生的好像毫无理由,又好像顺其自然。
其他人看不起这个雏儿,扮相糟糕,而且很生涩,皮特只是想要她,不论她是谁,对于佩吉来说,说不定可以在公司讨好一些人。
直到医生把佩吉的手强按到她肚子上时,她才相信自己怀孕了。
而佩吉对生下这个孩子没有任何感情,甚至拒绝留住这个孩子。
当她把孩子送到收养机构之后,似乎很长一段时间都把这个孩子遗忘了。
当她对皮特说:“你把我肚子搞大了,我生了个孩子,但是我把他送人了。
”“你说什么?
”皮特很震惊,因为对他来说就是一次寻欢作乐。
“我有了你的孩子,我把孩子送走了。
我想要的是其他东西。
”佩吉叙说的平淡语气,似乎在谈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实际上佩吉是和唐一样铁石心肠的人,他们都强韧的对过去不想回忆的事情选择忘记,“这一切都没发生过”,忘得干干净净。
当她后面把孩子接回来的时候,依然相当的无动于衷,感情淡然。
其实回闪很多剧集,你会发现唐给了佩吉这样强大内心的各种动力,在怀孕后医院里探望佩吉时,唐教会佩吉学会忘记,学会忘记重新开始。
有个很简单的对照就是:唐和情人出车祸让佩吉来善后,第二天唐已经忘得干干净净,直到佩吉提醒他偿还她垫付的费用时才想起。
唐不愧是遗忘大师啊。
唐对遗忘最炉火纯青的地方,是在他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
他真实的童年是积极凄惨的,因为他是妓女和酒鬼的孩子,从小在妓院长大,自己的第一次也交给了一个妓女,小时最愉快的精力是帮妓女偷嫖客的钱,因为他可以获得一只好时巧克力。
他的一个回忆里,他父母的农场来了一个流浪汉,自称“自由的绅士”:他总是往来于不同的城市,所以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
所以唐的发展轨迹就像流浪汉一样,只有每一天全新的自己,他希望世人把他当做一个成功的广告创意人,而不是一个妓女的孩子(一瞬间让我想起鹿鼎记了)。
所以对于唐,除了可以忘记的过往,心中毫无安定和停留,他的尊严和帝国,全部建立在虚妄之上,直到自己不能承受构建出来的这个虚拟的世界,才会一切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而唯一让唐正面回忆的地方,就是柯达投影仪的那集,唐终于回忆起和妻儿在一起的美丽时光,那一刻他自己也被感动了。
于是他从未有过的感性的赶回家,想和贝蒂和孩子在一起,然而一切都错过了。
这种回忆对他来说只是转瞬即逝的快感,以至于他宁愿孤独的坐在楼梯上,而没有采取真实的行动。
我不能把基调搞的太灰色影响自己的心情。
所以聊到罗杰和博特的时候,就不免有一些小小的开心。
白头发帅哥罗杰的前期莫娜,在生活中也是他真实的老婆——为什么很多人看到莫娜就被她的魅力所吸引?
因为她不只是迷倒了芸芸众生,连迷倒所有男人的乔治克鲁尼,都心甘情愿的拜倒在她石榴裙下。
作为乔治克鲁尼的前妻,魅力自在不言中。
罗杰的老爸和博特一起开创了这家广告公司,作为富二代成长的罗杰,生活在一个充满声色犬马,酒精和香烟,美女和性的花花公子的世界里,而且他好色的程度无人能敌。
对于唐来说,是吸引和迷恋,对于罗杰来说,是赤裸裸的性的吸引,老年人大战少女一度心脏病发进入医院,出来之后还色性不改可见一斑。
他是那个社会的特权阶层,出身就不同,权利和欲望环绕,在大家拼命奋斗的时候,他已经在金字塔顶翘着二郎腿,讲着小幽默,抽着好彩香烟了,这是多么世人嫉妒恨的一个角色啊。
在工作中他只需要讲好笑话,给别人点点烟,一起喝杯酒,几乎什么事情也不需要做。
对于友情在剧中仅仅可以看出来和唐有所关系,但是一旦唐可能破坏了公司的利益,又狠心把唐扫地出门,对于爱情似乎就是一个寻欢作乐的游戏,从未有更多投入。
这和我们通常聊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完全不符,就在他心脏病发进入医院,才有那么一点点对人生的反省,不过也是稍纵即逝,这不禁让我想到:只有穷人才思考人生的意义,富人只知道让自己过得有意思。
博特被MM迷亲切的称为肯德基爷爷(O(∩_∩)O哈哈),这个老头喜欢收藏艺术品(那个时候就已经流行这么抽象的作品了?
),喜欢日本文化——至少是必须脱鞋子的文化——他曾经因为踩在了口香糖上,直接毫无缘由开除一个正在嚼口香糖的秘书。
凡是涉及钱或者公司命脉的事情,他才出现,平时日常工作中早已没有他的身影。
当罗杰心脏病入院之后,博特为了重振客户对公司的信心,将唐提升为合伙人,比如皮特揭露唐的真实身份时,博特说:皮特,谁在意呢?
这重要吗?
当皮特辩解说:唐不仅仅是个逃兵,还可能是个罪犯。
博特轻描淡写说:这个国家的掌权者做过的事情比这还不堪入目。
有一句话说,人随境迁,而现在,唐就正在适合他的位子上。
这虽然是避重就轻,但是完美的阐释了这个老头的远见和生意哲理。
合上笔记本,陷入沉思:当我们努力想成为电视里面的某一个角色的时候,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当我们不论是过上皮特的生活,唐的生活,罗杰的生活,贝蒂的生活,佩吉的生活,我们又会幸福多少?
博特的最后一段歌舞,可能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意义。
the star in the skythe moon on highthey're great for you and mebacaure they're freethe moon belongs to everyone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the stars belong to everyonethe gleam there for you and methe flowers in springthe robins that singthe sunbeams that shinethey're yours,they're mineand love can come to everyone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the moon belongs to everyone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献给正在付出一切拼搏在最前线的工作狗们。
Don 离婚后广告狂人的线就开始复杂起来,贝蒂是一条,皮特也走上了Don的那条不归路,Roger则是一如既往的纸醉金迷,终于在这一季让女儿也成功走向了他的老路,肯德基爷爷在观看完阿波罗号登月后也幸福的走了。
因为是快终节剧,编剧们也学了马丁老爷子的快速推剧情法,就是把一个个不相关的配角们砍了。
当那些重要或不重要的配角们快速的离去时,我们终于开始怀念他们在剧中陪伴我们的那几年,那些事。
Don的大女儿也上高中了,抽上香烟,跟帅哥们亲上嘴也是家常便饭了,就是之前跟她有好感的那个小胖也长得人高马大了,倒是贝蒂的邻居胡里欧有他小时的风范,典型的意式小胖孩? 从第一季就定位为Don的接班人的贝蒂终于在此季最后一集在老师的指导下出色的完成了她的个人Show,估计此剧的新时代是以贝蒂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的崛起。
那个60多岁还跟小混混一样的Roger终于老了,面对不听话,走的嬉皮风格的女儿终于还是败下来了。
过度的瀟洒换来的是离婚与女儿的叛逆。
其实打心底Roger还是个传统的男人,只不过伴随50 60年代的女性新运动,二战前那个男人社会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女人们可以走上合伙人,走上创意总监,离婚了可以象男人那样光明正大的出去和别的男人约会。
一如扭腰时报有篇文章提到现在的娱乐业全面向低龄化的趋势一样。
象广告狂人这种老男人剧也是快要绝种了。
漫威的英雄们年纪们也不大了,还是要卖萌,现在的主流是不管年纪多大了,要永不服输,所以象小罗伯特唐尼还能在40多岁再来第二春。
这种潮流或许势不可挡,当然,也只有经历过那个男人当道的社会才会发出这种感慨。
不管怎么说,最终季主题已经定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当Don他们的公司第二次迎来收购和重组时,也预示广告行业的巨头时代到来,中小创意公司的不断式微。
再也没有百花奇放,小公司逆袭。
随之而来的是巨头们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各自的划地盘而治。
时间总是在前进,社会总在进步,对于美国50-60那个美好的年代我们只能通过书本还有电视去回味了。
这集《广告狂人》观感之一:还是Bert精明,平时看着混日子,任由几个股东斗,所谓不聋不哑,不做阿姑阿翁。
但在事关力量平衡和金钱的问题上,处理微炒,不让大权旁落。
想了想,决定他思维的是代价。
人员的去与留,权力的平衡,如何决策,基石在于是否能担承成本并赚钱。
二是Don去找Roger的时机实在碰巧,倘若Roger没有被Jim的权位之争逼得太紧,也不会帮助Don重回公司。
使我觉得奇怪的是Roger就这样事先不搞任何串联就叫Don回公司,幸好险胜。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的命运是靠自己奋斗而改变的,实际是由于环境正好于此时变动,所以我们能及时打进。
三是不能指望所有人都会从教训中改变。
对,我指的是Betty,她之前因为Don出轨而变得阴暗不快乐,现在看来她自己的个性也是很大原因。
和大女儿斗气,导致关系僵,可是内心又渴望孩子爱自己,同时又不吸收教训,接着和儿子斗气生闷气,而这些孩子都才几岁。
她却不知检讨,认为是孩子们长大的原因。
她的朋友已经随时代改变,而她而甘于做个主妇。
也许Don之前说她说得对:你是一个被宠坏的富家小姐。
不知亨利和她是否能长期相处下去。
第一季是为她担心。
那是七年前,现在的我,已经明白各人deserve自己那一份。
成长或改变与否,这个代价每个人自己负担。
Don接受屈辱的条款回到公司,为自己以前的过失承担代价,不抱怨,寻求时机改变,这算是对自己责任感增强,好现象。
看那几个股东开会,Jim虽然想斗倒Roger,但如果事件涉及到公司前景,他就能做出让步。
而Roger就相应缺少这种意识,毕竟是花花公子出身。
再就是Lou看到Don回公司后那股坐立不安的样子,再结合他之前的表现,看来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陈嘉映老师在《何为良好生活》中说道: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就到了马斯洛所列的最高一层需求:自我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总是我的此在’以及此在的本真性可以算作一例。
可以说,Draper找到了自己的本真性。
他享受的是,在客户面前展示自己的广告创意,类似“麦格芬”一般,惊艳全场。
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广告方面的专业培训,以一名推销员的身份,搭上了Roger的便车进入广告公司,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为可口可乐公司设计出精彩的广告,这恐怕是麦迪逊大街广告人一生的梦想。
Bert,Roger和Draper如同公司三驾马车一样,Bert负责管理公司并寻找公司的方向,Roger作为客户经理维护客户关系,Draper作为创意总监在危急之中力挽狂澜。
公司一共经过四次变革:第一次公司被收购,是因为Roger离婚,需要一大笔费用;第二次公司重新创业,是为了避免被大公司再次收购,失去自身地位;第三次公司合并,是因为Draper和赵需要联手,才能拿下大汽车公司的广告;第四次公司被大公司收购,是Bert去世,Roger需要拯救Draper。
Draper的一路并不顺利,这个没有过去的人,在得到不曾拥有的财富和地位之后,他抽烟醉酒嫖娼,同时与多名女性保持伴侣关系,成了Draper摆脱不掉的另一面。
但是,在纽约这样的“欲望之都”,这些点亦可以以“风流”自称。
但Draper遇到了Bert和Roger两位贵人,多次出手相救,他们可以说是互相成就。
除工作以外,Draper完全是一位烂人,在工作和亲人之间,他往往选择工作,因为工作可以为他提供“成就感”。
【如同Joan的老公一样,志愿去越南当军医,也不陪伴老婆孩子,因为这份工作让他觉得“被需要”。
】与Draper相伴的另一条线,是自我“拯救之路”,他经常去加州,刻意抑制自己不要嫖娼,但总以婚外情结尾失败。
也许正是这些常人未有的经历,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爱的反义词是深思熟虑。
”他随时都处于为工作待命的状态之中,很难说他会一直爱着一个人。
具备事业成就是一件困难之事,能过上一种良好生活也需要长期的努力。
整部剧将“男性凝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Loan和Peggy经过的时候,男士都会回头看上一眼,体现了本质上男女的不对等。
除Peggy外,其余的女性只是担任秘书角色,做一些简单重复工作。
某位经理与秘书,随时可能在公司传出丑闻,如果关系闹僵,离开的只能是秘书。
Peggy在达成300万美元汉堡公司这一单之后,依然被其他公司认作为秘书,气得三天不去新公司报道。
Loan和Peggy在结尾创业新公司,我估计新公司将会凉凉,因为缺少像Campbell一样的客户经理,企业之间的合作,终究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
本剧结尾算是点睛之笔,最后两季的时间发生在越战和人类登月的时段,可口可乐的广告《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算是对时代背景回应一个和平友好的信号。
看到Draper灵修之时露出会心的笑容,就能想象出,在可口可乐公司面前,他如何用自己的魅力,让全场人满意。
Campbell:当Campbell在合伙人会议中提出,将Joan肉体交易以满足甲方时,这些没有道德下限的行为,不免让人感伤。
如今中国的商业环境也是如此,商务晚餐接着是KTV等活动,乙方为了达成目的,而不择手段。
Campbell是一位上进的职业经理人,也是一位真正做事的人,他处于时代的漩涡之中,只能抓住一个个机会,不断地向上攀爬。
Campbell的结局是不错的,与妻子重新和好,选择转行过上稳定生活。
Ken:相比Campbell,我实际更喜欢Ken。
Ken在工作之余,还会写一些故事发表在New York等杂志上。
他与Campbell一直处于竞争关系,但Ken一开始没有后台,只能通过自己的积累与努力。
Ken是一个有底线的人,被底特律汽车公司羞辱之后,将大客户拱手让人。
Ken翻身成为甲方之后,表达出对Campbell和Roger的不满,既是一大乐趣,也体现出人性中真实的一面。
Peggy:Peggy从秘书做起,碰到Draper作为他的贵人,一步步做到独当一面的创意总监。
Peggy努力大于天赋,看第一季的时候,我还挺讨厌她,越看到后面,对她的尊重越来越多。
当得到广告任务,她习惯于列出二三十条广告思路,从中选择最适合的。
这种工具性的方式,只能完成客户需要的广告,但不能做到“杰出”以至于让客户满意。
好的广告,一定要让受众充满幸福的感觉。
《广告狂人》七季一共92集,我看了接近四个月。
第一季我看了两遍,第一次是在大四时看的,觉得本剧索然无味,工作之后重新提起,才发觉其中的人生哲理。
这部剧和《the wire》一样,看起来不轻松,没有一丝刷剧的感觉,有的剧集会让人觉得难受,比如S5E11《the other woman》。
但看起来越不容易的东西,会让人收获更多。
与这部剧非常相像的有《马男波杰克》,我一直觉得马男被低估了。
最近读了一些书,发现有两个历史人物和剧中两个女主经历很像。
Peggy著名推理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曾任广告公司的撰稿人,广告公司的经历也使她在日后写下了名作《杀人广告》(Murder Must Advertise)。
塞耶斯年轻时与一名已婚汽车销售员相识并坠入爱河,不久后她发现自己怀了身孕,为了不让父母知道自己未婚先孕,塞耶斯选择了躲避家庭和朋友,儿子出生后,交给亲戚抚养。
塞耶斯后与一名记者结婚,有过一段幸福的两人世界时间,不过随着塞耶斯在写作上名气越来越大,丈夫和她渐行渐远。
塞耶斯最终又重新认养了自己的儿子,但其中的隐情直到多年以后才为大众所知。
Betty天鹅女郎贝比·佩利(Babe Paley),纽约名媛,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好友,经历过两段婚姻,因为丈夫出轨,还要扮演恩爱夫妻,用每天两包香烟去缓解自己的焦虑,最终罹患肺癌。
《大学》有云,为人理想抱负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电视剧也不外乎如此,最简单的一层,树人物,这一步较为简单,每部剧都有其核心人物,通过人物的魅力,来吸引观众的喜爱,而剧情基本是围绕核心人物展开,大部分是情景喜剧,最后的效果就好像我看TBBT一样,十年下来,就好像与剧中人一起成长。
往深一层呢,就要以剧情吸引人,就像越狱那样,有自己的故事主线和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剧情,以此吸引观众。
最大的一层就是平天下,最为典型的就是火线了,描述的就是巴尔的摩大观园,这样整个剧的野心和视野就突然宏大了起来,无论是人物还是剧情,都被放进了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当中,最后往往有一种宿命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层是一个递进关系,也就是如果编剧想做一个宏大的视角,前提是必须在人物和剧情上做扎实,才能进一步广阔发挥。
显然,广告狂人的野心是一个1960s的美国社会万象,但是由于前两项不够扎实,注定离火线这样的神剧有不可跨越的一步之遥。
一、缺陷使其立体,悲剧提供合理,切勿忘了初心如何塑造一个好的人物,流水线化的美国影视业仿佛已经形成了既定公式,最低是克拉克肯特,一个跑进电话亭拉开衣服就冲出来的伟光正形象,这个形象观众尤其是小孩喜爱,但终究是单薄的“纸片人,无法从剧中走进人们的心。
那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给这个人物加上一点缺点,让其跟我们普罗大众更贴近,。
就像TBBT里的谢耳朵,火线里面的吉米一样,正面的”天才“、”干警“形象打底,佐以偏执、强迫症和花花公子乱搞男女关系的负面形象,整个人的形象就立体起来了。
但是光立体起来是不够的,因为缺陷总是让人不太喜欢这个角色,那么对这个缺陷产生的合理解释就必不可少了,而这种解释,往往来自于角色生活中的某种悲剧根源。
有可能是家庭不幸福,但最常见的往往是童年阴影,这一点编剧们是屡试不爽,只要编一段童年阴影能够弗洛伊德式的解释角色生活中的缺陷行为,观众就会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原谅并且同情这种行为,从而使角色丰满的同时不让人讨厌,丰富的故事背景就同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达到了一个好的人物塑造。
但是广告狂人在这一点来说做的并不好,原因在于着力过猛。
Don是本剧的灵魂人物,重点来说一下他的塑造,套用上面的公式,最初他使人喜爱的当然是外表和他用来吃饭的致胜法宝,广告界的天才以及富有渲染力的口才,这个是人物魅力的根本。
加上的一层缺陷是出轨、乱搞女人,对属下冷漠,自私。
而为这些缺陷提供合理性的是Don悲惨的童年经历,继父继母,妓院里长大,被妓女开苞,包括他在朝鲜战争更换身份从Dick变成了Don都是加厚了人物背景,并且让观众接受他的缺陷。
但究其本质,这种吸引的背后是基于其强大的业务能力,我们才可以接受一些理由去容忍其缺陷,但如果魅力产生的根源不在了,这些缺陷就会被人无限放大,从而导致对角色的厌恶。
可以看到自从第一季第一集Don亲自想出了Luckystrike香烟的广告词之后,Don几乎自己不再产生任何作品了,都是作为创意总监的职位去审核别人的作品,这步棋就走的不好,不仅没表现出Don自己的克里斯马,因为之后Don的高光时刻就仅限于广告展示上了,而这些展示的创意根源往往来自于Peggy和其他文案人员,Don的天才性被削弱,还放大了Don的缺陷,因为与之相关的剧情就集中到了他不能更乱的私人生活和酗酒和自私甚至为了用自己的创意故意把金斯伯格的创意扔在出租车上和对Peggy永远的不满意和冷漠上,特别是在第六季后期Don因为酗酒和我行我素,经常在广告展示上破坏之前的设定屡屡冒犯客户。
尤其是作为广告人敢于fire掉客户这一点是一个最为微妙的平衡点,前期使用应该给人带来不少好感,因为生活中谁不遇着几个傻逼甲方呢,能炒掉甲方实在是让观众完成了他们想做不敢做的事,是让人愉悦且舒服的,但是到了炒掉捷豹这样的客户会威胁到公司生存的时候,而且也无视了其他同事。
这样的话,人设就并不向一个讨喜的方向前进了。
更何况,这种童年阴影式的背景可以让观众容忍一到两次的出轨,但是七季矢志不渝的出轨,就让任务形象大打折扣,虽然凸显了其悲剧性,但是整体的感觉便被破坏了。
更为严重的是,最后几季的出轨与悔悟已经不具有情节必然性了,更像是故事写不下去就让任务发生一些转变而生搬硬造的出轨与悔悟,这都是人物塑造时的缺陷。
而有关Don的成长固然是七季的一个大主线,主要作用在于帮助Don重新找回自己而客服对过去生活的回避,坦白说做的也不好,在前期递进不明显的情况下,第六季最后突然开窍怒喷好时巧克力,然后带着孩子们造访故居,而第七季Don的释怀却也让人感到不满,在修仙中结束了?
我以为好一点的结局可能是Don在某个场合自我介绍的时候大方的说出自己的本命,Dick Whiteman才算是真正接受了自己的过去,因此相较于Don,人物塑造上我觉得Joan和Peggy的人物塑造都更好一些,其原因也正是因为编剧在他们身上的笔墨没有花的那么多。
她们俩自始至终的人物性格都较为统一,虽然在前期Peggy和后期的Joan都有一些有点作或者有点拧巴的地方,这正是他们的缺陷,但是好就好在这部剧的背景放在了1960s的美国,正是办公室女性地位发生颠覆性转变的时候,在这种震荡的期间,给女性转变期的一些不合拍行为提供了合理性。
同样J和P的内心的独立欲望和大环境之间的冲突也会造成更加丰富和复杂的人格,在这个上面反而是更加精彩的。
至于Pete,人物的塑造也不太好,但与Don不同,对Pete背景的弱化交待使得他的性格缺少支撑,比如出轨火车同伴的老婆,和不知道为什么在公司如此臭屁,怼天怼地都显得为了人物而非常刻意,这就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好角色了。
而至于其他角色比如Roger、bert、lane等等,就都是具有功能的配角,表现的也就中规中矩了。
二、职场剧的重复陷阱与编不下去就大洗牌凡是特定领域的剧集,最容易陷入的困境就是故事的重复性,无论是《新闻编辑室》,《波士顿法律》《豪斯医生》等等,因为特定领域内的故事总是大同小异的,日常工作的重复性很高,因此可能先开始几集还有些意思,但是到后面就是重复,所以我一直觉得新闻编辑室三季刚刚好,再多下去就要烂尾了。
而广告狂人显然面临了这样一个问题,广告业的东西无非就是那几样,拉新业务,维持旧业务,而推动剧情前进的也无非是挖坑和填坑,所以内容极易重复。
因此在编不去的时候,编剧往往来一个大洗牌,这样就有可以多拍几集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七季里面SC公司被收购了四次,每次编不下去了就准备一次收购,制造一个大坑,然后又对付几集。
但是不得不说我最为喜欢的一次还是PPL公司将被麦肯公司收购以后,诸位主角不甘心去麦肯公司出来重新创业,那是整部剧里最棒的剧情。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长达七季的剧集里,一个有着强烈故事性的剧集里,单季剧情没有主线导致了整个剧的剧情下降,向情景喜剧靠拢。
火线是很典型的每一季都有一个主线,第一季是毒贩,第二季是港口,第三季是政治,第四季是教育,第五季是报业。
由于选取侧面不同,每一季都有扎实的剧情和主线,这使得剧情结构很扎实,观众也能够清晰的顺着主线走,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游刃有余的凸显出任务和社会形态。
所以相比起广告狂人,火线更像是一部写好了剧本然后拍好了一次性放出的剧集,而广告狂人更像写一集播一集的剧集,内容发展过于随意,缺乏内在的发动机去推动剧情前进。
三、60年代,反战,女权和美国的信念第三层也是这部剧的编剧显然的野心所在就是以广告业为窗口洞悉1960年代的美国的社会万象,这也是本剧最为亮点的地方,而我也不得不承认,确实相当的好。
本剧表现出来的60年代美国万象我觉得主要就是反战、女权和美国的信念。
越南战争是60年代难以抹去的伤痛,朝鲜战争结束后将近十年,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美国一片欣欣向荣,但越战的到来无疑给整个社会笼罩了一层阴影,共产主义的恐慌让人们互相猜疑,陷入越战泥沼让美国民众看不到头,年轻人想尽办法不去战场而家人也不愿让他们走上战场,Don费劲心思帮邻居医生的小孩不去战场,而Joan的丈夫却又义无反顾的自愿去战场,整个战争在社会上引起的不安使得整个60年代的纽约摇摇晃晃。
而女权的萌芽也正是同时发生的,当Peggy第一天上班用手摸Don的手被拒绝,然后被Pete上了的时候,她是那个旧时代的典型女秘书,而显然她不甘心与此,当她开始着手文案工作,把小孩送给别的人家的时候,她已经狠下心来做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这当然很难,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抗争,无论是给自己争取业务,要求加薪,寻求跳槽,还是找到自己满意的男人,她受尽男性的鄙视和轻浮但是她一直走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她应有的尊重。
而这一点在Joan的身上更是淋漓尽致,应该说Joan是一个在旧社会体系下混的如鱼得水的“职业女性”,固然她很职业但是那确实缺少内心独立的表象,她依然逃脱不了成为男性眼中的万物的物化形象,虽然她在人力资源和公司日常事务的处理上游刃有余,可是在男性领导和其它女秘书眼里,她与女秘书别无二致,只不过是一个高级一点的秘书而已,本质上还是为那些男人们服务的。
而这一形象的顶峰却也是这一形象的破灭,当Joan为了捷豹的订单陪客户睡觉的时候,那是女性作为物所受的最大的取数,可伴随着这个屈辱的,是成为合伙人,拥有5%的股权和投票权,她真正变成了这个公司的主宰,真正的不再是附庸。
直到最后Joan开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她完成了一个时代的女性转变。
而美国梦是不同于中国梦的,说来有趣,中国人连梦都要有人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的,而美国人却不约而同的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
60年代,从广播到电视,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转变,媒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从媒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整个国家的信念,当肯尼迪总统被刺,肯尼迪参议员被击中,马丁路德金被杀害的时候,整个国家的信念仿佛倒塌了一般,每个国民都陷入到了无尽的悲伤之中,人们相互安慰和打气,支撑起整个国家,可是当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刻起,整个国家的精神为之一振,美国人独有的开拓、冒险精神得到了最好的阐释,那就是一个美国的信念,而当这个信念能重新屹立之后,Bert Cooper便也可以含笑九泉。
所以总的来看,广告狂人固然是一部好剧,一部理所当然可以打到四星的剧但是,它离神剧就差那一步之遥,而这一步之遥又如天堑一般不可跨越。
它的视角是足够宏大,野心足够大,可是在剧情的推进和任务的塑造上,粗糙的处理就造成了不可忽略的瑕疵。
但无论如何,看完广告狂人也有类似火线的感觉,告别了那样一个精彩纷呈的广告世界,仿佛被抽空了一般。
而对神剧的结构是多么罪恶啊,之后看剧的乐趣将会大打折扣。
反复看了好几遍剧终的十分钟,沉闷中年男的自述,Don抱住他痛哭;海边的打坐,最后那首可口可乐的广告歌。
其实在我的记忆里我根本就没听过这首歌,毫无印象,可是第一句一响起,我居然跟着就把旋律完整的哼唱了下来。
可见我是听过的,在许多的不经意间,然后就记住了。
什么是潜移默化,什么是润物无声,什么是牛叉的广告,这就是了。
编剧最终说的是:我们都需要爱。
来自别人的爱与认同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幸福的基石。
我想他大约看过阿兰·德波顿:人们渴求金钱、成功、名望、权力,只是希望籍此让别人意识到自己渺小的存在,进而重视自己、爱慕自己、关怀自己。
人说到底是活在他人之中。
所以这部剧集是说广告的,广告是什么,是把某件事物好好包装起来,让人们爱它,愿意为它付出金钱。
而人们为什么会爱它认同它?
并不在于它本身有多好多高级,而是在对它的包装中看到了对自我的认同、或是理想中的自我、和自我想要的生活。
这是一场心理战,每一个顶尖的广告人需要懂得的不过是不同的人群对“爱”这一模糊的字眼庞大而具体的渴求。
如同偶像包装,如同畅销书,如同好莱坞,如同这个世界的许多关系、许多追求、许多苦痛。
这并不是坏事,虽然也说不上多美好,或者说好与坏都是无所谓的,因为人终究是愚妄和诚挚的存在,时代如何变迁都改变不了这一点,有时诚挚会战胜愚妄,有时愚妄会压倒诚挚,此消彼长,一路向前。
目前update到p10看到成年glen参军 特地和betty道别,忽然解开了之前的困惑。
为何glen会要betty的头发?
为何glen父母要禁绝儿子和betty来往?
为何betty禁绝女儿和glen交往?
感叹betty真的成长了,不往我一直挺她。
从小女孩绝望无助的灵魂,到闭着眼睛勇往无前,直至如今她懂得去上学提升自己。
这条荆棘之路,不是靠突然而至的觉悟,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勇气,走出家庭背景禁锢的自我困顿。
betty是我人生的偶像与指路明灯。
kiss亲爱的。
*****************剧终分割线和我猜测的分歧and相同:1.bettyhenry死vs betty死人生并不完美。
betty走出don的泥沼后幸运的不像话,因此我一直猜henry会死,让童话变现实。
henry此人对betty简直好的不像话,无法解释,我只好相信爱情了。
假设他看上的是betty貌美温柔,可betty婚后180度转变,肥婆+泼妇啊;主要精力还得照顾三个拖油瓶,henry对这三孩子也蛮好;指望带漂亮媳妇社交赚面子,betty直接暴走。。。
消灭一个不接地气的偏线老好人来找回现实感 这招能用。
没想到编剧比我狠多了,安排主角癌症 心疼 。
不过也挺合理,伏笔的 家族遗传(母亲癌症去世)+心眼小不快乐。
1.5sally和妈妈的和解令人感动。
她潜意识一直看不上妈妈,betty生命的终篇淡定从容,赢得了女儿的尊重。
这对于sally的人生路非常重要。
她能更加正式自我,懂得原谅和宽容。
2.judy会幸福vs会幸福虽然我坚信judy的情商和人品,一定会找到幸福。
但编剧给judy的这个幸福结局,我很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先是安排她一个人在郊区被已婚男骚扰,被已婚太太排斥。
然后五六年无人问津。
拜托,betty三个拖油瓶都能嫁,judy更优的条件素质会变咸鱼?
这是编剧创作上的一种偏执,我在之前的影评说过,betty和judy是传统主妇的代表,编剧一定不会重复安排命运。
可是,不合理啊我不信他老公这种小开能真心悔改。
再婚后生活个三五年继续出轨继续离。
judy这么聪明,肿么可能吃回头烂草!
摔!
3.joan这个我猜的最准啦哈哈哈哈首先,她一定会坚定的靠自己赚钱,绝对不会把掌握命运的篮子交给男人。
结果她果然在创业和老帅哥之间选了前者。
很好。
第二,她不会和roger走到一起,也不会收roger赡养费。
但儿子在手是一种金质资产,果然roger遗嘱的主要受益人之一改成大儿子了吧?
第三,她会养小白脸。。。。。。
这个就放脑补里吧。
4.peggypeggy和joan是一组,职场新女性。
既然安排joan失去了老帅哥,那么peggy一定会收获爱情的。
peggy的爱情很美很真实,没有浪漫和鲜花,但彼此扶持,诚心相待,peggy像他倾吐自己的隐伤,这是一种巨大的信任,无沉厚的感情基础不可承担。
他们很相配,深深祝福。
5.megan老早我就给过Megan盖棺定论:腹黑外围女。
最后那100w拿得有点狰狞吧?
很好,渣男必须得有人收拾。
当年don和betty离婚时当着孩子的面,拎着妻子的脖领子骂你他妈就一妓女。
到megan妻子这里就被劈头盖脸臭骂,乖乖主动写支票了吧?
megan,你真是好样的!
6.megan的狂放妈和roger真是金童玉女,淫娃荡妇凑一对。
他们能理解彼此,会幸福。
roger的第三春终于靠谱了。
最终 特别说说dondon再怎么渣怎么无耻,也改变不了他是个成功人士的事实。
才华横溢,钱一辈子花不完。
反过来,don再怎样事业成功,衣食无忧,也走不出他命运的泥潭,收获不了内心平静。
他面对两大关卡。
一父母,二身份。
不过哪种社会,都看家庭出身下菜碟,有个妓女母亲再怎样也没法拿到台面被人认可,don努力能达到的最好结果,就是坦然的默默的接受这个事实。
然后埋于心底。
毕竟投胎是一种随机,父母不可选。
你取得了优秀成就,没浪费这次投胎,就够了。
而身份是另一个更巨大的障碍。
他所有的成功就是建立在盗窃另一人身份的犯罪基础上。
唯一真正的救赎是去自首,面对军事法庭审判,度过数年牢狱生涯,回归社会重新以dick的身份生活。
这是一条炼狱之路,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don最终也没勇气去自首,而跑去灵修。
以上是don困境的外在表现。
而内在深层的困局 在于don的感情和心灵。
人活于世,至清无鱼。
每个人都做过或多多少的错事,don又不是三岁小孩。
哪至于转不过弯来啊。
他手上的人命又不止一条,英国佬自杀怎么没见他有任何愧疚?
说到底,是don这个身份的感情令他无法放手。
他那个家庭出身,自小被剥削凌辱,资深爱无力患者。
因此娶了betty后 给妻子儿女提供食宿,他潜意识觉得 我已经很对得起你们了。
我小时候根本尼玛吃不饱啊!
为了一口饭得去偷啊!
他人生唯一真正的放松和欢愉,是真实don的发妻毫无保留的理解与包容,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心灵停靠和放松。
后来megan得知身份后,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谅解,这也是don对megan远远好过betty的原因。
但是megan大度体谅的外表下本质是自私外围女,属性标签是自私。
don在megan那也找不到救赎。
因此!
他会去找餐厅女招待!
因为他和她都有着不可告饶的黑历史,有着亏欠和愧疚,他和她能相互理解。
灵修。。。。
他找不到救赎的。
不继续祸害小姑娘和胚胎就好了。
编剧并没有偏爱don,最后还黑了他一把。
略心疼。
也许是埋伏笔。
将来拎出don一个人又能写个七季八十年代故事。
广告狂人里值得写一篇观后感的人物实在太多,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Betty。
她是男主角的妻子,非常漂亮而且家境优渥,像个小公主一样地成长,年纪轻轻就嫁给正处于事业上身期的Don,婚后辞掉了模特的工作,做了全职主妇。
主妇的生活听起来无趣,实则不然,不然哪有风靡一时的《绝望的主妇》呢,全职主妇这种依附他人而存在的生物实在有太多的可研究之处。
Betty 性格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压抑。
对自己对别人都太多苛求,一遇到挫折就会陷入阴郁中。
即使在几个可爱的孩子面前,她还是没有能力掩饰悲伤,不仅如此,她有时还会用自己的严苛伤害孩子,让孩子们处于阴云之下。
Betty 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总是自顾不暇。
一直费心维系表面的和平美满,只有面对幼稚的孩子时才暴露出自己对这段婚姻的不满。
是啊,丈夫在外这么能干,家境也越来越优渥,可这些不比真心的陪伴。
B在家庭的地位和孩子相差无几。
除了时代背景的限制,B自己的性格也有很大局限,注定她在通向独立的路上阻碍重重。
她像个公主一样被养大。
过早过浓的父爱和母爱让她对未来的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以为爱就是被爱,所有的奉献都理所应当。
她上大学念了人类学,心怀成为演员的梦想,退而求其次干了一会儿兼职的模特。
虽然她有理想并且想要工作但是受到社会传统以及家庭的压抑,无法实现,甚至无法向伴侣倾诉。
她不会发泄,只会压抑,压抑到了极点就会爆发。
有一幕是Betty 射杀邻居家的鸽子,连我这个观众都会忍不住长吁一口气,终于发泄出来了。
在她身上能看到很多时代的烙印,家庭对女性的束缚,职场中的女性仍被视作花瓶,但是,女性的地位正在提升,独立的意识也在觉醒。
因为觉醒才会有痛苦,为什么男人可以在社会上成就自己,而女人只能在家里枯萎,在社区小小的圈子交往,那里只有流言和抱怨。
婚姻之中忠诚的义务只是在约束女人,面对出轨不断的丈夫,女人不敢戳穿他的谎言,因为谎言一旦被揭穿,她所奉献忠诚着的婚姻就成了泡影。
独立对于自尊的女性太重要了。
Don对Betty说他想不通她有什么不幸福的可能。
是啊,物质上她该有的都有了,可是她连枕边人的真实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他的经历。
这段婚姻只能是貌合神离。
对比Betty和Megan,B太在意世俗的眼光,让自己憋屈。
而M就自我得多,有目标并且有执行力。
M不压抑自己,她主动跟Don示好而且不要求他负责。
她顾虑少,不怎么在意世俗眼光,所以M才有可能接受Don灰暗的过去,而B则不会那么容易接受。
但是M最后还是和Don分手了,她太自我了,不牵绊,但也不牵连。
所以两人一直在各过各的。
我还是很期待Betty ,就像无论我自己如何对自己失望,还是忍不住期待更好的自己…
‘Advertising is not a very comfortable place for everyone.’ – ShirleyThe last but two episodes started with Shirley handing in her resignation notice to her old boss, Roger Sterling, and ended with Joan making the deal and leaving her new company. It also featured its protagonist, Don, from the man who was welcomed by McCann-Erikson with a standing ovation and had conferences to attend, clients to please to someone who reinvented his identity twice, driving on the road and assuring even hippie wouldn’t take him out of his way.The departing time was perfect for some truth telling, whether it was for Shirley or Peggy, as they reminisced their likes or dislikes of working for SC&P. After being bullied and assaulted by the McCann Men for three times, getting friendly yet unpromising gestures from the old pals twice, and eventually, receiving a notice of stop struggling or you’ll lose everything, Joan joined Shirley’s team as she admitted, ‘I don’t want to go anywhere I don’t want to go.’As Joan’s turning from the lady in red to the lady in green represented her farewell to the ad. business, Peggy went the opposite way. Her wardrobe first surprised the audience with a stunning green gown, and then (after a few mustard ones) a lovely red one, indicating that, unlike Joan who was withdrawing herself from the place she struggled to earn the respect she desired and deserved, Peggy happily embraced a future in advertising and many challenges coming along.Don was hesitant about the road ahead. Walking away from a meeting where the a research guy was painting a picture of some man that obviously others related to, Don didn’t feel that was the truth (not being told) for him. He was the Stranger. He didn’t have a dad, a country house in Wisconsin (not even a city center penthouse), or a college degree. His quest for Diana (Di/Dive/Death) only found a mother and ex-wife not at home. It was striking how Don became Di here, as he was the absent father and ex-husband who took pains to flee from his past and present. Whilst Joan attempted to collect her partnership status from Jim Hobart, and Mr Sterling planned to collect his personal staff, Don was on the truth-seeking path (Where is Di/Don?) collecting a trail of broken bodies of himself and questioning whether it was true that no one could save him except God. Wither goest thou, AmericaIn thy shiny car in the night?
第十二集片尾用了 Bowie 的 Space Oddity。
诠释孤独感的好剧。
依然是最喜欢的美剧
9分是怎么来的啊
给梅根100万我理解不了,don是傻缺吗?
整整七季全是低智商,除了滚床单,没有其他。跟suits比,算了不比了。
这应该是我看过最隽永的一部剧了,每季都维持着极高的艺术水准。第七季的后半段,每集都像一首老歌,每个人的归宿都耐人寻味,有的让人欣慰,有的让人落泪。唐驾车逃离现实世界,巧妙的向杰克·凯鲁亚克致敬,在路上寻找剩余生命的意义,最终阴差阳错打开了心结。一部剧完美终结,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第一次看广告狂人还是大学刚毕业,忙着在找工作的那段时间。现在到了说再见的时候,自己也已经踏入广告行业工作了。从来没有哪一部剧集可以提供如此多的思考元素,可以是哲学的,也可以是社会的。感谢马修,你成功再现了一个时代。
最后一集太赶了
真爱就先给五星啦,马上就播了
真就强行合家欢。除了Betty这个倒霉蛋儿。
塑造了多个立体的人物、lsd相关场景很棒。剧情太散、不连贯、一些推进并没那么合理、越后面越绯闻女孩化。大篇幅探讨的中产焦虑、人生虚无也并没给出深刻的洞见
编剧的刀子终于拿回来了,刻、划、旋、刺、劈、挑,很精彩(虽然有点rush而且首几季的从容不再)。Don的承重与反击,让我一时间忘记了这是完结季。编剧、导演甚至拥有影响力的平台方允许这般文学性而非娱乐性的书写,让我震惊同时惊喜。去主角化,没错,Mad Men没有主角角色,Mad Men也并非广告行业的专属,抛开个人投射、生活投射的感官力发觉,便很难感知这部剧的宏大价值。
记得在LA的时候看到第七季的巨大的广告牌在高速边,写着the end of an era,男主打坐的照片。他在聪明、成功、堕落、欺骗的自己中挣扎,还是没有解决自己仍然感觉很孤独这件事。每个人最大的课题都是如何面对失去、孤独,可惜无解啊,都有无助的时刻
喜欢配角,讨厌男主,能看七季完全只是为了看其他角色,这个男主真的太丑了!!!他演戏除了挑眉、闭眼还会别的吗?挑眉、闭眼的频率也太频繁了吧?
莫名其妙的就结局了,每次接近结局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
end of an era.最后一集并不算好,何必给每个人都安排一个归宿呢,毕竟世事难料,除了死亡,幸福与苦难都不是确定的。即使不是像Don这样极端祈望爱却因而无法得到爱的人,普通的我们也的确像在冰箱的架子上,光芒与别人的笑容和抚摸都是瞬间,但这无碍我们在自欺和孤独中活下去。
同一时代里生活的人们,所得所失大抵是公平的。战后20年的美国,虽然磨砺人,但是太美了。
简直不能想象渣了八年居然是男主获得救赎的正剧,只怎么算是从Sopranos里出来的人呢!但是为了Steggy还是给满五星吧,谢谢。
补完第7季。整个剧最爱的角色是3女主:Peggy,Betty,Joan。Peggy简直是从头到尾一股清流。为了她们三打5星。